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生傳系是什麼?農推能吃嗎?全面剖析「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活躍星系核_96
・2016/01/15 ・11811字 ・閱讀時間約 24 分鐘 ・SR值 630 ・十年級

文 / 李柏寬(台大生傳系)

系所背景介紹

academicsPhoto_6
臺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 Source: NTU

先來解析一下「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民國97年,本系從「農業推廣」改為「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可以參考農業推廣通訊第71期所談到農推改名生傳的的理由:

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社會的進步,「農業」這一項重要的產業活動,已經不只是傳統的初級產業,也涵蓋了二級產業,甚至是三級產業;可以說,「食衣住行育樂」樣樣都與「農」有關。也因此,若能夠以「生物產業」一詞來取代「農業」,將更能彰顯其內涵的多元性。

 為了能夠符合這樣的時代需求、擴展研究領域,以及提昇學術競爭力,從二○○八年八月一日起,已有四十八年歷史的「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正式改名為「台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了。而配合新系名的「登場」,系所的課程也有了大幅的變動,將以往所關注的「推廣教育」與「鄉村社會」領域轉移到「行銷傳播」與「社會文化發展分析與研究」等領域上。

從農推到生傳

解析系名從「農推」改「生傳發展(本系比較完整的簡稱)」的理由大致有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從農業到生物產業
    因為我們想要觸及的領域除了農業以外,還包含「農業附加的各種產業」,諸如:休閒旅遊產業、文化產業、農企業,甚至是最今新興許多的農業社會企業。
  2. 推廣到傳播
    農業「推廣」其實分為農事推廣、家政推廣和四健推廣,但這種推廣的模式比較偏重「向內」的推廣,也就是透過「農業推廣人員」指導「農民」新農業技術(農事推廣)、指導「農村婦女」家政方法(家政推廣),指導「青年」學習農業(四健會:一種農村服務團),以行動達到教育農民的責任,正因此農推以前需要學教育學。那為什麼要改為「傳播」呢?因為「傳播」不僅有「內向、組織間、小團體」的傳播,更有向外的「大眾」傳播、「行銷」傳播,本系希望能擴大「傳播」的對象,從「農民」到「社會大眾」和消費者,因此有了這樣的變化。
  3. 發展
    其實農推系過去分為「推廣教育組」和「鄉村社會組」,推廣教育組就如前述,主修教育學、傳播學等等,因此這組的發展方向是「從內向到外向」。那麼鄉村社會組在做什麼呢?其實就是「鄉村社會學」的研究和推廣。

或許很多人對鄉村社會學有些陌生,他屬於社會學的一個分支,重視是研究「鄉村」地區,微觀的層次可能是個別農民的生計、家庭收入,巨觀的可能是鄉村地區的社會結構、社會變遷、農村社會發展與規劃等等。因此,看到「發展」,可能多數人會覺得他好像是一個沒有意義的贅詞,那其實是因為從小到大的課本,太愛把這個領域的討論當作一種社會道德的訴諸。諸如課本最後一張都是「永續社會責任」、或者是「唯有努力發展,才能XXX」不過,其實「發展」也是有自己一套理論脈絡的:其中會去探討鄉村、國家、甚至是全球化浪潮的種種議題。

對於「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名稱的質疑

生物產業等於本系發展方向?
生物產業(bio-industry)其實根本不等同於上述本系擴充的方向(文化產業、休閒觀光產業、農企業、農業附加產業),而是比較偏重「生物科技」技術。這樣的擴充,會讓人聯想到我們系可能想要「傳播」「生物科技」,或者是在學生物學,這與本系發展方向差距非常大。

傳播?
這沒有改掉的疑慮,畢竟從農業推廣也相當重視傳播相關理論方法。不過還是有些發展方向的爭論:諸如到底我們傳播的領域在哪?是「行銷傳播」?還是有「新聞」、「廣告」、「廣電」?是「大眾傳播」嗎?是「科學傳播」?還是「公共關係」?這個部分等下會談。

發展?
如同前述所言,「發展」一直是被所有人忽略的議題,這可能代表著「鄉村社會學」的衰微,或者是多數人對於研究「農業社會」沒有太大興趣的緣故。單單「鄉村社會學」可能在這個以「行動」或者是「應用」的科系之中,很難凸出的原因,因為,鄉村社會學其實偏重理論的操作。然而,本系在鄉村社會學方面,也有實作的導向,諸如「農村社區營造」、「農村旅遊事業」等等面向,都與鄉村社會有密切連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再談一下,其實很多學校有專門研究「發展」的科系!包含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或者台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以及東吳大學的「社會學系」,都與本系「社會發展」領域有相似之處。行文至此,生傳系現在又要改系名了,通說採「傳播學系」,當然,這個通說所面臨的最大質疑有三個,接下來,我會針對這些疑問進行思考,其中包含我自己的立場,所以請大家明晰與批判囉!

生傳系改系名的重要問題

一、不重視農業了嗎?

這個問題太有趣了!我自己的答案是,看起來我們系是「沒有打算要不重視農業」,但也「沒有打算要重視農業」,不過,本系對於農業的想像有些「怪怪的(?)」!

沒有打算放棄農業?

本系在系訂必修裡面把「生物產業發展」改成「農業發展」,在轉學考裡把「社會學」改成「農業發展與社會」,系必修還增加了「農業組織與管理」,而且要求每門課的老師都希望學生做「農業相關的傳播或報告(例如穆謙老師的視覺傳播、玉蟬老師媒體寫作、麗君老師的課也和農企業整合)」。此外,本系還找來了如森老師,專長是「農業新聞採訪寫作」、淑美老師也是從「世新大學觀光系休閒組」而來,對於農業和休閒產業也是有所專精,看起來是沒有要放棄農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沒有打算重視農業,而且想像怪怪的?

