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
4

文字

分享

0
4
4

身為焦慮依附者,如何善用交友軟體,而非受困於交友軟體?——依附理論系列(十九)

貓心
・2023/08/07 ・3803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前一陣子,在網路上看到了一篇新聞,標題是〈交友軟體真的可以找到對的人嗎?研究曝 1 種人最容易暈船,越玩反而越痛苦〉,裡面在談的是焦慮依附玩交友軟體,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這一篇新聞裡指出,焦慮依附在交友軟體上,是最難從中受益的一群人,而新聞的最後,則建議焦慮依附者接受心理治療。

對於這樣的新聞,我是不贊同的,一來是依附風格本身其實是難以改變的,二來是心理治療並不是一個便宜的療程,且依附風格難以輕易被改變。這樣的新聞,好像讓焦慮依附者陷入了一個永遠無法解決的困境深淵當中,而改變卻是非常困難的。

因此,這一篇文章,我想要來談談,焦慮依附的人應該如何妥善地使用交友軟體,如何讓交友軟體成為有助於自己成長的工具,而非陷入缺乏安全感的無盡回缺之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焦慮依附的人有方法可以妥善地使用交友軟體,讓交友軟體成為有助於自己成長的工具,而非陷入缺乏安全感的無盡回缺之中。示意圖/envatoelements

什麼是焦慮依附?什麼是逃避依附?

雖然在過去,我寫過非常多依附風格的文章,想閱讀更多的人可以看看這兩篇(依附理論的起源: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依附理論系列(一)依附傾向:我對你的依附沒有絕對分類──依附理論系列(二)),但在這篇文章的一開始,我還是要談談什麼是依附風格。

在依附風格的定義上,是一個兩軸四象限的概念。依附可以分成四種類型,分別是安全焦慮逃避矛盾等四種依附。

先來談談焦慮的特質。所謂焦慮依附,指得是在關係中容易感覺到對方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親近自己,因而容易覺得患得患失、想要不斷確認關係的特質。而所謂的逃避依附,則是在關係中害怕與別人親近,在親近的同時容易感覺到喘不過氣,希望與愛人保持距離的一群人。

安全依附的人,就是焦慮跟逃避兩個特質都低的人,他們不容易感覺到別人要拋棄自己,也不容易感覺到難以和他人親近;而矛盾依附則是,時而會感覺到對方與自己不夠親近、害怕對方拋棄自己,又時而會感覺到對方和自己太過親近,覺得不舒服而想拉開距離的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交友軟體上,到底是怎麼樣的人居多?

那麼,交友軟體上,到底是怎麼樣的人居多呢?根據師大的碩士生陳姵如在她的畢業論文蒐集到的資料指出,台灣的交友軟體上,「焦慮依附」佔總人數 38.33%,「安全依附」佔總人數 25.83%[1]。不過因為她使用的量表,和國際上普遍使用的量表有一些學理上的爭議,因此我無法將逃避依附和矛盾依附的比例進行呈現。不過簡單來說,焦慮依附在交友軟體上,佔了將近四成的人數,而安全依附也有1/4的人數。

那麼,焦慮依附的人,到底為什麼會在交友軟體上佔這麼大的比例呢?他們使用交友軟體,又是為了什麼呢?

過去的研究指出,焦慮依附的人渴望與人親密的特質,會讓他們渴望與人在社交上來往,同時害怕被拒絕[2]。在這樣的情況下,交友軟體確實提供了一個很適合焦慮依附社交的場合。

在一般的生活中,我們的社交,並不一定是為了獲得對方的喜歡而做的。工作上必須要和老闆社交、和同事社交,是為了讓工作順利進行下去而做的;而且在這些情境之下,我們並不知道對方到底對我們有沒有私領域上的興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交友軟體的設計上,讓我們一開始就能夠設定自己要尋找朋友、短期交往關係、長期交往關係、結婚為前提的關係等等,對於焦慮依附這些想尋求深刻而緊密的關係的人而言,其實是相對友善的環境。

交友軟體的設計,對於焦慮依附這些想尋求深刻而緊密的關係的人而言,是相對友善的環境。示意圖/envatotelements

過去的研究曾經指出,一旦一個人意識到彼此相互吸引[3],彼此的互動模式會有所改變,而交友軟體提供了互相喜歡才能配對的機制,讓使用者透過意識到自己跟一些人成功配對,而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具有吸引力的人[4]

焦慮依附在交友軟體上的危險,以及我們該如何克服

不過,焦慮依附傾向越高的人,在使用交友軟體上,確實也有一些風險存在。根據一份研究指出,焦慮程度越高的人,確實越有可能使用交友軟體,也會在交友軟體上花費較多的時間。

