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成為更好的父母,從餐桌上開始

黃秀美
・2012/12/26 ・1893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422 ・四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redit: CC by Stéfan@flickr

圖片來源:CC by Stéfan@flickr

硬壓著小孩吃蔬果?不如試試其他3個更有效的方法吧!

身為父母,我們總是希望下一代的孩子們,能夠更健康、更聰明,也熟知從小培養好的飲食習慣,能夠作到「天天五蔬果」,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很有益處。

但為什麼會有越來越多的孩子,一看到餐盤上的青菜、水果,就想尖叫「GREEN!」,怎麼威脅利誘,都不肯多吃幾口呢?

根據,二○一二年十一月發表在《流行病學與社區健康期刊》(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COMMUNITY HEALTH)上,在英國倫敦52個小學,囊括2,383個平均年齡8.3歲兒童所作的研究顯示,孩子每天平均吃下約293公克的蔬果。

而讓孩子多吃蔬果的小秘訣,說穿了,也只有三個相當簡單的原則,包括每天跟孩子一起用餐、父母自己也吃蔬果,還有就是為孩子準備切好的蔬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具體來說,總是會一起吃飯家庭中的孩子比起從未一起吃飯的孩子,每天會多吃125公克的蔬果。而父母會吃蔬果的孩子比起父母不吃蔬果的孩子,每天會多吃88公克的蔬果。至於父母會準備切好蔬果的孩子,則比父母不會準備切好蔬果的孩子,每天會多吃下44公克的蔬果。

此外,父母的飲酒習慣,不只關係到自己的身心健康,也與子女成年後的飲酒行為有關聯。

英國智庫(DEMOS)在二○一二年十二月發表的研究,追蹤了一九七○年某個星期出生在英格蘭、蘇格蘭及威爾斯的17,000個新生兒,並在他們10歲、16歲、34歲時,詢問他們對父母飲酒的看法,是「從不」、「有時」、「常常」或「總是」在喝酒。

結果發現,16歲時,認為母親「總是」在喝酒的年輕人跟認為母親「有時」在喝酒的年輕人比起來,他在34歲時,有危險飲酒行為是1.7倍。因此,專家建議父母在孩子的面前,也該少喝點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怎麼樣,就算是喝多了呢?其實,跟酒量好不好,並沒有直接關係,而是跟酒精的攝取量,以及,飲酒所造成的問題比較有關。

英國的國家醫療保健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簡稱NHS)建議,女性不應經常喝二到三單位(unit),男性不應經常喝三到四單位的酒精。

舉例來說:媽媽們,若經常喝一杯250ml 酒精濃度11%的紅酒,就已經是喝多了。是不是比大家想像中,還容易過量呢?

各種酒類的單位數,換算方式如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一罐500ml 的罐裝啤酒,酒精濃度6%,約為 3 單位
  • 一杯250ml 的紅酒,酒精濃度11%,約為2.8 單位
  • 一罐330ml 的蘋果酒,酒精濃度5%,約為1.7 單位
  • 一小杯25ml的烈酒 (如:伏特加、琴酒),約為1單位

參考資料:


延展閱讀:飲酒自我評估表:你喝得太多了嗎?

1、你經常喝含酒精的飲品?

  • 沒有(0分)
  • 每月1次或更少(1分)
  • 每月2到4次(2分)
  • 每周2到3次(3分)
  • 每周4次或以上(4分)

2、你通常一天喝多少單位的酒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1到2(0分)
  • 3到4(1分)
  • 5到6(2分)
  • 7到9(3分)
  • 10+(4分)

3、你有多頻繁會一次喝6單位或以上的酒精?

  • 沒有(0分)
  • 少於一個月(1分)
  • 每個月(2分)
  • 每周(3分)
  • 每天或幾乎每天(4分)

4、過去一年,你曾經因飲酒而誤事嗎?

  • 沒有(0分)
  • 少於一個月(1分)
  • 每個月(2分)
  • 每周(3分)
  • 每天或幾乎每天(4分)

5、過去一年,你曾經一開始喝酒,就停不下來嗎?

  • 沒有(0分)
  • 少於一個月(1分)
  • 每個月(2分)
  • 每周(3分)
  • 每天或幾乎每天(4分)

6、過去一年,你曾經一大早,就開始大量喝酒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沒有(0分)
  • 少於一個月(1分)
  • 每個月(2分)
  • 每周(3分)
  • 每天或幾乎每天(4分)

7、過去一年,你曾在飲酒後,有內疚感或覺得悔恨?