再來,為什麼我說本系也沒有打算要「重視農業」,或對於農業的想像有點奇怪的理由,第一個,就是「社會學」改「農業發展與社會」和研究所不考「社會學」。第二個,就是我們系的學位名從「社會科學」改成「傳播學」一事。

咦?這跟對農業想像怪怪的有什麼關聯性嗎?我的觀察是,我們系目前希望改變的點,就是把「鄉村社會」相關主題弱化,並把著重點轉移到「農企業」,進而與「行銷」更能扯上關聯。也就是說,我們必須明晰的一個重點是,農業其實分成兩個主要思考和發展方向,一種是用社會學的角度看待農村議題的發展,諸如從生態永續、糧食自給、友善環境、農民福利、勞動與人口政策等等觀點去討論農業議題,或是從批判的角度看待新自由主義浪潮對於小農的衝擊,研究小農在社會結構轉變下面臨哪些問題,政策和產業如何改變這些小農的生計。另一種思考方向就比較不「社會學」,他們會將農業視為一個「經濟產業」希望能透過企業經營和產業發展、產值、GDP,去看待農業發展

舉個例子,同樣是推廣有機農業好了,前者的論點可能會是:我們若要促進土地能夠永續耕作,必須透過有機農業,減低對土地的負擔,並讓每個農家透過多樣化的農作,讓土地能夠永續傳承,並藉此改善農民收入,並主張農業生產規模應該「最適化」而非「最大化」。後者的論點可能會從農企業出發,認為「有機農業」比較健康,因此能在市面上獲得更高的收入,我們需要一大片土地來機械化生產有機作物,才能獲得較高額的利潤。

農業價值光譜的爭辯?(不負責猜測!)

所以簡單而言,這種農業價值觀的光譜,到底應該透過「大農」來增加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值?還是重視鄉村地區社會發展,關心「小農」權益?就是本系發展的一些癥結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以我們系到底想往哪個方向呢?我覺得整個系所似乎也對於這種方向上的討論有很多歧見,甚至陷入了價值觀的紊亂。不過,說真的,也沒有哪個方向一定正確!「大農」派批評「小農」派缺乏戰鬥力,沒有信心走向國際,也沒辦法讓農業賺大錢。「小農」派則批判「大農」派根本是讓「資本農」擴大農地,讓有錢的大財團可以圈地來從事農業,而小農就淪為制度下的犧牲品等等。相關爭辯,似乎也是系所發展的爭辯(僅猜測,或是從一些客觀的資料看起來?)

談一下自己的觀點:我個人是比較傾向的小農派(不諱言!),不過我覺得,其實兩種路線是可以調和的,雖然我們系希望走行銷,而多數行銷都比較從「大公司」的思考脈絡去陳述,但「社會行銷」、「社會企業」的相關理論和實踐,其實更適合本系的發展目標,也能調和兩者之間的價值衝突。

近期台灣社會對於「農業」的論述,其實不像以前那麼悲情,而且有非常多「小農」行銷成功的案例,我覺得都是生傳學生最適合的方向。相關實踐者或研究者,都很重視「如何了解結構問題」並針對「結構」去進行調和與改變,重視「永續社會發展的責任」,或許這是比較值得發展的方法!(補充:師大環境教育所高以甄《大學農學院學生之農業典範及其影響因子──以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為例》的研究中,就說生傳系的學生偏向「替代農業典範」,意思就是我們比其他農院科系顯著地偏有機小農派!)

16120160898_37e8a3110e_z
圖為小農餐廳廣告。近幾年小農經濟關注度提升,民眾開始有不一樣的選擇。 圖片來源:Simon

二、要變成管理學院嗎?還是新聞所的大學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個問題,也就是承接上述農業價值觀爭辯的問題。「管理學院」一向給人的是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待世界的取徑,而「社會科學院」則從比較批判的角度來研究社會。前者重視個體,後者重視結構。如果是「管院」的人來思考農業,他們可能會傾向用大資本來投入農業經營,創造產值;如果從「社會科學」來思考的話,則會傾向「批判農業政策」、「用比較調和的資本主義來實踐」,諸如社會企業等等,不過管院近期有越來越調和的趨勢!

誠如前述所言,我們系不可能「轉院」,因為轉院應該比改系名還要複雜幾百倍吧!但我目前看起來有一點是要放棄「社會科學院」的意思,發展方向比較偏向「管理學院」,這到底好不好呢?見仁見智!不過,我的觀點是,「農院」正好介在中間,「生傳」應該要有所調和,兩面並陳才是。

至於新聞所的大學部?生傳系一直和「新聞」的關聯性有點遠,生傳比較重視的行銷傳播,新聞學其實並不關心廣告這一塊,他們甚至批判「置入性行銷」、「公關新聞」對於閱聽人的傷害等等。所以,這個方向似乎比前述「農業價值觀」的爭議還來的清楚許多。

三、傳播學系領域會不會太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依照目前生傳的規劃,把傳播領域分為「行銷傳播」、「公共傳播」和「科學傳播三塊,這與傳統傳播學院的分類(例如政大或世新),他們分法是「新聞」、「廣告」、「廣電」有所不同。

至於為什麼要分類成這三塊呢?我想一般學院是用產業別來分,但生傳由於不是完全走「大眾傳播」的路線,所以我們的「行銷傳播」偏向「廣告」,公共傳播則是偏向「公關」,科學傳播則偏向「新聞」。但我這樣的歸類也不是很妥當,只能說,我們系希望能用傳播應用在不同領域中,但如何應用並沒有相當清晰,可能還需要更多的溝通和規劃。

