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教育專輯】趕課沒空上實驗怎麼辦?生物課可以這樣教……

PanSci_96
・2015/12/18 ・3727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463 ・五年級

22644898972_39393b72a5_z
學生觀察動物頭骨。source:阿簡生物筆記

文/簡志祥

國中生物老師常常抱怨時間太少,課都上不完,經常都在趕課,以至於擠不出時間帶學生作實驗。其實課綱和課本的編排都是三節課的內容,可是老師們習慣補充再補充,覺得那些東西都好重要,一定要老師親口講過,學生才能學會。此外,還要搭配課前小考和測驗卷,因為老師相信一考再考了才能讓學生主動學習。

於是乎一週三節的生物課,既要講課還要考試,這樣就沒時間帶學生去做實驗了啊!但實驗的內容也包含在考試範圍內,這該怎麼辦呢?

沒有實驗的實驗課

乾脆先在教室黑板教學生作實驗吧!老師在黑板畫出實驗器材,講一遍實驗過程,最後再把結果寫在黑板,要學生抄起來、背起來,只要這麼作就能安心考試了。如果真要進行實驗,那就集中幾堂課,把所有實驗快速讓學生做過。沒時間作完?那就挑重要的作就好了,這樣也算是對學生有交代了(我們可都有作實驗,可不能說跟別人說,老師都沒帶你們作實驗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或者老師乾脆帶著實驗器材進教室,親自示範實驗,學生只要負責看就行了,只要有看過就當作是有做實驗了,既安全又快速。最後當然別忘了,活動紀錄簿的答案一定要寫在黑板上,從實驗結果到問題討論的答案,通通照著抄起來就行。活動紀錄簿學生也要好好寫,老師更要好好改,因為學校定期進行作業抽查,不只要檢察學生有沒有好好寫作業,也順便看看老師們有沒有好好帶實驗,有沒有好好改作業簿。

English_Quiz_2007-8-16
source:wikipedia

我之所以敢這麼說,那是因為我以前也這麼用過這種教學方式。活動紀錄簿上一模一樣的答案,簡單好改,紅筆一個一個打勾,一兩節就可以改完好幾個班,頂多只要改改錯字就行了。但是這種千篇一律的答案,改起來卻非常無聊,我常想乾脆發明一台批改機器人來打勾改錯字就好了。

先上正課再做實驗?其實可以反過來!

其實教學時間並沒有不夠,那是因為我們常常把正課歸正課,活動(實驗)歸活動──在正課講的是學生沒有經驗的東西,然後在活動時又再花時間重新講一次同樣概念和內容。

其實活動應該融入正課,成為教學過程的一部份,而非教學過程之外的活動。因為課本裡的科學知識,是科學家透過觀察、實驗、推論、驗證等活動所得到的知識,但我們為了在短時間內快速而大量地教給學生那些知識,就會有人會用這種教學方式,直接擷取科學研究的最後結果,這也就造成正課教一大堆東西,但是卻沒時間進行活動的現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怎麼讓活動融入正課呢?那就是讓學生實際經歷那些科學研究過程,從結果中獲得知識。

活動其實都是課本原有的活動,只是老師要換個方式去帶領。以細胞的課程為例,老師如果按照教科書編排順序去教的話,就會是先教細胞的發現與構造、動植物細胞的比較,然後再帶學生去實驗室利用顯微鏡觀察細胞。

Suber cells and mimosa leaves. Robert Hooke, Micrographia, 1665. 圖片來源:Wikimedia 

但如果可以把整個教學流程反轉過來,變成以活動為主的課程,那狀況就會不一樣──學生所扮演的角色,要像是三百多年前的虎克(Robert Hooke,英國博物學家、發明家),在還不知道細胞是什麼的情況下,就去觀察動植物的顯微構造。使用的儀器可以學習雷文霍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荷蘭貿易商與科學家,有光學顯微鏡與微生物學之父的稱號)用一顆玻璃珠,自己親手做成單式顯微鏡來觀察,也可以用兩個凸透鏡和 PVC管組成複式顯微鏡,甚至也能使用雷射筆透鏡做成手機顯微鏡來觀察顯微構造。

