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1
3

文字

分享

1
11
3

歲月在你的臉皮上留下了什麼?——追蹤各年齡層的膚況變化,揭露「凍齡」的關鍵原因

艾晞娜_96
・2021/12/01 ・461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已故日本演員樹木希林曾說:「我發現,以前的老人家都長得好好看啊。可是現代的人上了年紀之後,說的都是『抗老』這件奇妙的事情,……想盡方法做到『看起來不像是實際年齡』,連男性都是這樣呢。這種風潮的結果就是,無趣的老人愈來愈多了。」[1]

人體所有的器官都在出生的剎那,便踏上了老化之路,而皮膚作為人體與外界隔離的屏障,作為人體最大的器官,其老化最為直接可見。無怪乎許多人對「老化」的恐懼,表現在維持皮相的努力上。從諸多「(某女星)年過四十依舊超童顏」、「六十歲凍齡媽媽逆生長秘訣」、「五十歲性感女神身材崩壞」等類訊息亦可窺見人們對老化的恐慌。比起坦然面對自己的年齡並以「真面目」示人,追求凍齡到極致的無趣,顯然對我們更具吸引力。

在年齡增長的過程中,我們的肌膚究竟發生了哪些故事,能讓人第一眼見到你,就對你的年齡有一個基本的設想?

許多人追求凍齡的效果,一點都不希望被皮膚出賣了年齡。圖/Pexels

造成皮膚老化的因素有哪些?

造成肌膚老化的原因包括內在和外在因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內在因素與遺傳及代謝有關,其中最顯著的組織學變化發生於基底細胞層[2]。皮膚的結構分為表皮(epidermis)、真皮(dermis)、皮下組織(subcutaneous tissue)。表皮層又可分為角質層、透明層、顆粒層、棘狀層,及基底細胞等五層,其中基底細胞層位在表皮最深處。在肌膚新陳代謝的過程中,新細胞的生成便是來自基底細胞層的細胞分裂複製。研究發現在老化過程中,基底細胞的增生能力逐漸減弱,表皮於是日漸變薄,與真皮間的連結因而縮減,營養交換衰減,又回頭造成基底細胞的增生能力更差。

最主要的外在因素則是紫外光暴露。舉例而言,第 7 型膠原蛋白是表皮與真皮間,連結之纖維的主要成分。經過光照的肌膚,這些連結纖維的量顯著降低,角質細胞中,第 7 型膠原蛋白的 mRNA 也明顯比未受光照的肌膚要少。硫酸軟骨素(chondroitin sulphates)是真皮中重要的醣胺聚醣,會隨著老化而減少,皺紋於焉生成,而光照又會使硫酸軟骨素的減少加遽[3]

皮膚可以分成厚、薄兩種,薄的皮膚通常分布在多毛的部位,皮膚又可從外而內分成表皮、真皮、皮下組織以及更細部的構造。圖/WIKIPEDIA

橫跨 11 年的研究:追蹤老化對肌膚的影響

以上略述老化過程中,肌膚分子層面發生的故事。然而我們更關心的,或許是眼目可見的外在表現吧?

P&G,就是那個買下 SKII 的寶僑公司,做了一個橫跨 11 年的研究[4],分析比較一百多名健康日本女性在 1999 年及 2010 年的膚況。1999 年時,這些受測者的年齡分佈介在 5 歲到 64 歲間;到了 2010 年,他們的年齡來到 16 至 75 歲間。為了減少外在因素的干擾,被納入的這些受測者普遍為家庭主婦或室內工作者,日常多於室內活動,接收的紫外光暴露較少。且未曾接受雷射等醫美治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受測者依照 2010 年時年紀為十幾歲(10 人)、二十幾歲(12 人)、三十幾歲(12 人)、四十幾歲(23 人)、五十幾歲(23 人)、六十幾歲(15 人),以及七十幾歲(13 人)進行分層。

針對這些受測者的臉頰進行拍攝後,利用影像分析演算法,分析他們的皺紋、色斑、皮膚粗糙程度。此外,以膚質檢測儀量測臉頰角質的含水量,以經皮水分散失測定儀計算表皮水分散失,以多功能皮膚測定儀探測肌膚的機械性能(彈性和緊實度),於臉部清潔後 1 小時,以皮膚油脂測定儀測量額頭的油脂分泌,以色度計分析膚色。