  • 沒有(0分)
  • 少於一個月(1分)
  • 每個月(2分)
  • 每周(3分)
  • 每天或幾乎每天(4分)

8、過去一年,你曾因飲酒,沒辦法記住前一晚發生過什麼事嗎?

  • 沒有(0分)
  • 偶爾(1分)
  • 每個月(2分)
  • 每周(3分)
  • 每天(4分)

9、你曾經喝酒喝到讓自己或別人受傷嗎?

  • 沒有,從未發生過(0分)
  • 有,但不是過去一年內的事(2分)
  • 有,而且是在過去一年內(4分)

10、有親友、醫護,一直在關心你的飲酒問題,或勸你少喝一點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沒有,從未有過(0分)
  • 有,但不是過去一年內的事(2分)
  • 有,而且是在過去一年內(4分)

總分0到8分:

你的飲酒方式不致傷害健康。不過切記即使是只有一次大量喝酒,仍有可能帶來風險。

總分8到20分:

照你這種喝法,有可能會增加健康的風險,可能要考慮開始減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分20到40分:

你的飲酒方式,已經造成問題,可能需要專家的協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黃秀美
23 篇文章 ・ 0 位粉絲
小星星之光》專欄,是我懷抱著對孩子的關切之情,以現今的科學醫療佐証,所撰寫的兒童、青少年(18歲以內)健康新知。黃秀美,現為《國語日報:秀美姐姐說身體奧祕》專欄作者。著作商周出版《146位名醫問診》、原水出版《男人看不見的敵人:攝護腺癌》。FB社群:《名醫一點通》。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喝幾杯算「喝太多」?濫飲有標準嗎?
F 編_96
・2025/01/07 ・215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 編按:本文編譯自 Live Science

在許多人心裡,「喝到茫」似乎就是「喝太多」的指標。但實際上,研究機構對「濫飲(binge drinking)」有明確的量化定義。根據美國國家酒精濫用及酒精中毒研究所(NIAAA),濫飲行為意指在短時間內(約兩小時內)攝入足以讓血液酒精濃度(BAC)達到或超過 0.08% 之酒精量。對大多數成人而言,這通常相當於女性至少四杯,男性則至少五杯。(未成年請勿飲酒喔!)

根據美國國家酒精濫用與酒精中毒研究所(NIAAA),提出關於濫飲行為的具體標準。圖/unsplash

這裡的「一杯」指的是每份飲品含有約 14 克純酒精。舉例來說,約一瓶 355 毫升左右的啤酒、一杯約 148 毫升的葡萄酒,或約 44 毫升的烈酒,皆可視為「一杯」。

之所以男性和女性的門檻不同,關鍵在於身體結構上的差異。一般來說,女性體脂率較高、體水分含量較低,加上體重與激素等因素,使得女性在攝取同等量酒精後,血液酒精濃度更可能飆升至高水準。因此,同樣是喝下五杯啤酒,女性往往比男性更易到達「醉」的狀態。

高強度飲酒:喝到兩倍量,風險再度飆升

若「四杯(女性)/五杯(男性)」是濫飲的基準線,那麼什麼又叫做「高強度飲酒(high-intensity drinking)」?NIAAA 進一步將此定義為:一次攝入酒精量達到「濫飲門檻的兩倍或以上」,也就是女性一次喝八杯、男性喝十杯以上,且同樣於短時間內喝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相比濫飲,高強度飲酒在短時期內身體所承受的風險更高。當瞬間酒精攝入量過高(有時可達血液酒精濃度 0.2~0.3% 以上),身體中樞神經受壓抑會更強烈,出現意識模糊、嚴重嘔吐、呼吸抑制,甚至完全失去意識的可能。醫學上稱之為「酒精中毒(alcohol poisoning)」,其後果可能包含昏迷、痙攣,或因嘔吐物阻塞呼吸道導致窒息等,嚴重可致死。

除了急性中毒,急性的大量飲酒更易誘發嚴重心律不整或急性心衰;肝臟在短時間內無法及時代謝大量酒精,也可能面臨嚴重負擔。有時「高強度飲酒」會出現在派對或極端挑戰場域,一但發生突發狀況,常讓人措手不及。