花費較多時間上,其實是一把雙面刃。雖然好的部分在於,我在上一段提到,交友軟體讓焦慮依附,比較不必擔心被拋棄、不被喜愛等等的社交線索,但也有研究指出,焦慮依附傾向高的人,在交友軟體上,比較難以實際約到他人碰面[6];除此之外,焦慮依附若使用交友軟體和他人約炮,比較難以獲得滿足,同時也會產生許多負面的情緒[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針對這些部分,我要提供焦慮依附傾向高的人,在使用交友軟體上的一些建議。

第一個建議,就是不要約炮。對於焦慮依附的人來說,大多會希望性行為是一個讓彼此關係更加進展的手段,而非像逃避依附一樣,比較能夠性愛分離。這個部分,我在泛科學上的〈性與愛的矛盾掙扎?不同依附型態對性愛關係的影響──依附理論系列(十七)〉一文中,有過詳細的討論。

正因為焦慮依附希望性愛能讓關係進展,那麼短暫的約炮關係,就容易讓焦慮依附暈船,因為焦慮依附者,雖然名義上同意對方只做愛不交往,但實際上又會希望透過性愛來改變對方的態度,進而跟自己交往。

如果約炮的對象,打從一開始就很堅持彼此不要交往,那麼約炮後,讓焦慮依附者感受到對關係不滿意,並隨之產生許多負面感受,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如果你的焦慮依附特質高,又真心希望找到一段長久的關係,千萬不要以身試火。

短暫的約炮關係,就容易讓焦慮依附暈船。示意圖/envatoelements

第二個給焦慮依附的建議在於,交友軟體用得多沒關係,但必須要把認識一個人的時間拉長。焦慮依附傾向高的人,大多會希望盡快確認兩個人的關係。但經歷過多場戀愛之後就會發現,有一些關係中自己的期望,以及對方對關係的期望,若未能在交往前做過核對,就容易讓彼此在交往中過得不順利(關於焦慮依附比較容易期待在認識時盡快拉近關係的研究,可以參考〈交往前,讓我們約會吧!三種依附類型怎麼做?──依附理論系列(四)〉)。

當然,我並不贊同感情中不應該改變別人的說法。我覺得戀愛是一個互相滿足、一起成長的過程,但我同時也不認為,希望短時間內改變對方的行事風格或價值觀等等,是一件讓人舒服的事情。

因此,把互動時間拉長,同時和對方討論一些自己的期望和對方的想法之間的落差,或許有助於你篩選掉無法相處的對象,或是打算和對方長久走下去,該如何拿捏彼此的進展速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把互動時間拉長,同時和對方討論一些自己的期望和對方的想法之間的落差,或許有助於你篩選掉無法相處的對象,或是打算和對方長久走下去,該如何拿捏彼此的進展速度。示意圖/envatoelements

第三個給焦慮依附的建議,則是盡量尋找同時具有「低焦慮」與「低逃避」這兩個特質的人交往,也就是和安全依附交往。安全依附者,相對而言有著較高的安全感,也比較願意對感情抱持著開放的態度。

如果真的找不到安全依附者,我也會建議焦慮依附特質較高的人,避免和「高逃避」的「逃避依附」與「矛盾依附」交往,他們不喜歡與人太過親近,不習慣表達自己的情感,對於情感需求高、希望與人親近的焦慮依附者而言,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當然,我無法提供一種通往幸福的簡單道路,即便我寫過眾多與依附相關的文章,也對依附相對熟悉,但我覺得了解依附,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適合和怎麼樣的人交往,不適合和怎麼樣的人交往;同時,你得了解到,哪一些關係,是讓自己容易表達情感,同時不會受傷的關係,而哪一些關係,是讓自己容易受傷,對方是無法接住自己情感需求的關係。

身為焦慮依附者,我不認為自己應該避免使用交友軟體,即便容易暈船,但挑選對象,讓自己暈一個暈下去會安全的人,而不是暈那些會讓自己受傷的人,我覺得才是最重要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粉專 Psydetective-貓心

