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巴瑤人x脾臟x基因變異:讓真人版水行俠潛水很久的秘密是?

寒波_96
・2018/04/26 ・3386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68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類雖然原產於熱帶的非洲陸地,不過經過幾萬年演化後,也適應了許多極端環境;酷寒的極區、缺氧的高海拔、熱死人的沙漠、大洋上資源匱乏的島嶼,都有人類的蹤影。有些適應是靠撐裝備,算是與文化有關,有時候則是靠遺傳基因的幫助。

其中一種需要克服的極端環境便是缺氧(hypoxia);人類克服缺氧環境的生理適應,過去相關遺傳研究,多數集中在居住於高海拔的族群,像是青藏高原、安地斯山區、衣索比亞高原等等。而最近卻有論文深入調查另一群面臨不同缺氧問題的族群,並且得到相當驚人的結果。

住在馬來西亞的巴瑤人。圖/取自 livingnomads

他們就是世居東南亞水域,有「海洋遊牧民族(Sea Nomads)」之稱的巴瑤人(Bajau),而他們碰到的缺氧問題,發生在長時間潛水、閉氣的時候。[1]

巴瑤人-人人都是水行俠

巴瑤人高度仰賴海洋維生,需要潛水採集資源;這裡的潛水和鄉民的「潛水」不同,是真的閉氣潛入海中的那種。巴瑤人以不攜帶水下供氧設備、僅靠調整呼吸和屏息進行的「自由潛水」的方式,每天在海中工作好幾個小時,且深度可超過 70 公尺。海洋遊牧民族真不是浪得虛名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超級英雄水行俠(Aquaman)所擁有的能力之一便是在水下呼吸。source:IMDb

巴瑤人如水行俠般驚人的閉氣與潛水能力,當然與其生活方式、文化和訓練有關。不過,是否有遺傳因素涉及其中呢?本來在東南亞研究珊瑚,因故得知這群水行俠的博士生 Melissa Ilardo 好奇這個問題解答,並決定投入其中 [2]。她從印尼的蘇拉威西,Jaya Bakti 村蒐集 59 位巴瑤人的樣本(不過其中有 16 位是近親,因此只有 43 人用於後續分析)。

想研究演化適應,找到合適的比較對象相當重要,而且最好是血緣相當接近,生活方式卻不一樣的近親。住在附近 Koyoan 村,靠種田維生的農夫族群沙魯安人(Saluan),34 人因此成為取樣比較的對象(也有一位因為是近親而被排除,只有 33 人用於後續分析)。

測量胰臟大小。圖/取自新聞稿〈 Enlarged spleen key to diving endurance of Indonesian ‘sea nomads’

巴瑤人與沙魯安人都是南島語族,和周遭族群相比,兩者的血緣十分接近,估計分家 1600 年左右。一千多年對人類來說演化上並不算久,天擇真的來得及大顯身手,在 DNA 上留下看得見的痕跡嗎?

天生脾臟大

潛水與許多生理因素有關,其中之一便是脾臟。自由潛水的關鍵在閉氣,潛的愈久、就需要閉愈久的氣;血液中氧氣由紅血球攜帶,而脾臟能存放紅血球,脾臟越大就能放越多紅血球,因此脾臟的大小與潛水能力有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測量發現,不論巴瑤人或沙魯安人,個體間脾臟容量的差異都不小。然而脾臟較大的巴瑤人,在族群中所占比例更高,巴瑤人脾臟容量介於 50 到 270 立方公分,平均約 160立方公分;沙魯安人則介於 50 到 170 立方公分,平均只有 100 多立方公分。

巴瑤人的脾臟容量,顯著比近親沙魯安人更大。圖/取自 ref 1

再加上年齡、體型等因素一同考量後,可以判斷比起親戚沙魯安人,巴瑤人確實配備更大的脾臟,而且與是否潛水無關(也有不潛水的巴瑤人),表示脾臟差異很可能是先天遺傳所致。

要如何尋找影響潛水適應的基因?接下來的分析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先比較不同的族群,尋找巴瑤人族群中,與適應相關的遺傳變異。第二階段再比較同為巴瑤人,深入分析不同個體的遺傳變異,對脾臟容量的影響。

