- 文/張之傑
英國據有埃及達七十年(1882-1952),除了笨重搬不走的文物,以及出土較晚的圖坦卡門法老墓室文物,其他古埃及文物精品大多被英國人拿走了。
五月十七日,我們上午參觀埃及博物館,除了圖坦卡門面具廳及木乃伊廳,其餘皆可隨意攝影。我這個人生性好奇,對不許攝影的木乃伊廳特別感興趣。
其實木乃伊就是乾屍,二十多年前在新疆吐魯番的阿斯塔納古墓看過乾屍,當地氣候乾熱,屍體不需作任何處理就可能成為乾屍。埃及的木乃伊是經過處理的,和自然風乾的乾屍不同。
埃及博物館的木乃伊主要是英國殖民期間考古學家收集的,大多來自盜墓賊光顧過的陵墓,盜墓賊要的是金銀財寶,若干木乃伊幸而得以保留下來。當然,也有從未被盜過的,最著名的就是圖坦卡門王的陵墓。如今 DNA 檢測技術進步,還能檢測出木乃伊間的親屬關係呢!
阿拉伯統治期間,因人為因素,毀壞了許多木乃伊。西元六四○年,埃及被阿拉伯人占領,隨之阿拉伯化。至十二世紀,已普遍使用阿拉伯語,延綿數千年的古埃及文明消失殆盡。回教為一神教,視木乃伊為偶像。許多法老、后妃的木乃伊被劈來當柴火,甚至作為藥材。
埃及博物館木乃伊展廳位於二樓,陳列了二十多具法老及其后妃的木乃伊。大概為了節省空間,展櫃分為四層,有如睡上下舖,每櫃每層放置一具木乃伊,有的放置兩具。展出的木乃伊,有些頭部裸露,有些戴有面具。埃及木乃伊原本都有面具,沒戴面具的可能因故脫落了,或被盜墓者劫走了。
圖為圖坦卡門王之木槨,攝於埃及博物館。作者攝
躺在展櫃中的木乃伊都很高,我用雙臂丈量,超過一拖,活著的時候男性應有一米八左右。現今的埃及人也很高,他們和古埃及人在文化上已沒什麼淵源,但應該仍保有古埃及人的血統。
古埃及人認為人死後可以復活,而復活的靈魂需要原先的身體,因此必須保存屍體。在前王朝時期(紀元前四十世紀至紀元前三十一世紀),古埃及人在沙漠中挖掘淺坑埋葬親人,炙熱乾燥的砂粒使得屍體成為天然乾屍。當古埃及人開始修建陵墓後,就得尋求其他保存屍體的方法。
經過不斷的改進,木乃伊製作技術漸漸發展成熟。法老或后妃死後,先用金屬鉤從鼻腔伸進顱腔,將腦漿攪碎、取出,再灌進松香油清洗。接著切開胸部和腹部,取出內臟(有時留下心臟),體腔以棕櫚酒洗淨,填入亞麻布、防腐香料和天然鹼(碳酸鈉)粉末等。最後,全身鋪上一層天然鹼粉末,內臟也作同樣處理。經過約四十天,屍體和內臟就可以收乾。
當屍體收乾後,取出填充材料。如果心臟已經取出,要放回胸腔,古埃及人認為心臟是靈魂之家,保留心臟以便復活時使用。接著體腔內塗上松脂,填入乾淨的亞麻布和木屑,縫合切口。身體表面塗上松脂,以亞麻布裹起來。這些工序約需三十天。
從中王國時期(紀元前2133-1786),會給木乃伊戴上面具,以亞麻布或莎草紙為胎,塗上膠泥,再行彩繪而成。大約在新王國時期(紀元前十六世紀至紀元前十一世紀),更在木乃伊體外加上一層保護殼,製作方式和面具相同,表面都有華麗的彩繪。
製作好的木乃伊,連同面具和保護殼,放入人形棺內。人形棺是根據死者生前的相貌繪製的,以便死者的靈魂能夠找到自己的身體。人形棺外套著棺槨,圖坦卡門王的棺槨竟有七層之多,尤其是絢麗的黃金人形棺及黃金面具,已經成為埃及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Col·lecció Eduard Toda攝。圖: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