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7
6

文字

分享

0
7
6

性與愛的矛盾掙扎?不同依附型態對性愛關係的影響──依附理論系列(十七)

貓心
・2019/08/29 ・4326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SR值 477 ・五年級

阿雯在感情,每當遇到很喜歡的男性,就很難婉拒對方想進一步發展的關係。即便對方遲遲不願意承認彼此的感情,卻屢次和她發生性行為,阿雯卻總是無法拒絕,她深怕拒絕了對方的感情之後,雙方的關係就將走到盡頭。於是雖然委屈,但阿雯還是多次的和對方發生性關係,使得自己覺得自己越來越脆弱、越來越骯髒。

阿雄剛好相反,他是一個很能享受自慰的男性,但是面對伴侶提出的性愛要求,他總是無法滿足對方。他總希望性這件事情能早早結束,他不喜歡愛撫,只想要和對方完事而已。但說也奇怪,阿雄面對一夜情,就是沒有辦法拒絕,總是忍不住背著伴侶發生一夜情,雖然愧疚,但他卻更能享受短暫的魚水之歡。

圖/Sasin Tipchai@Pixabay

這樣在性與愛之間矛盾的故事,你是否聽說過呢?這些的關係狀態,也能用依附系統的運作來解釋。早在依附系統被帶到成人作為研究目標時,Shaver 與 Hazan 就提到了,浪漫愛包含了三個重要的系統:依附 (attachment)、照顧 (caregiving) 與性 (sex)1;而性系統和依附系統會相互的影響。

對安全依附來說,因為他們有足夠的自我價值,並不需要用性愛來作為感到被愛,或是自己是有價值的、被接納的管道,他們能夠單純的享受性愛的歡愉2。但對於焦慮依附和逃避依附來說,可就不是如此了。

對焦慮依附的人來說,性和愛是緊緊地被綁在一起的,透過肉體的接觸,使他們的不安全感得以被滿足。但同樣的,他們的愛情品質也很容易被性關係的品質影響。

逃避依附的人不喜歡和他人過於親近。對他們來說,性並不等於進入長期的親密關係,事實上他們討厭長期的親密關係,和他人太過接近會讓他們感到不舒服。相對的,性這件事情的意涵,便不代表著親密關係本身的一部分,他們比較容易和陌生人發生性關係,但性關係的本身,並不意味著要和對方長久發展下去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下,我就將詳細說明焦慮依附與逃避依附的性愛,到底蘊含著什麼樣的意涵2

焦慮依附的性關係:透過肉體接觸換取親密感

對於焦慮依附來說,他們的性,常常是和愛緊緊綁在一起的:焦慮依附的人習慣透過肉體的接觸來換取親密感。對他們來說,伴侶願意和自己做愛,就好像他們自己是被接納的,是一種安全感的再保證3。對焦慮依附的人來說,它們常常將性和愛畫上等號,對他們來說,性愛就是關係評分的量尺,而其中男女之間又有一些些差異:焦慮依附的男性,前一天和伴侶做愛與否,會影響到隔天看待這段關係的關係品質,而對焦慮依附的女性而言,不但前一天要做愛,且要有品質好的性愛,才有助於提升隔天對這段關係的關係品質3,4

正因為這樣,焦慮依附的人可以說是性愛合一的,他們追求身體的連結來換取心理的連結。有一句話叫「床頭吵,床尾和」,或許就是焦慮依附者在戀愛中的寫照吧。對焦慮依附的人來說,很多關係中衝突的點,都靠著性愛撫平彼此的衝突,雖然讓彼此暫時能夠和好起來,但卻常常未能直接去解決彼此關係中的議題。

