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字型心裡有鬼,但字型不說──《我們都被字型洗腦了》

三采文化集團_96
・2017/07/09 ・2719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02 ・六年級

  • 【科科愛看書】每天睜開眼睛,我們就不斷接收各式資訊,不過,你真的看懂那些文字了嗎?原來,除了內容本身,連字型也含有意義,它們不但有聲音、有味道,甚至還有個性!?它們竟然可以沉默地影響你的想法和舉動,讓你身陷其中而不自覺?還不快來《我們都被字型洗腦了:看字型如何影響食衣住行,創造看不見的價值》認識這位強大的催眠師!

劇透注意!

閱讀本章前,請先進行下列短片裡的挑戰

 

——————————————————–防雷線——————————————————–

字型如何影響你?

字體直接與潛意識溝通。圖/《我們都被字型洗腦了》提供

字體是個陰謀嗎?它用潛藏於表象之下的訊息威脅你?不,差遠了。字體坦然地呈現在你眼前,清晰可見。是否要特別關注這個字體,並且閱讀文字實際表達的重點,全都是你的選擇。字體本身就傳達了許多訊息,但它通常是直接跟你的潛意識進行溝通。

直搗大腦的鏡中奇緣

字體和字型提供了大量的資訊,為你鋪陳即將閱讀的文字情境。它們賦予文字背景故事和個性,不論它們給你的感覺是嚴肅或輕佻、是學術性質或帶點孩子氣;不論你是否信任它們,它們都將引導你閱讀。

精心設置的字型就是為了讓你對它們「視而不見」,專注於文字本身。當然,除非選用了不適合的字型,就像某個人頂著一頭剪壞的髮型,或者一部電影中的某個角色選錯了演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可以選擇何時要開始注意到字型本身傳遞的訊息。下面紅字寫出字體的名稱,藍字則是據稱可直接和潛意識腦溝通的「鏡像文字」。在螢幕前放面鏡子,就可看出藍字的字句。

藍字是據稱可直接和潛意識腦溝通的「鏡像文字」。圖/《我們都被字型洗腦了》提供

神奇的字型戲法

神經學家大衛.路易斯博士(David Lewis)認為字體「躲藏在平凡的表象下」,向我們的「閾上知覺」(supraliminal) 傳遞訊息,是為有意識的溝通。反之則為「閾下知覺」(subliminal),又稱為潛意識。它發生在你的意識之外,有可能發生得太快以致來不及察覺。你能選擇是否要留意閾上知覺的訊息,但你不會注意到向潛意識發送的訊息。

向潛意識發送的訊息你不會發現。圖/《我們都被字型洗腦了》提供

「快閃廣告」就是向潛意識傳遞訊息的最佳例子,它首次出現在 1980 年代的科幻電影《雙面麥斯》(Max Headroom)中。這些廣告以極快的速度一閃而過,在視聽者沒有意識到的狀況下透過潛意識影響他們。快閃廣告在當時引發一陣議論,有人擔心廣告商會用此手法來對消費者洗腦。

其他的例子如電影配樂或原聲帶、食物的香味,以及商標字體的使用,我們會在接下來的段落進行探討。在〈坦率騙局的藝術〉(The Art of Honest Deception)這篇文章中,作者文森.葛蒂斯(Vincent H. Gaddis)解釋道,一個魔術師的技巧不在於他可以用極快的速度欺騙觀眾的眼睛,而是在表演中高明地誤導觀眾的注意力。他說魔術能夠成功是因為「 9/10 的簡單分心」,而印刷字就像魔術,讓閱讀者注意文句的內容而非字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知覺盲點讓我們見樹不見林

字型和魔術都在我們的眼前發生,我們卻好像視而不見。路易斯博士解釋這是「知覺的盲點」,因為我們「不會注意到我們沒打算注意的東西」。丹尼爾.西蒙斯教授(Daniel J. Simons)則稱之為「不注意視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他在本章一開始的「看不見的大猩猩」(The Monkey Business Illusion)短片中清楚地展示了這個現象。