讓學生經歷科學家探究的過程

學生成為自造者,做出自己的顯微觀察儀器、觀察了動植物的組織、歸納出細胞是一個個有規則的結構,並且親眼看到細胞裡面有細胞核、葉綠體之後。老師再利用學生的這些經驗,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最後才去教他們教科書裡的知識,這樣的學習才能在學生的心中產生意義,同時也讓學生經歷了科學家探究與學習的過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把正課和活動的順序反轉之外,還可以把活動用切割和重組的方法,重新安排在正課的教學之間。比如說教科書在血液循環的章節裡,有測量心搏、脈搏和觀察小魚尾鰭的活動。通常老師都是教完血液循環之後,再去實驗室用一節到兩節課同時完成這兩個活動。

但如果換個方式:讓學生先觀察小魚尾鰭血管、知道血液的組成,也知道血液流動是單向而不是雙向反覆來回流動的,再讓學生量自己脈搏和觀察自己的手部靜脈,了解血液和血管,再透過聽心音來認識自己的心臟,而活動之間再穿插著對於這些活動的解釋(就像正課講課一樣)。

學生使用iPad和uHandy觀察小魚尾鰭。
學生使用iPad和uHandy觀察小魚尾鰭。source:阿簡生物筆記

又譬如說要觀察花的構造,老師可以用此活動來講解植物的有性生殖,不需要正課講一次,實驗課又講一次。省去重複講解的時間,讓學生有更多時間能進行探索與獲取知識。因為活動本身就能詮釋那些知識了,不需要非得老師親口說出才行。

實驗室不夠用?記錄本不適合?換掉吧

這樣的課程當然還是有困難,其中一大阻礙是實驗器材和實驗室使用的問題,但教科書裡的活動都要進實驗室才能做嗎?如果老師願意擺脫實驗室,其實很多器材都可以替代實驗室的設備,甚至可以把實驗器材個人化、實驗材料微型化,例如利用點眼瓶裝碘液、封口袋代替試管、飲水機的熱水用來加熱……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即使是顯微鏡的課程,目前也有很多替代方案,像是手機顯微鏡,或是有種100多元的玩具顯微鏡,雖然叫做玩具,但基本結構和一般顯微鏡大致相同,也同樣可以觀看課程裡要觀察的細胞。老師花一點錢購買數組,就能夠擺脫實驗室和器材的限制,不一定非要進實驗室才能作活動。

DSC04390
source:阿簡生物筆記

把活動融入正課裡看起來好像不錯,但活動紀錄簿怎麼有時間寫?學生又要怎麼寫?回答這個問題前,倒是想想看,活動紀錄簿真的幫助學生學習活動如何記錄嗎?活動紀錄簿的存在難道只是為了寫下標準答案,然後讓老師批改作為平時的作業分數嗎?

況且,紀錄簿中的「問題與討論」很多都不是真的需要討論的問題,舉例來說,植物無性生殖的活動裡,提問了「黃金葛的芽和根會從哪裡長出來?」,這其實只是填充題而已,偌大的答案格,只要填「莖上的節」就夠了。

又或者觀察蛋的構造之後,提問「試推測已受精的蛋中,主要是由哪一個部位發育成新個體?」。其實活動進行後,學生只觀察到蛋黃上有小白點(胚盤),光靠這樣的證據,又怎麼可能進行推測?更不用說活動紀錄簿的表格都已經是設計好好的,學生只要照著填表就行,無法讓學生發展擷取資訊、統整與解釋的能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活動紀錄簿裡的設計不能滿足老師的需求,那就改掉它吧。從一開始只要求學生改寫不同的問題討論,後來加上要學生用白紙重新設計紀錄表格,然後就用整張學習單取代部份的活動紀錄,到後來乾脆砍掉重練。

自己設計的表格,學會科學訓練的理性思考

5510432307_f7edc1f5ac_z
source:阿簡生物筆記

我希望讓活動和正課能緊密結合,所以就規劃了讓學生的筆記本從單純的上課筆記,成為科學的互動筆記本。學生的筆記本攤開來就像是一本書一樣,前面包含了數頁目錄,還有課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圖形組織圖、圖表製作方法……等。隨後就是利用兩面同時呈現科學概念的紀錄,右頁是輸入的部份,利用各種組織圖整理的課堂筆記,左頁是輸出的部份,寫下相對應的活動紀錄。

