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
0

文字

分享

1
20
0

「澳洲森林大火」你該知道的事:可能的起火原因?對生態有何影響?人類該有何作為?

林大利_96
・2020/11/16 ・4196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40 ・八年級

熊熊燃燒的地球

2019 年,是野火嚴重衝擊全球森林的一年。

當年 8 月,南美洲亞馬遜雨林的大火特別嚴重,導致大面積的雨林燒毀,也引起全球關注。2019 年 8 月 23 日的中午(當地時間),亞馬遜大火的濃煙讓遠在 3 千公里外的巴西首都聖保羅壟罩在暗無天日的黑煙當中。

在好萊塢演員李奧納多 (Leonardo DiCaprio) 和知名脫口秀主持人艾倫 (Ellen DeGeneres) 於社群網站 Twitter 分享之下,Amazon Fires 和 Praying for the Amazon 成為 8 月下旬的熱門主題標籤 (hashtag) 。

2019 年 8 月,亞馬遜大火導致大面積雨林燒毀。圖/flickr

在來自全球的輿論及諸多科學家和保育團體等社群的呼籲之下,七個亞馬遜雨林國家,包括波利維亞、巴西、哥倫比亞、厄瓜多爾、法屬圭亞納、秘魯和蘇利南,於2019 年 9 月 6 日共同簽署「萊蒂西亞協議 (the Leticia Pact)」,期望能以更有效的合作方式來保護亞馬遜雨林 (Prist et al. 2019)。

起火燃燒的澳洲,波及受脅物種

2019 年 9 月至 2020 年 1 月間,澳洲東南部也引起森林大火,範圍遍及昆士蘭省(Queensland) 東南部、新南威爾斯省 (New South Wales) 東南部、以及維多利亞省 (Victoria) 南部,主要都在大分水嶺的東側迎風面,菲利浦島 (Philip Island) 也有嚴重災情,總面積達 97,000 平方公里 (Lindenmayer et al. 2020; Ward et al., 2020),面積將近三個臺灣島。

澳大利亞東海岸大火的煙霧衛星圖,於2019年11月12日拍攝。/Wikimedia Common

這樣的規模是加州大火的 50 倍、亞馬遜大火的 5 倍。長達 2,000 小時的熊熊烈火,影響了超過十億隻野生動物。

計算下來,共波及 832 種物種,其中包含 21 種受脅物種,例如黃紋吸蜜鳥 (Regent Honeyeater, Anthocharea phrygia) 、華麗琴鳥 (Superb Lyrebird, Menura novaehollandiae) 、東方吸蜜鶇 (Eastern Bristlebird, Dasyornis brachypterus) 、輝黑鳳頭鸚鵡 (Glossy Black-Cockatoo, Calyptorhynchus lathami) 和南方斑紋鷯鶯 (Southern Emu Wren, Stipiturus malach) ,都是受到衝擊的受脅鳥種。

華麗琴鳥 Menura novaehollandiae 為受脅物種,也受到澳洲森林大火的波及。圖/EOL

森林大火對生態的衝擊,不只是野生動物被燒死

澳洲大火對野生動物的衝擊,通常可能會想像是野生動物被大火燒死,但其實不盡然如此。森林大火對野生動物最主要的衝擊是食物資源和繁殖場域的消失。由於大部分的植被被大火燒毀,導致大多數的植食性動物或初級消費者大量失去植物性食物資源,例如花蜜、果實、嫩葉和樹液。

同時,依賴樹木作為各種繁殖場域的野生動物也容易受到衝擊,尤其是在樹上築巢或以樹洞為巢的動物,更是首當其衝。

此外,大火之後也較容易引發傳染病病蟲害外來入侵種擴張,可以說是改變整個生態系的運作結構。

森林大火使動物失去主要食物資源以及繁殖場域。圖/Wikimedia Commons

當時,我在布里斯本 (Brisbane) 的昆士蘭大學校園,都能明顯感受到空氣品質變差, PM2.5 的濃度為每立方公尺 150.8 微克,窗外的霧霾景像,不禁令人感覺到一股熟悉的家鄉味。然而,後續幾個月的全球焦點轉到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 (COVID-19) 的疫情上,但是又有數百萬公頃的澳洲森林持續被燒毀。