「床頭吵,床尾和」,或許就是焦慮依附者在戀愛中的寫照吧。圖/Ryan McGuire@Pixabay

而對焦慮依附的人來說,他們還有一個奇特的現象,至少在美國的研究上是如此(台灣我就不確定了):焦慮依附的人做愛時比較不喜歡戴保險套,他們對於做愛戴保險套會有一些親密感上的疑慮5,例如對方是不是不夠愛自己,所以不願意和自己有更直接的性接觸,而這可能也是焦慮依附的青少女,比較容易有意外懷孕的原因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此之外,焦慮依附在發生初次性關係的時間點,還有一個重要的差異:在青少年男性身上,他們初次性交的時間點比非焦慮依附者來得晚7,但對焦慮依附的女性而言,他們發生初次性關係的時間點比非焦慮依附者來得早8。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可能是因為高焦慮依附的人比較傾向犧牲自己的性需求,來換取對方的愛,而傳統上,性愛的展開通常是由男性開始的,於是焦慮依附的女性青少年就比較容易配合他們的伴侶展開初次的性愛,而焦慮依附的男性青少年則比較不會主動和對方要求要做愛這件事情4

逃避依附的性關係:跟自己最快樂

相對於其他人,逃避依附在發生性關係前,比較少會出現愛撫等行為,正如同他們避免和其他人太過靠近一般,他們的逃避,使得他們避免在性愛前,發生太多和醞釀情感有關的細節9,而事實上,比起其他的同儕,逃避依附的人比較少和他人發生性行為7, 8, 9, 10,尤其當他們面對焦慮依附的伴侶時,焦慮依附對性與愛的渴望,更加讓他們不願意發生性行為11

然而,有趣的是,Bogaert與Sadava 發現,他們雖然比較少性交,但是自慰的比例卻是高的。這其實符合了前述文章對逃避依附的描述:比起和他人互動,逃避依附比較能夠信賴自己,就連性事也不例外,比起和他人互動,自慰這種自己能夠掌控的事情,反而是他們較能夠樂在其中的8

比起和他人互動,逃避依附比較能夠信賴自己。圖/Tom und Nicki Löschner@Pixabay

除了自慰之外,逃避依附也傾向於發生隨意性關係 (casual sex)、不具排外性的性關係、一夜情等等。這樣的性關係,比較不需要承諾在裡頭,對於逃避依附而言,他們比較能夠放心的享受性本身,而不需要為了彼此的未來負責,相對而言,這樣的模式讓他們安心許多6-8,12-21,而這樣的現象並不侷限在美國:在一份橫跨世界上 47 個國家的研究22,以及另一份橫跨世界上十個地區 (N=17837)23的研究都得到了這樣的結果,且在逃避依附的同性戀者身上,也得到了相同的結果24, 25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甚者,如果伴侶的組合是逃避依附男性與焦慮依附女性,逃避依附的男伴不喜歡做出承諾的行為,也影響到了焦慮依附女性比較容易發生隨意性關係的傾向8,這很可能是因為他們想要用身體來換取對方對自己更深的付出,因而輕易的就給出自己的肉體而造就的結果。

面對這樣的結果,我們要如何看待?

還記得我聽過很多很多這樣的故事,這些故事大概都是這樣子的。一位女孩因為希望獲得對方的愛,因而獻上了自己的身體,她不知道怎麼樣換取對方留在身邊,而對方卻仍然在外面一直約炮。這個女孩很苦惱,上網問了鄉民們自己到底要怎麼把對方留在自己身邊,得到的卻是大家的冷嘲熱諷。在我們急忙給這些女孩們貼上「不自愛」的標籤之前,或許我們也可以反過來想想,一個人為了獲得愛,而輕易的犧牲掉自己的身體自主權,配合對方發生性關係,那麼有沒有什麼方法,讓一個人能夠重新獲得自己的身體自主權?

