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想分手卻分不了?談愛情裡失去的自我——《為什麼我們愛的如此不安?》

商周出版_96
・2019/05/21 ・3200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471 ・五年級

  • 王雅涵 諮商心理師
圖/pixabay

小瑤與小雯是高中死黨,兩人都是三十出頭的女生,已出社會工作五、六年,平時工作再忙碌,仍常相約見面。

某天,小雯約小瑤聚餐,兩人聊起目前的工作,小瑤不禁哀怨地說著:「唉!好想辭職呀!這工作沒有發展性,晉升也輪不到我,要不是為了薪水,我真是沒有動力在這間公司待下去了!」

小雯用半嘲笑的口吻回答說:「我已經聽妳說要辭職,聽了一○七八次啦!如果妳真的離職了,我們就去杜拜慶祝啊!等妳喔!」接著小雯話鋒一轉,「不說工作了啦,妳跟男朋友小傑的進度怎麼樣啦?這個男友可以讓妳定下來了吧?」

小瑤頓了頓,雙手轉動桌上的杯子,低著頭說:「剛開始小傑確實很吸引我,我雖然不能自己完成機車環島的夢想,但看著小傑騎著重機,就好像是我自己馳騁在公路上一樣暢快,只是……你知道的,這麼個瀟灑浪子,我實在無法抓住他的心,每次小傑出去騎車,我都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回來陪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原來是習慣了穩定的感覺

小瑤沒有很喜歡自己的工作,總覺得不夠有發展性,不過也不知道自己還可以做什麼,就這樣默默地成為公司的資深員工。在台北生活許久的她,其實也沒有很喜歡這座城市、沒有很喜歡現在的生活環境,但就當旅人的休息站般繼續待著。

圖/pexels

其實小瑤不僅工作和生活環境如此,連感情也是一樣。小瑤很喜歡騎機車環島,所以總在這個環境下尋找自己的另一半,因為曾經出過車禍加上工作忙碌,小瑤幾乎沒有再去騎車環島,會騎車的男友像是在幫她完成夢想,所以小傑的出現讓她眼前一亮,但小瑤似乎很難抓住騎車男孩的心,因為他們總是飄忽不定。

其實沒有很喜歡這份工作、其實沒有很喜歡這座城市、其實也沒有很喜歡自己的另一半,但小瑤已習慣了這份穩定的感覺。

一開始因興趣的連結而相識,但其實小瑤已經離機車環島這個興趣有點遠了,只能用類似崇拜的心態,仰望著熱愛騎車的小傑,但兩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已經在無形之間越來越遠了。然而,就像想離職卻一直沒有離開,小瑤也曾經覺得這段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感情讓她很想分開,但又覺得現在這樣也不錯,要再找一個戀愛對象好麻煩,或許結婚後一切就會有所不同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pixabay

身邊了解小瑤感情狀況的朋友,常問她說:「這樣的感情繼續維持著,真的有意義嗎?妳真的知道自己要什麼嗎?」

的確,小瑤似乎找不到她自己,她希望擁有穩定的家庭和工作、結婚生子,過著簡單的生活,所以有份過得去的工作就好,能不能發揮所長,不重要;有份還算可以的感情就好,是不是真的很愛彼此,不重要;但是小瑤卻在這狀態下越來越不快樂,且在關係中像是處在被掌控的位置,永遠以對方的需求為主,不斷地忽略自己的聲音,只為了維持表面的「穩定」。

找回關係中的自己,比找到「穩定」重要

兩個人成為情侶,就像共同走進一段旅程,從陌生到熟識、從熟識到親密;而分手,則代表一段關係的結束,如果可以,每個人都希望感情能一直持續下去。愛情的旅程中總有大大小小的碰撞,有時碰撞能被修復,甚至替這段關係加分,但有時卻是埋下了傷害的因子,直到某天再也無法走下去。

圖/pixabay

分手的成因始終是個謎,我們永遠不知道這天會不會來臨,它可能緩慢地隨著雙方的熱情褪去而到來;可能突然地發生,讓人措手不及;也可能來來去去、分分合合地拉扯著。所以,分手不是可以簡單就做出的決定,而是在關係中不斷統整和擺盪後,產生出來的結果,它是一個歷程,而不是一個動作,在決定分手的前後,都存在著哀傷失落的狀態,我們可能接受適應、可能懊惱悔恨、可能祝福彼此、可能想要立即開展下一段關係,也可能重新享受自己一個人的日子,而其中最辛苦的就是「拉拉扯扯,想分手卻分不開」的情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時候,我們需要做出以下兩種練習:

練習看見自己

如果連你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不愛自己,那麼當然會把所有的目光放在對方、放在關係,追求一個虛幻的「穩定」表象,讓別人以為自己很幸福,但其實自己在其中卻感受不到快樂。戀愛關係一開始都是美好的,讓對方看見閃耀的你,你也看見閃耀的對方,而不是只有一方無比閃耀,而你自以為地襯托著那個閃耀,這只會讓你和對方,都看不見你,這時候的穩定只是歹戲拖棚,而不是真正因為雙方互相欣賞喜歡而達到的平衡。

練習看見自己。圖/health.mil

試著去表達自己的需求和不舒服,也練習展現真實的一面在另一半面前,接受自己可以是不完美的,不輕易地接受他人的批評,不承擔他人的情緒,不再一味地付出,試著打開心房,給予他人更多了解你和照顧你的機會。

相信自己是值得擁有美好的,看見自己的價值、找尋自我的動力,而不是把希望投射到他人身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瑤擁有很好的特質,她是一個認真又有責任感的人,所以才能好好地經營工作和感情,雖說她時常感覺不到人生的意義,但其實這種特質依然是很受到推崇和羨慕的。

每個人都擁有不同且特別的價值,只是我們常常忽略自己的價值,甚至有許多自我設限的信念,例如:「我這麼差,有人愛我就該偷笑了」、「我可能找不到更好的了」、「如果我多付出一點,他就會更愛我了吧」,當我們出現這樣的自我信念時,記得讓腦子暫停一下,告訴自己:「我是有價值的人,我是特別的人,我是值得被愛且能夠愛人的人,而不是只能將就的人。」

學習看見自己,把眼光放回自己身上。圖/publicdomainpictures

小瑤因為看不見自己的價值,而將就在一段只有表面穩定的感情,但若她能把眼光放回自己身上,在生活中為自己找尋動力和意義,像是參加路跑、規劃一趟旅行,或是在社區大學中學習課程等,為自己發掘更多的可能,就不會停留在為他人而活的無奈現狀中。到了這個時候,有了穩定的自己,有沒有穩定的感情就沒那麼重要了。

練習拒絕

小瑤對工作和感情,都曾出現想要離開和結束的念頭,但她始終不曾提出,大家常說她是個好人,更明確地說,她是個「不擅長拒絕」的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擅長拒絕的背後,其實是害怕拒絕後可能被討厭或是會傷害他人,因此小瑤寧可自己承擔所有的不開心,也不想承受讓別人不開心所引發的罪惡感。

圖/flickr

不過,健康的關係,應該是可以誠實地說出自己的感受,關係中的兩人知道彼此的底限,才不會輕易地侵犯對方或被侵犯。小瑤認為拒絕帶來的可能是結束、傷害,是不好的,但適當地拒絕和表達感受,才是愛自己的方式,唯有當你把不適合自己的結束掉,才有可能得到新的開始,也許是一份新的工作,也許是一段新的戀情,也許是讓別人更加了解你,當然也可能是讓自己更加看見自我。

「在愛情中看不見自己,想分手卻分不開,甚至對許多事漸漸失去熱情」聽起來是很辛苦的狀態,但當你處於這樣的狀態,我想告訴你:這是個絕佳的時刻,提醒你該找回自己了!記得每天對自己說:

「我是有價值的人,我是特別的人,我是值得被愛且能夠愛人的人。」

願這句話,成為幫助你一天天逐步成長的良藥,不再為不適合的關係糾結,不再為不適合的環境勉強自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摘自《為什麼我們愛的如此不安?》,2019 年 2 月,商周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商周出版_96
119 篇文章 ・ 362 位粉絲
閱讀商周,一手掌握趨勢,感受愜意生活!商周出版為專業的商業書籍出版公司,期望為社會推動基礎商業知識和教育。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從「衛生紙」開始的環保行動:一起愛地球,從i開始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03 ・1604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是否也曾在抽衛生紙的瞬間,心頭閃過「這會不會讓更多森林消失」的擔憂?當最後一張衛生紙用完,內心的愧疚感也油然而生……但先別急著責怪自己,事實上,使用木製品和紙張也能很永續!只要我們選對來源、支持永續木材,你的每一個購物決策,都能將對地球的影響降到最低。

二氧化碳是「植物的食物」:碳的循環旅程

樹木的主食是水與二氧化碳,它們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利用這些碳元素形成枝葉與樹幹。最終這些樹木會被砍伐,切成木材或搗成紙漿,用於各種紙張與木製品的製造。

木製品在到達其使用年限後,無論是被燃燒還是自然分解,都會重新釋放出二氧化碳。不過在碳循環中,這些釋出的二氧化碳,來自於原本被樹木「吸收」的那些二氧化碳,因此並不會增加大氣中的碳總量。