生傳未來三個重要傳播領域的介紹

一、行銷傳播

借用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簡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發展重點
    「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結合媒體科技、行銷傳播、與社會文化三個領域,培養具有管理專長的傳播人才。本所發展因應科技進步與產業開放的挑戰,適應時代的需求,同時著重規劃、思考、分析與創意的人文涵養訓練,兼顧理論與實務。」
  • 發展願景
    「結合商業行銷與傳播管理概念,融入新興社會行銷與數位行銷的技巧,致力於拓展行銷傳播學術領域,培養具備傳播管理知識的行銷人才,以因應時代潮流,滿足企業、政府與非營利組織的發展需求。」

整體來看,總之,行銷傳播,就是希望「行銷管理」者能夠利用「傳播媒介」來達到品牌推廣、廣告、公共關係的效果。

二、公共傳播

用Google搜尋「公共傳播」第一個跳出來的網頁,內容在介紹「公共關係傳播」。個人不太確定本系的公共傳播是不是雷同於「公共關係傳播」,不過就暫且認定是這樣。公共關係傳播是組織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傳播媒介,輔之以人際傳播的手段,向其內部及外部公眾傳遞有關組織各方面信息的過程。

這個定義至少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1. 公共關係傳播的主體是組織,不是專門的信息傳播機構。
2. 公共關係傳播的客體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組織內部公眾,另一部分是組織外部公眾。
3. 公共關係傳播以大眾傳播媒介作為主要手段,以人際傳播作為輔助手段。

如果用public communication去搜尋的話:
“Public communications denotes communications between persons as equals. It is the receipt and exchange of messages, ideas and opinions. Means of public communications evolved over tim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mediums of communications. Likewise, public opinions, policies and ideas evolved as society’s attitudes and opinions changed. However, the exchange or transaction of ideas remains constant. People respond and react within public groups, thereby contributing to and shaping public discourse.”

簡單而言,公共傳播和大眾傳播雖然是類似的概念,當兩者的區別在於,公共傳播相較於大眾傳播,更重視每個受眾的理解與反饋。不過,本系似乎偏重「公共關係」,畢竟公共關係和行銷傳播似乎比較有關聯性。

三、 科學傳播

科學傳播就有比較明確的定義,由於「科學知識」是需要比較專業和深入的分析,但是「新聞傳播」通常比較短暫,需要在短時間和短篇幅內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讓讀者了解相關知識,因此又了「科學傳播」的出現。科學傳播涉及了相當多社會學、傳播學與採訪寫作相關領域的討論,包含「科學知識」如何轉譯與媒體再現、「科學新聞」的社會與科技研究等等,都是科學傳播的相關題材。

本系的重點應該會擺在「農業」相關議題的傳播,不過,本系其實也不關心「農業相關科學」,亦即本系目前的學習不涉及農業技術。因此這個領域的課程,其實有一點不合整體課程規劃。或許說是「農業議題新聞傳播」,也許更為合適?

所以,系名到底該怎麼改?

上述講完一些系所發展方向和課程定位後,如果要我用一句話簡單的話來形容,那就是,生傳系在農院裡,扮演的是農業後端與消費者和社會大眾連結的角色其中「行銷傳播」和「公共傳播」,就是從農企業或農民觀點去連結消費者的學習。而「科學傳播」,則比較是從「傳播媒體內容產製者」去連結消費者和大眾的學習。

稟持著這個「農業後端與消費者和大眾連結的角色」,我認為,生傳系改名作為「傳播」並沒有不妥,但是「農業傳播」可能更為適合,理由如下:

  1. 定位未放棄農業
    本系的「傳播」從前述來看,並沒有放棄農業的意思:
    本系若能把「農業後端連結社會與大眾」角色的定位拿捏好,不論是在學術領域上或應用領域上都對「農業」有很大的貢獻。
  2. 與他校傳播學系領域不同
    「傳播學系」很容易讓人誤解生傳所學類似其他學校的「傳播學系」,但其實本系並非如此,觀察其他學校的傳播學系,例如中正大學傳播學系,他們的課程規劃是:「傳播科技與實務」、「傳播產業法規」、「媒體社會文化」三個學群,共同必修有傳播理論、各類型媒介的實作課程、媒體與社會、傳播史、新聞學等等課程。幾乎所有必修科目皆與傳播相關,選修也是,但本系卻有許多科目並非如此。
    生傳系的傳播學相關必修,其實和這些科系大相逕庭:本系所學的傳播內容是「媒體寫作、傳播學、媒介概論、整合行銷傳播、消費者行為、傳播企劃、視覺傳播」等科目,但整體而言,不論是在課程上,或者是學分數上,相較而言都差距甚大。如果硬要相比,本系還比較偏向他校的「廣告學系」而非「傳播學系」,不過比起其他學校的廣告系,本系的傳播相關必修和選修仍然不足。
  3. 農業與生傳環環相扣
    生傳系的傳播有其特色,不僅偏重「應用」,更是以「農業」為背景:
    本系專任教師具有農業背景,並以鄉村社會為研究的老師也相當之多。此外,多數傳播背景的教師,也常以農業為主要研究方向,包含農業深度報導、鄉村文化研究、農企業相關的行銷、休閒觀光等等,可見農業很難,也不會從生傳系脫離
14440422450_4bbc1b740a_z
source:Tony Tseng

綜合上述所言,本系主要重點會擺在傳播應用在「農業」領域之中,而前述提到本系希望在農業之外,還有其他「農業相關產業」的傳播推廣,依然不脫離和農業之間的連結,因此系名應強調本系特色,並定位「農業後端與社會連結的角色」。

