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沒關係,不是騙子:交友軟體的自我設定

喀報CastNet_96
・2022/12/04 ・5490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在交友軟體上會為自己塑造形象嗎?陽光而正向、時髦而迷人?

我們往往希望在網路交友時展現最完美的樣子,但這些被形塑出的樣貌還是真實的自己嗎?

本文訪談多位交友軟體使用者和傳播社會學專長教授,了解個人如何在交友平台上定位自我以及多面向的想法。形象塑造是修飾而非欺騙,知道自己能帶給他人什麼亮點、想要什麼,是交友軟體使用的第一步,期望可以帶領讀者對交友軟體的自我設定進行更深層的思考。

開啟交友軟體的大門 個人檔案的呈現

喜歡右滑、不喜歡左滑——這應該是多數交友軟體使用情境的最佳註解,透過個人檔案上的影像與文字顯現的容貌、穿搭、學歷等外在因素或現實條件,使用者會決定是否想進一步認識對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 歲的小晴(化名)是個內向害羞、交友圈較為狹窄的女生,2021 年 7 月,在好奇心驅使下她下載了 Tinder。「我比較注重穿搭,所以會從這方面去挑選對象。」小晴表示,「先以照片為主,因為看照片的速度比較快,如果照片符合自己的篩選條件才會看自我介紹。」

同為大學生的 Q(化名)是位個性溫和且交友軟體使用經驗豐富的男生,從高二開始,接觸了四年:「篩選時以長相為主,畢竟交友軟體一開始就是看到照片,接著就是他的個性簽名有沒有讓我感受到誠意。」

交友軟體上,個人頁面的展現在短短數秒的時間內便主宰了一個人的配對成功機率,這也是為何使用者普遍會將自己塑造成理想中的形象,自然的生活照、有趣的個人簡介、多元的興趣等,放眼望去,許多人都看起來魅力無窮。小晴說道:「肯定會塑造自己的形象,會特別挑過照片、花點時間修圖再放上去,希望別人看到會覺得我很酷、很懂穿搭。」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助理教授陳維平的的學術專長為傳播社會學領域,近期正在著手進行與交友軟體相關的「手機交友、性別與消費文化:從情感商品到情感主體」科技部專案研究計畫。她表示:「形象的展現可分為『自信』和『真實性』兩個主題,前者或許是美貌、學識、擁有的經濟資源等;後者則是貼近生活,值得讓人相信。」由訪談結果可知,交友軟體使用者以自我形塑的方式展現自信與真實性,期望帶給他人深刻的第一印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交友軟體使用者透過照片與文字呈現自己、塑造形象。(照片來源/Pexels

照片抑或照騙 營造自身完美的存在

「在交友軟體上和一個人聊了許久,其外貌、個性和興趣都是我喜歡的樣子,但實際見面後才發現本人根本不一樣,有種被騙的感覺‧‧‧‧‧‧」相信這是許多使用者曾遭遇、令人不禁感到失望的情境,究竟螢幕彼端和自己聊著天的那人屬於真實性高、令人安心的「照片」,還是層層包裝、名不符實的「照騙」,對方透露的資訊又有多少為過度美化,著實因不直觀而令人感到困擾。

Walther(1996)提出的超人際互動模式(Hyperpersonal Perspective)¹與 Ellison(2006)等學者主張的霧鏡現象(Foggy Phenomenon)²皆指出網路交友的使用者可利用網路的非同步及某種程度上的匿名特性選擇性地揭露和自身相關的資訊,甚至說點小謊以傳遞個人正向的訊息,因此他們在線上所塑造的形象往往比現實更加正面而理想,營造出自身完美的存在,對他人而言也就更有吸引力。

▲ 因有完美的形象塑造作保護色,網路交友有可能遭遇「照騙」。(照片來源/Pexels

陳維平表示:「交友軟體是建立關係的一個媒介、入門磚,每個人試圖營造自我完美的存在讓大家花費更多時間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呈現自己,同時得知道自己在交友軟體上面對的這些人其實只是部分面向的對方,保有更高的覺察度與敏銳度。」

由於他人展露的不一定是最真實的樣貌,所以許多使用者在彼此聊天時會選擇語帶保留,即使和對方已建立起信任感也不會全盤托出與自身相關的資訊,畢竟事關隱私性與個資安全,多數人認為還是謹慎為上。就讀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女學生 Ada(化名)近期剛開始使用交友軟體,身為新手的她雖然躍躍欲試卻也透露:「學校會寫,但會隱藏住家、科系的資訊,主要是安全疑慮,不太信任網路交友的本質,除非對方擁有讓我足夠安心的元素,像是同樣就讀交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有沒有愛上我 保持光鮮亮麗的焦慮

為了營造自己完美的形象,使用者勢必得花時間經營,同時還要試著適應這個「不太像自己的我」。根據約會交友軟體「Plent of Fish」對兩千名受訪者的研究發現,絕大多數交友軟體使用者的焦慮來源為如何讓自己呈現「最令人感興趣」及「最吸引人」的形象,看似光鮮亮麗的自我背後是他人看不見的努力和焦慮。

▲ 許多使用者因為希望自己令人感興趣及吸引人而感到焦慮。(照片來源/Pexels

有鑑於過度包裝自我可能導致的焦慮感,本文的受訪者皆提及「做自己」的重要性,並說明交友軟體的使用與「後續的溝通」存在緊密關聯,因為其機制並非配對成功後就立刻確定兩人的關係,而是需要雙向的聊天及自我揭露,透過對雙方更深的了解判斷彼此是否契合。