參考文獻

  1. 陳姵如(2022)交友軟體使用者之人際依附風格、愛情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 Mikulincer M, Shaver PR. (2007) Attachment in adulthood: structure, dynamics, and change. New York: Guilford.
  3. Luo, S., & Zhang, G. (2009). What leads to romantic attraction: Similarity, reciprocity, security, or beauty? Evidence from a speed-dating stud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7(4), 933–964. 
  4. Alexopoulos C, Timmermans E, McNallie J. Swiping more, committing less: unraveling the links among dating app use, dating app success, and intention to commit infidelity.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20; 102:172–180.
  5. John K. Coffey, D. Kyle Bond, Jessica A. Stern & Natalie Van Why (2022): Sexual Experiences and Attachment Styles in Online and Offline Dating Contex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xual Health, DOI: 10.1080/19317611.2022.2110349\
  6. E. Timmermans & C. Alexopoulos(2020) Anxiously Searching for Love (Among Other Things): Attachment Orientation and Mobile Dating Application Users’ Motives and Outcomes. Volume 23, Number 7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貓心
76 篇文章 ・ 122 位粉絲
心理作家。台大心理系學士、國北教心理與諮商所碩士。 寫作主題為「安全感」,藉由依附理論的實際應用,讓缺乏安全感的人,了解安全感構成的要素,進而找到具有安全感的對象,並學習建立具有安全感的對話。 對於安全感,許多人有一個想法:「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但在實際上,安全感其實是透過成長過程中,從照顧者對自己敏感而支持的回應,逐漸內化而來的。 因此我認為,獲得安全感的兩個關鍵在於:找到相對而言具有安全感的伴侶,並透過能夠創造安全感的說話方式與對方互動,建立起一段具有安全感的關係。 個人專欄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detective/ 個人攝影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photographer/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從認證到實踐:以智慧綠建築三大標章邁向淨零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1/15 ・448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你走進一棟建築,是否能感受到它對環境的友善?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但現今建築不只提供我們居住和工作的空間,更是肩負著重要的永續節能責任。

綠建築標準的誕生,正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問題,確保建築設計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污染,同時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然而,要成為綠建築並非易事,每一棟建築都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獲得標章認證。

為推動環保永續的建築環境,政府自 1999 年起便陸續著手推動「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及「綠建材標章」的相關政策。這些標章的設立,旨在透過標準化的建築評估系統,鼓勵建築設計融入生態友善、能源高效及健康安全的原則。並且政府在政策推動時,為鼓勵業界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導入綠建築手法,自 2003 年特別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截至 2024 年為止,已有 130 件優良綠建築、31 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涵蓋學校、醫療機構、公共住宅等各類型建築,不僅提升建築物的整體性能,也彰顯了政府對綠色、智慧建築的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這麼多,你可能還不明白建築要變「綠」、變「聰明」的過程,要經歷哪些標準與挑戰?

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
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一招:依循 EEWH 標準,打造綠建築典範

環境友善和高效率運用資源,是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核心理念,但這樣的概念不僅限於外觀或用材這麼簡單,而是涵蓋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也就是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和維護階段在內,都要貼合綠建築的價值。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臺灣在綠建築的制訂上不落人後。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也高,得要有一套我們自己的評分規則——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應運而生,四個英文字母分別為 Ecology(生態)、Energy saving(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以及 Health(健康),分成「合格、銅、銀、黃金和鑽石」共五個等級,設有九大評估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就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看它如何躍過一道道指標,成為「鑽石級」綠建築的國家公園!

位於臺南市四草大橋旁的「台江國家公園」是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也是臺灣唯一的濕地型的國家公園。同時,還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其外觀採白色系列,從高空俯瞰,就像在一座小島上座落了許多白色建築群的聚落;從地面看則有臺南鹽山的意象。

因其地形與地理位置的特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則成了台江國家公園的首要考量。園區利用既有的魚塭結構,設計自然護岸,保留基地既有的雜木林和灌木草原,並種植原生與誘鳥誘蟲等多樣性植物,採用複層雜生混種綠化。以石籠作為擋土護坡與卵石回填增加了多孔隙,不僅強化了環境的保護力,也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使這裡成為動植物共生的美好棲地。

台江國家公園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二招:想成綠建築,必用綠建材

要成為一幢優秀好棒棒的綠建築,使用在原料取得、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綠建材」非常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建材最早是在 1988 年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上被提出,一路到今日,國際間對此一概念的共識主要包括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廢棄物減量(reduce)和低污染(low emission materials)等特性,從而減少化學合成材料產生的生態負荷和能源消耗。同時,使用自然材料與低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亦可避免對人體產生危害。

在綠建築標章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於 2004 年 7 月正式推行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建材生命週期為主軸,提出「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四大方向。舉例來說,為確保室內環境品質,建材必須符合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等條件;為了防溫室效應的影響,須使用本土材料以節省資源和能源;使用高性能與再生建材,不僅要經久耐用、具高度隔熱和防音等特性,也強調材料本身的再利用性。


在台江國家公園內,綠建材的應用是其獲得 EEWH 認證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在設計結構上體現了生態理念,更在材料選擇上延續了對環境的關懷。園區步道以當地的蚵殼磚鋪設,並利用蚵殼作為建築格柵的填充材料,為鳥類和小生物營造棲息空間,讓「蚵殼磚」不再只是建材,而是與自然共生的橋樑。園區的內部裝修選用礦纖維天花板、矽酸鈣板、企口鋁板等符合綠建材標準的系統天花。牆面則粉刷乳膠漆,整體綠建材使用率為 52.8%。

