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芬普尼是惡魔還是天使?在聊芬普尼蛋前先來一份風險管理吧!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_96
・2017/10/08 ・3413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15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文/趙軒翎

近來雞蛋當中驗出殺蟲劑成分芬普尼(fipronil)的新聞鬧得沸沸揚揚,家中的阿公阿嬤、爸爸媽媽、菜市場裡的阿伯阿桑都叫你不要吃蛋,唯恐多吃一顆就會中毒。在你要把手上剛買的茶葉蛋丟掉之前,我們回頭再來看一下這場令雞農「蛋疼」、消費者恐慌的芬普尼蛋事件。

圖/Tookapic @PEXELS, CC0

為了更了解芬普尼這種化學物質,以及它可能帶來的風險,我們訪談了正在努力統籌管理全國化學物質的環保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以下簡稱化學局)評估管理組的賴正庸博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芬普尼禁用原因跟人無關?

從歐洲爆發雞蛋殘留芬普尼的事件後,台灣也隨即開始檢驗國內的雞蛋。只是芬普尼這號角色以前從未出現過,到底是從哪裡出來的?

你或許沒有聽過芬普尼,但是如果你家有養貓狗,你可能曾經使用過的各種用來幫寵物除寄生蟲的藥;還有你為了將家裡到處爬的蟑螂殺的片甲不留,而買的連鎖殺蟑藥劑,其實這些都是合法使用芬普尼的產品。

芬普尼是一種長效型的殺蟲劑,使用在寵物身上大約可維持一個月的效用,而另外在農田裡以容許劑量4.5毫克芬普尼農藥噴灑作物,也可以有4~6個月的效果。

只是這芬普尼的效果越好,感覺好像越讓人害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歐盟確實在 2013 年底宣布禁止在玉米及向日葵上使用含芬普尼的農藥,不過禁止的原因跟人體健康較沒有關係。賴正庸說,「歐盟禁用芬普尼是以生態毒性的觀點,而非人體毒性。」最主要的原因是發現芬普尼可能是讓蜜蜂大量死亡的元兇[1]!

歐盟禁用芬普尼是以生態毒性的觀點,而非人體毒性。圖/Mk2010 @Wikimedia Commons, CC by 3.0

國外研究指出蜜蜂在外採蜜,接觸到帶有芬普尼的花蜜或花粉時,會導致牠們呈現興奮狀態,但不會立即死亡。不過,被牠們帶回來的食物餵食的幼蜂就沒那麼幸運了,因為牠們較幼小,對於芬普尼的耐受度沒成蜂好,很可能整群幼蜂全部因此而死亡。

其實,芬普尼這種化學物質對於前面提到的蜜蜂、蟑螂等節肢動物的毒性,遠遠超過對於人類所屬的哺乳動物。原因在於芬普尼對於它能對節肢動物的神經系統造成很大的影響。

神經系統在正常的情況下,會派出GABA這號神經傳導物質,去和神經細胞上對應的受器結合,開啟通道讓氯離子進入細胞內。讓氯離子進入的用意在於抑制神經細胞,讓它不要過於興奮。而芬普尼這種物質,基本上就是來搗亂神經系統,它對節肢動物的GABA受器結合力強,先一步搶了GABA和受器的結合位置,讓GABA的作用不了。因此在蜜蜂等昆蟲接觸到低濃度芬普尼之後神經系統會異常地興奮,就像party party all night一樣嗨到不行,而接觸到高毒度芬普尼則會癱瘓或死亡[2, 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檢出就代表有害嗎?容許量和中毒是兩件事

等等!那為什麼媒體上說每天吃 1.6 顆蛋就超標?[4]

這個說法主要是以採樣中不合格的蛋場,所得到的最高檢測值 153 ppb 來計算。以 60 公斤成年人來計算,只要吃 1.6 顆 50 公克蛋就會超過每日容許攝取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 ADI)0.0002 mg/kg bw(毫克每公斤體重)。ADI是個在長期食用下風險評估依據,但並不表示吃到這個量就會中毒。(延伸閱讀:這是毒還是藥?先搞懂「每日容許攝取量」和「最大殘留安全容許量」吧!