濫飲造成的影響:從危險行為到慢性病風險

1. 當下容易發生意外與作出危險決策

酒精會抑制大腦活動,導致反應時間延長、判斷力與協調力下降。這意味著濫飲或高強度飲酒者常更容易發生交通事故、溺水、墜落等意外,也更可能在酒後進行不安全性行為,或捲入暴力事件。此外,大腦海馬迴(hippocampus)的記憶功能也會受到抑制,誘發「斷片(blackout)」現象,事後無法回憶當時發生了哪些事。

2. 長期器官損傷:肝病與心臟問題

對於反覆進行濫飲的人,肝臟最先承擔了巨大的代謝壓力。長年下來,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風險都相對提高。心血管系統方面,過量酒精易引發高血壓、心律不整,加重心臟負荷,進而增加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其他可能併發症包括神經炎(如「酒精性神經病變」)、消化道潰瘍與免疫力下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3. 酒精依賴與成癮

酒精使用障礙(alcohol use disorder,AUD)是一種以持續性酒精需求為特徵的疾病。濫飲雖不等於酒癮,但多次濫飲會大幅提高發展成「酒精依賴」的可能。一旦進展到 AUD 階段,患者可能在未喝酒時出現顯著焦慮、抑鬱或身體不適,陷入負面循環。

4. 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

醫學研究顯示,反覆大量飲酒與多項癌症風險升高相關,如食道癌、胃癌、肝癌、胰臟癌等。酒精並非唯一致癌因素,但它會令細胞 DNA 遭受更頻繁的損傷,也干擾體內細胞修復機制。若再合併抽菸或其他不良生活習慣,更容易加劇。

5. 腸道菌相失衡

近年來,「腸道菌叢」與人體健康之間的關係受到關注。酒精的攝入過量,會打亂腸道中原本平衡的菌相,使特定菌種過度繁殖,其他菌種則銳減。由於酒精可破壞腸壁細胞連結,造成「腸漏(leaky gut)」現象,讓有害物質跑進血液循環,引發慢性發炎反應。

理性飲酒,快樂人生。圖/unsplash

酒精背後的隱憂,從自身覺察開始

在許多社交場合,酒精似乎是慶祝、解壓或促進人際互動的必備品。然而,適度與過量往往只有一線之隔。一旦超越濫飲門檻,短暫的快感不僅使健康暴露於各種急性危險,也可能種下長期病痛的種子。若加碼到「高強度飲酒」,其負面影響更如滾雪球般加速擴大。要檢視自己是否已跨越健康警戒線,所謂的「舉杯同慶」不一定要靠豪飲才能獲得;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有餘力去享受人際社交和歡聚時刻。在舉杯暢飲前,或許更需問問自己:這一杯下去是否值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有效減重三部曲!快來量身製訂你的減肥計畫——《大自然就是要你胖!》
天下文化_96
・2024/06/27 ・3334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可持之以恆的減重計畫

有效減重的第一步是刺激脂肪燃燒。由於我們只在需要額外能量時才會燃燒脂肪,因此需要減少來自飲食的能量。所有以減重為目標的飲食法都會限制熱量,然而,最成功的飲食法必須也能關閉生存開關,因為這能減少覓食反應,有助於緩和飢餓感。正是因為如此,主要著重在熱量限制、但允許糖類和高升糖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法,一旦結束熱量限制,就會注定失敗。也因為如此,飲食中即使沒有特別限制熱量,僅限制糖和高升糖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也有減輕體重的效果。這樣的飲食法是透過微調生存開關,減少飢餓感,讓人自然而然限制熱量的攝取。此外,調低開關可更有效的燃燒脂肪,因為正如前面所提的,生存開關的作用之一,就是阻止脂肪燃燒(請參閱第三章)。

第二步是阻止新陳代謝速率變慢。當體重減輕時,身體會降低新陳代謝速率做為補償,以維持現有體重。正如前面提過的,長期超重者的能量工廠運作效率會降低,因為身體將超重視為新的常態。在這種情況下,身體會降低新陳代謝來因應體重減輕,因此原本可保持穩定體重的攝食量,這時卻會導致體重增加。這幾乎是所有節食法功敗垂成的主因。

為了克服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調整生存開關,避免能量工廠遭受進一步的傷害,同時刺激新的能量工廠建立,增加能量產出。

目前,建立新能量工廠的最佳方法是運動,而且正如前面所提的,是特定類型的運動。這裡的運動主要是為了刺激能量工廠,而不是燃燒熱量。雖然運動也能燃燒熱量,帶來好處,但想要燃燒脂肪,最好的方法還是透過飲食限制、減少可用熱量。的確,如果生存開關一直處於活躍狀態,運動時燃燒掉的熱量,很容易因為休息時新陳代謝變慢而補償回來。這是飢餓的動物補償覓食時能量損耗的方式,也是哈扎人可以走上一整天尋找食物,卻不會增加整體能量消耗的原因,因為透過食用大量蜂蜜啟動生存開關後,他們的身體會在休息時減少能量消耗,補償活動耗去的能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想要燃燒脂肪,最好的方法還是透過飲食限制、減少可用熱量。圖/envato

低醣飲食、生酮飲食有助於減肥嗎?