Ada 表示:「我是一個沒辦法假裝的人,這樣做的話用訊息會破功,到最後一定會顯現本質,不想改變自己去迎合他人。」Q 說道:「我比較注重後來的相處模式,就算第一印象很好,之後聊天也可能發現真實狀況與一開始不同。」

由於「希望做自己」的想法十分明確,有些使用者對於過度美化形象的覺察度很高,且會有意識地避開「完美的他人」,小晴就是其中之一:「如果看到有人的照片太過理想化、脫離現實生活的話,我就不會想右滑,而聊天之後展露出來的會是比較真實的樣貌。」從使用者訪談得以發現,誠實面對自己的形象,好與不好的特質都坦然接受,才是建立關係和避免焦慮的上上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老鼠老虎傻傻分不清楚 形象塑造V.S正確資訊

為了帶給他人良好的印象,網路交友難免會出現「希望對方只看到最好的自己」的心態,但在交友軟體Plent of Fish 的調查中,高達 84% 的使用者期待對方表現出最真實的自己,他們想要得到「正確的資訊」,除了避免上當受騙,也是因為不希望把精力和時間投注在錯誤的對象身上。本文的受訪者不約而同地指出,雖然「形象的塑造」代表了別人對自己的第一印象,但「正確的資訊」才是最重要的。

「我覺得正確資訊 80%、形象塑造 20%,這只有一小部分的彈性空間,超過太多或太誇張就不是形象的塑造而是騙子。」Ada 語氣堅定地回答。Q 則表示:「寫的內容不能有說謊的成分,交友軟體已經沒辦法面對面認識一個人了,如果還過度包裝或講一些不實資訊,總有一天會被發現的。」由此可見,說謊者不僅會被冠上騙子的名號,更將被拉入陰鬱無光的黑名單中。

雖然正確的資訊,也可以說是誠實以對的態度,被使用者予以肯定,但站在學術面向的專業角度,陳維平擁有不太相同的觀點:「我認為『形象的塑造』與『正確的資訊』兩者並非完全衝突對立,只要是合理的,如今形象或人設在我們理解一個人或事上已經變成了某部分的真實,形象的塑造某層面來說也是正確的資訊。」也許在不知不覺中,我們都為自己形塑了人物形象設定,宛如糖衣也是糖果本質的一部分,虛實相映,早已密不可分。

能不能給我一首歌的時間 寂寞個體的自我揭露

一個人感到孤獨時,或許會尋求家人、朋友或伴侶的陪伴,在心靈上尋求認同與歸屬感,這也是人類為群居動物的原因之一。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的鐘心辰在其碩士論文提及,閔慧慈(2011)的研究結果發現寂寞感程度會透過社交自我效能間接影響自我揭露,也就是當寂寞程度越高,自我揭露的程度可能會提高,而此理論可應用於交友軟體上。許多人在現實生活遍尋不著可傾訴悲喜的對象,因此轉而將交友軟體當作一個避風港,透過配對與聊天排解寂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研究顯示寂寞程度越高,在交友軟體上的自我揭露可能越多。(照片來源/Pexels

對於情緒與自我揭露之間有所關聯的理論,Ada 表示認同,不過她十分享受與自我對話的獨處過程:「我個人不太符合寂寞程度高的這個前提,然後因為需要個人空間,累的時候更少和人聊天。」Q 也強調獨處的重要性:「獨處時比較知道自己內心在想什麼,如果總是處在社交或很多朋友的情境下,雖然會從對方那裡獲得一些安全感,但也就不會檢視自己有什麼問題。」

雖然自己不符合時常感到寂寞的假設,Ada 卻曾在交友軟體上遇到將此處當成樹洞的男生,並透過這樣的經驗發現一個現象:「他跟我仔細地說了一整天的行程,去了哪裡、吃了什麼,可能是因為沒有朋友。」她分享道,「我覺得寂寞的個體會自我揭露當下的狀態或動態,但那些資訊不是像個人背景一樣不變的事實。」或許,這些寂寞的人只是將交友軟體的聊天室當作如社群打卡之處的情緒出口,向不熟的人更新自己的生活動態,尋求遠端的陪伴。

櫥窗內的真心 關係商品化現象的責任

若以較為嚴謹的角度著眼,交友軟體上個人簡介的照片與文字雖然是使用者的名片,在某層面而言卻也讓個體彷彿成為商店櫥窗內的物品供人檢視與選擇。像是日常中再熟悉不過的購物流程一樣,我們挑選吸引自己的對象,右滑代表將其放入購物籃中,配對成功則是完成付款,交友軟體的使用機制似乎漸漸導致了關係商品化的現象,許多報導皆指出網路交友讓一段段關係變得表淺而破碎。不過,本文的受訪者明顯不認同交友軟體造成了關係商品化現象。

▲ 交友軟體可能讓個體宛如商店櫥窗內的物品供人檢視與選擇。(照片來源/Pexels

小晴說道:「交友軟體上的人與人還是有透過聊天、相處來了解彼此,跟現實中交朋友是一樣的。」Q 表示:「我覺得商品化這個現象沒有這麼嚴重,交友軟體不是只是配對而已,而是有後續的聊天去認識一個人,這是雙向的關係,並非一個擺在櫥窗內看的物品,我們都是平等地在做這些行為。」透過訪談能發現使用者認為交友軟體與現實交友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都是透過聊天理解一個人的真心,也呼應了前文所述「後續的溝通」的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維平則說明:「我不認為交友軟體需要負起關係商品化現象這樣的責任,但當然它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我們對關係的定義,更影響到一般人在人際交往上的規格化或條件化,例如可以篩選對象;那從交友軟體的介面設計與商業運作模式著眼,例如付費功能,會是更明顯的商品化例子。」