身為平面設計師,我從經驗中學到的其中一件事情,就是越大的標題和頭條越要仔細校對,因為那邊如果出現錯字很難被發現。我們習慣把注意力放在設計案的小細節上,反而會忘記後退一步、放眼整體,等案子完成、印刷出來之後才會看到拼錯字了(然後心裡一沉)。這是個經典的「見樹不見林」的例子。

我曾經和朋友約在利物浦街車站那個「真的很大的時刻表」下見面。過了一會兒,她打電話給我說她找不到,因為有太多指標和看板了。我找到她的時候要她抬頭看看;她就站在時刻表的正下方,但她忙著環顧四周的小指標板,沒有注意到那個跟車站本身一樣巨大的時刻表。

想找劇情線索?看看字體就知道

字體會為你提供線索,並且替你即將閱讀的文字內容定調。頭條和標題通常會選用較誇張或令人印象深刻的字體,其作用類似電影配樂,為即將到來的場景鋪陳情境。配樂會暗示你何時應該放鬆、何時應該感到悲傷,或者提示你現在可以開始緊張了,並準備好在那一幕發生之前閉上眼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白鯊》(Jaws)的配樂之所以經典,來自它所創造的緊繃感,讓觀眾在座位的邊緣搖搖欲墜,準備在鯊魚出現的那一刻跳起來。

電影《七夜怪談》(The Ring)中,無人接聽的電話聲讓貞子爬出水井那一幕比爬出電視螢幕更令我心裡發毛。我最近又看了一次,只是這次把聲音關掉,結果發現不只變得不恐怖,甚至有點滑稽。

字體會為你提供線索,並且替你即將閱讀的文字內容定調。頭條和標題通常會選用較誇張或令人印象深刻的字體,其作用類似電影配樂,為即將到來的場景鋪陳情境。圖/《我們都被字型洗腦了》提供

黑字白字,能影響你的就是好字

逛一圈商店和超市,可以發現許多企圖影響我們購物方式的細節,像是字體、包裝設計、店家播放的音樂和氣味,但我們平常並不會意識到。

在一篇關於潛意識銷售的文章中,大衛.路易斯博士引述了一項研究:如果店家播放經典搖滾樂,可以提高「戰後嬰兒潮世代」消費者的消費意願和行為。然而當研究人員事後問起受試者,有 2/3 的人根本不記得店家播放了什麼音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一篇 C.S. 古拉斯(C. S. Gulas)和 C.D. 修(C.D. Schewe)的研究顯示,酒精飲品的消費者在店家播放古典音樂時,會願意點更貴的酒。

加州納帕出身的平面設計師大衛.舒曼(David Schuemann)專門從事酒標設計,他說:「我們總是想辦法讓紅酒看起來比它原本的定價再貴上 10 美元。」

能讓紅酒貴十元美金的就是好字。圖/《我們都被字型洗腦了》提供

當店裡瀰漫著剛出爐的麵包或者烤雞的香氣,即使你走進這間店之前根本沒想過要吃這兩種食物,這些味道還是會讓你走向烘焙區,或是挑選燒烤的材料來製作晚餐。我發現當我聞到新鮮咖啡的味道,或者看到有人使用我最愛的咖啡店所用的字體,我就會繞路去買咖啡。

下次當你外出購物,發現自己的籃子裡多了一些原本沒打算要買的東西,這時你可以停下腳步,留意你周遭的環境,有什麼外在因素影響你的購買決定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摘自《我們都被字型洗腦了:看字型如何影響食衣住行,創造看不見的價值》,三采文化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三采文化集團_96
25 篇文章 ・ 8 位粉絲
閱讀在生活中不曾改變, 它讓我們看見一句話的力量,足以撼動你我的人生。而產生一本書的力量,更足以改變全世界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從認證到實踐:以智慧綠建築三大標章邁向淨零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1/15 ・448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你走進一棟建築,是否能感受到它對環境的友善?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但現今建築不只提供我們居住和工作的空間,更是肩負著重要的永續節能責任。