系所定位和領域掌握才是重點

不論是「傳播學系」,或者「農業傳播學系」、「應用傳播學系」、「行銷傳播學系」等等,我們都能明確瞭解,在生農學院的架構裡,「農業其他自然科學」相關科系,是處理農業前端生產的問題。至於「農業中的社會科學」,有「農業經濟」和「生傳」兩個科系。兩系在定位上應該要有所區隔,農經可能偏重「農業相關經濟政策」的研究和實踐,而生傳就應重視「農業整體社會結構和與大眾連結的角色,始能讓農業的「社會科學」更為完整。

因此,生傳要如何做到這個農業社會科學的定位呢?我認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必須強化學生和整個科系對於農業發展和鄉村社會結構的體認,唯有了解農民、農業所面臨的議題,了解相關政策和產業結構如何影響農業整體的發展,我們才能在「傳播」上更為精進,也能強化本系學生與眾不同的專業。當今許多傳播和新聞學界都很重視跨領域的結合,因為傳播不可能單獨存在,勢必與其他議題有所連結,或對於某個方向的事務特別了解,才能有好的傳播,生傳的那個跨領域,就是農業。

用本系傳播發展方向來分述,以農企業行銷傳播而言,如果我們無法洞悉農業產業的特性,便很難做好市場分析,如果想要往協助小農進行行銷的方向發展,也很難了解農民們到底面臨了哪些困境;以農業科學傳播而言,如果我們不了解農業相關社會議題、政策與鄉村社會,我們便很難接近農業的真實,何況將相關議題傳達出去?唯有深刻體會、內化相關知識,才能在科學傳播、新聞傳播相關方向有更精闢且清晰的內容產製。

因此,本系仍然需要在農業經濟之外,對於「農業社會」和「鄉村社會」的議題能夠深化,否則將無法建構一個完整的傳播體系。未來的台大傳播系,應該秉持著對於「農業社會科學最重要的角色」邁進,不僅是補齊台大生農學院的學術領域,更是台灣專門以農業社會科學為核心的科系。我們關心農業與社會發展,關心如何讓農業被更多人看見,關心農業如何連結消費者,補齊從土地到餐桌的「最後一段路」,讓農業重新被社會大眾理解、重視,並改善農業之於消費者的連結。

當今台灣社會,有越來越重視土地正義、糧食自給、農地復耕的趨勢,農業不再只是夕陽產業,而是整體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當今農業發展也走向多元體系,從一級生產、二級加工、三級觀光、服務與行銷推廣的結合,都能看見這股趨勢。我認為,「農業」一直和「傳播」沒有任何隔閡,整體而言,本系的學習脈絡應是:

「從了解農業與鄉村議題開始,建立對於市場和農業社會結構的體認,進而使用傳播策略,行銷、推廣與傳遞農業相關知識,進而能讓本系經過這樣的學術和實務訓練後,能在各個領域來改變農業。」

這種改變可能有以下路徑:
1. 透過「鄉村社會結構」的研究與實踐,進而促進鄉村社會發展相關政策的改變。
2. 透過「農業行銷與公共傳播」的研究與實踐,以社會企業、農企業創業創新來連結消費者。
3. 透過「農業科學傳播」的研究與實踐,讓農業議題和農業之美被更多人重視。

系名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學習結果,最後到底「懂不懂農業?」、「會不會傳播?」、「是否真的能讓農業和大眾連結?」才是關鍵核心!

「農業傳播」會拉低分數?

這一點,不避諱的說,當然會!因為社會整體而言,對於農業還是抱有一些「歧視」和缺乏體認、缺乏連結的現象。和一個都市人討論農業,距離是相當遙遠的,正因為如此,農業很難在媒體和公眾討論中被看見,相關的討論也遠不及工商業。(例如,總統辯論都在講經濟政策,但從來不會討論農業!)

5930640462_36f5d737ef_z
100年大學指考第一天。新生選擇入學時,系所名稱也是關鍵因素之一。source:新聞攝影分享台YU CHIH-WEI

然而,這不正是我們想要改變的目標?

本系希望透過傳播策略,來讓農業行銷出去、被更多人看見,進而提升農業在社會中的角色。如果連自己的系名,都不敢放上農業,害怕因此而被人看貶,豈不是和我們的核心宗旨有所背離?如果連自己的「科系名稱」,都無法妥善地行銷與傳播,又怎能說我們自己的「傳播力」很好?

當然,很難想像有很多尚未進入大學的學生,對於「農業與鄉村社會」會有興趣。不過,也許生傳可以這麼說:「我們系能把最難行銷、最難傳播的「農業」,都能傳播得有聲有色,那麼其他容易傳播的產業,當然也就更輕而易舉囉!」而且,沒有人限定生傳的學生出來一定要往「農業傳播」的領域邁進,畢竟相關市場仍不大。可是,反過來想,這樣也是創造了學生兩個面向的專長,有利而無害呢!

由於「農業與消費者的連結」,在市場上仍然是一片藍海,學生或許也能用創新的手段,往農業創新創業、食農教育的推廣、鄉村社區營造、農業資訊傳播等方向努力。有關農業議題的內容產製和科學傳播,在新聞和廣告產業中也相對較少,這也是一個可能的方向!

談到這裡,我認為,本系不論是在學術上和實務上都能補足現行學術界和產業界的不足!若能秉持「農業後端與消費者和社會大眾連結」的定位,相信本系將會獲得更多人的喜歡與理解!