2019 年 12 月雪梨歌劇院,被森林大火的煙霧壟罩。圖/Wikimedia Commons

這場大火,對澳洲多樣性高又獨特的野生動物帶來空前的危害。而且澳洲的動物相(動物群)又非常特殊,有許多特有的生物種類和類群。因此,澳洲大夥同樣急於需要人類介入幫助。

可能的起火原因?

為了避免相關的災情再次發生,澳洲各地的政府機關、地主、科學家和決策者熱烈的討論引發澳洲林火的可能原因。不可避免的,各種猜疑、臆測和恐慌,也跟著喧囂塵上。

大多數的討論多歸咎於人類所造成的氣候變遷,但是,過度砍伐森林的影響卻鮮少有所討論。

極端天氣造成的惡性循環

其中一個說法是 2019 年的夏天非常乾燥炎熱,幾乎沒有下雨。這裡是指南半球的夏天,大概是從 10 月到隔年 2 月。布里斯本是位於澳洲東部、大分水嶺東側迎風面的沿海城市,冬天是乾季,夏天是雨季。

我在 2018年10 月第一次到布里斯本的時候,三個星期內只有幾天的晴天,其他時間都在下雨,打亂了我的賞鳥行程,實在是有點困擾。但是, 2019 年的十月,卻幾乎繼續延續冬天陽光普照的天氣,只是冬季的暖陽變成夏季的烈日。

原本澳洲的十月份應為雨季,但 2019 年的十月卻烈陽高照。圖/Pexels

不僅如此,澳洲的夏天一年比一年炎熱,2019 年的夏天也不遑多讓。當時的高溫,讓許多集體日棲於市區綠地的蝙蝠因為高溫大量死亡,公園裡遍地死屍。

不僅如此,森林大火現場的濃煙大量累積在空中,往往容易形成「火積雲 (pyrocumulonimbus cloud)」。這種雲層型態就像積雨雲一樣,看起來濃厚而紮實。不久之後,可能會在附近地區降下強度大的超大豪雨,也可能形成「火龍捲風(fire tornado)」。

這些極端天氣都會對當地居民和經濟產業帶來嚴重損失。最麻煩的是,火積雲也會帶著雷電,閃電很容易在乾燥的地面引發另一起森林大火,接著再形成新的火積雲。這樣的惡性循環,也是澳洲森林大火延續時間相當長的原因之一。

伐林使森林面積流失、物種名列受脅名單

澳洲的伐林史可追溯到歐洲人剛從澳洲登陸的時代,可說是非常漫長的歷史。依據2001 年的澳洲天然植群評估報告 (Australian Native Vegetation Assessment),在這段歷史中,至少有 30% 的桉樹(尤加利樹)森林和 30% 的雨林消失,大多集中在 19 世紀下半葉。

然而,2018年,澳洲森林國家報告 (Australia’s State of the Forests Report) 指出,1996 年到 2018 年間,整個澳洲失去了 1 億 6 千 1 百萬立方公尺的天然林木材。這樣的衝擊,讓 181 種仰賴森林的物種,名列於澳洲的受脅物種名錄之上 (Kearney et al. 2019) ,而且,這只是低估的狀況 (Walsh et al., 2012) 。

此外,開闢道路所導致的森林破碎化,雖然森林流失面積較小,但是森林破碎化所帶來的衝擊也相當嚴重。以維多利亞省的中央高地來說,伐林現場距離原始林的平均距離只有 71 公尺,而在保護區內,則是平均有 1,700 公尺的距離 (Taylor & Lindenmayer 2020)。

主要的原因在於,伐林過後的現場,會留下非常大量的殘材。這些殘材,包括各種無法進一步加工的小樹、細枝條、以及枯枝落葉。估計下來,平均大約是每公頃450 頓 (Raison & Forest 2008) 。