使用者與學者的觀點顯現出交友軟體作為「工具」的本質與最初的立意,或許是使用目的不單純的個體使其複雜化,因此大家不必太悲觀地看待交友軟體,只要記得:以誠摯的態度進行雙向的交流,每個人都能一磚一瓦地建起關係的摩天大樓。

從我變成了我們 願每個你都能被溫柔以待

問及交友軟體為現代人帶來了什麼,陳維平回答:「拉遠一點來看它其實也是這個世代的娛樂與消遣,和使用社群軟體相同的心態,交友軟體就像是能和自己產生共鳴的生活風格媒體,抑或是同儕間的娛樂話題。」Ada 的言論證實了這點:「其實很常沒有在動腦,是以無聊時滑 TikTok 或 Reels 等短影音的心態使用。」交友軟體對人們的功能似乎愈趨多元。

回歸大部分用戶使用交友軟體的目的,是認識形形色色的人、建立穩固而雙向成長的關係,對自己擁有足夠的了解並進行合宜的自我設定和定位是伸出友誼之手的第一步。我們應該更有意識地依序反思自己的特長或特色、能帶給他人什麼亮點、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從自己出發,進而要求或期待他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交友軟體是認識他人的其中一項管道和媒介,形象塑造是修飾而非欺騙,小晴說道:「它很像一個交友的快速過濾器。」Q 誠懇地給予大家建議:「先知道想要在交友軟體上獲得什麼,也切記不要患得患失、迷失自己。」願在名為交友軟體的海中滑著小船的每位使用者付出時間與心力後都被溫柔地對待,無論是友情或愛情,皆能幸運地遇到對的人。

文章註釋

  1. Walther 的超人際互動模式因素包括「傳播者選擇性自我呈現」、「接收者過度歸因」,以及「非同步的溝通管道和回饋」:傳播者在電腦中介傳播的環境中選用對自己有利的資訊加以編排與建構以獲得良好印象;接收者因對方傳送的線索不足,容易忽略其負面特性,建構完美的印象,往往會讓雙方在面對面溝通時產生巨大的落差;而若雙方在一開始互動時就有些許好感,好感度便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強。
  2. Ellison 等學者的霧鏡現象,或稱「玫瑰色眼鏡觀點」,是一項自我認識理論,指因為自我覺察與他人認知之間的矛盾落差,個人在線上環境有機會透過編輯訊息與選擇性揭露的有利方式展現自己。這些行為並不是為了說謊或欺騙,而是代表人們如何看待自己,不過同時也營造了過度美化的形象。

資料參考

  1. 寂寞經濟時代──行動交友 App 自我揭露與使用動機研究
  2. 〈Feeling the Pressure? How to Overcome First Date Jitters〉《Plent of Fish》
  3. 交友軟體正讓我們成為更糟糕的情人⟪天下雜誌⟫
  4. The Psychology of Modern Dating: Websites, Apps, and relationship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喀報CastNet_96
11 篇文章 ・ 5 位粉絲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大三學生自媒體,文章撰寫類目含括科技新知、藝文評論、人物特寫、社會議題和專題新聞,以大學生的觀點出發撰寫與自身和社會相關的文章,內容豐富。 喀報CastNet網站:https://castnet.nctu.edu.tw/

0

4
4

文字

分享

0
4
4
身為焦慮依附者,如何善用交友軟體,而非受困於交友軟體?——依附理論系列(十九)
貓心
・2023/08/07 ・3803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前一陣子,在網路上看到了一篇新聞,標題是〈交友軟體真的可以找到對的人嗎?研究曝 1 種人最容易暈船,越玩反而越痛苦〉,裡面在談的是焦慮依附玩交友軟體,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這一篇新聞裡指出,焦慮依附在交友軟體上,是最難從中受益的一群人,而新聞的最後,則建議焦慮依附者接受心理治療。

對於這樣的新聞,我是不贊同的,一來是依附風格本身其實是難以改變的,二來是心理治療並不是一個便宜的療程,且依附風格難以輕易被改變。這樣的新聞,好像讓焦慮依附者陷入了一個永遠無法解決的困境深淵當中,而改變卻是非常困難的。

因此,這一篇文章,我想要來談談,焦慮依附的人應該如何妥善地使用交友軟體,如何讓交友軟體成為有助於自己成長的工具,而非陷入缺乏安全感的無盡回缺之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焦慮依附的人有方法可以妥善地使用交友軟體,讓交友軟體成為有助於自己成長的工具,而非陷入缺乏安全感的無盡回缺之中。示意圖/envatoelements

什麼是焦慮依附?什麼是逃避依附?

雖然在過去,我寫過非常多依附風格的文章,想閱讀更多的人可以看看這兩篇(依附理論的起源: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依附理論系列(一)依附傾向:我對你的依附沒有絕對分類──依附理論系列(二)),但在這篇文章的一開始,我還是要談談什麼是依附風格。

在依附風格的定義上,是一個兩軸四象限的概念。依附可以分成四種類型,分別是安全焦慮逃避矛盾等四種依附。

先來談談焦慮的特質。所謂焦慮依附,指得是在關係中容易感覺到對方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親近自己,因而容易覺得患得患失、想要不斷確認關係的特質。而所謂的逃避依附,則是在關係中害怕與別人親近,在親近的同時容易感覺到喘不過氣,希望與愛人保持距離的一群人。

安全依附的人,就是焦慮跟逃避兩個特質都低的人,他們不容易感覺到別人要拋棄自己,也不容易感覺到難以和他人親近;而矛盾依附則是,時而會感覺到對方與自己不夠親近、害怕對方拋棄自己,又時而會感覺到對方和自己太過親近,覺得不舒服而想拉開距離的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交友軟體上,到底是怎麼樣的人居多?

