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設計產品時,只考慮一種感官可不行──《用大腦行為科學玩行銷》

PanSci_96
・2017/05/10 ・3918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10 ・六年級

  • 【科科愛看書】你覺得自己是明辨是非、智慧超群的科青,但面對五花八門的商品就是無法割捨?購物車裡總是堆滿待買清單、每到月底就感到扼腕……這到底是什麼疾病啊啊啊!還請各位莫急莫慌莫害怕,容《用大腦行為科學玩行銷:操控潛意識,顧客不自覺掏錢買單,賣什麼都暢銷》向你道出決策之後的腦科學,相信在了解潛意識的力量之後,無論你是消費者或是行銷人,都能夠荷包滿滿、財源滾滾來呀

把感覺聯在一起,讓你更有想像力

有個與大腦的跨感官整合相關、十分有趣的研究領域「聯覺」──(synesthesia,亦稱「共感覺」)──是與擁有特殊感覺的人相關的研究。例如說聯覺者或許會覺得數字、星期等文字帶有顏色,比方說會覺得「1」是紅色、「2」是綠色、「3」是黃色;或者「星期一」是藍色、「星期二」是紅色、「星期三」是黃色……等等。

你的每一天有沒有自己的顏色呢?圖/By Kelley@flickr

據說約每兩百人中有一個人擁有這項特殊的感覺;藝術家或小說家等創造力豐富的族群裡,擁有聯覺的比例則較一般人高出八倍。美國的著名腦科學家拉馬錢德蘭(Vilayanur  S. Ramachandran)博士認為,能成為藝術家或小說家,腦中擁有能夠結合毫無關係的兩者、有創造出隱喻(metaphor)的能力。

然而聯覺──結合不同感官傳入的資訊──絕非特殊族群才具備的能力,有個研究可以說明這點。

實驗假設外星人來到地球上,他們也和人類同樣使用文字,即圖 4 所示的兩個圖案;其中一個圖案是火星語的「布巴」(bouba)另一個則是「奇奇」(kiki)。實驗人員會詢問研究對象,「你覺得哪個圖案搭配哪個外星詞彙呢?」

各位讀者,你又會怎麼回答呢?

你覺得誰是「布巴」(bouba)誰是「奇奇」(kiki)呢?圖/《用大腦行為科學玩行銷》提供

實驗結果──可能和許多讀者的答案相同── 98%的人會回答尖尖刺刺的圖案是「奇奇」,像變形蟲一樣的圖案則是「布巴」。就像從這個實驗中可以理解到的一樣,從視覺進入的「圖案資訊」,和從聽覺進入的「詞彙發音資訊」在腦中受到統合,而被認知為擁有相同的屬性。這可以想成「聯覺」的一種。

還有一個重點,大家應該是第一次看到這些圖案和詞彙,當筆者在講習會等說明這項實驗,並請聽眾舉手投票時,實驗結果和在美國所做的原始實驗也大致相同。也就是說,像這樣的圖案和聲音聯覺,有可能不受人種或文化影響而有相同的答案;至少「布巴」、「奇奇」和與之聯結的圖案,是相當普遍、跨國界的組合。

根據實驗結果,可以看出公司名稱(文字)和品牌標誌(圖像)、商品名稱(文字)和商品包裝(圖像)間的重要關連性。如果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性不佳,或許會讓很多人在潛意識中覺得不自然,而這份「不自然」的感覺,則可能成為妨礙購買降低評價的要因。因此,理解人類有結合各類感官資訊的能力,對商品開發、廣告行銷和公司經營都很重要。

不同的會議室,讓你變成另個人

人在潛意識中,會透過五感等各式各樣的感覺器官來持續獲得與自己周邊環境(或許應該說對大腦而言的周邊環境會更加合適)有關的資訊。大腦會在潛意識中處理進入的資訊,必要時進行各種決策和行動。當然會廢棄不需要的資訊,但並非以你的意識去判斷需要或不需要,而是大腦在潛意識中決定。

就像我們在用餐時,可能使用視覺、嗅覺加上味覺,甚至是觸覺去作為感測器,來收集重要的資訊。而這並不只是在用餐的時候而已。作為「應用腦科學聯盟」活動的一環,有個由日本五大建設公司之一的竹中工務店、京都大學和早稻田大學等合作進行的實驗。他們合成穿著西裝的商務人士照片與各種會議室景象的照片,讓受試者來評價照片中的人物。

