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
2

文字

分享

0
2
2

不要吃早餐比較好?宵夜才是最重要的一餐?進食時間怎樣才合理

MedPartner_96
・2019/05/09 ・4301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490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近年網路上瘋傳主張「宵夜才是最重要的一餐」、「早餐是多餘且危險的一餐」的文章,在多個不同媒體轉載。甚至有媒體下標醫師證實:最重要一餐竟是「宵夜」 ?!

原文講了一大串,簡單來說,是一位專看自費交感神經失調的醫師寫了一篇文章,認為熟睡的時候自律神經在讓身體修復,所以應該要補充能量,所以要睡前吃,「這才是真正符合生理機制的作法。」另外他也提到:「早餐是多餘且危險的一餐,獲得修復的身體有滿滿的生長激素與瘦體素,能支應您起床後三~四小時左右都不需要額外的熱量。」看到這篇文章,許多看過減肥全攻略的網友們紛紛來信詢問,甚至感到恐慌。這位醫師真的「證實」了什麼嗎?今天就讓團隊醫師來幫大家說明,這樣的說法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吧!

先講結論:

  • 早餐不是一定要吃。在健康成人身上,沒吃或晚吃不會怎樣。但也不用嚇人說不能吃。
  • 孩童應該要吃早餐。疾病患者要大規模調整進食時間及份量需與醫療團隊溝通。
  • 若為了減重目的,如果你不真的餓,可以不吃或延後吃早餐,對減重可能有幫助。
  • 宵夜沒這麼危險,但也不用嚇人一定要這麼晚吃晚餐。
  • 吃東西的質跟量,比吃東西的時間點來得重要。

每個過世的人生前都吃過早餐,所以早餐很危險?

其實「早餐是危險的一餐」這樣的說法在今年初,因為一本新書的發表《早餐是危險的一餐》(Breakfast is a Dangerous Meal),在台灣曾經造成瘋傳。這本書作者是 Terence Kealey 是劍橋大學臨床生物化學教授,許多人看到是名校教授寫的書,就把內容奉為圭臬了。

但是「早餐是危險的一餐」這句話,在科學上只是一個「專家意見」的等級。也就是說,目前還缺乏明確的證據。這位專看自律神經失調的醫師所寫的文章,基本上講的內容,就是這本書內容的極度精簡、再加上過度肯定的版本。只有嚴謹的研究才能「證實」事情彼此之間的「因果關係」,在那之前,所有的說法都只是假說、推論,並必須持續懷疑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早餐是危險的一餐」,還只是一個「專家意見」,目前還缺乏明確的證據。圖/pixabay

隨便舉個例子,觀察發現,每一個死亡的人在生前都長期接觸並飲用了「一氧化二氫」,所以我們要非常小心「一氧化二氫」。但一氧化二氫就是水啊,每個人死前都接觸並飲用了大量的水,難道代表水很危險嗎?這個例子是在告訴你,觀察性的研究,不能隨便推論因果關係,必須更近一步嚴謹實驗的證實。

近來對於該不該吃早餐這件事,今年有一篇研究找了 49 位原本「不吃早餐」的女性,隨機分成兩組,其中一組必須在每天早上吃下每日熱量攝取的 15% 以上,另外一組則是規定接近中午時才能開始進食有熱量的食物。也就是說,把他們拆分成「吃早餐組」,跟「不吃早餐組」。結果發現吃早餐的那組,進食的熱量平均增加了 266 大卡,而且也平均增加了 0.7 公斤的脂肪⋯⋯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如果「原本不吃早餐的人」,逼他吃早餐的話,他可能會多攝取熱量,而且可能會變重,也就是「不要逼原本不吃早餐的人硬要吃早餐」。也有其他研究顯示,在正常人身上,把早上進食的時間往後拉,可能對體重控制有幫助,但這些研究並沒有告訴我們「吃早餐就是危險的」。因為進食不只是「體重」的問題,比方說「工作表現」,可能也是大家關注的重點。

