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3/01/13
一九九六年,紐約大學物理學教授——艾倫.索卡設計了一場論文騙局,為了證明許多學術界的人都會用故作高深的方式騙取名聲......。
・2020/07/28
身為科學的愛好者,就需要能夠辨別科學內容的真偽。但毀壞科學界的兇手之一 ── 掠奪性期刊,卻不斷在破壞現今的學術界。我們該怎麼判別掠奪性期刊?又該怎麼抵制?本篇就來解析掠奪性期刊!
・2019/09/17
隨著越來越驚人的期刊訂閱費,世界各地的大學圖書逐漸無力負荷如此龐大的支出,學術知識被商人開出的高昂成本困守在原地,面對如此艱困的知識傳播、共享的環境,學界採取了什麼樣的策略來翻轉局面呢?在他們的努力之下,有成功的讓學術高牆倒下嗎?
・2019/09/15
在「乍看令人發笑,後又引人深思」的搞笑諾貝爾獎中,其實有許多充滿情慾色彩的論文研究,種族橫跨昆蟲、人類甚至獸人,無論是從熱戀期到抓姦,還是各式各樣會影響或判斷性能力的因素,科學家們通通都有鑽研,本文將從果蝠的口交、綠頭鴨的戀屍癖、郵票檢測勃起法和甲蟲對啤酒瓶的「性」趣,這四個讓人嘴角上揚的有趣研究中,帶大家一起領略科學家們的幽默與智慧。
・2017/04/07
出版暢銷書《 瞎吃(Mindless Eating: Why We Eat More Than We Think)》的康乃爾大學布萊恩.汪辛克教授(Brian Wansink)在個人首版部落格文章有幾段文字,吸引了近幾年學術圈內惡名昭彰的方法學恐怖份子(methodological terrorists)注意,2017 年開始沒有幾天,文章裡提到的四篇論文就被挑出多達 150 筆錯誤的統計數字。究竟汪辛克在個人部落格說了什麼話而引起這新一波學術爭議?論文中的錯誤怎麼被人挑出來?「方法學恐怖份子」又是何方神聖?
・2017/01/10
為什麼有的科學家年紀輕輕就飛黃騰達?有的卻是晚年悽慘甚至過世後才被關注呢?原因可能就在那關鍵的 Q 因子,它是人們有的能力卻常常被忽略,而它卻可能是一個科學家成功與否的關鍵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