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穿山甲悲歌—來自野生動物犯罪調查小組的見聞實錄

果殼網_96
・2017/03/13 ・4479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SR值 524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Ent |古生物學博士生,科學松鼠會成員。

一隻野外的穿山甲。願它平安。 圖/ Nigel J.Dennis

愛護動物人士的不可承受之重

「我從沒有想過,第一次見到活的穿山甲會是這樣。」

她站在印尼棉蘭市郊的一座倉庫裡,背後大門鎖著,角落的穿山甲鱗片堆成了一座小山。一隻活生生的穿山甲趴在上面,正舔舐著死去同伴的甲片。

她差一點崩潰。但是她正在臥底扮演買家,收集證據。面前是侃侃而談的中間商,身邊是其他臥底的同事。她必須忍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直到那天半夜兩點,她獨自一人突然痛哭失聲。

達拉瓦蒂(Dwarawati,化名)是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印尼項目的工作人員。然而,她和她的同事卻不能像別的研究者一樣,看著研究對象在天然環境裡自由生活。這裡是戰鬥的前線,她們必須為了保衛自己所愛的動物而竭盡全力。

——但是沒有人真的知道,這種古老、溫柔又害羞的動物,還有多少時間。

溫柔的穿山甲,唯一的天敵是人類

屈原在《天問》裡寫下:「延年不死,壽何所止?鯪魚何所?鬿堆焉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楚辭補注》對此註解,「一云鯪魚,鯪鯉也,有四足,出南方。」

​鯪鯉是古人對穿山甲的稱呼,因為牠身上佈滿了鱗片,像鯉魚一樣。的確,牠是全世界唯一一種身披鱗甲的哺乳動物,連犰狳的甲都和牠截然不同。這些甲片由角蛋白組成,和人類指甲的成分一樣,只是穿山甲的甲片更厚更硬,相互疊覆成遍布全身的甲胄而已。

但披甲的牠卻並不威風凜凜。相反,牠是一隻溫柔的動物。

越南野生動物工作人員救助的一隻穿山甲。圖/Luc Forsyth

牠是獨居的,只有在交配季節才會彼此相遇。牠的雄性個體不會主動尋找另一半,而是留下氣味標記來告知雌性「我在這裡」。牠喜歡夜行,在白天多半都會縮成一團睡覺。牠挑食,每隻穿山甲會認準自己最愛的一兩種昆蟲不放,各自的口味還不相同。牠性情溫和,爪子毫無殺傷力只適合挖洞,甚至沒有牙齒。牠很近視,牠小時候會趴在媽媽的尾巴上,牠會挖出地洞或者樹洞然後躲在裡面,牠感覺到威脅就蜷縮起來,把臉埋在尾巴下面,等威脅自己離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很多意義上,穿山甲就像一個害羞的宅宅。

​作為一個至少延續了 4000 萬年的物種,穿山甲在野外原本過得很好。全世界 8 種穿山甲被分在單獨的一個目,野生分佈範圍遍達東南亞、南亞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可以算是(過得)相當不錯的物種了。

長尾巴的樹穿山甲。圖/Keith & Liz Laidler

​南朝道士陶弘景在他的書中想像,穿山甲捕捉螞蟻的方式是張開甲片裝死,等螞蟻爬進鱗片中,然後沉到水里把螞蟻淹死,再慢慢吃掉。但實際上穿山甲吃昆蟲的方式十分簡單:挖開牠們的洞穴,用靈活的舌頭把蟲子舔出來。大部分穿山甲吃的是不同物種的螞蟻和白蟻,甲片可以閉合阻止蟲子爬進去,小眼睛和厚眼瞼也有這個效果。

而當敵人來臨時,穿山甲就縮成一個球,有力的腹肌讓捕食者極難把牠掰開,更無處下口。獅子和豹等捕食者面對這個甲球,大多數時候只能徒勞地撥拉幾下,象徵性地咬幾口。幼年穿山甲的甲片尚未硬化時,母親會一直留在洞裡陪伴,如有威脅就會捲成球把寶寶裹在裡面。成年穿山甲並沒有真正的天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除了人類。

穿山甲是全世界走私最多的哺乳動物

​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紅色名錄上,中華穿山甲這個物種被列為「極危」,距離滅絕僅一步之遙——換句話說,基本上是找不到了。唯一的野生穩定族群在台灣,剩下的地方穿山甲即便還存在,也已沒有任何成規模的族群。而這一切,都只是因為一種純為滿足口腹之欲的野味,和一種成分與豬蹄甲無異的藥材。

