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立羣、洪萱眉|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研究助理
相信大多數的準媽媽,都是以期待的心情迎接新生命,等不及會對著肚子裡的寶寶說話。但隔著肚皮,寶寶真的能聽到爸爸、媽媽的聲音嗎?
其實,聽覺能力的發展自胎兒時期便開始了,在懷孕四到六個月時,寶寶就能透過羊水聽到媽媽的心跳、血液流動、消化系統運作及呼吸的聲音。所以,寶寶在出生之前就能夠透過「聽」,來接收外界的訊息,對寶寶的腦部發展是很好的刺激(黃又青,2000)。
當孩子出生後,各式各樣的聲音能幫助他們認識這個世界。大約出生 6 個月後,當孩子聽到感興趣的聲音時,便會被聲音所吸引,嘗試尋找聲源。而在進入語言期前,孩子會試圖模仿發出所聽到的語音,累積發聲經驗,並逐漸掌握發聲技巧,包括肌肉控制、舌頭的位置等。大約 1 歲後,孩子便能漸漸理解所聽到詞彙的意義,奠定語言學習的基礎。家長若想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可多利用玩具或繪本等,與孩子互動,增加孩子的聽覺及發音經驗。
寶寶玩「有聲」玩具,真的比較好嗎?
然而現今市售的嬰幼兒玩具琳瑯滿目,有些特別標榜能提升語言或認知能力。但這些聲稱能「促進語言發展」的電子玩具,真如其宣傳般神奇嗎?
美國北亞利桑那大學(Northern Arizona University)Anna V. Sosa 教授探討了不同的玩具類型是否會影響親子的對話互動。研究人員以錄音的方式收集 26 對親子的對話,孩子的年齡介於 10 至 16 個月。每對親子使用三種不同的媒介進行互動,包括:電子有聲玩具(例如:按按鈕時會播放聲音)、傳統玩具(例如:積木、拼圖)或書本。每種媒介錄音的時間各為 15 分鐘,一天錄音二次,共錄三天。
團隊分析的五個向度中,包括了兩項數據反映語言輸入的「質」:(1)大人回應次數、(2)對話輪替次數;以及三項數據對應語言輸入的「量」:(1)大人說話的詞彙數量、(2)孩子發聲次數、(3)與對話情境相符的特定詞彙。
研究結果顯示,上述五個向度在進行書本共讀時皆可達到最大量,而在使用電子有聲玩具時則最低,顯示後者可能導致家長語言輸入的質與量下降。
因此研究者指出家長在與孩子互動時,建議避免只使用有聲玩具,因為玩具的聲響會佔據親子對話的時機;反之,透過親子共讀能有效增加對話互動的機會,家長除了會唸出書上文字給孩子聽外,還可延伸出與書本主題相關的詞彙,增加語詞的多樣性,進而促進語言發展(Sosa, 2016)。
注意音量啊!
另外,有聲玩具除了可能降低家長語言輸入的質與量之外,在使用時也須注意音量是否會對孩子的聽能造成損害。根據美國試驗與材料協會(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ASTM)所提出的建議,當玩具拿在耳邊、距離在 2.5 公分內,音量不可超過 70 分貝(dBA);25 公分內則不可超過 90 分貝。而美國視聽覺協會(Sight and Hearing Association;SHA)於 2016 年隨機抽驗 20 項市售有聲玩具中,有 17 項玩具在測量距離 0 公分時,所發出的平均音量竟超過 85 分貝(dBA),遠超過 ASTM 所建議的標準。
美國職業安全與健康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NIOSH)的研究報告指出,成人持續曝露在 85 分貝的聲音下超過 8 小時,就有可能造成聽力損失;若曝露在 100 分貝連續 15 分鐘,就會對內耳中的聽覺毛細胞造成損害。而對於嬰幼兒而言,所能夠持續曝露的時間更只有成人的一半。因此,家長應注意有聲玩具的音量,避免孩子長時間接觸,而危害聽力。
若有聲玩具太大聲時,可將音量調低,或用膠帶黏貼住聲音播放孔來降低音量。另外,維持適當的距離也能夠保護聽力。根據 NIOSH 的建議,在玩有聲玩具時家長應陪同孩子,以便注意音量的調整,並建議至少維持 50 公分以上的距離,避免有聲玩具在孩子的耳邊造成過大的聲響。
寶寶有玩具,但寶寶還是需要你陪
既然玩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家長當然得斟酌挑選玩具種類,並注意有聲玩具的音量。市面上部份有聲玩具號稱能促進孩子語言學習,並開發大腦潛能,然而就如前面的研究顯示,有聲玩具可能會降低親子互動的質與量。
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還是在於家長於日常生活中與孩子互動的品質。因此建議家長應多陪伴孩子,不管是一起玩玩具或是共讀,這些活動皆能創造許多對話機會,促進語言各個層面的發展,甚至是思考與邏輯推理能力。家長全心投入並維持良好的互動品質,才是促進語言發展的不二法門。
參考文獻
- 黃又青(譯)(2000)。《 聽,寶寶在說話 》(原作者:Karmiloff, Kyra & Karmiloff-Smith, Annette)。臺北市:上誼文化。
- 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 (2011, December 1). Standard Consumer Safety Specification for Toy Safety. Retrieved from https://law.resource.org/pub/us/cfr/ibr/003/astm.f963.2011.html
- Kardous, C., Themann, C., Morata T., Reynolds, J., Afanuh, S. (2015). Reducing the risk of hearing disorders among musicians (DHHS Publication No. 2015–184). Cincinnati, OH: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 Sight & Hearing Association. (2016, November 24). Sight & Hearing Association releases 2016 annual noisy toys list ©. Retrieved November 30, 2016 from http://www.sightandhearing.org/Services/NoisyToysList©.aspx.
- Sosa, A.V. (2016). Association of the type of toy used during play with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parent-infant communication. JAMA pediatrics, 170(2), 132-137. doi: 10.1001/jamapediatrics.2015.3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