結果,即使人物相同,也會因為背景的會議室景象,比方說可能是舉行董事會的氣派會議室,或作為一般會議室使用的明亮空間,但隨著牆壁的顏色、桌椅的設計等等,背景氛圍一旦不同,對於照片中人物的評價也會改變。在某個背景中覺得看起來值得信賴、充滿生氣的人,在別的會議室背景中魅力度卻下降,或是看起來感覺冷酷無情。也就是說受試者看了照片,要評價照片中的人物時,背景的資訊會帶來影響。

不同的辦公室會讓受試者對同一個人產生不同的評價。圖/By cdu445@Pixabay

受試者所受到的指示是評價人物,一般來說不需要注意背景,意識應該是集中在人物上面才對。可是,視覺認為背景也包含在資訊當中,將所有的資訊都輸入大腦。這和通常用相機拍攝人物的時候,雖然會以人物為主,但是不會排除掉背景資訊是相同的。

透過相機鏡頭所獲得的圖像,和人類從視覺所獲得的資訊是同樣的。如果說用相機所捕捉的圖像,想要只聚焦在人物身上的話,也可以將人物的部分剪裁下來移動到單色的背景上。可是對大腦來說,背景或許也是重要資訊。當大腦判斷為重要的話,和受試者的意志無關,大腦會將這些資訊留在記憶中,在進行決策時活用。

看人還是看景?東西方大不同

有個很有趣的實驗說明了這個重點。這是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增田貴彥(Takahiko Masuda)副教授與其團隊,進行的美國人與亞洲人比較研究。此研究請受試者拍攝人物,之後比較人物臉部大小與照片面積的比率。結果發現,美國人拍到的臉部面積比率較高。

這說明美國人是以「人」,特別是以「臉部」為中心來拍攝,因此包含的背景相對較少。亞洲人則傾向拍攝人物的全身像,也包含了照片主角的周圍環境。

從這一點來看,可以知道潛意識中美國人會聚焦在對象身上,亞洲人則在潛意識中傾向考量整體的平衡性。其實,還有許多這樣的實驗,並且每個都是相同的結論。

潛意識中,美國人聚焦在對象,亞洲人考量平衡。圖/By Alexas_Fotos@Pixabay

比方說,解析看到人物合照時的視線移動,亞洲人的視線會觀看照片整體,歐美人的視線停留在照片中心人物身上的時間比較長。此外,讓受試者看風景畫的照片或圖畫,之後詢問記得哪些部分時,亞洲人會針對整體來回答,歐美人則有針對被拍攝的主體來回答的傾向。

也有像這樣的實驗:分別有手拿著杯內裝有冰咖啡的小組,以及手拿著杯內裝有熱咖啡的小組,這兩個小組對他人的寬容度會表現出差異,手拿熱咖啡的小組對於他人顯得較為寬大。此外,面試官讓一個小組把履歷表夾在比較重的文件夾,再讓另外一個小組把履歷表夾在比較輕的文件夾,結果履歷表夾在厚重文件夾的小組,更加認真地參與面試。

建築領域中,也有針對天花板高度和工作之間關係的實驗,結果發現較高的天花板適合創作型的工作,低天花板則適合較精密的作業。此外,較多曲線、重視設計感的家具,跟四四方方、充滿角度的家具比起來,帶圓弧造型、有曲線的家具讓人感覺放鬆度較高。

這些實驗顯示出,人在潛意識中也會活用注目焦點以外的資訊,並為了活用而收集這些資訊,很有可能因為文化而使得影響程度有所差異。

 無意識的「體現認知」能左右行為

再介紹另外一個實驗。這是以電腦或遊戲機常有的賽車遊戲所進行,讓受試者使用性能完全相同、但車身包覆有不同標誌的汽車(實際上都是同一台)來進行遊戲。標誌的種類有五種:紅牛(Red Bull)、可口可樂(Coca Cola)、健力士啤酒(Guinness)、純品康納(Tropicana),以及沒有品牌。

汽車的性能都一樣,因此不論比賽幾次,分別成為第一名到第五名(最後一名)的次數應該差不多才對。實際上,這五種汽車當中,有四種就是這樣的結果。但是,其中一種標誌的結果與眾不同;這款車成為第一名和第五名的次數特別多。這應該是因為,操縱者更喜歡用這種標誌的車在直線上提升速度,轉彎時的減速幅度也比較少,因此容易拿到第一名;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速度快,或硬要轉彎,而容易衝出賽道,或是和其他車輛碰撞,所以容易落到第五名。