沒有自信、不安全感不是一天造成的,洋洋灑灑寫了16篇依附理論至今,對於依附有著越加深刻的看法。要改變依附,絕非一天兩天可以造成的,或者說要改變依附這件事本身,本來就是窒礙難行的:越是想著要改變,就代表越不喜歡現在的自己,反而更加陷入不安全依附當中。

或許愛自己的這個口號真的過於空洞,重要的不是自己還有那些地方還不夠好,而是看見自己身上擁有自己的力量,把眼前的事情暫時緩下來,多做一些關係外的事情,或是多讀讀一些心理學的文章、去接受諮商等等,都是幫助自己更加認識自己的方式。

並不是不能再投入關係,而是在投入關係時,能不能看見自己,在關係裡面處在什麼樣子的位置,又能為自己做些什麼?這是我想對焦慮依附的人說的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逃避依附的人,也許你可以逃,一邊在關係裡面,一邊在關係外享受其他的關係,這並不是你的錯,但對方很有可能會為此而受傷。你不敢真心的投入一段關係,可能代表著你需要更多的時間,你的成長背景帶給了你什麼?讓你必須要不斷掌控自己能掌控的東西,緊抓著不放?這些也不是一天就能得到解答的。但是,你還是可以去嘗試,嘗試看見自己害怕親密的源頭是什麼?《孤獨的冷漠:逃避型依戀障礙的分析與修復》是我最近閱讀的書籍,也是開啟我撰寫這篇文章的源頭,推薦給你。

參考資料

  1. Shaver,P.R. & Hazan,C. (1988). A biased overview of the study of lov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5, 473-501.
  2. Birnbaum, G. E. (2015). On the convergence of sexual urges and emotional bonds: The interplay of the sexual and attachment systems during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 J.A. Simpson & W.S. Rholes(Eds.), Attachment theory and research: New directions and emerging themes (pp.170-194).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3. Davis,D. ,Shaver ,P.R., & Vernon,M.L. (2004). Attachment style and subjective motivations for sex.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ntin,29, 871-884.
  4. Davis,D., Shaver,P.R., Widaman, K.F., Vernon,M.L., Follette, W.C., & Beitz,K.(2006).”I can’t get no satisfaction”: Insecure attachment, inhibited sexual communication, and sexual dissatisfaction. Personal Relationships,13,465-483.
  5. Strachman, A., & Impett, E. A. (2009). Attachmentorientations and daily condom use in dating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46, 1–11.
  6. Cooper, M.L., Shaver, P.R., & Collins,N.L.(1998). Attachment styles, emotion regulation,and adjustment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4,1380-1397.
  7. Gentzler, A.L. & Kerns, K.A. (2004). Associations between insecure attachment and sexual experiences. Personal Relationships,11, 249-265.
  8. Bogaert, A. F., & Sadava, S. (2002). Adult attachment and sexual behavior. Personal Relationships, 9(2), 191-204.
  9. Tracy,J.I., Shaver, P.R., Albino,A.W.,& Cooper,M.L. (2003). Attachment styles and adolescent sexuality. In P. Florsheim(Ed.), Adolescent romance and sexual behavior: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pp.137-159). Mahwah, NJ:Erlbaum.
  10. Hazan, C., Zeifman, D., & Middleton, K. (1994). Adult romantic attachment, affection, and sex. Paper presented at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Groningen, The Netherlands.
  11. Brassard, A., Shaver, P. R., & Lussier, Y. (2007). Attachment, sexual experience, and sexual pressure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 dyadic approach.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4(3), 475-493.
  12. Allen.E.S., & Baucom, D.H. (2004). Adult attachment and Patterns of extradyadic involvement. Family Process,43,467-488.
  13. Brennan, K. A., & Shaver, P. R. (1995). Dimensions of Adult Attachment, Affect Regulation, and Romantic Relationship Function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1, 267-283.
  14. Feeney, J.A., Noller, p., & Patty, J.(1993). Adolescents’ interactions with the opposite sex: Influence of attachment style and Gender. Journal of Adolescence,16 ,169-186.
  15. Moore, A.C., Conley, T.C. , Edelstein, R.S., & Chopik, W.J.(2015). Attachment to monogamy?: Avoidance predicts willingness to exchange(but not actual engagement) in consensual non-monogamy.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2, 222-240.
  16. Simpson, J. A., & Gangestad, S. W. (1991). Personality and sexuality: Empirical relations and an integrative theoretical model. In K. McKinney & S. Sprecher (Eds.), Sexuality in close relationships (pp. 71-92).
  17. Sprecher,S.(2013). Attachment style and sexual permissivenes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gender.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55,428-432.
  18. Feeney,J.A. ,Peterson, C., Gallois,C. & Terry, D.J.(2000). Attachment style as a predictor of sexual attitudes and behavior in late adolescence. Psychology and Health,14, 1105-1122.
  19. Gangestad, S. W., & Thornhill, R. (1997). Human sexual selection and developmental stability. In J. A. Simpson & D. T. Kenrick (Eds.), Evolutionary social psychology (pp. 169-196). Hillsdale, NJ, US: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20. Garneau, C., Olmstead, S. B., Pasley, K., & Fincham, F. D. (2013). The role of family structure and attachment in college student hookups.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42(8), 1473-1486.
  21. Hazan, C., Zeifman,D., & Middleton, K.(1994, July). Adult romantic attachment, affection, and sex. Paper presented at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sonal relationships, Groninger, The Netherlands.
  22. Schmitt, R. (2005). Systematic Metaphor Analysis as a Method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Qualitative Report10(2), 358-394.
  23. Schmitt, D.P., & Jonason, P.K. (2015). Attachment and sexual permissiveness: Exploring differential associations across genders, cultures, and facets of short-term mating. Journal of 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 46, 119-133.
  24. Ridge S.R., & Feeney, J.A.(1998). Relationship history and relationship attitudes in gay males and lesbians: Attachment styl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Australian and New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32,848-859.
  25. Starks, T.J., & Persons J.T.(2014). Adult attachment among partnered gay men: Patterns and Assiations with sexual relationship quility.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43, 107-117.