這些殘材,就會成為森林大火的燃料,會增加森林大火發生的機率,也會助長火勢和森林大火延燒的範圍。不僅如此,伐林作業過後的新生林地,通常也不耐火勢。這些新生的同齡林(even-aged stand,每棵樹年齡差不多的森林),也會成為助長火勢的燃料。

伐林後的森林會留下大量殘材,和新生的同齡林同樣會成為助長火勢的燃料。圖/flickr

因此,進而導致森林自然更新不易,在這樣的狀況下,森林大火很快就蔓延到附近的原始林。這裡的原始林不是開玩笑的,最老可追溯的岡瓦納大陸時代就存在的森林(約 2 億年前,Kooyman et al 2014)。對於原野地造成的衝擊,可不容小覷。

大火之後,我們應該做什麼?

目前,大部分的政策決策者都能理解到氣候變遷和森林大火之間交互作用之下,導致林火影響整個澳洲大陸。

隨著火勢趨緩,目前澳洲政府和相關領域的科學家正在討論一些可行的補救和預防措施,包括移除殘材、減少破碎的森林區塊、建置野生動物的林火避庇護所、推動地主的林火預防教育、以及造林工作納入林業公司的作業規範。移除伐林現場的殘材,是首要進行的預防工作,可以避免火勢蔓延,也可以助長火勢。

同時,針對目前的森林現況,提高破碎森林區塊的連結度,復育成大而完整的連續森林。除了有助於減緩火勢,也能夠提供較多野生動物遇到森林大火時的庇護所,其他還有減緩氣候變遷、調節水文循環和加強其他森林生態系功能。

大火過後,提高目前破碎森林的連結度,復育完整的森林,能夠提供動物作為庇護所。圖/Pexels

此外,由於這次許多林火發生於私有的農場和牧場,政府也正在規劃適合地主的林火防治教育,以避免未來森林火災發生,以及發生當下的因應作為。同時,針對林業公司,不能就只是伐林從森林中獲益,也要將森林復育和造林工作綁在一起。

砍了多少森林,就要種回多少新的苗木,作為林業公司伐採森林的條件。

就澳洲林火的經驗,雖然對台灣來說背後的氣候和環境條件差異甚大,也相對容易受到聖嬰現象和反聖嬰現象的衝擊。

但是,還是有些值得我們參考的林火預防措施。

  1. 執行伐木作業之後,適當移除容易引起林火的殘材,例如松樹類等。
  2. 規劃伐木作業時,盡可能保留原先森林區塊的完整性,避免形成零星的小碎塊。
  3. 注意伐木作業時間,避免於乾季、聖嬰年或降雨量較少的期間進行。

這樣的追根究柢,是要知道我們有那些作為可以預防和解決這樣大規模的生態衝擊,而不是輕易的歸咎到氣候變遷,然後說你我都推了一把,就無所作為了。

引用文獻

  1. Kearney SG et al. 2018. The threats to Australia’s imperilled species and implications for a national conservation response. Pacific Conservation Biology 25(3) 231-244.  https://doi.org/10.1071/PC18024 
  2. Kooyman RM. 2020. Paleo‐Antarctic rainforest into the modern Old World tropics: The rich past and threatened future of the “southern wet forest survivors. Boteny 101: 2121-2135. 
  3. Lindenmayer D. et al. 2020. Recent Australian wildfires made worse by logging and associated forest management.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https://doi.org/10.1038/s41559-020-1195-5
  4. Prist P. et al. 2019. Cross-boundary collaboration is crucial for mitigating the impacts of deforestation and fires in the Amazon. Science 366(6466):699-700. link
  5. Raison, J. & Squire, R. O. Forest Management in Australia: Implications for Carbon Budgets (Australian Greenhouse Office, 2008).
  6. Taylor C, Lindemayer DB. 2020. Temporal fragmentation of a critically endangered forest ecosystem. Austral Ecology 45(3): 340-354.  
  7. Ward M. et al. 2020. Impact of 2019-2020 mega-fires on Australian fauna habitat.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https://doi.org/10.1038/s41559-020-1251-1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
林大利_96
19 篇文章 ・ 7 位粉絲
來自森林系,目前於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服務。興趣廣泛,主要研究小鳥、森林和野生動物的棲地。出門一定要帶書、對著地圖發呆很久、算清楚自己看過幾種鳥。是個龜毛的讀者,認為龜毛是一種科學寫作的美德。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原住民祖先見過明亮的南方之星?傳說是真的,而且超過一萬年!
寒波_96
・2023/11/08 ・2777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有些故事代代相傳之下,經歷非常漫長的時光。過去很久以後,五百年、三千年或一萬年,都已經是「很久很久以前」,難以判斷到底多久。2023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認為,澳洲南方的塔斯馬尼亞島,有個故事似乎能追溯到超過一萬年前。

