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5/04/17
如果你回到兩百年前,試圖喝一口當時世界上最大城市的飲用水,可能會立刻放下杯子——那水的顏色帶點黃褐,氣味刺鼻,甚至還飄著肉眼可見的雜質。十九世紀倫敦泰晤士河的水,被戲稱為「流動的污水」,當時的人們雖然知道水不乾淨,但卻無力改變,導致霍亂和傷寒等疾病肆虐。
・2025/04/05
科學家與記者長期存在價值觀衝突,前者重視嚴謹,後者追求速度與話題性。科學新聞應該如何平衡真相與吸引力?
・2025/01/30
顯微技術革新!「無限遠光學系統」讓顯微鏡擺脫固定鏡筒長度限制,提升成像精準度與光學配件擴充性。研究人員可無縫切換光學元件,無須擔心焦距與像差問題,成為現代顯微鏡的技術標準。
・2025/01/28
台灣顯微攝影金獎得主何俊達,用顯微技術展現癌細胞的致命之美,並透過研究神經細胞與樹突棘的生成,探索腦部健康的可能療法。他以基礎科學家的夢想和攝影熱忱,將科學與美學完美融合。
・2025/01/13
如何讓 AI 具備可解釋性,成為當前關鍵問題? 無法解釋的 AI 究竟會帶來多少問題? 可解釋 AI 如何運作?AI 如何與企業合作?
・2025/01/07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為健全廣電事業發展、提升從業人員專業素養,促使廣電事業製播優質節目及傳遞正確資訊,舉辦「廣電媒體專業素養」培訓課程!
・2025/01/07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致力於促進通訊傳播的健康發展,針對不同族群設計專屬課程,持續推行「公民培力推廣計畫」,深化媒體素養教育。
・2025/01/06
一年通常約 52 週又 1 天,閏年則是 52 週又 2 天。這看似理所當然的曆法規則,卻經歷了千年宗教與政治角力。
・2024/12/12
19 世紀顯微繪圖師韋斯特,以精湛畫技呈現微觀世界,奠定科學與藝術的跨領域基石。他的創作推動博物學與科普傳播,儘管後世名聲逐漸被科技淹沒,他的影響力卻依然深遠。
・2024/10/2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4 臺灣科普環島列車」今(21)日自臺北火車站啟程,沿著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