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新年新希望,為什麼用意志力培養新習慣不是個好主意?

Yulina_96
・2020/02/23 ・1914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15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Yulina Huang|文字內容創作者。

不少人常常嚷著要養成閱讀或運動的好習慣,但真正成功養成習慣的機率卻不高,把所想變為每日習慣的人並不多,這是為什麼呢?重點在於多數人誤用了意志力,以為想養成好習慣,要靠著意志力維繫。

意志力非常重要,足以改變人生。但凡事都用意志力來苦撐,當然會覺得痛苦難耐,這是因為意志力是會受到消耗的,消耗得越多,在之後的表現力就會越差。

圖/pxfuel

「消耗意志力會降低表現力」這件事是有科學根據的。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社會心理學系的教授羅伊‧鮑梅斯特曾召集一群學生,分成兩組,進行關於意志力的實驗:

 他在這兩組學生面前放了一盤剛出爐的巧克力餅乾,以及一碗蘿蔔,其中一組被允許吃餅乾,另外一組則只能吃蘿蔔,接著,鮑梅斯特讓每位參與實驗的學生拼拼圖,這不是那種三兩下便能拼好的拼圖,而是經過特別設計,難以完成的拼圖,為了知道這群受試者多久會放棄挑戰,鮑梅斯特還替他們計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家可能以為沒能吃餅乾只能吃蘿蔔的那組忍耐度比較高,就像棉花糖的實驗那樣。但是這組學生因為先前忍耐太久導致意志力下降,又遇上困難的拼圖,許多人都在中途就放棄,大概只堅持了八分鐘便沮喪的退出了挑戰,反倒是吃了餅乾這一組,挑戰拼拼圖的時間都比較久,平均在拼圖上鏖戰了十九分鐘才放棄。

這個實驗證實了,受到消耗的意志力會影響後續執行重要任務時的能量。養成習慣也是一樣,初期不要放入太多意志力,三分鐘熱度的人便是因為前幾天太拚,其後覺得很痛苦,結果很快就放棄。

那真的想養成好習慣,到底應該要怎麼做呢?

圖/pikrepo

三浦將曾以心理教練的身分與各領域的人進行面談,對象包括多個奧運代表隊選手以及企業經營者等。我們能從其著作《黃金好習慣,一個就夠:日本心理教練的習慣養成術》了解他的「習慣養成心法」:

1﹒先集中精力在一件事上

我們通常都會太過貪心想要一次培養多個習慣,認為這樣將能一舉數得,最後卻發現自己白費功夫。,被渙散的精力擊潰反而什麼都沒有達成。若是先集中精力在建立一個習慣就好,如此一來,就不會將意志力分散在各種目標上,同時想要養成多種習慣,是太過消耗意志力的行為,但如果一個一個按部就班的完成,不但能獲得數個小小的成就感,還能因此透過這些對於成功的體驗,提升自我肯定和效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養成習慣初期要先牢牢固定下來 

通常大多數人在習慣養成的最一開始,就想要有所成果,但無論做什麼事都一樣,剛開始都不會有什麼收穫。所以我們要先建立正確的認知,也就是一開始不要期待什麼成果,而是把目標設定在穩固習慣本身。

改變習慣對於培養意志力很重要。圖/博客來

例如你的目標是每天寫文,剛開始的三周,你應該做的是每天都有創作,而非在意其質量,讓每天寫作這個行為固定,不要太在意自己寫得如何,不能讓自己感到痛苦才是重點。畢竟過度使用意志力,這種痛苦會使的潛意識感受到威脅因而開始排斥你所做的變化,結果就是持續不下去而失敗。

我剛開始寫文的時候就是按照這個方法,從最簡單最容易達成,不需要多少意志力的目標開始,比方說每天寫幾個字,不出幾週,我寫的量一天比一天多,但對於意志力的需求卻越來越少,甚至成為每日例行公事不做還會覺得哪裡怪怪的。