而究竟是哪台標誌的車有這項結果呢?答案是「紅牛」。在這實驗中,可以了解「紅牛能量飲料」的品牌形象不只是影響飲料的味道或選擇,也可能影響到行動。

「紅牛」讓你狂奔如牛!圖/By schuger@Pixabay

像這樣,人只是自己沒有察覺到,其實在無意識中會活用由感覺器官所獲得的環境資訊來進行決策,並且付諸行動。如此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而進行的認知活動和影響,在專門用語中稱為「體現認知」(embodied cognition)。

大腦認知偏差、跨感官整合模式、聯覺和體現認知等,不管是從飲料到建築物、消費者到店員、市場行銷到管理……在所有的商務層面中都會產生作用。不論哪一項都是在我們沒有發現到的無意識狀態下,大腦逕自進行判斷。因為是大腦擅自在無意識中進行的決策和行動,因此即使透過主觀性的問卷調查或團體訪問,也很難讓「無意識」做的事浮現到意識層面。

因為如此,透過大腦測量或心理物理實驗來了解消費者的大腦特性,或是藉此評估商品或服務、品牌的潛在影響,甚至是員工的工作意願等等,都是現在商務業界所需要的。


《用大腦行為科學玩行銷:操控潛意識,顧客不自覺掏錢買單,賣什麼都暢銷》書封

 

本文摘自用大腦行為科學玩行銷:操控潛意識,顧客不自覺掏錢買單,賣什麼都暢銷方言文化出版。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189 篇文章 ・ 1740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1

5
2

文字

分享

1
5
2
是誰在跳舞,電腦掐指一算就知道!
波留先生 M. Beaulieu_96
・2021/03/13 ・294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17 ・六年級

隨著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技術的進步,我們能透過聲波的特徵將音樂分門別類,甚至找出一首歌的原唱是誰也早已不是什麼難事。

綜觀人類在音樂上的發展,應該不難發現,音樂是一門與舞蹈密切相關的藝術領域,也是舞蹈創作相當重要的元素之一。

如果我們已經可以用人工智慧分類音樂,那麼舞蹈是不是也能走上這條不歸路

音樂風格,決定你舞動的姿態!

音樂世界之大,存在各式各樣的風格與流派,人們可以透過節拍、配器、音色甚至氛圍來分辨華爾滋、巴薩諾瓦、倫巴、民謠、搖滾樂、迪斯可和電子樂等不同的音樂風格,並產生不同的身體律動。

萊莎菲爾(Micheline Lesaffre)等人於 2008 年的研究指出,多數人會以某種運動來詮釋自己所聽到的音樂,簡單如拍手或用腳打節拍,複雜一點,還可以根據音樂的不同跳著各種華麗的舞蹈。[1]

我們聽到不同的音樂時,通常會演繹出不同風格的舞蹈。圖/Giphy

此外,過去幾項研究發現,音樂裡的所摻雜的各種聲音特質,也會造成自然的肢體動作大小與型態有所不同,例如,大鼓音量會影響舞者動作的程度與節奏[2],而貝斯與吉他在高低頻上的走勢與節奏型態,也和人們跳舞時頭部的旋轉速度、手伸展的距離、肩膀擺動的幅度等動作有關[3]

但是,這件事情並非全然與音樂的本質或生理因素有關,部分曲風或作品也會受到特殊文化或特定事件影響,而有不同的⋯⋯儀式化行為(X)!像是當人們聽到爵士樂時會不自覺地跳起搖擺舞(swing dancing),或在金屬搖滾樂現場熱血地在大肆衝撞。

更近一點的例子是荷蘭電音二人組 Vicetone 的爆紅單曲 Astronomia,聽到這首歌,你大概只會想著要跳黑人抬棺舞(Coffin Dance),才不會有自然舞動這種事咧!

2020年4月,抬棺舞(Coffin Dance)在全球爆紅,成為盛極一時的網路迷因。影/DigiNeko

隨音樂起舞的身心理過程

我們從聽到音樂刺激的輸入(input),到手舞足蹈的輸出(output),絕對少不了腦神經的各項指揮與指令傳輸。

然而,音樂畢竟是充滿感情的產物,這種「一個指令、一個動作」的說法,似乎還是不足以回答「人們為何會自然而然地隨著音樂起舞」這個問題。

心理學中有一派的說法是,大腦並非決定認知的唯一器官,身體本身的感知與經驗,也會影響認知的判斷結果與行動,即所謂的體現認知(embodied cognition)[4]