進食不只是「體重」的問題,「工作表現」可能會受影響。圖/pixabay

另外一篇 2016 年的研究找了 20 位 12-14 歲的青少年,讓他們在空腹以及進食後分別測量了功能性的核磁共振,結果發現吃早餐的狀況下,在專注力的表現比較好,但反應力沒有顯著差異。也有其他研究指出,在低血糖或血糖不穩定的狀況下,判斷力會下降,雖然這些人的低血糖或血糖不穩定跟不吃早餐不一定有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在「早餐是危險的一餐」這本書作者接受訪談的過程中,也曾提過「不吃早餐並不適合每個人。孩童需要它,那些開心吃早餐且體重控制良好的人就儘管繼續吃早餐就好。」

原文供參考:However, both Professor Kealey and Freer agree that skipping breakfast isn’t right for everybody. Children need it, and those people who happily eat breakfast and are at a healthy weight should just carry on. ‘The trouble with studies is that there simply isn’t a “one size fits all” approach when it comes to real people,’ says Freer.

因此截至目前的研究,如果你是想要控制體重,延後進食或者是跳過早餐但不會覺得不舒服的話,是可以嘗試的,但是不建議在發育期的孩童。如果是有任何代謝疾病的患者,要進行飲食調整,請務必和你的醫療團隊討論。但「早餐是多餘且危險的一餐」這句話,其實真的太嚇人了,就連這本書的原作者都不認同。

下班都幾點了,不吃晚餐直接吃宵夜可以嗎?

吃宵夜到底好不好?可能多數人都會說不好。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指出,吃宵夜可能沒這麼糟糕,以往會有「吃宵夜不好」這樣觀點的原因,可能也是因為「觀察性研究」的侷限。畢竟多數人吃宵夜應該不是在吃身體健康的,宵夜通常都是吃鹽酥雞、啤酒、滷味、洋芋片、燒烤⋯⋯這些食物往往高糖、高鹽、高油,不管在什麼時候吃都不是好事。

的確有些研究指出,把進食的時間延後,可能會對體重控制有幫助。

在一篇被引用過 120 次的研究中是這樣做的,他們找了 57 位穆斯林女性,利用穆斯林的齋戒月習俗(齋戒月期間只能在日落後大量進食,在日落之前只允許吃很少的水和食物),觀察他們在齋戒月前後的各種身體變化。結果發現這群女性在齋戒月期間吃的總熱量、進食的以及活動量跟非齋戒月期間沒有顯著差異,但經過齋戒月後,他們的體重與體脂肪都顯著下降。這可能代表如果在健康成人身上,把主要進食的時間往後調整,對體重及體脂肪會有幫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在另外一個發表在國際肥胖期刊的研究指出,越晚吃主餐的人減重的效果會比早吃主餐的人較果差。

為什麼會出現許多不一致的研究呢?主要是人類的身體實在很複雜,影響肥胖的因素多到爆炸,每個研究往往有其限制,因此更多關於「飲食的時間點」對身體影響的研究,仍有待繼續。在 2017 年發表在 Nutrition Review 的一篇論文,則指出晝夜節律與體內微生物的複雜交互作用機制,對於體重控制的複雜關係。以上的這些研究,在在提醒我們,吃的時間點與體重控制之間的關係,是非常複雜的機制,現在絕對沒有人可以證實「宵夜才是最重要的一餐」這樣的說法。

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去 google scholar 用 “intake timing”, “fasting”, “post prandial”, 或 “circadian rhythm” 這些關鍵字去組合查詢,就會找到多到你想吐的文獻。這就是肥胖專家們每天在當壹週刊讀的內容⋯⋯

因此截至目前為止的研究,把晚餐的時間延後,或者是吃宵夜,應該沒有什麼太大的負面影響,重點在於你吃的是什麼東西。甚至把整天吃飯的時間往後調整,對減重可能有幫助。但是不是非得要在「睡前」吃,這部分沒看到什麼明確的證據。因此「宵夜才是最重要的一餐」,這句話以目前的科學研究,還有待證實。如果你想吃宵夜,沒有不行,但要慎選吃的內容,但我們也不會鼓勵平常沒在吃宵夜的人「特別去吃宵夜」。不過你想把進食的時間往後拉一些,基本上是沒問題的。

目前為止的研究,把晚餐的時間延後或吃宵夜,應該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圖/pixabay

到底幾點吃飯才正確?食物的質與量比時間更重要!

