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寶貝兒,你看哪兒呢?

科學松鼠會_96
・2013/03/23 ・1524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494 ・六年級

人們都說戀人的心中有一首詩。熱戀中的一方往往能看到詩意從對方眼中流出,幻變成愛的音符。不過倘若有女生發現在與另一半交談時,對方的目光並沒有深情地望著你的眼睛,而是在你臉上其他部位停留,倒也不必擔心對方對你的愛意減退或者對你有所隱瞞——根據一項研究的結論,這屬於正常眼神移動。

當然,這項研究的根本目的並不是為了為男生脫罪。研究的負責人,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大學心理與腦科學系的的馬修•彼得森和米格爾•埃克斯坦想知道:在日常生活中這些眼神的交流是否僅僅是由於文化上的約定俗成,還是在生理上有著重要性?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他們首先測試了在不同的情況下,人的眼神集中注視的部位。60名當地的本科生被平均分為3組觀看經過處理的人像照片,其中每一組受試者都帶有不同的任務:第一組需要在10張照片裡找出和提示相同的人臉;第二組需在140張不同表情的照片中抽取一張,並描述出表情的喜怒;第三組則需 要在80張照片中選取一張,鑑定人物的性別。

為了排除照片出現時視線的起始位置對最終結果的影響,彼得森等人在屏幕的周邊設立了8個小方格,並要求受試者在照片出現前將視線集中在任意的小方格 上。隱藏的視線記錄儀則顯示出這三組學生的視線在照片上的集中點略有不同,但都沒有集中在眼睛上,而是在眼睛和鼻子之間。此外,觀看這些照片的時間長短以及圖片的清晰度或顏色也不會讓這些視線集中點的位置產生明顯改變(圖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1. 不同任務中受試者視線集中的位置。A圖中的紅點為所有眼神逗留過的位置,B圖中的綠點為每一名受試者的平均視線集中點

那麼這些集中點是否真的具有什麼作用呢?研究者們又做了第二個實驗。在這個實驗中,受試者的目光被要求分別固定在額頭,眼睛,鼻子和嘴巴上。當目光越是遠離眼鼻之間,受試者對於人臉的辨識能力就越弱,連分辨表情和性別都出現了困難(圖2)。

圖2. 固定視線後不同組完成任務的成績

於是彼得森和埃克斯坦提出了一個假說。他們認為這些集中點最能讓人把握對方面部的總體信息。在將人臉的各個部分中,眼睛毫無疑問最具有信息量。但人的鼻子,嘴唇處的信息也佔有一定的比重。當人在作出表情時,口鼻、面頰處的信息更會增多。由於人眼在識別面部時,離視線的中心越遠,辨識度就越低。為了不錯過上述的「面部信息點」,大腦自動做了折中,將視線集中的位置從信息量最大的眼睛移動到了面部的中央,以涵蓋更多的面部信息 (圖3)。做個善意的推測下,如果對方的目光並沒有深情地望著你的眼睛,那大概說明他正在努力地觀察並識別你的整個臉。

圖3. 面部不同部分的信息量。A圖為面部不同區域的絕對信息量分佈;B圖為綜合考慮後,面部信息量的丰度分佈

由於實驗中所招收的受試者都為白人,因此儘管研究者們發現了視線集中點的作用,但還不能確定文化差異是否會造成集中點位置的不同。下一步,他們將會在東亞人中尋找受試者重複這個實驗。如果並不習慣像西方人那樣進行眼神交流的東亞人依舊有著類似的視線集中點,那麼這種目光移動的機制就更有可能是與生俱 來,而不是後天養成的。

作者自己的PS: 當然,以上這些情況都僅限於解釋為何你的男友會把目光注視在你眼睛的下方。如果你男友的眼神不是停留在你臉上,而是注視著路邊走過的美女,那就不屬於本文討論的範疇了。

參考資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Looking just below the eyes is optimal across face recognition tasks. Matthew F. Peterson and Miguel P. Eckstein, PNAS, 2012

