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啟動後燃器前,先航向螢幕上的那片藍天吧 – 戰機模擬器

廖英凱
・2014/10/20 ・204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492 ・五年級

筆者日前托電影「想飛」之福,有幸參觀了位於空軍新竹基地的模擬機訓練中心。雖然還沒有看到電影(所以不會爆到雷),不過從預告片來看,內容大概是跟飛官的訓練有關。以我國幻象 2000 的飛官養成來看,空軍官校畢業生,需先歷經位於台南空軍官校的 T-34 螺旋槳教練機AT-3 高級教練機、再換訓到台東志航基地的 F-5E 戰鬥機,最終根據成績分發到 幻象 2000-5F16_Block 20F-CK-1 經國號戰鬥機與其他運輸、地勤等單位,每年僅有 20 個左右的戰鬥機飛行員名額能從數百位空軍官校畢業生中脫穎而出。由於飛機駕駛的難度與風險遠高過(太空船以外的)其他交通工具,且不同機型的速度、迴轉半徑特性及設備搭載和儀表設計等截然不同。為了成本與安全考量,飛行員在正式上飛機前,都一定要先經歷模擬機的訓練,而這些模擬機的軟硬體介面,也都需與真實機種相符。

位於空軍新竹基地的模擬機訓練室
位於空軍新竹基地的模擬機訓練室

目前我國空軍幻象 2000-5 機隊所使用的飛行模擬機,是由法商 Sogitec 所設計,其設計為一個完全仿製的駕駛座及儀表板、一組由三個投影機組成的 180 度環景投影、以及一組可調整各項變數的訓練官工作站所組成。由於我國空軍的主要任務範圍為我國領土 / 領海上空(畢竟不像美國會常常去別人家伸張正義….),也因此,模擬機內的地圖地形資料,主要以台灣為主,整合過去航拍隊、太空遙測的資料,並建構重點建築物的立體模型、地形繪製、季節晝夜更迭、光影雲煙模擬。而在訓練官工作站上,則可以操作微調各項變數,例如氣候與天氣的條件、亂流閃電的程度、假想敵的模擬與機體受損、導航系統失靈或發動機失火等各種突發狀況,也可以模擬因G力而產生的紅視與灰視,目的要讓飛行於熟悉這些狀況並採取正確的行動。

以紅視與灰視來說,灰視是飛行員在俯仰機頭時,會因離心力影響血流而導致的生理現象。當飛機急速上仰時,血液會因為離心力而聚集到腳部,使大腦突然缺血而短暫喪失對光線和色彩的認知,有時會伴隨著周邊視力的喪失,是缺氧昏迷的前兆。而紅視的原理與灰視相反,是當飛行員壓低機首時,使下眼瞼的微血管過度充血而導致視野變紅。這是血液集中到腦部的生理現象之一,嚴重時會導致視網膜損傷和出血性中風。除了利用抗 G 衣來協助血液的調配,以及利用人體離心機的高 G 耐力測驗,飛行員也必須在訓練時熟悉紅視與灰視的徵兆,並即時做出較和緩的飛行、啟動自動駕駛或是即時離開戰場尋求援助。

飛行模擬器也可以數台「連線對戰」,並給予各機台不同的飛機性能參數,藉次演練和不同陣營或不同戰情的作戰狀況。也因此,似乎可以改個貼圖調一台無敵飛行器當入侵地球的外星人來打打打看…… 不過原始設計師恐怕沒有想過可以有這項應用…. 儘管如此,仍然有許多真實的狀況是難以模擬的,例如機艙內的溫度和空氣品質供氧狀況、G 力的人體影響、精神心理素質、氣流與引擎對機體的震動,以及目前空軍所使用的模擬機飛行座椅是靜態固定的,無法做出搖擺或翻滾的模擬。反而是在一些大型機台遊樂器上,卻很常看到座椅動態模擬以及搖桿力回饋的設計。而在國外高階的商用或軍用飛行模擬器,也可看到利用史都華平台 (Stewart Platform)做出正負 35 度的俯仰翻滾動作。為了達到更逼近真實俯仰翻滾的狀況,以三軸旋轉為設計方法的 Desdemona Simulator 更可以無限制地自由旋轉,並模擬最高 3.5G 的重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Desdemona Simulator