由分析結果,探知肌膚於每個「十年」間的變化(十年之後 我們是朋友 還可以問候 只是那種溫柔 再也找不到擁抱的理由)

從童年到青少年,是皮膚最劇烈變化的階段

從童年(十歲以下)到青少年(十幾歲)最顯著的差異呈現在膚質變粗糙及毛孔增多。膚質變粗糙主要肇因於乾燥,以及不規則的真皮脊/真皮丘,在肌膚表面上造就了不規則的軌跡。毛孔則代表毛囊在肌膚表面可見的部分,十幾歲以後,隨著皮脂腺的發育而顯著增加,是變化相當大的一個參數,皮脂的分泌也於此時起益發增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青少年(十幾歲)到成年(二十幾歲),膚質及毛孔的量一樣有顯著變化,另一個明顯的差異,則是色斑增多。

圖/參考資料四

將各年齡組的肌膚質地分數變化製成長條圖(見上圖。縱座標標示的分數愈高,表示肌膚質地愈粗糙。),會發現肌膚質地自十歲以下到二十幾歲間的變化幅度最為明顯;從二十幾歲到六、七十歲這個區間則未有重大改變。

圖/參考資料四

進入 30 歲,皺紋開始逐漸增生

從二十幾歲進到三十幾歲,色斑同樣增加了。(色斑的生成是由於紫外線暴露,過多的黑色素生成所致。事實上,從十幾歲起,一直到七十幾歲,色斑便持續以大鳴大放的姿態,在擴展領土,沒在客氣的!)此時,皺紋也開始出現,肌膚的整體亮度也減弱了。

圖/參考資料四
圖/參考資料四
圖/參考資料四

四十歲之後:皺紋與色斑常伴左右

從三十幾歲到充滿狼藉感的中年(四十幾、五十幾歲),色斑與皺紋仍在增長,(是的,皺紋與色斑一樣,都會持續擴展領域,伴你直到路終。皺紋反映了皮膚結構的改變,此改變肇因於真皮生理結構,包括表皮層下方的彈力蛋白及真皮層的膠原蛋白的退化。)肌膚又比三十幾歲更加暗沉,而三十幾歲與四十幾歲間的肌膚質地雖然差距不大,從四十幾進到五十幾歲,膚質的粗糙程度又加遽了。而在十幾二十幾歲時增加的毛孔,到三、四十歲時達到頂峰,隨後毛孔數量及皮脂的分泌量皆會減少。因此毛孔數量的變動在年輕族群較為明顯,年紀大了以後較無變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肌膚從中年(五十歲)到老年(七十歲)間的變化,引用鯨向海的詩句「此後,每當有人用各種邪惡手段/驚嚇我的時候/我都不會再恐懼了/因為……//你們想必已經知道了。」[5]應當不為過。皺紋增加、色斑增加都在意料之中;而且比起中年,膚質又更加粗糙了。感覺驚嚇恐懼嗎?不盡然。隨著年齡增長,此時更當看重的,當是生命的深度與廣度吧。畢竟,倘若一名六、七十歲的長者,肌膚仍保養得如同三、四十歲,面對各類事件,反應卻是愚昧膚淺,全然未有長者應有的氣度與格局,又有誰會真心感到尊敬與欽羨?

圖/參考資料四
圖/參考資料四

另外,肌膚的泛紅程度在各年齡層的總平均間皆未有顯著差異。發黃程度僅在二十幾到三十幾歲間,以及三十幾到四十幾歲間有顯著差異,但從上方的長條圖看起來,發黃的整體分數從十歲以下到七十幾歲其實相距不大。

此研究並請 10 名觀察員針對這些受測者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老亦或比實際年齡年輕,進行主觀的分級評比,分數為 0 到 6 分,分數愈高,表示看起來愈年輕。(好殘酷!)