活動紀錄中,學生必須自己利用示意圖畫出活動流程,並且自行設計紀錄表格,然後針對結果寫下其代表的意義。而部份活動之後有科學寫作,讓學生依據老師提供的科學引導句(我觀察了……,我發現……,OO和XX的的不同是……),用結構化的框架,半開放性地寫下實驗的結論,因此在互動筆記本裡就能呈現完整的科學學習與探究的歷程。

此外,再加上每章節末的學習小結,讓學生整理該章節容易混淆的概念,筆記本也就成為學生的學習歷程檔案。忠實反應學生個別化的學習過程,成為適合作為和家長溝通的媒介,讓家長了解小孩的學習狀況,當然也可以作為作業抽查的項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學教育的目的

無論是改變教學流程,或是重新設計活動紀錄的模式,都不是為了要訓練學生成為科學家,或是為了要考試得高分,而是要訓練學生理性思考的能力,畢竟這些能力才是科學教育想要達成的目標。

21304210828_a19ce34311_z
source:阿簡生物筆記

【關於作者】

簡志祥
阿簡老師任教於新竹市光華國中,喜歡各種和科學相關的人事物,觀察的視野從屍體、便當到廚房,經營了一個部落格-阿簡生物筆記。雖然名為生物筆記,但發表的文章卻從課程紀錄到電子電路的DIY都有。
個人網站:阿簡生物筆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259 篇文章 ・ 2384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從「衛生紙」開始的環保行動:一起愛地球,從i開始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03 ・1604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是否也曾在抽衛生紙的瞬間,心頭閃過「這會不會讓更多森林消失」的擔憂?當最後一張衛生紙用完,內心的愧疚感也油然而生……但先別急著責怪自己,事實上,使用木製品和紙張也能很永續!只要我們選對來源、支持永續木材,你的每一個購物決策,都能將對地球的影響降到最低。

二氧化碳是「植物的食物」:碳的循環旅程

樹木的主食是水與二氧化碳,它們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利用這些碳元素形成枝葉與樹幹。最終這些樹木會被砍伐,切成木材或搗成紙漿,用於各種紙張與木製品的製造。

木製品在到達其使用年限後,無論是被燃燒還是自然分解,都會重新釋放出二氧化碳。不過在碳循環中,這些釋出的二氧化碳,來自於原本被樹木「吸收」的那些二氧化碳,因此並不會增加大氣中的碳總量。

只要我們持續種植新樹,碳循環就能不斷延續,二氧化碳在不同型態間流轉,而不會大量增加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總量。因為具備循環再生的特性,讓木材成為相對環保的資源。

但,為了木製品而砍伐森林,真的沒問題嗎?當然會有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說:從吸碳到固碳的循環

砍對樹,很重要

實際上,有不少木材來自於樹木豐富的熱帶雨林。然而,熱帶雨林是無數動植物的棲息地,它們承載著地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當這些森林被非法砍伐,不僅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黃碳,也就是那些大量儲存在落葉與土壤有機質中的碳,會因為上方森林的消失重新將碳釋放進大氣之中。這些原本是森林的土地,將從固碳變成排碳大戶。

不論是黃碳問題,還是要確保雨林珍貴的生物多樣性不被影響,經營得當的人工永續林,能將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是紙漿和木材的理想來源。永續林的經營者通常需要注重環境保護與生態管理,確保砍下每顆樹木後,都有新的樹木接續成長。木材反覆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成,因此不用再砍伐更多的原始林。在這樣的循環經營下,我們才能不必冒著破壞原始林的風險,繼續享用木製品。

圖說:人工永續林的經營者需要注重環境保護與生態管理,確保砍下每顆樹木後,都有新的樹木接續成長。

如何確保你手中的紙張來自永續林?

