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山木篇
莊子山木篇中有一段提到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不材得終其年。」這個簡單的故事說明相同的物件有不同的立場時,會導致迥然不同的結果。故事中的樹木在伐木人眼中是無用的木材,然而對大樹而言,卻因「人的無用」,而成為留住生命的「大用」。
話說有一晚前往滿州觀賞陸蟹,解說員告訴我今天晚上前去夜探生態,可能無法看到螃蟹了。因為原本在柏油路兩旁枝葉茂密的林投樹叢因當地人認為過於茂盛,樹枝突出路面恐怕會刮傷過往遊客,因而大肆修整砍伐,乍聽,心中不免一嘆,不知如何以對,待至現場果然只剩下光秃秃的林投樹莖和寥寥可數的殘枝片葉,與之前的綠意盎然情景形成強烈的對比,因為失去庇護場所,原本可以看到許多陸蟹在草叢中橫行霸道的場景也不容易發現了,已無當年初見時的盛況。結果當然是探索了半天,只有寥寥幾隻出來撐撐場面,讓大家鎩羽而歸。
對人無用的林投樹相對於陸蟹來說反而是大有用處,可說是陸蟹安身立命的棲所,而人之所以會有如此的作為,在於乃是以「人」為中心的觀點出發,只考慮自己最大利益為依歸,因此大肆修整,砍除認為會妨礙交通的林投樹,完全不顧林投樹的生態功能與角色。
恆春半島可以在晚上夜探海岸林的地方,一個在香蕉灣,另外一處就是在滿州鄉港口溪通往佳洛水的道路上,相對於香蕉灣,佳洛水這一小段全長只有200多公尺的柏油道路,可說安全許多,道路旁茂盛的海邊植物如海檬果和恆春半島東岸常見的林投樹等,則提供陸蟹良好的庇護所,路旁小溪冬季乾枯,只有在夏季颱風過後西南雨旺盛之際才會有自上游奔流而下的潺潺水流,此季也正是許多陸蟹下海排卵繁養後代的旺季;而鄰近的港口溪又是典型的沒口溪,乾旱季節時,河口被海浪堆積上岸的海沙封了口,只有在雨季河水豐沛的季節,出海口才會被河水衝開,讓陸蟹有更大優勢下海產卵;路旁的淺溝因為受到邊坡土堤的林投樹庇蔭和周圍長滿青草的保溼作用,因此就算是連續幾天的乾旱,土壤仍能保有一定的溼度,這些土壤溼度的狀況與陸蟹是否在此棲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為陸蟹雖然能離水而居,但是仍需要水分維持一定的生理功能,如鰓的呼吸就是要有水作為氣體交換的媒介,才能進行呼吸作用。
處於夏季炎熱或是冬季乾旱的季節中,保溼對於陸蟹而言是生存必要考慮的首要條件,這也是陸蟹常出沒在夜晚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夜間溫度較日間低,身體水份蒸發量減少,加上草叢間有冷凝的露水,有利於保持身體的溼度;豔陽高照之際,陸蟹則需要隱在陰暗潮濕之地,或是鑽入地下洞穴或是藏身於樹林枝葉茂密之間,如林投蟹則藏於林投葉之間以避熱消暑,林投樹茂盛與否會影響牠的生息。由此可推想當林投樹遭到人為大量的裁剪時,首當其衝的林投蟹就無法繼續藏身其中生存,而能否及時遷至其他避難所或是不幸乾枯死亡,就不得而知了。原本修剪前只要撥開茂盛的林投葉,就可發現藏身其中的林投蟹,當夜則是望著光秃秃的林投樹嘆氣,因為怎麼翻怎麼找就是無法在修剪過的林投樹中發現林投蟹的身影。
林投樹被修剪了,路邊淺溝周圍的草叢也難逃連帶被修理成平頭的厄運,只剩下光禿禿的草根等待再冒新芽。刺人的林投葉少了,短了,草也矮了一大截,看似更有利於人與大自然親近,卻將其他生命維繫的重要生存環境破壞殆盡,反而讓生物逃之夭夭,這是不是太以人類為自我中心了點?
其實當地是全世界中型仿相手蟹密度最高的地區,曾有幾萬隻出現的輝煌記錄,因此成為本地生態旅遊重要的景點之一。而如今整體族群正面臨極大的威脅,砍木修草或許不是唯一生物族群減少的原因;人類的經濟活動也是一大破壞力,前幾年被商人匿稱為紅陸蟹的中型仿相手蟹,因體色鮮紅,加上雪白色的大螯在聖誕節非常應景,於是業者大量收購,再以一隻30元賤價出售,成為聖誕節應景流行商品,也讓當地族群存活遭到空前的浩劫。但這次當地鄉公所在錯誤觀念的引導下,或許認為可以提昇觀光服務品質,殊不知砍除林投樹是破壞陸蟹賴以維生的棲息地,對於已逐漸減少的陸蟹族群造成極大的衝擊,是影響當地觀光業的錯誤作法,這真的是「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的最典型例子。
生態旅遊被經濟學家預估為二十一世紀中的三大產業之一,近幾年政府更是以觀光為主要的施政目標,台灣處於溫熱帶,加以是海島,生物相本來就豐富;恆春半島的生物生態更是明顯有別於台灣其他生態區的生物相,獨樹一格。觀光開發過程難免會傷及大自然,問題是,在人為開發觀光地的過程中,是否只考慮到人的需要,卻忽略大自然生存權的必要性,這不止是只限於事前環境衝擊評估影響,而是在後續的維護是否能將大自然的需求也一併考量在內,在進行任何的維護時,都能將整個完整的生態系納入考量的必要選項之一,而非只要觀光客不要生態,而沒有良好自然生態作為基礎,哪有民生生計與觀光生產可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