肌膚質地,是營造年齡印象的關鍵指標

取得評比分數後,利用迴歸分析探討各個皮膚光學參數對肌膚給人的主觀感受[註1](即一張臉給人的第一眼年齡印象)的影響。發現:色斑皺紋,以及肌膚質地對主觀印象的影響最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再依據這些主觀評分,將受測者肌膚分為「輕微老化」、「適齡老化」、「嚴重老化」三組。「輕微老化」組的膚況,相較於實際年齡,給人的印象最年輕。也就是說,人們見到這組的受測者,揣測的年齡最容易較該組成員的實際年齡輕。可進一步推想:人們第一眼見到「嚴重老化」組成員的臉時,最易高估他們的年齡。發現「輕微老化」組的肌膚含水量肌膚屏障功能(與經皮水分散失有關,屏障功能愈好,經皮水分散失愈低),以及緊實度 / 彈性皆遠比「肌膚嚴重老化」要高。

由此推估:希冀凍齡,可從維持肌膚含水量、減少經皮水分散失、增加緊實度及彈性做起。而由於色斑、皺紋,以及肌膚質地對他人的年齡印象影響最大,當你立志成為一個無趣的老人美魔女,請盡力避免皺紋生成、保養肌膚質地,並做好防曬以預防色斑形成。

世代, 人臉, 休閒 的 免費圖庫相片
在皮膚的各項老化指標中,色斑皺紋,以及肌膚質地對主觀印象的影響最大 。圖/Pexels

想幫皮膚抗老?補充「膠原蛋白」是個選項

在此也提供一點抗老相關資訊。有關「服用膠原蛋白能否抗老?」許多專家的意見常是「膠原蛋白是大分子,經過消化、吸收的過程,已遭破壞,美肌效果有限。」然而,有學者執行了雙盲、隨機、安慰劑對照試驗[6],測試自鯰魚皮膚中萃出之膠原蛋白水解所得小分子膠原胜肽之口服效果。受測者服用了 6 週的膠原蛋白後,肌膚的含水量增加了;服用了 12 週的膠原蛋白後,魚尾紋變得較不明顯,肌膚粗糙程度降低,彈性也改善了。

亦有其他研究者於執行口服膠原蛋白臨床驗證後[7, 8, 9],發表了類似的功效。寫到這裡,好像變成膠原蛋白的葉佩雯了。然而此處更想表達的是:誠然許多美容保養產品的功效,在商業運作下,不免誇飾渲染,也未必需要急著全盤否定。且不妨先稍加調查研究,再決定要以什麼樣的態度面對這些資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關於肌膚老化的分子層面,還有許多比如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等分子的作用尚未於此文提及;既然提到活性氧,還有一種抗老化的方式叫作抗氧化。值得深入探究之事族繁不及備載,本篇僅簡單提及有關肌膚老化的梗概供參考。在此,謹祝大家在追求成為無趣的老人凍齡上萬事順利。

註解

  • 註 1 :該研究設定了一個 VIP 分數(完整名稱是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或可翻為投射變數重要性)用以表示每個參數對部分最小平方(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迴歸統計分析所估計的應變數貢獻程度。即利用迴歸分析探討各個皮膚光學參數對肌膚情況所帶進的主觀感受影響。翻成白話文來舉例,皺紋與毛孔各為一個參數,皺紋增長 1 釐米與毛孔比例增加 1%,哪個會讓旁觀者感覺年紀增長較多,那個參數的 VIP 分數就較高。依據演算的結果:色斑、皺紋,以及肌膚質地對主觀年齡判斷的影響遠高於其他參數。