巴瑤人的脾臟容量,顯著比近親沙魯安人更大。圖/wiki

內建優化潛水能力的基因們

比較了巴瑤人、沙魯安人以及輔助判斷的中國漢人後,巴瑤族群基因組上共偵測到 25 處 DNA 變異,顯示或許曾受過天擇的跡象。巴瑤人很會潛水,不過他們的遺傳適應,也可能受到疾病等因素影響,未必通通都要與潛水有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巴瑤人 25 個可能與適應有關的遺傳變異。圖/取自 ref 1

即使如此,仍有幾個基因看來會影響潛水能力,其中之一是 BDKRB2(全名 Bradykinin receptor B2);此一基因與氧氣運輸量有關,也是之前已知,唯一與人類潛水反應有關的基因。

還有個基因 FAM178B(論文只有縮寫,全名可能是太長忘記了:Family With Sequence Similarity 178 Member B),與調節血液 pH值有關。巴瑤人此一基因的版本並非智人原產,而是源自滅絕數萬年的丹尼索瓦人。過去這方面最出名的案例,是幫助圖博人祖先適應青藏高原的 EPAS1 基因;很有意思,幾萬年前丹尼索瓦人與智人祖先情慾交流後,留下的遠古基因遺產,輾轉流入兩處智人族群,分別用兩種不同的方式,協助智人克服缺氧逆境。[3]

與脾臟變大有關的是 PDE10A 基因(全名 Phosphodiesterase 10A )。之前知道它與平滑肌收縮有關,但是沒有任何研究指出會影響脾臟生長。這回儘管也沒有實際上的實驗證據,論文卻提出超多統計分析,支持 PDE10A 基因會影響脾臟大小。

潛水維生的巴瑤人,與務農的沙魯安人,由於 PDE10A 基因差異導致脾臟大小不同。圖/取自 ref 1

甲狀腺素增加,脾臟更大

統計分析超多,有興趣的讀者請自行深入閱讀。簡單來說,PDE10A 基因上的變異 rs3008052,與巴瑤人的脾臟容量顯著相關,配備此一變異的巴瑤人脾臟更大。此一變異會影響 PDE10A 基因的表現,而它又與另一個變異 rs3008049 連鎖,根據醫學資料庫(雖然主要是歐洲族群的資料庫,不過將就將就),這些 PDE10A 基因上的變異,與甲狀腺功能減退症(hypothyroidism)有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配備 PDE10A 基因上變異 rs3008052 的巴瑤人,脾臟容量顯著更大。圖/取自 ref 1

等等,不是在講脾臟嗎?怎麼又歪到甲狀腺!脾臟和甲狀腺有什麼關聯?由於 PDE10A 會在甲狀腺表現,論文推論這會導致甲狀腺素升高,進而使脾臟長得更大。佐證是老鼠的研究中,曾觀察到甲狀腺素與脾臟生長有關,而且假如老鼠脾臟較小,注射甲狀腺素也能讓脾臟長大。

儘管欠缺人類的相關資訊,但論文表示 PDE10A 基因表現改變,讓甲狀腺素分泌升高,間接影響脾臟大小是有可能的。

天擇一千年

住在馬來西亞的巴瑤人居家環境。圖/取自 livingnomads

不過 PDE10A 基因的變異 rs3008049 並非巴瑤人獨享,其他族群也有配備;分佈頻率是巴瑤人 37.1%、沙魯安人 6.7%、中國漢人 3.0%。而另一個 BDKRB2 基因的變異 rs7158863,頻率是巴瑤人 18.3%,其他族群則不到 1%。

由此看來,這兩個涉及巴瑤人潛水能力的遺傳適應,本來就存在於祖先族群之中,只是當時以低頻率存在,應該沒什麼生存優勢。後來隨著生活方式改變,潛水成為巴瑤人關鍵的謀生技能,而有了發揮空間,這才漸漸增加了配備頻率。這樣的變化非常可能只發生了一千多年而已;這麼短的時間,天擇已足以留下可觀的影響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去人類演化研究,找到過不少牽涉遺傳適應的基因,不過並沒有與潛水相關的主題。這回針對印尼南島語族,仰賴自由潛水維生的巴瑤人研究發現,天擇造成他們脾臟變大、能閉氣更久、克服水底缺氧的逆境。

佛系潛水……不存在!