只要我們持續種植新樹,碳循環就能不斷延續,二氧化碳在不同型態間流轉,而不會大量增加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總量。因為具備循環再生的特性,讓木材成為相對環保的資源。

但,為了木製品而砍伐森林,真的沒問題嗎?當然會有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說:從吸碳到固碳的循環

砍對樹,很重要

實際上,有不少木材來自於樹木豐富的熱帶雨林。然而,熱帶雨林是無數動植物的棲息地,它們承載著地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當這些森林被非法砍伐,不僅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黃碳,也就是那些大量儲存在落葉與土壤有機質中的碳,會因為上方森林的消失重新將碳釋放進大氣之中。這些原本是森林的土地,將從固碳變成排碳大戶。

不論是黃碳問題,還是要確保雨林珍貴的生物多樣性不被影響,經營得當的人工永續林,能將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是紙漿和木材的理想來源。永續林的經營者通常需要注重環境保護與生態管理,確保砍下每顆樹木後,都有新的樹木接續成長。木材反覆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成,因此不用再砍伐更多的原始林。在這樣的循環經營下,我們才能不必冒著破壞原始林的風險,繼續享用木製品。

圖說:人工永續林的經營者需要注重環境保護與生態管理,確保砍下每顆樹木後,都有新的樹木接續成長。

如何確保你手中的紙張來自永續林?

如果你擔心自己無意中購買了對環境不友善的商品,而不敢下手,只要認明FSC(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與PEFC(森林認證制度)認證標章,就能確保紙漿來源不是來自原始林。並且從森林到工廠、再到產品,流程都能被追蹤,為你把關每一張紙的生產過程合乎永續。

圖說:只要認明FSC(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與PEFC(森林認證制度)認證標章,就能確保紙漿來源不是來自原始林。

家樂福「從 i 開始」:環境友善購物新選擇

不僅是紙張,家樂福自有品牌的產品都已經通過了環保認證,幫助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輕鬆實踐環保。選擇 FSC 與 PEFC 標章只是第一步,你還可以在購物時認明家樂福的「從 i 開始」價格牌,這代表商品在生產過程中已經符合多項國際認證永續發展標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 i 開始」涵蓋十大環保行動,從營養飲食、無添加物、有機產品,到生態農業、動物福利、永續漁業、減少塑料與森林保育,讓你每一項購物選擇都能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無論是買菜、買肉,還是日常生活用品,都能透過簡單的選擇,為地球盡一份力。

圖說:選擇 FSC 與 PEFC 標章只是第一步,你還可以在購物時認明家樂福的「從 i 開始」價格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2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4
5

文字

分享

0
4
5
要如何才能好好的拒絕?拒絕的關鍵技巧——《懂了以後更輕鬆的心理學》
大好書屋_96
・2023/01/11 ・2941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拒絕是一門學問

就算是勇於開口拒絕的人,事後也難以立刻釋懷,情感一定會產生波動。否則的話,前文提到在圖書館藏書上塗鴉的實驗,這種不合理的請求又怎會有那麼多人答應?

假如希望自己在拒絕他人時能稍微輕鬆一點,那麼建議你先審視一下自己在哪些情況下,或者基於何種需求和恐懼,特別難以開口向他人推辭。

是不是為了逃避恐懼、滿足欲望,所以選擇「答應他人請求」這種最簡單的途徑?又或是你現在就在後悔、不滿的泥淖中苦苦掙扎呢?


就算是勇於開口拒絕的人,拒絕他人後也難以立刻釋懷。圖/pexels

拒絕的關鍵技巧

即使掌握了個人因素,一時之間也很難改變。如果你屬於這種類型,不妨謹記接下來的幾項關鍵技巧,然後加以練習、活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拒絕的時候,務必要把結論放在前面,明確地表達回絕之意」,例如收到不想答應的委託時,一開始就要把話說清楚。若對方追問理由,只要簡單扼要地說明即可,接著再傳達出自己沒能應允的遺憾。

拒絕時最糟糕的情況,就是讓對方持續抱有希望。如果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來包裝,反而讓對方心懷期待,不如明確地拒絕提案,讓對方能盡快尋找其他對策。這種方式,或許才是真正的體貼。

不僅僅是工作,在人際關係方面,假如知道某人對自己懷有好感,但自己無意讓關係進一步發展時,最好能明確表達拒絕之意。

明確地拒絕提案,讓對方能盡快尋找其他對策;這種方式,或許才是真正的體貼。圖/pexels

一拖再拖、坐等對方自己摸摸鼻子放棄的心態,很可能是因為不想讓自己變成壞人,或者是打算把對方當成備胎。如果不知道該怎麼回絕,就試著把立場互換,思考一下自己會希望對方怎麼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假如我是他的話,會想要被「凌遲」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在工作或人際關係上碰到難以推辭的狀況時,不妨試試看「換位思考」,如此一來,或許更能理解自己的拒絕不是壞事,反倒是得以顧全雙方的舉動。