參考資料

  1. 樹木希林 (2019)。離開時,以我喜歡的樣子。台灣:遠流。
  2. Zhang S, Duan E. Fighting against Skin Aging: The Way from Bench to Bedside. Cell Transplant. 2018;27(5):729-38.
  3. Contet-Audonneau JL, Jeanmaire C, Pauly G. A histological study of human wrinkle structures: comparison between sun-exposed areas of the face, with or without wrinkles, and sun-protected areas. Br J Dermatol. 1999; 140(6):1038-47.
  4. Miyamoto K, Inoue Y, Hsueh K,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comprehensive appearances of skin ageing: an 11-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n facial skin ageing in Japanese females at Akita. J Dermatol Sci. 2011;64(3):229-36.
  5. 鯨向海 (2006)。精神病院。台灣:大塊文化。
  6. Kim DU, Chung HC, Choi J, et al. Oral Intake of Low-Molecular-Weight Collagen Peptide Improves Hydration, Elasticity, and Wrinkling in Human Skin: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Nutrients. 2018;10(7):826.
  7. Proksch E, Schunck M, Zague V, et al. Oral intake of specific bioactive collagen peptides reduces skin wrinkles and increases dermal matrix synthesis. Skin Pharmacol Physiol. 2014;27(3):113-9.
  8. Asserin J, Lati E, Shioya T, et al. The effect of oral collagen peptide supplementation on skin moisture and the dermal collagen network: evidence from an ex vivo model and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J Cosmet Dermatol. 2015;14(4):291-301.
  9. Bolke L, Schlippe G, Gerß J, et al. A Collagen Supplement Improves Skin Hydration, Elasticity, Roughness, and Density: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Blind Study. Nutrients. 2019;11(10):2494.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
艾晞娜_96
3 篇文章 ・ 4 位粉絲
閱讀雜食者。高雄醫學大學生理學研究所畢。 以好奇看待平淡生活裡的一切未知,持續探討那些涉及難以理解的物事,如果可以,我想用詩意的語言,一一向你述說。 聽說文藝女青年這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但我至今尚未痊癒。有個部落格Miraculous Normality (https://minormality.blogspot.com/)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老花眼怎麼辦?替換老花眼鏡好麻煩,該作雷射手術嗎?
careonline_96
・2024/06/26 ・516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老花眼就是眼睛調節能力隨著年紀而下降。

以前年輕的時候,眼睛像是一台很好的相機,可以看得很遠、看得很近。

所謂的老花就是調節力變差,使我們需戴另一副老花眼鏡,除了近視眼鏡外,還要再加上一副老花眼鏡,來幫助我們看近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careonline_96
523 篇文章 ・ 275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白斑症造成的膚色不均讓你困擾嗎?微創表皮移植手術可以解決!
careonline_96
・2024/04/03 ・226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曾經遇過一位老師,因為下巴有塊白斑,而相當困擾。」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美容醫學中心雷射美容科主任張長正醫師指出,「經過檢查後確認是黑色素細胞不足,雖然接受過治療,但沒有明顯改善,所以決定接受表皮移植手術。」

當時利用微創表皮移植系統吸取微泡,精準取下淺層表皮,然後移植到下巴白斑處。張長正醫師說,待受皮區癒合之後,再經過一系列的照光治療,讓移植皮膚的顏色符合周圍皮膚的顏色。表皮移植的成果看起來相當自然,從此不用再擔心下巴的白斑會引人側目,讓患者相當開心。

白斑症(Vitiligo)的成因大多與自體免疫有關,由於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會攻擊自己的黑色素細胞,導致皮膚缺乏黑色素。張長正醫師說,有些外在因素可能對黑色素細胞造成影響,例如外傷、長期受到化學刺激等;另外也有部分患者的白斑與胚胎發育的過程有關。

白斑症患者的皮膚會失去黑色素細胞,而出現形狀不規則的白色斑塊。

白斑症患者的皮膚會失去黑色素細胞,而出現形狀不規則的白色斑塊。張長正醫師說,白斑症在身體任何位置都可能發生,讓患者相當困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白斑症的治療包括藥膏、口服藥、紫外線照光治療等,張長正醫師說,如果確定缺乏黑色素細胞,在狀況穩定後可以考慮接受表皮移植手術。表皮移植的主要目的是獲得黑色素細胞,像播種一般,讓病灶部位長出具有黑色素細胞的表皮。

在進行表皮移植手術時,必須從取皮區取下表皮。張長正醫師說,一般常用的方法是以一個試管大的口徑覆蓋在取皮區,然後利用負壓抽吸,待皮膚形成水泡後,再用剪刀把水泡剪下來,移植到受皮區。但是這種做法會讓取皮區在癒合後的外觀較不理想,受皮區的結果也不甚美觀。因為一次取下一大塊水泡,沒有辦法符合周圍皮膚的顏色與質地,常常會有一塊一塊的凸起,類似鵝卵石步道。