舉例來說,當你手裡拿著一杯熱飲時,你可能會覺得眼前的人十分溫暖,換句話說,在描繪眼前景象的當下,身體其實也參了一咖。

曾有文獻指出,比起手握冰咖啡,當我們拿著熱咖啡時,比較容易覺得眼前的人讓人感到溫暖。圖/Pixabay

人們對音樂的體驗也是如此。

比利時根特大學(Ghent University)系統音樂學(systematic musicology)教授萊曼(Marc Leman)曾於 2008 年發表《體現音樂認知與冥想技術》(Embodied music cognition and mediation technology[5]一書。

其中,針對音樂的體現認知,萊曼教授大致上的定義是:聽眾接收變化萬千的聲音形式後,透過內心、肢體或任何可行的方式分析與模仿,由此可知,當我們隨著音樂不自主地擺弄身軀時,也符合這樣的概念。

比起分析曲風,演算法更擅長分辨舞者本人

既然音樂與肢體動作間蘊藏著某種關聯性,如果今天某個人戴著耳機,自顧自地跳著舞,我們是否也能透過人工智慧(artifitial intelligence, AI),從舞者的動作型態分析他正在聽什麼樣的音樂?

芬蘭于韋斯屈萊大學(Jyväskylän yliopisto)跨域音樂研究中心團隊找來 73 名受試者,讓他們隨著藍調、鄉村、電子舞曲、爵士、金屬、流行、雷鬼以及饒舌等八個曲風自然擺動身體,並以好萊塢等級的動作捕捉技術(motion capture technology)搭配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分析,試圖從人們的動作區分出舞蹈背後的音樂風格。[6]

研究結果顯示,雖然難以透過機器學習區分舞者搭配的音樂風格,但卻能分析出是誰在跳舞!

他們發現,當受試者在熱舞的時候,對於「肢體動作所對應的曲風」,演算法可準確分辨的時間不到三成,反而有將近 94% 的時間卻能判斷「是誰在跳舞」。

比起舞蹈背後的音樂,演算法分析結果指出,不同人之間的舞蹈動作可能更加獨特而明顯。圖/Giphy

對此,研究協同作者兼資料分析師薩里(Pasi Saari)表示,舞蹈就像是人的另一副「指紋」,即便他們聽到的音樂不同,卻仍能保持著獨特的動作特徵。[7]

去(2020)年年初,研究團隊將這份研究結果發表於《新音樂研究期刊》(Journal of New Music Research),隨後獲選為計量學(Altmetrics)的 2020 年百大研究,排名 92。

舞步辨識大未來,有可能發生嗎?

等等,這是否意味著,如同手機上的指紋或臉部辨識,「舞蹈動作辨識系統」也將應運而生?

想像一下,人們站在手機面前大跳熱舞,只為了解鎖裝置,這個功能好像有點荒謬 XD

即便這個發現可能開啟生物辨識的另一種可能性,但可惜的是,卡爾森與團隊可能對於非音樂性的知識探討興趣缺缺,反倒比較想深入探討一些很根本的問題,包括:舞蹈模式是否會在生命週期裡發生改變、舞蹈動作的分析是否能找出文化之間的微妙差異,以及人們評鑑舞蹈動作的方式與電腦有何不同。

雖然卡爾森並不打算藉此探索「舞蹈辨識」的未來,但不妨我們自己腦洞大開——假如有一天,這類「舞蹈辨識技術」發達到足以開發更實際的應用,也許我們會創造出到處都在 battle 的世界吧?XDDD

參考文獻

  1. Lesaffre, M., Voogdt, L. D., Leman, M., Baets, B. D., Meyer, H. D., & Martens, J. P. (2008). How potential users of music search and retrieval systems describe the semantic quality of music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59(5), 695-707.
  2. Van Dyck, E., Moelants, D., Demey, M., Deweppe, A., Coussement, P., & Leman, M. (2012). The impact of the bass drum on human dance movement. Music Perception: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30(4), 349-359.
  3. Burger, B., Thompson, M. R., Luck, G., Saarikallio, S., & Toiviainen, P. (2013). Influences of rhythm-and timbre-related musical features on characteristics of music-induced movement. Frontiers in psychology4, 183.
  4. Embodied cognition – Wikipedia
  5. Embodied Music Cognition and Mediation Technology – Marc Leman, Research Professor and Head of the Department of Musicology Marc Leman – Google Books
  6. Carlson, E., Saari, P., Burger, B., & Toiviainen, P. (2020). Dance to your own drum: Identification of musical genre and individual dancer from motion capture using machine learning. Journal of New Music Research49(2), 162-177.
所有討論 1
波留先生 M. Beaulieu_96
8 篇文章 ・ 9 位粉絲
曾當過兩三年的職能治療師,在體力正式走下波前轉戰出版業,現為出版社圖文編輯,並斜槓各式聲音工作。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新年新希望,為什麼用意志力培養新習慣不是個好主意?
Yulina_96
・2020/02/23 ・1914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15 ・六年級