若希望維持減重後的體重,我建議最好從低醣飲食或生酮飲食開始。原因是這些飲食嚴格限制添加糖,而添加糖是飲食中主要的果糖來源;另外也限制高升糖碳水化合物,這是飲食中主要的葡萄糖來源,身體會將葡萄糖轉化為果糖。

這些飲食法可減弱生存開關,讓飢餓感自然降低,而原本受生存開關保護的脂肪,也會變得可以燃燒。這樣的飲食也能讓你的身體系統「重新開機」,擺脫過去慣於吃高果糖食物的狀態,不再快速吸收和代謝果糖(參見第八章)。偶爾吃點甜食時,也更能抵抗糖的作用。

這樣的飲食還能減少肝醣儲存。之前提過,身體會同時儲存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其中碳水化合物是以肝醣的形式儲存。在斷食期間,身體首先燃燒的是肝醣,因為身體偏好以葡萄糖做為燃料。如果我們成天吃碳水化合物,腹部儲存的脂肪會繼續保留。但若減少攝取碳水化合物,尤其是高升糖或含有果糖的碳水化合物,就可減少儲存的肝醣,進而增加脂肪燃燒。因此限制碳水化合物,對於減重十分有效。

睡飽也可以幫助減肥?

身體對肝醣的偏好,也有助於解釋為什麼睡眠八小時以上有很大的幫助,以及為什麼早上運動(早餐前)比晚上運動更能有效減肥。睡覺時,大部分的肝醣儲備會燃燒掉,因此我們醒來,是處於脂肪燃燒模式。若是在晚上運動,燃燒的主要是白天累積的肝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睡覺時,大部分的儲備肝醣會燃燒掉,因此睡飽八小時對減重大有幫助。圖/envato

低醣飲食控制血壓、血糖

最後,正如我們在低果糖和低鹽飲食研究中發現的,低醣飲食可能促進粒線體生長。實行低醣和生酮飲食有些注意事項。首先,這會增加低血糖的風險。如果感到出汗或頭暈,可能需要檢查血糖或吃一塊水果(儘管這是一種碳水化合物)。

其次,低醣飲食中的某些食物仍會啟動生存開關,例如含鹽量高和富含鮮味的食物(如紅肉和帶殼海鮮)。前面提過,含鹽量高的食物會刺激葡萄糖轉化為果糖,進而啟動生存開關。但採行低醣飲食時,可轉化為果糖的葡萄糖相對較少,因此即使攝取高鹽食物,也不太可能產生果糖,不致於因此增加體重。然而,鮮味豐富的食物仍然很有可能導致體重增加。另外,要考慮減少或戒除飲酒,因為酒精也能活化生存開關。

低醣飲食也能降低血壓,因為生存開關變弱了。若是正在服用降血壓藥物,必須仔細監測血壓,因為可能需要減少劑量。

同時減少鹽和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也可能導致低血壓,若是感到頭暈,除了檢查血糖,可能還得檢查血壓。因此,我建議在實施低醣飲食幾週後,再開始減少每天攝取的鹹味食物及其他可活化生存開關的食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我建議每天至少喝八杯水,確保身體獲得足夠的水分,還要監測有害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濃度,以及血液中的尿酸濃度。低醣飲食有時會導致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顯著增加,若出現這種情況,必須減少飽和脂肪的攝取量。如前一章提過的,生酮飲食也可能導致尿酸濃度升高,而目前還不清楚尿酸增加的生理效應,不過這可能是身體為了維持血糖濃度(尿酸會激發胰島素抗性)和血壓的補償作用。然而,高尿酸也會對能量工廠造成氧化壓力,若是尿酸濃度大幅上升(例如高於八毫克/分升),可能需要與醫師討論,權衡治療的風險和潛在益處(請參閱上一章)。

減肥時也需要適時補充水分。圖/envato

雖然有些人可以長年維持低醣飲食,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這種飲食法很難持續超過幾個月。部分原因是,我們天生就渴望飲食中有較多的碳水化合物。因此,我建議採用其他的替代方案來減肥。