綜合上面的研究,有關什麼是「正確的飲食時間點」,目前科學界沒辦法告訴你「標準答案」。真正的科學是「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當許多事情我們還沒辦法很完整了解時,醫療人員可以根據現有的研究給予建議,但這個建議必須是合理、合邏輯的,並且也要告知相對應的風險、成本等因素,不能為了謀取自己的利益,而做出過度的推論,或者是隱藏相關的風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關科學證據的強弱,大家可以看看這篇實證醫學金字塔的介紹。如果常常被英國研究跟日本醫學博士搞得暈頭轉向,推薦你閱讀這篇「英國研究跟日本醫學博士要聽哪一個?3 大關鍵,提升媒體識讀能力」,會更有能力辨識出問題新聞。至於怎麼看出這個人是真正的為科學再努力,還是唬爛的騙子,可以閱讀這篇如何區分這是科學還是詐騙?從幽門螺旋桿菌的發現談起

在這則問題醫藥新聞中,轉貼的多個網站賺點閱,也從不用負責任啦。而醫療人員在說話,其實更要注意自己說的話,對社會可能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片面的說法會不會造成誤解甚至是傷害民眾的健康?

最後再講一次結論:

  • 早餐不是一定要吃。在健康成人身上,沒吃或晚吃不會怎樣。但也不用嚇人說不能吃。
  • 孩童應該要吃早餐。疾病患者要大規模調整進食時間及份量需與醫療團隊溝通。
  • 如果是為了減重目的,如果你不真的餓,可以不吃或延後吃早餐,對減重可能有幫助。
  • 宵夜沒這麼危險,但也不用嚇人一定要這麼晚吃晚餐。
  • 吃東西的質跟量,比吃東西的時間點來得重要。

身體是非常複雜的體系,當有人試圖告訴你「怎麼做才是對的」,並一副「我才是真理」的樣子時,請仔細檢視他所說的話,科學的證據程度到哪裡吧!自律神經是個複雜的系統,但越是複雜的系統,越不能夠簡單歸因於某個單純的行為或問題啊!在保健食品、醫療健康領域常有這樣的現象,大家崇拜、信仰某個所謂「大師」說的每句話,以及推薦的每個產品,但通常相信了 seafood,最後得利的不一定是弟子,但seafood 應該是穩賺不賠,難怪這麼多人要當 seafood 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1. Appetite. 2017 May 1;112:44-51. doi: 10.1016/j.appet.2016.12.041. Epub 2017 Jan 4.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breakfast on energy intake, physical activity, and body fat in women who are nonhabitual breakfast eaters.
  2. Nutr Neurosci. 2016;19(3):110-5. doi: 10.1179/1476830515Y.0000000011. Epub 2015 Jun 15. The effect of breakfast versus no breakfast on brain activity in adolescents when performing cognitive tasks, as assessed by fMRI.
  3. Telegraph: Is breakfast actually bad for you?
  4. Obesity (Silver Spring). 2011 Oct;19(10):2006-14. doi: 10.1038/oby.2011.48. Epub 2011 Apr 7. Greater weight loss and hormonal changes after 6 months diet with carbohydrates eaten mostly at dinner.
  5. Nutrition Reviews, Volume 75, Issue 9, 1 September 2017, Pages 673–682, Complex interactions of circadian rhythms, eating behaviors, and the gastrointestinal microbiota and their potential impact on health
  6. Singapore Med J. 2007 Oct;48(10):906-10. Body composition, nutrient intake and physical activity patterns in young women during Ramadan.
  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37, 604-611 (April 2013) | doi:10.1038/ijo.2012.229 Timing of food intake predicts weight loss effectiveness