塔斯馬尼亞的祖傳故事

大英帝國的調查隊抵達塔斯馬尼亞初期,估計島上約六千到八千位居民;原住民們統稱為「palawa」,不過又能分成多個有所區別的族群。英國人在公元 1803 年建立第一個殖民地,然後,不意外地起爭議。

走訪塔斯馬尼亞各地,留下許多紀錄的英國人魯賓遜先生(George Augustus Robinson)。圖/參考資料3

走訪塔斯馬尼亞各地,留下許多紀錄的英國人魯賓遜先生(George Augustus Robinson)。圖/參考資料3

殖民者與原住民的衝突加劇後,1823 到 1832 年間導致約兩百位殖民者及九百位原住民身亡。有些英國人希望能和平解決問題,最終勸誘加上強迫,1829 到 1835 年間將島上的原住民,都成功遷移到位於塔斯馬尼亞和澳洲之間,巴斯海峽的弗林德斯島(Flinders)。

英國人認為這是一次「友善」的轉移任務。以當時狀況而言,確實算是相對和平的收場,但是慘遭強制搬遷的原住民依然損失慘重,人口以外,他們脫離原本的家園「Lutruwita」,文化、語言幾乎喪失殆盡。

遷徙計畫中,英國人魯賓遜先生(George Augustus Robinson)可謂關鍵角色。他走訪塔斯馬尼亞各地,說服原住民搬家,也對當地風俗文化非常好奇,留下大量紀錄。

這些 1830 年代的紀錄,就像塔斯馬尼亞傳統文化的切片。後來有些原住民重返塔斯馬尼亞,試圖擺脫殖民時,英國殖民者當初搜集原汁原味的資料,也成為重建傳統的材料之一。

魯賓遜等人搜集的紀錄來自多位原住民的說法,其中一個故事相當費解,至少當年魯賓遜無法理解,新問世的論文總算揭開奧秘。

情節湊不上,是因為發生在太久之前

祖先的遷徙故事,提到他們來自一片大陸;後來大陸被海水淹沒,當時岸邊附近有冰山漂浮。那時望向南方的天空,可以見到一顆很亮的星。

塔斯馬尼亞與澳洲之間的地形。兩地之間原本存在陸橋,海水上升後形成巴斯海峽。圖/參考資料1

塔斯馬尼亞原住民一代一代仰望星空,也建立一些自己的天文學知識,被魯賓遜忠實收錄。那顆南方大星星卻令人費解,因為星空中根本沒有符合描述的那顆星。最可能的對象是老人星(Canopus),也稱為船底座α(α Carinae)。

星空中最亮的是天狼星,第二就是老人星,顯然它非常顯眼,可是位置明顯有差。是原住民唬爛,還是魯賓遜唬爛,或是魯賓遜紀錄錯誤呢?新的分析指出,他們都是正確的,因為一萬兩千年前的星空,老人星確實處於故事中的那個位置。

首先,故事提到祖先前來的道路被大海淹沒,冰山在岸邊漂浮。對照現代科學知識,能輕易推論這講的是冰河時期結束,海平面上升,淹沒澳洲與塔斯馬尼亞之間的陸橋,形成巴斯海峽,讓塔斯馬尼亞成為一個四面環海的島。

