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5/12/13
西元134年12月13日,東漢京師洛陽城南二里的靈臺(相當於天文台)突然鏗鏘一聲,傳出清脆的金屬撞擊聲,原來是「候風地動儀」上的一顆銅珠掉到下方的蟾蜍口中。當時洛陽並無地震,官員們都笑說張衡這發明不大可靠,不料幾天後驛使傳來甘肅隴西地震的消息,正是那顆銅珠所指的方位,大家這才對「候風地動儀」大為信服。
・2014/12/15
從歷史文獻來進行「地震考古」,是非常有趣的工作。鄭世楠教授指出,文字史料中有關地震的描述,常流於紀錄者的主觀意識,而且多半是描述發生於人口稠密區的有感地震。另外,諸如史料保存、地名變動等問題,也是需要克服的挑戰。但不容否認的是,對於找尋活動斷層、地震預測而言,地震考古仍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014/04/18
「咦?昨天有地震?」身處地震頻仍的台灣,我們對於朋友這樣的疑問絕不陌生。多數的地震都是無感地震或小規模地震,科學家便感到好奇,究竟這些小地震發生時,有多少人感覺到了?而這些感覺到地震的人又都在做些什麼?才讓他們得以察覺地表微微地顫抖?
・2013/12/25
人魚的獨立驅動式活動型海洋地震紀錄儀(Mobile Earthquake Recorder in Marine Areas by Independent Drivers,簡稱MERMAIDs,字同英文的人魚),能夠偵測到海底地殼的活動情形,並幫助科學家了解地函內部熱對流的過程。
・2013/07/18
地震的不確定性讓地震預測幾乎不可能,但全球地震科學中心仍整合數萬筆地震資料的全球地震風險平台,企圖從過去1000年來的地震資訊以及數萬筆板塊運動資料中找出蛛絲馬跡,朝預測地震邁進。
・2013/04/02
3月27日,南投規模6.1的地震在全台有感,但是嘉義港坪國小的學生在地震波到來的前十秒就準備好逃生了!這間國小設有地下地震儀,結合強震警報系統,感測到地震P波,強度2級以上的地震就會啟動警報。327地震震央位於南投,正好被地震測站團團包圍,「空缺角」很小,預警會更準確。
・2013/03/27
海纜地震觀測系統的建置比陸地上的地震觀測站困難許多,需要多次出航,成本相當高。(圖片來源:Global Marine Systems) 2013年的世界棒球經典賽當中,3月8日中華隊與日本的比賽成為全國矚目的焦點,也有不少民眾注意到有日本球迷手上拿著「感謝台灣311賑災」的牌子。在日本311大地震即將屆滿兩周年的同時,世界各國沒有忘記地震對人類造成的影響有多深刻,台灣也不斷的發展地震觀測、預警技術,「臺灣東部海域電纜式海底地震儀及海洋物理觀測系統建置計畫」(Marine Cable Hosted Observatory,MCHO),由於英文名縮寫發英與媽祖相似,又稱「媽祖計畫」,也有保佑平安的意涵,是台灣近期地震技術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