綠建築標準的誕生,正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問題,確保建築設計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污染,同時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然而,要成為綠建築並非易事,每一棟建築都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獲得標章認證。

為推動環保永續的建築環境,政府自 1999 年起便陸續著手推動「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及「綠建材標章」的相關政策。這些標章的設立,旨在透過標準化的建築評估系統,鼓勵建築設計融入生態友善、能源高效及健康安全的原則。並且政府在政策推動時,為鼓勵業界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導入綠建築手法,自 2003 年特別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截至 2024 年為止,已有 130 件優良綠建築、31 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涵蓋學校、醫療機構、公共住宅等各類型建築,不僅提升建築物的整體性能,也彰顯了政府對綠色、智慧建築的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這麼多,你可能還不明白建築要變「綠」、變「聰明」的過程,要經歷哪些標準與挑戰?

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
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一招:依循 EEWH 標準,打造綠建築典範

環境友善和高效率運用資源,是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核心理念,但這樣的概念不僅限於外觀或用材這麼簡單,而是涵蓋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也就是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和維護階段在內,都要貼合綠建築的價值。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臺灣在綠建築的制訂上不落人後。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也高,得要有一套我們自己的評分規則——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應運而生,四個英文字母分別為 Ecology(生態)、Energy saving(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以及 Health(健康),分成「合格、銅、銀、黃金和鑽石」共五個等級,設有九大評估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就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看它如何躍過一道道指標,成為「鑽石級」綠建築的國家公園!

位於臺南市四草大橋旁的「台江國家公園」是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也是臺灣唯一的濕地型的國家公園。同時,還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其外觀採白色系列,從高空俯瞰,就像在一座小島上座落了許多白色建築群的聚落;從地面看則有臺南鹽山的意象。

因其地形與地理位置的特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則成了台江國家公園的首要考量。園區利用既有的魚塭結構,設計自然護岸,保留基地既有的雜木林和灌木草原,並種植原生與誘鳥誘蟲等多樣性植物,採用複層雜生混種綠化。以石籠作為擋土護坡與卵石回填增加了多孔隙,不僅強化了環境的保護力,也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使這裡成為動植物共生的美好棲地。

台江國家公園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二招:想成綠建築,必用綠建材

要成為一幢優秀好棒棒的綠建築,使用在原料取得、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綠建材」非常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建材最早是在 1988 年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上被提出,一路到今日,國際間對此一概念的共識主要包括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廢棄物減量(reduce)和低污染(low emission materials)等特性,從而減少化學合成材料產生的生態負荷和能源消耗。同時,使用自然材料與低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亦可避免對人體產生危害。

在綠建築標章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於 2004 年 7 月正式推行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建材生命週期為主軸,提出「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四大方向。舉例來說,為確保室內環境品質,建材必須符合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等條件;為了防溫室效應的影響,須使用本土材料以節省資源和能源;使用高性能與再生建材,不僅要經久耐用、具高度隔熱和防音等特性,也強調材料本身的再利用性。


在台江國家公園內,綠建材的應用是其獲得 EEWH 認證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在設計結構上體現了生態理念,更在材料選擇上延續了對環境的關懷。園區步道以當地的蚵殼磚鋪設,並利用蚵殼作為建築格柵的填充材料,為鳥類和小生物營造棲息空間,讓「蚵殼磚」不再只是建材,而是與自然共生的橋樑。園區的內部裝修選用礦纖維天花板、矽酸鈣板、企口鋁板等符合綠建材標準的系統天花。牆面則粉刷乳膠漆,整體綠建材使用率為 52.8%。