另一個方法是使用皮膚切片筆,每彈一下可削下一片表皮,再分別移植到受皮區。張長正醫師說,這種做法也會讓受皮區在癒合後凹凸不平,不甚美觀。 

微創表皮移植手術是運用水泡取皮的原理

近年來發展出的微創表皮移植手術是運用水泡取皮的原理,但有大幅度的進化。張長正醫師說,微創表皮移植系統會稍微加溫,幫助皮膚形成水泡,然後使用負壓抽吸,讓皮膚形成許多個直徑約 1.8 mm 的微泡,微泡間的間隔約 2 mm。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微創表皮移植手術的優點在於水泡很小,所以取皮區的復原速度相當快。一般在兩個禮拜後就能完全癒合,幾乎看不到疤痕。張長正醫師說,微創表皮移植手術能夠精準取得淺層表皮,且排列非常整齊,因此在受皮區中,每個微泡都能以相同的速度生長,在癒合之後皮膚會比較平整,且顏色相近。白斑症患者想要接受治療的目的就是讓膚色均勻,所以在接受表皮移植後,醫師會測量黑色素指數,而微創表皮移植手術可以有高達八成、甚至九成的顏色相似度。 

微創表皮移植手術能夠精準取得淺層表皮,且排列非常整齊,因此在受皮區中,每個微泡都能以相同的速度生長,在癒合之後皮膚會比較平整,且顏色相近。

除了用於治療白斑症,微創表皮移植手術還可運用於小範圍燒燙傷或困難癒合的傷口。張長正醫師說,傷口在癒合時都是由邊緣開始生長,範圍較大的傷口會需要較長的時間,而且癒合之後的疤痕會比較明顯。利用微創表皮移植手術能夠加速傷口的癒合,也可達到較佳的外觀。

微創表皮移植手術不需要麻醉,沒有明顯疼痛,在門診就可以進行,便利性高。張長正醫師說,接受微創表皮移植手術後,請依照醫師指示照顧傷口,並避免過度活動或摩擦受皮區。

筆記重點整理

  1. 白斑症患者的皮膚會失去黑色素細胞,而出現形狀不規則的白色斑塊,在身體任何位置都可能發生。
  2. 白斑症的治療包括藥膏、口服藥、紫外線照光治療等。如果確定缺乏黑色素細胞,在狀況穩定後可以考慮接受表皮移植手術,像播種一般,讓病灶部位長出具有色素細胞的表皮。
  3. 微創表皮移植手術的優點在於水泡很小,所以取皮區的復原速度相當快。一般在兩個禮拜後就能完全癒合,幾乎看不到疤痕。
  4. 微創表皮移植手術能夠精準取得淺層表皮,且排列非常整齊,因此在受皮區中,每個微泡都能以相同的速度生長,在癒合之後皮膚會比較平整,且顏色高度相近。
  5. 除了用於治療白斑症,微創表皮移植手術還可運用於小範圍燒燙傷或困難癒合的傷口,能夠加速傷口的癒合,也可達到較佳的外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從火海中重返生活,對抗疤痕攣縮的復健之路: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林靜嫄職能治療師專訪——《科學月刊》
科學月刊_96
・2023/11/29 ・5048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採訪報導|張樂妍/本刊主編
  • Take Home Message
    • 燒燙傷的傷友在生理修復過程必須經過疤痕增生及攣縮,且需要長時間的復健治療,使他們重建原有生活的身心歷程艱辛又漫長。
    • 身體將傷口迅速補好的過程會產生疤痕增生,快速增生的細胞還形成向心收縮的拉力造成疤痕攣縮,導致身體無法伸展。
    • 為抵抗疤痕攣縮,復健過程會不停重覆將疤痕展開的疼痛與挫折。而治療師會為他們找到復健目標,陪伴他們重建基本生活到完成復建。
圖為職能治療師林靜嫄。圖/張樂妍拍攝

本文採訪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的代理復建督導——林靜嫄職能治療師,她向我們分享了燒燙傷病患皮膚修復的生理機制、在復健過程的原理、身心理歷程,以及職能治療師在此過程中的角色。

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以提升顏損及燒傷者的生活品質與自我價值、促進健康、安全及平權的社會環境為宗旨,藉由社會關懷的力量和專業服務,陪伴協助顏面損傷及燒傷朋友勇敢踏上艱辛漫長的重建路程。

