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脂肪會說話:脂肪細胞會用「瓶中信」跟其他器官溝通!

Gilver
・2017/03/29 ・3020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50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腰間的贅肉會說話,它會說些什麼呢?

 

脂肪不是沉默的器官。科學家目前已經了解脂肪細胞會透過釋放脂肪細胞激素(adipokine),來調節身體的新陳代謝。但最近科學家發現,脂肪細胞還會把小分子RNA做成「瓶中信」,再透過血液的循環和彼端的器官溝通。

脂肪組織的卡通示意圖,電子顯微鏡下則是長這樣(連結)。圖/Wellcome Images @Flickr

脂肪是甜蜜的負荷,人們對它是又愛又恨。它是演化的勝利者用來儲存過剩能量的寶庫,但在崇尚窈窕曲線的都市審美觀中卻被汙名化,成了懶散和不知節制的象徵。

事實上,脂肪細胞可不是懶懶得待在你的腰間。成熟的脂肪細胞會分泌各種激素,參與你一生的新陳代謝。當你在找東西吃的時候,脂肪利用瘦體素(leptin)在調整神經內分泌;胰島素在處理血糖的時候,脂聯素(adiponectin)也會湊一咖;和脂肪細胞分化有關的抵抗素(resistin),未來有可能成為減重的基因療法之一。

有趣的是,最近科學家發現脂肪細胞不只會釋放激素,還可能會利用小分子核醣核酸(micro RNA,簡稱miRNA)向遠端的器官傳遞訊息。不過在介紹研究之前,先讓我們了解一下什麼是miRNA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心法則:細胞星球的日常

我們的每一個細胞都像是一顆微小的星球。而在星球之中有一座巨大的資料庫,坐落在細胞核裡頭。

每個基因都是一本加密的書,由遺傳物質DNA所構成。這些基因密碼在許多酵素的共同協助下,會先經過「轉錄」、製作一段對應DNA密碼訊息的RNA。它是特別的抄本,能夠被編輯和修改。

接著,RNA記錄的資訊會再經過「轉譯」程序,組出一段胺基酸的長鍊,最後再經過摺疊,變成可以發揮功能的蛋白質。它們有的變成你的血肉和大腦,有的則是既不偉大、也不卑微的在你體內每個角落默默工作。

這個由DNA→RNA→蛋白質的不可逆程序,在分子生物學稱做「中心法則」(central dogma)。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分子生物學中的中心法則:DNA轉錄成RNA,RNA再轉譯成蛋白質,在我們身體的各處發揮功能。圖片改自Wikimedia Commons

整個由DNA到蛋白質的動態過程,可參照下方連結的影片:

miRNA,短小精幹的抑制者

不過,有些種類的RNA不必變成蛋白質,也能變成細胞繁複工作的調節者。例如短小精幹的miRNA,長度雖然只有19~22個核苷酸,但它不會、也不用被轉譯成蛋白質,就能直接在許多細胞裡擔任轉譯抑制者的角色。

細胞星球中的任何一個傢伙變得太多或太少,都有可能會讓整個細胞星球崩潰,更嚴重的話就是從細胞一路壞到組織、器官層級,最後危及生物個體的性命。miRNA也是如此,科學家目前已經發現特定種類的miRNA的增加與某些疾病有關,例如癌症、糖尿病、肥胖和心血管疾病。

miRNA不只會在細胞內工作,有的還會被包裹在稱作「胞外小體」(exosome)的小囊泡裡面、釋放到血液之中,像是瓶中信一樣,順著循環系統漂向遠方──未來,這個小囊泡將在身體的某處停泊,並且發揮它的功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胞外小體裹著的miRNA,漂向哪兒去了?又去做了什麼?這,就是科學家想要研究的事情了。

某些RNA會包裹在胞外小體之中,像瓶中信一般釋放到細胞外。它將順著血液漂泊,在身體的某處發揮它的功用。圖/擷取自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影片《Unlocking the Mysteries of Extracellular RNA Communication

脂肪細胞的囊泡物語

來自美國佳斯林糖尿病中心(Joslin Diabetes Center)的研究團隊,以湯瑪斯.湯莫(Thomas Thomou)為第一作者,將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2017年2月的《自然》(Nature)期刊上。這項在脂肪細胞的新發現或許將能發展成新的基因療法,用來治療代謝疾病、癌症、甚至肝臟和其他器官的問題。