相關國內外科系比較

國外科系:
康乃爾大學農學院:在康乃爾大學農學院中,相關「農業社會科學」的主修有:Applied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Development sociology、Communication等科系。而其中,又以發展社會學系和傳播學系和本系最有關係。

  • 發展社會學系(Department of Development sociology)
    “The Department of Development Sociology has a unique program profile that is unmatched by any other departments of sociology in the nation. The integrated package of scholarship on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population and community is its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Faculty and students in the department conduct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research, teaching, and outreach on the causes, dynamics, and consequences of social, cultur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nge. Development Sociology majors study how societies develop and identify the social pathways that can help build a successful career. The department is well known for international, domestic, rural, environmental, agricultural, and population studies.”
  • 傳播學系(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The 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is dedicated to enhancing understanding of communication processes, institutions, systems, and practices; informing and educating a wide range of constituencies; and fostering communication competencies, all in service to ethical public discourse in a civil society committed to positive social change.”
    “Our faculty, graduate students, undergraduates, and alumni are recognized leaders in developing and applying novel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to address important issues. Grounded in the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rigor of the social sciences, we teach classes and conduct research on real-world communication problems related to media, health, agri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among others. We recognize and value a wide variety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empirical methods, and we celebrate research as a core element of teaching in all its forms and teaching as a fundamental spur to research.”

透過上述科系介紹的特色,我們可以發現,發展社會學系關心的領域,和一般社會學的脈絡不同,它主要整合國內外鄉村、環境、農業、人口等等議題的研究。而傳播學系關心的重點,擺在如何透過了解傳播過程和方法,來解決媒體、健康、農業、環境等等方向的議題。整體而言,生傳系目前的領域,主要就是包含這兩個科系。

國內科系:
國內偏向應用其他領域的傳播科系,大致有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國立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國立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國立聯合大學台灣語文與傳播學系、國立台灣體育運動大學運動資訊與傳播學系、國立屏東大學科普傳播學系、真理大學運動資訊傳播學系、環球科技大學創意公共傳播設計學系等。(以上主要是排除一般大眾傳播、資訊傳播、新聞、廣告、廣電等傳統傳播科系。)

我就挑幾個把傳播應用在其他領域的科系,他們課程如何設計安排來當作案例:

  • 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
    共同必修:傳播基礎寫作、傳播科技工作坊、傳播科技史概論、影視製作、影像美學、傳播研究方法、傳播過程與效果、人機互動概論、媒體文化與社會、整合數位媒體實作(上)、整合數位媒體實作(下)、媒體實習(上)、媒體實習(下)、畢業專題(上)、畢業專題(下)。
    專業選修學群:傳播與科技學程、媒體文化學程、客家文化與社會學分學程,其中,「傳播與科技/媒體文化」學程為二選一(12學分),「客家文化與社會學程」為必選15學分。
  •  國立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
    該學系分成四個主要學程:民族學院基礎學程(22學分)、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核心課程(27學分,18學分為語言相關,9學分為傳播相關)為主修必修學程。而專業學程則有原住民語文學程、傳播學程,必須2選1選修,一個學程需21學分始可取得該學程資格。總體而言,該系需要修49學分系必修,以及21學分系必選修。
  • 國立屏東大學科普傳播學系
    該系47學分必修內,包含22學分的基礎科學必修、10學分的數理教學必修、以及10學分的科普傳播領域、還有5學分的體驗學習。系選修也分為上述三個領域,基礎科學必選3學分,數理教學必選10學分,而科普傳播也是必選10學分。

整體而言,三個系所都是利用學群和必選修的方式,來達到連結不同領域的效果。交大的核心課程主要以傳播為主,並不涉及其他領域,但大三起有必選學程,類似必修群組。而東華大學則是在必修內有蠻大量的民族語言,傳播相關課程則是以專業學程出現。至於屏科大的科普傳播,雖也是分學群,但整體而言所佔比例其實不算太高,仍有相當大的比例是理學院的基礎課程和數理教育。

結語

一、關於課程規劃

目前本系規劃是「行銷傳播」、「公共傳播」和「科學傳播」三個主軸,不過我認為,應該改變的有:
1.針對「行銷傳播」和「公共傳播」,兩者的領域重疊而有所模糊,這個部分應該讓學生更加清楚到底差別在哪。
2.本系學生並沒有科學相關背景知識的學習,「科學傳播」有其難度,或許應改為農業相關議題的傳播會更為妥適。
3.應該凸顯「鄉村社會發展」的重要性,與這些傳播並列為一個領域,讓傳播是在「對於農業與鄉村發展有深刻體認」的基礎下來進行研究與實作,才不會產生「不了解背景卻又要傳播」的困境。
4.相關傳播領域課程應該分類更清晰,或許能參照其他學校設定不同學群,讓有興趣的學生能依照課程脈絡進行選修學習。

二、關於系所名稱

如前述所言,本系的「傳播」相當具有科系特色,和一般傳播學系所關心的傳播領域有所不同,既非廣告,也非新聞,也不涵蓋所有傳播領域,實在很難區分我們的傳播特色,也很難真的去涵蓋所有傳播領域。

不過,有一共通點是,本系不管各傳播領域,都重視農業相關領域的實踐,因此,為體現本系關心的重點,不至於使人產生誤解,應以「農業傳播學系最為適宜,也最能包含本系所有領域的研究與實務目標

此外,也有相當多討論提到康乃爾大學農學院的「傳播學系」,但詳細查看該系教師和研究領域,其實和農業的連結不如本系來的強烈;至於也有人會討論到「發展」領域從系名的移除,我認為,「發展」其實依然、也必需是本系的核心課程和選修專業領域,但本系的「發展」也是以鄉村社會結構和農業為主,或許可以概括到系名的「農業」底下,讓系名更簡潔、更有識別度。