圖/nationalgeographic.com/voc.com.cn

在 2016 年 9 月 28 日華盛頓公約(CITES)全面禁止穿山甲一切國際貿易之前,也有一定量的合法甲片進出口。但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世界保育監測中心的數據表明, 2001 – 2014 年間,中國的年均合法甲片進口額僅 446 公斤,而中國官方公佈的年均消耗量,是這個數字的 60 倍。

官方說法會宣稱這個差額是因為有庫存。然而過去 10 年間,僅中國查獲的涉及穿山甲案件,就意味著每年 9000 隻穿山甲的走私量。根據估計,近年來非法販賣的穿山甲真實交易數據,應該在 11.6 萬到 23 萬隻之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走私入境的穿山甲。圖/中新網
走私的穿山甲。圖/上海日報

在這樣的壓力下,不只中國境內的穿山甲族群已經崩潰,東南亞國家的種群也在遭受嚴重的摧殘。達拉瓦蒂告訴我們 ,她和許多盜獵者有過交談,過去他們很容易一周之內捕捉十幾隻穿山甲,但現在通常只能抓到五隻左右了。

這個趨勢當然不會因為亞洲穿山甲的消失而終結。 「由於亞洲穿山甲種群衰退,而今非洲的穿山甲正在成為國際貿易的對象,」 WCS 的資深研究員馬杜.饒(Madhu Rao)博士說。 「而中國和越南,是主要的消費國。」

樹穿山甲的鱗片。圖/Leeds Museums and Galleries

牠們堅硬的甲片有種種據說的神奇藥效,卻正因如此,牠們連保護自己也做不到。

更何況,穿山甲目前沒有也無法指望開展商業化繁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全世界唯一可算成功的飼養保育是在台北動物園,但牠依賴於極端細緻的照顧,毫無商業前景。 「許多動物園在穿山甲身上投入了大量經費,提供了最好的照料,但即使在這樣的條件下,穿山甲的少量飼養和人工繁育依然極端困難。」馬杜說。

穿山甲的繁殖很慢。馬杜告訴我,中華穿山甲的孕期在 318 至 372 天之間,一次只產一胎。而且,圈養穿山甲的死亡率非常高。 「人工飼育不但在生物學上是極端困難的,在經濟上也是不可行的。」她說。

再說,要怎樣的人工飼養規模,才能填補每年數十萬隻的市場呢?

圖/Paul Hilton for WCS

盜獵與走私活動已經演變成大規模的組織犯罪

馬杜認為,就算實現了商業化的養殖,「對野生族群的壓力還是會繼續,甚至可能會增長——因為商業性飼育機構反而有可能為『洗白』野生穿山甲提供了途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這樣的背景下,穿山甲盜獵與走私已經成長為可怕的大規模犯罪。

​「野生動物走私,和毒品、武器、人口販賣乃至恐怖主義,都共享著同樣的渠道,只是具體貨物不同罷了。」WCS 印尼項目參與成立的野生動物犯罪調查小組(WCU)調查員彼斯瑪(Bisma,化名)告訴我。

​因此,和盜獵者的戰鬥,激烈程度也毫不遜色。

所有調查起點都依賴線人。在眾多非政府組織十餘年的努力下,印尼已經擁有規模可觀的線人網路。調查員會透過該網路尋找盜獵者,然後假扮買家聯繫中間商(對於穿山甲而言,中間商幾乎都是印尼華人),尋找證據,判斷關鍵人物,最終和警方合作,一網打盡。彼斯瑪說,WCU 平均每年會參與四五十起案件。 2008 年,小組取得了建立以來最大的成就:幫助警方一次查獲了 13.8 噸穿山甲;而 2015 年,又成功查獲了 5 噸穿山甲,總價值高達 182.6 萬美元。

盜獵者擁有槍械和砍刀,而調查員卻是平民研究者。他們不但要臥底調查,還要在最終的抓捕過程裡協助警方。彼斯瑪沒有多談他曾經遇到怎樣的危險,但是他說,能夠依賴的只有經驗和訓練,以及兩條腿。達拉瓦蒂則告訴我,她的同事在亞齊特區幾次協助警方的行動中,都遇到了警方與犯罪分子交火的情況。