接著是星空為什麼不同?從地球表面仰望夜空,星星的分布位置會由於「歲差」緩慢改變。回溯調整成一萬多年前的星空,老人星的確就在那兒。

地表很多位置都能見到南方明亮的老人星,不同民族、文化各有自己的想像。台灣人即使沒有親眼注意過,也肯定知道老人星,因為這就是福祿壽中的「壽星」,形象化叫作南極仙翁。

有趣的是,中文名字叫老人星,英文名字 Canopus 則來自特洛伊戰爭傳說中的一位年輕人,他是航海家,後來不幸在埃及被毒蛇咬死……所以中國想像這顆星是老人,歐洲卻想像是年輕小夥。

回溯塔斯馬尼亞 1831 年 8 月 1 日,凌晨 5 點時的星空。圖/參考資料1

難以理解的時候,先忠實紀錄

考慮到魯賓遜紀錄的日期是 1830 年代,更加深故事的真實感,因為當時英國人還不知道「冰河時期結束導致海面上升」。阿加西(Louis Agassiz)首度宣稱冰川歷史的想法要等到 1837 年,更多年後取得較多支持,十九世紀後期才廣為人知。

魯賓遜等歐洲人對聽到的故事內容難以理解,他們或許會聯想到聖經的大洪水,但是完全想像不到冰河時期。所以這些內容,大概更能免於印象或偏好影響,反映忠實的紀錄。

據此推敲,塔斯馬尼亞祖傳故事講的是:「大約 1.2 萬年前海水上升之際,明亮的老人星在那個位置」。如果推論正確,這便是傳承 1.2 萬年的口述歷史,堪稱全人類罕見的文化遺產。

有人或許會好奇,一些研究認為早在四萬年前,已經有人穿過澳洲,抵達塔斯馬尼亞。可是島上原住民的祖先故事,卻是一萬多年前?

我想可能是因為,記憶對於愈久遠的事情常常會愈壓縮,把更早發生的事情疊加到比較近期,印象很深的事件中。或許原住民的祖先很早就過去,但是海水上升淹沒陸橋令人印象太過深刻,就變成故事的素材。

另一件啟示是,世界上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當你不太理解聽到什麼的時候,不要試著腦補,就照聽到的忠實紀錄下來!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Hamacher, D., Nunn, P., Gantevoort, M., Taylor, R., Lehman, G., Law, K. H. A., & Miles, M. (2023). The archaeology of orality: Dating Tasmanian Aboriginal oral traditions to the Late Pleistocene. 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 105819.
  2. Rising seas and a great southern star: Aboriginal oral traditions stretch back more than 12,000 years
  3. GEORGE AUGUSTUS ROBINSON
  4. 老人星名字來源神話人物 Canopus 維基百科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寒波_96
193 篇文章 ・ 928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漱口,預測心血管疾病?
胡中行_96
・2023/10/02 ・1881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您去找家庭醫學科或牙科做年度健檢時,可以進行漱口檢測。」2023 年 8 月《口腔健康前沿》(Frontiers in Oral Health)期刊加拿大論文的共同作者,誠心推薦:「這個簡單的口腔發炎評估工具,能於任何診所實施。」「優良的口腔衛生,跟定期看牙一樣,總是備受推崇,特別是看在此證據的份上。」通訊作者也在一旁幫腔。[1]所以,他們到底是研究什麼口腔疾患? 誤會大了,重點是心臟病啊!