除了空軍會使用飛行模擬器作為真實駕駛前的必經訓練科目,個人用的飛行器商用民航機太空梭駕駛,也都有相應的模擬裝備提供駕駛員安全且成本低廉的訓練。而隨著個人電腦的興起及各種飛行程式遊戲的推出,國內外不乏專業玩家自組空戰操作設備來一圓飛行夢,雖然說離真實飛行的狀況還很遙遠,但不妨試著從 Google Earth 飛行模式來體會一下鳥目大地的飛行員視角吧。

對於一位幻象 2000-5 的飛官養成,能操作這台模擬機,已經是坐進機艙的最後一個考驗了。而天空之路的歷程如何,也許沒有「捍衛戰士」的反骨、沒有「空中殺陣」的炫技,不如就讓李崗導演來告訴我們這個故事吧。

電影《想飛》的演員姚以緹、張睿家、還有喜歡飛機的蔡旻佑正在聽飛官的解說。圖片來源:安可電影
電影《想飛》的演員姚以緹、張睿家、還有喜歡飛機的蔡旻佑正在聽飛官的解說。圖片來源:安可電影

相片 2014-10-16 下午3 09 06

文章難易度
廖英凱
30 篇文章 ・ 249 位粉絲
非典型的不務正業者,對資訊與真相有詭異的渴望與執著,夢想能做出鋼鐵人或心靈史學。 https://www.ykliao.tw/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1

7
3

文字

分享

1
7
3
防止空氣傳染要訣:避免群聚、室內通風、加上口罩輔助
寒波_96
・2021/05/28 ・4272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去一年半來 COVID-19(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席捲世界,其病原體 SARS 二世冠狀病毒(SARS-CoV-2)的傳染力可以很強。這種全新的傳染病怎麼傳染,該如何預防,我們的認識不斷翻新。

如今知道常見口號「戴口罩、勤洗手」對防疫有用,卻不是最重要的事;更關鍵的是減少接觸、避免群聚,尤其「長期不通風的室內」,可謂傳播病毒的溫床。

除了戴口罩、勤洗手,也要注意減少接觸、避免群聚。圖 / 熊本縣提供

阻止空氣傳染:從防範飛沫到重視氣膠

SARS 二世冠狀病毒主要由空中傳播(airborne),可以想像成空軍,落到地面便威力大減,因此防空是第一要務。有時學術上有些混淆,一般人不計較數字的話,簡單說可以分為兩類:

較大的飛沫、較小的氣膠。

飛沫分子大,離開感染者的身體後,飛行不遠就會墜毀,空中停留時間短。「社交距離」就是為了防止這類傳播:把距離拉開,不直接被飛沫擊中。即使仍有機會觸摸落到表面的病毒,只要搭配洗手和清潔,便能有效阻絕傳染大部份的可能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氣膠(aerosol)分子小,正常的呼吸、講話都會產生不少。離開身體後由於比較輕,漂浮距離遠,可以存在空氣中一段時間。因此應付飛沫的手段:拉開社交距離和洗手,對於由氣膠輸送病毒的空氣傳染,效果有限。口罩在此展現價值,卻又引起許多爭議。

拉開社交距離可以防止飛沫傳染,對氣膠傳染卻效果有限。圖/取自 臺北市勞動力重建運用處

許多台灣人嘲笑洋人不戴口罩,但事實上過去正確的衛生教育並不建議口罩。有病的人戴口罩可以減少感冒病毒外傳機會,但是沒有病的人「戴口罩想防範呼吸道傳染病」,這即使不是邪道,也是「缺乏正確知識」的旁門左道。

如今會從防範飛沫演變為重視氣膠,來自科技的進步。畢竟氣膠分子很小,不容易觀測,最近利用尖端科技的結晶偵測與追蹤氣膠,才更加認識過去被忽略的這塊「空氣傳染」。

這也讓我們深刻體驗,科學知識並非不可撼動的權威,必需根據新證據與時俱進。比起擺出知識權威的派頭教訓草民,科學家更應該時時警惕,自我心靈拷問還有哪裡不足。

漏掉一半空氣,為什麼口罩還會有用?