研究團隊的實驗先從基因改造的小鼠(mice)著手。這群基改小鼠的脂肪細胞無法正常製造miRNA,科學家們經過檢驗,發現牠們血液中的胞外小體miRNA的量顯著的減少了;若是將正常小鼠的脂肪移植到基改小鼠的身體裡,血液中減少的胞外小體miRNA就回升了。這意味著:血流中的胞外小體miRNA,是來自於脂肪

研究團隊發現,類似的狀況在人類的脂肪失養症(lipodystrophy)也有觀察到。脂肪失養症的患者,可能會因為先天遺傳或者後天疾病,導致喪失脂肪或者失去正常功能,而現在發現他們血液中檢驗出來的胞外小體miRNA,也比正常人來得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由脂肪產生的miRNA,或許能應用於診斷代謝狀況,例如肥胖、第二型糖尿病和脂肪肝。」本篇研究的作者之一羅納度.卡恩(Ronald Kahn)說。

科學家們更進一步好奇,這些miRNA是否也會轉移到其他組織裡,並且調控它們的基因表現呢?如果可以知道這些,或許就能夠用於治療。

脂肪在跟誰說話?可能是肝臟,還有其他

這些脂肪有缺陷的改造小鼠不只血液中的miRNA量少,科學家們也注意到牠們其他的器官也連帶受到影響,這包括了心臟和肝臟。因此,湯莫等人想知道脂肪是否會利用miRNA來跟身體的其他部位溝通。

他們設計了一套方法、兩組小鼠,用來跨越人與鼠實驗之間的鴻溝。第一組基改小鼠,牠們的棕色脂肪能夠製造人類的miRNA,並且將其包裹在胞外小體內運送;第二組基改小鼠,牠們的肝臟有著特別的螢光標記,如果遇上了科學家送進去的人類miRNA,螢光就會變得黯淡。

科學家們將第一組小鼠的胞外小體注射到第二組的小鼠體內,發現肝臟細胞的螢光劇烈減少,因此確認了脂肪組織能夠透過胞外小體,與肝臟溝通。此外,他們也發現來自棕色脂肪的胞外小體miRNA還能夠調節肝臟細胞一個重要代謝基因(其名為Fgf21)的表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來自身體各處的脂肪組織釋放miRNA到血液循環中,藉此遠端調控肝臟及其他組織。箭頭(→)表示促進,平頭箭頭(–|)表示抑制。本圖改自研究原文Thomou et al. (2017)之圖表。

「我們展示了在小鼠體內,這些血液中的胞外小體miRNA能夠調控基因表現,至少在肝臟,或許還有其他組織。」卡恩說。他們下一步將會檢驗這套miRNA作用機制是否也能在其他組織運作,例如肌肉和腦細胞。

改造脂肪帶來治療新曙光

湯莫等人不僅找出了脂肪組織除了激素以外與身體其他部位溝通的方式,也提供了治療疾病的新途徑,像是代謝疾病、甚至是癌症。

作者之一的卡恩認為脂肪容易取得,是它作為基因療法很大的好處;若以此作為脂肪肝的基因療法,可能會比改造肝細胞來得安全又有效。

「只要用簡單的針頭穿刺活體組織(needle biopsy)取出患者的皮下脂肪,再改造脂肪細胞、讓它製造我們想要的miRNA,最後移植回患者身體,可能就能把不正常的基因調節回來。」卡恩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胞外小體之中,是否還藏著其他秘密呢?比如說,來自不同組織的胞外小體是否會裝著特定種類的miRNA?除了miRNA,還有沒有其他因子也被包在胞外小體裡面運送?湯莫和其他科學家將繼續追蹤,也許有一天,我們就能知道脂肪組織究竟在說些什麼了。

胞外小體的運送。 圖/Giphy

 

參考資料

原文研究

文章難易度
Gilver
28 篇文章 ・ 3 位粉絲
畢業於人人唱衰的生科系,但堅信生命會自己找出路,走過的路都是養份,重要的是過程。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如何找到肺癌對應基因?臨床實驗幫助病友翻轉病情!
careonline_96
・2024/04/24 ・2515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給 每一位剛踏上抗癌路上的鬥士與戰友