最後也要提醒各位,不要把先天基因優勢想得太厲害。巴瑤人確實配備一些有利潛水,旁人少有的基因變異,但是他們也不是一出生就有在水中閉氣的超能力,仍需要持續學習。

佛系潛水,並不存在於這個世界。

延伸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文獻:

  • 1. Ilardo, M. A., Moltke, I., Korneliussen, T. S., Cheng, J., Stern, A. J., Racimo, F., … & van den Munckhof, I. C. (2018). Physiological and Genetic Adaptations to Diving in Sea Nomads. Cell, 173(3), 569-580.
  • 2. Indonesian divers have evolved bigger spleens to hunt underwater
  • 3. Huerta-Sánchez, E., Jin, X., Bianba, Z., Peter, B. M., Vinckenbosch, N., Liang, Y., … & Wang, B. (2014). Altitude adaptation in Tibetans caused by introgression of Denisovan-like DNA. Nature, 512(7513), 194-197.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寒波_96
193 篇文章 ・ 1083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2

1
0

文字

分享

2
1
0
語言也是一種證據!南島語族發源地竟在臺灣?——專訪語言學研究所張永利研究員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023/08/27 ・4908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為「中研院廣告」

  • 採訪撰文|田偲妤
  • 美術設計|蔡宛潔

南島語族的起源與變遷

南島語族發源自何方?是學界長期探索的焦點,在眾多研究領域中,語言學界為分布在南太平洋與印度洋諸島的族群確立關係,分類命名為南島語族(Austronesian-speaking peoples)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語言證據指出,南島語族可能是從臺灣擴散出去。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院內語言學研究所張永利研究員,為我們深入分析,臺灣南島語保存哪些其他南島語「丟失的現象」,可以藉此重建南島語族的發展源頭與遷徙路徑。

嘉義阿里山鄉新美國小學生獻唱鄒族古謠。圖|Wikimedia

南島語族的發源地究竟在何方?目前已有越來越多證據指出,南島語族可能是從臺灣出發,遷徙至廣大的南太平洋與印度洋島嶼開枝散葉。

考古學家在臺灣、呂宋島、大洋洲等地出土相似的陶器碎片,經年代鑑定後發現,最早的繩紋紅陶陶器來自 5、6 千年前的臺灣大坌坑文化。植物學家則對各地的構樹樣本進行分子親緣分析,發現南太平洋島嶼的構樹應源自臺灣,推測先民帶著樹皮衣材料構樹,自臺灣遷徙至南太平洋諸島。

除了上述證據,還有一樣活在生活周遭的非物質遺產,能作為南島語族「出臺灣說」的有力證據,那就是臺灣原住民族正在使用的「語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是研究與推廣「臺灣南島語」的重要基地,走進語言所典藏豐富研究著作的展覽室,投身臺灣南島語研究近 30 年的張永利研究員,與我們熱情分享語言學家的工作。

各地南島語言的特徵與變遷,是語言學家長期探索的問題,多年來一位位研究者深入原住民族部落,用羅馬拼音一字一句記錄部落長者的口語發音,經由比較臺灣與其他地區南島語言的關連與特徵,南島語族的發展源頭與遷徙路徑就在歷代語言學家的重建下現形。

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張永利研究員,投身南島語言研究近 30 年,與我們熱情分享語言學家的工作。圖|研之有物

如何確定臺灣南島語更接近原始南島語?同源詞繁簡成線索

南島語族是總人口數近 4 億人的龐大族群,其分布範圍北到臺灣、南到紐西蘭、東到復活節島、西到馬達加斯加。臺灣是南島語族分布的最北界,目前官方認定的原住民族共有 16 族,每個族群都有自己的語言,在整個南島語族 10 個主要語言分支中,臺灣南島語就佔了 9 個分支,其語言多樣性與存古性為世界少見。