恩愛也有分類型?A片學不到的性愛溝通小知識!

文章難易度
貓心
76 篇文章 ・ 118 位粉絲
心理作家。台大心理系學士、國北教心理與諮商所碩士。 寫作主題為「安全感」,藉由依附理論的實際應用,讓缺乏安全感的人,了解安全感構成的要素,進而找到具有安全感的對象,並學習建立具有安全感的對話。 對於安全感,許多人有一個想法:「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但在實際上,安全感其實是透過成長過程中,從照顧者對自己敏感而支持的回應,逐漸內化而來的。 因此我認為,獲得安全感的兩個關鍵在於:找到相對而言具有安全感的伴侶,並透過能夠創造安全感的說話方式與對方互動,建立起一段具有安全感的關係。 個人專欄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detective/ 個人攝影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photographer/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2

3
3

文字

分享

2
3
3
身為焦慮依附者,如何善用交友軟體,而非受困於交友軟體?——依附理論系列(十九)
貓心
・2023/08/07 ・3803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前一陣子,在網路上看到了一篇新聞,標題是〈交友軟體真的可以找到對的人嗎?研究曝 1 種人最容易暈船,越玩反而越痛苦〉,裡面在談的是焦慮依附玩交友軟體,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這一篇新聞裡指出,焦慮依附在交友軟體上,是最難從中受益的一群人,而新聞的最後,則建議焦慮依附者接受心理治療。

對於這樣的新聞,我是不贊同的,一來是依附風格本身其實是難以改變的,二來是心理治療並不是一個便宜的療程,且依附風格難以輕易被改變。這樣的新聞,好像讓焦慮依附者陷入了一個永遠無法解決的困境深淵當中,而改變卻是非常困難的。

因此,這一篇文章,我想要來談談,焦慮依附的人應該如何妥善地使用交友軟體,如何讓交友軟體成為有助於自己成長的工具,而非陷入缺乏安全感的無盡回缺之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焦慮依附的人有方法可以妥善地使用交友軟體,讓交友軟體成為有助於自己成長的工具,而非陷入缺乏安全感的無盡回缺之中。示意圖/envatoelements

什麼是焦慮依附?什麼是逃避依附?

