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5/07/05
祖逖與劉琨聞雞起舞成就東晉雙傑,背後其實藏有公雞報曉的生物鐘機制與群居行為科學,更有「擊楫中流」的決心故事,啟發人們奮發向上。
・2025/06/28
「老馬識途」比喻有經驗者熟悉門路,背後其實證明了馬匹驚人的長期記憶力。即使短期記憶只維持十幾秒,走過的路、熟悉的人卻能記上一輩子。
・2025/06/23
果蠅腦小如針尖,神經細如奈米。透過尿布常見的吸水材料,科學家成功發展擴張顯微術,把不可見的神經網絡放大至肉眼可辨,開啟平價高解析觀察大腦的新時代。
・2025/06/21
透過桿秤的構造與使用方式,說明「權衡輕重」的語源與槓桿原理。從科學到成語、從日常到歷史,讓孩子理解秤的多重意義,也能應用於作文寫作中。
・2025/06/20
低密度脂蛋白 (LDL-C)一直被認為是「壞的膽固醇」,然而最新研究發現,「真正壞的膽固醇」應該是LDL-C中最具陰電性的亞群L5。 檢測L5的變化,更能精準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對曾發生過心肌梗塞或中風的患者,L5亦是個很好的監控指標,避免二次復發造成更嚴重的傷害。
・2025/06/17
FOM 2025 首次於台灣舉辦,吸引全球專家齊聚,聚焦顯微技術最前線。從大腦連結圖譜、奈米鑽石量測到AI超解析成像,展現台灣在光學科研與國際接軌上的實力。
・2025/04/17
如果你回到兩百年前,試圖喝一口當時世界上最大城市的飲用水,可能會立刻放下杯子——那水的顏色帶點黃褐,氣味刺鼻,甚至還飄著肉眼可見的雜質。十九世紀倫敦泰晤士河的水,被戲稱為「流動的污水」,當時的人們雖然知道水不乾淨,但卻無力改變,導致霍亂和傷寒等疾病肆虐。
・2025/04/05
科學家與記者長期存在價值觀衝突,前者重視嚴謹,後者追求速度與話題性。科學新聞應該如何平衡真相與吸引力?
・2025/01/30
顯微技術革新!「無限遠光學系統」讓顯微鏡擺脫固定鏡筒長度限制,提升成像精準度與光學配件擴充性。研究人員可無縫切換光學元件,無須擔心焦距與像差問題,成為現代顯微鏡的技術標準。
・2025/01/28
台灣顯微攝影金獎得主何俊達,用顯微技術展現癌細胞的致命之美,並透過研究神經細胞與樹突棘的生成,探索腦部健康的可能療法。他以基礎科學家的夢想和攝影熱忱,將科學與美學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