被建築實體圍塑出的中庭廣場,牆面設計有蚵殼格柵。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日常節能方面,台江國家公園也做了相當細緻的設計。例如,引入樓板下的水面蒸散低溫外氣,屋頂下設置通風空氣層,高處設置排風窗讓熱空氣迅速排出,廊道還配備自動控制的微噴霧系統來降溫。屋頂採用蚵殼與漂流木創造生態棲地,創造空氣層及通風窗引入水面低溫外企,如此一來就能改善事內外氣溫及熱空氣的通風對流,不僅提升了隔熱效果,減少空調需求,讓建築如同「與海共舞」,在減廢與健康方面皆表現優異,展示出綠建築在地化的無限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式建築群分割後所形成的巷道與水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綠建材的部分,另外補充獲選為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其採用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的建材,比方提高高爐水泥(具高強度、耐久、緻密等特性,重點是發熱量低)的量,並使用能提高混凝土晚期抗壓性、降低混凝土成本與建物碳足跡的「爐石粉」,還用再生透水磚做人行道鋪面。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同樣入選 2023 年綠建築的還有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首先,他們捨棄金屬建材,讓高爐水泥使用率達 100%。別具心意的是,他們也將施工開挖的土方做回填,將有高地差的荒地恢復成平坦綠地,本來還有點「工業風」的房舍告別荒蕪,無痛轉綠。

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等等,這樣看來建築夠不夠綠的命運,似乎在建材選擇跟設計環節就決定了,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建築是活的,需要持續管理–有智慧的管理。

第三招:智慧管理與科技應用

我們對生態的友善性與資源運用的效率,除了從建築設計與建材的使用等角度介入,也須適度融入「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s)的概念,即運用資通訊科技來提升建築物效能、舒適度與安全性,使空間更人性化。像是透過建築物佈建感測器,用於蒐集環境資料和使用行為,並作為空調、照明等設備、設施運轉操作之重要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推動建築與資通訊產業的整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2004 年建立了「智慧建築標章」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的標準。評估指標經多次修訂,目前是以「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六大項指標作為評估基準。
以節能管理指標為例,為了掌握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能耗,需透過系統設備和技術的主動控制來達成低耗與節能的目標,評估重點包含設備效率、節能技術和能源管理三大面向。在健康舒適方面,則在空間整體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空氣品質、水資源等物理環境,以及健康管理系統和便利服務上進行評估。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充分展現智慧建築應用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 8 大指標先進技術,來達成兼顧環保和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是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打造的指標性建築,受到國際矚目。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1年優良智慧建築專輯」(新北市政府提供)

在興建階段,為了保留基地內 4 棵原有老樹,團隊透過測量儀器對老樹外觀進行精細掃描,並將大小等比例匯入 BIM 模型中,讓建築師能清晰掌握樹木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確保施工過程不影響樹木健康。此外,在大樓啟用後,BIM 技術被運用於「電子維護管理系統」,透過 3D 建築資訊模型,提供大樓內設備位置及履歷資料的即時讀取。系統可進行設備的監測和維護,包括保養計畫、異常修繕及耗材管理,讓整棟大樓的全生命週期狀況都能得到妥善管理。

智慧建築導入 BIM 技術的應用,從建造設計擴展至施工和日常管理,使建築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以 FM 系統 ( Facility Management,簡稱 FM ) 為例,該系統可在雲端進行遠端控制,根據會議室的使用時段靈活調節空調風門,會議期間開啟通往會議室的風門以加強換氣,而非使用時段則可根據二氧化碳濃度調整外氣空調箱的運轉頻率,保持低頻運作,實現節能效果。透過智慧管理提升了節能效益、建築物的維護效率和公共安全管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