雖然在過去,我寫過非常多依附風格的文章,想閱讀更多的人可以看看這兩篇(依附理論的起源: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依附理論系列(一)依附傾向:我對你的依附沒有絕對分類──依附理論系列(二)),但在這篇文章的一開始,我還是要談談什麼是依附風格。

在依附風格的定義上,是一個兩軸四象限的概念。依附可以分成四種類型,分別是安全焦慮逃避矛盾等四種依附。

先來談談焦慮的特質。所謂焦慮依附,指得是在關係中容易感覺到對方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親近自己,因而容易覺得患得患失、想要不斷確認關係的特質。而所謂的逃避依附,則是在關係中害怕與別人親近,在親近的同時容易感覺到喘不過氣,希望與愛人保持距離的一群人。

安全依附的人,就是焦慮跟逃避兩個特質都低的人,他們不容易感覺到別人要拋棄自己,也不容易感覺到難以和他人親近;而矛盾依附則是,時而會感覺到對方與自己不夠親近、害怕對方拋棄自己,又時而會感覺到對方和自己太過親近,覺得不舒服而想拉開距離的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交友軟體上,到底是怎麼樣的人居多?

那麼,交友軟體上,到底是怎麼樣的人居多呢?根據師大的碩士生陳姵如在她的畢業論文蒐集到的資料指出,台灣的交友軟體上,「焦慮依附」佔總人數 38.33%,「安全依附」佔總人數 25.83%[1]。不過因為她使用的量表,和國際上普遍使用的量表有一些學理上的爭議,因此我無法將逃避依附和矛盾依附的比例進行呈現。不過簡單來說,焦慮依附在交友軟體上,佔了將近四成的人數,而安全依附也有1/4的人數。

那麼,焦慮依附的人,到底為什麼會在交友軟體上佔這麼大的比例呢?他們使用交友軟體,又是為了什麼呢?

過去的研究指出,焦慮依附的人渴望與人親密的特質,會讓他們渴望與人在社交上來往,同時害怕被拒絕[2]。在這樣的情況下,交友軟體確實提供了一個很適合焦慮依附社交的場合。

在一般的生活中,我們的社交,並不一定是為了獲得對方的喜歡而做的。工作上必須要和老闆社交、和同事社交,是為了讓工作順利進行下去而做的;而且在這些情境之下,我們並不知道對方到底對我們有沒有私領域上的興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交友軟體的設計上,讓我們一開始就能夠設定自己要尋找朋友、短期交往關係、長期交往關係、結婚為前提的關係等等,對於焦慮依附這些想尋求深刻而緊密的關係的人而言,其實是相對友善的環境。

交友軟體的設計,對於焦慮依附這些想尋求深刻而緊密的關係的人而言,是相對友善的環境。示意圖/envatotelements

過去的研究曾經指出,一旦一個人意識到彼此相互吸引[3],彼此的互動模式會有所改變,而交友軟體提供了互相喜歡才能配對的機制,讓使用者透過意識到自己跟一些人成功配對,而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具有吸引力的人[4]

焦慮依附在交友軟體上的危險,以及我們該如何克服

不過,焦慮依附傾向越高的人,在使用交友軟體上,確實也有一些風險存在。根據一份研究指出,焦慮程度越高的人,確實越有可能使用交友軟體,也會在交友軟體上花費較多的時間。

花費較多時間上,其實是一把雙面刃。雖然好的部分在於,我在上一段提到,交友軟體讓焦慮依附,比較不必擔心被拋棄、不被喜愛等等的社交線索,但也有研究指出,焦慮依附傾向高的人,在交友軟體上,比較難以實際約到他人碰面[6];除此之外,焦慮依附若使用交友軟體和他人約炮,比較難以獲得滿足,同時也會產生許多負面的情緒[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針對這些部分,我要提供焦慮依附傾向高的人,在使用交友軟體上的一些建議。

