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禮拜前被邀請到位於新竹市的亞太美國學校(Pacific American School)做一年一度科展的評審委員,我必須要承認,去之前心中曾閃過老鳥去狂電菜鳥的心態。但是,想了一想趕快把心中這個惡魔克制下來,畢竟中學時我的科展作品也是這樣一路跌跌撞撞的過來啊!
回到主題,科展-對大部份學生來說應該是一個……非常不甜蜜的負荷。在亞太美國學校每位高中生都要做一個專題,內容的類型很多,除了自然科學之外也包括了數學和心理學,而我是數學、物理和資訊類的四位評審之一。
評審開始時,十幾組的學生們都已經準備好(也許有的人其實並沒有),站在他們的海報前面,而我們就這樣一組接著一組逛下去,先聽學生們的解釋,再問一些問題。三個小時的評審時間下來,實在是挺累的,不過看到許多學生們用心的準備,到頭來絕對十分的值得!
評審最後選出的頭四名是一致的,雖然順序上有些小差別。我在這邊想要特別提第一名的作品。
拿到第一名的小組做了一個量測河水清澈度的光電儀器,對新竹的河水在一天中不同的時間做分析,看看水質有沒有變化。他們勝出的原因有很多:
- 動機好(環保相關)
- 自製實驗儀器
- 實驗搭配理論分析
- 資料收集齊全
- 論述邏輯清晰
- 資料呈現清晰
他們不但自製實驗儀器,還有做驗證和校正儀器的動作,是很多其他小組忽略的事情。
另外第二名的小組也是很用心的寫了一個電腦遊戲程式,來驗證人的邏輯和反應跟遊戲之間的關聯性。主要是自己寫電腦遊戲這件事實在是太酷了!
去評審之前,我其實已經幾乎忘了學校科展是怎麼一回事,但是繞了一圈下來後,發現雖然程度真的差異很大(差的多半是因為嚴重地臨時抱佛腳),不過一個好的中學科展作品所必須具備的條件,還是很清楚的,以下是我的看法:
- 動機:由生活相關的議題為出發點通常是最好的,多看看報紙、新聞來知道現在社會在關心什麼。環境污染、能源還是食品安全?
- 實驗的目標:要明確(問一個明確的問題)
- 實驗的規劃和設計:要和目標相符(能夠解答問題)
- 實驗結果:一定要量化(簡單的說就是要有數據)
- 實驗要能夠重複,變因要能夠控制
- 數據要收集齊全
關於作品的呈現:
- 如果展場沒有展示實驗器材,那麼一定要用圖畫出來。
- 將數據資料圖形化。我很驚訝大部份的學生都把結果用表格的方式,把整組數據陳列出來,饒了我吧!就算是愛因斯坦也看不出其中的物理含義,除非他畫出(曲線)圖來。
整體來說亞太美國學校絕對還是在平均水平之上,很有趣的是你可以看的出每位學生未來也許會發展的方向,有的會成為工程師、有的是科學家、有的是工業設計師、有的是程式設計師,還有少數只做一點點卻誇大結論的……以後應該是統治世界的政治家吧!
轉載自 :: dr. i :: 新發現 | 新科技 | 新生活 | 新藝術 欲轉貼請註明文章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