南島語族 10 個主要語言分支,臺灣南島語就佔了 9 個分支,其語言多樣性與存古性為世界少見。圖|研之有物    資料來源|Blust, 1999: 45

「曾有外國學者讚嘆:南島語言是上帝送給臺灣的禮物!」張永利逐步分析臺灣南島語的珍貴之處:「考古和語言證據推估,臺灣南島語至少有 5 千年歷史,而麻六甲海峽附近國家使用的馬來語只有 2 千多年而已。此外,臺灣南島語還保留一些其他語言丟失的現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謂「丟失的現象」正是語言學家證實臺灣南島語較古老、可能是南島語族早期祖居地的關鍵證據。藉由歷史語言學方法比較南島語言之間的親緣關係與發展先後,丟失的現象慢慢浮現,成為值得研究的案例。

首先,語言學家特別構擬出一套「原始南島語」作為比較標準,音韻、構詞、句法越接近原始南島語者,就越有可能是族群發源地。

要構擬出原始南島語並不簡單,語言學家無法穿越時空回到 5 千年前,必須集結全球語言學家的力量,深入各個南島語族聚落採集語言材料,再從中找出語音、語意相似的「同源詞」做比較。由於語言變化的過程經常發生「由繁趨簡」現象,因此發音越複雜的語言通常越古老,語言學家再從較古老的語言構擬出原始南島語。

張永利舉同源詞「眼睛」為例,說明臺灣南島語較為古老的原因。眼睛的原始南島語是「maCa」(大 C 的發音為 ts 複合音,同注音符號ㄗ),而臺灣的排灣語是「maca」,其發音與原始南島語相同。

再看看馬來語的眼睛是「mata」,ts 複合音明顯簡化成 t,發生語言「由繁趨簡」的現象,證明臺灣南島語比馬來語更古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同源詞「眼睛」的語音變化可發現,排灣語、鄒語較接近原始南島語,而賽夏語、馬來語的發音出現簡化現象,從中可看出族群發展的先後順序。圖|研之有物    資料來源|張永利

張永利進一步解釋,為何「由繁趨簡」現象可看出語言發展的先後順序:「有人可能會質疑,為什麼語言不是從簡單變複雜,發音由 t 變成 ts?如果是這樣你要解釋,多出來的 s 音是怎麼無中生有。這就如同人類社會的變遷,從複雜變簡單通常有跡可循,但無中生有需要創新的力量,從來不是簡單的事。」

這些語言有畫面!從同源詞推測千年前的生活型態

同源詞還可以重建南島語族原初的生活環境。根據語言學家的觀察,能成為同源詞的單字通常是日常使用的基本詞彙,例如爸爸、媽媽等親屬稱呼、數字 1 到 10,或是眼睛、頭、手、腳等身體部位。

因此,如果還能發現動物、植物、生活器具的同源詞,代表這些事物是曾經長時間存在的文化,才得以跨越千年時空在語言中留下印記,成為一窺南島語族原初生活環境的線索。

語言學家從原始南島語、原始排灣語、原始泰雅語、原始鄒語彙整出 100 個基本同源詞,當中包含許多指稱農作物、野生動植物、生活日用品的字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原始南島語同源詞反映之自然與文化特徵。圖|研之有物    資料來源|何大安與楊秀芳, 2000: 17-22

從上述同源詞可推測,原始南島語族應該是以稻作維生,擅長紡織與編織技藝,生活周遭可見「露兜樹、甘蔗、藤」、「河鰻、田鼠、蒼蠅」等主要分布在亞熱帶地區的動植物。這些同源詞所反映的自然與文化特徵,對解答南島語族發源地問題具有相當大的啟發。

此外,從某些同源詞的語意轉變還可看出指稱的是外來事物。例如鄒語的「水牛」叫作「’ua chumu」,「chumu」是指「水」,但「’ua」最初並不是指「牛」,其真正的意思是「鹿」。換句話說,水牛應該是外來物種,推測鄒族先民看到外來的牛,跟鹿一樣都是四隻腳的大型哺乳類動物,因而發生「指鹿為牛」的情形。

