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傳播
2874 篇文章・ 4632 位粉絲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3/03/20
暫且撇開男女是否平權的議題,在世界各地不同職業類別的男女比例都有明顯的差異,例如幼教老師會以女性居多,科技產業則是男性居多。並非所有的女性數學能力都不好,也並非所有的男性數學能力都好,所以要把職業別上的性別差異歸咎於能力,似乎不全然正確。
・2013/03/19
「我花錢買的手機真的屬於我嗎? 我有權修改我的手機嗎?」 這是美國消費者最近在爭取的權利。數位千禧年著作權法案 (DMCA) 當中的反規避條款 (anti-circumvention provision) 禁止消費者修改、解鎖自己的手機, 引發 電子先鋒基金會 (EFF) 及 Chilling Effects 等等消費者權益/人權團體的抗議。
・2013/03/13
美國一名由感染HIV的孕婦生產的新生兒,在出生後30小時就開始使用雞尾酒療法,經過雞尾酒療法使用,直到出生第29天病毒量才測不到。除非寶寶能在持續追蹤多年之後,仍然沒有檢測出HIV病毒量,保持健康狀態,否則現在說「寶寶已經治癒」,連我也覺得是言之過早。
・2013/03/09
自從愛因斯坦1955年過世之後,科學家就追問,到底他的大腦有什麼迥異之處,造就了他對於物理定律驚人的洞察能力?然而,想要從大腦解剖結構一窺愛因斯坦智慧根源的研究,過去幾十年來卻毫無進展,因為他大腦的解剖照片和組織切片大多散落世界各地,研究者並不容易取得。
・2013/03/07
假設你現在有顆蛀牙,用舌頭去舔舔它,感覺似乎有個不可思議的大凹洞在裡頭;要是到了牙科,把蛀牙的照片等比例放出來看,似乎比起原本你心理想像的畫面還小了一點?
・2013/03/07
科學家該有一定的公眾意識,在《這個不科學的年代》中,費曼也提到:「當科學家被告知他必須為自己對社會的影響負點責任,一般指的都是科學的應用部分。如果你研究的是核能,那麼你必須明白,它也能用在對人有害的用途上。因此,在某些科學家的討論會中,你會預期這將成為最重要的議題。」
・2013/03/06
兩個禮拜前被邀請到位於新竹市的亞太美國學校做一年一度科展的評審委員,我必須要承認,去之前心中曾閃過老鳥去狂電菜鳥的心態。但是,想了一想趕快把心中這個惡魔克制下來,畢竟中學時我的科展作品也是這樣一路跌跌撞撞的過來啊!
・2013/03/06
筆者一直認為,科學研究和體育競賽是十分類似的「競技項目」。在科學研究的辯證過程中,同樣也是有兩隊在競爭:一隊支持假設,一隊反對假設。雙方不斷通過科學研究找到證據來支持己方論點同時推翻對方論點,就像是比賽得分過程。最終誰的分數多,誰就獲勝。當然,這種分數不一定是能夠可以客觀量化的數字,同時不像棒球有九局、籃球就上下半場,科學研究是沒有哨音響起、宣布比賽結束的那一刻的。
・2013/03/04
五年前我以為這個簡單的數學觀察只需要稍微提醒, 數學程度普遍不錯的國人就會恍然大悟, 用輿論促成修法; 沒想到時至今日面對核四公投, 依舊是... 總統唸法律、 行政院長拼經濟, 數學程度不好都可以諒解 (抖); 但就連師大數學系畢業的立法院長也沒注意到這個問題...
・2013/03/02
氣候變遷不限於一時一地,而是全球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在國際發聲上,台灣是否有足夠的機會?在國際參與上,台灣是否能做出超乎期待的貢獻?為此,我們特別採訪了長期關注氣候變遷議題、親身參與過許多國際重要會議的台大政治系助理教授林子倫,請他跟我們談談氣候變遷下台灣該如何透過科技實力與實踐切入國際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