拒絕他人時,經常會擔心對方會不會覺得我很無情、彼此的關係會不會因此決裂,或者對方是否會認為我能力不足。整體而言,對方很少會產生我們預想的負面感受。

當然,有時就算我們考慮到各種情況,鄭重地予以拒絕,但對方還是會失望,甚至顯露出不友善的態度。這種時候,我們必須提醒自己,對方的行為、反應與我無關,我們無法連他人的情緒都一併扛起。

把拒絕變成選擇,嘗試轉換觀點

實在難以開口表達拒絕之意時,觀察自己內心的思維模式,才是最接近問題核心的解決方法吧?為了減輕回絕、推卻時的負擔感,建議轉換一下自己對「拒絕」的觀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減輕回絕、推卻時的負擔感,建議轉換一下自己對「拒絕」的觀點。圖/pexels

第一,不是無法拒絕他人,而是自己難以放下心中渴望的事物。

仔細回想一下前文提到的原因,會發現不管是哪一種情況,其實裡頭都藏著自己的渴望:希望被當成好人、想要獲得認可與關愛、不想讓對方受傷,或者想為他人提供協助等。

追根究柢,之所以無法拒絕他人,是因為自己內心渴求的事物,與是否答應對方的要求息息相關。

最近,萬能博士接到非常吸引人的合作提案,雖然超過她的能力範圍,卻很難開口拒絕對方。在仔細想過一遍之後,才發現裡面藏有萬能博士的個人欲望——因為提案十分有趣,所以內心不想放棄。

於是,她領悟到了自己並非不懂得拒絕,而是根本放不下透過該合作案可能獲得的利益。假如能釐清自己足以承擔的範圍和渴望的事物,並且權衡其中的利弊,或許就能更明確地表達拒絕之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二,把拒絕變成選擇,嘗試轉換觀點。

難以拒絕的時候,就是關係到個人渴望的時刻。如果能清楚分辨自己的需求,拒絕就不再只是從「應允」或「推卻」之間二選一,而是站在滿足個人渴望的角度去做判斷。

如此一來,「我」就會成為選擇的主體,責怪他人或推卸責任等情況也會跟著減少。

拒絕與控制的實驗

讓我們來看一個與「拒絕用語」和「控制感」有關的有趣實驗吧!

根據喬治亞大學凡妮莎.帕特里克(Vanessa M. Patrick)教授與同事進行的實驗,在表達拒絕時,「我不要」(I don’t)和「我不能」(I can’t)這兩句用語,會在行為上顯現出差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人員提供垃圾食物給有減重計畫的實驗參加者,並且讓其中一組在拒絕時說「我不吃」,而另一組則是回答「我不能吃」,接著在實驗過程裡反覆地練習。

實驗結束後,研究人員讓每位受試者自行挑選一樣小點心做為謝禮:其中一個籃子,裝的是高卡路里的巧克力棒,另外一個籃子,則裝有健康的穀物棒。

研究結果顯示,回答「我不吃」的組別,選擇穀物棒的比率明顯較高;而強調「我不能吃」的組別,選擇高卡路里巧克力棒的比率,幾乎比另一組高出兩倍。

換句話說,「我不要」這句話充滿了自我控制感,但「我不能」這句話,卻讓人有種受到外部因素影響的感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只是選擇不同的拒絕用語,實驗結果卻令人驚訝。

反覆表示「我不要」後,感覺自我控制和權限都獲得強化,最後在不知不覺間,做出更多與個人目標一致的行為。

相反的,一再強調「我不能」,就會更切身體會到無力感,在真的被賦予選擇權時,反而失去了自制能力,最終做出與個人目標不符的舉動。

當我們表示拒絕時,如果說「抱歉,我做不到」,就會覺得是外部壓力或因素導致自己無能為力,因此,開口「拒絕」就會變得十分困難,讓人下意識想要逃避。

反之,如果說「抱歉,我沒有意願」,就會有一種操之在我的感覺,回應時也較能理直氣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反之,如果說「抱歉,我沒有意願」,就會有一種操之在我的感覺,回應時也較能理直氣壯。圖/pexels

關鍵就在於看待「拒絕」一事的角度。當然,我們也可以說:「有點困難,我沒辦法。」但重要的是,不要認為自己是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才拒絕對方,而是手中握有控制權,幾經考慮後才予以回絕。