那麼,交友軟體上,到底是怎麼樣的人居多呢?根據師大的碩士生陳姵如在她的畢業論文蒐集到的資料指出,台灣的交友軟體上,「焦慮依附」佔總人數 38.33%,「安全依附」佔總人數 25.83%[1]。不過因為她使用的量表,和國際上普遍使用的量表有一些學理上的爭議,因此我無法將逃避依附和矛盾依附的比例進行呈現。不過簡單來說,焦慮依附在交友軟體上,佔了將近四成的人數,而安全依附也有1/4的人數。

那麼,焦慮依附的人,到底為什麼會在交友軟體上佔這麼大的比例呢?他們使用交友軟體,又是為了什麼呢?

過去的研究指出,焦慮依附的人渴望與人親密的特質,會讓他們渴望與人在社交上來往,同時害怕被拒絕[2]。在這樣的情況下,交友軟體確實提供了一個很適合焦慮依附社交的場合。

在一般的生活中,我們的社交,並不一定是為了獲得對方的喜歡而做的。工作上必須要和老闆社交、和同事社交,是為了讓工作順利進行下去而做的;而且在這些情境之下,我們並不知道對方到底對我們有沒有私領域上的興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交友軟體的設計上,讓我們一開始就能夠設定自己要尋找朋友、短期交往關係、長期交往關係、結婚為前提的關係等等,對於焦慮依附這些想尋求深刻而緊密的關係的人而言,其實是相對友善的環境。

交友軟體的設計,對於焦慮依附這些想尋求深刻而緊密的關係的人而言,是相對友善的環境。示意圖/envatotelements

過去的研究曾經指出,一旦一個人意識到彼此相互吸引[3],彼此的互動模式會有所改變,而交友軟體提供了互相喜歡才能配對的機制,讓使用者透過意識到自己跟一些人成功配對,而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具有吸引力的人[4]

焦慮依附在交友軟體上的危險,以及我們該如何克服

不過,焦慮依附傾向越高的人,在使用交友軟體上,確實也有一些風險存在。根據一份研究指出,焦慮程度越高的人,確實越有可能使用交友軟體,也會在交友軟體上花費較多的時間。

花費較多時間上,其實是一把雙面刃。雖然好的部分在於,我在上一段提到,交友軟體讓焦慮依附,比較不必擔心被拋棄、不被喜愛等等的社交線索,但也有研究指出,焦慮依附傾向高的人,在交友軟體上,比較難以實際約到他人碰面[6];除此之外,焦慮依附若使用交友軟體和他人約炮,比較難以獲得滿足,同時也會產生許多負面的情緒[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針對這些部分,我要提供焦慮依附傾向高的人,在使用交友軟體上的一些建議。

第一個建議,就是不要約炮。對於焦慮依附的人來說,大多會希望性行為是一個讓彼此關係更加進展的手段,而非像逃避依附一樣,比較能夠性愛分離。這個部分,我在泛科學上的〈性與愛的矛盾掙扎?不同依附型態對性愛關係的影響──依附理論系列(十七)〉一文中,有過詳細的討論。

正因為焦慮依附希望性愛能讓關係進展,那麼短暫的約炮關係,就容易讓焦慮依附暈船,因為焦慮依附者,雖然名義上同意對方只做愛不交往,但實際上又會希望透過性愛來改變對方的態度,進而跟自己交往。

如果約炮的對象,打從一開始就很堅持彼此不要交往,那麼約炮後,讓焦慮依附者感受到對關係不滿意,並隨之產生許多負面感受,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如果你的焦慮依附特質高,又真心希望找到一段長久的關係,千萬不要以身試火。

短暫的約炮關係,就容易讓焦慮依附暈船。示意圖/envatoelements

第二個給焦慮依附的建議在於,交友軟體用得多沒關係,但必須要把認識一個人的時間拉長。焦慮依附傾向高的人,大多會希望盡快確認兩個人的關係。但經歷過多場戀愛之後就會發現,有一些關係中自己的期望,以及對方對關係的期望,若未能在交往前做過核對,就容易讓彼此在交往中過得不順利(關於焦慮依附比較容易期待在認識時盡快拉近關係的研究,可以參考〈交往前,讓我們約會吧!三種依附類型怎麼做?──依附理論系列(四)〉)。

當然,我並不贊同感情中不應該改變別人的說法。我覺得戀愛是一個互相滿足、一起成長的過程,但我同時也不認為,希望短時間內改變對方的行事風格或價值觀等等,是一件讓人舒服的事情。

因此,把互動時間拉長,同時和對方討論一些自己的期望和對方的想法之間的落差,或許有助於你篩選掉無法相處的對象,或是打算和對方長久走下去,該如何拿捏彼此的進展速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把互動時間拉長,同時和對方討論一些自己的期望和對方的想法之間的落差,或許有助於你篩選掉無法相處的對象,或是打算和對方長久走下去,該如何拿捏彼此的進展速度。示意圖/envatoelements

第三個給焦慮依附的建議,則是盡量尋找同時具有「低焦慮」與「低逃避」這兩個特質的人交往,也就是和安全依附交往。安全依附者,相對而言有著較高的安全感,也比較願意對感情抱持著開放的態度。