圖/engin akyurt on Unsplash

研究設計

研究團隊招募了 18 至 30 歲之間,不抽菸、BMI 小於 30 kg/m2,沒有高血壓與心血管疾病,且常規藥物不會影響相關功能的 16 名男性跟 12 名女性,總共 28 名受試者。其中女性採樣時間必須在月經頭 2 天;口服避孕藥使用者為服用安慰劑期間;[註]其餘避孕方式則一律排除。研究團隊希望藉由篩選的條件,盡力避開老化、個人宿疾、特定生理差異等,各種會干擾結果的因素。[2]

人都找好之後,試驗步驟大致如下:8 小時內避免運動和攝取任何咖啡因或酒精,並且除了飲水外,禁食 6 小時。正式採樣當天,先測量身高、體重,用自來水潄口 10 秒,吐掉;稍候2分鐘,又以 10 毫升的生理食鹽水漱個 30 秒,再吐進 20 毫升的唾液收集管,送驗口腔嗜中性白血球計數(oral neutrophil counts)。接著平躺至少 10 分鐘,以心電圖測量心律;然後維持同樣的姿勢,測量血壓脈波速率(pulse wave velocity)和肱動脈血流介導舒張(brachial artery flow-mediated dilation)。[2]

口腔嗜中性白血球計數牙齦發炎程度的指標。檢體與 4% 的甲醛混合,冷藏於 4°C 的冰箱內直到檢驗,不得超過2天。經過離心機高速轉動處理後,除去上層澄清的液體,將沉澱的細胞與 500 µl 的 Hank’s 平衡鹽溶液混合。以 4 µg 的吖啶橙(Acridine orange)染劑,為其中 250 µl 的細胞上色,並靜置於室溫的暗房裡 15 分鐘。取出稀釋 10 倍,於顯微鏡下放大 200 和 400 倍,以血球計數盤(haemocytometer)輔助,肉眼計算嗜中性白血球的數量。[2]

血球計數盤示意圖。圖/Zhang S, Kuhn JR. (2012) ‘Cell isolation and culture’. In: WormBook: The Online Review of C. elegans Biology. Pasadena (CA): WormBook.(CC BY)

另外,脈波速率是感測脖子與大腿內側的脈搏,以二者的距離和脈波傳導的時間差計算速率,進而瞭解動脈的硬度:[2, 3]脈波速率愈快,代表血管壁愈硬。肱動脈血流介導舒張則是暫時阻塞血流再放行,透過超音波取得影像,以上臂肱動脈直徑變化的百分比,來反映其內皮功能的情形。[2]

漱口檢測的原理

受試者雖然沒有已知的口腔問題,但是某些其實有程度不等的牙齦發炎。研究團隊從上述諸多檢測的結果,歸納出一個明顯的現象:當口腔發炎愈嚴重,嗜中性白血球計數愈高;肱動脈舒張的變化就越小,即血管內皮功能越差。其他項目則沒有特別的關聯。[2]

口腔嗜中性白血球計數愈高,肱動脈舒張的變化就愈小。圖/參考資料 2,Figure 5(CC BY 4.0)

他們解釋,這是因為細菌組成的生物膜,也就是牙菌斑(dental plaque),所分泌的代謝物,滲透過牙齦溝(sulcus)上的連接上皮(junctional epithelium),擴散進入血流。於是,口腔發炎就變成系統性的發炎。此時,系統內的發炎性細胞素(inflammatory cytokines)濃度上升,因而減少血管內皮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產量,間接削弱血管舒張的能力,久而久之就容易得到動脈粥狀硬化(atherosclerosis)。[2]

牙齦連接上皮(JE)的位置。圖/Könönen E, Gursoy M, Gursoy UK. (2019) ‘Periodontitis: A Multifaceted Disease of Tooth-Supporting Tissues’.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8(8):1135.(CC BY 4.0)

比起繁複或侵入性的心血管檢測,漱口絕對方便舒適許多。不過,現在這個前驅研究的規模甚小,因此論文的通訊作者表示,期望未來能納入牙周病患者,進一步探索不同程度的牙齦發炎,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1]

  

備註

口服避孕藥每份有 28 顆,其中 21 或 24 顆含荷爾蒙,其餘的則為安慰劑。[4]