如此一來,開口拒絕他人時,才會變得更加輕鬆、容易。此外,在那之後的行動與責任,也會回歸到自己身上,不至於陷入怨天尤人或自我譴責的地步。

——本文摘自《懂了以後更輕鬆的心理學:心理諮商專家精選最有感15個議題,克服拖延症、完美主義、自卑、過度擔憂的日常練習》,2022 年 11 月,大好書屋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好書屋_96
7 篇文章 ・ 8 位粉絲
「大好」是一種期許,期盼生活中有更多美好。「大好」也是一種力量,讓我們相信閱讀可以帶來改變。「大好書屋」四個字搭起了一個家,期盼這份溫暖的力量能持續傳遞下去。大好書屋

1

12
2

文字

分享

1
12
2
換了腦袋就換了個人?電馭叛客 2077 的聖物晶片到底有沒有譜
異吐司想Toasty Thoughts_96
・2020/12/20 ・3270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84 ・九年級

歷經超過半年的延期,發售一波三折的 2020 年(末)遊戲大作電馭叛客 2077 終於姍姍來遲,讓玩家感受「科技始終來自人性」這句話發展到極致的世界是長什麼樣子。

在電馭叛客 2077 的世界觀裡,「人」已經被重新定義。透過各種高科技插件,我們可以強化甚至是替換掉人體內建的脆弱器官,讓鋼鐵與電線無止盡地擴充體能與認知的極限。

到最後,我們終於把目光放到生命的永恆上。

意識數位化並不是電馭叛客 2077 特有的概念,我們想像只要能保存、傳承人的內在,即便肉體終究腐朽,我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永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這個過程到底該怎麼進行,從現今學術的觀點來看又有多少可行性?

——前方爆雷,爆大雷,請客官高速迴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前方爆雷,爆大雷,請客官高速迴避——

電馭叛客 2077 的故事圍繞一款高科技晶片「聖物」(或者更精準一點說,聖物2.0)打轉,大家期待已久的基奴李維——或者說強尼‧銀手也是因為它才有辦法出現在遊戲裡面。

簡單扼要來說,「聖物」就是意識的複製品。在某人死前將意識轉化成 AI,就可以透過插入晶片的方式在意識裡與這位被保留下來的「人」交流。聖物在遊戲裡被廣告成數位形式的永生,只不過作為升級版本的聖物 2.0 並沒有依循原本的方針,反而採用更粗暴的手段來實現目標。

同樣是乘載一個人的意識,聖物 2.0 會在插入人體之後強行用晶片上的內容覆蓋宿主大腦,藉此借屍還魂。玩家自訂的角色V就是在陰錯陽差下插入聖物 2.0,面臨自己會被晶片裏的強尼‧銀手取代人格的危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以目前人類連換個膝蓋都有風險的現況,距離聖物晶片這類產品還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但如果有天我們的科技水準追上了電馭叛客 2077 的世界,這樣轉移記憶來延續生命的作法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的確可行。但要更進一步討論之前,我們得先知道被移轉的「自我」究竟從何而來。

數位化的意識能否成為生命永恆的關鍵?圖/《電馭叛客2077》遊戲擷取畫面

「我」存在我深深的腦海裡

如果要你現在馬上給出 5 個描述「你自己」的詞,你會想到什麼?

不過答案不是今天的重點,而是這些答案產出的「過程」。

不管你給出多有趣或多無聊的答案,這些描述肯定會伴隨著一些回憶浮現在意識表層。這些片段並不是無的放矢,是大腦為了翻找自我概念(self-concept)這個知識框架時必經的思考過程。

就算我們在物理上一直存在,「我」依然是個需要經過後天摸索才能獲取的知識。透過與外界互動的反饋,我們一邊認識這個世界,一邊確立自己的好惡與價值觀,讓自我概念漸漸豐富多元起來。為什麼發展心理學家會建議父母不要過度保護孩子,就是怕扼殺了他們接觸新事物、拓展心靈的機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簡單來說,自我概念就是「我經歷了 OO,而我決定用 XX 回應」的經驗法則集合體。

當然,不是任何記憶片段都能進入自我概念,會被納入的往往是自傳形式、包含強烈情感的情節記憶(episodic memory)。從本質來說,記憶就只是腦神經細胞之間交流,是資訊處理過後留下來的痕跡。但是在強烈情感加持下,就能讓特定記憶片段變得有「意義」,進而成為自我概念的一小塊拼圖,影響整幅圖案最後呈現的樣貌。

例如人很常在遭遇重大創傷事件時產生閃光燈記憶(flashbulb memory),像拍照一樣把事件發生當下的細節記得清清楚楚,這正是因為情感太強烈以至於無關的環境刺激都被刻進記憶中。不過人生也不會只看悲劇,皮克斯的《腦筋急轉彎》也告訴我們不管是喜怒哀樂愛惡欲,每次心神蕩漾都同等重要。換言之,生命中深刻的記憶就是構成「我」的關鍵。如同《銀翼殺手》的人造人瑞秋在植入記憶後就有了「人性」,更對自己的「人生」深信不疑。