如果你擔心自己無意中購買了對環境不友善的商品,而不敢下手,只要認明FSC(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與PEFC(森林認證制度)認證標章,就能確保紙漿來源不是來自原始林。並且從森林到工廠、再到產品,流程都能被追蹤,為你把關每一張紙的生產過程合乎永續。

圖說:只要認明FSC(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與PEFC(森林認證制度)認證標章,就能確保紙漿來源不是來自原始林。

家樂福「從 i 開始」:環境友善購物新選擇

不僅是紙張,家樂福自有品牌的產品都已經通過了環保認證,幫助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輕鬆實踐環保。選擇 FSC 與 PEFC 標章只是第一步,你還可以在購物時認明家樂福的「從 i 開始」價格牌,這代表商品在生產過程中已經符合多項國際認證永續發展標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 i 開始」涵蓋十大環保行動,從營養飲食、無添加物、有機產品,到生態農業、動物福利、永續漁業、減少塑料與森林保育,讓你每一項購物選擇都能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無論是買菜、買肉,還是日常生活用品,都能透過簡單的選擇,為地球盡一份力。

圖說:選擇 FSC 與 PEFC 標章只是第一步,你還可以在購物時認明家樂福的「從 i 開始」價格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2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以科學為本!從 DNA 探索大未來——百濟神州(BeiGene)Kids Science 生物科學營,為小小醫生科學家鋪路!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2/12/27 ・3734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本文由 百濟神州(BeiGene)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小朋友們,當爸媽或家人生病時,你的心情如何?擔心、焦慮、想辦法讓他們好過一點?」

「希望家人最好不要生病」、「吃藥看醫生才能快快恢復」這是來自孩子們最純真直接的回應。

全球前 50 大生技製藥大廠百濟神州(BeiGene)副總裁暨細胞治療研發中心負責人黃士銘,日前率近 20 位企業志工和家人們一起至坪林國小,在泛科學協助下,舉辦「Kids Science 小小生物科學營」。課堂上,身為生物科學家的他,首次擔綱一日業師,在活動一開始即拋出了上述這個情境題,引導孩子們思考生物科學,其實是一門很有意義的學問,不僅貼近日常所需、更能真實地幫助許多人。

黃士銘表示:「BeiGene 是一家以科學為本,專注於創新癌症藥物研發,我們與全球各地科學家及醫師緊密合作,以病人至上的精神,致力為全世界患者帶來可近性及可負擔的高品質藥物。」身為一位科學家,我們相信『改變治癒未來』(Change is the Cure)。先進科學改變人類生活,而醫療科學為人類帶來治癒的力量。因此,在台灣,我們與這塊土地最頂尖的科學人才共同努力,專注於細胞治療在癌症醫學領域的研發,也因為台灣向來是生技產業人才搖籃,這更讓我們重視到,科學教育從小紮根的重要性,讓小朋友從早期開始培養科學核心素養,豐富孩子們的知識和視野,希望啟發他們對於生物科學的興趣。我們很期待透過 BeiGene 「Kids Science 小小生物科學營」,拋磚引玉,讓更多人重視科學教育的環境,挹注多元教學資源,發揮共好影響力,為台灣培育更多優秀的生技人才。

BeiGene 副總裁暨細胞治療研發中心負責人黃士銘,率近 20 位企業志工和家人們前進坪林國小,讓偏鄉小朋友從小開始培養科學核心素養。圖/BeiGene

有鑑於此,秉持以科學為本、病人至上的 BeiGene,致力「培育未來生物科學人才」作為品牌 ESG 關鍵的當責行動。於是乎,當觀察到台灣偏鄉科學教育資源與師資分配不均的狀況,便與全台最大科學知識社群–「泛科學」聯手,舉辦「 Kids Science 小小生物科學營」,BeiGene 企業志工於假日帶著家人們,前進新北市坪林國小進行教學活動,為偏鄉學童種下科學教育種子,希望藉由對生物科學的體驗與實驗過程,提升偏鄉學童對於環境觀察的敏感度與科學的認識基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BeiGene 「Kids Science 小小生物科學營」,為學童打造出「適齡、適性」、結合理論與手作的生物科學探索課程活動。圖/BeiGene

生物科學樂趣多! 啟發學童對科學創造的想像

小學階段是最適合紮根科學教育的時期,但偏遠地區的學校由於交通不便與地理人文環境特殊,造成師資、設備、資源不足等情況。若能引進多元的教學資源,開啟偏鄉孩子們不一樣的視野,便能在科學的啟蒙之路上,燃起他們的學習熱情、啟發學童對科學創造的想像!

