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分類
37 篇文章・ 8 位粉絲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7/01/12
當孩子出生後,各式各樣的聲音能幫助他們認識這個世界。研究者指出家長在與孩子互動時,建議避免只使用有聲玩具,因為玩具的聲響會佔據親子對話的時機;反之,透過親子共讀能有效增加對話互動的機會,家長除了會唸出書上文字給孩子聽外,還可延伸出與書本主題相關的詞彙,增加語詞的多樣性,進而促進語言發展。
・2017/01/12
對人類來說,前往太空是一項昂貴而且充滿各種危險的旅程。但是機器裝置就不同了。相較於太空人,太空機器的費用較低而且容易維護,只要電源沒有耗盡,它就可以一直執行任務。在外太空的這些探測船不斷帶給人類驚喜,它們發現證據證明火星曾經是一個比現在更溫暖且潮濕的地方,甚至發現它的地表下有水的存在!
・2017/01/12
最近在泛科學上看到一篇非常精彩的文章,是在談論「p 值」在研究上的問題,其實看完之後滿有感觸的,儘管 p 值是個在初等統計學就會談到的統計量,但大部分的學生(甚至某些研究人員)學完後只記得:p 值 < 0.05 的話就拒絕虛無假設。坦白說,p 值的誤用本質上可說是因為「教學」本身出了問題,這一篇文章帶你重新認識 p 值。
・2017/01/1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吳忠信採集臺灣各區蝙蝠,發現因環境污染毒物如農藥及重金屬,累積在蝙蝠體內,破壞中樞神經及回聲定位系統,導致迷航的蝙蝠無法正常在空中捕捉昆蟲或躲避障礙物,逐漸消失在田野中。
・2017/01/11
紙鈔的防偽設計比一般人想像的還深奧複雜,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偽鈔無所遁形。以英鎊指超為例,一張薄博的鈔票上有多少防偽的設計呢?
・2017/01/11
「過去用科學教科學的方式,是一個應該戒除的壞習慣。我們應該用生活、用大自然、用藝術教科學。讓學生在完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才能灌輸想要教給他的東西。」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孫維新這麼說。科學的傳授與知識的分享,並不總是那麼地有趣迷人,因此孫維新多年來推廣了多樣演示實驗的道具,甚至讓科學家的生平故事活躍在舞台上。
・2017/01/10
飛向宇宙,浩瀚無垠!火箭發明的歷史、阿波羅登上月球的那一刻、太空人怎麼被投射回地球、太空梭複雜的構造,來看看《太空的故事》裡有趣的故事和精緻的畫面吧。
・2017/01/10
山寨科學是一種社會性的精神疾病,而且是強力到無法在公共場域與之抗衡。做為公眾主要資訊來源的媒體只對事物是否流行而非正確有興趣。還好,在相對具有保護性的學校圍牆內,我們還是有機會接觸到未來的主人翁們,而且希望我們的子孫以及他們的孩子們不要再屈服於折磨我們這一代的非理性。
・2017/01/10
通常,PTT男女版上面的劇情都是這樣演的(?):一方不斷地責怪另一方,為什麼都不為自己多想想?為什麼總是關在家裡打電動?為什麼說好的約定到頭來又反悔?而另一方則是不斷地逃避,不斷地顧左右而言他,不斷地沉默以對。這樣的腳本,在許多不快樂的關係裡面,重複地上演著。我們都知道,能不能在愛情關係裡面付出,是一段關係能不能走下去的關鍵,而這一篇文章,我就要來談談愛情關係裡,那些付出與不付出的因素。
・2017/01/10
為什麼有的科學家年紀輕輕就飛黃騰達?有的卻是晚年悽慘甚至過世後才被關注呢?原因可能就在那關鍵的 Q 因子,它是人們有的能力卻常常被忽略,而它卻可能是一個科學家成功與否的關鍵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