遠比想像還要真實的記憶操弄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記憶作為確立自我的基石,如果喪失或被人竄改自然也會有相應的後果。電馭叛客 2077 就有一個支線任務「浮生若夢」,講述競選市長的政客被大企業盯上,透過安插虛假記憶來改變當事人的喜好與行為模式,最終把政客捏成企業眼中理想的提線木偶。

一旦記憶出問題,就連最日常的瑣事都不一樣了。圖/《電馭叛客2077》遊戲擷取畫面

有趣的是,「記憶修改」乍看之下是很符合 2077 科幻世界觀的技術,不過實際上卻是現實世界早就有的東西。不需要高科技的玩具或龐大企業支持,有時候你只需要找對方法,再加上充足的耐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記憶修改技術(Memory Modification Techniques, MMTs)自10多年前就開始引發心理學界的熱烈討論,包括技術上的可行性、臨床價值,以及最重要的倫理議題。過去許多研究都證實記憶確實有可塑性,透過特定手段也能人為修改或甚至消除特定記憶片段,這也是 MMTs 備受關注、乃至於爭議的主因──因為它還真有可能成功(是的,我知道這聽起來很諷刺)。

即便 MMTs 很可能成為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或其他與記憶相關的精神疾病的重大突破,但是透過人工介入並修改他人記憶仍然有我們尚不理解的風險存在。就好像《全面啟動》的柯伯只是在茉兒腦海埋下一顆小小種子就能引發一連串毀滅性的悲劇,我們不能保證修改記憶只有良善的後果,更沒辦法確認被修改記憶的人還是保有原本的自我。

更可怕的是,我能察覺我不再是「自己」了嗎?

新的記憶,新的人生

在電馭叛客2077,我們能看見V因為聖物2.0作祟,在各方面漸漸跟強尼‧銀手越來越像。如果放任晶片繼續侵占大腦,最終等待V的就只有形式上的死亡──身體依然活著,名為「V」的人格卻不復存在。

有趣的是,除非玩家在遊戲中做出嚴重違反強尼行事準則的決定,我們才會看到聖物晶片偵測到錯誤、透過疼痛「懲罰」V,其他時間幾乎感受不到強尼記憶的潛移默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是因為記憶本就處在意識之外,只有我們需要使用特定資訊時才會把記憶片段「提取」(retrieve)到意識表層。此外因為記憶本身就是我們判斷事物的依據,就跟你「不會記得自己忘記什麼」一樣(能被提醒的那種叫提取失敗),除非恰好接觸到跟過去有關的紀錄(例如自己的日記、照片等),否則你根本察覺不到記憶被竄改的事實。

換句話說,如果你判別得出來哪塊記憶被動了手腳,表示你「還記得」事情原貌,修改工程自然是失敗了。

如果可以,我也想要個基奴李維在我腦海裡。圖/《電馭叛客2077》遊戲擷取畫面

因為被塞入新記憶導致人格異變,是 ACG 或電視電影常見的編排。日本漫畫鬼才藤田和日郎的《魔偶馬戲團》,便有飲用溶有人類情報的生命之水(不是芬蘭的 96% 伏特加,是把賢者之石泡水產生的溶液)來「傳送」意識或記憶到新軀體、進而延續生命的設定。刺客教條裡擷取基因記憶的機器 Animus 也有名為「出血效應」副作用,使得被喚醒的先祖記憶與使用者結合,導致各種幻覺幻聽,嚴重一點甚至會精神崩潰。

然而不管是聖物晶片、生命之水、Animus,都只是「將意識的備份轉移到新的身體裡」,意識的原檔還是消逝了。就好比電影《巔峰對決》裡休傑克曼用複製自己實現瞬移魔術,卻終究還是得面對自己在下一場表演就得死的恐懼。

依賴 Save & Load 大法只是在技術上完成「延續生命」的目標,但是這樣的轉世真是我們追求的永生嗎?