引導孩子們思考生物科學,其實是一門很有意義的學問,不僅貼近日常所需、更能真實地幫助許多人。圖/BeiGene

坪林國小校長王珮君表示:「科學是生活,舉凡食、衣、住、行都隱含著許多科學知識與原理,非常感謝 BeiGene,看見偏鄉孩子在專科教育學習資源的需求,舉辦『Kids Science 小小生物科學營』, 讓孩子從做中學習。藉由豐富有趣的課程,帶領學校的孩子不僅能從學習中獲得更多與醫學相關的科學知識,同時也能啟發他們擁有像『科學家』一樣地邏輯思考,像『醫師』一樣地解決問題!永保好奇心,持續不斷的創新與探索。」

坪林國小校長王珮君致力提供學生更好的學習資源,感謝 BeiGene 帶來豐富多彩的 STEM 教育課程。圖/BeiGene

親子共學玩實驗夯: 水果DNA切切樂、手作仿生鳥

身為全台最大科學知識社群——「泛科學」知識長鄭國威表示,孩子學習科學的目的,除了開拓視野外,更重要的是培養科學思辨的精神與態度!在這個以社群力=影響力的時代,泛科學希望與各界企業一起『加乘、共好』,透過彼此的核心職能,讓下一代對科學產生興趣。

孩子學習科學的目的,除了開拓視野外,更重要的是培養科學思辨的精神與態度。圖/BeiGene
利用簡單易操作的實驗一窺水果 DNA 的樣貌。圖/BeiGene

這次的課程,特別邀請到曾獲教育部殊榮的生物老師──簡志祥「阿簡老師」,帶領學童認識水果 DNA,利用簡單易操作的實驗一窺 DNA 的樣貌,了解生命細胞最初始的模樣;也體驗了解仿生科技在醫療上及生活上的應用,透過「仿生鳥手作實驗」引導學童思考有哪些生活用品是從仿生科學啟發而得來,並從手作實驗中獲得更多靈感與樂趣,最後的「仿生鳥飛行競賽」,讓學童用自己親手做的成品互相比拚,進一步體驗空氣動力原理,邊玩邊學、小朋友無一不感到新奇與有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透過生活周邊常見產品實例,了解仿生科技在醫療上及生活上的應用。圖/BeiGene
透過「仿生鳥手作實驗」引導學童思考有哪些生活用品是從仿生科學啟發而得來。圖/BeiGene
「仿生鳥飛行競賽」,讓學童用自己親手做的成品互相比拚,進一步體驗空氣動力原理,邊玩邊學、小朋友無一不感到新奇與有趣。圖/BeiGene

本次課程活動獲得很好的迴響,孩子們邊玩邊學,不僅輕鬆提升專注力,同時對生物科學產生興趣。各位家長們,想要帶著孩子自己動手體驗 Kids Science 科學課程嗎? 以下分享 DIY 簡單步驟跟著做,親子共學樂趣多: 

【水果切切樂】

藉此實驗了解細胞各構造的特性,如清潔劑可溶解細胞膜的脂質,破壞細胞膜。 高濃度食鹽水可使 DNA 溶解在溶液中,DNA 不溶於酒精中,所以使用酒精萃取出 DNA。由於實驗材料簡單,且方法易操作,對生物科技有興趣的學習者也可以自行操作實驗不同水果的差異性。

教學影片。影/Youtube

材料:
萃取液(食鹽、水、清潔劑)冰棒棍、牙籤、離心管、塑膠杯、塑膠袋、紗布、竹籤、切塊水果、酒精

方法:
準備萃取液,內容是 1/3 杯的水、1/2 匙鹽和 1 匙的清潔劑混合。把切塊水果放進塑膠杯裡,倒進萃取液,能夠蓋住水果的量就夠了,用冰棒棍把水果攪爛。
把紗布鋪在另一個塑膠杯上,將攪爛的水果倒入紗布上,收集濾下的液體。
把酒精倒入液體中,過幾分鐘就會在上層的酒精裡看到白色的絲狀物。恭喜你,你拿到了這些水果的 DNA 了。拿牙籤輕輕攪拌這些 DNA,把它們收集到離心管裡頭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原理:
為什麼這些材料就可以萃取出 DNA 呢?當你把水果攪爛和萃取液混合時,會破壞水果的細胞,清潔劑可以破壞水果細胞的細胞膜和核膜,而加入鹽則可以讓 DNA 溶解在萃取液內。最後加入的冰酒精,則會讓 DNA 從溶解的狀態被析出來,就成了你看到的白色絲狀物。