講話講重點!第一個字就表明重點的「焦點系統」

除了從同源詞可以證明臺灣南島語較接近原始南島語,語言學家還發現,比起其他地方的南島語言,臺灣南島語保存最完整的「焦點系統」。這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文法,在世界其他語言中並不常見。

焦點系統是用來凸顯一句話中想要強調的焦點,主要分成主事、受事、處所、工具共 4 種焦點,每種焦點都有相對應的動詞詞綴變化,並會在重點字詞前方加上格位標記 a。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於南島語言習慣將動詞置於句首,等於你聽到第一個字就知道說話者想強調什麼。以下為 4 種焦點在排灣語的使用方式:

排灣語焦點系統應用,句首動詞 qaljup(打獵)會因應不同焦點而加上不同詞綴,焦點前方也會加上格位標記 a 來指稱重點。圖|研之有物    資料來源|何大安與楊秀芳, 2000: 8

古老的修飾用語:副動詞

最後一個臺灣南島語較為古老的證據在於,其詞類相當有限,主要是動詞、名詞的應用,沒有真正的副詞、形容詞等修飾詞。但是當有需要用到修飾用語時該怎麼辦?這就輪到特殊的「副動詞」登場!

副動詞顧名思義是指:具副詞作用的動詞,是臺灣南島語經常使用的詞類。張永利秀出排灣語和馬來語的句子,進一步說明副動詞與一般副詞的不同:

圖|研之有物    資料來源|張永利

排灣語的「g<em>alju」就是一個副動詞,意思是「慢」,之所以看出它是一種動詞,關鍵在於它跟後頭表示「吃」的動詞「k<em>an」有一樣的詞綴變化「em」。而中間的連繫詞 a 亦可應證「g<em>alju」與「k<em>an」應同屬於動詞。此外,「g<em>alju」的後面連接附著代詞「aken」表示「我」的意思,附著代詞一般會貼在動詞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值得注意的是,古老的副動詞在臺灣南島語言普遍保留下來,但是在臺灣之外的南島語言,如馬來語,卻通常都已經丟失。

綜上所述,從同源詞複雜度、焦點系統完整性、使用詞類有限等語言證據可知,臺灣南島語在目前已知的上千種南島語中,其古老排名可說名列前茅,也代表臺灣可能是南島語族早期的祖居地。

張永利表示:「綜合歸納現在的語言和考古證據,我們可以畫出南島語族遷徙路徑,基本上是從臺灣遷徙出去,先遷往菲律賓群島,再往南到婆羅州一帶,隨後一分為二,分別往東方太平洋和西方印度洋遷徙。」

南島語族遷徙路徑。圖|研之有物    資料來源|Bellwood, 2011

用「說」的文化資產——母語

對張永利來說,越深入研究就越能體會,臺灣南島語真的是臺灣千年不墜的國寶!除了持續在學界發表臺灣南島語的概念運用規則,張永利也會到原住民部落推廣族語,多年來也跟國內語言學家一起編寫鄒語、噶瑪蘭語、賽德克語等族語教科書。

張永利研究員持續研究臺灣南島語的概念運用規則,多年來編寫多本族語教科書,更前往部落推廣族語。圖|研之有物

在與族人互動的過程中,張永利發現,年輕族人為了溝通方便,有簡化族語的傾向,以致某些傳統用語漸漸流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鄒語為例,傳統上在說 11 這個數字時,老人家會講 maskx veiya ucni,「maskx」是 10、「ucni」是 1,中間的「veiya」是「回來」的意思,翻譯成中文就是「10 回 1」,可見鄒族會使用十進位來算數,可是現在的年輕人通常會省略「veiya」的用法。

另外名字的說法也發生簡化現象,例如有一位鄒族人的名字是 Pasuya、家族名是 Tiakiana,老人家會講 Pasu’e Tiakiana,大致的意思是「來自 Tiakiana 家族的 Pasuya」。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就直接講 Pasuya Tiakiana,身分證上的名字也這樣登記。