確診晚期肺癌的病友,在治療初期若是能與醫師密切配合,就有機會可以找到很好的治療方式,讓病情翻轉。進入治療前,首先會透過基因檢測,找出關鍵的基因突變,若是未發現常見基因突變,也可利用次世代基因定序,找出罕見基因。肺癌的治療已像慢性病一樣,只要妥善運用基因檢測與接續治療策略,就有機會延長病友的存活期,無論是帶有 EGFR、ALK、ROS1、BRAF、HER2、RET、MET、KRAS、NTRK 等基因突變,目前也都已經有很好的標靶藥物可治療,病友只要了解自己的疾病概況,與醫師充分溝通,一起把握每一次治療的機會!

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賴俊良醫師

次世代基因定序助攻!揪出罕見肺癌改善病友預後

一名確診晚期肺癌的 50 多歲男性,在進行一般的基因檢測時並沒有找到突變基因,病程也加速惡化,且伴隨糖尿病、高血壓、腎功能衰退,全身嚴重浮腫。所幸,再接受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後,很幸運地發現他是較罕見的 MET 基因。賴俊良醫師說,MET 基因分為不同的突變型,而該名病友屬於較少見的擴增型,後續在使用相對應的標靶藥物治療後,全身浮腫的狀況逐漸改善,病情也受到控制,且恢復到原本的工作與生活。

標靶藥物各有專攻 找到對應基因才能發揮效果

台灣的肺腺癌以 EGFR 基因突變為主,其他基因突變相對稀少,包含 ALK、KRAS、BRAF、ROS1、RET、NTRK 等。賴俊良醫師說,由於國人常見的致癌基因約佔一半以上,因此,通常會先檢測這些突變基因,若是找不到突變基因,則是會採取更先進的檢測方法找出突變基因,而次世代基因定序是目前肺癌精準治療的重要工具,可以更準確地找到驅動關鍵基因,醫師也可以從而制定精準的治療策略,進而大幅改變病友的預後。

晚期肺癌的治療藥物已有相當大的突破與進展,在過去不知道有這些基因突變時,部分病友的預後較差,但現在針對主要的驅動基因,幾乎都有相對應的藥物可以治療,賴俊良醫師說,有些病友知道標靶藥物治療成效佳,堅持只接受標靶治療,其實概念上並沒有這麼簡單,不同的驅動基因要使用不同的標靶藥物,才有辦法發揮治療效果。

臨床試驗安全性高 為病友帶來新契機

一般人聽到臨床試驗,常直覺是白老鼠,賴俊良醫師說,這樣的錯誤觀念仍有待匡正,其實所有藥物都必須先經過動物實驗,確認有明顯的治療成效,才會進到人體試驗,且第一期、二期、三期分別有不同的條件與目的,只有在第一期和第二期執行成果中,顯示其具有前景的試驗,才會進入第三期,在臺灣進行的臨床試驗都已具有相當完善的規範,也會在保護受試者的情況下進行。病友若是治療遇到瓶頸時或是可能需要自費或是參加臨床試驗,賴俊良醫師建議,若符合可以參加臨床試驗的條件,病友及家屬可以進一步與主治醫師討論了解,也有機會可以找到新契機,讓病情翻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的故事 談面對恐懼

罹癌就像暴風雨 家人陪我度過每個關卡

曾經聽人家說「罹癌是上天給的禮物」,這個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很痛苦、很折磨,也狠狠把我 K 醒!才 53 歲的我,去(2023)年 3 月起連續兩個月咳個不停,確診為肺腺癌第四期,我的腦子一團亂,醫師開始為我化療,治療期間我吃不下、甚至沒辦法走路,家人擔心再化療下去可能連命都沒了。

就像落水的人,拼命想抓住救生圈,經過不斷打聽,朋友介紹到大林慈濟賴副院長的門診。第一次住院待了 33 天,治療期間,好像一個人漂浮在汪洋中,害怕上不了岸,擔心得連呼吸都困難;沒想到最後可以出院,體力還變好,原本沒辦法行走,後來能夠走出醫院,過了這個坎,好像就沒有什麼好怕的了。