【手作仿生鳥】

結構仿生設計學主要研究生物體和自然界物質存在的內部結構原理在設計中的應用問題,適用與產品設計和建築設計。研究最多的是植物的莖、葉以及動物形體、肌肉、骨骼的結構。本課程從生活中引導小朋友去思考有哪些生活用品是從「仿生科學」啟發得來的。並從手作實驗中得到更多靈感與啟發!

仿生學小知識:

仿生學是模仿生物特殊本領的科學,目的在了解生物的結構和功能原理,來研發新的機械和技術,將大自然的智慧轉化成人類可操控的技術,可以說是「向大自然學習」的一門科學,例如達文西的「撲翼機手稿」就是藉由研究鳥類與昆蟲飛行所設計出來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像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葉」,除了表面上有蠟等物質可以防水,也發現葉面上有奈米等級的絨毛結構,這些結構使得水滴不易被戳破,讓水滴能在葉面上自由滾動,正是屬於仿生學的範疇,而這個發現也運用在現在的防水塗料上。此外,模仿蜘蛛絲做成的線非常強韌,可以拿來做防彈衣,這些都屬於仿生學的研究成果。

教學影片。影/Youtube

方法:
確認你的配件,包括翅膀、尾巴、木條、三條橡皮筋,將翅膀配件靠內的桿子套上右邊鐵鉤,靠外的桿子套上左邊鐵鉤,將木條插入翅膀的孔,另一端插入尾巴的孔,接著將橡皮筋套進兩端的掛勾,最後一步驟只要扭轉橡皮筋就可以飛行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2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1

2
2

文字

分享

1
2
2
凡事都想知道「為什麼」,是踏入科學探究的第一步——《教出科學探究力》
親子天下_96
・2022/08/14 ・2566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某個燠熱難耐的夏日午後,你打開電風扇,卻發現吹出來的風好像比印象中來得小。你眉頭一皺,覺得案情並不單純。就在走近電風扇的那幾步裡,好幾種可能性閃過心頭:

「會不會是按錯按鈕了?」、「會不會是扇葉太髒了?」、「會不會是轉軸黏住了?」、「會不會是⋯⋯?」這些猜想背後,都是根據你對電風扇原理的一些些認識才會做出的假設。

當你打開電風扇卻發現吹出來的風好像比印象中來得小,心中會冒出許多假設。圖/Pexels

在提出疑問和假設之後,尋找問題的答案

靠近電扇之後,你看到按鈕確實是按下了「強」。接著你切斷風扇電源,看了看扇葉,發現確實有點髒,於是把電風扇拆洗後裝回去,再按下按鈕。結果風吹起來,就如同你印象中的那麼涼了。這證實了你的第二個猜想,並且解決你所關心的問題。

上述這樣的過程,其實就是「察覺差異,提出問題」、「根據理論,連結現象」、「提出假設,進行驗證」、「預測結果」等等的探究過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再舉個例子。

我有一天走在馬路上,看到白色分隔標線的一端閃著黃色的光。我心想:「難道馬路地上埋了一顆黃色的燈?是要作為交通警示用途嗎?」

我覺得奇怪,記得前幾天沒看到這裡有燈。接著我把視野放大,往左往右看了看周圍。發現有一台車停在遠處,車頭開啟方向燈,燈是黃色的,而且還在閃爍。然後我馬上注意到,兩者閃爍的頻率是相同的。

於是我有了新的猜想:「地上的神祕閃光,非常可能來自於汽車閃爍的方向燈的反光。」

但是柏油路面怎麼會反光呢?