第一個建議,就是不要約炮。對於焦慮依附的人來說,大多會希望性行為是一個讓彼此關係更加進展的手段,而非像逃避依附一樣,比較能夠性愛分離。這個部分,我在泛科學上的〈性與愛的矛盾掙扎?不同依附型態對性愛關係的影響──依附理論系列(十七)〉一文中,有過詳細的討論。

正因為焦慮依附希望性愛能讓關係進展,那麼短暫的約炮關係,就容易讓焦慮依附暈船,因為焦慮依附者,雖然名義上同意對方只做愛不交往,但實際上又會希望透過性愛來改變對方的態度,進而跟自己交往。

如果約炮的對象,打從一開始就很堅持彼此不要交往,那麼約炮後,讓焦慮依附者感受到對關係不滿意,並隨之產生許多負面感受,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如果你的焦慮依附特質高,又真心希望找到一段長久的關係,千萬不要以身試火。

短暫的約炮關係,就容易讓焦慮依附暈船。示意圖/envatoelements

第二個給焦慮依附的建議在於,交友軟體用得多沒關係,但必須要把認識一個人的時間拉長。焦慮依附傾向高的人,大多會希望盡快確認兩個人的關係。但經歷過多場戀愛之後就會發現,有一些關係中自己的期望,以及對方對關係的期望,若未能在交往前做過核對,就容易讓彼此在交往中過得不順利(關於焦慮依附比較容易期待在認識時盡快拉近關係的研究,可以參考〈交往前,讓我們約會吧!三種依附類型怎麼做?──依附理論系列(四)〉)。

當然,我並不贊同感情中不應該改變別人的說法。我覺得戀愛是一個互相滿足、一起成長的過程,但我同時也不認為,希望短時間內改變對方的行事風格或價值觀等等,是一件讓人舒服的事情。

因此,把互動時間拉長,同時和對方討論一些自己的期望和對方的想法之間的落差,或許有助於你篩選掉無法相處的對象,或是打算和對方長久走下去,該如何拿捏彼此的進展速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把互動時間拉長,同時和對方討論一些自己的期望和對方的想法之間的落差,或許有助於你篩選掉無法相處的對象,或是打算和對方長久走下去,該如何拿捏彼此的進展速度。示意圖/envatoelements

第三個給焦慮依附的建議,則是盡量尋找同時具有「低焦慮」與「低逃避」這兩個特質的人交往,也就是和安全依附交往。安全依附者,相對而言有著較高的安全感,也比較願意對感情抱持著開放的態度。

如果真的找不到安全依附者,我也會建議焦慮依附特質較高的人,避免和「高逃避」的「逃避依附」與「矛盾依附」交往,他們不喜歡與人太過親近,不習慣表達自己的情感,對於情感需求高、希望與人親近的焦慮依附者而言,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當然,我無法提供一種通往幸福的簡單道路,即便我寫過眾多與依附相關的文章,也對依附相對熟悉,但我覺得了解依附,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適合和怎麼樣的人交往,不適合和怎麼樣的人交往;同時,你得了解到,哪一些關係,是讓自己容易表達情感,同時不會受傷的關係,而哪一些關係,是讓自己容易受傷,對方是無法接住自己情感需求的關係。

身為焦慮依附者,我不認為自己應該避免使用交友軟體,即便容易暈船,但挑選對象,讓自己暈一個暈下去會安全的人,而不是暈那些會讓自己受傷的人,我覺得才是最重要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粉專 Psydetective-貓心