過去從事餐飲業,每天至少一包菸,加上廚房的油煙,破壞身體免疫力。以前認為跟家人除夕吃團圓飯很平常,罹癌住院 33 天的經驗,讓我知道這個「平常」代表「幸福」。治療中,太太、兒女一路陪我度過每個關卡,從身體不舒服的第一天,到住院、標靶藥物和門診追蹤,可靠又溫暖的陪在身旁。

我有十幾年糖尿病的歷史,罹癌後發現血壓、腎臟指數飆高,全身浮腫,醫院安排做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醫師說,我是 MET 基因中第二類比較少見的擴增型,從去年 5 月開始服用標靶藥物治療,全身浮腫的狀況改善了,病情也控制住,除了容易累,體力比較差,沒有影響到生活,我想老天爺在給我機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癌症就像一場暴風雨,考驗自己的內心,生活變得很慌亂,遇到事情就去面對它、解決它,慢慢把腳步站穩後,暴風雨過去了,接下來的每一天都要好好過,或許癌症真的是一個生命的禮物,敦促著我們找回人生最重要的事,也提醒正在看這封信的學弟妹們,醫療這麼發達,穩定用藥就可以擁有好的生活品質,不要放棄;開心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未來每一天,我選擇開心地過。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心房顫動提高中風風險?心房顫動有哪些警訊?如何治療?
careonline_96
・2024/04/12 ・2546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一位 40 歲的男士,因為左腰痛來到急診室。」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林柏霖醫師表示,「檢查發現,居然是心房顫動造成的血栓流到腎動脈,而造成腎臟中風。」

經過醫療團隊緊急手術,取出左腎動脈裡的血栓,成功保住了腎臟。林柏霖醫師說,為了避免心房顫動持續形成血栓導致嚴重併發症,建議患者要積極處理。該患者選擇接受冷凍導管消融術,順利恢復正常心律,也預計未來再度中風的風險會降低。

心房顫動為臨床常見的一種心律不整,好發在 65 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因此隨著台灣人口老化的趨勢,患病人口的比例也越來越高。林柏霖醫師說,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等皆是引起心房顫動的危險因子。另外,像是甲狀腺亢進、肥胖、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會增加心房顫動的風險。

心房顫動是心房受到異常電訊號刺激而出現快速且不規則收縮,在台灣的盛行率大概是 1% 至 2%。林柏霖醫師表示,心房顫動發作時大約 20% 的病人沒有明顯症狀,所以完全不曉得自己的心律有問題。由於心室收縮的速率可能忽快忽慢,患者可能出現心悸、胸悶、頭暈、虛弱無力、呼吸急促等症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時心房顫動可能導致血液滯留,而漸漸形成血塊。林柏霖醫師解釋,當血塊脫落,隨著血液流出心臟,就會造成嚴重併發症。比如血塊流入冠狀動脈,會造成心肌梗塞;血塊流入腦部,會造成腦中風;血塊流入腎臟,會造成腎中風;血塊流入腸系膜,會造成腸中風;血塊流入四肢,會造成肢體中風。這些併發症都相當棘手,可能導致失能,甚至危及性命。

林柏霖醫師強調:「心房顫動會大幅提高中風的風險,最好能早期發現,早期介入治療!」

民眾可以透過例行性健檢中的心電圖診斷心房顫動,不過尚有部分患者屬於陣發性心房顫動,偶而發作後過一陣子又恢復正常心律。林柏霖醫師說,若必要時可使用 24 小時連續心電圖或是植入式心律監測器,長時間紀錄心律,才能夠正確診斷。目前則有些智慧型穿戴裝置亦提供測量心電圖的功能,若發現心律異常的狀況,務必盡快就醫,由心臟科醫師進行判讀。

積極治療心房顫動,才能降低中風風險

心房顫動的治療方式,可以用 ABC 口訣來說明。林柏霖醫師說,A 是 Anticoagulant(使用抗凝血劑);B 是 Better Rhythm Control(積極控制心律);C 是 Comorbidity(治療共病症),針對心房顫動患者,必須同時治療各種共病症,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使用抗凝血劑,能夠避免形成血液形成血栓。林柏霖醫師說,在控制心律方面可以用藥物或手術的方式來治療心律不整,手術方式包含傳統電氣燒灼術與新式冷凍導管消融術。