參考資料

  1. Gillham AB. (18 AUG 2023) ‘A simple mouth rinse could spot early heart disease risk’. Frontiers Science News.
  2. Hong K, Ghafari A, Mei Y, et al. (2023) ‘Oral inflammatory load predicts vascular function in a young adult population: a pilot study’. Frontiers in Oral Health, 4:1233881.
  3. Measurement of pulse wave velocity’. (03 JUL 2013) NHS Health Research Authority, U.K.
  4. The pill (combined oral contraceptive pill)’. (JUN 2023) Healthdirect Australia.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0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0

4
1

文字

分享

0
4
1
舌頭、石頭,迸出新滋味?科學家為什麼要舔石頭?——2023 搞笑諾貝爾獎
PanSci_96
・2023/09/30 ・3674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J……J 個是!這顆石頭一接觸到我的舌頭,它就像火一樣燃燒,同時留下苦澀和尿味的味道,在這之後還留下了一點甜味。

圖/Youtube

這,這一顆石頭不一樣,它有酸辣味和硫酸鹽味,卻同時給我一種難以形容的愉悅感!就像在品嘗紅酒的酸味一樣!

圖/Youtube

等等,我並沒有壞掉,我現在做的事是某些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真的會做的事,而且這件事還得了諾貝爾獎!只是是搞笑諾貝爾獎。

搞笑歸搞笑,舔石頭卻真的是再實用不過的方法。因為,舌頭真的是太好用了!

地質地科系祖傳秘招——舔石大法!

2023 年的搞笑諾貝爾獎的化學與地質獎頒給了地質學家揚.扎拉謝維奇,得獎的原因不是因為特定研究,而是它整理了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品嘗」岩石和化石的「研究史」。

有在跟我們直播的泛糰肯定知道,在今年搞笑諾貝爾獎頒發的隔週,上個月的 9 月 18 日,我們在 YouTube 官方舉辦的 2023 YouTube Festival 活動中,辦了一個實體見面會。在見面會中我們介紹了今年其中三個搞笑諾貝爾獎,其中就包含這則「地質學家為什麼要舔石頭」。另外兩個獎項分別是操縱死靈蜘蛛,和研究為什麼上課為什麼會令人感到無聊。這場見面會也有同時開直播,連結放在右上角的資訊卡,裡面提到不少有趣的觀點,歡迎去直播存檔複習。

當天,除了就像開場演繹的,不同岩石真的嚐起來味道不一樣以外,有一個地科系的觀眾,現場分享了另一個有趣的觀點。但先說聲抱歉,那時候觀眾手持的麥克風訊號沒有進到我們的混音器,所以在線上收聽的朋友沒有聽到前半段。

我們這邊重新轉述一下,這位觀眾說早在這個獎項頒發前,就知道用舔石頭來辨識種類的這種方法了,因為他的老師就是這麼教他的!沒想到,這竟然是地科與地質系祖傳的秘技嗎!

舌頭比手指還好用?

但除了味道外,觀眾還分享了一個這次搞諾沒有提到的原因,就是舌頭的觸覺可能比手還靈敏。某些岩石例如砂岩跟頁岩,可能用手摸不出差別;用舌頭舔,竟然就能分別出差別。

什麼,舌頭真的這麼厲害嗎?想想好像也是,我們吃東西的時候會用舌頭去感受食物的形狀,這些觸感甚至也是我們品嘗食物時,了解食物的重要一環。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找出食物中的魚刺,或是卡在牙縫中的菜渣,有些人還能幫櫻桃梗打結呢。

圖/Giphy

但好像從來沒有人拿舌頭和手去做比較,因為只要講到觸覺,我們第一時間就會認為手指更加靈敏。

其實,還真的找到有人研究過,一群俄亥俄州立大學食品科技系的實驗團隊,就研究了這個問題。他們準備了幾個形狀極為相似的樣品,樣品的長度、厚度、缺口的大小都一樣,只有缺口處的傾角不同。

傾角從 45 度到 90 度都有,每塊的角度以 5 度為間隔。受試者必須拿起兩塊樣品,並在蒙眼的情況下,分別用摸或舔的方式來分辨出兩者分別為哪一塊。其中一塊始終是 90 度,另一塊則是從 65 度開始角度遞增。

