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分類
37 篇文章・ 9 位粉絲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3/02/20
隕石撞擊造成的罕見地震波形,與天然地震、核子試爆的地震波形相差甚遠,撞擊產生的波形十分低頻,晃動緩慢,而USGS的地震報告的地震規模為0.0,無法計算規模,那麼隕石的能量跑到哪去了呢?
・2013/02/20
對於食蟲植物稍有了解的人應該都知道,食蟲植物可利用蜜汁、色彩及氣味吸引獵物,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最近又發現一種誘引機制---研究團隊以紫外光照射,發現植物的捕捉區(capture spots)竟然會發出藍色螢光!
・2013/02/20
這次要介紹的是利用影像來促進新形成的記憶之提取,在正式介紹研究前要先跟大家介紹一個由微軟研究團隊開發的設備SenseCam(或是現在稱為Vicon Revue),如上圖所示,這是一個掛在脖子上的設備。說穿了他是一個小型的照相機,但與一般相機不同的是,他除了可以在想要拍照的時候拍照外,也會因為周遭環境的改變而自動拍照(例如溫度、亮度、速度等等)。
・2013/02/19
波形就像是地震的指紋一般,而且甚至能一眼看出波形的差異,天然地震主要釋放能量在於中間段的S波與後面的表面波部分,而爆炸的波形則會明顯的集中在一開始的瞬間...
・2013/02/19
我們現在活在一個非常弔詭的時代,我們掌握著人類有史以來最豐富的知識和技術,可是一大群世界菁英卻仍未法掌握人類經濟的未來。甚至一群極度聰明的人還造 成了全球金融危機、次級房貸風暴、公司組織崩壞? 英國BBC資深節目製作人瑪格麗特.赫弗南(Margaret Heffernan)在這本《大難時代》,就是要從心理學、腦神經科學及管理學的角度,探討人類本性為什麼這麼容易對危險視而不見,還有為何我們一再做出錯誤和危險的決策。
・2013/02/19
天文物理學家弗雷德亞當斯以及格雷戈里勞克林則描繪了一個黯淡的終點:現在這個充滿星星的宇宙,到最後將成為一個由次元子粒子所組成的巨大海洋,所有的恆星、星系和黑洞都將消失不見。
・2013/02/19
第一屆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於1901年頒給了德國生理學家Emil von Behring。von Behring和Kitasato兩位科學家基於在白喉與破傷風免疫機制上的研究成果,在1890年共同發表醫學論文,為日後傳染病疫苗及血清療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2013/02/19
要是丘比特讀過腦神經學,他就會知道弓箭要瞄準頭部,而不是心了。近期的研究指出要是想要愛到至死不渝,最好先把愛神之箭浸一浸催產素(oxytocin)。
・2013/02/18
根據歐洲太空總署(ESA)表示:造成此次事件的小行星直徑約數公尺;小天體若在距地表10公里以下的大氣中發生爆炸,則爆炸震波皆可直接影響地表 而造成損壞,且爆炸高度愈接近地表,造成的損壞愈嚴重。此外,根據資料初步判斷,這場隕石撞擊事件的主角,幾乎可以肯定和2/16凌晨近掠地球的2012 DA14無關。
・2013/02/18
購買產品的時候我們總是喜歡看看別人的評價再購買,這樣我們會比較有安全感、感覺比較不會買到不好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