綠建築、綠建材與智慧建築這三大標章共同構建了邁向淨零碳排、居住健康和環境永續的基礎。綠建築標章強調設計與施工的生態友善與節能表現,從源頭減少碳足跡;綠建材標章則確保建材從生產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並保障居民的健康;智慧建築標章運用科技應用,實現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室內環境的精準調控,增強了居住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這些標章的綜合應用,讓建築不僅是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更成為實現淨零、促進健康和支持永續的具體實踐。

建築物於魚塭之上,採高腳屋的構造形式,尊重自然地貌。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1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新年新希望,為什麼用意志力培養新習慣不是個好主意?
Yulina_96
・2020/02/23 ・1914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15 ・六年級

  • 作者/Yulina Huang|文字內容創作者。

不少人常常嚷著要養成閱讀或運動的好習慣,但真正成功養成習慣的機率卻不高,把所想變為每日習慣的人並不多,這是為什麼呢?重點在於多數人誤用了意志力,以為想養成好習慣,要靠著意志力維繫。

意志力非常重要,足以改變人生。但凡事都用意志力來苦撐,當然會覺得痛苦難耐,這是因為意志力是會受到消耗的,消耗得越多,在之後的表現力就會越差。

圖/pxfuel

「消耗意志力會降低表現力」這件事是有科學根據的。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社會心理學系的教授羅伊‧鮑梅斯特曾召集一群學生,分成兩組,進行關於意志力的實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在這兩組學生面前放了一盤剛出爐的巧克力餅乾,以及一碗蘿蔔,其中一組被允許吃餅乾,另外一組則只能吃蘿蔔,接著,鮑梅斯特讓每位參與實驗的學生拼拼圖,這不是那種三兩下便能拼好的拼圖,而是經過特別設計,難以完成的拼圖,為了知道這群受試者多久會放棄挑戰,鮑梅斯特還替他們計時。

大家可能以為沒能吃餅乾只能吃蘿蔔的那組忍耐度比較高,就像棉花糖的實驗那樣。但是這組學生因為先前忍耐太久導致意志力下降,又遇上困難的拼圖,許多人都在中途就放棄,大概只堅持了八分鐘便沮喪的退出了挑戰,反倒是吃了餅乾這一組,挑戰拼拼圖的時間都比較久,平均在拼圖上鏖戰了十九分鐘才放棄。

這個實驗證實了,受到消耗的意志力會影響後續執行重要任務時的能量。養成習慣也是一樣,初期不要放入太多意志力,三分鐘熱度的人便是因為前幾天太拚,其後覺得很痛苦,結果很快就放棄。

那真的想養成好習慣,到底應該要怎麼做呢?

圖/pikrepo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三浦將曾以心理教練的身分與各領域的人進行面談,對象包括多個奧運代表隊選手以及企業經營者等。我們能從其著作《黃金好習慣,一個就夠:日本心理教練的習慣養成術》了解他的「習慣養成心法」:

1﹒先集中精力在一件事上

我們通常都會太過貪心想要一次培養多個習慣,認為這樣將能一舉數得,最後卻發現自己白費功夫。,被渙散的精力擊潰反而什麼都沒有達成。若是先集中精力在建立一個習慣就好,如此一來,就不會將意志力分散在各種目標上,同時想要養成多種習慣,是太過消耗意志力的行為,但如果一個一個按部就班的完成,不但能獲得數個小小的成就感,還能因此透過這些對於成功的體驗,提升自我肯定和效能。

2﹒養成習慣初期要先牢牢固定下來 

通常大多數人在習慣養成的最一開始,就想要有所成果,但無論做什麼事都一樣,剛開始都不會有什麼收穫。所以我們要先建立正確的認知,也就是一開始不要期待什麼成果,而是把目標設定在穩固習慣本身。

改變習慣對於培養意志力很重要。圖/博客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例如你的目標是每天寫文,剛開始的三周,你應該做的是每天都有創作,而非在意其質量,讓每天寫作這個行為固定,不要太在意自己寫得如何,不能讓自己感到痛苦才是重點。畢竟過度使用意志力,這種痛苦會使的潛意識感受到威脅因而開始排斥你所做的變化,結果就是持續不下去而失敗。