轉載自科學松鼠會,首發於果殼網。作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科學松鼠會_96
112 篇文章 ・ 6 位粉絲
科學松鼠會是中國一個致力於在大眾文化層面傳播科學的非營利機構,成立於2008年4月。松鼠會匯聚了當代最優秀的一批華語青年科學傳播者,旨在「剝開科學的堅果,幫助人們領略科學之美妙」。願景:讓科學流行起來;價值觀:嚴謹有容,獨立客觀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近零碳建築新趨勢:從節能創意到 2050 淨零轉型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0/23 ・3701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根據聯合國統計數據,全球每年 38% 的溫室氣體排放,並非來自道路上的交通工具,而是由「現代都市與建築」所造成的。

我們如今站在兩條路徑的十字路口。一條是依賴更多水泥建築與空調系統來抵禦夏季酷暑,然而這樣的選擇只會加劇室外大氣的惡化。另一條則是徹底改革建築、用電、設計與都市規劃,不僅尋求低碳排放的建築方式,還要找出節能降溫的解決方案,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我們是否真的能將建築業的碳排放歸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建築的溫室氣體哪裡來?

在建築物 60 年的生命週期中,建材的碳足跡其實只佔 9.8%,因為建築一旦完成後,材料不會頻繁更換。相反,日常生活中的用電才是主要的碳排來源,占了 83.4%,其中大部分來自冷氣、照明和各種電器。

當然,讓大家集體關燈停用電器「躺平」來拯救地球,顯然不切實際。既然完全不消耗能源是不可能的,我們應該尋找更現實的解決方案。

現在就來看看全球七棟零碳建築之一——成大的「綠色魔法學校」,臺灣首座淨零建築,如何運用建築技術,成為當代永續建築的典範。這些技巧中,有哪些能應用到你我家中呢?

綠色魔法學校。圖 /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為了省電要把煙囪塗黑、吸收更多太陽光?

都市裡,我們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夏天的高溫,水泥建築群在陽光的烘烤下,變成一個個巨大的窯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綠色魔法學校在國際會議廳裝了一個煙囪,不過這不是為了讓窯爐更熱,而是用來降溫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煙囪為什麼都都要蓋的那麼高?原來煙囪越高,上下的溫差越大。熱空氣因為密度低而向上移動,產生熱對流。溫差越大,這個熱對流就越強烈,這就是所謂的「煙囪效應」。在要幫室內降溫的情況下,我們的目的是產生更強的煙囪效應,抽走熱空氣,讓室溫下降。但這棟建築裡沒有火爐,而溫差不夠大時,這效應會變得微弱,那該怎麼辦?

綠色魔法學校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解法:在煙囪南面下半部改裝透明玻璃窗,並將煙囪內部塗成黑色,還加裝了黑色烤漆鋁板,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太陽光。每當艷陽高照,這個不插電的的「自然通風系統」就能自動啟動,創造局部的熱對流,帶動整根煙囪的熱氣向上移動,為室內降溫,達到節能效果。以熱制熱,完全反常識。

綠色魔法學校的特殊煙囪設計,玻璃引入太陽光。圖 / 泛科學攝影畫面截圖

幫室內降溫的最大原則是:通風。

實際上,不是人人家裡都有煙囪。但如果建築的高處沒有任何窗戶或通風設備,熱空氣就是會從屋頂一路往下蓄積在室內。因此,你也一定在許多工廠或民宅的屋頂看過一個不斷旋轉的小風扇,它們也是有異曲同工的效用。雖然不是高聳的煙囪,但特殊的渦輪構造,風吹過就會開始轉動,並連帶空氣排出室外。是個不用插電的通風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綠色魔法學校館內動畫-室內通風排熱補冷。圖 / 泛科學攝影畫面截圖