賴正庸補充道:「國外也有統計過芬普尼的最低致病劑量,要短時間連續吃 7 萬顆芬普尼蛋才有可能達到劑量,並出現掉髮和噁心等症狀,否則時間長一點芬普尼就代謝掉了。」

由於在台灣的規定,芬普尼不能用在食用動物身上,因此以目前儀器對於芬普尼的檢驗極限值 10 ppb 作為標準,目前台灣和歐盟以此為檢驗殘留量的標準。也有其他國家使用不同的標準,如日韓、美國各以 20 ppb、30 ppb 作為檢出標準。而這樣的管制標準,其實都需要經過各方面的評估,才能訂定出適當的標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化學物質先「身家調查」,再好好管制

以賴正庸任職的化學局來說,他們需要在第一時間對於芬普尼蛋進行全面的風險評估,包括瞭解各國的規範、目前科學研究上芬普尼對動物的風險,以及針對台灣的狀況進行了解,對於其他化學物質也是如此。「通常我們需要在民眾還沒理解到這些議題的時候,我們先從各種科學方面去評估。」在了解化學物質的風險之後,才能去決定要不要管制,以及怎麼管制。

而這次芬普尼蛋事件告一個段落後,農委會、食藥署也開始在評估農民使否有使用芬普尼的需求,才能進一步去訂定適合的殘留容許量標準[5]。

「化學物質不就是應該要管到底,不讓它們出現在我們生活裡嗎?」面對民眾對於「化學」的恐慌,賴正庸也只能笑笑地說:「化學物質本身沒有善惡,它們具有各式各樣的應用方式,純粹看人們怎麼用。」

他舉了一個例子,網路上媽媽社群中時常在討論奶粉中添加的乳糖,可能會造成嬰幼兒攝取過多乳糖,而東方人常有的乳糖不耐症體質,更容易使得嬰兒腸胃道系統過敏。近年來確實有些醫學報告開始驗證這個現象[6],而乳糖也是化學物質的一種,化學局該怎麼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賴正庸解釋,奶粉商會在奶粉中添加乳糖,最主要的作用是防止奶粉結塊。而嬰兒身旁最大的乳糖製造商,其實可能不是奶粉商,而是媽媽本身。(筆者驚恐,所以媽媽該被管制嗎?)就化學局的角度,他們不會去管制媽媽生產的母乳,反而是以媽媽生產的乳糖量,作為未來評估奶粉中添加乳糖的標準。這個「自然食譜原則」是假定媽媽生產的乳糖劑量對寶寶來說是安全的,因此在奶粉中添加低於這個劑量的乳糖也是安全的。這個原則常被用於評估食品用的添加物和化學物質。

目前國內登錄的化學物質就有 2 萬 8 千多種,所有製造與輸入的化學物質都要依法申請登錄,可以在化學物質登錄平台中查詢。要讓這些化學物質都能在合適的崗位上,各自發揮它們的效用,管理確實是個大大大大大工程。面對每一種可能具有危害的化學物質,化學局都要透過風險辨識、風險確認、風險評估的程序,先為化學物質來個「身家調查」。

首先先確認它們的基本資料,透過各式化學物質資料庫、物質安全資料表來了解該物質;接著查清楚它以前有什麼害人害環境的「犯罪事蹟」,例如不斷更新的國際間通報、新聞或是學術期刊研究結果,來加強我們對於這個化學物質現階段的危害了解。然而,收集到的這些資料都還是得回歸到國內的狀況來評估,若食品中出現有毒化學物質汙染,還得了解國人的食用習慣、攝取量,如果一個有毒化學物質容易殘留在動物內臟,不太食用內臟的西方國家可能較沒差別,但是較常食用內臟的我們,就得特別留意。

「有些很毒的物質,你可能一輩子都碰不到;有些物質可能化成蒸氣,或是其他容易接觸到的型態,」賴正庸說,「除了要考量劑量的問題外,也得考慮到化學物的暴露方法和接觸的容易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真正了解一種化學物質的各種風險之後,才能幫它量身打造適合的風險管理和風險溝通的方式。雖然說現在許多人聽到化學物質,就是一副「化學物質,退散!」的反化學或是對化學恐慌的態度,但現在的我們不可能完全不接觸任何化學物質,對於化學物質更需要以聰明、有效的方法管理。你想到的管理可能是「重罰違法使用化學物質的廠商,讓他們再也不敢無視法律!」但這也僅僅是管理的其中一個方式,其他的也包括我們在危險藥瓶上看到的骷顱頭圖樣,或是安全蓋的設計,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提醒、保護使用者遠離化學物質的危害。