2015 年熱夏,新北市八仙樂園發生塵燃事件,導致 499 人燒燙傷、15 人死亡。這場意外不僅震驚全臺,當年臺灣全民健保共花費 7.65 億臺幣醫治這些燒燙傷傷友。2016 年 4 月,士林地方法院在判詞中描述倖存者的身心經歷:

「⋯⋯多數被害人亦因二度至三度大面積燒傷,歷經清創、換藥、植皮手術,承受生不如死之疼痛,且隨著疤痕增生攣縮,需進行多次皮膚修整重建手術,每日復健更需忍受皮膚拉扯之疼痛,治療及復健過程極其艱辛漫長,又燒傷部位無法排汗,痛癢難耐,承受諸此種種生理層面難以忍受的煎熬。」

「⋯⋯關節及手指、腳趾之原有機能,亦難以完全治癒而回復正常,影響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不僅無法過正常生活,對未來求學、工作就業均產生極大之困難與障礙,信心低落;長期穿著壓力衣及疤痕外觀更需面對外界異樣眼光⋯⋯」

燒燙傷的治療不像是一般傷口的生理修復過程,其中必須經歷的疤痕增生及攣縮,需要長時間的復健治療。對於燒燙傷傷友而言,這趟回到正常生活的過程,宛如一場永無止盡的夢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疤痕保護傷口,卻阻礙了生活

讓我們回到傷害形成的當下,將鏡頭拉近到細胞層級的皮膚組織。皮膚從外到內可分為表皮、真皮、皮下組織三個部分,而表皮又可分成五層細胞結構。表皮中最裡面的基底層具有增生表皮細胞的功能,與真皮乳突層的膠原纖維和彈性蛋白相接,並以網釘狀的結構穩定表皮與真皮間的連接處。當燒燙傷發生,如果只傷害到基底層以上的表皮,基底層會長出新的細胞恢復表皮狀態,例如曬傷導致的脫皮,表皮可自動修復為原來的狀態,此狀況屬於第一度燒燙傷。

但是當基底層被破壞,也就是傷害波及到真皮層時,表皮與真皮之間的穩定度不足而互相剝離,便容易產生組織積液(水泡)。同時表皮層的破壞使真皮層中的神經末梢暴露,此時的傷口會比一度燒傷更加疼痛。這樣的情況是第二度燒燙傷,依傷口深度又可分為淺二度和深二度,淺二度約 14 天可恢復,深二度則需約21天的修復時間。淺二度的傷口在修復且疤痕成熟後,外觀及顏色上會與原本皮膚有些許差異(例如暗沉淺棕色);深二度以上的傷口即使在完全癒合且疤痕成熟或相關治療後,仍會在傷者身上留下明顯的瘢痕印記,例如被滾水或排氣管燙到而留下的疤痕。若傷口已接近皮下組織、真皮層幾乎被破壞殆盡,則進入第三度燒燙傷。此時的皮膚已完全失去再生能力,須以植皮手術盡快關閉傷口,三度以上的大面積傷者也可能有傷口感染及敗血症的高度風險;更嚴重者是傷及皮下組織的第四度燒燙傷,不僅血液循環系統遭破壞,在組織壞死的情況下甚至有截肢的可能。

人體的皮膚結構與燒燙傷等級

圖/Adobe Stock

在一道新的傷口出現後,血小板會快速聚集以凝血,白血球等免疫細胞負責吞噬細菌抵禦外敵,使傷口周遭開始出現紅、腫、熱、痛等發炎反應,並從基底層開始修復。治療師林靜嫄比喻這時的皮膚狀態:「皮膚出現傷口時就像房子門戶大開,當有僵屍(細菌)入侵,身體會想要趕快把門窗堵好、磚頭堆好,此時真皮層的膠原母細胞所分泌的膠原纖維,就是我們封閉門窗的木板和磚頭,它可以讓組織向心收縮、使傷口縮小,加速傷口的癒合。但在情急之下,當然就會填補得很亂(膠原纖維排列混亂)。即使傷口癒合之後,身體還是會擔心外敵入侵,持續堆疊加固的過程會使組織向外凸起,這段過程就是疤痕的增生期。」她繼續解釋,此時的身體讓膠原細胞不停增生、堆疊,雖然可以將傷口迅速補好,但也會產生突起的疤痕;而且因疤痕組織的排列結構既不穩固彈性又差,限制皮膚延展性的同時又容易反覆出現新傷口,導致復健之路困難重重。