文章難易度
MedPartner_96
49 篇文章 ・ 16 位粉絲
一位醫師用一年時間和100萬,夢想用正確醫美和保養知識扭轉亂象的過程。 Med,是Medicine,醫學的縮解。Med 唸起來也是「美的」。我們希望用醫學專業,分享更多美的知識。Partner則是我們對彼此關係的想像。我們認為醫師和求診者不只是醫病關係,更應該是夥伴關係。 如果您也認同我們的理想,歡迎和我們一起傳播更多正確的醫美知識。 我們的內容製作,完全由MedPartner專業醫療團隊負責,拒絕任何業配。

0

2
3

文字

分享

0
2
3
吃宵夜、晚進食=變胖凶手!想瘦身就早點吃飯吧!
Peggy Sha
・2022/11/16 ・1569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減肥的黃金守則之一就是:不要吃宵夜!但如果嘴饞該怎麼辦?只要沒有超過一天的熱量額度,應該沒關係……吧?

如果你也是這麼想的,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最近一項由布萊根婦女醫院(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團隊發布在《Cell Metabolism》期刊上的研究就發現:吃飯不只要吃得好、吃得巧,抓對 timing 更重要!

接下來,就讓我們有請師爺(誤)研究團隊來為您解釋解釋:什麼叫 timing?

飯!是一定要吃的,不吃不行!但是吃的「Timing」很重要。 圖/IMDb

想減肥只要少吃多動就可以了?情況沒有你想得那麼簡單!

一般說到減肥,大家腦袋中浮現的不外乎「管住嘴、邁開腿」這六個字,不過,其實少吃多動等改變只能產生暫時的效果,因為在飲食之外,還有一系列非常複雜的因素會影響能量平衡、增加肥胖風險,而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便是我們身上的晝夜節律系統 aka 生理時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去已經有不少研究發現,較晚吃飯會增加肥胖風險、增加體脂、降低減肥成功率,不過,背後的原因的到底是啥卻沒人清楚。

於是,布萊根醫院「晝夜節律和睡眠障礙部門」中的成員們決定迎接挑戰,來解開這個神祕的難題。他們找來了 16 位 BMI(身體質量指數)落在過重和肥胖範圍中的患者,在實驗開始前,所有人都要嚴格遵守固定的作息表和用餐內容,而後前往實驗室分別進行兩套飲食方案。

你習慣每天早餐嗎? 圖/Pexels

方案一:愛吃早餐組,每天 9 點乖乖吃早飯,一天三餐、餐餐不落,六點前吃晚餐。

方案二:晚點吃飯組,跟另一組吃同樣的東西,但跳過早餐,改吃午餐、晚餐和宵夜,宵夜會在 9 點~10 點間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晚吃飯真的母湯!更容易餓還不易消耗

不管早吃飯還是晚吃飯,所有參與者到了 12 點都得乖乖上床睡覺,隔天早上 8 點起床,這樣持續六天,每天都要定期匯報自己飢餓程度和嘴饞程度,然後三不五時讓研究者們量個體溫、確認下能量消耗、抽點血……。

結果發現呢,較晚吃飯會讓人們更容易餓,想吃東西的慾望和想吃的量都會增加,還會想吃澱粉類和肉類食物。

較晚吃飯會增加想吃澱粉類和肉類的慾望。圖/GIPHY

除了這些主觀的回饋外,我們體內的激素也會隨著吃飯的時間而改變:比如說,一種叫做「瘦素」(Leptin)的激素會下降,而當這種激素的濃度下降,我們就比較容易覺得餓。更慘的是,晚吃飯還會降低我們的核心體溫,並讓我們燃燒的卡路里的速度變慢、總數變少,平均每天會少消耗約 5.03% 左右的熱量。

此外,晚吃飯也會影響讓我們體內脂肪組織的代謝,比如說,它會讓 PLD6、DECR1、ASAH1 幾個負責分解脂質的基因表現量下降,反之,負責脂質合成的 GPAM、ACLY、AACS、CERK 等基因表現則會增加。根據過去的相關研究,可以推斷這樣的變化會讓身體減少脂肪分解、增加脂肪生成,也就是說:你的身體會更容易自己囤油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對的時間點吃飯!圖/GIPHY

綜合這種種觀察結果,晚吃飯不僅會增加食慾、增加攝取量,還會減少熱量消耗、容易累積脂肪,總而言之,就是讓整體肥胖風險 Up Up 啊!所以說你愛吃宵夜的各位啊,還是快快將手上那罪惡的食物收起來吧!如果真的很想吃,那就早點吃飯吧!