參考文獻

  1. 陳姵如(2022)交友軟體使用者之人際依附風格、愛情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 Mikulincer M, Shaver PR. (2007) Attachment in adulthood: structure, dynamics, and change. New York: Guilford.
  3. Luo, S., & Zhang, G. (2009). What leads to romantic attraction: Similarity, reciprocity, security, or beauty? Evidence from a speed-dating stud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7(4), 933–964. 
  4. Alexopoulos C, Timmermans E, McNallie J. Swiping more, committing less: unraveling the links among dating app use, dating app success, and intention to commit infidelity.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20; 102:172–180.
  5. John K. Coffey, D. Kyle Bond, Jessica A. Stern & Natalie Van Why (2022): Sexual Experiences and Attachment Styles in Online and Offline Dating Contex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xual Health, DOI: 10.1080/19317611.2022.2110349\
  6. E. Timmermans & C. Alexopoulos(2020) Anxiously Searching for Love (Among Other Things): Attachment Orientation and Mobile Dating Application Users’ Motives and Outcomes. Volume 23, Number 7
所有討論 2
貓心
76 篇文章 ・ 118 位粉絲
心理作家。台大心理系學士、國北教心理與諮商所碩士。 寫作主題為「安全感」,藉由依附理論的實際應用,讓缺乏安全感的人,了解安全感構成的要素,進而找到具有安全感的對象,並學習建立具有安全感的對話。 對於安全感,許多人有一個想法:「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但在實際上,安全感其實是透過成長過程中,從照顧者對自己敏感而支持的回應,逐漸內化而來的。 因此我認為,獲得安全感的兩個關鍵在於:找到相對而言具有安全感的伴侶,並透過能夠創造安全感的說話方式與對方互動,建立起一段具有安全感的關係。 個人專欄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detective/ 個人攝影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photographer/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親近的傷害更錯愕!熟人性侵、權勢性侵比我們想得多!從《她和她的她》看家庭與伴侶該如何接住受傷的靈魂?
雞湯來了
・2022/12/02 ・303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雞湯來了蕭子喬
  •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
  • 製圖/雞湯來了特約美術羅仕翔
  •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我分崩離析的靈魂被遺留在那一天」
-《她和她的她》。圖/轉自雞湯來了
圖/轉自雞湯來了

沒反抗不等於我願意!熟人性侵特別容易產生「性侵引發的癱瘓」

「妳沒有反抗嗎?妳沒有說妳不要嗎?妳沒有把他推開嗎?是不是妳有什麼問題?

 《她和她的她》劇中晨曦到老師家補習,卻在一次突如其來的大雨,衣服濕透後受到老師侵犯。從此魂不守舍,每天吃不下飯,彷彿行屍走肉。有一天,晨曦終於鼓起勇氣和家人說出遭遇,卻被爸爸反問「妳沒有反抗嗎?妳沒有說妳不要嗎?妳沒有把他推開嗎?是不是妳有什麼問題?」成為晨曦內心的二度傷害。

「有一種人比壞人更可惡,他們看起來面目和善」
-《她和她的她》。圖/轉自雞湯來了

其實,沒有反抗的反應,是受害人當下因過度震驚、錯愕、害怕等複雜情緒,造成彷彿「癱瘓」一般的狀態。研究指出,性侵受害者無論是成人或孩童,遇到性侵當下常以消極反應,或甚至是「僵住」的反應,稱作「性侵引發的癱瘓」(rape induced paralysis)。被害人通常不會主動揭發,或過一段時間以後才發聲;也有的會出現否認先前控訴、而後又再控訴兇手的循環。

 「性侵引發的癱瘓」更容易發生於「熟人性侵」的案件中,由於被害者與加害者早已互相認識,對於被害人的衝擊也更大;另一方面,他人對於雙方關係「互相認識就會喜歡」及「因為認識對方,所以沒什麼不好拒絕的」等誤解,往往成為受害者更難啟齒、更容易「癱瘓」的原因。