先不管其他傳染病,如果目的是防範 SARS 二世冠狀病毒,戴一般的醫療口罩有用嗎?這個攸關生死的問題,沒有錯誤的回答是:有時候有用、有時候沒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是否正確配戴口罩是技術問題,戴不好跟沒戴一樣,本來就無法發揮口罩該有的效果。這兒的心靈拷問是:如果口罩能發揮「該有的效果」,效果會有多好?

圖/取自 Bex Glendining

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口罩的漏洞很多。2020 年 6 月一篇討論口罩效果的短文中,提出一個想像:攜帶病毒的氣膠顆粒,大小應該和香菸類似;因此病毒的空氣傳播,或許接近香菸燃燒的傳播,假如聞得到菸味,便意謂病毒有入侵機會。

但是普通的醫療口罩,再怎麼正確使用,還是不可能完全阻擋菸味!難道這表示口罩都是騙人的?

的確,就算台灣也有戴口罩還是被傳染的案例(例如看病時被傳染的 908 號確診者),有些人還懷疑是未知的接觸,實在是輕視空氣傳染的威力。可是也有大量實例支持口罩的防疫效果,矛盾何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已知資訊最合理的解釋是:

空氣中的病毒量不同,口罩的阻絕效果,在病毒量不多時足夠、超過一定量則不夠。

傳染能否成功,取決於空氣中的病毒量。量不多時口罩效果很好,超過一定量以後風險大增,口罩也難以發揮作用。圖/取自 Face masks effectively limit the probability of SARS-CoV-2 transmission.

避免群聚、室內通風,口罩在病毒不多時才有效

實測指出一個人在 30 分鐘間,大概可以排放 600 萬個氣膠顆粒,可以想見更多人、更長時間、活動更激烈,累積的數量會更多。而醫療口罩大約能阻擋 30% 到 70% 的顆粒,假如每個顆粒上頭都有病毒,將會有大量病毒穿越口罩。所幸,攜帶病毒的顆粒,比例非常低。

一系列實測、量化、模擬得到結論的大意是:如果空氣中的病毒有限,即使少數能穿透,口罩仍然有足夠的隔離效果;但是當病毒累積超過一定的量,口罩將變得毫無幫助。

可想而知,環境的影響非常非常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空氣流通的室外,正常空氣流動便能分散具有病毒的顆粒,另外像紫外線、高溫、濕度等因素,都會摧毀離開人體的病毒。空中的病毒不容易累積,傳染風險便不高。

相對地,密閉的室內,一旦病毒隨著氣膠進入空中,難以排除之下,容易長期漂浮,時間一長將大幅增加傳染的風險。

室外空氣相對流通,風險大減。但是即使在室外,群聚還是有風險的。圖/取自 新北板橋500例淪重災區 華江黃昏市場一張圖曝「恐怖群聚」

完全免於人與人的接觸不切實際,不過仍然可以避免群聚,這有好幾個作用。一方面是,假如其中存在傳染源,與其接觸的人愈少愈好;另一方面是如果傳染源不只一個,而是兩個,風險不單純只有兩倍,而是更高。