綠色魔法學校的煙囪就是個效能更強的換氣機,足以讓 300 人大型會議廳的換氣次數,高達每小時 5 到 8 次,甚至能在室內颳起風速每秒 0.5 公尺的微風,是最舒適的環境。這些利用熱氣密度的差異來改善室內溫度的方法,又稱為「浮力通風」。

為了把通風貫徹到底,綠色魔法學校在建築的兩面裝設大量窗戶以及吊扇,來讓水平也能通風。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裝置,其實才是關鍵。靠吊扇的一點點電力讓自然風可以自由進出,耗費的能源,遠比冷氣還要少得多。

幫空調省電的最後一招,就是微環境控制。

綠色魔法學校透過屋頂植栽與造林改善微氣候。圖 / 綠色魔法學校

實際上魔法學校內還是找的到空調設備,並不是完全拔除不用。除了選用最高效率的主機,以及把室內循環做到最好以外,降低周遭環境溫度才能減低冷氣的負擔。要降低水泥叢林的熱島效應,需要植被與水體來做溫度調適。

在太陽照射下,水泥屋頂表面最高可以達到攝氏 70 度,如果屋頂有種植植栽,室內頂層樓板的表面溫度就可以維持在攝氏32 度以下。不用開電就先幫室內降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水也是關鍵的一環。一是水的比熱高,想打破水分子之間的氫鍵,需要大量的熱量,要讓一千克水的溫度升高一攝氏度,需要 4,200 焦耳的熱量,這可以避免溫度因為烈陽就快速上升。二是當溫度真的過高,水也會透過蒸發帶走熱量,讓溫度不至於向上飆。

魔法學校的屋頂花園使用水庫淤泥,研磨後燒製成的再生陶粒,裡頭混合了稻穀,結構極細,不會像有機土一樣分解消失,可以涵養水源,還不用動不動補土壤,不只降低屋頂植被的澆水次數,還能達到降溫效果。地面也採用透水鋪面,讓每一滴水都不浪費。

綠色魔法學校本名是成功大學的「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

2013 年被英國知名出版社羅德里其評為「世界最綠的建築」,並獲選為聯合國全球七棟零碳建築之一。

除了表彰之外,在認證上也確實取得了臺灣最高等級的「鑽石級綠建築」認證,以及美國最高級的「白金級綠建築」兩個綠建築認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讓相同的成效可以陸續在全臺的所有建築上實現,臺灣在既有的綠建築標章體系上,擬定出了「建築能效評估系統 BERS」,針對關鍵的空調、照明、插座電器的用電狀況訂出明確的耗電密度指標得分。簡單來說,就是每平方公尺的面積上,每年平均的用電量。

建築能效標示。圖 /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要打造一棟淨零建築,需要設計與材料硬體的相互配合。在日常用電這最大耗能項目上,能透過前面的淨零設計與智慧能源管理來減低能耗。而我們還沒提到的最後一塊拼圖,則是回到建築的建材本身。這部分減碳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將傳統施作工法改為在工廠就完成模組化建材製造的「預鑄工法」,減少現場搭建鷹架、施工的步驟,達成減碳。又或是將部分建材更換為木、竹等負碳建材,甚至使用零廢棄物、能「循環使用」的建材。例如 2018 年亮相的臺中花博荷蘭館、或是 2021 年台糖在沙崙啟用的循環聚落。

建築物能夠完全不用電嗎?……電從哪裡來?

沒錯,連全球最綠的建築——綠色魔法學校,也無法做到完全不使用電力。正如前面提到的,建築的最大能源消耗來自日常使用,而這所「魔法學校」的成就,是成功將日常能源消耗降低,讓溫室氣體排放減少超過 50%。

這就是關鍵,減少一半後,剩下的部分就靠周邊的造林、太陽能和風能等綠色能源來補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2 年 3 月,國發會公佈了 2050 淨零排放的路徑圖,參考美國、日本、歐盟等國,制定了 2050 年達成淨零建築的目標。

