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除了是台灣第一座成立的國家公園之外,也是遠近馳名的觀光景點。從高鐵左營站離開之後,四處都是三五好友、家庭出遊,以及大包小包的行李,我的筆電、背包等開會行頭一整個顯得格格不入。這次匆匆忙忙來墾丁的目的,是與墾丁國家公園合作討論處理陸蟹過馬路的問題。這些陸蟹平時生活在離水不遠的陸地上,到了產卵的季節,成千上萬的母蟹抱著卵,冒著生命危險穿越馬路,前往海中釋卵。這個過程當中,不少陸蟹因路殺(roadkill)在釋卵之前便死於輪下,因此,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邀請我們來集思廣益。
面對任何路殺議題之前,最重要是先清楚的瞭解目標物種的習性以及現場的各種狀況,才能針對這些特性對症下藥。簡單的說,這個前置原則就是「因材施策、因地制宜」。不僅要先清楚的瞭解陸蟹,也要實地到現場去看看狀況。
港口社區的陸蟹與威脅
港口社區位於恆春半島東岸,縣道200甲和台26線的交叉口,除了到佳樂水和衝浪的遊客,觀光客比較少到這裡來。港口社區附近的陸蟹共記錄過7科22種,其中以奧氏後相手蟹(Metasesarma aubryi)和中型仿相手蟹(Sesarmops intermedium)為主[1]。奧氏後相手蟹的釋卵與月週期有關,大約會在每年農曆五月至九月的24日到29日間,清晨三點到六點。其中會有一天的高峰期,這一天的數量會比其他天數總和還要多上許多,數量可達萬隻以上[2]。除了路殺的威脅,中型仿相手蟹還因為在水族館能充當聖誕島紅地蟹(Gecarcoidea natalis)販賣,而面臨獵捕的問題。
路殺較嚴重的路段為台26線林業試驗所門口到佳樂水售票亭這一段。這一段路是兩線車道,路段不長、路不寬、車流量小、遊客量少,清晨釋卵時車更少,但是一台自小客車經過,可能就會壓死百餘隻。2012年,東海大學與靜宜大學在45天內共蒐集了7,653隻死於路殺的陸蟹屍體[3]。釋卵期間,母蟹會往海的方向前進,人為燈光會影響母蟹導航,讓母蟹在路燈下滯留。路邊的花台、紐澤西護欄、水溝等等,都會成為母蟹釋卵的障礙,延長釋卵所要花的時間。在道路上滯留的時間太久,體型較小的奧氏後相手蟹(2-3 cm)可能因為乾燥脫水而死。
自己的陸蟹自己救
面對這個生態議題,港口社區並沒有等閒視之。在地居民組成巡守隊,巡視非法獵捕、監測陸蟹釋卵的高峰期、並且凝聚更多社區居民的共識,讓陸蟹的釋卵現象成為在地特色,發展生態旅遊。
目前暫定的解決方案如下:(1)移除各種影響母蟹釋卵的因素,包括障礙物拆除、紐澤西護欄挖開口、管制燈光照明、水溝加蓋、維持路面潮濕。(2)釋卵期間封路禁止車輛通行,尤其高峰期,只能步行進入。(3)遇到大量釋卵時,志工協助落入水溝或在燈光下滯留的母蟹移至海岸。我認為以港口社區的案例而言,這些方案足以大幅減輕路殺的數量。
那麼,動物通道呢?
我在之前的文章提過,動物通道的最大的難處在於如何吸引動物使用,所以我都傾向暫且以保守的態度來思考。港口社區的陸蟹案例有幾個需要考量的重點。(1)陸蟹釋卵一直往海邊衝,遇到障礙就努力翻過去,這個特性是否容易接受引導而使用動物通道。(2)對小型陸蟹而言,多走十幾公尺是很要命的事,因此動物通道的密度必須夠高。(3)動物通道的設計,常常因目標物種與現場狀況而不盡相同,不容易一體適用。設計動物通道是一個不斷嘗試和修正的過程,直到成效提高,因此需要一段測試成效的時期。
動物通道絕對不可行嗎?不盡然如此。試著先設置兩三個通道做測試,試著運用光線、水分鹽度、濕度來嘗試引誘陸蟹,如果成效不錯再增加通道的密度。在北部的溪流及台東卑南溪的魚蝦蟹通道設計上,也曾經有過成功的魚梯和蟹道,加上適當的誘導物,效果很有機會大幅提升。因此,個人認為測試幾個通道也無妨,畢竟跟上述的方案不會互斥,如果動物通道可行,對解決問題也是個加分效果。
鄉民可以怎麼做?
目前港口社區因為陸蟹保育而凝聚了不錯的共識基礎,加上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與屏東科技大學社區林業研究室的協助,我感覺社區的在地保育與發展的各個環節正在逐漸連結。如果各位鄉民有機會到墾丁玩耍,不妨多走幾里路到港口社區走走,多和居民互動,關心一下陸蟹保育的狀況,也不忘給予國家公園和港口社區鼓勵。這會是對這個議題最大的助力,也能更強化居民保育陸蟹共存的信心。
同時,或許你會發現,除了刺激的海上活動、熱鬧的墾丁大街,我們的恆春半島還有一個默默為環境努力的小社區。他們的付出,靜默如山、低吟如海,卻有那山與海的永恆價值與力量。
引用文獻
- 劉烘昌。2010。墾丁國家公園陸蟹資源調查與經營管理計畫2。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成果報告。
- 林芷頡。2010。奧氏後相手蟹降海釋幼之導向行為機制研究。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張宏逢、洪海庭、林佳蓁、陳鈺雯、陳昱玄。2012。那些年我們一起收的螃蟹—墾丁國家公園港口溪陸蟹路殺調查。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靜宜大學生態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