空中病毒量的累積,和傳染風險並非線性關係,一旦超過臨界值,風險會大幅提升。一些案例便是密閉空間中,幾個傳染源傳染給一大群人。

口罩的防疫效果是雙向的,對於沒有感染的多數人,口罩可以防止病毒入侵,但是如上所述,只有在病毒量低的時候有效。

另一個方向是,正在感染病毒,成為傳染源的少數人,戴口罩也能減少病毒輸出,減低傳染給別人的機率;而且減少輸出的效果,比防止輸入更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雙方都戴口罩,減少病毒輸出加上降低輸入,效果最佳。但是只要接觸傳染源,就有被病毒入侵的機會。因此減少接觸、避免群聚,把不通風的場所變得通風、不要久留密閉空間,比戴口罩更重要。

口罩減少空氣傳染的各種效果。圖/取自 Reducing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這是一場空戰,防空!防空!防空!

綜合已知情報,SARS 二世冠狀病毒是空軍,雖然仍須留意來自地面的少量威脅,主要戰場還是在空中,防空!防空!防空!

以空戰想像,可以想成人是飛機,口罩是防護罩,感染者是發射飛彈的敵機,病毒是敵軍飛彈。防護罩在飛彈不多的時候,大部分能擋下來。但是第一要務是避免進入飛彈密集的領空,否則防護罩遲早會被打穿。

群聚的敵機愈多,飛彈密度愈高,在密閉領空中停留時間愈長,防護罩被打穿的風險愈高。保持通風讓空氣流通,即使有飛彈升空,也能迅速減少飛彈的密度,降低風險。

第一要務是避免進入飛彈密集的領空,否則防護罩遲早被打穿。圖/取自 Most infrastructure issuers insulated against pandemic impact

飛彈一旦落到地面,大部分會很快自爆,只要不在附近被一起炸到就沒事。不過少數比較慢爆炸,還是要注意一下,這就是洗手和清潔希望達到的效果。

至於大面積噴灑表面消毒之類的手段,對付某些病原體有效,對於 SARS 二世冠狀病毒的傳染,意義不大。話說回來,化學兵只會噴藥,不可能升級變空軍,像是對馬路大範圍噴藥這種事,即使防疫上沒什麼用,也是他們只能做的事。

作戰要贏,講的是效果實在。比起不切實際的花招和花腔,如茶道一般的消毒表演,個人防疫最重要的是防空,以及避免進入飛彈密集的領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馬路上大面積噴灑消毒,對 SARS二世冠狀病毒的防疫效果很有限。圖/取自 Zhai Yujia/China News Service via Getty

承受飛彈不多時,防護罩可以有效保護,但是來襲飛彈太多,防護罩即使再強,時間一久也受不了。何況口罩仍有一定機率被病毒穿透,不要想說有防護罩,就傻傻地衝進飛彈海中找死。

日常環境本來是不通風的危險區,盡力將其變成通風的安全區。盡量避免進入飛彈密集的範圍,萬一非得進入,務必正確使用防護罩,也不要在不通風的危險區久留。

SARS 二世冠狀病毒全球廣傳下,也大幅增加空氣傳染的知識。和透過水源、食物傳播的傳染途徑相比,過去對空氣傳染沒那麼重視,這回也付出慘痛的代價。從各層面防止空氣傳染,例如設計建築時,更注意室內通風的問題,將是未來可以改善的方向。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本文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所有討論 1
寒波_96
193 篇文章 ・ 1008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5

0
0

文字

分享

5
0
0
從超級軍刀機的保存爭議,探討背後的科學知識
活躍星系核_96
・2011/08/10 ・1409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612 ・十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在學生自發的改善行動中,志工們將零件(水平尾翼)清潔封存的情形。(照片由黃宋儒提供)