心房顫動手術治療是以心導管的方式進行。林柏霖醫師說明:在接受半身麻醉後,醫師會從患者鼠蹊部的股靜脈穿刺,放入導管延伸到右心房,再從右心房穿刺進入左心房。

由於導致心房顫動的異常電訊號大多來自肺靜脈,所以手術目的就是阻隔異常電訊號的傳遞。林柏霖醫師解釋,傳統電氣燒灼術是在肺靜脈周圍進行點狀燒灼,而冷凍消融術是使用冷凍球囊,利用低溫造成連續性電訊號的破壞。

「傳統電氣燒灼術是以導管前端,沿著肺靜脈開口周圍,一點一點地進行燒灼。利用熱能讓局部組織發生凝固性壞死,阻斷電訊號。」林柏霖醫師說,「新式冷凍導管消融術,是將一個球囊放入肺靜脈,接著注入液態的冷凍劑,讓球囊的溫度下降到攝氏零下 30 度至 50 度,造成一圈連續性的冷凍損傷阻隔異常電訊號。冷凍導管消融術的優勢在於手術時間約可縮短一半,大約兩個小時左右。因為手術時間短,安全性就會提高,也可以降低病人在手術過程中,因為時間過久而感到不適的發生。但還是提醒,若病患面臨術式的選擇,必須根據自身狀況和醫師討論,才能選擇最適合患者的方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針對心房顫動,一定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林柏霖醫師說。

年紀較大、具有危險因子的民眾要注意自己的心律是否規則,定期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問題。一旦發現有心房顫動,特別是陣發性心房顫動或者已經造成症狀的心房顫動,都要積極介入治療,利用藥物或手術的方式,將心房顫動的問題根除。

貼心小提醒


心房顫動發作時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但是心房顫動會造成 5 倍以上的中風機率,是個非常需要重視的疾病。林柏霖醫師叮嚀,建議大家平時要好好控制血壓、血脂、血糖,維持規律運動及正常作息,避免抽菸、喝酒。

如果出現心悸、頭暈、胸悶、無力、呼吸急促等症狀,便要盡快就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心房顫動才能降低中風的機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糖尿病足有傷口怎麼處理?慎防糖尿病足潰瘍,及早治療降低截肢風險!
careonline_96
・2024/03/29 ・2663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糖尿病足真的會截肢!糖尿病NG行為全解析,降低截肢風險必讀!專科醫師圖文懶人包

「天氣寒冷時,很多人會覺得手腳冰冷而想要泡泡熱水,但是如果不小心可能會泡出大問題。」國泰綜合醫院整形外科主任蒲啟明醫師指出,「糖尿病患可能發生感覺比較遲鈍的狀況。」以下四個是診間患者常遇到的狀況,也是最容易造成糖尿病足傷口潰瘍的因素:

  1. 不自覺的燙傷:泡熱水前未先測量水溫、或是泡腳後用吹風機熱風持續吹,導致燙傷、起水泡而不自覺。
  2. 自行處置傷口:自行用成藥或來路不明的藥膏塗抹傷口,很可能導致感染加重。
  3. 穿不合腳的鞋子:壓迫、壓力導致足部變形或破皮就會形成傷口或紅腫發炎、甚至引發蜂窩性組織炎。
  4. 錯誤方式修剪指甲:過度修剪或未以平行方式修剪指甲,都可能導致指甲周邊組織發炎紅腫,加上傷口小不易察覺,很容易就會演變成感染嚴重的困難癒合傷口。

因為糖尿病患者常常沒有感知到傷口疼痛,眼睛可能又併發視網膜病變而看不清楚,所以便輕忽糖尿病足潰瘍的嚴重性。蒲啟明醫師補充,曾經有患者用吹風機一直吹,吹到足部起水泡都不曉得。在發現足部傷口後,患者又自行灑藥粉、塗草藥,使用錯誤的方法照顧傷口,結果造成嚴重感染。」該名患者後來是家人聞到異味,找遍了家裡,才終於發現患者的足部已經潰爛、發臭、流膿才緊急就醫。糖尿病足患者若形成困難癒合傷口為了控制感染,可能需要截掉潰爛的組織,截到腳趾、截到小腿、甚至截到大腿都有可能,將對患者與家屬造成巨大衝擊。