但是比肉體風險更加可怕的,也許是精神壓力。是一個深愛著動物的人必須每天面對悲劇,但又必須每天戰鬥下去的難以想像的壓力。

就在倉庫見到穿山甲的第二天,達拉瓦蒂和同事一起驅車前往另一個盜獵者的家。「他們告訴我,那個人家裡有一張新鮮的虎皮正在晾乾。於是 8 個小時的車程,我腦子裡別的什麼都想不了,全都是這張虎皮。」

​最終抵達時,那個盜獵者不在家。

​「如果見到了,我可能真的會當場崩潰。」她說。

這一行動告一段落之後,她暫時離開了該地區,轉而參加了一個蝠魟的野生族群研究。

「看到牠在游動的時候,我的傷好了百分之八十。」從語氣裡就幾乎能想像出她在那一瞬間的治癒感。

但是並非所有的調查員都能像她這樣幸運。達拉瓦蒂告訴我,WCU 的很多成員需要隱姓埋名長期臥底,幾乎完全犧牲了正常社交,居住地點也不能暴露。彼斯瑪就是這樣一位成員,平常神出鬼沒,甚至參加學術會議也往往是當天毫無預兆地突然現身。對於他們而言,面臨的心理壓力甚至無法向同事之外的人吐露。

「前一段時間,我們有一個工作了七八年的同事感到身心俱疲,回家休養了三個月。然而三個月後他說,不行,我不能離開這項工作,於是又回來了。」她說。她曾開玩笑跟上司說,像他們這樣的工作,最需要的福利是心理創傷輔導。

在她講述這些經歷的時候,我想起了幾年前讀到過的一個故事。故事說,一次森林火災過後,人們在灰燼裡發現了一隻蜷成一團的穿山甲屍體,無論如何也不鬆開。當人們終於撬開之後,發現這是一隻母穿山甲,她緊緊抱成團,保護了自己懷裡的幼兒。

對於這個看起來很心靈雞湯的故事,我一直抱有謹慎的懷疑。母穿山甲有類似的行為,只是面對火災很可能沒有什麼作用。然而那一刻我覺得,也許達拉瓦蒂和她的同事心中,都有一隻這樣的母穿山甲吧。敏感、害羞、溫柔,然而為了保護自己所愛的東西,會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的一隻穿山甲。但是,牠何時會醒來呢?

穿山甲在中國

​我的第一隻穿山甲,是在中國北京市立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看到的。

​牠的飼養員陳月龍——大家都叫他「陳老濕」——為牠搭建了一個極其複雜的籠舍,裡面有水池、樹幹、土壤、落葉、人工洞穴,為了有效分解穿山甲糞便還加入了昆蟲、蟾蜍和有益細菌。

北京市立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的中華穿山甲,和正要帶它做檢查的陳老濕。圖:花蝕

陳老濕把牠從一根管道裡拎了出來,上體重計稱重,看看牠的身體有無異常。 「就知道牠會躲在這裡面。」牠害羞,但是並不膽小。被拎出來的時候牠蜷縮了一會兒,但是很快就開始謹慎地四處嗅探地板上的幾隻陌生的腳。

當牠來到我腳邊時,我想像著不是在瓷磚的地板上,而是在華南的亞熱帶森林裡看到牠。我想像著牠帶著新鮮泥土的氣息探過頭來,伸出粉紅的長舌頭舔舐葉子上的一滴露水,尾巴掃過我的腳邊。我想像著林間所有的聲音、所有的形狀和所有的色彩匯成一首歌,這隻穿山甲也加入其中。我想像著第一次見到牠的眼睛,和第一次見到牠眼中的世界。

還有每一雙陌生眼睛的每一個世界。

圖/花蝕

誰不願意生活在一個充滿可能性與驚奇的世界呢?

又有誰願意生活在一個那麼單調、那麼無趣、那麼貧乏、那麼不能提供科學與藝術靈感的世界裡呢?

穿山甲只是 4000 萬年歷史中的一目八種,在億年計的生命史中只是一小段。然而我只是一個人類, 20 萬年歷史是瞬間中的一瞬間。這隻腳邊的小動物是先於我而存在的世界的一部分,這一點和日月星辰並無分別。我擁有一腳把牠踢開的能力,但是我無法想像,以這樣的態度對待這世界,意味著什麼。

「日月安屬,列星安陳,鬿堆焉處,鯪魚何所。」

於是我問它:穿山甲,你要去哪裡啊?