「我用意志力讓自己日常回到正軌,但我的靈魂無時無刻都在分崩離析」
-《她和她的她》。圖/轉自雞湯來了

長大後還沒好?解離後遺症?性侵受害人的心理創傷

 劇中晨曦一天天重建、拼湊著自己的記憶,發現自己的回憶與家人、好姐妹們的闡述卻有很多出入,看似幸福美好的家庭與閨蜜情,都隨著兇殺案的真相逐漸揭露,那些晨曦不願被想起的過去⋯⋯劇中錯綜複雜、虛實交錯的懸疑劇情,更是性侵被害人晨曦因心理創傷後產生的解離症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性侵害的本質相較其他犯罪,具有極高特殊性。被害人被性侵後,其內心會產生難以恢復的心靈創傷,嚴重時甚至是會引發創傷後壓力失調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反應,被害人在短時間內可能會麻木、疏離、欠缺情緒反應,對自身所處環境感到陌生,及喪失現實感、喪失自我感,因而出現「失憶」般的狀態。

家庭與伴侶該如何接住受傷的靈魂?給重要他人的2個建議

 剛剛在飯桌上,思琪用麵包塗奶油的口吻對媽媽說:「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媽媽詫異地看著她,回答:「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謂教育不就是這樣嗎?」思琪一時間明白了,在這個故事中父母將永遠缺席,他們曠課了,卻自以為是還沒開學。—《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說不定長大後就會好了?這樣我們就不用消失了」
-《她和她的她》。圖/轉自雞湯來了

雖然《她和她的她》和《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是不同的故事作品,但兩個故事都有著女中學生到老師家補習、良師變狼師、家人忽略處理的狀況,也正是這「選擇沈默,刻意或不經意地當作沒這回事」的處理方式,成為壓垮當事人,甚至家庭分崩離析的關鍵稻草。

建議1|給家長:陪伴孩子直面傷痛、一同決定如何應對

 遇到這種事,家長也會錯愕、震驚,不知該如何處理,更害怕公諸於世會因而讓孩子「不再清白」、「阻礙前途」。但別忘了,遇到這些事最痛的絕對是孩子,而發生過的事不會自動消失!孩子最需要的是家人的支持,正視已發生的事、陪伴彼此去面對,孩子此時最需要的是家人成為最大的勇氣支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建議2|給伴侶:陪伴對方在黑洞的期間,勝於急著讓對方感受陽光

 若身邊有長大了的晨曦(發生過性侵害案件的當事人),可以從「什麼才是對方現在能做到的、需要的」著手,正如劇中晨曦的前男友和現任男友都出自善意,但前男友的台詞是:「我去世界各地寄照片給她,想告訴她這個世界有醜陋的一面,也有美好的風景」。

 而現任男友的台詞是:「如果妳被卡住了,我會拉妳一把;如果妳又分神解離了,我會提醒妳現實感。就算妳又不小心陷入過去,覺得難過的時候,我也會陪妳一起找方法。」

 兩位肯定都是出自於想陪伴晨曦走出傷痛的善意與努力,但或許現任男友主動尋求支持團體,努力認識伴侶的狀態、尋求心理學相關專業協助,和晨曦站在一起慢慢往前走的做法,會更貼近現階段晨曦需要的陪伴。

「讓悲劇劃下句點的唯一方法是說出真相」
-《她和她的她》。圖/轉自雞湯來了

 熟人性侵遠比我們想像得更多,也更加錯愕震驚。願我們都能更加懂得接住身旁受傷的靈魂,做他們「需要的」那種重要他人;也願我們都更能在還沒發生悲劇之前,更懂得預防與保護自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延伸閱讀:雞湯來了

相關資源:

此文中劇照素材由齊石傳播提供,如欲使用須經詢問。

參考資料

雞湯來了
51 篇文章 ・ 463 位粉絲
幸福,如何選擇?雞湯來了相信我們值得擁有更優質的家人關係。致力提供科學研究證實的家庭知識,讓您在家庭生活的日常、人生選擇的關卡,找到適合的方向。雞湯來了官網、雞湯來了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