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國泰智能投資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文/鄭必郁│國際認證理財規劃顧問 (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
大家肯定都聽過「投資一定有風險,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但就算真有「詳閱公開說明書」,看不懂怎麼辦?
坊間許多投資課程的重點便是在教投資人如何分散風險,也有人會尋求理財專員的建議。而在數位化的浪潮下,也有許多新型的投資工具,利用數據協助投資人做出更理性的投資決策。
投資一定有風險,但什麼是投資風險?
我們如此害怕的「風險」,到底是什麼?整體來看,投資總風險可分為系統風險 (Systematic Risk) 與非系統風險 (Unsystematic Risk)。
系統風險又稱市場風險 (Market Risk),主要來自政經因素影響,例如通貨膨脹、政局不安、經濟衰退、利率變動等,只要你在這地球村上就躲不掉。而目前全球最「知名」的系統風險,莫過於美國總統川普的推特內容。
非系統風險又稱為非市場風險 (Nonmarket Risk),是可以透過多角化投資組合來分散的風險。它主要來自產業、企業或投資個案等內部風險,是由本身的商業活動和財務活動帶來的,例如航空業罷工、科技業智財權法律糾紛、知名企業 CEO 的不當言行等等。
要提高投資的勝率,當然要避開可能的地雷區,如美中貿易戰,目前較明顯主戰場在通訊、網路以及電腦週邊。因此,現階段美國圍封的中國手機品牌,或者是中國可能會針對的美國電子企業,都是應該避開的項目。
在多數的情況下,我們在投資的環境下談論的非系統風險主要會包括:
- 流動性風險:資金變現的自由度
- 波動度:報酬越高、風險越大
- 債券違約率:欠債不還錢,資金放水流
投資商品這麼多,風險當然不一樣!
除了上面說的兩種投資總風險外,不同的投資商品也會有不同的風險,讓我們來看看股票、債券、基金各自的風險吧。
股票:投資人成為股東,獲利方向有兩種:第一種是公司發大財,把賺來的錢變成股息(股利)分給股東;或是公司前景看好,股價蹭蹭蹭地往上升,這時候賣掉股票便能賺價差(資本利得1)。
有些人喜歡買穩定高配息(每年發放豐厚的股利)的「定存股」,像是中鋼、中華電信。不過,大部分的投資人還是喜歡賺價差,例如如果「膽敢」在 2014 的六月砸每股 500 美元買一股 Amazon,五年後的今天,獲利可達 1,573.73 (+479.69%)。
哇賽,買股票也太賺了吧!先別高興得太早,波動幅度大、能夠提供高報酬的股票,也就有比較高的賠錢風險。接下來,讓我們聊聊另一項商品「債券」。
債券:簡單說就是借錢給需要的對象,並且約定借款利率、付利息方法、借款期間,最後到期清償。債券是以一開始講好的利率作為獲利,通常較為穩定,相較於股票風險低,但是獲利也會較低。
那債券的風險是什麼呢?其中之一便是債務人借錢不還的違約風險。如果不想要借出去的錢放水流,就要運用「信用評等」找出誠實可靠、會準時還錢,還願意付出最高利息的人。
試想:一樣是借錢給政府的「政府公債」,美國跟剛果共和國提供了一模一樣的債券條件,你會買哪一種?當然是國力強大、怎樣看都不會倒的美國。所以,信用評等越高代表它的償債能力好、倒帳機率低,但利率通常就不會太高。反之,可以獲取較大收益的債券往往是到處借不到錢,只好多花利息來讓投資者同意那筆貸款。
股票與債券,就像在玩翹翹板
除了股票風險較高、債券風險較低外,它們更像是在天秤的兩端,會因為貨幣市場利率的調整而此消彼漲。
怎麼說呢?首先我們要知道:公司可透過降低成本來增加獲利,而大部分公司都需要借錢才能運營。
所以當央行宣告調降一碼 (0.25%) 時,一億元的貸款,每年可以少付 25 萬的利息費用,省下的這些錢挹注到盈餘,就能讓股價往上攀升。但是,從另一頭來看,投資債券的獲利來源就是利息。當利率往下調整、壓縮獲利空間,債券價格當然下跌。
嗚嗚嗚,股票賺錢債券就得虧錢、債券賺得多股票就會賠嗎?不是啦!投資並不是二選一,我們其實可以避免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進行多樣性投資,這也正是基金出現的原因。
基金:是由證券投資信託公司以發行受益憑證2的方式,招募大家的資金,委託專業的經理人管理並依據當初拿到核准函的投資方向投入債券、股票、貨幣或衍生性金融商品等,而不同類型的基金與經理人會有不同的獲利表現和風險。
投資風險怎麼看?統計數字大揭密!
當我們在公開網站上搜尋特定基金或股票,在風險評等欄位通常能輕鬆查到拿來評估波動度的三個指標:標準差、夏普值 (Sharpe Ratio) 以及 Beta 值,但它們究竟代表哪些意思呢?
標準差:意指某個期間報酬率的上下變動,標準差越大,獲利就越不穩定。
夏普值:衡量基金是否能用「越小的波動」創造越高的獲利,較學術的說法就是承受每單位風險所得的報酬。用白話文來說,夏普值可以視為是基金的 CP 值,數字自然是越高越好。公式如下:
夏普值 = (基金報酬率 ─ 無風險率)/標準差
- 基金報酬率:(基金投資現值 ─ 買進成本)/買進成本
- 無風險率:原則上大都以當地貨幣一年期定存率代入
以上面公式來看,高夏普率需要下面的條件:基金報酬率高,且波動(標準差)小。換句話來說,錢投入後,就可以看著它平穩成長。所以當比較不同類型的基金或股票時,夏普率可以做為最後做決定的關鍵點。
例如要挑選投資基金,最後口袋名單剩兩檔,看起來其他條件大同小異,但每月可投金額僅允許挑一檔,A 基金夏普率 0.51%,B 基金夏普率 0.74%,當然挑 B 基金。
而另外一個指數 Beta 值 (β) 則是在看基金與大盤的對應波動幅度。Beta 數字高低沒有絕對的好壞,單純是參考值;通常 Beta 會搭配報酬率來看,若 Beta 接近 1,且報酬率跟指數差不多或略低,那就建議直接買那種類的 ETF 指數基金。
光靠自己分散風險太難?用點智能工具吧!
看了這麼多數值是不是已經眼花撩亂了呢?但這還不夠喔!你還得考量自己願承受的風險、期望的報酬率3,再根據現有的商品分配不同的比例,才能夠找出最適合自己情況的投資組合。
投資要做的功課實在很多,但人們很難時時盯盤、掌握世界經濟局勢,所以現在不少銀行都開始推出智能投資服務,結合各項投資理論和金融分析模型,讓客戶決定個人投資目標和可承受風險,再利用數據計算出最適合客戶的投資組合與配置,協助客戶進行目標式投資 (Goal-based Investing)。
此外,智能投資的「再平衡」機制,則會協助顧客做出理性決策、戰勝人性,在市場波動或投資績效偏離預期時,自動監控、提醒客戶,進一步調整優化。
學完了投資風險相關的基礎知識,也知道了新型的投資工具,但願各位在面對有賺有賠的投資時,能夠多賺一些、少賠一點,用知識發~大~財~(誤)
本文由國泰智能投資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註解:
- 資本利得:意即以低買高賣的方式,賺取差價所得的獲利。
- 受益憑證:投資人購買基金時,會由信託人或者基金公司發予投資人的證明,在法律上被視為有價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