若是不想採行低醣飲食,可以考慮地中海飲食法,或是我的開關飲食法,但必須更嚴格的限制會活化生存開關的食物,也就是嚴格限制高升糖碳水化合物的攝取,特別是白米飯、馬鈴薯、麵包、薯條和早餐麥片。如果這還是太具挑戰性,可以稍作調整,每天有一餐可吃高升糖碳水化合物(也許是半份),記得要細嚼慢嚥,花一個小時用餐。其他餐飲中則只能攝取低升糖碳水化合物,並完全限制會啟動生存開關的食物,例如高鹽或鮮味豐富的食物和酒。你可以挑幾天進行 168 斷食法,透過間歇性斷食加強熱量限制,同時刺激能量工廠生長。(這裡有個重點:有證據顯示禁食會損害日常表現,尤其是兒童。無論如何我都不建議孩子採行間歇性斷食,請牢記在心。)開關飲食法的減重效果較慢,但對許多人來說,可能比較容易忍受。

無論你選擇哪一種飲食法,每週有三、四天必須運動,每次至少持續一小時,重點是保持在第二區運動。(世界衛生組織等團體建議,除了輕度運動,每週進行 75 至 150 分鐘的高強度鍛鍊,可能帶來額外的好處。不過就我們的目的而言,這是附加選項,因為第二區運動對於能量工廠的增加和脂肪燃燒,具有最好的效果。)此外,可以考慮記錄你的步行距離和時間,觀察自己的自然步態是否改善,這意味著體內的能量工廠變得更健康。最後,如上一章我對開關飲食法的建議,每天要喝大量的水,並吃一盎司(約 30 公克)黑巧克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一點:我不建議透過長期禁食來減肥(雖然我認為這是大自然的現象,所以我也可能是錯的)。前面曾提過巴比里禁食了一年,雖然如此,巴比里開始禁食幾個月後,實驗室檢驗發現他的血糖濃度非常低,只有約 30 毫克/分升,有時會降至 20 毫克/分升。這樣低的葡萄糖濃度如果突然發生在你我身上,我們會陷入昏迷,而且有永久性腦損傷或死亡的風險。

——本文摘自《大自然就是要你胖!》,2024 年 06 月,天下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天下文化_96
142 篇文章 ・ 623 位粉絲
天下文化成立於1982年。一直堅持「傳播進步觀念,豐富閱讀世界」,已出版超過2,500種書籍,涵括財經企管、心理勵志、社會人文、科學文化、文學人生、健康生活、親子教養等領域。每一本書都帶給讀者知識、啟發、創意、以及實用的多重收穫,也持續引領台灣社會與國際重要管理潮流同步接軌。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小孩過早發育?留意兒童性早熟,及早治療減少未來疾病風險
careonline_96
・2024/05/22 ・2491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印象深刻一對姊妹,年紀差兩歲,但是妹妹突然快速成長,從原本的身高小姊姊半顆頭,短短兩年內大幅超越了姊姊。」收治案例的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內分泌科邱巧凡醫師指出,「檢查發現,妹妹有性早熟問題, 5 歲多便出現乳房、陰毛發育的狀況,骨齡檢查也已達 11 歲,呈現明顯超前的現象。」

因為骨齡超前許多,導致預估成年身高只有 139 公分,符合健保給付性早熟針劑治療條件,經申請審查通過,小女孩開始接受每三個月施打一次性早熟針劑的治療。邱巧凡醫師說,治療過程中,妹妹的第二性徵明顯消退,長高速度也回歸正常狀態,療程結束後身高達到 160 公分,讓家人鬆了一口氣。

性早熟是指小小年紀就出現第二性徵,邱巧凡醫師指出,性早熟定義為女孩 8 歲前出現乳房發育或長出陰毛,10 歲前初經來潮;男孩在 9 歲前出現睪丸長大、陰莖長大、長陰毛等,發生率女孩明顯高於男孩。邱巧凡醫師補充,家長較容易關注到的變聲、長喉結、長陰毛等性徵出現,通常已是男孩青春期發育中後期的階段,因此男孩的性早熟往往容易被忽略,或是延誤診斷與治療。