  • 作者/Yulina Huang|文字內容創作者。

不少人常常嚷著要養成閱讀或運動的好習慣,但真正成功養成習慣的機率卻不高,把所想變為每日習慣的人並不多,這是為什麼呢?重點在於多數人誤用了意志力,以為想養成好習慣,要靠著意志力維繫。

意志力非常重要,足以改變人生。但凡事都用意志力來苦撐,當然會覺得痛苦難耐,這是因為意志力是會受到消耗的,消耗得越多,在之後的表現力就會越差。

圖/pxfuel

「消耗意志力會降低表現力」這件事是有科學根據的。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社會心理學系的教授羅伊‧鮑梅斯特曾召集一群學生,分成兩組,進行關於意志力的實驗:

 他在這兩組學生面前放了一盤剛出爐的巧克力餅乾,以及一碗蘿蔔,其中一組被允許吃餅乾,另外一組則只能吃蘿蔔,接著,鮑梅斯特讓每位參與實驗的學生拼拼圖,這不是那種三兩下便能拼好的拼圖,而是經過特別設計,難以完成的拼圖,為了知道這群受試者多久會放棄挑戰,鮑梅斯特還替他們計時。

大家可能以為沒能吃餅乾只能吃蘿蔔的那組忍耐度比較高,就像棉花糖的實驗那樣。但是這組學生因為先前忍耐太久導致意志力下降,又遇上困難的拼圖,許多人都在中途就放棄,大概只堅持了八分鐘便沮喪的退出了挑戰,反倒是吃了餅乾這一組,挑戰拼拼圖的時間都比較久,平均在拼圖上鏖戰了十九分鐘才放棄。

這個實驗證實了,受到消耗的意志力會影響後續執行重要任務時的能量。養成習慣也是一樣,初期不要放入太多意志力,三分鐘熱度的人便是因為前幾天太拚,其後覺得很痛苦,結果很快就放棄。

那真的想養成好習慣,到底應該要怎麼做呢?

圖/pikrepo

三浦將曾以心理教練的身分與各領域的人進行面談,對象包括多個奧運代表隊選手以及企業經營者等。我們能從其著作《黃金好習慣,一個就夠:日本心理教練的習慣養成術》了解他的「習慣養成心法」:

1﹒先集中精力在一件事上

我們通常都會太過貪心想要一次培養多個習慣,認為這樣將能一舉數得,最後卻發現自己白費功夫。,被渙散的精力擊潰反而什麼都沒有達成。若是先集中精力在建立一個習慣就好,如此一來,就不會將意志力分散在各種目標上,同時想要養成多種習慣,是太過消耗意志力的行為,但如果一個一個按部就班的完成,不但能獲得數個小小的成就感,還能因此透過這些對於成功的體驗,提升自我肯定和效能。

2﹒養成習慣初期要先牢牢固定下來 

通常大多數人在習慣養成的最一開始,就想要有所成果,但無論做什麼事都一樣,剛開始都不會有什麼收穫。所以我們要先建立正確的認知,也就是一開始不要期待什麼成果,而是把目標設定在穩固習慣本身。

改變習慣對於培養意志力很重要。圖/博客來

例如你的目標是每天寫文,剛開始的三周,你應該做的是每天都有創作,而非在意其質量,讓每天寫作這個行為固定,不要太在意自己寫得如何,不能讓自己感到痛苦才是重點。畢竟過度使用意志力,這種痛苦會使的潛意識感受到威脅因而開始排斥你所做的變化,結果就是持續不下去而失敗。

我剛開始寫文的時候就是按照這個方法,從最簡單最容易達成,不需要多少意志力的目標開始,比方說每天寫幾個字,不出幾週,我寫的量一天比一天多,但對於意志力的需求卻越來越少,甚至成為每日例行公事不做還會覺得哪裡怪怪的。