我們可以發現這些化學物質並不完全是十惡不赦的罪人。芬普尼在除蟲上的極佳效果,幫助家裡寵物、環境清潔仍很有用,甚至還可以製作含芬普尼的蚊帳,幫助住在瘧疾盛行區域的民眾,防範被蚊子叮咬。而母乳中乳糖是無害的化學物質,但若是在奶粉裡面加多了,也可能會對嬰幼兒造成危害。既然化學物質無所不在,我們需要做的是去了解它的風險,進而做好該做的風險管理,而不是把它們拒於千里之外,或是陷於恐慌之中。

經處理的蚊帳,幫助住在瘧疾盛行區域的民眾,防範被蚊子叮咬。圖/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 Australia @flickr, CC by 2.0

註解

  1. EU to ban fipronil to protect honeybees, The Guardian, 2013.7.16.
  2. Fipronil, ScienceDirect
  3. [新聞解讀] 連鎖茶飲店-芬普尼殘留,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2015年4月23日。
  4. 吳欣恬、林彥彤,〈153ppb芬普尼蛋 1天1.6顆就過量〉,《自由時報》,2017年8月23日。
  5. 彭宣雅,〈芬普尼標準 農委會:將比歐盟5ppb寬鬆〉,《聯合晚報》,2017年8月30日。
  6. Carolyn M. Slupsky et al., Postprandial metabolic response of breast-fed infants and infants fed lactose-free vs regular infant formula: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Sci Rep. 2017; 7: 3640.
文章難易度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_96
52 篇文章 ・ 8 位粉絲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落實毒物及化學物質之源頭管理及勾稽查核,從源頭預防管控食安風險,追蹤有害化學物質,維護國民健康。 網站:https://www.tcsb.gov.tw/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9
1

文字

分享

0
9
1
福島五縣食品即將開放進口!——安全嗎?如何以科學方法評估風險?
Evelyn 食品技師_96
・2022/02/15 ・4361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 文/Evelyn 食品技師

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發生福島核災事件,釋出放射性物質汙染土壤、水源及食品。之後我國立即對福島、茨城、櫪木、群馬、千葉等 5 縣生產製造之食品啟動暫停輸臺管制措施。

而在 2022 年 2 月 8 日,也就是事故即將滿 11 年前夕,行政院宣布「日本福島五縣地區食品進口」正式解禁[1],該消息一出,便掀起全臺一陣軒然大波。

有關福島五縣食品的爭議不斷,相信民眾想知道的是,現在開放日本福島五縣地區食品進口到底安不安全?政府如何把關民眾的安全?

核災發生十年後,採取「地區式」管制措施已不合時宜

福島核災事件發生第一時間,各國皆因緊急應變考量,採取「地區式」管制,也就是禁止包括福島在內附近縣市的食品進口,為最安全保守的做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以「地區」作為管制,很容易對該地區造成污名化,因為並非所有來自於日本某特定地區的食品都會有輻射污染,也不易使民眾聚焦到底進口的食品是否有受輻射污染之風險。

輻射殘留超過標準的區域分佈,並非所有來自於日本福島五縣地區的食品都會有輻射污染。資料來源/參考資料 4

加上 11 年的時間過去,風險的影響已有所改變。依世界貿易組織(WTO)規範,會員國採取食品安全檢驗措施,應有科學根據,且不應構成對國際貿易的隱藏性限制,美國、歐盟等國家,早已皆調整其管制密度。

我國這樣故步自封的管制方式,容易引起與日本之間的糾紛,亦難以符合國際自由貿易的發展原則,連帶影響其他經濟貿易的發展。

對於半衰期較長的放射物質,是否有輻射殘留的疑慮?