被建築實體圍塑出的中庭廣場,牆面設計有蚵殼格柵。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日常節能方面,台江國家公園也做了相當細緻的設計。例如,引入樓板下的水面蒸散低溫外氣,屋頂下設置通風空氣層,高處設置排風窗讓熱空氣迅速排出,廊道還配備自動控制的微噴霧系統來降溫。屋頂採用蚵殼與漂流木創造生態棲地,創造空氣層及通風窗引入水面低溫外企,如此一來就能改善事內外氣溫及熱空氣的通風對流,不僅提升了隔熱效果,減少空調需求,讓建築如同「與海共舞」,在減廢與健康方面皆表現優異,展示出綠建築在地化的無限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式建築群分割後所形成的巷道與水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綠建材的部分,另外補充獲選為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其採用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的建材,比方提高高爐水泥(具高強度、耐久、緻密等特性,重點是發熱量低)的量,並使用能提高混凝土晚期抗壓性、降低混凝土成本與建物碳足跡的「爐石粉」,還用再生透水磚做人行道鋪面。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同樣入選 2023 年綠建築的還有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首先,他們捨棄金屬建材,讓高爐水泥使用率達 100%。別具心意的是,他們也將施工開挖的土方做回填,將有高地差的荒地恢復成平坦綠地,本來還有點「工業風」的房舍告別荒蕪,無痛轉綠。

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等等,這樣看來建築夠不夠綠的命運,似乎在建材選擇跟設計環節就決定了,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建築是活的,需要持續管理–有智慧的管理。

第三招:智慧管理與科技應用

我們對生態的友善性與資源運用的效率,除了從建築設計與建材的使用等角度介入,也須適度融入「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s)的概念,即運用資通訊科技來提升建築物效能、舒適度與安全性,使空間更人性化。像是透過建築物佈建感測器,用於蒐集環境資料和使用行為,並作為空調、照明等設備、設施運轉操作之重要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推動建築與資通訊產業的整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2004 年建立了「智慧建築標章」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的標準。評估指標經多次修訂,目前是以「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六大項指標作為評估基準。
以節能管理指標為例,為了掌握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能耗,需透過系統設備和技術的主動控制來達成低耗與節能的目標,評估重點包含設備效率、節能技術和能源管理三大面向。在健康舒適方面,則在空間整體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空氣品質、水資源等物理環境,以及健康管理系統和便利服務上進行評估。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充分展現智慧建築應用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 8 大指標先進技術,來達成兼顧環保和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是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打造的指標性建築,受到國際矚目。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1年優良智慧建築專輯」(新北市政府提供)

在興建階段,為了保留基地內 4 棵原有老樹,團隊透過測量儀器對老樹外觀進行精細掃描,並將大小等比例匯入 BIM 模型中,讓建築師能清晰掌握樹木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確保施工過程不影響樹木健康。此外,在大樓啟用後,BIM 技術被運用於「電子維護管理系統」,透過 3D 建築資訊模型,提供大樓內設備位置及履歷資料的即時讀取。系統可進行設備的監測和維護,包括保養計畫、異常修繕及耗材管理,讓整棟大樓的全生命週期狀況都能得到妥善管理。

智慧建築導入 BIM 技術的應用,從建造設計擴展至施工和日常管理,使建築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以 FM 系統 ( Facility Management,簡稱 FM ) 為例,該系統可在雲端進行遠端控制,根據會議室的使用時段靈活調節空調風門,會議期間開啟通往會議室的風門以加強換氣,而非使用時段則可根據二氧化碳濃度調整外氣空調箱的運轉頻率,保持低頻運作,實現節能效果。透過智慧管理提升了節能效益、建築物的維護效率和公共安全管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

綠建築、綠建材與智慧建築這三大標章共同構建了邁向淨零碳排、居住健康和環境永續的基礎。綠建築標章強調設計與施工的生態友善與節能表現,從源頭減少碳足跡;綠建材標章則確保建材從生產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並保障居民的健康;智慧建築標章運用科技應用,實現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室內環境的精準調控,增強了居住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這些標章的綜合應用,讓建築不僅是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更成為實現淨零、促進健康和支持永續的具體實踐。

建築物於魚塭之上,採高腳屋的構造形式,尊重自然地貌。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1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1

10
2

文字

分享

1
10
2
女人穿紅色,是因為男人帥,還是她排卵?
胡中行_96
・2023/11/09 ・2001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剛才在想妳的洋裝。」「喜歡嗎?」「我覺得很好。」他說。「怎樣啦?」「但是可以更好。妳知道,也許整團扔在地上。」「你這麼認為?」「還蠻確定的。」他回答:「不過,現在都只是猜測。我需要一些實驗數據。妳懂,做個前後比較。」──李.查德《一觸即發》(Tripwire)[1, 2][註1]

比起女性的穿著,有些男性可能更看重對方的「內在」,急於把包裝丟掉。然而,過往的文獻指出,女性身上那塊布料以及妝容、首飾的顏色,恐怕都帶有重要的社交訊號。[3]

