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8/06/15
在國民法官的草案通過之後,你有可能變成一日法官,不過你能確保自己眼睛所看到的資訊、開庭之前媒體所揭露的訊息(當然包括目擊證人的證詞), 不會影響到你的判決嗎?來看看一些避免你成為「恐龍國民法官」的注意事項。
・2017/03/03
我怎麼會存在在這個世界? 為什麼是這裡? 為什麼是現在? 為什麼奈格是我? 為什麼我不是另外一個人? 生命如此短暫,世界如此浩瀚,瞬間的存在對宇宙有何意義? 這些問題都無解。自然科學對這些問題束手無策,但是這些問題又是無比重要。科學從啟蒙運動以來就是要驅逐這些主觀性的事物,但如果主觀的事物是宇宙的基本家具,這些問題便無法迴避,否則科學描繪的將只是殘缺的世界。
・2014/06/10
科學研究的結果之所以獲得民眾的信賴,其中一方面是因為科學常常透過「數據化」的方式,提供我們許多對於事物的「客觀判準」。這種對於科學數據的「客觀性感覺」是許多民眾共有的,但是科學所提供的這些客觀信賴感,有沒有上限與條件呢?有沒有可能無限上綱地去使用呢?當媒體在報導科學新聞時,常會在這種科學信任感的任意擴張下,製造出一些關係錯置的謬誤。
・2013/04/24
是秉承傳播事實的準則,希冀科學最終能有滴水穿石的力量,影響公眾的既有態度;還是選擇靈活變通,在必要時用一些技巧和手段推廣科學的觀點? 這仍然是一個值得不斷探索的問題。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不讓信息暢通無阻地在政府、公眾和學界之間流通,不讓媒體健康地履行它本應承擔的社會角色,只會導致雙輸局面。
・2013/03/06
筆者一直認為,科學研究和體育競賽是十分類似的「競技項目」。在科學研究的辯證過程中,同樣也是有兩隊在競爭:一隊支持假設,一隊反對假設。雙方不斷通過科學研究找到證據來支持己方論點同時推翻對方論點,就像是比賽得分過程。最終誰的分數多,誰就獲勝。當然,這種分數不一定是能夠可以客觀量化的數字,同時不像棒球有九局、籃球就上下半場,科學研究是沒有哨音響起、宣布比賽結束的那一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