如果真的找不到安全依附者,我也會建議焦慮依附特質較高的人,避免和「高逃避」的「逃避依附」與「矛盾依附」交往,他們不喜歡與人太過親近,不習慣表達自己的情感,對於情感需求高、希望與人親近的焦慮依附者而言,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當然,我無法提供一種通往幸福的簡單道路,即便我寫過眾多與依附相關的文章,也對依附相對熟悉,但我覺得了解依附,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適合和怎麼樣的人交往,不適合和怎麼樣的人交往;同時,你得了解到,哪一些關係,是讓自己容易表達情感,同時不會受傷的關係,而哪一些關係,是讓自己容易受傷,對方是無法接住自己情感需求的關係。

身為焦慮依附者,我不認為自己應該避免使用交友軟體,即便容易暈船,但挑選對象,讓自己暈一個暈下去會安全的人,而不是暈那些會讓自己受傷的人,我覺得才是最重要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粉專 Psydetective-貓心

參考文獻

  1. 陳姵如(2022)交友軟體使用者之人際依附風格、愛情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 Mikulincer M, Shaver PR. (2007) Attachment in adulthood: structure, dynamics, and change. New York: Guilford.
  3. Luo, S., & Zhang, G. (2009). What leads to romantic attraction: Similarity, reciprocity, security, or beauty? Evidence from a speed-dating stud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7(4), 933–964. 
  4. Alexopoulos C, Timmermans E, McNallie J. Swiping more, committing less: unraveling the links among dating app use, dating app success, and intention to commit infidelity.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20; 102:172–180.
  5. John K. Coffey, D. Kyle Bond, Jessica A. Stern & Natalie Van Why (2022): Sexual Experiences and Attachment Styles in Online and Offline Dating Contex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xual Health, DOI: 10.1080/19317611.2022.2110349\
  6. E. Timmermans & C. Alexopoulos(2020) Anxiously Searching for Love (Among Other Things): Attachment Orientation and Mobile Dating Application Users’ Motives and Outcomes. Volume 23, Number 7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貓心
76 篇文章 ・ 122 位粉絲
心理作家。台大心理系學士、國北教心理與諮商所碩士。 寫作主題為「安全感」,藉由依附理論的實際應用,讓缺乏安全感的人,了解安全感構成的要素,進而找到具有安全感的對象,並學習建立具有安全感的對話。 對於安全感,許多人有一個想法:「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但在實際上,安全感其實是透過成長過程中,從照顧者對自己敏感而支持的回應,逐漸內化而來的。 因此我認為,獲得安全感的兩個關鍵在於:找到相對而言具有安全感的伴侶,並透過能夠創造安全感的說話方式與對方互動,建立起一段具有安全感的關係。 個人專欄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detective/ 個人攝影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photographer/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交友軟體演算法成為當代科技月老?
喀報CastNet_96
・2022/12/03 ・4689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交友軟體是現代社會中極其普及的交友途徑之一,而近年因為疫情的影響,人們使用交友軟體的頻率更是大幅度地提升。2019 年 12 月,中國武漢爆發不明原因的肺炎案例,隨即在短短兩個月,全球 Covid-19 確診病例破萬,疫情日益嚴峻。疫情的快速延燒,各國政府接連下達出國限制、取消大型集會活動、施行遠端工作,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快速拉大。在疫情帶來高度焦慮及失去日常親朋好友親密陪伴的情況下,人們的情感需求無法得到回應,面對冰冷的螢幕,寂寞感無處宣洩,情感需求日益強烈。根據知名交友軟體《Tinder》與《報導者》的訪談內容指出,相比疫情爆發前,2020 年台灣 Tinder 會員的左右滑動數成長將近 4 成,使用頻率大增。交友軟體成為人們認識對象的捷徑,然而,交友軟體的演算法真的是孤寂人們的愛情靈藥嗎?還是反而導致愛情更加觸不可及?

透過交友軟體的幫助,單身長達兩年的 Amanda 終於找到新男友。

Amanda 是個生活繁忙且充實的女生,平常雖然會接觸到一些異性,卻沒有一個是情投意合的合適對象,在生活已經太過繁忙無法再擴大生活圈的情況下,她選擇打開交友軟體,希望可以離開交友舒適圈、認識更多潛在的可能對象,進而找到適合自己的伴侶。透過演算法的配對,她右滑相同學校的 Eli,送出代表有興趣的「Like」;而 Eli 也被照片中笑容燦爛的 Amanda 所吸引,並從文字介紹中發現她是一個興趣豐富的女生,於是也對 Amanda 右滑送出 Like,兩人成功配對。

經過一段時間的聊天、語音通話,兩人對彼此的了解逐漸加深,在互換社群帳號後,Amanda 和 Eli 決定約出來見面。透過實際的相處,他們發現彼此無論是個性還是價值觀都很相似,感情急速升溫,一個月後兩人升格情侶,至今戀情已維持 1 年多。

新一代的月老:幫你在茫茫人海遇到對的他(她)

Amanda 這樣的成功案例並不罕見,在史丹佛大學社會學家羅森非德(Michael Rosenfeld)和新墨西哥大學社會學家湯瑪士(Reuben Thomas)的研究中顯示,2017 年,美國有 39% 的異性戀伴侶是透過網路認識而交往,同性戀伴侶更是超過 60%。在交友軟體 Tinder 所發表的公開數據中,2020 至 2021 年間,Tinder 每天累計滑動配對的總次數達到 10 億,其中女性配對成功機率更是高達 56%,而其背後最大的功臣就是交友軟體的演算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交友軟體的演算法是如何找到適合我們的對象呢?簡單來說,交友軟體公司會根據其交友軟體的類型,選擇不同複雜程度的演算法幫助使用者進行推估,演算法類型從單純透過距離計算,到極其複雜的多面向綜合比例評估都有。