作者:陳瑞霖

你知道臺大有一臺軍用飛機F-100超級軍刀機嗎?臺大將於八月十四日舉辦認識超級軍刀機活動,希望喚起臺大師生關注超級軍刀機保存議題。

現在擔任臺大物理文物廳導覽員的黃宋儒長期關注超級軍刀機議題,他解釋了飛機的飛行原理。飛機能在空中飛行,是靠白努利定律(Bernoulli’s law)的作用,關鍵在機翼的剖面形狀。從側面看,飛機主翼是一塊上彎下平的長橢圓型物體,由於主翼上端帶有圓弧,使氣流通過主翼上端的路徑比底部長,但氣流通過的時間仍是一樣的,這樣就會使機翼底部的壓力大於上端,從而產生一股向上的升力使飛機浮起來。此次保存爭議的F-100超級軍刀機,在1950年代時是航太科技以及材料科學的大突破。首先,它是第一架實用化的水平飛行超音速戰鬥機,不像先前的戰鬥機只有向下俯衝時才能突破音障限制。其次,為了突破音速障礙,也要推力夠大的引擎,但是如此一來傳統的鋁合金材料無法承受引擎發出的高熱,飛機後半部因此採用鈦合金製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航空科技的創新會率先出現在戰機上,與冷戰時期美蘇兩大陣營的對峙密不可分。1949兩岸分裂,台灣很快就被納入美國自由主義圍堵共產主義防線的一環,因此當國共雙方在空中對決時,新式武器也會上陣較量。例如1958年,八二三炮戰爆發期間的九二四溫州灣空戰,高空性能較差的國軍F-86就是首次在實戰中使用美方緊急援助的響尾蛇飛彈(AIM-9),大破解放軍MiG17,維持了國軍的空優。

而本文的主角、超級軍刀機也是這一年在美方為了鞏固臺灣海峽空優的考量下,首先移交了六架F-100F給我國空軍,此後F-100保衛臺灣領空數十載,讓台海上空得以風平浪靜,不再劍拔弩張。台大的0218號機,於1970年移交台灣,並在1984年除役。1989年軍方將0218贈送臺大保存展示。2009年臺大校方為了社科院大樓興建工程,將超級軍刀機解體,引起臺大學生自發性的保存運動。

你可能覺得飛機是舶來品,科技成就再強也只是來自國外的成果,接下來講得可是臺灣學術史的驕傲了。黃宋儒介紹物理文物廳的鎮館之寶Cockcroft-Walton 加速器,物理學家靠著它證實課本裡的原子模型是正確的。拉塞福(Ernest Rutherford)提出的原子模型指出,原子中大部分質量及正電荷都集中在很小的區域(原子核),而帶負電的電子則圍繞這一區域。1932年考克饒夫(John Cockcroft)以及瓦耳頓(Ernest Walton)在拉塞福的指導下,建造Cockcroft-Walton加速器,利用加速器加速粒子撞擊鋰原子,成功產生氦,證實拉塞福模型。臺大的前身,臺北帝大(臺大的前身)物理學講座教授荒勝文策得知此項研究成果,也建置了Cockcroft-Walton 加速器,在1934年完成原子核撞擊的追加實驗。2005年,臺大為了紀念當年的科技成就,重建當年的原子核實驗室,並且拍攝紀錄片。

黃宋儒希望超級軍刀機能夠早日解決保存地點的爭論。如果飛機能夠在校園一角實體展示,當作解說流體力學和物理基礎科學的教材,配合解說教案的設計,將能成為國中小學生校外教學的景點。同時,做為科技文物,超級軍刀機也見證了冷戰時代的軍事對抗,深具保存價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八月十四日是空軍節,臺大學生會、研究生協會舉辦認識軍刀機活動。屆時將請來軍武及航空專家傅鏡平、洪致文來發表演講,並且與臺大集郵筆友社合作,贈送超級軍刀機明信片,另有集戳活動。歡迎關心超級軍刀機議題的人參加。

關於本篇投稿作者:陳瑞霖,大學時讀農學院,現在跑去編資訊領域的刊物,主要負責監控新聞動態。閒暇時去台北維基社群聚會或者寫企畫書辦活動。可以在噗浪上找到我

所有討論 5
活躍星系核_96
752 篇文章 ・ 120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