本文節選自作者臉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78 篇文章 ・ 127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從「衛生紙」開始的環保行動:一起愛地球,從i開始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03 ・1604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是否也曾在抽衛生紙的瞬間,心頭閃過「這會不會讓更多森林消失」的擔憂?當最後一張衛生紙用完,內心的愧疚感也油然而生……但先別急著責怪自己,事實上,使用木製品和紙張也能很永續!只要我們選對來源、支持永續木材,你的每一個購物決策,都能將對地球的影響降到最低。

二氧化碳是「植物的食物」:碳的循環旅程

樹木的主食是水與二氧化碳,它們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利用這些碳元素形成枝葉與樹幹。最終這些樹木會被砍伐,切成木材或搗成紙漿,用於各種紙張與木製品的製造。

木製品在到達其使用年限後,無論是被燃燒還是自然分解,都會重新釋放出二氧化碳。不過在碳循環中,這些釋出的二氧化碳,來自於原本被樹木「吸收」的那些二氧化碳,因此並不會增加大氣中的碳總量。

只要我們持續種植新樹,碳循環就能不斷延續,二氧化碳在不同型態間流轉,而不會大量增加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總量。因為具備循環再生的特性,讓木材成為相對環保的資源。

但,為了木製品而砍伐森林,真的沒問題嗎?當然會有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說:從吸碳到固碳的循環

砍對樹,很重要

實際上,有不少木材來自於樹木豐富的熱帶雨林。然而,熱帶雨林是無數動植物的棲息地,它們承載著地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當這些森林被非法砍伐,不僅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黃碳,也就是那些大量儲存在落葉與土壤有機質中的碳,會因為上方森林的消失重新將碳釋放進大氣之中。這些原本是森林的土地,將從固碳變成排碳大戶。

不論是黃碳問題,還是要確保雨林珍貴的生物多樣性不被影響,經營得當的人工永續林,能將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是紙漿和木材的理想來源。永續林的經營者通常需要注重環境保護與生態管理,確保砍下每顆樹木後,都有新的樹木接續成長。木材反覆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成,因此不用再砍伐更多的原始林。在這樣的循環經營下,我們才能不必冒著破壞原始林的風險,繼續享用木製品。

圖說:人工永續林的經營者需要注重環境保護與生態管理,確保砍下每顆樹木後,都有新的樹木接續成長。

如何確保你手中的紙張來自永續林?

如果你擔心自己無意中購買了對環境不友善的商品,而不敢下手,只要認明FSC(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與PEFC(森林認證制度)認證標章,就能確保紙漿來源不是來自原始林。並且從森林到工廠、再到產品,流程都能被追蹤,為你把關每一張紙的生產過程合乎永續。

圖說:只要認明FSC(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與PEFC(森林認證制度)認證標章,就能確保紙漿來源不是來自原始林。

家樂福「從 i 開始」:環境友善購物新選擇

不僅是紙張,家樂福自有品牌的產品都已經通過了環保認證,幫助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輕鬆實踐環保。選擇 FSC 與 PEFC 標章只是第一步,你還可以在購物時認明家樂福的「從 i 開始」價格牌,這代表商品在生產過程中已經符合多項國際認證永續發展標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 i 開始」涵蓋十大環保行動,從營養飲食、無添加物、有機產品,到生態農業、動物福利、永續漁業、減少塑料與森林保育,讓你每一項購物選擇都能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無論是買菜、買肉,還是日常生活用品,都能透過簡單的選擇,為地球盡一份力。

圖說:選擇 FSC 與 PEFC 標章只是第一步,你還可以在購物時認明家樂福的「從 i 開始」價格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2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備審卡關、筆記好難整理?國高中生必學,一個 prompt 讓 AI 幫你做科系探索!
泛科學院_96
・2024/04/13 ・450字 ・閱讀時間少於 1 分鐘

這集來分享學生必學的 AI 工具與操作!

本來是想做寫作業的 AI prompt,但肯定會被罵翻……因此這次聚焦在如何用 AI 協助整理筆記、職涯探索、製作歷程檔案等事情上。

廢話不多說,讓我們開始吧 !

最後,附上本支影片的學習懶人包:

如果你有更多想要學習的操作技巧,歡迎在下面留言跟我們敲碗~有其他想要看的 AI 測試或相關問題,也可以留言分享喔!

更多、更完整的內容,歡迎上科學院的 youtube 頻道觀看完整影片,並開啟訂閱獲得更多有趣的資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泛科學院_96
44 篇文章 ・ 52 位粉絲
我是泛科學院的AJ,有15年的軟體測試與電腦教育經驗,善於協助偏鄉NPO提升資訊能力,以Maker角度用發明解決身邊大小問題。與你分享人工智慧相關應用,每週更新兩集,讓我們帶你進入科技與創新的奇妙世界,為未來開啟無限可能!

0

4
2

文字

分享

0
4
2
「不要被人潮推著走」—清大動機系、台大電機所,現為德州儀器技術專家的他想對思索職涯中的學弟妹說……
鄭國威 Portnoy_96
・2020/06/11 ・4050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486 ・五年級

張峯鳴 (FM Chang) 一定很想知道,這篇訪問的 ROI (投資報酬率) 好不好?能不能真的幫上學弟妹?