固定完成某件事就是意志力的表現。圖/freestockphotos

上述的方法就是在巧妙的控制潛意識與修改心理方程式,把你做的改變包裝成喜歡的事,讓潛意識放心,最終不怎麼需要思考或判斷,自然而然養成習慣。

所以想要養成某種習慣,關鍵在於你必須討好你的潛意識,試著不要過度使用意志力,如此才不會施加痛苦給潛意識,使你努力的一切灰飛煙滅。先專注於養成一種習慣,在初期好好的把行為固定下來,不要求成果,漸漸的你就能享受每天自然而然的成長和其中產生的愉悅了。

參考資料

  • 《黃金好習慣,一個就夠:日本心理教練的習慣養成術》
  • Baumeister, R. F., Bratslavsky, E., Muraven, M., & Tice, D. M. (1998). Ego depletion: Is the active self a limited resour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4(5), 1252.

 

  • Yulina Huang|文字內容創作者,從生活小事出發,書寫自我成長與人生,樂於分享。希望創作出的文章讓大家看了以後,能夠獲得前進的勇氣,即使只有一點點也好。現經營粉絲專頁提筆心手以及個人部落格,從生活中提煉值得用心體會的觀點,幫助你生成新的思路。
Yulina_96
5 篇文章 ・ 0 位粉絲
文字內容創作者,從生活小事出發,書寫自我成長與人生,樂於分享。希望創作出的文章讓大家看了以後,能夠獲得前進的勇氣,即使只有一點點也好。現經營粉絲專頁提筆心手以及個人部落格,從生活中提煉值得用心體會的觀點,幫助你生成新的思路。

0

0
2

文字

分享

0
0
2
撲克臉不懂你的心?從表情模仿來看情緒辨識能力
活躍星系核_96
・2020/01/16 ・3740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482 ・五年級

  • 文/李宗諭│教育心理科系生,喜歡將心理學科普知識應用於實務工作
  • 責任編輯/竹蜻蜓

相信大家都遇過撲克臉,我最近也遇到了一位,就稱他為阿克吧。阿克五官端正、行為正常,也沒有特殊情況,但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沒有表情。同學開玩笑時沒表情,討論報告時沒表情,甚至只有我倆單獨對話他也沒表情。看著他沒有表情但正常回話,我不禁有個疑問:阿克知道我的情緒嗎?

因為日常經驗中,人們在互動時會有意無意的模仿對方表情,達到表情同步,例如看到對方難過時跟著皺眉,開心時跟著笑。學理上說這樣有助於知道他人的情緒,當皺眉的肌肉訊號傳入大腦,大腦便會知道:「喔,我正在皺眉,所以表示對方是難過的。」1 但像阿克的撲克臉並沒有模仿我的表情,那他在情緒識別上會不會有差別呢?

體現認知論(Embodied cognition)認為,人會自然而然的模仿對方的表情,由自己表情變化的體感回饋,幫助大腦理解對方的情緒。但是,沒有模仿表情的撲克臉又是怎樣呢?圖/foter by Arian Zwegers

於是我讀了幾篇研究。具體來說,在表情模仿有助於情緒理解的理論背景下,撲克臉的研究就是針對「沒有模仿」這點來探討。這些研究最有趣的地方,就是一堆創意十足的實驗設計。先說結論:不意外,撲克臉的情緒識別真的有差。

外力介入限制表情

讓你不能模仿別人表情的最簡單方式,就是叫你的臉做點別的事。早在 2007 年就有一篇研究,請 12 位受試者咬筆、含筆或嚼口香糖,讓他們難以做出表情,然後請他們辨識表情圖片的情緒,結果表現得比較差一點2。2018 年的研究則剖析了臉的上下半部。受試者被要求含著筆完成情緒辨識任務,嘴含筆會用到下臉部肌肉,其所對應之情緒,如厭惡、快樂、蔑視等,辨識表現不如對照組;不過上臉部肌肉對應的情緒如憤怒、恐懼、驚奇等則沒有影響3。因此當限制臉部肌肉變化時,就會削弱情緒識別的能力,且有相對應關係。

2019 年的研究更用施打肉毒桿菌(BoNT-A)的方式來進行。研究者找來了 24 位女性,請他們觀看實驗影片並測量情緒辨識的時間與準確度。實驗組施打了肉毒桿菌,主要打在皺眉肌(corrugator supercilii,憤怒情緒)。結果測驗辨認憤怒時的反應時間,對照組後測比前測還短(可能是學習效應),但實驗組沒有前後測差,代表實驗介入真的有效果。另外,憤怒辨識時的信心評估時間,比快樂辨識時要長。作者的結論是,當我們阻止自己做出憤怒的表情時,也會影響到辨認憤怒的能力4

以外力阻止模仿某個表情的肌肉,會削弱該肌肉相對應情緒的識別能力。圖/pixabay

不過上述實驗都是靠一些外力才讓表情變得僵硬註1,但撲克臉的人通常不需要咬筆、打肉毒桿菌這麼麻煩,自己來就可以了。那麼針對不靠外力便使自己僵硬的這種狀況,是否也會影響到情緒理解呢?