參考資料

  1. Kredlow, M. A., Eichenbaum, H., & Otto, M. W. (2018). Memory creation and modification: Enhancing the treatment of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American Psychologist, 73(3), 269.
  2. Levenson, J. M., & Sweatt, J. D. (2005). Epigenetic mechanisms in memory formatio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6(2), 108-118.
  3. Liao, S. M., & Sandberg, A. (2008). The normativity of memory modification. Neuroethics, 1(2), 85-99.
  4. Liivoja, R., & Kroes, M. C. (2020). Memory Modification as Treatment for PTSD: Neuroscientific Reality and Ethical Concerns. In Ethics of Medical Innovation, Experimentation, and Enhancement in Military and Humanitarian Contexts (pp. 211-234). Springer, Cham.
  5. Loftus, E. F., & Palmer, J. C. (1996). Eyewitness testimony. In Introducing psychological research (pp. 305-309). Palgrave, London.
  6. Singer, J. A., & Salovey, P. (2010). Remembered self: emotion and memory in personality. Simon and Schuster.
  7. Turner, J. C., & Onorato, R. S. (1999). Social identity, personality, and the self-concept: A self-categorization perspective. The psychology of the social self, 11-4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異吐司想Toasty Thoughts_96
29 篇文章 ・ 132 位粉絲
最初是想用心理學剖析日常事物,一方面「一吐思想」,另一方面借用吐司百變百搭的形象,讓心理學成為無處不在的有趣事物。基於本人雜食屬性,最後什麼都寫、什麼都分享。歡迎至臉書搜尋「異吐司想」。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想分手卻分不了?談愛情裡失去的自我——《為什麼我們愛的如此不安?》
商周出版_96
・2019/05/21 ・3200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471 ・五年級

  • 王雅涵 諮商心理師

圖/pixabay

小瑤與小雯是高中死黨,兩人都是三十出頭的女生,已出社會工作五、六年,平時工作再忙碌,仍常相約見面。

某天,小雯約小瑤聚餐,兩人聊起目前的工作,小瑤不禁哀怨地說著:「唉!好想辭職呀!這工作沒有發展性,晉升也輪不到我,要不是為了薪水,我真是沒有動力在這間公司待下去了!」

小雯用半嘲笑的口吻回答說:「我已經聽妳說要辭職,聽了一○七八次啦!如果妳真的離職了,我們就去杜拜慶祝啊!等妳喔!」接著小雯話鋒一轉,「不說工作了啦,妳跟男朋友小傑的進度怎麼樣啦?這個男友可以讓妳定下來了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瑤頓了頓,雙手轉動桌上的杯子,低著頭說:「剛開始小傑確實很吸引我,我雖然不能自己完成機車環島的夢想,但看著小傑騎著重機,就好像是我自己馳騁在公路上一樣暢快,只是……你知道的,這麼個瀟灑浪子,我實在無法抓住他的心,每次小傑出去騎車,我都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回來陪我……」

原來是習慣了穩定的感覺

小瑤沒有很喜歡自己的工作,總覺得不夠有發展性,不過也不知道自己還可以做什麼,就這樣默默地成為公司的資深員工。在台北生活許久的她,其實也沒有很喜歡這座城市、沒有很喜歡現在的生活環境,但就當旅人的休息站般繼續待著。

圖/pexels

其實小瑤不僅工作和生活環境如此,連感情也是一樣。小瑤很喜歡騎機車環島,所以總在這個環境下尋找自己的另一半,因為曾經出過車禍加上工作忙碌,小瑤幾乎沒有再去騎車環島,會騎車的男友像是在幫她完成夢想,所以小傑的出現讓她眼前一亮,但小瑤似乎很難抓住騎車男孩的心,因為他們總是飄忽不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實沒有很喜歡這份工作、其實沒有很喜歡這座城市、其實也沒有很喜歡自己的另一半,但小瑤已習慣了這份穩定的感覺。

一開始因興趣的連結而相識,但其實小瑤已經離機車環島這個興趣有點遠了,只能用類似崇拜的心態,仰望著熱愛騎車的小傑,但兩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已經在無形之間越來越遠了。然而,就像想離職卻一直沒有離開,小瑤也曾經覺得這段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感情讓她很想分開,但又覺得現在這樣也不錯,要再找一個戀愛對象好麻煩,或許結婚後一切就會有所不同吧!

圖/pixabay

身邊了解小瑤感情狀況的朋友,常問她說:「這樣的感情繼續維持著,真的有意義嗎?妳真的知道自己要什麼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的確,小瑤似乎找不到她自己,她希望擁有穩定的家庭和工作、結婚生子,過著簡單的生活,所以有份過得去的工作就好,能不能發揮所長,不重要;有份還算可以的感情就好,是不是真的很愛彼此,不重要;但是小瑤卻在這狀態下越來越不快樂,且在關係中像是處在被掌控的位置,永遠以對方的需求為主,不斷地忽略自己的聲音,只為了維持表面的「穩定」。

找回關係中的自己,比找到「穩定」重要

兩個人成為情侶,就像共同走進一段旅程,從陌生到熟識、從熟識到親密;而分手,則代表一段關係的結束,如果可以,每個人都希望感情能一直持續下去。愛情的旅程中總有大大小小的碰撞,有時碰撞能被修復,甚至替這段關係加分,但有時卻是埋下了傷害的因子,直到某天再也無法走下去。