身為跨國半導體大廠德州儀器 (Texas Instruments, 簡稱 TI) 產品測試部門經理,擔任管理職同時又具有 “Technical Ladder” 身份 (也就是德儀認定之技術專家) 的張峯鳴,看起來十分年輕,剛成為新手爸爸的他,研究所畢業後已經在德儀任職近八年,但採訪此刻看起來被認成大學生也不奇怪。在這泛科學一年一度的職涯專題中,我們邀請跟泛科學許多讀者背景相似的他來聊聊自己的求學經歷與職涯探索過程。

從研究所畢業後便加入德州儀器的張峯鳴 (FM Chang) 現為德州儀器 Tech Ladder 技術專家

理科集大成:太空人的夢、會計師的腦、物理人的心

「說來有點好笑,我小時候很想當太空人。」張峯鳴還記得上小學前最初的職涯想像。他說,除了覺得太空人穿著「機械感」十足,很帥以外,印象中小時候常常從電視新聞上注意到跟宇宙天文相關的消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媽媽可能還在幫我擦鼻涕,爸爸看的電視新聞裡大多都是政治人物吵來吵去,但只要有類似哈伯望遠鏡發現了什麼什麼的消息,我就覺得感興趣,認為自己聽得懂。」他說。

到了國中,媽媽送他去參加成功大學的航太營,由航太系學生帶領,接觸各類機械、構造。僅管其他學員年紀比他大,有點邊緣的他還是覺得「超好玩」。他說在營隊裡,能將學校教的牛頓力學實作展現,各種水火箭炫技玩法讓他不亦樂乎,大學生哥哥姊姊們示範的高空落「蛋」,也讓他躍躍欲試。

儘管高中時對天文太空依舊興趣滿滿,他說「可能是 ROI 的概念在我心中萌芽了,就越來越實際了。」他很清楚自己對理工科感興趣,但也納悶:熱門的志願怎麼都沒有航太、天文?他發現相關的知識領域在物理系裡都有,所以升大學填志願時選了多所大學的物理系,最後則在熱門跟理想志願之間折衷,成為清大動力機械工程學系的新生。

峯鳴在德州儀器輪調期間,把握機會體驗美國當地風情,增廣見聞。圖為他與同事一起至野外露營過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何不選出路看似更明確的電機系?其實原本是三類組的他,家裡長輩也曾勸他選醫科,但他很有主見,想把物理學好,他記得高中時心裡想:「難道唸電機未來就是修手機、念機械就是修車嗎?還是不要先決定修什麼好了,先念物理!」

上大學後,張峯鳴視野大開,認識的人一下子多了起來。同學關心的事情不只是學業、還關心環境議題、社會服務等,享受且渴望新刺激的他,便找機會出國交換。到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那段時間,更讓他看到台美兩地學習方式的差異。

「他們看待跟處理事情的方式跟台灣很不一樣。他們很歡迎多元人才,所以入學不難,但淘汰不夠格的人卻毫不手軟。」他表示當時他同時選修開給大一到大四的課程,在大一生比較多的課堂上,不少人有來玩玩的感覺,功課討論起來愛做不做;但到了大四為主的課程就超精實,剩下的每個人都很清楚自己要什麼、都想在專業領域上有好成績。「感覺他們在大學每一年越來越強。有種修煉的感覺。」

比較之下,他覺得在台灣念大學,最難的是「考進大學」,很多人有上大學之後被當也沒關係的想法。而在美國不管是不是基礎課程,實作都很多。「會讓你每天都很忙,但很有收穫,所以回台灣之後我就選修這樣的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划算的選擇:如何出國學經驗、練英文、又不花錢?

基於出國交換時的深刻體驗,他本來打算出國讀研究所,也趁機玩一遭,但這想法被自己推翻。他是個在決策前總是會做好一番分析的人,不管是該不該出國讀研究所、或是要不要接受一次採訪。考慮家境與對未來理想人生的想像後,他認為在台灣唸研究所更省時間跟成本,以後想出國玩還有機會。

在台大唸電機研究所時,他參加了校內的就業博覽會,在德州儀器的攤位上,得知這家公司有 New College Graduates 科技菁英培訓計畫,雙眼為之一亮!這是德儀為剛畢業的學士或碩士,或是工作未滿一年的職場新鮮人量身打造的培訓計畫,為期 18-24 個月,涵括七大面向,從產品技術、專案管理、影響力建立、公司文化、處理訂單、報價交貨,到向高階技術主管、各國主管直接學習,並獲得回饋。此外,還能輪調到世界各地,一邊練英文、增加國外經驗,又不花自己的時間跟金錢。這完全擊中了張峯鳴的甜蜜點,於是畢業後就立刻加入德儀。

峯鳴於美國總部晶圓廠輪調時,與同事一同打球運動,透過團體活動積極拓展人脈。

「當然啦,還是有很多工作要做。」很在乎名實相符的他,雖然受「菁英輪調計畫」吸引加入公司,但也坦言當初蠻不喜歡這計畫的名稱,畢竟當時覺得自己很嫩,不想被戴高帽子,但他後來卻紮實地透過這計畫讓自己成為名實相符的菁英。他每年輪調,接受不同訓練,從測試、品管到美國總部晶圓廠服務,逐步增進對公司與全產業的了解,提高了跨部門合作的能力。2015 年,德儀決定進入高壓電 IC 市場,張峯鳴扛起重任,從無到有,將台灣生產線建立起來,過程中與美國同仁合作開發技術,極為傑出的表現,更讓他受遴選成為公司認可的技術專家 Technical Ladder 一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Technical Ladder 直譯為「技術階梯」,其實是德儀為研發人員設計的升遷制度。Technical Ladder 分三層,在不同的層級有不同的競爭。因有比例限制,各廠要派出高手去跟他廠比賽,才能獲得此高榮譽職銜,並獲得薪資加給跟專業認可。「在這裡工作,大家都有企圖心,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領導或都有朝管理職發展的想法,因此可以朝技術專家的方向走,薪資跟職位一樣可以繼續提升,不會因為非管理職就停留在原本的位置。」儘管如此,張峯鳴卻身兼 Technical Ladder 一員與部門經理,可見他自己設定的階梯更具挑戰性。「能力跟國際觀的培養真的很扎實。loading 雖然重,但成就感也很強。」他說。