面對日漸普遍的族語簡化現象,張永利有感而發的說:「年輕人覺得只要聽得懂就好,但我會跟他們說,語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很多說法只存在特定族群中,想復振傳統文化就要講道地的族語。」

一般人常將語言視為溝通工具,認為只要能有效溝通就好,然而深諳語言奧妙的張永利卻有不同看法:

語言也是一種文化資產,不論是臺灣南島語、華語、臺語或客語都有其文化特色,具有身分識別作用。

「母語能留著就是你的寶藏,現在『特色』就是你最重要的資產!」母語是臺語的張永利不僅在學術場域研究語言,更在日常生活中透過多使用母語來保存語言資產。「語言不是只寫在教科書、或在課堂上唸,一定要積極使用,這樣語言才能真的活起來!」

千年以來,臺灣這座南島語族的原鄉發展出眾多語言文化各具特色的族群,如今在族人及語言學家的努力下,族語的復振工作正如火如荼進行,許多正名成功的族群紛紛從族語找回身分認同,找回值得守護的南島語族寶藏。

噶瑪蘭族自 2002 年 12 月 25 日正式被認定為原住民的第 11 族,其族語至今依然被族人保存使用,並編印成噶瑪蘭語辭典、語法書,作為學校鄉土教學的教材。圖|Wikimedia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2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96 篇文章 ・ 3621 位粉絲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頸部腫塊、聲音沙啞、吞嚥不適,甲狀腺癌檢查及治療
careonline_96
・2023/07/18 ・218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醫師,我的脖子有摸到一顆硬硬的東西。」28 歲的林小姐指著頸部左側說。

「會痛嗎?」醫師問。

「不會。」林小姐搖搖頭。

理學檢查發現林小姐的甲狀腺有顆腫瘤,而且這個腫瘤在甲狀腺超音波下看起來,惡性的機會較高。臺大醫院新竹分院代謝內分泌科黃則穎醫師建議,用細針穿刺取出少量細胞做檢查,顯微鏡下也懷疑有惡性細胞,於是林小姐便接受了甲狀腺切除手術,術後的病理報告確認是甲狀腺乳突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後續還有安排放射碘治療,也會使用口服藥補充甲狀腺素。黃則穎醫師說,甲狀腺乳突癌是預後較好的癌症,只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就有機會達到很好的成效。

甲狀腺癌警訊

甲狀腺位於頸部,是相當表淺的器官,出現腫瘤時,較容易被發現,也較容易檢查。黃則穎醫師說,患者可能摸到頸部有腫塊或是腫大的淋巴結,可能覺得頸部有壓迫感,吞嚥時會感到不適。如果腫瘤影響到喉返神經(Recurrent Laryngeal Nerve),聲音可能會變得沙啞,喝水較容易嗆到。

當腫瘤長大,侵犯到周邊組織時,可能有頸部疼痛的狀況。若癌細胞轉移到肺臟、骨骼等遠端器官時,可能造成喘、骨頭疼痛等症狀。

甲狀腺癌大多發生在 20 到 55 歲之間,女性的發生率約是男性的 3 倍。黃則穎醫師說,放射線暴露、家族病史可能會增加罹患甲狀腺癌的風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甲狀腺癌需要做哪些檢查?

甲狀腺癌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很多患者是在接受健康檢查或是因為其他因素接受頸部影像檢查時,意外發現甲狀腺癌。黃則穎醫師說,針對因為頸部腫塊、疼痛、聲音沙啞等相關症狀就診的患者,醫師會先以理學檢查評估腫瘤的大小、位置、軟硬度,然後利用甲狀腺超音波詳細檢查甲狀腺與頸部淋巴結的狀況。

若是甲狀腺超音波呈現出惡性腫瘤的特徵,便會建議進行細針穿刺。黃則穎醫師說,細針穿刺是在超音波導引下使用一根很細的針,刺入甲狀腺腫瘤中,取出少量細胞檢查。醫師會根據細胞檢查結果,與患者討論接下來的處理方式。

甲狀腺癌該如何治療?

