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為何如此神奇,竟然會是透明的?光為何能穿透這種固體,其他物質為何無法讓光穿過?玻璃的組成原子明明和沙子一模一樣,為什麼沙子不透明,玻璃卻能透光和屈折光線?玻璃(和其他一些材料)是由矽原子和氧原子組成。原子中央為原子核,包含質子和中子,周圍是數量不一的電子。比起原子的尺寸,原子核和電子都微不足道。假設原子是一座體育場,原子核就是場中央的一顆豆子,電子就是周圍看台上的沙粒。因此,原子內部(應該說所有物質內部)幾乎都是空的。換句話說,原子應該有許多空隙能讓光穿透,不會撞到電子或原子核,而事實也是如此。因此,真正的問題其實不是「玻璃為什麼是透明的?」而是「為何不是所有物質都是透明的?」
讓我們繼續使用體育場的比喻。在原子體育場內,電子只能占據看台上的某些位子,就好像大多數座位都移走了,只剩下幾排留著,而每個電子只能待在指定好的某一排。電子若想升等到更好的位子,就得多付錢,而所謂的錢就是能量。光穿透原子時會帶來大量能量,只要量夠,電子就會用它升等到更好的位子,也就是會把光給吸收,使光無法穿透物質。
不過,事情還另有蹊蹺。光的能量必須恰到好處,讓電子可以從現在的位子跳到其他空位上。能量太小,拿不到前一排的位子(也就是到前一排所需的能量太高),電子就無法升等,光也就不會被吸收。電子必須取得恰到好處的能量,才能在不同排的位子間(稱為能態)移動,這是原子世界的基本法則,稱為量子力學。排與排之間的落差是特定的能量值,稱為量子。玻璃裡的量子排列方式與眾不同,使得移動到空位的能量高於可見光,因此可見光無法讓電子升等座位,於是能直接穿過原子。這就是玻璃透明的原因。然而,紫外線之類的高能光就能讓電子升等,因此無法穿透玻璃。這就是為什麼玻璃能防曬,因為紫外線根本無法穿透玻璃碰到我們。木頭和石塊之類的不透明材質,擁有大量的便宜座位,因此可見光和紫外線都很容易被吸收。
就算光沒被玻璃吸收,穿過原子時還是會受到影響而減慢速度,直到穿出玻璃的另一面後才會回復原速。若光以斜角進入玻璃,由於光的各組成元素(單色光)進出玻璃的時間不同,使得各色光在玻璃內的前進速度產生差異。這個速度差會讓光折屈,也就是折射。光學鏡片就是依據折射原理製作的。鏡面弧曲會讓不同角度的入射光以不同角度折射,只要控制鏡面曲度就能放大影像,讓人類得以製作顯微鏡和望遠鏡,也讓戴眼鏡的人能看清楚東西。
玻璃推動科學進展
控制鏡面曲度的更深遠影響,是讓光變成了可實驗的對象。玻璃工匠在幾百年前就已經發現,陽光以某個角度穿透玻璃時,會在牆上形成迷你彩虹,卻一直無法解釋其原因,只能看圖說故事,推斷顏色是在玻璃內形成的。要到 1666年科學家牛頓發現看圖說故事是錯的,並提出正確的解釋,世人才終於明白背後的道理。牛頓的天才之處在於發現稜鏡不只能讓「白光」變成七彩色光,還能反轉整個過程,把七色光回復為白光。於是他推論,玻璃產生的七種色光其實一開始就在光裡。這些色光混成一道光線,從太陽直射而來,進入玻璃後才又各自分散。光穿透水滴會造成迷你彩虹,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水也是透明的。牛頓就這樣一舉破解了彩虹的祕密,成為提出彩虹原理的第一人。