參考資料

  1.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2/10/221004121928.htm
  2. https://www.cell.com/cell-metabolism/fulltext/S1550-4131(22)00397-7

2

3
3

文字

分享

2
3
3
吃早餐,會更瘦——淺談早餐的功能
miss9_96
・2022/04/11 ・3027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吃早餐,更健康。不吃宵夜,遠離疾病

有固定吃早餐嗎?先講結論,不吃早餐,更容易胖、更容易得到糖尿病、心肌梗塞,還可能更容易死亡喔。

早餐的功能,是喚醒身體消耗脂肪。沒吃,就……

早餐,不是吃飽而已,而是喚醒身體開始分解脂肪的鬧鐘

圖/GIPHY

人類習慣日出而作、入夜漸息,依循著生理時鐘而行。而研究顯示,脂肪的燃燒、分解,似乎也是。分析脂肪細胞內基因的活躍程度,科學家推論,脂肪組織在早上偏向能量消耗,而到了晚上,則轉向能量儲存的狀態 [1]。而在大鼠身上,科學家發現每天的第一餐(相當於早餐),是決定、開啟身體晝夜節奏的動作;換言之,若不吃早餐,將可能推遲身體對脂肪的代謝 [2]

那,缺乏固定早餐習慣的人多嗎?生活步調逐年加快,職場壓力漸劇、選擇不吃早餐的人似乎逐年攀升。雖然台灣缺乏大規模的調查,但鄰國日本在 1990 年時,約 7.9% 國民不吃早餐,到了 2013 年,上升到11.4% [3]。台灣的情況,可能相差不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吃早餐會容易…

那,不吃早餐會怎樣嗎?

  • 不吃早餐,容易胖——中、老年男性

美國於 80 年代起,就針對醫療業男性進行長年的生活追蹤。1992 年時,新增了「是否吃早餐?」的調查。到了 2002 年,累積了兩萬餘人(20,064 人)、十年的結果,也許可以回答「不吃早餐,會更胖嗎?」 [4]

十年過去,兩萬人裡的 5,857 名男性變胖了至少 5 公斤,搭配「吃早餐?」的條件後發現,吃早餐降低了變胖風險約 23%[HR = 0.77(95% CI, 0.72 to 0.82)];換言之,在中、老年(40-75歲)男性的族群裡,不吃早餐、容易胖 [註1]

圖/GIPHY

而另一篇、在嚴格控制飲食下,來看看吃頓豐盛早餐的成效。

  • 不吃早餐,容易胖——中年過重女性

以色列科學家想研究「豐盛的早餐,比較容易瘦?」的議題,因此招募肥胖的成年女性進行嚴格的飲食實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吸引了 93 名自願者參加,年齡 45.8 ± 7.1 歲(30-57),BMI(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32.4 ± 1.8 kg/m2過重:24~27。輕度肥胖:27~30。中度肥胖:30~35。重度肥胖:超過 35 [5]

受試者分為兩組,嚴格只吃實驗室提供之餐點 12 週:

  1. 豐盛早餐:早餐 700 大卡、午餐 500 大卡、晚餐 200 大卡
  2. 豐盛晚餐:早餐 200 大卡、午餐 500 大卡、晚餐 700 大卡

如圖 1,從體重、腰圍來看,「豐盛早餐」組明顯更加「腰瘦」。兩組雖然都變瘦,但「豐盛早餐」組在第 4 週後,體重變輕的速度明顯更快,並且整個實驗期都維持下降趨勢;反而「豐盛晚餐」組在實驗後期就不再變瘦。