有醫師提出其對於福島五縣食品的質疑[2],舉出輻射物質銫-134、銫-137 和鍶-90 的半衰期分別是 2 年、30 年和 29 年,後兩者可能仍有輻射殘留的安全疑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 106 年度「受核事故影響食品之人體健康風險評估」的報告指出,日本厚生勞動省於 2012 年修訂食品管制標準時提及,就福島電廠影響及調查分析結果,將半衰期超過 1 年之放射性核種,如銫-134、銫-137、鍶-90、釕-106、鈽及鋂等,列入風險考慮。

銫以外的核種只約占總劑量之 12%,鍶-90 半衰期雖然為 29 年,但因其含量較低且需要耗時 2 星期(甚至更久)的時間來偵測,故厚生勞動省評估以上之比例修正因數,選擇以「銫」作為輻射檢測食品標準之主要代表性核種

歐盟法規也特別指出,依日本電廠事故狀況,鍶、鈽及鋂釋出到環境的量非常有限,所以對於日本食品不需對鍶、鈽及鋂等核種實施檢測或特別管制,僅規定檢測銫-134、銫-137 即可。

對於醫師質疑有安全疑慮的銫-137,我國一直有列在監測指標中;鍶-90 在日本、歐盟的評估下,釋出到環境的量有限、可忽略,故兩者輻射殘留是不需擔憂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零檢出」不等於「零含量」,應以科學方法做決策

衛福部公布草案的第一時間,還是可以聽到許多人要求輻射要「零檢出」,這是不合理的,因為零檢出易遭解讀為「含量為零」,有諸多爭議。

隨著檢測儀器及分析技術的進步快速,現在先進的儀器感度可達到十億分之ㄧ(1 ppb)的層級,過去食品檢驗不出來的物質現在可能驗得出來,但它並不是零濃度,而是趨近於零、非常低的濃度。 

現今面對食品安全問題時,應以客觀、理性的角度,運用一套以科學為基礎的「風險分析」,來做食安風險的決策。

所謂風險分析,係為評估食品對於人體健康與安全所可能造成的風險,確認並執行控制該風險的適當措施,且就該風險與該措施與利害關係人進行溝通。

風險分析是由風險評估、風險管理與風險溝通三個要素所構成,細節可詳見此文:福島 5 縣食品輸入,如何知道風險可接受?分析報告說了什麼?,這邊就不多加說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何透過「風險評估」瞭解致癌風險有多少?

風險分析首先要做的便是「風險評估」,有四項重要步驟,分別為:危害辨識、劑量反應評估、暴露評估及風險特徵描述。

以下就 109 年度「輸入食品風險分析」報告中,以成年人的風險評估為例,解釋其致癌風險是如何判定的:

一、危害辨識(Hazard Identification)

按國際標準,以銫-134、銫-137 作為危害辨識標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二、劑量反應評估(Dose Response Assessment)

針對存在食物的生物性、化學性、物理性因子其可能造成的不良健康效應進行定性或定量的評估。

依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第 119 號報告,一般民眾攝入每單位放射性核種的約定有效劑量(Committed Effective Dose),銫 134 的劑量為 1.9×10-8 西弗/貝克,銫-137 的劑量為 1.3×10-8 西弗/貝克。

三、暴露評估(Exposure Assessment)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進行食品輻射劑量估算,以每人每年暴露多少西弗分析,透過不同年齡族群、不同類食品的平均攝食率資料庫,套入公式換算。該報告得出成人每年平均輻射曝露劑量為 0.002814 毫西弗。

四、風險特徵描述(Risk Characterization)

將前面三者的資訊進行整合後,向風險管理者提供科學建議。

依國際放射防護委員會第 103 號報告,每 1 西弗輻射曝露會增加成年人 4.2% 的癌症及遺傳效應之風險,也就是癌症斜率因子(cancer slope factor; CSF)[註 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著計算致癌風險有多少,依據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U.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US EPA)所公佈之風險評估流程,化學物質對人體之致癌風險可以下式計算[5]

致癌風險 = 化學物質之暴露量 × 癌症斜率因子

= 成人每年平均輻射曝露劑量 0.002814 毫西弗 × 10-3(單位轉換成西弗)× 4.2%,

得出成人每年平均輻射曝露所產生的癌症及遺傳效應增加風險為 1.18 × 10-7。 

按 US EPA 之標準,風險發生率低於 10-6 者,歸類為「可忽略之風險」。就該報告的結果來看,除了成人之外,所有年齡層的癌症風險均判定為可忽略之風險。 

各年齡層的癌症風險,均判定為可忽略之風險。資料來源/參考資料 4

我國的「風險管理」措施是結合美國與歐盟的做法

風險評估完成後,接著進行「風險管理」,也就是要確認控制該風險的適當措施。從日本公布之官方資料中可以發現,輻射超標產品不限於分布在我國管制地區,已不適用「地區管制」的方式。