我始終會在這地球上,生在這裡,死在這裡,穿山甲說。你呢?


本文來源於果殼網(微信公眾號:Guokr42),編輯:花蝕。本文禁止二次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 sns@guokr.com

文章難易度
果殼網_96
108 篇文章 ・ 8 位粉絲
果殼傳媒是一家致力於面向公眾倡導科技理念、傳播科技內容的企業。2010年11月,公司推出果殼網(Guokr.com) 。在創始人兼CEO姬十三帶領的專業團隊努力下,果殼傳媒已成為中國領先的科技傳媒機構,還致力於為企業量身打造面向公眾的科技品牌傳播方案。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如果「公廁味」或「焚燒味」成為日常?跨越歷史文化的氣味體驗——《嗅覺之謎》
堡壘文化_96
・2023/04/28 ・251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焚燒樹葉的香水味?

想像焚燒樹葉的氣味(對於成長歷程中沒有這種體驗的讀者,我誠心致上歉意)。許多人對焚燒樹葉的氣味情有獨鍾,以至於克里斯多夫.布魯休斯(Christopher Brosius)應消費者要求,調製了「焚葉」(Burning Leaves)這款香水。

這位特立獨行的香水師,成立狄蜜特香氛(Demeter Fragrances)品牌,以自然主義及與眾不同的香水創作而著名,「泥土」(Dirt)也是其中一款。事實上,焚燒樹葉真正的氣味充滿有害毒素及汙染物,這也是為什麼現今美國大多數的州都立法禁止這種行為。

怎麼會有這麼多人喜歡如此有害健康的氣味呢?答案就在你的過去。試著回想童年第一次和這個氣味的邂逅,來理解你為何喜歡它。這氣味或許與萬聖節的嬉戲有關;或許暗示著感恩時節的家族歡慶及山珍海味;或許和你與父母或祖父母共度的寶貴時光有關;又或許只是某個無憂無慮的午後,天氣轉為涼爽,七彩陽光穿過樹枝灑落,而背景氣味正是這種氣味。我猜中了嗎?

落葉的氣味讓他們想起了無憂無慮的童年。圖/envatoelements

由於目前焚燒樹葉在大部分美國的州是違法的,如今在美國成長的孩子不可能有機會接觸這種氣味,就算他們真的聞到了,大概也只知道焚燒樹葉會散發有害的化學物質,因此覺得這個氣味「不好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假如快轉到二十年後,未來孩子們會喜歡還是厭惡?他們還知道那是什麼嗎?二十年後還會有任何人想要狄蜜特香氛的焚葉香水嗎?除了自身的體驗學習,我們也在所謂「文化」中習得各式各樣的喜好。此外,文化間的差距不見得非常大,也能產生截然不同的氣味偏好。

讓美國人喜歡的冬青味卻讓英國人很討厭!

想想英國與美國吧!倫敦《泰晤士報》(TheTimes of London)於二○○四年一月發表的超級市場問卷調查顯示,英國的十大最愛氣味排行榜為:新鮮麵包、煎培根、咖啡、熨衣服、割草、嬰兒、海洋、聖誕樹、香水及炸魚薯條。

美國人也許贊同英國排行榜上的某些氣味,但我敢保證,英國人絕不可能贊同美國的十大最愛氣味。冬青薄荷是美國人最愛的氣味之一,卻讓英國人極端厭惡。為何美國人喜歡冬青糖的氣味,英國人卻不?

美國人喜愛的冬青味,英國人卻很厭惡。圖/envatoelements

一九六○年代中期在英國進行的一項研究,要求成年受試者根據喜愛程度評比一連串常見氣味。類似的研究也在一九七○年代晚期的美國進行。兩項研究都有包括水楊酸甲酯(methyl salicylate),也就是冬青的氣味。英國的研究顯示,冬青是諸多氣味樣品中評價最低的其中之一;然而根據美國的研究,冬青卻在所有氣味樣品中評價居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何以使用同樣語言的兩個文化,在氣味偏好上的表現會如此懸殊?答案就在歷史中。冬青氣味在英國添加於許多藥劑,尤其是二次大戰期間一種廣受愛用的局部止痛藥膏,這對一九六六年研究進行當時的受試者而言堪稱經典。

相反地,美國幾乎只能從糖果及口香糖找到冬青的氣味,這些零食甜美而愉快的體驗,便賦予冬青氣味全然不同的意義。英國人不喜歡冬靑,是因為那喚起與藥劑和戰時有關的感受;美國人喜歡冬靑,則是因為那帶來與甜食及糖果有關的感覺。

英國將冬青用於止痛藥劑上。圖/envatoelements

當公廁味或焚屍味成為日常?