這次的實驗有 30 位受試者,結果表明,使用手指來分辨兩塊樣品,平均要兩塊的角度差超過 19.81 度時,才能分辨出差異。如果用舌頭舔呢?只要兩者的角度差超過 12.75 度,就能分辨出差異!比用手摸的角度差小了許多,也就是舌頭真的比較靈敏。

實驗結果數據,JND(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表受試者在樣品相差幾度時能感受到差異。圖/Comparison of The Tactile Sensitivity of Tongue and Fingertip Using a Pure-Tactile Task

當然,這個實驗還有兩個方向值得討論,一是這只針對物體邊緣形狀的靈敏作分析,但觸覺有許多不同感受,例如紋理、粗糙程度等,所以可能每種觸覺做出來的實驗結果會不同。這個實驗看起來不難做,各位可以準備一些能放入嘴的材料,例如請朋友直接將比較硬的芭樂切成不同形狀來舔舔看差別,就能簡單復刻這個實驗甚至更改參數,有實際測試的觀眾也不要忘記留言告訴我們。我們這邊也同步徵求花京院來協助我們實驗。

而另一點是,關於舌頭為什麼有跟手指同等,甚至更強觸覺的生理機制,本篇研究僅止於現象探討,還未有深入研究。

圖/Giphy

濕濕的石頭更好觀察?

除了味覺和觸覺外,舔石頭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濕潤的石頭紋理更清楚,更方便研究。

這應該大家都有經驗,在學校的大理石地板拖地,或是海邊的鵝卵石,沾到水之後,石頭的紋理都更加清楚,看起來也更漂亮。但這又是為什麼呢?

影響的原因有很多,但影響最大的,就是濕潤的表面讓石頭更「平」,產生類似拋光的效果。但為什麼磨平拋光,顏色就更好看呢?

我們知道光線照到鏡子會產生反射,但鏡子很平整,如果現在照射到的是一個凹凸不平的表面,光線就會往四處反射,這種現象稱為漫反射。當我們只想看石頭上的其中一點時,旁邊的光卻會雜亂的跑進我們的眼睛,影響到對比度。並且各種顏色的色光聚在一起會形成白光,因此這些漫反射而來的光線,就會以白光的形式被我們看到。白話文就是,物體的對比下降了,但是整體的亮度提高,變成我們常看到灰白色的石頭表面。

直到石頭被拋光,或是因為濕潤產生拋光的效果,這些漫反射就會減少,石頭整體變得比較暗沉,但是斑紋之間的對比度提高了。這就是為什麼粗糙的石頭顯得灰白,浸濕之後卻呈現深沉而圖樣明顯的原因。

還沒完,薄薄一層水還會造成更多影響。例如,這層折射率介於空氣與石頭之間的介質,可以幫助光線稍微穿透岩石的表層後再反射出來,提供視覺上更多的紋理細節。如果將水換成木工中常使用的亮光漆,除了反射與折射外,亮光漆中的分子,還足以讓光線產生散射,讓你在上不同厚度的亮光漆時,能產生不同的顏色變化。

簡單來說,不論是水還是漆,這薄薄的一層介質,能像相機的鏡片一樣,透過光學調校,將更清楚、細節更多的影像送進相機的感光元件,也就是我們的眼睛上。而替換不同的鏡片,就能改變我們看到的樣子。

有介質存在於空氣與觀測物間時,光會產生折射,造成不同視覺效果。圖/askamathematician.com

這個看似玩笑的舔石頭研究,確實好像又有幾分認真的道理,我們自己在研究的時候,最開始也覺得超ㄎㄧㄤ,後來又發現能學到不少冷知識。

最後也想調查一下,除了舔石頭以外,大家還對哪一則搞笑諾貝爾獎有興趣,希望我們也來講講呢?

  1. 帶電的筷子,能讓食物更好吃?
  2. 哪些人有倒著說話的特殊能力?
  3. 要多少人抬頭看天空,才會吸引路人跟著抬頭?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參考資料

PanSci_96
1209 篇文章 ・ 1907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