(圖 1)豐盛早餐和豐盛晚餐組的體重和腰圍變化。/參考文獻 5
  • 體重層面,「豐盛早餐」組變輕的幅度,為「豐盛晚餐」組的 2.5 倍(-8.7±1.4 kg 對 -3.6±1.5 kg)。
  • 腰圍層面,「豐盛早餐」組縮小的幅度,也明顯較「豐盛晚餐」組更佳(-8.5±1.9cm 對 -3.9±1.4 cm)。

綜合上述兩項研究,可以推論「吃早餐,會更瘦」 [註2]。But,也許有人不在乎庸俗的外表,那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內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不吃早餐,容易糖尿病、心臟病

科學家使用上一篇、相同的美國醫療業男性的追蹤資料,加以分析「吃早餐否?」和罹患「糖尿病」,或罹患「心臟冠狀動脈堵塞(心肌梗塞)」之間的關係。

首先是「吃早餐」和「糖尿病」之間的關係。經過 16 年的追蹤,科學家發現在中、老年男性裡,相較於吃早餐,不吃早餐者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高出 21%(RR:1.21;95% CI:1.07, 1.35)[6]

而在「吃早餐」和「心肌梗塞」之間的關係。也是 16 年的追蹤,科學家發現在中、老年男性裡,相較於吃早餐,不吃早餐者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高出 27%(RR:1.27;95% CI:1.06, 1.53)。另外,也發現喜吃宵夜(深夜進食)者,心肌梗塞的風險高出 55%(RR:1.55;95% CI:1.05, 2.29)(相較於不深夜進食者) [7]。而日本針對該國國民的大型調查更顯示,不吃早餐的族群,死於心血管性疾病的風險明顯更高 [8]

宵夜,的確是邪惡的。

圖/GIPHY

小結論和研究限制

吃早餐似乎能啟動、喚醒身體的生理時鐘,使組織開始燃燒、釋放熱量,以應付白天的活動需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倘若不吃早餐,則可能混淆正常的生理規律,更容易造成肥胖、胰島素敏感度降低(糖尿病原因之一)、心肌梗塞風險增加,更可能導致其他的疾病發生。

總結來說,吃早餐,不僅容易更瘦,身體的內在還更健康(還可以活久一點)。不論再忙,也要記得要對自己好一點喔

吃早餐能喚醒身體的生理時鐘,使組織開始燃燒、釋放熱量,以應付白天的活動需求;不論再忙,也要記得吃早餐哦。圖/Pexels

研究限制

本文所提到的數篇研究裡,以色列團隊徵召肥胖女性的研究,是在受控制的環境下進行實驗,因此可以較肯定地提出「豐盛早餐→更健康」推論。

但使用美國、日本的調查,其產生的研究,在提出「不吃早餐→容易生病、死亡」的推論時,需審慎考慮。因為「生病」、「死亡」和「不吃早餐」,可能同時是結果;比方說,因為從事壓力極大、且不規律輪班的職業,因此無法固定吃早餐、同時也導致了罹病率高、死亡率較高。因此高罹病率、死亡率的真實原因可能是職場傷害,而不是因為沒吃早餐。

註解

  • 註 1:該研究另調查了體重和吃下午茶、宵夜的關係。結果發現,若三餐之外,習慣再吃兩餐零食者(如:下午茶),變胖(5 公斤或更多)風險增加 15%。
  • 註 2:該研究另調查了胰島素等生化數值,和饑餓感等主觀評量。經過 12 週的實驗後,「豐盛早餐」組的身體明顯比「豐盛晚餐」組的更健康、更有飽足感