初生的疤痕呈現紅、凸、硬、緊的樣貌,要經歷數年的時間才能完全成熟——「成熟的過程就像身體把原本混亂排列的木板磚頭(膠原纖維)拆掉,再重新排好蓋新的取代,慢慢替換成比較穩定的結構,也將突起的組織逐漸化為平整。」林靜嫄說道。然而,即使突起的組織可以等身體自主代謝分解或以雷射等方式淡化消去,但組織修復所產生的疤痕卻會持續影響傷友的生活機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阻止疤痕攣縮

你在趕路時會選最短路線嗎?皮膚在修補時又急又緊張,建構新組織時也會選擇最短路徑,快速增生的細胞還形成了一股向心收縮的拉力,這樣的現象被稱作「疤痕攣縮」。當疤痕攣縮發生在大面積或關節處時,身體的伸展就會出問題。

舉例來說,當手肘外側受傷,疤痕增生時手臂若保持伸直,因皮膚依最短路徑去修補傷口,沒有恢復關節處原有的皺褶,手臂就會變得無法彎曲。在皮膚原有的彈性和皺褶面積無法重建的情況下,活動時就會拉扯到才剛修復的皮膚,如果沒有在疤痕攣縮時進行復健,疤痕處甚至可能無法動彈。由於全身的皮膚緊密相連,不論身體哪個部位發生疤痕攣縮,都可能影響到全身的活動及傷友的日常生活。

為了不讓疤痕影響身體動作,肢體必須擺放在正確的位置,而且一定要適當的活動,才能展開收縮的地方。如果我們將疤痕放大到組織層級觀察,在經常拉開疤痕的動作中,組織被慢性地施加機械應力,讓細胞間出現空隙後,便能夠促成細胞、血管、表皮等組織的再生。這種軟組織結構的變化過程被稱作生物潛變(biological creep)。除此之外,對疤痕加壓也是重要的復健步驟,「就像在跟疤痕說『OK 了!不用再長囉!』,原本紅紅的疤痕要壓到呈現泛白的情況,才有效果。」林靜嫄說道,適當的壓力可以阻擋血流量,以減少養分送達,便能減緩組織大量增生的速度,還可以促進組織纖維的正常排列。

可利用復健模具幫助面部的加壓。圖/張樂妍拍攝

當疤痕組織的合成與分解反應達到平衡、不再增生,肥厚、鮮紅又緊繃的外觀變得平緩、暗沉且柔軟,疤痕便結束上述成熟的過程,來到成熟期。這時疤痕的攣縮力道微乎其微,而達到較穩定的狀態。只不過上述過程都是科學上的變化過程,實際情況將涉及更多不可控的因素,處處阻撓著傷友回歸到正常生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看不見盡頭的復健之路

實際上傷友在抵抗疤痕攣縮的過程,可能有以下幾點因素會增加他們在復健上時的困難:

1. 疤痕攣縮不分日夜

「我們人只有在白天活動啊!」林靜嫄說道。但晚上的疤痕仍在不停生長,因此傷友會需要許多道具協助,例如壓力衣,可以持續提供疤痕穩定的壓力值,並促進疤痕成熟。另外睡覺時的姿勢也很重要,各種副木或支架及彈力繃帶便是最佳幫手。

2. 復健過程的不適

將疤痕拉扯、伸展開來的撕裂感十分疼痛。受傷面積涵蓋各部位的傷友就更加辛苦,例如傷口同時在膝蓋的外、內側,站久了便不能坐下,坐久了就站不起來;在手臂的大面積疤痕,即使沒有覆蓋關節處,疤痕攣縮仍可能讓手肘和手腕無法活動。當組織及神經在修復時,還會有刺痛、麻、搔癢的感覺。

3. 傷友還在成長階段

新生兒或兒童的生長速度快,皮膚修復也較快,但也因為還在發育,即使疤痕成熟仍必須長期觀察。成熟的疤痕雖具有一些延展性,不過一定不比一般皮膚好,如果延展性跟不上身體成長速度,傷友就可能需要另外的手術治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4. 如果傷友需要工作