固定完成某件事就是意志力的表現。圖/freestockphotos

上述的方法就是在巧妙的控制潛意識與修改心理方程式,把你做的改變包裝成喜歡的事,讓潛意識放心,最終不怎麼需要思考或判斷,自然而然養成習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以想要養成某種習慣,關鍵在於你必須討好你的潛意識,試著不要過度使用意志力,如此才不會施加痛苦給潛意識,使你努力的一切灰飛煙滅。先專注於養成一種習慣,在初期好好的把行為固定下來,不要求成果,漸漸的你就能享受每天自然而然的成長和其中產生的愉悅了。

參考資料

  • 《黃金好習慣,一個就夠:日本心理教練的習慣養成術》
  • Baumeister, R. F., Bratslavsky, E., Muraven, M., & Tice, D. M. (1998). Ego depletion: Is the active self a limited resour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4(5), 1252.

 

  • Yulina Huang|文字內容創作者,從生活小事出發,書寫自我成長與人生,樂於分享。希望創作出的文章讓大家看了以後,能夠獲得前進的勇氣,即使只有一點點也好。現經營粉絲專頁提筆心手以及個人部落格,從生活中提煉值得用心體會的觀點,幫助你生成新的思路。
文章難易度
Yulina_96
5 篇文章 ・ 1 位粉絲
文字內容創作者,從生活小事出發,書寫自我成長與人生,樂於分享。希望創作出的文章讓大家看了以後,能夠獲得前進的勇氣,即使只有一點點也好。現經營粉絲專頁提筆心手以及個人部落格,從生活中提煉值得用心體會的觀點,幫助你生成新的思路。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5 篇文章 ・ 299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想要改變,單靠自制力是不夠的!何不試試讓理智與情感合作?——《學會改變》下
PanSci_96
・2019/12/16 ・239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491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想控制大象?可你總有筋疲力竭的時候

當騎象人和大象對前進的方向沒有共識時,你的麻煩可就大了。騎象人或許可以暫時得逞,藉由用力拉扯韁繩讓大象就範(這就是你運用意志力時所做的事),但是長時間和一頭巨獸拔河,騎象人根本沒有勝算,他肯定會筋疲力竭。

想控制我?再多練練吧!圖/GIPHY

為了更了解這一點,讓我們來看看一群大學生參加「食物感知」研究(至少他們被告知如此)時的表現。他們在肚子有點餓的時候來到研究室;研究要求他們至少三小時內不能進食。學生們被帶到一間充滿香味的房間,研究人員剛剛烤了巧克力脆片餅乾。在房間中央的桌上有兩個碗。一碗裝著試吃的巧克力,和又香又熱、剛剛出爐的巧克力脆片餅乾。另一個碗則放著一堆小蘿蔔。

研究人員預先準備了一套說詞:我們之所以選擇了巧克力和蘿蔔,是因為它們具有非常獨特的味道。明天會有工作人員與你們聯絡,請問你們品嚐兩種食物時的感受。

一半的參與者得到二、三片餅乾和一些巧克力糖,但沒分配到蘿蔔。另外一半則必須吃二、三條蘿蔔,但不能吃餅乾。在學生進食的時候,研究人員刻意離開房間製造誘惑:他們希望那些分配到蘿蔔的可憐學生,孤零零的坐在那兒,啃著兔子食物,嫉妒的看著那些吃著新鮮出爐餅乾的同學(不用說也知道,那些吃餅乾的同學輕輕鬆鬆就能抵抗蘿蔔的誘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過程必須面對誘惑,但所有參與者都吃了分配到的食物,沒有任何一個蘿蔔組的參與者偷吃餅乾。這正是意志力的展現。

不能……偷吃嗎?圖/GIPHY

「味覺研究」此時正式結束,另一組研究人員走了進來,帶了一份據稱無相關性的研究:我們想要知道,是大學生還是高中生比較擅長解決問題。這個說法的目的是,要讓研究對象認真看待接下來的任務,卯足全勁。

學生們拿到一組很難的題目,他們得在空白的紙上、一筆畫出複雜的幾何圖形。他們拿到很多張紙,因此可以反覆嘗試,直到滿意為止。其實這些題目根本無解,研究人員只是想要看看學生在面對這個令人沮喪的難題時,會堅持多久才放棄。