我剛開始寫文的時候就是按照這個方法,從最簡單最容易達成,不需要多少意志力的目標開始,比方說每天寫幾個字,不出幾週,我寫的量一天比一天多,但對於意志力的需求卻越來越少,甚至成為每日例行公事不做還會覺得哪裡怪怪的。

固定完成某件事就是意志力的表現。圖/freestockphotos

上述的方法就是在巧妙的控制潛意識與修改心理方程式,把你做的改變包裝成喜歡的事,讓潛意識放心,最終不怎麼需要思考或判斷,自然而然養成習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以想要養成某種習慣,關鍵在於你必須討好你的潛意識,試著不要過度使用意志力,如此才不會施加痛苦給潛意識,使你努力的一切灰飛煙滅。先專注於養成一種習慣,在初期好好的把行為固定下來,不要求成果,漸漸的你就能享受每天自然而然的成長和其中產生的愉悅了。

參考資料

  • 《黃金好習慣,一個就夠:日本心理教練的習慣養成術》
  • Baumeister, R. F., Bratslavsky, E., Muraven, M., & Tice, D. M. (1998). Ego depletion: Is the active self a limited resour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4(5), 1252.

 

  • Yulina Huang|文字內容創作者,從生活小事出發,書寫自我成長與人生,樂於分享。希望創作出的文章讓大家看了以後,能夠獲得前進的勇氣,即使只有一點點也好。現經營粉絲專頁提筆心手以及個人部落格,從生活中提煉值得用心體會的觀點,幫助你生成新的思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Yulina_96
5 篇文章 ・ 1 位粉絲
文字內容創作者,從生活小事出發,書寫自我成長與人生,樂於分享。希望創作出的文章讓大家看了以後,能夠獲得前進的勇氣,即使只有一點點也好。現經營粉絲專頁提筆心手以及個人部落格,從生活中提煉值得用心體會的觀點,幫助你生成新的思路。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我們只用了十分之一的腦袋嗎?不,從來都是百分百──《打破大腦偽科學》
PanSci_96
・2018/09/19 ・3736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498 ・六年級

圖/《LUCY》電影視覺 via imdb

本章要談的是我最愛的腦迷思。如果要頒發「最受歡迎的腦迷思獎」的話,這則絕對是冠軍。你一定也聽說過我們只用了 10%的腦。換句話說,90%的腦閒置在那裡,等著我們去用。想像一下,我們可以一下子將腦功能提高十倍耶!

為了回饋花錢買這本書來看的讀者,我動手搜尋了一下這則謠言的來源。這個說法人盡皆知,想必有個科學根據吧。我瘋狂追查了好幾個月,終於確認:根本沒有可靠的科學來源或研究,也沒有半個像樣的科學家可以證實這個說法。我反而是在一堆心靈成長類書籍裡找到如何完全發揮腦子潛力,輕鬆克服 10%障礙的說法。

現在我們終於找到這個迷思如此根深柢固的原因了,原來是有人在到處散佈謠言!可惜腦完全沒有自衛能力,別人要怎麼搬弄是非都可以,不會受到處罰。再說,要驗算一個人到底用了多少腦容量,也沒有那麼簡單,需要全套的器材和科學操作技術。這些技術幾十年前根本還沒出現,一看就知道腦多麼適合當八卦謠言的題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且,這個想法簡單又迷人。你一定聽過「潛意識」吧!──腦子裡發生的事你渾然不知。所以,我們只用了一小部分的腦工作不是很合理嗎?生活經驗似乎也跟這個說法很吻合:最近我很不幸地不小心看到傍晚的電視節目,當下我真的很希望連續劇裡的主角只用了 10%的腦……