在狀況許可時,手術切除是甲狀腺癌的第一線治療。外科醫師會進行甲狀腺切除與頸部淋巴腺廓清,並將檢體送交病理檢查,確認腫瘤侵犯的程度與淋巴結轉移的狀況。醫師會根據患者的年紀、身體狀況、腫瘤分期等,擬定後續的治療計畫。

手術後根據病理報告和復發風險分期,醫師會評估是否使用放射碘治療。黃則穎醫師解釋,正常的甲狀腺細胞會攝取碘以合成甲狀腺素,分化較好的甲狀腺濾泡細胞所產生的癌細胞也能攝取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碘-131(131I)為放射性同位素,服用之後會進入甲狀腺癌細胞,碘-131 所發出的放射線便能清除甲狀腺癌細胞,碘-131 之後會經由尿液、糞便排出體外。

針對放射性碘治療無效的侵犯性或遠端轉移甲狀腺癌,醫師經評估後可能會提供局部切除、放射線治療或標靶治療等選項。

接受甲狀腺全切除的患者必須持續補充甲狀腺素,黃則穎醫師說,甲狀腺素是身體不可或缺的激素,與身體代謝有關,若缺乏甲狀腺素,會出現沒有精神、怕冷、體重增加、說話速度變慢等狀況,使用口服藥便能補充甲狀腺素,相當方便。

除了維持身體代謝速度之外,使用甲狀腺素還有另一個功能。黃則穎醫師說,當體內缺少甲狀腺素時,腦下垂體會分泌甲狀腺刺激素 TSH,可能刺激甲狀腺癌的生長或復發。透過補充甲狀腺素,能夠抑制甲狀腺刺激素 TSH,降低大部分甲狀腺癌復發的機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甲狀腺全切除術後,都會定期抽血監測甲狀腺素與甲狀腺刺激素的濃度。黃則穎醫師說,至於甲狀腺部分切除的患者,會依據不同狀況,來決定是否補充甲狀腺素。

由於甲狀腺素的吸收容易受到其他食物或藥物的影響,所以會提醒患者在早上起床空腹時服藥,經過 1 個小時後再進食或服用其他藥物。

貼心小提醒

甲狀腺癌是台灣女性好發癌症的第 4 名,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常常是在檢查時偶然發現甲狀腺癌。黃則穎醫師叮嚀,若有頸部腫塊、吞嚥不適、聲音沙啞等症狀,便要盡快就醫。

若甲狀腺超音波發現惡性腫瘤的特徵,可考慮細針穿刺,取出少量細胞來檢查。甲狀腺癌大多是預後相對較好的癌症,請與醫師密切配合,才能達到較好的治療成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甲狀腺結節多為良性,檢查、追蹤及治療重點提醒
careonline_96
・2023/07/07 ・2271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醫師,我做甲狀腺超音波發現有結節。請問結節是腫瘤嗎?是水泡嗎?是良性?還是惡性?吃藥能讓結節消失嗎?」陳女士一連問了好幾個問題。

檢查發現甲狀腺結節時,患者都有許多問題。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陳維健醫師指出,甲狀腺是重要的內分泌器官,而甲狀腺結節是相當常見的狀況。甲狀腺結節就是甲狀腺瘤,大部分是良性的,因擔心造成病人過度害怕,所以稱呼為甲狀腺結節。不過有些情況甲狀腺腫大的病灶主要為液體成分,我們稱之為囊腫,也就是俗稱的水泡。

若甲狀腺結節小小的,患者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也不曉得自己有結節,往往是在接受甲狀腺超音波檢查時意外發現。陳維健醫師說,良性結節一般生長速度慢,但隨著結節越長越大,患者可能有脖子受到壓迫的感覺,可以摸到突起的部分,外觀也可能看得出來。

甲狀腺結節在任何年齡層都可能發生,女性的發生率較高。有家族病史的人,也較容易產生甲狀腺結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碘攝取量不足時,甲狀腺組織會增生而產生結節。因為目前台灣的食鹽有添加碘,較不會有碘缺乏的問題。陳維健醫師說,碘攝取量過多時,也可能增加結節的發生率,所以不能缺乏,也不能過度補充。