那些「沒有受到誘惑」的學生,也就是嚐到巧克力美味的那群人,花了十九分鐘,認真的試了三十四種方法來解題。分配到蘿蔔的那組同學則顯得較缺乏耐心。才試了八分鐘,就宣告放棄(時間不及巧克力餅乾組的一半),而且他們只嘗試了十九種方法。為什麼他們那麼快就放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答案可能會讓你感到驚訝:他們的自制力已經耗盡。

看似懶散,其實是因為「自制力」被消耗殆盡

我……真的……累死了啦(設計台詞)。圖/GIPHY

在類似的研究中,心理學家發現自制力是一種有限資源。就像在健身房練舉重一樣。舉第一下感覺很輕鬆,因為肌肉還有著充沛的精力。但每多舉一下,肌肉的疲勞度就會增添一分,直到你完全舉不動為止。

分配到蘿蔔的那組同學在抗拒餅乾的誘惑時,已經耗盡了自制力。因此,當他們的大象開始抱怨「任務太困難、又無聊,自己根本辦不到」時,儘管騎象人用他僅剩的力量猛拉韁繩,還是撐不過八分鐘。可是,另一組學生的騎象人卻還是精力充沛,足以駕馭大象達十九分鐘之久。

自制力是一種有限資源。當我們在討論「自我控制」時,有這份認知至關重要,因為我們所討論的自我控制,並非狹義的代表抵抗惡習(煙、餅乾、酒精)所需的意志力,而是指更廣義的自我監控。

回想一下,當你在責備員工、組裝新書架,或學跳舞時的心智運作方式。你對於自己的言行舉止表現得小心謹慎。彷彿旁邊有個主管看著你似的,這也是一種自我控制(自制力)。與之相反的是所有「不受監控」的行為,例如,你開車時的感覺,你根本不記得前幾分鐘開過的路,或是你在淋浴和早上沖泡咖啡時,用的是一種隨性、不假思索的態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實大部分的日常行為多是出於習慣,而非監控下的產物。這是件好事,因為行為受到監控真的很累人,會讓人筋疲力竭。

與先前不需做出困難抉擇的人相比,剛做出困難抉擇的人,更難專注和解決之後的問題。圖/GIPHY

數十項研究報告指出,自我監控也是有限度的。例如,比起先前不需做出困難抉擇的人,剛完成結婚禮物登記清單和訂購新電腦這類困難抉擇和交易的人,更難以專注和解決問題。

在一項研究中,部分參與者被要求在觀看一部關於生病動物的悲傷電影時,控制自己的情緒。之後,和放任淚水宣洩的人相比,這些人展現的體力較差。該研究指出,人們在各式各樣的情境下將自制力燃燒殆盡,舉凡控制他人對我們的觀感、克服恐懼、控制花費、試著專注於簡單的指令,例如「不要想到白熊」等,不一而足。

這項事實對改變之所以很重要,原因如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人們試圖改變時,通常會把心思花在那些習慣成自然的行為上,而改變這些行為需要騎象人的小心監控。改變的幅度愈大,就會愈快耗盡自制力。

當人們耗盡自制力時,他們所消耗掉的是心智肌肉,無論創意思考、專心、壓抑衝動、或是不屈不撓的面對挫折與失敗,都需要用上它。換句話說,人們所燃燒殆盡的正是做出重大改變所需要的心智肌肉。

因此,當你聽到有人說改變之所以很困難,是因為人們的懶惰或抗拒,根本就是大錯特錯。其實答案恰好相反:改變之所以很難,是因為人們已經難以承受。

這是關於改變的第二件事:看似懶散,其實是因為筋疲力竭。

——本文摘自《學會改變》,2019 年 7 月,樂金文化

PanSci_96
1216 篇文章 ・ 2127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想分手卻分不了?談愛情裡失去的自我——《為什麼我們愛的如此不安?》
商周出版_96
・2019/05/21 ・3200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471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王雅涵 諮商心理師

