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改寫自國立中山大學秘書室公共事務組新聞稿
世界衛生組織近日正式承認氣膠(亦稱氣溶膠)傳播為 COVID-19 主要傳染途徑,美國 CDC 隨即也跟進修改防疫準則。
鑑於本土疫情嚴峻,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疾呼社會大眾提高警覺,她強調,國外最新研究發現,口罩佩戴的密合度大幅影響阻絕病毒氣膠的效率,舉例而言,當口罩的空隙增加 1% 時,其對於小於 2.5 微米的氣膠微粒的阻絕效率將下降 50%。
氣膠是什麼?
氣膠為懸浮於空中之微小液滴或顆粒物質。人們平時講話、唱歌、咳嗽,甚至僅是呼吸,就會釋放出許多大小在 5 微米以下的氣膠。當 COVID-19 感染者進行這些呼氣動作時,病毒即可透過呼氣氣膠釋放到環境中。
王家蓁指出,隨著新冠疫情持續全球肆虐,迄今各類最新研究證據陸續發表,包括實地空氣採樣量測分析、流行病學統計、臨床及動物實驗以及氣動力學模擬等研究結果,終促使 WHO 於今年 4 月 30 日正式承認氣膠傳播為 COVID-19 主要傳染途徑。自疫情爆發以來,層出不窮的超級傳播者事件皆直指氣膠傳播為主要途徑。
先前紐西蘭也發生防疫旅館的群聚感染,經過調查後發現氣膠傳播為主因;國外也已發生多起在遵守社交距離及佩戴口罩等防護措施的情況下,依然導致醫護人員感染的事件,也歸因於氣膠傳播。近期國內更爆發多起群聚感染事件,導致社區傳播風險大幅提高。
王家蓁表示,通常在無症狀患者未佩戴口罩或任何防護措施下,氣膠傳播會成為主要感染途徑。已有研究指出,有相當高比例的 COVID-19 患者在檢驗確診時為無症狀或僅有輕微症狀,且有超過五成的 COVID-19 感染是在感染者無症狀下導致傳染的。面臨國內疫情嚴峻的時刻,她特別提醒社會大眾提高警覺,尤其注意佩戴口罩時的密合度,「一定要戴好戴滿」。
「以往大家誤以為氣膠傳播只會發生在遠距離,卻忽略了氣膠顆粒濃度實際上在離感染源愈近的距離才是愈高,且導致感染機率愈大的。」
王家蓁說,近期國外研究指出 N95、醫療口罩及棉布口罩等不同材質的口罩對於過濾含有 SARS-CoV-2 病毒氣膠之效率,結果顯示 N95 具有最高的氣膠過濾效率,但其他材質的口罩亦有一定的過濾效率及保護力。
此外,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研究團隊針對口罩密合程度對於過濾不同粒徑大小的氣膠之效率進行測試,發現當口罩表面空隙增加 1% 時,雖然對於 10 微米的微粒尚有將近 7 成的過濾效率,其對於過濾小於 2.5 微米的氣膠的效率卻減半,當口罩空隙增加至 2% 時,其過濾小於 2.5 微米的氣膠微粒的效率只剩下完全密合時的 1/3。
王家蓁提醒大眾,除既有防疫措施外,加強注意佩戴口罩的密合度、加裝配有高效能濾網的空氣過濾淨化裝置、加裝紫外線(UVC)空氣消毒裝置、避免到人多擁擠、通風不良的區域,將有助降低氣膠傳播的感染風險。
研究指出,微小氣膠落地需耗時半天
王家蓁於 2020 年 2 月疫情爆發之初發表社論提醒國人留意,並於 2020 年 5 月跨國合作於國際權威期刊《Science》發表專文,指出導致肺炎 COVID-19 的新型冠狀病毒 SARS-CoV-2 能夠以極細微的氣膠懸浮微粒或液滴形式於空氣中傳播。不若顆粒較大之飛沫液滴會受到重力主導的關係而在數秒內快速沉降到地面,氣膠受到空氣拖曳力的影響可在空氣中懸浮長達數小時甚至更久。
對於一顆粒徑 100 微米的飛沫,從 1.5 公尺的高度(相當於一般成人口鼻的平均高度)降落至地面僅需 5 秒,但對於一顆粒徑僅 1 微米的氣膠,從同樣高度降到地面卻需要 12.2 小時之久。雖然病毒的感染力會隨著時間而逐漸降低,但這些含有病毒的氣膠,如果在保有感染力的情況下被他人經由呼吸攝入呼吸道或肺部,即可能使病毒在新的宿主體內複製,並導致感染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