這條路徑包含兩個核心目標:第一,所有建築物要在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中達到 1 級節能,甚至進一步達到「1+ 級」近零碳建築的標準,減少至少 50% 的能源消耗。第二,同步發展再生能源,讓這些近零碳建築朝淨零邁進。

淨零建築路徑。圖 /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這個目標比你想像的要容易實現。比如,2023 年 12 月,台達電的瑞光大樓 II 就成功取得了「1+ 級」近零碳建築認證,並符合 0 級淨零建築規範。而在 2024 年 7 月,國泰人壽在臺中烏日的商辦大樓經過改造後,也達到 0 級淨零建築標準。這些案例證明了綠色魔法學校的成功經驗可以複製,不論是新建築還是舊建築,都能達成甚至超越淨零目標。

圖 / 台達電瑞光大樓 II
圖 / 國泰人壽臺中烏日商辦大樓

為了不讓每一年的夏天都是你我餘生最涼的夏天,碳排歸零是必須要實現的目標。現在你知道,這個任務的關鍵就掌握在你我手中。就像選擇能源標章電器一樣,只要選擇符合 BERS 能效標準的建築,我們不僅能降低冷氣的依賴,也能節省電費,讓地球和你的荷包都雙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0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確認過眼神,臉上多兩條肌肉讓狗狗賣萌無辜動人
柏諺_96
・2019/07/31 ・3937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29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今年才過一半,但如果要討論今年最熱門的「狗發現」,莫過於英國樸茨茅斯大學 Juliane Kaminski 所發表的論文了──「小狗眼神」的確存在。

Juliane Kaminski 透過解剖發現,在狗的眼睛周圍比狼多出了兩條肌肉,使得狗狗可以使出超級無辜的小狗眼神,讓人母愛大爆發。不過 Juliane Kaminski 好端端的,沒事去切什麼狗呢?這一搞不好可是會暴動的呀!

牠的表情,只為吸引你注意

狗狗超級會看人臉色,而天生也會使眼色?圖/pixabay

故事還要從 2017 年說起,那一年 Juliane Kaminski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的論文中,發現了狗狗超級會看人臉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Juliane Kaminski 在這篇論文中,以研究員面向或背向狗狗、手上有無拿食物等條件,觀察狗狗對不同動作的實驗者有什麼反應?在統計了 24 隻狗狗後發現,狗狗對於研究員的注意力程度(attentional state)極度敏感,當研究員面向狗狗的時候,狗狗的臉部表情相當積極表現,遠比其他實驗條件下豐富──尤其是「挑眉」(inner eyebrow raise)與「吐舌頭」的表情更是明顯。

過去人們總認為,動物臉部的表情不僅呆板,還不由自主的反映著心中情緒,並不會用於主動溝通上──但是近年來我們早在大猩猩(Gorilla gorilla gorilla)身上發現,牠們也會如同人類一般會利用臉部表情進行溝通;另一個例子更跨到了馬來熊(Helarctos malayanus)身上,同樣是來自樸茨茅斯大學大學的Derry Taylor團隊,也在今年三月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發表了他們在婆羅洲馬來熊保育中心(Bornean Sun Bear Conservation Centre)的研究:馬來熊會精準的互相模仿玩伴表情。

顯然生物學一再告訴我們,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Juliane Kaminski 在 2017 年的這篇研究裡也強調,統計顯示研究員手上有沒有拿食物並沒有影響,這打破了過去人們認為狗狗的積極表現是出自於食慾的誘惑,真正有影響的是眼神的接觸

確認過眼神,催產素上升

而人犬之間的眼神凝視重要性,早在 2015 年由日本麻布大學的菊水建史發表過論文證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菊水建史的研究指出,當飼主與寵物犬凝視的時候,彼此體內的催產素濃度都會上升。催產素何許物也?催產素是由下視丘分泌,影響情感的一重要激素,舉凡分娩、性行為、情侶熱戀、母子溫情、同伴信任、同儕關係等,都受到催產素濃度影響。甚至有人給它一個別名──愛的荷爾蒙。