參考文獻

  1. Andrey Loboda, Walter K Kraft. et. al. (2009) Diurnal variation of the human adipose transcriptome and the link to metabolic disease. BMC Medical Genomics. https://doi.org/10.1186/1755-8794-2-7
  2. Tao Wu, Lu Sun. et. al. (2011) Differential Roles of Breakfast and Supper in Rats of a Daily Three-Meal Schedule Upon Circadian Regulation and Physiology. 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and Medical Rhythm Research. https://doi.org/10.3109/07420528.2011.622599
  3. Yae Yokoyama, Kazunari Onishi. et. al. (2016) Skipping Breakfast and Risk of Mortality from Cancer, Circulatory Diseases and All Causes: Findings from the Japan Collaborative Cohort Study. Yonago Acta Medica.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816749/
  4. Amber A.W.A. van der Heijden,Frank B. Hu,Eric B. Rimm,Rob M. van Dam (2012) A Prospective Study of Breakfast Consumption and Weight Gain among U.S. Men. Obesity. DOI: 10.1038/oby.2007.292
  5. Daniela Jakubowicz, Maayan Barnea, Julio Wainstein, Oren Froy (2013) High Caloric intake at breakfast vs. dinner differentially influences weight loss of overweight and obese women. Obesity. DOI: 10.1002/oby.20460
  6. Rania A Mekary, Edward Giovannucci, Walter C Willett, Rob M van Dam, and Frank B Hu (2012) Eating patterns and type 2 diabetes risk in men: breakfast omission, eating frequency, and snacking.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DOI: 10.3945/ajcn.111.028209
  7. Leah E Cahill, Stephanie E Chiuve. et. al. (2013) A Prospective Study of Breakfast Eating and Incid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a Cohort of Male U.S. Health Professionals. Circulation.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13.001474
  8. Yae Yokoyama, Kazunari Onishi. et. al. (2016) Skipping Breakfast and Risk of Mortality from Cancer, Circulatory Diseases and All Causes: Findings from the Japan Collaborative Cohort Study. Yonago Acta Medica.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816749/
所有討論 2
miss9_96
170 篇文章 ・ 1014 位粉絲
蔣維倫。很喜歡貓貓。曾意外地收集到台、清、交三間學校的畢業證書。泛科學作家、科學月刊作家、故事作家、udn鳴人堂作家、前國衛院衛生福利政策研究學者。 商業邀稿:miss9ch@gmail.com 文章作品:http://pansci.asia/archives/author/miss9

1

35
4

文字

分享

1
35
4
小鼠研究指「間歇性禁食」可延年益壽——重點不在總熱量,延長用餐間隔才是重點!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_96
・2021/10/24 ・268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1 年 10 月 18 日,國際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公開的一篇研究論文,探討飲食模式和改善生理健康之間的關係。研究將小鼠總共分為五組:(1)自由取食、(2)限制 30% 的熱量攝取,但沒有禁食期、(3)限制 30% 的熱量攝取,半天內給食三次,另外半天禁食、(4)限制 30% 的熱量攝取,每天只給食一次,其他 21 小時禁食、(5)熱量攝取總量不變,但每天禁食 21 小時。

研究運用液相層析質譜儀(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以及轉錄組分析(Transcriptional profiling)等方法,發現僅「禁食」而沒有減少攝取的總熱量,就足以得到在限制熱量的飲食模式時出現的大部分代謝與核酸轉錄的特徵,以及延長壽命、防止衰弱等健康上的好處。

該研究歸納出以下三大結論:

  1. 過往研究限制熱量攝取的好處時,無法分辨原因是「總卡路里攝取下降」還是「有規律的長時間禁食」。這篇研究協助釐清熱量限制帶來好處的原因,發現單純禁食而並不減少總熱量攝入,就足以達到有助代謝和延緩老化這些健康效果。
  2. 研究是在特定的條件下所觀察到的現象,不同性別及不同品系的小鼠,禁食的效果就不同,無法廣泛推論於不同物種或不同飲食文化的個體。
  3. 禁食很可能是限制卡路里攝取時,可改善健康和長壽所必需的關鍵。如果可以證明適用於人類,未來可能幫助人們在不需要減少卡路里攝取總量的情況下,也能延緩老化、促進健康。
圖/Pixabay