圖/Tamara Bellis on Unsplash

紅色訊號

紅色,增添男女在異性眼中的魅力。[註2]看著穿紅衣的男性,女性評價對方的好感度略升。性別對調的雷同情境,男性更是難以抗拒強烈吸引:試圖挪近座位,忍不住提出親密問題,並且比較願意跟她約會,或為她花錢。或許是基於演化,從紅潤的肌膚,推斷一個人的健康狀況、繁衍價值,甚至女性是否排卵或高潮。紅色跟美妝、性感內衣、情人節、紅燈區與性的連結,深植人心。[3]

20世紀的知名美國設計師Bill Blass曾建議:「遲疑的時候,就穿紅色。」[4, 5]不過,德國波茨坦大學(University of Potsdam)、烏帕塔大學(University of Wuppertal),以及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Florida State University)學者所組成的團隊,並不覺得顏色是單純的時尚選擇。他們想瞭解,女性在情慾高漲的受孕期(fertile phase),也就是排卵日與之前幾天,或是被男性吸引時,是否會傾向穿戴紅色。[3]

助理的欺世容顏

研究團隊安排了一個雖然帶有欺騙意味,但是研究倫理委員會給過的詭計:首先,請 20 名女學生,無情品評 7 張白人男性照片。從奇醜無比到潘安再世,最高 9 分。依據她們的給分,挑選出顏值優於平均,還有面容堪稱平庸的各 1 張,冒充「研究助理」的長相。[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後,假裝要進行「智能與感知」研究。事前2天,發送電子郵件給隨機分為 3 組,總共 323 名的女性受試者。其中 2 組的信件,分別夾帶某 1 張「研究助理」的照片。等大家都來了,收到照片的受試者才被告知,該「助理」不克出席,其任務改由別的工作人員執行。[3]

泛紅的數據統計

當天看似為主要的程序結束後,工作人員以另個研究之名,幫每位受試者拍攝臉部特寫和全身照各1張,並請她們填寫經期、避孕藥、感情狀態等資料。同意拍照者,可以於出席費的5歐元之外,再獲得5歐元的回饋。排除更年期、懷孕、同性戀、不願拍照、沒有完成問卷,以及生理期資訊提供不全的人。最後採用的數據來自 281 名,介於 17 至 46 歲之間的異性戀與雙性戀女性。她們的照片中,正紅、腥紅、粉紅、栗紅、橙、紫等,所有跟紅色沾得上邊的衣著、首飾、化妝,全部都納入統計。[3]

圖/Nick Noel on Unsplash

女性為誰添紅妝?

研究團隊分析受孕期、避孕藥、天氣、年紀、感情狀態,跟男性外貌等 6 項變因,但最後僅有 1 項會促成符合假說的結果。[3]「因為親愛的朋友,你和我就像那面紅牆。理論上是個好主意,實際上卻不怎麼行得通。」一切正如 Carrie,在《慾望城市》第 3 季第 8 集中所言。[6]儘管女性在受孕期對交往的渴求,以及用紅色來增加自身魅力的習性,都有文獻背書,[3]現實終究無比殘酷──「人帥真好,人醜吃草」。

無論生理週期的變化,只有在預期見到美男時,女性才會提高紅色系打扮的用量。此現象又以使用避孕藥,而荷爾蒙濃度穩定的群體最為明顯。這點令研究團隊頗為困惑,推測自然排卵的女性,大概另有展現萬種風情的方法。至於長相平凡和沒有照片的男性,都撩撥不起春心蕩漾,女性就無差別地懶得為他們添紅妝。[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備註

  1. 本文引述小說《一觸即發》(Tripwire)時,中文書名採用皇冠文化的版本,但是內容為筆者根據原文的翻譯。[1, 2]
  2. 原論文以順性別異性戀的白人為討論對象,[3]其分析在別的族群,未必成立。

參考資料

  1. Child L. (2008) Tripwire (Jack Reacher 3), p. 359. Random House.
  2. 皇冠文化集團「一觸即發」皇冠讀樂網(Accessed on 31 OCT 2023)
  3. Agthe M, Niesta Kayser D, Schwarz S, et al. (2023) ‘Antecedents of the red-romance effect: Men’s attractiveness and women’s fertility’. PLOS One, 18(4): e0284035.
  4. The 87 Greatest Fashion Quotes of All Time’. (04 FEB 2022) Harper’s Bazaar.
  5. Bill Blass’. (18 JUN 2023)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6. Sex and the City: Cock-a-Doodle-Do’. IMDb. (Accessed on 31 OCT 202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7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沒關係,不是騙子:交友軟體的自我設定
喀報CastNet_96
・2022/12/04 ・5490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你在交友軟體上會為自己塑造形象嗎?陽光而正向、時髦而迷人?