使用交友軟體長達八年、超過九款的資深使用者小 B(化名),在大學時期寫過交友軟體程式,他表示交友軟體主要分為兩類:隨機聊天型及配對型。前者僅透過簡單的限制(距離、性別)篩選,例如:Wootalk、Goodnight、Liveany,都被劃分在隨機聊天型的範疇。後者則會利用多重條件幫使用者配對,從基本的年齡、性向,到複雜的簡介照片分析、左右滑動偏好。演算法會依據這些條件進行評估分析,進而找到適合人選,例如:Coffee Meets Bagel、Pikabu、Tinder,都是屬於配對型交友軟體。

▲交友軟體分類。(製圖 / 孫慈媛)

根據 Tinder 官方公布的資料,2019 年以前,Tinder 使用「ELO 評分制」作為其演算法。ELO 評分制是以使用者在社會大眾審美標準中所被評斷的的魅力值為配對標準,為分數相近的人彼此推薦,讓人們能遇到與自己分數相似的對象,以外貌門當戶對為原則進行匹配。評分機制為當 ELO 分數比你高的人對你右滑「Like」,你的分數就會提升,相對地,如果 ELO 分數比你低的人對你左滑「Nope」,你的分數便會下降,最後統計出來的的分數總分就是 ELO 分數。這種將外貌作為唯一依據的評分方式,形成另一種社會階級,因而引發社會撻伐。

2019 年後,Tinder 取消 ELO 評分制,並於 2020 年宣布採用「動態式機制」:透過年齡、距離、性別偏好、距離、興趣及偵測簡介照片,為相似的使用者進行配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是媒婆不是月老:包介紹不包準確度

然而,多位使用交友軟體超過兩年的資深使用者,並不認同演算法真的有幫助到使用者更容易地找到對象。

「我喜歡先大量地配對到對象,再透過聊天逐一減少。可是滑久了,交友軟體上面的女生就全都被滑完了,因此演算法的配對沒有任何影響,畢竟當我把演算法推薦的對象滑完,接下來它也只能推薦給我不在限制內的對象,因此對我而言,演算法其實沒有存在必要性。」小 B 坦言。

「我覺得演算法只是把比較受歡迎和高機率配對的人放前面,滑到後面常常都是我沒有興趣的對象,就算遇到有興趣的也配對不到。」使用交友軟體超過兩年的小Z(化名)也提及。為了讓長期使用交友軟體的使用者可以持續滑到對象,演算法會不停調整並放寬原有條件,逐漸失去篩選功用。

倘若演算法只推薦完全符合條件的對象,使用一定時間後,使用者便沒有對象可以再配對,交友軟體也會失去其功能性。另外,現今市面上免付費的交友軟體幾乎都存在著配對限制,使用者每天能夠送出的 Like 數量有限,因此使用者會開始研究如何以最少的機會成本配對到最多潛在對象。小 Z 說:「一開始都會很好配對到人,兩個禮拜後機率都會大幅度下降,這種時候我就會刪掉帳號重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實際上,每個交友軟體的限制與重置時間都不太一樣,如 Tinder 每 12 小時會重置一次,每次可以送出 50 個 Like;OMI 每天早上 5 點會重置,每天可以送出 Like 給 50 人;探探每天有 50 個 Like;柴犬則是每天早上 5 點重置,每天可以與 50 人配對,另外有 3 個機會是可以送滿分給對方,每個機會可以換成多滑 10 個配對對象;Coffee Meets Bagels (簡稱CMB)每天中午 12:00 會推送 21 位女性,提供男性選擇是否要按 Like,女性則是每天可以看到 10 位對自己按 Like 的對象,並掌握配對的主導權,決定是否回應對方。

多位受訪者皆提到 Tinder 的配對規則:程式打開後第一位一般都是在軟體上人氣很高的對象,第二個是已經 Like 你的人,第三到第四位是很高機率會 Like 你的人,如果將程式關掉重開,就會重新循環這個規律。小 Z:「按照這個模式配對,配對成功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一個晚上最多可以配到 30 多人。」

▲ 各交友軟體配對規則。(製圖 / 孫慈媛)

成功配對後:沒有付出時間仍是陌生人

全球用戶超過 3.6 億、在台灣擁有眾多使用者的交友軟體「探探」的數據顯示,截至 2019 年,探探已經成功完成 1 億 7000 萬次配對,可見對於現代人而言,交友軟體確實能夠幫助建立人際關係。透過持續不斷地左滑、右滑,使用者可以輕易地擴展自己的交友圈,滿足對於交友的渴望,然而,配對成功後,真正維持聯絡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小 Z 坦言,使用一陣子後,會發現配對到很多對象其實不見得是好事,因為每天的時間是很有限的。在時間跟心力有限的情況下,使用者並沒有充裕的時間與每一個配對到的人聊天,深度交流更是困難。網路交友的不信任感及距離感,導致多數使用者即便配對成功,關係卻始終停留在泛泛之交。一旦配對成功的對象過多,使用者便無法記得每個人的資訊、聊過的話題和內容,只有偶爾心情低落的時候,或是情感需求特別強烈的時候,才有機會展開單一次的深度談話,一旦滿足情感需求後,他們便又轉頭退出,不再繼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交友軟體開啟了一扇讓使用者能夠輕易接觸陌生人的大門,但要真正了解一個人,需要一定的時間成本,相較於現實交友,如果想要與螢幕另一頭的對方建立如摯友甚至是親密愛人的關係,所需的成本明顯更多。