仔細一看,地上似乎有一小灘水。汽車的方向燈發出來的光,剛好通過那一小灘水的反光進到我眼睛,讓我覺得地面在發光。接著馬上一台車經過,就擋在方向燈和積水的中間。我看到的亮光馬上消失,證實我的第二個猜想是正確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可能會猜想:「地上的閃光,可能來自於汽車方向燈的反光。」但是柏油路面怎麼會反光呢?圖/Pexels

「哪裡怪怪的」這個念頭,會帶領我們尋找答案

像這樣的心智活動,在我們的生活中無時無刻都在進行著。只要我們發現「哪裡怪怪的」,腦袋幾乎就會立刻啟動探究的機制:

  • 廚房怎麼那麼多螞蟻?(察覺問題)
  • 是不是有食物殘渣沒有清理乾淨?(根據理論提出假設)
  • 仔細觀察一下,發現⋯⋯(得到結論)

既然這些能力是我們原本就自然會的,那又為什麼要學呢?因為我們雖然很習慣對於意料之外的事情展開探索,但是以直覺來進行思考及解決問題的方式,往往並不太科學。

抓住內心的每次疑惑,成為具有好奇心和探究心的人吧!圖/Pixabay

古人說的「地牛翻身」,其實也是一種探究的精神

古人在觀察自然現象的時候,會提出自己的解釋。例如面對地震的時候,台灣民俗的說法是「地牛翻身」,日本民俗的說法則是「棲息在地底的大鯰魚搖動身體」;至於日食在中國的傳說中是「天上的狗把太陽吃掉了」。

於是後人也會根據這些「理論」來規劃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如,綠島人認為地牛不只一隻,還會彼此打架,所以地震時要敲打金屬臉盆來分開牠們;同樣的,古時候的中國人看到日食,也會敲鑼打鼓、放鞭炮來趕走天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趣的是,根據這些「理論」採取的「實驗」,還真的每一次都會成功喔!一代又一代的人反覆進行著下圖這樣的實驗,所以千年來人們始終對這些「理論」深信不疑。

如果你是一位受過基礎科學教育的公民,這時候可能就會提出質疑,認為這樣的實驗並沒有對照組。

例如下一次出現日食的時候,如果不要敲鑼、打鼓、放鞭炮,日食是不是也會結束?如果不這麼做,日食仍然會結束的話,那麼用敲鑼打鼓的方式趕走天狗的假說就會受到挑戰了。

當然,在一個深信天狗傳說的社會中,沒有人會膽敢拒絕敲鑼打鼓,不然萬一太陽真的就被吃掉而永遠消失了,這責任誰負擔得起?用這個角度來看會發現,有時候要突破傳統,其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恐懼源自於未知:想消除恐懼,需要探究未知

人對於未解的現象,往往會用隨意的想像與歸因來尋求解釋,用很直覺的方式來建立對自然現象的理解,也是人類天生的習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直到距今兩千六百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泰利斯才撥開直覺的迷霧,主張應該拒絕再用人格化的神祇來解釋自然現象,而是要藉由理性的假說來理解和解釋自然現象。但即使西方在兩千六百多年前已經出現這樣的思想,但近代科學真正臻至蓬勃發展,還是近半個世紀內的事情。

正由於科學的研究和思考方法並不直覺、並不符合人類的天生習慣,所以必須透過後天的教育與訓練,才能慢慢熟練並妥善運用在生活之中。

雖然探究是我們的天性,但是具有科學素養的探究卻不是天性,無法一蹴可幾。就像科學家需要訓練有素的探究技術,才能做好自己的研究。

一般公民也需要具備科學探究的素養,來幫助自己在面對生活中諸多不熟悉的現象時,能運用一套思考和研究的方式來做判斷,特別是幫助我們更加注意到生活中不尋常的現象,能對許多直覺、缺乏事實支持的歸因有更高的警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正因為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探究,所以更應該透過學習來提升探究品質。這正是國民教育自然課程中所應教會每個公民的事情。

——本文摘自《教出科學探究力》,2021 年 8 月,親子天下 ,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親子天下_96
26 篇文章 ・ 25 位粉絲
【親子天下】起源於雜誌媒體和書籍出版,進而擴大成為華文圈影響力最大的教育教養品牌,也是最值得信賴的親子社群平台:www.parenting.com.tw。我們希望,從線上(online)到實體(offline),分齡分眾供應華人地區親子家庭和學校最合身體貼的優質內容、活動、產品與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