腦中的背景雜訊

腦科學怎麼看待這個說法呢?從本書的宗旨看來,你應該早就知道了吧:這簡直完全鬼扯!胡說八道!許多研究腦的工具都可以確認這個說法是錯的。

圖/wikipedia

讀本書時,你用到的注意力絕對超過 10%。有許多方法可以來觀察思考中的腦袋,所有的方法都顯示,腦無時無刻不在工作,絕對從來沒有偷懶的 90%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舉功能性磁振造影術(大腦掃描器)為例,我們都知道它靠測量腦部的血流狀況,來判定哪個腦區特別活躍。觀看這些電腦製作出來的血流模式圖時,可以看見某個地方是紅色的,其他地方則是灰灰暗暗的。你可能會以為這就是 90%定理的最佳證據。但是別忘了,其實這些圖是經過數位處理後,才看得到那些細微的血流差異,它們顯示的是「差異」

事實上,所有腦區都在工作,整顆腦的血流量分分秒秒都在變化,每個腦區(內含數以百萬計的神經細胞)的活化狀況一直都在變動。機器測量到的訊號非常複雜,得經過繁複的計算過程,才能辨識出這些測量到的訊號。因神經細胞網絡不停活動而產生的這些背景雜訊,並不侷限在某個區域。所有腦區都在活動,每一個對思考和感覺都很重要。

腦電波:神經細胞的集合掌聲

圖/wikipedia

除了造影技術,前面所提過的腦波圖也可顯示出,腦子忙得有多麼不可思議。腦波圖不是像測量血流那樣,間接推測神經細胞是否正在活動。繪製腦波圖時,受試者得戴上一頂好笑的帽子,上面裝滿了電極,這些電極會記錄神經細胞發出脈衝時產生的電場。有趣的是,由於神經細胞擁有喜歡聚集在一起的兄弟性格,所以訊號並不是單獨,而是彼此約好同時發送(也就是同步)。這是一件很棒的事,因為這樣產生的電場較大,比較容易從外面測量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一定常聽到人們說,腦電波可以「導電」。聽起來好像很危險。不過這說法並不完全正確。事實上,透過腦波圖,我們可以確定的只有電場變強變弱的過程。令人驚訝的是,這些電場(和震盪)一直都在。不管測量頭部的哪個部位,不管是哪個時間測量,不管當時受試者是在睡覺還是吃冰,神經細胞都是不斷地成群發出脈衝,同步產生電場。

不變的法則是,這些電場的震盪愈慢,注意力就愈低。深睡時,電場每秒變化三次;如果你集中精神專注學習(希望就是你閱讀這段文字的此刻),電場可能每秒變化七十次。但是電場從來不曾消失。所以說,神經細胞會隨時保持活躍,相約好一起傳出脈衝。有趣的是,沒有人知道為何如此,又或者這個同步的過程是如何協調出來的。

圖/wikimedia

它和合唱團演唱美妙的歌曲的狀況不同,合唱團要靠指揮來協調歌唱者的聲波,才能讓原本的背景雜訊轉變成歌聲。然而,腦子裡沒有指揮。神經細胞也不需要指揮,因為它們除了規律地產生脈衝,什麼也不會。如果在培養皿裡培養神經細胞,不出幾個星期的時間,它們就會在沒有接收到任何指令的情況下,開始產生脈衝,完全自動自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有許多神經細胞並列於腦部時,它們就會開始同步。最好的比喻就是一大群人一起拍手,一開始有點亂,也就是「拍手雜訊」,一旦拍手持續得夠久,節奏就會愈來愈接近──整個過程是自發性、自動組織起來的。腦部的神經細胞也是這樣。即使我們並非有意識地在思考什麼,「神經脈衝的掌聲」(可以說是腦袋裡的背景雜訊)也一直都在持續進行當中。