利用實驗替彩虹找出合理的解釋,不僅展現了科學思考的威力,也凸顯了玻璃對科學實驗及破解宇宙奧祕的貢獻。並且玻璃的功勞可不僅限於光學,化學更是因它而改頭換面,得到的幫助比任何學科都大。只要走一趟化學實驗室就能明白,玻璃的透明與惰性,讓它非常適合用來混合化學物質和觀察反應。在玻璃試管發明之前,化學反應都在不透明的燒杯裡進行,因此很難看到過程變化。有了玻璃這種材質,尤其是派熱司( PYREX)玻璃問世之後,化學總算進階成為一門有系統的科學。
派熱司玻璃是加了氧化硼的玻璃。氧化硼分子和氧化矽分子一樣,很難形成結晶,更重要的是玻璃加了它會抑制熱脹冷縮。玻璃溫度不均時,不同部位的脹縮速率不同,會彼此擠壓,在玻璃內部形成應力,產生裂痕最後導致破裂。要是玻璃瓶裡裝的是沸騰的硫酸,瓶子碎裂還可能讓人殘廢甚至死亡。硼矽玻璃(派熱司是商標名稱)的出現讓玻璃的熱脹冷縮從此絕跡,也連帶去除了應力,讓化學家可以隨意加熱或冷卻化學物質,專心研究化學現象,不必擔心可能的熱衝擊。
玻璃還讓化學家只用噴燈就能彎曲試管,製作複雜的化學器具(例如蒸餾瓶和氣密容器)也容易許多,讓他們可以隨心所欲蒐集氣體、控制液體和操弄化學反應。玻璃器材是化學家最聽話的僕人,好用到專業的化學實驗室都至少有一台吹玻璃機。有多少諾貝爾獎是玻璃從旁邊推了一把?又有多少現代發明萌生於小小的試管裡?玻璃技術是否推動了十七世紀的科學革命,兩者是不是簡單的因果關係,目前還未有定論。玻璃看來更像是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但有一點毋庸置疑,就是東方忽視了玻璃整整一千年,而玻璃卻在這段時間徹底改變了歐洲人一項最寶貴的傳統。
玻璃揭開啤酒的面紗
雖然有錢人幾百年前就開始用玻璃杯喝紅酒,但啤酒直到十九世紀之前,都還是用不透明的容器,如瓷杯、錫杯和木杯等來飲用。由於大多數人都看不見自己喝的酒是什麼顏色,因此只在乎啤酒的味道,對啤酒的色澤也就不太在意。當時啤酒大多是深棕色且很混濁,但到了 1840年,現屬捷克的波希米亞地區發明了大量製造玻璃的方法,使玻璃造價降低許多,於是啤酒都能用玻璃杯盛裝。酒客終於見到自己喝的啤酒是什麼模樣,結果卻常常大失所望:所謂的頂層發酵啤酒不僅味道各異,顏色和透明度也不一樣。但不出十年,捷克的皮爾森地區就開發出了色澤較淡的底層發酵啤酒,外觀金黃澄澈,而且和香檳一樣也有氣泡。這就是窖藏啤酒。窖藏啤酒不只好喝,而且好看,它的金黃色澤也一直延續到現在。諷刺的是,這麼適合用玻璃杯品嘗的啤酒,現代人幾乎都用鋁罐喝,而一般人常用玻璃杯喝的啤酒,反倒是最不透明的啤酒。它是玻璃杯出現之前就有的古董:健力士黑啤酒。
用玻璃杯喝啤酒還有一個意料之外的副作用。據英國政府統計,每年遭到酒杯或酒瓶攻擊的人數超過五千,消耗健保費用超過二十億英鎊。雖然不少酒館和夜店嘗試過許多種的塑膠杯,這些塑膠杯同樣透明堅固,卻始終不成氣候。
用塑膠杯喝啤酒跟用玻璃杯喝,感覺完全不同。塑膠不僅味道不同,而且熱傳導係數較低,使它在口中感覺比玻璃溫暖,降低了暢飲冰啤酒的快感。此外,塑膠還比玻璃柔軟許多,因此很快就會失去光澤、滿布刮痕、不再透明,不僅會遮住啤酒的亮眼色澤,還會影響我們對杯子乾不乾淨的觀感。玻璃的一大魅力就是它外表晶瑩剔透,就算有髒汙也感覺乾淨,讓我們願意接受集體催眠,不去想這酒杯可能一小時前才碰過別人的嘴。
本文摘自《10種物質改變世界》,由天下文化 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