林靜嫄分享過去的傷友案例中,需要久站的工作者十分不易。因傷處微血管循環的改變,可能使得傷友的肢體血液循環不良,在肢體垂放或久站的情況下出現血液鬱積(充血)反應。此時肢體會彷彿有一群螞蟻在啃咬般難受,因此工作中需要固定姿勢或維持動作時,傷友較容易感到不適。此外,傷友在返回職場前除了要克服肢體活動的問題之外,還要面臨體能及動作流暢度不如過往、工作中主管及同事的關心或質疑、外觀改變的適應問題等,「大多還是期望可以返回原職場與原職位,但在一些限制下,部分傷友會選擇在原職場轉換為內勤工作,或是藉由職涯探索與職訓安排,轉換工作的跑道。」林靜嫄說道。

5. 復健成效及所需時間都無法預估

傷燙傷面積和位置是決定復健所需時間的關鍵,然而每個人的復原狀況都不相同,受傷程度也有大有小,更何況疤痕攣縮可能影響全身肢體的活動。因此即使有數據表示,疤痕成熟通常需要花費 1~2 年,實際的復健成效及所需時間仍無法準確評估。

壓力衣可以持續提供疤痕穩定的壓力值並促進疤痕成熟。圖/張樂妍拍攝

對於燒燙傷傷友,抵抗疤痕攣縮就是它們時時刻刻且長期要面對的課題。治療師及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的角色便是協助他們的復健過程,幫助他們重新恢復自主生活的能力。

從燃燒的身心歷程裡畢業

除了身體上的疤痕之外,傷友心中的疤痕也是非常需要被關注的議題。林靜嫄說道,重建生活最首要的便是吃飯、走路、上廁所,而這三件事也緊扣人們的自尊心。當這三件事情需要他人協助時,人們常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失能的人,沒有任何用處。而更加令人感到痛苦的是,復健是一段需要不停重覆的歷程。疤痕會一直維持向心收縮的狀態,如果傷友今天把疤痕拉開,隔天可能又會縮合回原狀;今天練習時,能順利將杯子從架子上拿起來放到桌上,明天卻有可能連杯子都碰不到。這樣反覆的過程將使得傷友懷疑自己努力及疼痛的意義,偌大的沮喪感讓復健的過程因此變得難上加難。還有更多的情況包含在火災中失去家園、龐大的經濟壓力,甚至失去身體的某些部分,都讓他們距離原來的生活更加遙不可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會努力去找到傷友每一天與前一天不一樣的地方。讓他們知道:『你今天也移動了一公分,這是很重要的一大步!』只要每一天都能找到進步的證據,對他們來說就是很大的意義。」林靜嫄分享她的工作經歷,他們為每個復健中的人們找到復健的目標,可能是回到職場、回到健身房,或是再次為了家人煮飯、做到自己喜歡的興趣等,再為他們設下階段性的小目標。從重建基本生活自理開始,逐步完成一個個小目標,讓傷友們看得見自己的進步過程。「讓他接受現在的狀態,了解我們要一起經過的復健歷程,最重要的是找到動機、有了前進的方向與動力。而我們會溫柔的接住傷友與家屬們。」林靜嫄表示,只要每天確實累積,復健的功效就會在某個時機顯現。而動機與彼此陪伴的能量,就是傷友最大的助力。

從傷口形成到疤痕攣縮,再從復健開始到達成目標,這段路有長有短,但許許多多的傷友們最後都還是努力地回到原本的生活當中。林靜嫄說他們把這段歷程的結束,也就是離開復健中心,稱之為畢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故事與歷程,都可能經過傷痛帶來的課題。或許每一種傷痛都不盡相同,或許難以感同身受,但我們可以一起試著理解、一起相伴走過。最後,期許我們都能從傷痛這堂課裡畢業。

  • 〈本文選自《科學月刊》2023 年 12 月號〉
  • 科學月刊/在一個資訊不值錢的時代中,試圖緊握那知識餘溫外,也不忘科學事實和自由價值至上的科普雜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科學月刊_96
249 篇文章 ・ 3708 位粉絲
非營利性質的《科學月刊》創刊於1970年,自創刊以來始終致力於科學普及工作;我們相信,提供一份正確而完整的科學知識,就是回饋給讀者最好的品質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