圖/pixabay

分手的成因始終是個謎,我們永遠不知道這天會不會來臨,它可能緩慢地隨著雙方的熱情褪去而到來;可能突然地發生,讓人措手不及;也可能來來去去、分分合合地拉扯著。所以,分手不是可以簡單就做出的決定,而是在關係中不斷統整和擺盪後,產生出來的結果,它是一個歷程,而不是一個動作,在決定分手的前後,都存在著哀傷失落的狀態,我們可能接受適應、可能懊惱悔恨、可能祝福彼此、可能想要立即開展下一段關係,也可能重新享受自己一個人的日子,而其中最辛苦的就是「拉拉扯扯,想分手卻分不開」的情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時候,我們需要做出以下兩種練習:

練習看見自己

如果連你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不愛自己,那麼當然會把所有的目光放在對方、放在關係,追求一個虛幻的「穩定」表象,讓別人以為自己很幸福,但其實自己在其中卻感受不到快樂。戀愛關係一開始都是美好的,讓對方看見閃耀的你,你也看見閃耀的對方,而不是只有一方無比閃耀,而你自以為地襯托著那個閃耀,這只會讓你和對方,都看不見你,這時候的穩定只是歹戲拖棚,而不是真正因為雙方互相欣賞喜歡而達到的平衡。

練習看見自己。圖/health.mil

試著去表達自己的需求和不舒服,也練習展現真實的一面在另一半面前,接受自己可以是不完美的,不輕易地接受他人的批評,不承擔他人的情緒,不再一味地付出,試著打開心房,給予他人更多了解你和照顧你的機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相信自己是值得擁有美好的,看見自己的價值、找尋自我的動力,而不是把希望投射到他人身上。

小瑤擁有很好的特質,她是一個認真又有責任感的人,所以才能好好地經營工作和感情,雖說她時常感覺不到人生的意義,但其實這種特質依然是很受到推崇和羨慕的。

每個人都擁有不同且特別的價值,只是我們常常忽略自己的價值,甚至有許多自我設限的信念,例如:「我這麼差,有人愛我就該偷笑了」、「我可能找不到更好的了」、「如果我多付出一點,他就會更愛我了吧」,當我們出現這樣的自我信念時,記得讓腦子暫停一下,告訴自己:「我是有價值的人,我是特別的人,我是值得被愛且能夠愛人的人,而不是只能將就的人。」

學習看見自己,把眼光放回自己身上。圖/publicdomainpicture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瑤因為看不見自己的價值,而將就在一段只有表面穩定的感情,但若她能把眼光放回自己身上,在生活中為自己找尋動力和意義,像是參加路跑、規劃一趟旅行,或是在社區大學中學習課程等,為自己發掘更多的可能,就不會停留在為他人而活的無奈現狀中。到了這個時候,有了穩定的自己,有沒有穩定的感情就沒那麼重要了。

練習拒絕

小瑤對工作和感情,都曾出現想要離開和結束的念頭,但她始終不曾提出,大家常說她是個好人,更明確地說,她是個「不擅長拒絕」的人。

不擅長拒絕的背後,其實是害怕拒絕後可能被討厭或是會傷害他人,因此小瑤寧可自己承擔所有的不開心,也不想承受讓別人不開心所引發的罪惡感。

圖/flickr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健康的關係,應該是可以誠實地說出自己的感受,關係中的兩人知道彼此的底限,才不會輕易地侵犯對方或被侵犯。小瑤認為拒絕帶來的可能是結束、傷害,是不好的,但適當地拒絕和表達感受,才是愛自己的方式,唯有當你把不適合自己的結束掉,才有可能得到新的開始,也許是一份新的工作,也許是一段新的戀情,也許是讓別人更加了解你,當然也可能是讓自己更加看見自我。

「在愛情中看不見自己,想分手卻分不開,甚至對許多事漸漸失去熱情」聽起來是很辛苦的狀態,但當你處於這樣的狀態,我想告訴你:這是個絕佳的時刻,提醒你該找回自己了!記得每天對自己說:

「我是有價值的人,我是特別的人,我是值得被愛且能夠愛人的人。」

願這句話,成為幫助你一天天逐步成長的良藥,不再為不適合的關係糾結,不再為不適合的環境勉強自己。

 

 

 

 

——本文摘自《為什麼我們愛的如此不安?》,2019 年 2 月,商周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商周出版_96
119 篇文章 ・ 362 位粉絲
閱讀商周,一手掌握趨勢,感受愜意生活!商周出版為專業的商業書籍出版公司,期望為社會推動基礎商業知識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