雖然隨著工作年資增加,大學跟研究所時學的專業技術能用上的頻率越來越少,但科學思維卻潛移默化成他的處事邏輯;他十分感謝大學階段時遇見的清大王訓忠教授,讓他在上工程數學跟流體力學時收穫滿滿,更讓他愛上應用理論解決真實問題。「今天遇到一個問題,我會用流體的特性、機械熱應力的狀況去推測,更快找到解決方向。另外,在管理以及跟同仁相處時,我也常從生物跟生態學思考,如何讓大家能各取所需,讓每個人待在適合的區位,他們也比較有安全感。」他說。

科技一點也不難:在德州儀器,溝通和多元並進

許多人無法跟領域外的人「科普」自己的工作在幹嘛,包括對自己的爸媽。張峯鳴對此倒不覺得難,他說:「德州儀器就是做 IC,做得非常非常小,放在手機裡、車子裡、冷氣裡。像是你手機的放電跟充電就有一個 IC 在控制,電快沒了進入省電模式就要放少一點。」他補充,德儀人有一種共同特質,就是想讓人聽懂生冷的技術,而出現此般特質背後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因為德儀規模大,座落在很多國家。第二,他認為,則是因為公司積極倡導合作精神,常需要跨部門合作,溝通成日常工作必備,更需要與財務部、採購部門等非科技背景、非技術部門的同事溝通,若「不講人話」絕對走不通。

身為籃球迷的峯鳴,透過對籃球的共同熱愛,與外國好友交流,一同前往籃球殿堂–NBA!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公司隨著組織擴大,無可避免地染上大組織病,使得創新點子如死水停滯、溝通上下前後到處卡,德儀為了避免這樣的問題,全力倡導分享精神,更希望用組織規模來提高效率。張峯鳴說德儀鼓勵 “Innovate once, Implement everywhere” (一處創新、處處運用):例如在台灣做了嘗試,發現省了成本、增加效率,就要提供方法給其他國家的廠來複製,所以生產端很重視分享知識的方式。此外,「公司內部有論壇,好想法丟出去,就會有人接球。雖然上司在看但不會有壓力,他反而會對你的活躍表現讚譽有加。」

而身為有點典型的理工男,他認為在德儀的女性工程師專業表現不亞於男性,推動團隊往目標前進的能力卻更強,例如當部門間合作比較不順時,女性工程師往往能讓事情破冰。他也發現育嬰留停回來之後的女同事,做事變得更有效率,判斷更準確。「可能是因為家庭讓他們時間控管得更緊。重要的是,其他同事都願意配合。」現實生活中剛成為新手爸爸的他認為:「假若我是新手媽媽,我會繼續工作,至少在德州儀器,大家尊重性別之間的差異,也享受多元帶來的優勢。」

致年輕的自己:多實習,然後不要著急

雖然職涯順利開展,在工作裡獲得高成就感,但如果能夠回到過去,張峯鳴還是有些想修正之處。

他說:「推甄上研究所之後,覺得從小到大一直念書念下來好累,所以那時就保留學籍先當兵,退伍後大腦彷彿掏空,覺得知識好寶貴、很渴望學習。」不過,雖然他對這決定(先去當兵)蠻滿意的,他現在覺得應該要暫停更久一點,先去業界工作個幾年,這樣會更知道自己需要、欠缺什麼,更善加利用研究所的兩年。另外,對做任何事的成本跟效率非常認真看待的他,也強烈建議大學生多到業界實習,他說:「短短兩個月就能夠知道自己以後是不是要花十年在這裡面,非常划算。多去實習,對跨出職場的第一步更有信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大學時就參與公益活動、注重環保的峯鳴,在 TI 亦一同參與食物銀行,包米送暖。

他代表過公司到大學招募實習生,他認為一來到德儀實習薪資不錯,二來能會接觸到正職的工作。更重要的是,由於各部門同時招收,同一批實習生會一起籌辦活動,例如計畫結束後的發表會,彼此會很熟悉,這樣一來能認識很多來自不同領域、但都很有熱情的人才,而且德儀若評估是需要的人才,就會直接發 offer,對公司來說也能降低雇用錯人的成本。「真是蠻超值的。」然而,他也強調來申請實習前,要清楚自己的目標,而不是「來看看」。

在訪問結束前,他最後想給現在正在思索職涯的學弟妹一個關鍵建議:「不要急。」

他感同身受地說,看到身邊的人上了什麼研究所、或是拿到了哪間公司 offer,可能會逼自己要趕快往某條路鑽,但其實可以給自己一些時間,好好想自己想做什麼。「不要像在台北車站下了捷運被人群擠著前進到錯誤的出口。」雖然他在這次訪談中給了許多誠懇的建議,但他更希望學弟妹能自己想清楚,這最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既然那麼重視 ROI 的他都這樣說了,肯定是很重要的建議。你說是嗎?


本文由德州儀器與泛科技共同企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鄭國威 Portnoy_96
247 篇文章 ・ 1284 位粉絲
是那種小時候很喜歡看科學讀物,以為自己會成為科學家,但是長大之後因為數理太爛,所以早早放棄科學夢的無數人其中之一。怎知長大後竟然因為諸般因由而重拾科學,與夥伴共同創立泛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