圖/pixabay

小瑤與小雯是高中死黨,兩人都是三十出頭的女生,已出社會工作五、六年,平時工作再忙碌,仍常相約見面。

某天,小雯約小瑤聚餐,兩人聊起目前的工作,小瑤不禁哀怨地說著:「唉!好想辭職呀!這工作沒有發展性,晉升也輪不到我,要不是為了薪水,我真是沒有動力在這間公司待下去了!」

小雯用半嘲笑的口吻回答說:「我已經聽妳說要辭職,聽了一○七八次啦!如果妳真的離職了,我們就去杜拜慶祝啊!等妳喔!」接著小雯話鋒一轉,「不說工作了啦,妳跟男朋友小傑的進度怎麼樣啦?這個男友可以讓妳定下來了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瑤頓了頓,雙手轉動桌上的杯子,低著頭說:「剛開始小傑確實很吸引我,我雖然不能自己完成機車環島的夢想,但看著小傑騎著重機,就好像是我自己馳騁在公路上一樣暢快,只是……你知道的,這麼個瀟灑浪子,我實在無法抓住他的心,每次小傑出去騎車,我都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回來陪我……」

原來是習慣了穩定的感覺

小瑤沒有很喜歡自己的工作,總覺得不夠有發展性,不過也不知道自己還可以做什麼,就這樣默默地成為公司的資深員工。在台北生活許久的她,其實也沒有很喜歡這座城市、沒有很喜歡現在的生活環境,但就當旅人的休息站般繼續待著。

圖/pexels

其實小瑤不僅工作和生活環境如此,連感情也是一樣。小瑤很喜歡騎機車環島,所以總在這個環境下尋找自己的另一半,因為曾經出過車禍加上工作忙碌,小瑤幾乎沒有再去騎車環島,會騎車的男友像是在幫她完成夢想,所以小傑的出現讓她眼前一亮,但小瑤似乎很難抓住騎車男孩的心,因為他們總是飄忽不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實沒有很喜歡這份工作、其實沒有很喜歡這座城市、其實也沒有很喜歡自己的另一半,但小瑤已習慣了這份穩定的感覺。

一開始因興趣的連結而相識,但其實小瑤已經離機車環島這個興趣有點遠了,只能用類似崇拜的心態,仰望著熱愛騎車的小傑,但兩人之間的心理距離已經在無形之間越來越遠了。然而,就像想離職卻一直沒有離開,小瑤也曾經覺得這段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感情讓她很想分開,但又覺得現在這樣也不錯,要再找一個戀愛對象好麻煩,或許結婚後一切就會有所不同吧!

圖/pixabay

身邊了解小瑤感情狀況的朋友,常問她說:「這樣的感情繼續維持著,真的有意義嗎?妳真的知道自己要什麼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的確,小瑤似乎找不到她自己,她希望擁有穩定的家庭和工作、結婚生子,過著簡單的生活,所以有份過得去的工作就好,能不能發揮所長,不重要;有份還算可以的感情就好,是不是真的很愛彼此,不重要;但是小瑤卻在這狀態下越來越不快樂,且在關係中像是處在被掌控的位置,永遠以對方的需求為主,不斷地忽略自己的聲音,只為了維持表面的「穩定」。

找回關係中的自己,比找到「穩定」重要

兩個人成為情侶,就像共同走進一段旅程,從陌生到熟識、從熟識到親密;而分手,則代表一段關係的結束,如果可以,每個人都希望感情能一直持續下去。愛情的旅程中總有大大小小的碰撞,有時碰撞能被修復,甚至替這段關係加分,但有時卻是埋下了傷害的因子,直到某天再也無法走下去。

圖/pixabay

分手的成因始終是個謎,我們永遠不知道這天會不會來臨,它可能緩慢地隨著雙方的熱情褪去而到來;可能突然地發生,讓人措手不及;也可能來來去去、分分合合地拉扯著。所以,分手不是可以簡單就做出的決定,而是在關係中不斷統整和擺盪後,產生出來的結果,它是一個歷程,而不是一個動作,在決定分手的前後,都存在著哀傷失落的狀態,我們可能接受適應、可能懊惱悔恨、可能祝福彼此、可能想要立即開展下一段關係,也可能重新享受自己一個人的日子,而其中最辛苦的就是「拉拉扯扯,想分手卻分不開」的情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時候,我們需要做出以下兩種練習:

練習看見自己

如果連你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不愛自己,那麼當然會把所有的目光放在對方、放在關係,追求一個虛幻的「穩定」表象,讓別人以為自己很幸福,但其實自己在其中卻感受不到快樂。戀愛關係一開始都是美好的,讓對方看見閃耀的你,你也看見閃耀的對方,而不是只有一方無比閃耀,而你自以為地襯托著那個閃耀,這只會讓你和對方,都看不見你,這時候的穩定只是歹戲拖棚,而不是真正因為雙方互相欣賞喜歡而達到的平衡。

練習看見自己。圖/health.mil

試著去表達自己的需求和不舒服,也練習展現真實的一面在另一半面前,接受自己可以是不完美的,不輕易地接受他人的批評,不承擔他人的情緒,不再一味地付出,試著打開心房,給予他人更多了解你和照顧你的機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相信自己是值得擁有美好的,看見自己的價值、找尋自我的動力,而不是把希望投射到他人身上。

小瑤擁有很好的特質,她是一個認真又有責任感的人,所以才能好好地經營工作和感情,雖說她時常感覺不到人生的意義,但其實這種特質依然是很受到推崇和羨慕的。

每個人都擁有不同且特別的價值,只是我們常常忽略自己的價值,甚至有許多自我設限的信念,例如:「我這麼差,有人愛我就該偷笑了」、「我可能找不到更好的了」、「如果我多付出一點,他就會更愛我了吧」,當我們出現這樣的自我信念時,記得讓腦子暫停一下,告訴自己:「我是有價值的人,我是特別的人,我是值得被愛且能夠愛人的人,而不是只能將就的人。」

學習看見自己,把眼光放回自己身上。圖/publicdomainpicture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瑤因為看不見自己的價值,而將就在一段只有表面穩定的感情,但若她能把眼光放回自己身上,在生活中為自己找尋動力和意義,像是參加路跑、規劃一趟旅行,或是在社區大學中學習課程等,為自己發掘更多的可能,就不會停留在為他人而活的無奈現狀中。到了這個時候,有了穩定的自己,有沒有穩定的感情就沒那麼重要了。

練習拒絕

小瑤對工作和感情,都曾出現想要離開和結束的念頭,但她始終不曾提出,大家常說她是個好人,更明確地說,她是個「不擅長拒絕」的人。

不擅長拒絕的背後,其實是害怕拒絕後可能被討厭或是會傷害他人,因此小瑤寧可自己承擔所有的不開心,也不想承受讓別人不開心所引發的罪惡感。

圖/flickr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健康的關係,應該是可以誠實地說出自己的感受,關係中的兩人知道彼此的底限,才不會輕易地侵犯對方或被侵犯。小瑤認為拒絕帶來的可能是結束、傷害,是不好的,但適當地拒絕和表達感受,才是愛自己的方式,唯有當你把不適合自己的結束掉,才有可能得到新的開始,也許是一份新的工作,也許是一段新的戀情,也許是讓別人更加了解你,當然也可能是讓自己更加看見自我。

「在愛情中看不見自己,想分手卻分不開,甚至對許多事漸漸失去熱情」聽起來是很辛苦的狀態,但當你處於這樣的狀態,我想告訴你:這是個絕佳的時刻,提醒你該找回自己了!記得每天對自己說:

「我是有價值的人,我是特別的人,我是值得被愛且能夠愛人的人。」

願這句話,成為幫助你一天天逐步成長的良藥,不再為不適合的關係糾結,不再為不適合的環境勉強自己。

 

 

 

 

——本文摘自《為什麼我們愛的如此不安?》,2019 年 2 月,商周出版

商周出版_96
119 篇文章 ・ 360 位粉絲
閱讀商周,一手掌握趨勢,感受愜意生活!商周出版為專業的商業書籍出版公司,期望為社會推動基礎商業知識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