靠自力壓抑表情模仿

2013 年一篇美國心理學會出版的研究中,將 90 名受試者分成壓抑組(抑制自己表情)、模仿組(模仿照片表情)及無指令組。至於受試者有沒有真的模仿或壓抑,則以肌電圖(EMG)及影像分析來檢驗。實驗中展示不同情緒變化的照片,皆是從中性表情逐漸變為 100% 完成版。若受試者愈快正確辨識出來,代表其敏感度愈高。實驗結果顯示,在各種表情測驗中,壓抑組都是分數最低的5

而 2018 年的研究則以真人對話影片為實驗素材,更能模擬真實世界的實況6。實驗讓受試者觀看一部背叛朋友而懺悔道歉的自拍影片,且弄得像 youtube 上會看到的風格,主角 Jessica 的台詞包括「邀請你一起來會讓我感到尷尬」、「我很抱歉,我知道傷害了你,我不是故意的」等,看起來就像 Jessica 在對觀看者(受試者)說話。觀看完影片後,測量受試者對主角狀態的同理心。

結果顯示,被指示要盡力不去模仿表情的受試者,對於影片主角的同理明顯低於其他組別。進一步進行中介效果分析,發現表情模仿本身並不是同理的關鍵預測因子,而是由「人我重疊」(self-other overlap,類似設身處地的概念)所中介。作者提醒,要與對方有良好關係,體會彼此經驗的相互融合,才能與對方情緒共感。

抑制自己的表情模仿,對他人的情緒辨認會比較差。但模仿表情不代表就能同理,重點是設身處地。圖/pixabay

這樣看來抑制自己模仿表情,對他人情緒的同理會有點影響,不過表情模仿到同理之間是很吃關係的。所以換個角度來想:其實撲克臉你我都偶爾為之,在不對盤的人面前容易臉部麻木,在喜歡的人面前有較多表情。之所以撲克臉,是因為沒有興趣理解對方。而關於這一點,讓我們來看看相關研究。

面部模仿會受到更高的認知歷程來調節

一個 2016 年的研究證實,若一開始就不在乎對方的情緒,就會默默的比較撲克臉一點。研究者請受試者觀察影片中人物的臉孔,特別指示實驗組要注意人物的情緒狀態,對照組則沒有特別指示或注意其他身體特徵,並用肌電圖測量臉部肌肉及影像動作編碼分析。結果顯示,當看到影片中人物的表情時(刺激輸入),實驗組展現出較多的表情模仿活動,精確的說,是與影片人物表情相對應的特定情緒小肌肉產生了強化7

研究者的結論是,人類的表情模仿不僅是單純生物動作反射,而是會參照其他情境脈絡因素,例如想不想了解對方情緒的動機強度,並以更高的認知歷程來調節自動化的表情模仿。

做表情的面部肌肉,包含負情緒的皺眉肌(Corrugator supercilii)、正情緒的顴大肌(Zygomaticus major)、厭惡的提唇肌(Levator labii)、驚訝的額肌(Lateral frontalis)等。圖/2016 Murata et al.(參考資料 7)

後來 2019 年有一篇研究,是使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探討當人看到喜歡或不喜歡的臉孔時,會不會有不同的表情模仿。受試者先透過設計好的猜紙牌遊戲,贏或輸各會連結到不同面孔,因而產生對不同面孔的喜好或厭惡。之後請受試者進入掃描機,給予實驗任務並取得造影成像,同時以肌電圖蒐集臉部肌肉數據8

結論指出了「看到討厭面孔就抑制表情同步」的生理證據。就算螢幕上顯示的每個人都是笑臉,但當受試者看到不喜歡的面孔時,顴大肌(笑容)就是比較不激發,且內側額葉皮質(模仿與抑制動作的關鍵)會變得更活躍,與右運動皮質及腦島(與面部模仿或知覺有關)之間的功能連結增加,也就是啟動了大腦的高層次處理歷程,以避免嘴角跟著上揚。