氣味體驗的文化差異也說明,為何全球通用的臭氣彈至今尚未尋得合適氣味。想像若生活在缺乏現代污水處理系統的文化裡,你可能會非常熟悉「美軍出產的公廁氣味」,畢竟這代表的不過是日常生活,就像無所不在的汽油味。

實際上,這種「無所不在」正是北京錯失二○○四年奧林匹克運動會主辦權的原因。當一九九三年北京正在爭取奧運主辦權時,中國只有百分之三十的民宅擁有私人廁所,公共茅坑才是常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這些公共茅坑可不像我們公園裡設置的那種公用盥洗室,而是地上挖的幾個洞,彼此沒有隔間、沒有屋頂遮蔽、也沒有自來水供應,僅單純用一面牆圍起來。

想當然爾,這種無所不在的公共茅坑,導致北京城的空氣瀰漫著無比濃厚的排泄物氣味;試想在炎炎夏日,那會演變成什麼狀況?爭取主辦權失敗後,中國政府理解到改善公共茅坑的必要性,因此開始花費納稅人的錢來興建現代廁所。

公廁味在一些地方日常的氣味。圖/envatoelements

出乎意料的是,許多人民抱怨,他們的錢用在其他任何地方都遠比用來蓋現代廁所的好。換言之,一般中國老百姓一點都不在乎排泄物的惡臭,更不用說缺乏個人隱私了。

當然,老百姓的強烈抗議未被政府採納,截至二○○四年,許多公共茅坑被消滅殆盡,同時已有百分之八十的民宅具備私人廁所。中國政府甚至鄭重宣示,二○○八年北京奧運開辦時,任何人在北京城內只要花不超過八分鐘腳程,就能找到一個備有自來水沖洗的廁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再來個更恐怖的例子,焚化屍體的氣味。這是大多數歐美人不敢想像會有人喜歡的氣味。但假如在你生活的國度裡,公開露天火葬是安葬死者的典型儀式,例如像印度?在這樣的狀況下,焚屍氣味將是令人熟悉的,如同前述,氣味熟悉度與氣味接受度密切相關。此外,許多火葬儀式常伴隨著慶典,如愛爾蘭的守靈儀式,若這正是你的經歷,則慶典的歡樂心情將會依附在焚屍氣味上,於是你便學會喜歡這種氣味。

註解

  1. 後來狄蜜特香氛的焚葉香水改名為「營火」(Bonfire)

——本文摘自《嗅覺之謎:生物演化與免疫基因;社會學與文化史;品牌行銷到未來科技,探索氣味、記憶與情緒的嗅覺心理學。》,2023 年 3 月,堡壘文化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堡壘文化_96
3 篇文章 ・ 0 位粉絲
文化的堡壘,資訊的堡壘, 共和國出版集團的堡壘。

1

28
3

文字

分享

1
28
3
從戰國時代到漢朝,宇宙論的先進與式微
劉律辰
・2023/03/22 ・3536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國是四大古文明之一,有著一段輝煌的天文觀測史,帶來精密的曆法、博大的哲學與玄妙的星象文化。其中,戰國至漢代為中國宇宙論發展最為迅猛的時期,部份觀念甚能先進於中、近古的西洋。當我們回首這些朝代的興衰遞嬗,不僅補苴思想史與科學史的罅漏,更能以此反思漢代以後國人精神世界何以飽和、枯竭。

中國古代主要的宇宙論有三家:「蓋天」、「宣夜」與「渾天」。以現代觀點而言,宣夜描述宇宙本質,渾天解釋繁星運行,蓋天與渾天可參照西方地心說(天動說)。

蓋天說 穹頂下的大地

蓋天說」是中國最早的宇宙模型,認為「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註 1,即「天圓地方」、穹廬狀的天覆蓋方形的地

到了戰國時代,蓋天說開始受到質疑,如《大戴禮記》中就記載,曾子曾提到:

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謂之圓,下首謂之方,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也。註 2

意思是「圓天」與「方地」的形狀無法契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到了戰國晚期,蓋天說被修正為「天似蓋笠,地法覆槃」註 3,即天與地為平行的拱面;另種說法是天與地是平行的平面,由八根「天柱」支撐。傳說中的水神共工,就是在與顓頊爭奪王位失敗以後怒撞了天柱之一的不周山,導致「天」傾斜,也就有了「女媧補天」的故事。

然而,無論「地」是什麼形狀,星體將永遠處在人類能看見的範圍,並不符合天體東升西落的觀測結果,「漢賦四大家」之一的揚雄寫的《難蓋天八事》就否定了蓋天的說法。儘管到了西晉時期,仍有虞聳的「穹天說」來繼承蓋天理論,但在愈發廣大而精確的觀測數據面前,蓋天說已是落日餘暉。

蓋天說的代表作《周髀算經》。圖/wiki

宣夜說 由「氣」推動的無邊宇宙

「宣夜說」,則認為宇宙無邊無際,而「氣」推動宇宙的運行。這樣的想法受道家宋鈃、尹文的影響,即「氣」為萬物本源。《莊子.逍遙遊》中寫道: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其中便隱含宣夜的概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今的我們認為宇宙雖非無限大,卻沒有邊界與固定形狀,這點與宣夜說相同,儘管這樣的理論在觀測實用上不如蓋天說與渾天說。

宣夜說對於天體生成的理論,也與今日意外巧合。《列子.天篇》就提到:

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

而在現今的天文學概念中,恆星確實是由氣體聚集、壓縮而成。

現今的天文學認為,宇宙中充斥著塵埃和氣體。圖/envato

神秘的宣夜說在戰國以後逐漸失傳,到了東漢時只剩郄萌一家。還有西晉楊泉《物理論》寫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發而升,精華上浮,宛轉隨流,名之曰「天河」,一曰「雲漢」,眾星出焉。

也繼承宣夜說。至於「氣」與宇宙論的建構工作,就由渾天說繼續發展。

渾天說 最接近真實宇宙面貌的一刻

「渾天說」主張宇宙是個完整的「球體」,而非蓋天說的「半球體」,而地球處於這個球體之中,這個說法較接近現代的天文學理論。同樣受道家的影響,渾天說的宇宙組成裡,「」與「」是重要的概念。

這個概念最早可見於戰國楚地竹書《太一生水》與《恆先》註 4、註 5,同期的魏人石申與齊人甘德也依渾天之說,設計出最早估算天象的「渾儀」。

漢武帝的年號「太初」顯然受到渾天說的影響,也正是於此前後,渾天說逐漸取代了蓋天說的地位。此後,仍有不少關於「氣」的零星論述,如西漢末年的《易緯》、東漢王充的《論衡》、《白虎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東漢科學家、「漢賦四大家」的張衡集渾天說之大成。他設計了以水為動力、並加入地平圈和子午線的「渾天儀」,其著作《渾天儀》與《靈憲》分別繼承了「水」與「氣」的學說。可惜《渾天儀》如今已失傳,只能從人的《渾天儀注》中略窺一二。

此外,《晉書.天文志》中寫到:

宣夜絕無師承,周髀多所違失,惟渾天得近其情。

而唐代的方炯也寫了《渾天論》來駁斥蓋天和宣夜的理論。由於哲學理論與文人的支持,渾天說力壓其他兩者,逐漸成為中國宇宙觀的主流。

天球儀(又名渾天儀、渾象),用以表現恆星和星座位置,並能演示天體的周日運動。圖/wiki

雖然未有數學化的觀念,但中國宇宙論卻如此接近事實。然而,為何在漢代以後就再也沒有巨大斬獲、進而造就西方那般的天文革命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農民曆的出現與天文觀測的式微

明代的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提到: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戶」,婦人之語也;「月離於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

此處的「三代」指的應該就是堯、舜、禹,其中不難見到:由於農耕需求,上古時代的天文學經驗迅速積累,如被認為可能是堯都平陽的山西陶寺遺址,就有著中國最古老的觀象臺(約建於西元前 2100 年)。

《尚書.堯典》也說道:

(堯)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

日中,星鳥,以殷仲春。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宵中,星虛,以殷仲秋。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這些都可以看出,上古的四季是由「星宿」來定義;大火星(心宿二)也十分重要,用以判斷入秋的時間,《史記》就記載了堯曾封商人始祖契於商丘,任「火正」,負責觀測、祭祀大火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此可知,古代人由於生產勞動的需要,人們「時間」和「季節」的掌控非常重要,因此必須研究天文和曆法。然而,自從夏后氏制定《夏小正》開始,農民曆的出現,大大減少了觀星的必要。

此外,受到文化變遷的影響,漢代以後的天文學更開始攙入「讖緯之學註 6」,「宜」、「忌」觀念深植人心,造成西周的人文精神與東周的理性精神逐漸喪失。雖然漢代天文學仍有極高成就,但究其根本,仍是奠基於戰國天文哲學的實際觀測結果,宇宙論體系的成長已相對趨緩。

然而,這是中國宇宙學或天文觀測沒落的主因嗎?

知識份子的胸懷

事實上,王充的《論衡.譏日篇》批判了當時的迷信氛圍,就是理性精神未被「讖緯」的飛沙走石淹沒的中流砥柱。一種學說,或者一種學術風氣的興衰下,最重要的還是知識分子的胸懷,縱使國家學術風氣有了些許問題,只要那些文人持續發聲,那麼企圖尋求真知的風尚就能成為銅山鐵壁,所有挑戰相形之下悉如熒光單薄,被穆穆的清風飄颻殆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幸的是,隨著朝代的遞嬗,「儒學」逐漸成為讀書人的唯一;唐代科舉猶有「明算」科,元、明以後的四書五經則已佔據了一切,清代更把僅存的儒學凍結為僵化的「樸學」。於是,讀書人的視野預漸狹隘,那片遙遠的星河漸行漸遠,把滋養科學革命的后土,拱手讓給了西洋。

註解

  1. 出自《周髀算經》卷上之五。
  2. 出自《大戴禮記》《曾子天圓》之一
  3. 出自《晉書》《志第一 天文上》之八。
  4. 張佑任(2021),郭店楚簡〈太一生水〉之宇宙論。《哲學論集》,53(p33 – 53)。
  5. 丁四新(2018),楚竹书《恒先》的三重宇宙生成论与气论思想。《中国哲学》,2018 年 01 期。
  6. 讖緯之學:一種政治預言。「讖」是假藉上天的預言來達到政治目的,通常會加上圖作配合,稱為「圖讖」。 「緯」則是假藉孔子的言論所偽造出來的典籍,是真正記載孔子言論的「經」相對,所以也稱為「緯書」。 「讖緯」是一種用來凸顯帝王政權合理化的工具,盛行於西漢末年。

所有討論 1

0

3
1

文字

分享

0
3
1
為什麼中國還在靠封城?科興、國藥疫苗對 Omicron 還有用嗎?
Gigi
・2022/06/23 ・234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envato elements

最近,上海人剛結束兩個月足不出戶的痛苦生活,但⋯⋯咦?好像有些地方又封回去了?這到底是中國政府為了清零做得太過火,還是他們也「不得不封」,否則將帶來毀滅性的結果呢?

5 月,Nature Medicine 上刊登了一篇「中國的 SARS-CoV-2 Omicron 病毒株傳播模型」文章,這是一篇來自上海復旦大學公衛學院、美國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專家研究

科學家利用上海 Omicron 爆發初期的相關數據,建立了數學模型來預測。沒想到結果顯示,假如三月底的上海決定不封城,將可能出現 150 萬人死亡、1 億 1200 萬人染疫的情形!這跟中國主要施打的科興和國藥疫苗有關嗎?

究竟上海封城是否有效?封城的代價又是什麼?

先從兩年前的武漢封城說起

人與人的接觸交流是在人類社會中再平凡不過的事情,不過,可藉由空氣、飛沫傳播的 COVID-19 也就透過這樣的交流,流竄在不同人的身上。這百年一遇的疫情,就這樣降落在 2019 年底的武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早的武漢原始病毒株,R0 值在 2 到 4 之間,與流感病毒相近,症狀卻嚴重許多,致死率約在 2%。而在 2020 年 1 月 23 號,人口 1100 萬的中國湖北省會武漢市,當天進入全面封鎖,也就是「封城」;十天內,全城進行 PCR 篩檢,成就了中國「封城」加上「全面檢測」的清零黃金手段。