我們往往希望在網路交友時展現最完美的樣子,但這些被形塑出的樣貌還是真實的自己嗎?

本文訪談多位交友軟體使用者和傳播社會學專長教授,了解個人如何在交友平台上定位自我以及多面向的想法。形象塑造是修飾而非欺騙,知道自己能帶給他人什麼亮點、想要什麼,是交友軟體使用的第一步,期望可以帶領讀者對交友軟體的自我設定進行更深層的思考。

開啟交友軟體的大門 個人檔案的呈現

喜歡右滑、不喜歡左滑——這應該是多數交友軟體使用情境的最佳註解,透過個人檔案上的影像與文字顯現的容貌、穿搭、學歷等外在因素或現實條件,使用者會決定是否想進一步認識對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 歲的小晴(化名)是個內向害羞、交友圈較為狹窄的女生,2021 年 7 月,在好奇心驅使下她下載了 Tinder。「我比較注重穿搭,所以會從這方面去挑選對象。」小晴表示,「先以照片為主,因為看照片的速度比較快,如果照片符合自己的篩選條件才會看自我介紹。」

同為大學生的 Q(化名)是位個性溫和且交友軟體使用經驗豐富的男生,從高二開始,接觸了四年:「篩選時以長相為主,畢竟交友軟體一開始就是看到照片,接著就是他的個性簽名有沒有讓我感受到誠意。」

交友軟體上,個人頁面的展現在短短數秒的時間內便主宰了一個人的配對成功機率,這也是為何使用者普遍會將自己塑造成理想中的形象,自然的生活照、有趣的個人簡介、多元的興趣等,放眼望去,許多人都看起來魅力無窮。小晴說道:「肯定會塑造自己的形象,會特別挑過照片、花點時間修圖再放上去,希望別人看到會覺得我很酷、很懂穿搭。」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助理教授陳維平的的學術專長為傳播社會學領域,近期正在著手進行與交友軟體相關的「手機交友、性別與消費文化:從情感商品到情感主體」科技部專案研究計畫。她表示:「形象的展現可分為『自信』和『真實性』兩個主題,前者或許是美貌、學識、擁有的經濟資源等;後者則是貼近生活,值得讓人相信。」由訪談結果可知,交友軟體使用者以自我形塑的方式展現自信與真實性,期望帶給他人深刻的第一印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交友軟體使用者透過照片與文字呈現自己、塑造形象。(照片來源/Pexels

照片抑或照騙 營造自身完美的存在

「在交友軟體上和一個人聊了許久,其外貌、個性和興趣都是我喜歡的樣子,但實際見面後才發現本人根本不一樣,有種被騙的感覺‧‧‧‧‧‧」相信這是許多使用者曾遭遇、令人不禁感到失望的情境,究竟螢幕彼端和自己聊著天的那人屬於真實性高、令人安心的「照片」,還是層層包裝、名不符實的「照騙」,對方透露的資訊又有多少為過度美化,著實因不直觀而令人感到困擾。

Walther(1996)提出的超人際互動模式(Hyperpersonal Perspective)¹與 Ellison(2006)等學者主張的霧鏡現象(Foggy Phenomenon)²皆指出網路交友的使用者可利用網路的非同步及某種程度上的匿名特性選擇性地揭露和自身相關的資訊,甚至說點小謊以傳遞個人正向的訊息,因此他們在線上所塑造的形象往往比現實更加正面而理想,營造出自身完美的存在,對他人而言也就更有吸引力。

▲ 因有完美的形象塑造作保護色,網路交友有可能遭遇「照騙」。(照片來源/Pexels

陳維平表示:「交友軟體是建立關係的一個媒介、入門磚,每個人試圖營造自我完美的存在讓大家花費更多時間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呈現自己,同時得知道自己在交友軟體上面對的這些人其實只是部分面向的對方,保有更高的覺察度與敏銳度。」

由於他人展露的不一定是最真實的樣貌,所以許多使用者在彼此聊天時會選擇語帶保留,即使和對方已建立起信任感也不會全盤托出與自身相關的資訊,畢竟事關隱私性與個資安全,多數人認為還是謹慎為上。就讀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女學生 Ada(化名)近期剛開始使用交友軟體,身為新手的她雖然躍躍欲試卻也透露:「學校會寫,但會隱藏住家、科系的資訊,主要是安全疑慮,不太信任網路交友的本質,除非對方擁有讓我足夠安心的元素,像是同樣就讀交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有沒有愛上我 保持光鮮亮麗的焦慮

為了營造自己完美的形象,使用者勢必得花時間經營,同時還要試著適應這個「不太像自己的我」。根據約會交友軟體「Plent of Fish」對兩千名受訪者的研究發現,絕大多數交友軟體使用者的焦慮來源為如何讓自己呈現「最令人感興趣」及「最吸引人」的形象,看似光鮮亮麗的自我背後是他人看不見的努力和焦慮。