網路交友多為萍水相逢,若要加深彼此的認識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加上為了找到最適合的對象,我們不會一次只與一位對象配對、進行交流互動,而每去了解、認識一人,就需要一定的社交能量,在快速拓展交友圈的背後,我們也必須消耗大量社交能量。除此之外,網友關係的現實是只要一方不再回應,這段緣份便戛然而止,彼此再也不會有任何交集,許多人在歷經幾次失敗後,身心俱疲並斷然放棄,其他可能有理想發展的關係也隨之告終,實屬可惜。

經驗分享:找到伴侶的成功法則

綜合六位受訪者經驗,我們總結出五點要素,能夠幫助使用者提高在交友軟體上找到伴侶的機率:

▲  有許多情侶是在交友軟體上認識的。(照片來源 / Pexels
  1. 合宜的照片

無論是在交友軟體抑或是真實世界,乾淨的外表代表著一個人的自律,在對彼此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照片成為認識對方最大的線索,也成為最重要的自我行銷管道,六位訪談者皆提及照片是認識一個人的門檻,必須通過門檻才會想要認識這個人的內在,如果照片本身並不吸引人,就不會選擇右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真實的自我

在交友軟體 Plent of Fish 的調查中,有高達 84% 的使用者期待對方表現出最真實的自己,除了避免上當受騙,也不希望將精力和時間投注在錯誤的對象身上。 因此適當地透露真實的自己除了能提升他人對自己的信任感,更能展現交友的真誠,提高對方的交流意願。

  1. 頻繁的交流

交朋友的過程中需要花費時間培養感情、了解彼此,但交友軟體上認識的對象與自己生活圈大多沒有重疊,在雙方完全不了解、甚至不認識彼此的情況下,更是需要頻繁的交流才能夠變得熟悉,進而提升好感。

  1. 實際的見面

無論雙方在交友軟體上認識多久,回歸現實,手機的另一端終究是一個陌生人。交友軟體像是一個敲門磚,讓使用者可以接觸到更多的人,但最終還是需要實際見面,才能夠真正觀察與認識對方是怎樣的人,也才能破除網路的距離感,讓兩方皆放下戒心,深入地了解彼此。

  1. 多元的共通點

兩人如有共通點(例如:同年齡層、同地區、同校、同職業……等)可以大大提升成功機率,除了兩人價值觀、想法較能產生共鳴,在交友軟體上也會有更多的共同話題,實際見面甚至是交往,也較有發展的可能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擁有工具和捷徑卻沒有努力,神仙也難幫

交友軟體是擴大朋友圈的工具,演算法是捷徑,幫助我們找到共通點較多的對象。透過交友軟體,我們可以跨出交友的舒適圈,觸及自己未曾接觸過的人事物,聽到更多不同的人生故事,除了尋找伴侶,亦能增廣自己的視野、提升人生的寬度與深度。

高度相似的兩人,或許有相對更多的共通話題,但並不代表必定適合成為伴侶;相反地,那些不經意右滑的對象也不一定不適合自己。關係的提升還是需要經歷時間的考驗,總地來說,不論是網路上還是現實中的朋友,都需要時間去培養感情、了解對方,透過聊天和實際相處才能知道兩人是否合適。

兩年半來用過六款交友軟體的小 Y 提及,單純透過網路聊天是很難有進一步發展的,人們始終活在現實世界,見面是進一步瞭解彼此的必經之路,如果不願意見面,緣份就會難以維持,最終停留在聊天室中無疾而終。

與此同時,我們必須銘記,網路上的東西都是經過包裝的,我們不需要,也不應該全盤相信,只有清楚認知每個人光鮮亮麗的一面並不是全部,而是包裝過後的選擇性展現,才不會有被欺騙的感受,同時避免掉入陷阱,在保護好自己的前提下,享受交友軟體帶來的益處與樂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1. 大解密 — 強大配對功能的幕後功臣
  2. 透過線上交友結婚的伴侶 比較容易離婚嗎?
  3. COVID-19大事記:從全球到台灣,疫情如何發展?
  4. 世紀之疫下的親密關係:被演算法推升的數位愛情,撫慰了誰?
  5. 寂寞、不安、疏離…… 從大數據看疫情下台灣交友軟體用戶的真實心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喀報CastNet_96
11 篇文章 ・ 5 位粉絲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大三學生自媒體,文章撰寫類目含括科技新知、藝文評論、人物特寫、社會議題和專題新聞,以大學生的觀點出發撰寫與自身和社會相關的文章,內容豐富。 喀報CastNet網站:https://castnet.nctu.edu.tw/

0

1
2

文字

分享

0
1
2
真愛總是尋尋覓覓?讓「數學愛情大師」漢娜‧弗萊幫你找到解答
數感實驗室_96
・2019/11/13 ・2292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601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數感實驗室/朱倍玉

每個專業領域都有所謂的權威,當「出了一些狀況」時,我們會向他們求助。

健身不見成效?請找健身教練;經常胃痛?請聽聽醫生怎麼說;在交友軟體尋覓另一半?除了拜月老, 「數學家在尋找真愛上特別在行。」數學家漢娜‧弗萊(Hannah Fry)也是一位值得諮詢的對象。

漢娜的演講「愛的數學」(The mathematics of love),在網路上有近 500 萬觀看次數,從數學家的角度來分析愛情,整理出愛情三部曲,告訴聽眾從零開始的愛情該如何順利發展,從交往一路到婚姻經營,教導在愛情中茫然迷失的人們如何找到方向。

等等,你或許會想,自己只是個想談戀愛的人,晚上打開手機,滑一滑交友軟體為你推薦的對象,思考可以開啟什麼話題來吸引對方。為什麼這樣也能扯上數學?而且教你談戀愛的竟然是,嗯,數學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找數學家教你談戀愛,合理嗎?圖/pixabay

恐怖主義、購物行為、愛情三部曲,數學通通都包了!