糖尿病足潰瘍的成因主要包括血糖過高導致周邊神經損傷而感覺麻木、動脈粥狀硬化造成血管狹窄導致周邊組織缺血壞死,以及血糖過高導致白血球功能下降,無法有效對抗細菌,而容易遭到感染。

糖尿病足成因

由於感覺麻木,患者可能在無意間受傷。蒲啟明醫師說,如果沒有及時就醫接受治療,傷口感染會進展為蜂窩性組織炎,甚至演變為壞死性筋膜炎、敗血症,而危及性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糖尿病足潰瘍治療複雜 「跨科別團隊」解析一次搞懂!

  1. 新陳代謝科:定期回診追蹤血糖,若發現糖尿病足潰瘍傷口,一定要告知醫師進行診療。
  2. 心臟血管內外科:檢查足部血管的狀況,如果有狹窄或阻塞,便要進行治療,確保足部有足夠的血液循環。
  3. 感染科:使用合適的抗生素來控制感染。
  4. 整形外科:針對糖尿病足傷口嚴重程度提供傷口照護、清創、截肢或傷口重建等治療。
糖尿病足治療團隊

由於糖尿病足治療非常複雜,通常需要經驗豐富的醫療團隊採取完善的治療計畫。蒲啟明醫師補充,如果發現有壞死的組織,一定要找專科醫師清創!千萬不可以自己在家裡用剪刀或刀子處理,因為使用沒有消毒的器械,非常容易造成感染,反而弄巧成拙。尤其糖尿病足潰瘍傷口治療最重要的是加速傷口癒合,盡快達到完全癒合,能夠大幅降低感染風險,避免截肢的命運。目前外用藥選擇有糖尿病足傷口新式乳膏,能夠促進傷口癒合,增加完全癒合的機會。

糖尿病足傷口新式乳膏的治療機轉是調控影響傷口癒合的微環境,抑制傷口中會增加發炎的細胞,增加促進癒合的巨噬細胞,進而促使血管新生、傷口修復及癒合。正常傷口復原會經歷發炎期、增生期、成熟期,但糖尿病足患大多因血糖控制不佳,導致傷口長期處於發炎期,無法進入增生期,導致傷口遲遲不好。蒲啟明醫師補充,糖尿病足傷口新式乳膏能讓原本處於發炎的傷口微環境,轉換成促進修復的狀況,藉此縮短傷口發炎期,促使潰瘍快速癒合。

糖尿病足傷口新式乳膏

在傷口完全癒合後,患者一定要好好照護自己的雙腳,預防勝於治療!蒲啟明醫師建議,糖尿病足患者要穿著合腳且包覆良好的鞋襪,即使在室內也不可赤腳走路。修剪趾甲時請以直線方式修剪,若視力不佳,便要請他人幫忙修剪趾甲。洗澡前一定要測量水溫,避免意外燙傷而沒發現。此外,糖尿病足患者千萬不可吸菸或處在長期接觸二手菸的環境,以免足部血液循環惡化,造成不可逆的截肢後果。

蒲啟明醫師強調,「糖尿病患每天都要檢查足部,如果發現破皮、龜裂、滲液、發紅、浮腫等狀況,一定要立刻就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筆記重點整理

一、糖尿病潰瘍的成因主要包括血糖過高導致周邊神經損傷而感覺麻木、動脈粥狀硬化造成血管狹窄導致周邊組織缺血壞死,以及血糖過高導致白血球功能下降,無法有效對抗細菌,而容易遭到感染。

二、只要發現糖尿病足潰瘍傷口,一定要及早就醫。除了把血糖控制達標之外,透過跨科別醫療團隊提供傷口照護,幫助傷口癒合。

三、糖尿病足傷口新式乳膏的治療機轉是調控傷口的微環境,能夠抑制傷口中會增加發炎的M1型巨噬細胞,增加促進癒合的 M2 型巨噬細胞,進而促使血管新生、纖維母細胞增生、並產生胞外基質沉積。讓原本處於發炎的微環境,轉換成偏向修復的微環境,縮短發炎期,促進傷口癒合。

四、在傷口完全癒合後,患者一定要好好照顧自己的腳,預防勝於治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