日本當地針對食品放射性物質的管理除了持續監控及公開相關資訊外,也有訂定食品的檢查計畫。若監測發現食品有超過輻射標準值時,會將其回收、銷毀,同一生產批次的食品亦一併處理,並以縣或部分區域為單位進行出貨管制等措施,此法結合特定產品與地區式的管制。

美國雖仍管制日本 14 縣市的食品輸入,但管制輸入的「特定品項」會依輻射檢驗數據滾動式調整,而非只管制「特定地區內的全數食品都不能進口」。

歐盟則是未禁止日本食品的輸入,僅要求「特定地區的特定食品」須檢附官方輻射檢驗證明。

而臺灣這次解禁有三大配套措施把關[6]

一、福島 5 縣食品現行規範從「禁止特定地區進口」改為「禁止特定品項進口」。

二、針對高風險品項需提供「雙證」,提供輻射檢驗證明、產地證明。

三、所有產品在邊境需逐批檢驗合格才能放行。

其實就是結合了美國與歐盟的管制特色,還是相當嚴謹,標準並沒有比別人寬鬆。

政府輕忽「風險溝通」,導致資訊不對稱

雖然風險的決策過程是科學、客觀、理性的,卻與民眾的認知有所差距。

不管是美牛還是核災食品,為何科學無法克服民眾的食安疑慮?一文,說明了政府在食安問題上,用「低風險」來遊說社會大眾,之所以沒有效果,是因為一般民眾對於機率的認知,通常帶有主觀的成分。

且最令民眾困惑的是,為何在有食安疑慮的情況下,政府仍亟於開放進口這些食品?若政府願意公開把不開放進口的負面後果明確讓民眾知道,或許民眾就會比較願意承擔風險,轉而支持開放進口。

這凸顯出「風險溝通」在風險評估與風險管理中所扮演之重要性。

風險分析架構,須透過風險溝通交換並整合風險評估與風險管理的資訊和意見。圖 / 參考資料 4

一般法規命令草案公告期間,應至少公告 60 天[8],以蒐集各界意見或評論,但這次的草案僅進行 10 天的預告期。如此匆促的決策時間,真能夠將「風險溝通」這一部分做得完善嗎?

再者,情況特殊,有定較短期間者,應於草案內容公告時,一併公告其理由,先予敘明。這部分似乎沒有看見衛福部有說明清楚[1]

其實,端看我國食品最高法規《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 4 條,雖然揭示了風險相關的基本原則,但並沒有風險溝通中的雙向資訊交換與公眾參與,導致我國食安主管機關組織架構中,並未有風險溝通的專門小組或人員,風險溝通具體的實施程序也付之闕如[8]

當然,媒體、整體公民亦必須同時善盡其在風險分析體系中的積極義務:媒體應多擷取學術研究單位所提供之健康風險資訊;社會公民亦應提升自身閱聽素質,對於未來食品議題的溝通才較有根本性的助益。

科學證明日本食品是安全的!惟須確實執行進口管制措施

回歸到日本食品進口到底安不安全的問題,科學性的風險評估結果已證實其風險之低微可忽略,且臺灣訂定的規範相較於國際是嚴謹的,可惜的是食安風險溝通的品質還有待加強。

最後要注意的是我國的管制政策,是極仰賴邊境嚴格的查驗、充沛的檢驗量能,以及進口業主是否清楚相關規範,故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並執行確實,才能為社會大眾做好安全把關。

註解

  1. 癌症斜率因子(cancer slope factor; CSF):又稱斜率係數(slope factor; SF),或是單位風險係數(unit risk factor; URF),即是在說明每增加一個單位之劑量所增加致癌的風險。