大部分甲狀腺結節沒有功能,不會分泌甲狀腺素。陳維健醫師說,但是也有部分甲狀腺結節能夠分泌甲狀腺素,對生理機能造成影響,導致甲狀腺機能亢進,稱為「毒性結節性甲狀腺腫」。毒性結節性甲狀腺腫患者可能出現心跳加速、手抖、體重減輕、容易腹瀉、緊張焦慮、月經不規則等症狀。

超過九成以上的甲狀腺結節是良性,不過也有少部分是惡性腫瘤。陳維健醫師說,絕大部分甲狀腺惡性腫瘤是治療後預後非常好的甲狀腺乳突癌,極少數是濾泡癌等的其他病理分類。雖然大多數甲狀腺結節是良性腫瘤,不過隨著腫瘤變大,也會對周遭的構造造成壓迫,陳維健醫師說,食道受到壓迫,患者會覺得吞嚥不適;氣管受到壓迫,可能會影響呼吸;喉返神經受到壓迫,可能會導致聲音沙啞。

甲狀腺結節需要做哪些檢查?

由於甲狀腺位在身體蠻表淺的地方,所以使用甲狀腺超音波便能詳細檢查。陳維健醫師說,甲狀腺超音波可以提供一些線索幫助判斷是良性或惡性的結節,一般約一公分以上的結節就會建議使用細針穿刺進行細胞學檢查。陳維健醫師說,可以利用細針刺進結節裡抽出一些細胞,再利用顯微鏡來檢視細胞型態是偏向良性或惡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需要進一步做組織學檢查,便可能會使用粗針切片。陳維健醫師說,粗針切片能夠取得更多甲狀腺組織,以進行更詳盡的檢查。

利用細針穿刺做細胞學檢查就能診斷甲狀腺乳突癌,但是較沒辦法直接診斷其他某些種類的甲狀腺癌。陳維健醫師說,不過因為甲狀腺乳突癌幾乎佔了約甲狀腺癌的 95% 以上,所以甲狀腺細針穿刺就可以解決大部分的問題。至於其他某些更少見的甲狀腺惡性腫瘤可能需要手術切除後才能確定診斷。如果細胞學上有非典型異常變化時醫師亦可能會建議手術。

抽血檢查的部分,可能包括三碘甲狀腺素 T3、甲狀腺素 T4、游離四碘甲狀腺素 Free T4、甲狀腺刺激素 TSH、自體抗體等。必要時還會安排核子醫學科的甲狀腺掃描。

甲狀腺結節該如何治療?

目前沒有口服藥物能有效讓甲狀腺結節永遠縮小或消失,醫師會根據甲狀腺結節的狀況,決定後續的治療方式。囊腫的部分可能可以直接用穿刺方式抽吸液體可馬上改善症狀,反覆產生液體的囊腫如出血性囊腫等則可以考慮注射高濃度酒精來治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檢查認為甲狀腺結節偏向良性,也沒有明顯症狀,大多會建議患者定期追蹤觀察。陳維健醫師說,如果細針穿刺的結果有部分細胞較不尋常,可能會建議密集回診追蹤,並再次進行細針穿刺,或可能建議手術。

若要處理甲狀腺結節,傳統是外科手術切除,近年來還有引進微創甲狀腺消融術。陳維健醫師說,甲狀腺消融術是將一支消融針在超音波導引下刺進甲狀腺結節裡,針尖利用射頻或微波加熱破壞結節而產生凝固性壞死,讓甲狀腺結節逐漸萎縮或消失。好處是只需局部麻醉和保留正常的甲狀腺組織。

在內視鏡及機器的輔助下,外科手術也有一些微創方式,讓脖子上不會留下明顯的疤痕。

貼心小提醒

甲狀腺結節是相當常見的狀況,通常沒有明顯症狀。陳維健醫師叮嚀,雖然大多數的甲狀腺結節是良性腫瘤,可利用甲狀腺超音波追蹤結節的變化,但是仍有少部分是惡性腫瘤。建議患者個別與醫師討論結節的追蹤與處置方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