沒有在節能的:大腦就是個燈火通明的宮殿

就算是剛從床舖起來的露西依舊能量滿滿?圖/imdb

想像一下,如果腦子無時無刻都在工作,所有的細胞也辛勤配合,那麼腦需要很多能量,也就不足為奇了。另一個迷思你一定聽過:休息狀態下,雖然重量只佔全身的 2%,腦部消耗的能量卻佔了全部的 20%。你一定不信,但是這卻是真的!畢竟不斷產生神經脈衝、釋出傳導物質是非常費力的事。其他的器官沒有這麼積極,偶而也會休息一下:

肌肉和腸道有事做的時候,才會需要更多養分。不過腦不一樣,它的能量消耗很穩定。不管是唸書,還是之後睡覺夢到書的內容,總血流量幾乎不會改變。

你可能會問,怎麼會這樣?腦袋為什麼不乾脆休息一下(至少一部分)?這是好幾百萬年天擇演化的結果。當然,腦子不是 90%無所事事,但為何又徹底背道而馳,選擇不斷消耗這麼多的能量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flickr

在自己家時,如果你是個節省能源的人,一定只會在你做事的房間裡點燈。如果你的家是有十個房間的兩層樓透天厝(我絕對樂見其成!),而你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廚房,那麼所有可用的電燈裡,你只用了 10%。一般人想像的腦部運作就是如此,妥善地分配能源,只在需要的地方開燈。

事實完全相反。真要具象化來比喻腦部運作的話,腦並不是大房子,而是一座雄偉的宮殿,到處燈火通明,熠熠生輝。所有房間的燈都是亮著的,因為幾乎每個房間都有事情要做。總而言之,腦子的運作方式和我們習慣的職場世界,有著本質上的差異。

神經細胞和突觸越用才會越好用:整理鞋子原則

如果我們經常使用某件物品,因為磨損的緣故,它終有一天會壞掉。所以,為了讓它撐得久一點,用的時候要小心,也要不時維修。以鞋子為例,有些鞋子可能愈少穿愈好,如此一來,外觀和功能都可以更維持得更久。然而,腦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goodfreephotos

「我姊姊有一整個倉庫的漂亮鞋子。假設五十雙好了,有些鞋她常穿,有些比較少穿。」

如果有一天要整理自己的鞋子收藏,就像管理我們腦神經細胞,她的第一個動作就是檢查哪些鞋最常穿,並且不時維修,例如換個鞋跟或鞋底。那些漂亮卻從來不穿的鞋會先被挑出來,然後在某個時候丟棄。畢竟鞋子就是要穿,才能發揮它的功能。如此一來,她的鞋子收藏會漸漸減少,比方說剩下十雙經常穿的鞋子。鞋架上的鞋子沒有一雙是多餘的。剛開始篩選鞋子的時候,這些鞋的使用率是 20%,最後則是達到百分之百。她的鞋會隨著她的所在地變化,鞋子的數量也會增增減減,這些都和環境有關。

一如各種衣著的穿戴頻率會隨著環境改變:熱帶的泳裝總是多元;寒帶的大衣總是齊全,腦神經也會因使用狀況而「用進廢退」。 圖/Pixabay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我不想把腦和我姊姊的鞋一視同仁,又製造出新的迷思來:不是喔,腦的主要任務並不是整理鞋子。不過這樣的比喻可能比較容易讓你了解腦部的運作模式。腦袋裡面沒有鞋子,而是神經細胞的連結、突觸;沒有人來負責揀選這些連結、把神經細胞丟出去(這點非常重要!),一切都是自發性的。基本原則和前面描述的整理鞋子的道理很像:

神經細胞和突觸必須使用,不然就會死亡。經常活化的突觸也會經常維修保養或擴建。如此一來,這些常用的細胞和突觸的裝備會愈來愈好。

 

本文摘自泛科學九月選書《打破大腦偽科學:右腦不會比左腦更有創意,男生的方向感也不會比女生好》,如果出版,2018 年 8 月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PanSci_96
1259 篇文章 ・ 2384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