球棍模型所示的催產素。圖/wikipedia

菊水建史請來 30 位犬飼主與 11 位狼飼主,並測量飼主與寵物尿液中催產素的濃度。接著,請飼主與寵物(狼或狗)互動三十分鐘,研究者在旁記錄飼主與寵物間的凝視、說話與碰觸等動作,並在活動結束後再次測量催產素的濃度。

結果發現,唯有凝視的時間長短,足以解釋催產素在互動前後的濃度變化──凝視的時間越長,彼此體內的催產素濃度就越高。當狗狗與飼主互動後,體內的催產素濃度約上升了 130%,而飼主體內的催產素濃度更是一舉上升了 300%;至於狼與飼主的組別呢?狼根本不太愛瞧著飼主,數據也就毫不顯著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就像個小孩,獲得了寵愛

不過為什麼與狗狗眼睛對望,會讓我們分泌催產素,感到一陣幸福呢?或許我們可以從 Bridget M. Waller 在 2013 年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的文章尋找答案。此發表中指出,幼態成熟(paedomorphism)或許是諸多狗之所以馴化的假說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個。

我們以後可以安慰自己是「幼年靈長類」的頭身比例。圖/pixabay

所謂幼態成熟,指的是某些物種在發育成熟過程中,保留了幼年期的身體特徵。舉例來說,人類的身體四肢相較於其他靈長類動物發育要緩慢,使得人類維持了「幼年靈長類」的頭身比例;而以水族市場上很熟悉的六角恐龍(墨西哥鈍口螈 Ambystoma mexicanum)來說,其他種類蠑螈的成熟過程會將幼年期的外鰓吸收退化、改為以肺部與皮膚呼吸,但六角恐龍達到性成熟時仍保留了幼體特徵的外鰓

狗其實就是幼態成熟的狼?圖/pexel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關於狗的馴化由來,有一個假說是這麼說的──狗其實就是幼態成熟的狼。相較於狼種,狗在馴化過程中,不論是短縮的鼻吻、較寬的頭蓋骨(cranium)、甚至是搖尾巴的行為,在野生的狼身上都較常出現在幼狼時期,不過狗卻將這些特徵延伸到了成犬階段。

這麼做有什麼好處呢?還真有。由於較短的鼻吻、較寬的頭蓋骨、挑眉所帶來的放大眼睛效果,都與人類嬰兒的型態不謀而合。這類似的臉部組成,激發了史上第一位狗奴才的母愛,也翻開了人犬互動的第一頁。

收容所裡的狗狗,每個都爭向與人類互動。圖/pxhere

Bridget M. Waller在論文中從收容所拍攝了 29 隻狗與人類的互動,在實驗中研究員走入籠中狗狗所在的房間,在站籠子前伸出一隻手,並拍攝下 2 分鐘的影片。針對每段影片,研究人員分析狗狗的臉部表情、搖尾巴持續時間、在籠中靠近眼前人類的時間長短──以及狗狗最終在被領養前,在收容所待了多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結果出爐,根據統計所得數學公式,如果狗狗在兩分鐘內做了 5 次挑眉的動作,牠們在收容所平均停留的時間為 49.83 天;而如果狗狗在兩分鐘內做了 10 次挑眉動作,時間則縮短為 34.88 天;當次數來到 15 次時,時間則落在 28.31 天內──雖然隨著次數增加也浮現了邊際效應,不過顯然,豐富的臉部表情有助於狗狗博得人類歡心!

出乎意料的是,原本認為代表友善的「搖尾巴」,卻與停留在收容所的時間長短沒有什麼相關,這也再度佐證了「挑眉」是一項多麼強大的人擇壓力。

大眼睛挑眉頭,狗狗這樣賣萌

在理解「賣萌」是多麼有效的招數之後,科學家可就好奇起來,既然狼、犬之間在表情上差異如此顯著,那麼是否有著紮實的生理證據呢?別急,這不是「切」回主題了嗎?