發現性早熟趕快查原因

導致性早熟的原因很多,包括遺傳、飲食、女孩肥胖、環境荷爾蒙、其他疾病影響等。邱巧凡醫師說,有些孩童是因為罹患腦部疾病、腎上腺腫瘤、卵巢腫瘤、睪丸腫瘤等所致。由於性早熟的原因很多,所以需要仔細檢查、評估,並根據發病原因進行治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於性荷爾蒙會促使骨骼加速成長所以性早熟孩童在一開始可能會長得較快,但是因為生長板的加速閉合,整體生長時間大幅減少,往往成年身高卻較為矮小。邱巧凡醫師提醒,在成長過程中,如果發現孩子的身高比同齡孩童異常高或矮,或是成長速度過快、過慢,都要提高警覺。

除了影響身高,性早熟還會對孩童造成長期的身心健康影響。邱巧凡醫師說,研究顯示,相較於沒有性早熟的孩童,性早熟孩童在成年後有較高的機會罹患肥胖症、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疾病。女生也有較高機會罹患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容易導致不孕。更值得留意的是,愈來愈多研究顯示性早熟還會增加罹癌風險,例如乳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睪丸癌及攝護腺癌等。

性早熟對身心都有影響

「研究發現,初經越早的女性,罹患乳癌的風險越高,而且惡性度較高。」邱巧凡醫師說,「根據 2012 年刊登在柳葉刀-腫瘤學雜誌(The Lancet Oncology)上面一個來自 117 個流行病學研究,分析近十二萬名乳癌患者與三十萬健康成人的資料,發現初經每提早一年,罹患乳癌的機率提高 5%;每晚一年停經,乳癌機率提高 2.9%。也就是說,雌激素暴露的時間越長,乳癌風險越高 (1)。」因此治療性早熟,除了讓孩童能正常長高,更重要的是希望減少未來的疾病風險。

心理層面方面,性早熟孩童因為過早出現第二性徵,外觀明顯與眾不同,較容易遭受同儕異樣眼光,相對承受較多心理壓力、容易社會適應不良,有研究發現性早熟孩童遭遇霸凌、騷擾、性侵等事件也高於一般正常發育的孩童,這些都是值得注意的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樞性早熟該怎麼辦?

懷疑孩童有性早熟的狀況時,務必盡快就醫檢查。邱巧凡醫師說,利用理學檢查、超音波、骨齡檢查、血液檢驗、荷爾蒙測驗等綜合評估,確立性早熟原因以及影響程度,才能決定合適的治療方式。

針對中樞性早熟,目前主要以「性早熟針劑」治療,邱巧凡醫師解釋,性早熟針劑內含性釋素類似物(GnRH analogue),能與腦下垂體的促性腺激素釋放荷爾蒙(GnRH)接受器結合,經由去敏感化的機轉,達到抑制下游黃體化刺激素與濾泡刺激素的分泌,進而阻斷性荷爾蒙的製造。

「如果把 GnRH 接受器比喻成鎖頭,GnRH 就像一把鑰匙可以發揮作用,促使黃體化刺激素與濾泡刺激素的分泌。」邱巧凡醫師說,「性釋素類似物類似另一把鑰匙,當性釋素類似物先佔據鎖頭時,GnRH 便無法進入。如此一來,便能抑制黃體化刺激素與濾泡刺激素的分泌,阻斷性荷爾蒙的製造,避免性早熟繼續進展。」

中樞性早熟該怎麼辦?

性早熟針劑治療能有效抑制性荷爾蒙的製造,且安全性高。邱巧凡醫師說,臨床上會根據個別孩童的狀況,決定療程時間,一般而言,女生多數會治療到國小高年級,男生多數會治療到國中階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為給藥途徑是皮下注射,孩童在治療前難免會擔心害怕。邱巧凡醫師說,目前國內有兩種劑型(三個月注射一次的長效劑型以及一個月注射一次的短效劑型),長效劑型的優點是可以減少注射次數與回診次數,大幅提升治療的便利性。絕大多數孩童在開始治療後,都能接受此治療模式以及注射引起的短暫疼痛與不適。

貼心小提醒

邱巧凡醫師說,性早熟不只會影響身高,還會影響心理健康,且增加成年後罹患代謝症候群、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問題,甚至提高乳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等風險。在孩子的生長過程中,照顧者要持續留意生長狀況,長得太高、太矮、太快、太慢,或是不對的年齡出現第二性徵都要提高警覺。如果有任何疑問,請及早至「兒童內分泌科」就診諮詢與評估。

  • Lancet Oncol . 2012 Nov;13(11):1141-51. doi: 10.1016/S1470-2045(12)70425-4.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careonline_96
551 篇文章 ・ 278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