弗萊是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UCL)的教授,一名相當出色的女數學家。

她在倫敦大學學院的先進空間分析中心(Centre for Advanced Spatial Analysis)專職研究人類行為模式。城市中的社會問題是她經常處理的對象:恐怖主義、購物行為、犯罪等。她不僅研究這些議題,她還同時是一位積極讓普羅大眾感受數學之美的數學傳播者。

除了學術方面的工作,弗萊更為一般人所知的身分是講者。上面提到的「愛的數學」是她在知名演講平台TED上的演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漢娜‧弗萊在BBC主持的節目《拉塞福與弗萊的稀奇古怪一籮筐》(The Curious Cases of Rutherford and Fry)圖/截圖自網頁

除了這個,她還會上廣播節目跟聽眾聊一些數學或科學裡有趣的問題,也在BBC主持節目《拉塞福與弗萊的稀奇古怪一籮筐》(The Curious Cases of Rutherford and Fry),回答民眾大大小小的數學或科學疑惑。

不僅如此,她更協助 BBC 拍攝多部紀錄片,提供其中相關的數學知識,像是《天空之城》(City in the Sky)、《數字的喜悅》(The Joy of Data)。《天空之城》在探討航空業的飛行安全,以及航空業後勤工作所仰賴的數學、工程學等領域。《數字的喜悅》則是在說幾個掀起數據時代革命的幾個工程師的故事。

圖/wikimedia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數學家,其實是網路世代最重要的媒婆

主題再拉回來本次我們主要關心的「愛情議題」。一個研究人類行為又擅長分析數據的數學家,聽起來可能真的能給人愛情上的建議,你一定會好奇她是如何解決大家的愛情困擾?

首先你必須知道,為網路世代的我們鋪上愛情路的專家,其實有許多是數學家。至少對三分之一的美國新婚夫婦來說,數學家就是他們的媒人婆。

圖/截圖自網頁

我們以弗萊最愛的交友網站 OKCupid 為例。OKCupid 就是由一群數學家建立的免費交友網站,他們有一套配對演算法,幫使用者計算與其他人的速配程度。決定你按下喜歡還是不喜歡的關鍵除了照片之外,就是速配程度了。使用者可以提出一些問題,並且自己排序這些問題的重要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系統就像在計算成績一般,以使用者的答案、使用者期望心儀對象的答案搭配題目重要性來加乘權重,最後算出兩人的幾何平均數,產生速配程度。

舉例來說,假設 A 與 B 提出的問題是:

  1. 你怕蟑螂嗎?
  2. 你擠牙膏都從尾端開始擠嗎?

A 的答案兩者皆是。同時,他認為心儀對象答案應該為「否」與「是」,且兩題的重要性為 90 分、10 分。

B 的答案兩者皆否,他認為心儀對象答案應該為「是」、「否」,且兩題的重要性為 20 分、80 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以上的回答,我們可以知道 A 是一位非常怕蟑螂,需要另一半來幫忙打蟑螂的人。他會從牙膏尾端開始擠,但這點對他來說不太重要。B 不僅不怕蟑螂,也很樂意幫害怕蟑螂的另一半處理,不過或許是他自己不常從最後面擠牙膏,他很不希望另一半是認真擠牙膏的人。

於是,A 與 B 的第一題配對成功。第二題配對失敗。再考慮到兩個題目的加權,我們可以得到,對極度害怕蟑螂的A來說,B之於他的速配程度是(90+0)/(90+10)=90%。對受夠為了牙膏吵架的 B 而言,A 之於他的速配程度只有(20+0)/(20+80)=20%。綜合以上,兩人的速配程度(幾何平均數)約為 42%。

交友軟體運作的方式大概如同上述,透過簡潔又易懂的運算方式就可以估算出兩個陌生人適不適合開啟話題,或進一步發展關係。當然,實際的運算會再更複雜一些,問題也會再多上許多。只是背後的原理其實並不難懂。

認識了還不夠,數學還能教你該怎麼談戀愛相處!

《數學的戀愛應用題》在愛情的每個環節裡,都有數學的規律可循。圖/博客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於弗萊的演講點擊率相當高,TED組織邀請她把影片提到的數學概念加以整理,擴寫成一本書,書名是《數學的戀愛應用題》。

除了影片中提到的愛情三部曲外,她在書中詳盡地帶讀者從頭愛一遍,在愛情的每條必經之路上分析如何借用數學,讓大家的情路更好過。教你如何更有效率地找到合適對象、對於另一半你該不該忠誠、怎樣才可以度過感情中最大的一關──婚禮,最後,如何經營一段長久的親密關係。這其中會用到包括了最佳停止問題、費米估測、回歸分析產生的婚姻方程式等等。很神奇吧,在愛情的每個環節裡,都有數學的規律可循。

還在愛情上困擾的人們啊,倘若你翻遍了坊間的愛情教戰守則,卻依然無法覓得真愛,不如尋求地表最強助攻的「數學」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數感實驗室_96
76 篇文章 ・ 50 位粉絲
數感實驗室的宗旨是讓社會大眾「看見數學」。 數感實驗室於 2016 年 4 月成立 Facebook 粉絲頁,迄今超過 44,000 位粉絲追蹤。每天發布一則數學文章,內容包括介紹數學新知、生活中的數學應用、或是數學和文學、藝術等跨領域結合的議題。 詳見網站:http://numeracy.club/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g/numeracy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