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 / PanSci 編輯部
港口社區的中型仿相手蟹、大光社區的小丑魚、社頂社區的台灣梅花鹿、里德社區的灰面鷲、水蛙窟社區的澤蛙、龍水社區的小水鴨…這六大屏東地區的蟲魚鳥獸轉身一變成為地方大使,代言起紙膠帶、夢想置物盒、造型便條紙、特色萬用卡等充滿巧思跟在地生態觀的伴手禮。
南北超過100公里的屏東縣,從中央山脈的南端降到熱帶珊瑚礁海岸,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以及歷史人文。在經濟部三年的補助下,以地方特色為基礎,輔導傳統農業轉型成為與在地生態 / 文化共存,能永續經營的觀光產業。
要挖掘在地特色,再包裝成知性旅遊的一部分並不容易。因此,台灣創意產業發展學會成為服務團,替屏東社區找尋出人文、自然的特色,再包裝成地方觀光的一部分。今天PanSci參加了這場屏東縣府在經濟部辦的記者會,也現場跟縣府、社區、設計團隊等協力組織聊聊他們如何將生態結合地方文創。
學會秘書長侯千絹坦言,其實團隊並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能夠去調查當地的動植物,但因為屏東有海生館、屏科大、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等專業團隊,已經累積了很多完整的調查資料,輔導團只需連結研究團隊並彙整資料。
不過,這些資料對民眾來說依舊太生硬,輔導團著實花了許多心思規劃行銷,侯秘書長說:「其實呈現方式的深度很費思量,像是屏東就有好幾種陸蟹,但只能挑選一種民眾最容易遇到的種類作為圖騰,重點行銷,這樣才有機會讓民眾更深入去認識像中型仿相手蟹、兇狠圓軸蟹……等更多種類的陸蟹。」
不只服務團的努力,近來在生態旅遊圈打響名號的里山生態有限公司也參與了許多社區的生態旅遊規劃。3位來自異鄉的屏科大學生,大學修了「社區林業」之後,就投入了社區工作,之後一路唸到碩士,在2011年成立里山生態有限公司,替當地調查物種多樣性,也規劃生態旅遊。
為了改善社區收入,里山團隊將社區產業融入旅遊,負責人林志遠分享說:「很多遊客覺得走一趟生態之旅之後沒帶伴手禮回家很可惜。若遊客親眼看過梅花鹿,以梅花鹿為圖騰的產品就很有機會被看上。」
除了自然生態,歷史人文也是在地旅遊重要的一部分。位於山地門鄉的德文村,因為溫溼度適中、容易起霧,自日治時期就開始種植咖啡豆,當時還成為進獻日本天皇的貢品,現在也成為屏東慢遊的一環。帶領族人重新種植咖啡豆並規劃知性旅遊的包金茂提到,部落長輩還是喜歡吃傳統的紅藜、小米…等傳統食材,所以也將這些食材包裝成在地名產,既可以保留傳統文化,又能增加知性旅遊的特色。
兼顧「生產」、「生活」、「生態」,社區的生態保育才更有機會能夠永續發展。各地社區與屏東縣政府共同努力下,屏東慢遊是否能夠跳脫墾丁大街和春吶的喧嘩,讓豐富的自然與人文多樣性能夠被保持?值得大家持續支持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