「封城」加上「全面檢測」組合拳

封城的用意是什麼?目的就是為了減少接觸者。「中斷病毒傳播路徑」這點在中國進行的非常嚴格,他們不僅在城市的出入口設置障礙,對外交通,飛機、火車全部停止,居家小區也都封鎖緊閉。

而搭配「封城」的另一個措施,就是大範圍的核酸——也就是 PCR 檢測。2020 年 5 月,武漢通過「十天大會戰」,就對 1100 萬人口進行了全員檢測。而這個嚴格謀求「動態清零」的措施,成功讓武漢在 76 天後,順利解封。

Omicron 來了,這招還有效嗎?

但兩年後 Omicron 來了,我們知道 Omicron R0 值大約在 10 左右,雖然傳染力強,但多數症狀較輕微,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症狀,侵入肺部機率降低,這樣的特性,讓它的中重症機率比先前肆虐的 Alpha 或是 Delta 來的低;加上各國疫苗接種覆蓋率逐步提升,多數國家也就改弦易轍,轉為「與病毒共存」的防疫政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中國,就在此時,上海仍持續使用過往的組合拳:「封城」加上「全面檢測」,從 3 月 27 日開始,最初官方原先宣布僅實施 5 天的封城,最後持續了長達兩個月。

接下來,我們儘量以「中國的 SARS-CoV-2 Omicron 病毒株傳播模型」這篇科學期刊的論述,減少先入為主的政治觀點,單純利用研究中使用的模型,客觀來看封城這件事。

封城是否有效?代價是什麼?

科學家利用 3 月初上海 Omicron 爆發初期的相關數據,建立數學模型,來模擬預測若是採取封城手段,或是取消動態清零政策,對於 Omicron 疫情在整體社會的負擔會有什麼影響?內容包括病例數的增長預測、需要住院及重症的患者人數,或是死亡人數等等的預測數據。

圖/envato elements

而為了讓模型更接近現實,也必須考慮不同特定年齡的疫苗覆蓋率數據,以及針對不同的疫苗功效,造成的免疫效果做出調整,預測才更有效可信。

結論是研究預測,如果中國取消「動態清零」政策,在這波 Omicrion 疫情恐將面臨 150 萬人死亡以及 1 億 1200 萬人染疫的風險!為什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發現,儘管 2022 年 4 月時,中國疫苗接種覆蓋率已超過 90%,但考量到中國主要施打的疫苗科興(Sinovac)和國藥(Sinopharm),雖能降低 Omicron 造成的重症和死亡率,但整體來說,疫苗誘導的免疫反應,並不足以防止 Omicron 流行。

科興疫苗。圖/SINOVAC 科興

此外,再加上模型也預測全中國疫情在未來 6 個月期間,特別在 5 月至 7 月時,可能掀起「Omicron 確診病例海嘯」,預計重症加護病房(ICU)的病床需求會高達 100 萬張,也就相當於中國現有 6.4 萬張病床的 15.6 倍,病床短缺的時期將持續約 44 天,並可能因此導致 155 萬人死亡。

研究人員也指出,中國仍有 5200 萬 60 歲以上的民眾未完整接種疫苗,這個族群估計死亡人數達 120 萬人,佔整體確診死亡人數的四分之三。

所以這篇研究,可能解釋以目前中國現狀,為何仍需要反其道而行:因為若是中國直接放棄動態清零政策,可能會面臨更大的問題。

疫情的盡頭是封城?還是自由?

圖/envato elements

疫情的盡頭是封城?還是自由? 坦白說沒有人能完全預測,相對於中國的嚴酷手段,2022 年 2 月英國首相強森在下議院發表談話時,宣布了「與新冠病毒(COVID-19)共同生活」的計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各種形勢變化下,人會有各式各樣的反應,有些人覺得已經準備好,認為被限縮的行動自由,比起染疫更嚴重,也有些人擔心這一切放的太快,深怕一發不可收拾。

畢竟人無法離群索居,每一個個人選擇的疊加都會影響疫情發展。透過了解 Omicron 感染機制、為何 Omicron 感染後症狀較輕,以及可能造成的後遺症,才不至於掉以輕心,認為症狀較輕就不會有 Long-Covid 的風險。充實相關知識後,選擇符合自身需求的做法,同時考量整個社會的最大價值,這一切都考驗著我們的集體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