▲ 許多使用者因為希望自己令人感興趣及吸引人而感到焦慮。(照片來源/Pexels

有鑑於過度包裝自我可能導致的焦慮感,本文的受訪者皆提及「做自己」的重要性,並說明交友軟體的使用與「後續的溝通」存在緊密關聯,因為其機制並非配對成功後就立刻確定兩人的關係,而是需要雙向的聊天及自我揭露,透過對雙方更深的了解判斷彼此是否契合。

Ada 表示:「我是一個沒辦法假裝的人,這樣做的話用訊息會破功,到最後一定會顯現本質,不想改變自己去迎合他人。」Q 說道:「我比較注重後來的相處模式,就算第一印象很好,之後聊天也可能發現真實狀況與一開始不同。」

由於「希望做自己」的想法十分明確,有些使用者對於過度美化形象的覺察度很高,且會有意識地避開「完美的他人」,小晴就是其中之一:「如果看到有人的照片太過理想化、脫離現實生活的話,我就不會想右滑,而聊天之後展露出來的會是比較真實的樣貌。」從使用者訪談得以發現,誠實面對自己的形象,好與不好的特質都坦然接受,才是建立關係和避免焦慮的上上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老鼠老虎傻傻分不清楚 形象塑造V.S正確資訊

為了帶給他人良好的印象,網路交友難免會出現「希望對方只看到最好的自己」的心態,但在交友軟體Plent of Fish 的調查中,高達 84% 的使用者期待對方表現出最真實的自己,他們想要得到「正確的資訊」,除了避免上當受騙,也是因為不希望把精力和時間投注在錯誤的對象身上。本文的受訪者不約而同地指出,雖然「形象的塑造」代表了別人對自己的第一印象,但「正確的資訊」才是最重要的。

「我覺得正確資訊 80%、形象塑造 20%,這只有一小部分的彈性空間,超過太多或太誇張就不是形象的塑造而是騙子。」Ada 語氣堅定地回答。Q 則表示:「寫的內容不能有說謊的成分,交友軟體已經沒辦法面對面認識一個人了,如果還過度包裝或講一些不實資訊,總有一天會被發現的。」由此可見,說謊者不僅會被冠上騙子的名號,更將被拉入陰鬱無光的黑名單中。

雖然正確的資訊,也可以說是誠實以對的態度,被使用者予以肯定,但站在學術面向的專業角度,陳維平擁有不太相同的觀點:「我認為『形象的塑造』與『正確的資訊』兩者並非完全衝突對立,只要是合理的,如今形象或人設在我們理解一個人或事上已經變成了某部分的真實,形象的塑造某層面來說也是正確的資訊。」也許在不知不覺中,我們都為自己形塑了人物形象設定,宛如糖衣也是糖果本質的一部分,虛實相映,早已密不可分。

能不能給我一首歌的時間 寂寞個體的自我揭露

一個人感到孤獨時,或許會尋求家人、朋友或伴侶的陪伴,在心靈上尋求認同與歸屬感,這也是人類為群居動物的原因之一。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的鐘心辰在其碩士論文提及,閔慧慈(2011)的研究結果發現寂寞感程度會透過社交自我效能間接影響自我揭露,也就是當寂寞程度越高,自我揭露的程度可能會提高,而此理論可應用於交友軟體上。許多人在現實生活遍尋不著可傾訴悲喜的對象,因此轉而將交友軟體當作一個避風港,透過配對與聊天排解寂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研究顯示寂寞程度越高,在交友軟體上的自我揭露可能越多。(照片來源/Pexels

對於情緒與自我揭露之間有所關聯的理論,Ada 表示認同,不過她十分享受與自我對話的獨處過程:「我個人不太符合寂寞程度高的這個前提,然後因為需要個人空間,累的時候更少和人聊天。」Q 也強調獨處的重要性:「獨處時比較知道自己內心在想什麼,如果總是處在社交或很多朋友的情境下,雖然會從對方那裡獲得一些安全感,但也就不會檢視自己有什麼問題。」

雖然自己不符合時常感到寂寞的假設,Ada 卻曾在交友軟體上遇到將此處當成樹洞的男生,並透過這樣的經驗發現一個現象:「他跟我仔細地說了一整天的行程,去了哪裡、吃了什麼,可能是因為沒有朋友。」她分享道,「我覺得寂寞的個體會自我揭露當下的狀態或動態,但那些資訊不是像個人背景一樣不變的事實。」或許,這些寂寞的人只是將交友軟體的聊天室當作如社群打卡之處的情緒出口,向不熟的人更新自己的生活動態,尋求遠端的陪伴。