參考資料

  1.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2022。衛生福利部預告調整日本食品輸入管制措施
  2. 趙于婷,2022。台灣解禁日本福島核食!毒物專家點出「關鍵隱憂」。ETtoday新聞雲。
  3. 謝婉華、陳國瑋、吳涵涵,2017。106 年度「受核事故影響食品之人體健康風險評估」計畫之日本進口食品風險評估。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委託。
  4. 姜志剛,2020。109 年度「輸入食品風險分析」計畫。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委託。
  5. 陳慧諴。如何搜尋及解讀毒性物質資料?。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
  6. 行政院,2022。政院:調整日本食品輸入管制措施 以「三原則、三配套」為國人健康嚴格把關
  7. 中華民國法務部,2022。行政程序法第 151、154 條行政函釋
  8. 潘誼鎂,2019。我國食品安全風險溝通法制之建構。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新竹。
Evelyn 食品技師_96
23 篇文章 ・ 27 位粉絲
一名食品技師兼食品生技研發工程師,個性鬼靈精怪,對嗅覺與味覺特別敏銳,經訓練後居然成為專業品評員(專業吃貨)?!因為對食品科學充滿熱忱,希望能貢獻微薄之力寫些文章,傳達食品科學的正確知識給大家!商業合作請洽:10632015@email.ntou.edu.tw

0

1
2

文字

分享

0
1
2
投資一定有賺有賠,但「投資風險」到底是什麼?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19/07/23 ・2970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50 ・八年級

本文由國泰智能投資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文/鄭必郁│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 (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

大家肯定都聽過「投資一定有風險,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但就算真有「詳閱公開說明書」,看不懂怎麼辦?

坊間許多投資課程的重點便是在教投資人如何分散風險,也有人會尋求理財專員的建議。而在數位化的浪潮下,也有許多新型的投資工具,利用數據協助投資人做出更理性的投資決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投資一定有風險,但什麼是投資風險?

我們如此害怕的「風險」,到底是什麼?整體來看,投資總風險可分為系統風險 (Systematic Risk) 與非系統風險 (Unsystematic Risk)。

系統風險又稱市場風險 (Market Risk),主要來自政經因素影響,例如通貨膨脹、政局不安、經濟衰退、利率變動等,只要你在這地球村上就躲不掉。而目前全球最「知名」的系統風險,莫過於美國總統川普的推特內容。

川普一說話,世界都震盪。圖/Wikimedia Commons

非系統風險又稱為非市場風險 (Nonmarket Risk),是可以透過多角化投資組合來分散的風險。它主要來自產業、企業或投資個案等內部風險,是由本身的商業活動和財務活動帶來的,例如航空業罷工、科技業智財權法律糾紛、知名企業 CEO 的不當言行等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要提高投資的勝率,當然要避開可能的地雷區,如美中貿易戰,目前較明顯主戰場在通訊、網路以及電腦週邊。因此,現階段美國圍封的中國手機品牌,或者是中國可能會針對的美國電子企業,都是應該避開的項目。

在多數的情況下,我們在投資的環境下談論的非系統風險主要會包括:

  1. 流動性風險:資金變現的自由度
  2. 波動度:報酬越高、風險越大
  3. 債券違約率:欠債不還錢,資金放水流

投資商品這麼多,風險當然不一樣!

除了上面說的兩種投資總風險外,不同的投資商品也會有不同的風險,讓我們來看看股票、債券、基金各自的風險吧。

股票:投資人成為股東,獲利方向有兩種:第一種是公司發大財,把賺來的錢變成股息(股利)分給股東;或是公司前景看好,股價蹭蹭蹭地往上升,這時候賣掉股票便能賺價差(資本利得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些人喜歡買穩定高配息(每年發放豐厚的股利)的「定存股」,像是中鋼、中華電信。不過,大部分的投資人還是喜歡賺價差,例如如果「膽敢」在 2014 的六月砸每股 500 美元買一股 Amazon,五年後的今天,獲利可達 1,573.73 (+479.69%)。

哇賽,買股票也太賺了吧!先別高興得太早,波動幅度大、能夠提供高報酬的股票,也就有比較高的賠錢風險。接下來,讓我們聊聊另一項商品「債券」。

債券:簡單說就是借錢給需要的對象,並且約定借款利率、付利息方法、借款期間,最後到期清償。債券是以一開始講好的利率作為獲利,通常較為穩定,相較於股票風險低,但是獲利也會較低。

那債券的風險是什麼呢?其中之一便是債務人借錢不還的違約風險。如果不想要借出去的錢放水流,就要運用「信用評等」找出誠實可靠、會準時還錢,還願意付出最高利息的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試想:一樣是借錢給政府的「政府公債」,美國跟剛果共和國提供了一模一樣的債券條件,你會買哪一種?當然是國力強大、怎樣看都不會倒的美國。所以,信用評等越高代表它的償債能力好、倒帳機率低,但利率通常就不會太高。反之,可以獲取較大收益的債券往往是到處借不到錢,只好多花利息來讓投資者同意那筆貸款。