跟看到「喜歡的面孔在笑」相比,看到「不喜歡的面孔在笑」時,腦島(insula)、右運動皮層和額下回(IFG)與內側額葉皮質功能連接性增加。圖/2019 Korb, Goldman, Davidson and Niedenthal.(參考資料 8)

所以說,雖然表情模仿是自動產生的,但是當不想跟對方互動時,還是可以用由上而下的方式來減少模仿行為。從這個觀點來看,撲克臉不是不想笑,只是不想跟著你笑。既然對於對方的情緒一開始就不感興趣,那情緒理解得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刻意模仿沒幫助,但刻意不模仿是情緒識別最大的阻礙

看來表情模仿對於理解情緒很重要,但如果是本身就很難做表情的人呢?2010 年有一篇針對 37 位 Moebius 症候群患者的研究,這些人因顏面神經癱瘓而無法做出臉部表情,結果發現他們對表情的識別能力與一般人無異9。仔細想想,患者與撲克臉們最大的差別,在於前者不是刻意的;不過撲克臉也不一定是故意的,可能受到情緒共感能力的影響,而下意識的沒有模仿表情。

本文前面出現的研究都有提到,若受試者被要求刻意模仿表情,情緒辨識的表現與對照組其實差不多而已。不過,若是受試者被限制表情模仿,不管是咬筆、打肉毒桿菌,還是靠自己的力量抑制,情緒辨識的表現都是各組別中最差的。也就是說,刻意模仿表情對於增加情緒辨識沒太大幫助,但刻意不模仿就會阻礙情緒辨識的能力。

結語

跟撲克臉聊天真是困窘,似乎少了點情感的交流,我看不出他的情緒,也不知道他到底知不知道我的情緒。本文以表情模仿的相關研究來回答,當人們抑制了表情模仿,的確在辨認情緒上表現得比較差一些。所以說,如果撲克臉也能放鬆臉部肌肉,我們或許就能更理解彼此了。不過,撲克臉有時也是會出現在你我臉上,畢竟要是你遇到不在乎或討厭的人,你的大腦很可能已經在認真激發前額葉來減少臉部肌肉的活動了。

註解

  1. 由於靠自主力量可能會有其他干擾因素,例如受試者的認知負荷增加,因此靠外力工具的協助仍有其好處。

參考資料

  1. 請參考 Wiki: Embodied cognition (體現認知論)的說明。
  2. Oberman, L. M., Winkielman, P., & Ramachandran, V. S. (2007). Face to face: Blocking facial mimicry can selectively impair recognition of emotional expressions. Social neuroscience, 2(3-4), 167-178.
  3. Wingenbach, T. S., Brosnan, M., Pfaltz, M. C., Plichta, M., & Ashwin, C. (2018). Incongruence between observers’ and observed facial muscle activation reduces recognition of emotional facial expressions from video stimuli.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9, 864.
  4. Bulnes, L. C., Mariën, P., Vandekerckhove, M., & Cleeremans, A. (2019). The effects of Botulinum toxin on the detection of gradual changes in facial emotion. Scientific reports, 9(1), 1-13.
  5. Schneider, K. G., Hempel, R. J., & Lynch, T. R. (2013). That “poker face” just might lose you the game! The impact of expressive suppression and mimicry on sensitivity to facial expressions of emotion. Emotion, 13(5), 852.
  6. Cooke, A. N., Bazzini, D. G., Curtin, L. A., & Emery, L. J. (2018). Empathic understanding: Benefits of perspective-taking and facial mimicry instructions are mediated by self-other overlap. Motivation and emotion, 42(3), 446-457.
  7. Murata, A., Saito, H., Schug, J., Ogawa, K., & Kameda, T. (2016). Spontaneous facial mimicry is enhanced by the goal of inferring emotional states: evidence for moderation of “automatic” mimicry by higher cognitive processes. PloS one, 11(4), e0153128.
  8. Korb, S., Goldman, R., Davidson, R. J., & Niedenthal, P. M. (2019). Increased 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and decreased zygomaticus activation in response to disliked smiles suggest top-down inhibition of facial mimicry.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10, 1715.
  9. Rives Bogart, K., & Matsumoto, D. (2010). Facial mimicry is not necessary to recognize emotion: Facial expression recognition by people with Moebius syndrome. Social Neuroscience, 5(2), 241-251.
活躍星系核_96
752 篇文章 ・ 114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