Juliane Kaminski 在 2019 的論文中解剖了 4 狼 6 犬(個別是米克斯、拉不拉多獵犬、尋血獵犬、西伯利亞哈士奇、吉娃娃與德國牧羊犬),發現所有狗狗在眼睛內緣上方,都有一條發達的「內側提眼角肌」(levator anguli oculi medialis muscle, LAOM),正是這條肌肉讓狗狗得以在眼睛上方擠出一條,彷彿隱藏在皮毛之下的內眉毛(inner eyebrow);而狼在相同的生理位置上,卻只有稀疏薄弱的一些肌纖維,以及大量的結締組織而已,根本無法利用這些組織「進行一個挑眉的動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無獨有偶,狗狗在眼睛外側還有一條眼外拉伸肌(retractor anguli oculi lateralis muscle, RAOL),雖然這條肌肉是狼、犬皆有,不過在狗身上可要發達多了。藉由這條肌肉,狗狗可以進一步將周圍肌膚往外拉,這一睜眼睛可又更大了。

這條RAOL唯獨在哈士奇身上不見,真不愧是月月。圖/pixabay

不過弔詭的是,這條 RAOL 唯獨在哈士奇身上不見,雖然 Juliane Kaminski 認為,這是因為哈士奇是較為古老的犬種之故,不過可別忘了──在遺傳分析上並沒有哪一種狗的親緣關係,比起其他種狗更接近狼。

這是因為狗並不是直接由我們今天在野外看到的狼演化而來,而是在約三萬三千年前,某一種狗與狼的共同祖先,分出幾支有些相異的後代。這些後代一支逐鹿山野,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狼;另一支則跟隨人類的腳步,逐漸被馴化成了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就好比與兄弟各自成家立業,但各自小孩去討論誰與叔叔比較像並沒有意義,因為「姪子們與叔叔的距離」都是相同的。回到狼、犬身上,我們也只能說「某一種狗保留了與狼最多的共同祖先特徵」,並無法宣稱哪一種狗在親緣關係的演化時序上,更接近狼一些。

不如也來試試其他與狼最接近的基礎種,例如沙皮狗。圖/pxhere

依據中國昆明動物研究所王國棟2015年發表在《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的研究所示,東南亞的鬆獅犬、秋田犬與沙皮狗等品種,是目前與狼最接近的基礎種群。

如果從這個結果反觀 Juliane Kaminski 的研究,就顯得 Juliane Kaminski 所採取的六種品種狗有些不足──是否缺乏RAOL的情況只在哈士奇身上?同為雪橇犬的阿拉斯加雪橇犬(Alaskan Malamute)、薩摩耶犬(Samoyed)是否也需要檢視?更加古老的東南亞犬種需要納入考量嗎?

進一步思考,哈士奇是從未演化出 RAOL?還是在後來的培育過程中丟失了?人們當初在培育哈士奇的時候,主要以「工作犬」導向選拔,那麼對於眼睛的人擇壓力還強烈嗎?大眼睛對於在雪地奔跑是有助益的特徵嗎?或許我們需要的證據還遠遠不夠。

狗狗眼睛的動作,可以放大眼球並且模仿人類悲傷時的表情。右圖即為明顯的挑眉動作。圖片/Waller et al, 2006

回到 Juliane Kaminski 論文的下半場,研究團隊另外觀察了 9 匹狼、27 隻狗與人類的互動。研究員同樣以 2 分鐘的影像拍攝,在籠中的狼與狗對眼前的人類有何反應?結果並不意外,狗做出挑眉動作的強度與頻率,要遠遠高過於狼。

至此故事也大約有個輪廓了,Juliane Kaminski 的團隊認為,狗將眼角拉起的舉動:

  • 一來可以放大眼球在臉部的比例,形成猶如人類嬰兒的臉部組合,誘發人類產生照顧欲望(nurturing response);
  • 二來提高內側眉毛的臉部動作,也恰如人們悲傷時的表情,更進一步激起了人們的憐憫;