股票與債券,就像在玩翹翹板

除了股票風險較高、債券風險較低外,它們更像是在天秤的兩端,會因為貨幣市場利率的調整而此消彼漲。

怎麼說呢?首先我們要知道:公司可透過降低成本來增加獲利,而大部分公司都需要借錢才能運營。

所以當央行宣告調降一碼 (0.25%) 時,一億元的貸款,每年可以少付 25 萬的利息費用,省下的這些錢挹注到盈餘,就能讓股價往上攀升。但是,從另一頭來看,投資債券的獲利來源就是利息。當利率往下調整、壓縮獲利空間,債券價格當然下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嗚嗚嗚,股票賺錢債券就得虧錢、債券賺得多股票就會賠嗎?不是啦!投資並不是二選一,我們其實可以避免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進行多樣性投資,這也正是基金出現的原因。

基金:是由證券投資信託公司以發行受益憑證2的方式,招募大家的資金,委託專業的經理人管理並依據當初拿到核准函的投資方向投入債券、股票、貨幣或衍生性金融商品等,而不同類型的基金與經理人會有不同的獲利表現和風險。

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投資也是。圖/publicdomainpictures

投資風險怎麼看?統計數字大揭密!

當我們在公開網站上搜尋特定基金或股票,在風險評等欄位通常能輕鬆查到拿來評估波動度的三個指標:標準差夏普值 (Sharpe Ratio) 以及 Beta 值,但它們究竟代表哪些意思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標準差:意指某個期間報酬率的上下變動,標準差越大,獲利就越不穩定。

夏普值:衡量基金是否能用「越小的波動」創造越高的獲利,較學術的說法就是承受每單位風險所得的報酬。用白話文來說,夏普值可以視為是基金的 CP 值,數字自然是越高越好。公式如下:

夏普值 = (基金報酬率 ─ 無風險率)/標準差

  • 基金報酬率:(基金投資現值 ─ 買進成本)/買進成本
  • 無風險率:原則上大都以當地貨幣一年期定存率代入

以上面公式來看,高夏普率需要下面的條件:基金報酬率高,且波動(標準差)小。換句話來說,錢投入後,就可以看著它平穩成長。所以當比較不同類型的基金或股票時,夏普率可以做為最後做決定的關鍵點。

例如要挑選投資基金,最後口袋名單剩兩檔,看起來其他條件大同小異,但每月可投金額僅允許挑一檔,A 基金夏普率 0.51%,B 基金夏普率 0.74%,當然挑 B 基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另外一個指數 Beta 值 (β) 則是在看基金與大盤的對應波動幅度。Beta 數字高低沒有絕對的好壞,單純是參考值;通常 Beta 會搭配報酬率來看,若 Beta 接近 1,且報酬率跟指數差不多或略低,那就建議直接買那種類的 ETF 指數基金。

光靠自己分散風險太難?用點智能工具吧!

看了這麼多數值是不是已經眼花撩亂了呢?但這還不夠喔!你還得考量自己願承受的風險、期望的報酬率3,再根據現有的商品分配不同的比例,才能夠找出最適合自己情況的投資組合。

投資要做的功課實在很多,但人們很難時時盯盤、掌握世界經濟局勢,所以現在不少銀行都開始推出智能投資服務,結合各項投資理論和金融分析模型,讓客戶決定個人投資目標和可承受風險,再利用數據計算出最適合客戶的投資組合與配置,協助客戶進行目標式投資 (Goal-based Investing)。

此外,智能投資的「再平衡」機制,則會協助顧客做出理性決策、戰勝人性,在市場波動或投資績效偏離預期時,自動監控、提醒客戶,進一步調整優化。

現在有公司推出智慧型方案。圖/國泰世華銀行提供

學完了投資風險相關的基礎知識,也知道了新型的投資工具,但願各位在面對有賺有賠的投資時,能夠多賺一些、少賠一點,用知識發~大~財~(誤)

本文由國泰智能投資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註解:

  1. 資本利得:意即以低買高賣的方式,賺取差價所得的獲利。
  2. 受益憑證:投資人購買基金時,會由信託人或者基金公司發予投資人的證明,在法律上被視為有價證券。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