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熱門文章

・2020/05/13
為了更了解米以及發酵的知識,合理化嗑飯的強烈衝動,泛科學來到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參加《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多樣性:發酵、科學、微生物》系列首場講座。這系列講座以「發酵文化」出發,邀請不同專業領域的研究者與實務工作者對談,探索其如何交織於地方自然環境條件、農作型態與飲食文化。
・2020/02/24
1900 年 10 月,希臘一艘採集海綿的小船遇暴風雨避難途中,意外發現一艘裝滿古物的沈船。而沈船中的「安提基瑟拉儀」再次引起世人注意,除了具有計算時間周期的能力,更有手動校正功能,兩千一百年前的發明居然有如此精密且純熟天文知識與齒輪工藝,讓世人再次擴展對於古希臘歷史的眼界。
・2020/12/10
糖尿病、尿毒症等會對腎臟造成損傷,惡化到後期要洗腎或換腎,決定換腎後可進行評估,列入等候名單。捐贈分為活體或大體捐贈,將新腎臟連結原有的動靜脈,術後最重要的是規律服用免疫抑制劑,不得自己加減藥,否則身體將會出現排斥,
・2022/04/15
1946 年 2 月的某個清晨,澳洲東海岸的一群無線電科學家嚴陣以待,將電波接收器對向海的彼岸。如果是幾年前,他們會膽顫心驚的觀察日軍戰機的動向,但是今天不一樣,他們滿懷期待的等待著日出。因為科學家們知道,他們正在將原本用於國家間內鬥的利器 —— 電波干涉術(Radio Interferometry),用於人類探索太空的共同嚮往中。
・2019/12/06
科學家首次偵測到藍鯨的心跳,這種世界上最大的生物,心跳居然出乎意料得慢,最慢可以一分鐘只跳兩下。當牠們下潛時心律會變慢,而浮至海面時則會慢慢變快,未來,科學家渴望偵測更多不同的鯨魚,了解這種巨大生物的循環系統。
・2021/01/03
從認知角度來說,大腦為了完成學習的任務,不僅要維持專注度,也得在處理這些刺激的同時參考過去的記憶,好讓我們能做出適當的回應,只是,這類由內部形成的感覺記憶 (sensory memory) 機制為何,一直都不太清楚。近日,馬克斯.普朗克大腦研究所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Brain Research) 研究團隊,透過小鼠實驗,發現這些訊息可能與新皮質 (neocortex) 頂部及視丘(thalamus) 有關。
・2019/04/30
我們熟知的「科普」,是科學普及四個字的縮寫。從英文 popular science 這個名詞來看,它又可稱作流行或大眾科學。科普旨在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向一般大眾傳達科學的技術知識、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與傳播科學理念及精神等。常見的媒介是網頁、電視節目、系列書籍或雜誌文章等。這回,我們有幸採訪到遠流出版社旗下的科普雜誌——科學人的林彥傑副總經理,由他來帶領大家了解台灣科普書的製作,希望能藉此讓我們與科普的距離更接近。
・2018/05/22
大家每天喝的水都是從哪裡來的呢?相信部分人的家安裝 RO 逆滲透淨水器或是活性碳淨水器,究竟這兩種淨水器是透過什麼原理讓我們所喝的水乾乾淨淨呢?在購買時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呢?
・2021/02/23
當體內的免疫系統錯亂,持續產生抗體及細胞激素侵犯組織器官,使身體持續發炎,就可能是所謂的自體免疫性關節炎。常見症狀為關節紅腫熱痛或晨僵,若延遲就醫,嚴重恐導致不可逆關節變形與相關共病,如虹彩炎、乾癬、發炎性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目前臨床上常用藥物如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生物製劑。
・2021/03/26
第二屆泛科幻獎首獎作品〈傑洛〉第一章。每周一、三、五晚上九點,泛科學將連載第二屆泛科幻獎的得獎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