而拉開眼球週邊肌肉,露出更多眼白,則又如視覺合作假說(cooperative eye hypothesis)所說──人們在溝通時因看見對方眼神所向、獲知對方意圖,因而博得信任感。是以我們回望演化之路,似乎暫時有了這麼一個答案:

狗狗遠祖在肌肉上的突變,無意間取得了人類好感,不僅興起照顧慾望,也引發了對這個物種的偏愛。

不過,貓呢?或許跟寄生蟲有關吧。

參考資料

  • Kaminski, J., Hynds, J., Morris, P., & Waller, B. M. (2017). Human attention affects facial expressions in domestic dogs. Scientific reports, 7(1), 12914.
  • Nagasawa, M., Mitsui, S., En, S., Ohtani, N., Ohta, M., Sakuma, Y., … & Kikusui, T. (2015). Oxytocin-gaze positive loop and the coevolution of human-dog bonds. Science, 348(6232), 333-336.
  • Waller, B. M., Peirce, K., Caeiro, C. C., Scheider, L., Burrows, A. M., McCune, S., & Kaminski, J. (2013). Paedomorphic facial expressions give dogs a selective advantage. PLoS one, 8(12), e82686.
  • Wang, G. D., Zhai, W., Yang, H. C., Wang, L., Zhong, L., Liu, Y. H., … & Irwin, D. M. (2016). Out of southern East Asia: the natural history of domestic dogs across the world. Cell research, 26(1), 2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SOS!你看到羊兒眼中的求救訊息了嗎?
Peggy Sha/沙珮琦
・2016/12/15 ・2081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05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每次看到毛小孩水汪汪的眼神,你的心是不是都被融化了呢?那種不需要語言就可以傳遞的情感連結常常讓人感動地無以復加,不過啊,各位大大以後可以稍微冷靜一點了,因為其實隔壁棚的山羊也可以做到這件事(?)

汪星人的大眼真是令人無法招架。圖/Pixabay
汪星人的大眼真是令人無法招架。圖/Pixabay

是不是好夥伴?看牠的眼睛就知道

《小王子》的狐狸曾經說過,馴養便是建立關係,而如果用更精確一點的說法解釋,我們可以將馴養定義為:動物或植物族群逐漸受人類利用與掌控的過程。[1]

「假如你馴養我,我們就彼此互相需要。你對於我將是世界上唯一的,我對於你也將是世界上唯一的……」──聖修伯里《小王子》

在馴養的過程中,動物的認知和行為都會因此改變,其中,最為人所知的例子便是狗(Canis lupus familiaris)與狼(Canis lupus)的不同。雖然兩者同屬犬科動物,但只有狗兒會使用指示性和意圖性的方式與人類溝通,這是因為在馴化的過程中,犬科動物的大腦已有所改變,讓牠們擁有了這種能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我們要怎麼確認這種溝通的能力呢?科學家嘗試運用「無解之題」(unsolvable problem)來作為測試的依據,實驗讓狗面臨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並觀察牠們是否會嘗試與人類進行溝通。

那麼,除了狗以外的動物呢?科學家經過許多實驗發現:人們較熟悉的伴侶動物(指以陪伴為目的被飼養的動物)裡頭,狗和馬都會透過眼神和人類進行溝通以尋求協助。研究人員觀察到狗與幼兒都會察覺實驗者的注意力方向,並在面對無解之題時增加眼神接觸。而「察覺人類注意力」的這項技能,馬兒做起來也是得心應手,不過,可不是所有伴侶動物都喜歡跟人類用眼神溝通,像喵星人就不喜歡眼神接觸,這與牠們傲嬌屬性的角色設定可說是不謀而合。

山羊大大也會看人嗎?

從前的動物溝通實驗常常將對象鎖定在伴侶動物,那麼,被 養肥了下酒的 雞鴨魚豬牛等等食用動物呢?