櫥窗內的真心 關係商品化現象的責任

若以較為嚴謹的角度著眼,交友軟體上個人簡介的照片與文字雖然是使用者的名片,在某層面而言卻也讓個體彷彿成為商店櫥窗內的物品供人檢視與選擇。像是日常中再熟悉不過的購物流程一樣,我們挑選吸引自己的對象,右滑代表將其放入購物籃中,配對成功則是完成付款,交友軟體的使用機制似乎漸漸導致了關係商品化的現象,許多報導皆指出網路交友讓一段段關係變得表淺而破碎。不過,本文的受訪者明顯不認同交友軟體造成了關係商品化現象。

▲ 交友軟體可能讓個體宛如商店櫥窗內的物品供人檢視與選擇。(照片來源/Pexels

小晴說道:「交友軟體上的人與人還是有透過聊天、相處來了解彼此,跟現實中交朋友是一樣的。」Q 表示:「我覺得商品化這個現象沒有這麼嚴重,交友軟體不是只是配對而已,而是有後續的聊天去認識一個人,這是雙向的關係,並非一個擺在櫥窗內看的物品,我們都是平等地在做這些行為。」透過訪談能發現使用者認為交友軟體與現實交友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都是透過聊天理解一個人的真心,也呼應了前文所述「後續的溝通」的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維平則說明:「我不認為交友軟體需要負起關係商品化現象這樣的責任,但當然它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我們對關係的定義,更影響到一般人在人際交往上的規格化或條件化,例如可以篩選對象;那從交友軟體的介面設計與商業運作模式著眼,例如付費功能,會是更明顯的商品化例子。」

使用者與學者的觀點顯現出交友軟體作為「工具」的本質與最初的立意,或許是使用目的不單純的個體使其複雜化,因此大家不必太悲觀地看待交友軟體,只要記得:以誠摯的態度進行雙向的交流,每個人都能一磚一瓦地建起關係的摩天大樓。

從我變成了我們 願每個你都能被溫柔以待

問及交友軟體為現代人帶來了什麼,陳維平回答:「拉遠一點來看它其實也是這個世代的娛樂與消遣,和使用社群軟體相同的心態,交友軟體就像是能和自己產生共鳴的生活風格媒體,抑或是同儕間的娛樂話題。」Ada 的言論證實了這點:「其實很常沒有在動腦,是以無聊時滑 TikTok 或 Reels 等短影音的心態使用。」交友軟體對人們的功能似乎愈趨多元。

回歸大部分用戶使用交友軟體的目的,是認識形形色色的人、建立穩固而雙向成長的關係,對自己擁有足夠的了解並進行合宜的自我設定和定位是伸出友誼之手的第一步。我們應該更有意識地依序反思自己的特長或特色、能帶給他人什麼亮點、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從自己出發,進而要求或期待他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交友軟體是認識他人的其中一項管道和媒介,形象塑造是修飾而非欺騙,小晴說道:「它很像一個交友的快速過濾器。」Q 誠懇地給予大家建議:「先知道想要在交友軟體上獲得什麼,也切記不要患得患失、迷失自己。」願在名為交友軟體的海中滑著小船的每位使用者付出時間與心力後都被溫柔地對待,無論是友情或愛情,皆能幸運地遇到對的人。

文章註釋

  1. Walther 的超人際互動模式因素包括「傳播者選擇性自我呈現」、「接收者過度歸因」,以及「非同步的溝通管道和回饋」:傳播者在電腦中介傳播的環境中選用對自己有利的資訊加以編排與建構以獲得良好印象;接收者因對方傳送的線索不足,容易忽略其負面特性,建構完美的印象,往往會讓雙方在面對面溝通時產生巨大的落差;而若雙方在一開始互動時就有些許好感,好感度便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強。
  2. Ellison 等學者的霧鏡現象,或稱「玫瑰色眼鏡觀點」,是一項自我認識理論,指因為自我覺察與他人認知之間的矛盾落差,個人在線上環境有機會透過編輯訊息與選擇性揭露的有利方式展現自己。這些行為並不是為了說謊或欺騙,而是代表人們如何看待自己,不過同時也營造了過度美化的形象。

資料參考

  1. 寂寞經濟時代──行動交友 App 自我揭露與使用動機研究
  2. 〈Feeling the Pressure? How to Overcome First Date Jitters〉《Plent of Fish》
  3. 交友軟體正讓我們成為更糟糕的情人⟪天下雜誌⟫
  4. The Psychology of Modern Dating: Websites, Apps, and relationship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喀報CastNet_96
11 篇文章 ・ 5 位粉絲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大三學生自媒體,文章撰寫類目含括科技新知、藝文評論、人物特寫、社會議題和專題新聞,以大學生的觀點出發撰寫與自身和社會相關的文章,內容豐富。 喀報CastNet網站:https://castnet.nct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