大爆吃再間歇性禁食更健康?仍有待證實

臺大醫學院腦與心智科學研究所教授王培育指出,適當的飲食限制對於促進代謝、預防疾病及延長壽命的益處已是廣為人知。然而在早期用酵母菌、線蟲及果蠅作為實驗對象的研究中,受限於實驗模式,大多是以稀釋食物中的營養成份且自由飲食的方式來觀察飲食限制的好處 [1][2][3]

而在哺乳類中,小鼠或猴子實驗則是以每日一到二次或數日一次的方式,餵食正常食量的 40-80% [4][5],因此,一直以來飲食限制所帶來的好處被認為是降低日常飲食中卡路里的總量所導致。但是這些傳統的觀點在近年來的研究中已是備受挑戰,例如每日限制時間或食物量的餵食或禁食(於幾個小時內自由飲食或吃完定量的食物),也可明顯的達成健康長壽的好處 [6]

所以,重要的究竟是卡路里減量,還是禁食?本篇研究利用特定品系的小鼠,以系統性的方法實驗數種飲食的模式並且分析多種代謝及生理指標。結果顯示適當的禁食,可能是影響健康指標的關鍵,然而這是否意味著大吃大喝但間歇性的禁食是比少量及少餐更好的選擇呢?有待日後有更多的研究證據來說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規律禁食/進食,比總熱量攝取更重要

王培育也指出,這份研究僅使用了兩種品系的公、母小鼠進行研究,便可觀察到飲食限制對於不同性別及兩種品系小鼠的生理反應造成許多的差異,顯示本研究是在特定的條件下所觀察到的現象,無法廣泛推論於不同物種或不同飲食文化的個體。

這份研究提供一個重要的概念,適當的禁食可以達成傳統的飲食限制(禁食加上卡路里減量)對身體健康的好處,因此營養均衡、不必在卡路里上斤斤計較,一樣可能擁有健康長壽。

王培育指出,這份研究詳盡的比較了長期限制總熱量攝取與間歇性禁食,對代謝、老化以及壽命的影響,結果也顯示了有規律的間歇性禁食也許就足以帶給我們健康上的各種好處。這告訴我們,吃什麼、吃多少固然重要,何時吃以及飲食是否規律也許更重要。這結果與上月一篇發表在期刊《自然》(Nature)上的果蠅間歇性禁食實驗結果不謀而合 [7]

這份研究提供一個重要的概念,適當的禁食可以達成傳統的飲食限制(禁食加上卡路里減量)對身體健康的好處。圖/Pixabay

「禁食」才是有助代謝的關鍵

國立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特聘教授蔣恩沛指出,過去許多研究都發現「限時進餐」或「限制進餐量」具有代謝益處,並延長小鼠的壽命。然而這些發現並無法釐清,哪些是純粹因為減少熱量攝入引起的好處,而哪些是因實驗要控制卡路里而無形中施加了禁食所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研究在小鼠實驗中發現,限制卡路里的飲食方式,促成葡萄糖代謝、虛弱和壽命的各項改善,其實需透過「禁食」來達成。研究推翻了長期以來認為卡路里限制飲食對哺乳動物有益僅是由於減少總熱量攝取的觀點,並強調當中的「禁食行為」才是有助代謝(例如提升胰島素敏感性)和延緩老化這些保護作用的重要原因。

研究結果揭示了我們何時以及吃多少食物,如何調節代謝健康和壽命,並證明每天延長禁食,而不僅僅是減少熱量攝入,可能是熱量限制飲食對改進代謝和延緩老化的原因。過去已有研究表明,延長兩餐間隔對健康有益,本研究結果與過去研究也有相當的一致性。

蔣恩沛表示,人類老化過程中所伴隨的退化過程和疾病,有許多變因,除了攝食量、飲食方式、種類,還有基因、環境因素,甚至腸道菌相,均可能扮演角色,遠比實驗動物複雜。然而可以確定的是,限制熱量攝取可提供代謝上的益處,並可能減緩衰老、延長壽命。

圖/Pexels

本文編譯自科學期刊文章,完整文章來源:

參考資料:

所有討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