紅燒雞翅,我最愛吃。圖/Youtube
紅燒雞翅,我最愛吃。圖/Youtube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解開謎底,科學家特別針對山羊進行實驗。實驗在「山羊樂園」(Buttercups Sanctuary for Goats)進行,總共找了 34 隻成年羊(17 隻雌羊、17 隻閹公羊),樂園裡的這些山羊與人類之間經歷過許多正向的互動;在實驗之前,樂園裡的員工和志工都會固定照顧山羊,牠們也可以自由取得自己想要的食物。

在正式實驗之前,山羊們先歷經了「取食練習」:在練習場地的正中央,有一塊稍高於其他部分的木板,而兩名參與實驗的人員則會分別站木板旁邊(實驗員 A )以及距離木板 250 公分處 (實驗員 B)。實驗員 A 將食物放在木板上,並用塑膠盒蓋住,如果山羊可以在 60 秒內移動或翻倒塑膠盒並取得食物,便算過關。在練習的過程中,有 2 隻雌羊因為沒有達成任務而被排除。

在甲組中,實驗員面對盒子;在乙組中,實驗員背對盒子。圖/實驗圖片
在甲組中,實驗員面對盒子;在乙組中,實驗員背對盒子。圖/實驗圖片

而在第二階段的正式實驗中,科學家進一步將塑膠盒固定在木板上,讓山羊看得到飼料卻吃不到,成為了「無解之題」。實驗將山羊分為兩組(各 16 隻羊),甲組山羊的實驗過程中,實驗員 A 會面對塑膠盒;而乙組山羊的實驗過程中,實驗員 A 則會背對塑膠盒;而實驗員 B 則當作控制變因、始終直直盯著塑膠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在看我嗎?靠近一點,再靠近一點

看著我、看著我(瞇)快給我食物啦~~圖/Pixabay
看著我、看著我(瞇)快給我食物啦~~圖/Pixabay

在取食練習和正式的實驗中,我們可以發現山羊會根據實驗員 A 的注意方向而調整自己的行為;相對於背對自己的實驗員來說,山羊會比較早看向面對自己的實驗員,注視實驗員的目光也會停留較久。此外,當實驗員 A 面向前方時,山羊會比較快進行視線交替(gaze alternation)且視線交替的頻率也較高;而在面對實驗者 B 的時候,則沒有特別的差異。這個實驗結果從前也曾在幼兒、狗和馬的身上有類似發現。

  • 註:視線交替(gaze alternation)指的是視線在人與物品間交替

在實驗中,所有的山羊都有與一位或同時兩位實驗者互動,可能是想要乞求食物。在實驗中,還有另一項有趣的發現,在下方的實驗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幾乎沒有肢體接觸的情況下,山羊會在實驗者前 20~40 公尺處短暫停留 2~3 秒,這個有點嬌羞的求救舉動有可能是視線交替後的發展動作,不過,不是每一隻山羊都會有這個舉動,所以此舉背後的意義尚待釐清。

在這個實驗中,山羊展現了與狗或馬相似的行為,顯示出不只有伴侶動物會與人類產生交流或溝通,而這也改變了原本人們對於動物溝通能力的假設;除了伴侶動物之外,或許我們也應該用更全面的視角去檢視馴化對於各種動物的影響,或許我們看待動物的方式也會不再相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1. 馴養 維基百科 
  2. Christian Nawroth, Jemma M. Brett, Alan G. McElligott, “Goats display audience-dependent human-directed gazing behaviour in a problem-solving task” , Biology Letters, [2016.07.05]  DOI: 10.1098/rsbl.2016.0283
  3. Virginia Morell, “Video: These goats stare at men—when they want help“, Science, [2016.07.05]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Peggy Sha/沙珮琦
69 篇文章 ・ 390 位粉絲
曾經是泛科的 S 編,來自可愛的教育系,是一位正努力成為科青的女子,永遠都想要知道更多新的事情,好奇心怎樣都不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