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為什麼用完指甲油,指甲都會又白又乾?護甲油、硬甲油有用嗎?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_96
・2023/10/15 ・2437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本文轉載自食藥好文網

指甲油雖然好看,卻容易造成指甲損傷。圖/Pexels
  • 文/泛科知識股份有限公司特約編輯陳語柔

指甲是人體一種特化的角質層,屬於不含活細胞的角蛋白,跟牙齒、骨頭一樣堅硬,也是唯一曝露在人體之外、保護肌膚的組織。不過,除了保護人體以外,指甲還兼具美觀的功能。

人們美化指甲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元前 6000 年,埃及人利用植物、花汁來為指甲染色。在東方也有相關的記載,其中比較有名的方式是將鳳仙花瓣搗碎,再加入些許明礬來浸染指甲。經過數千年的演變,終於在 1932 年,由露華濃公司的創始人做出了第一罐現代指甲油。

到了現在,指甲油越來越普及,許多人會透過各種顏色的指甲油來配合穿搭,已經是造型裡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但在維持指甲的美麗之餘,也要留意它們的健康狀況。若是長期使用使甲油,或是卸甲時操作不慎,指甲就很容易變得白白乾乾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是什麼讓指甲受損?從指甲油成分一探究竟

市售的指甲油為了要快速乾燥,往往會添加揮發性的溶劑、不易脫落的成膜劑、塑型劑以及大量的色素,透過溶劑將這些成分溶解成一罐罐的指甲油。

市面上的指甲油成分中,較常見的溶劑有丙酮、乙酸乙酯等。目前雖然沒有明確研究指出指甲油會對人體造成重大傷害,但過度連續塗抹指甲油也容易破壞指甲的角質細胞,讓指甲變得越來越薄、容易斷裂,生長速度也會變得緩慢。所以,最好不要過於頻繁使用指甲油,擦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室內通風,避免吸入過多揮發的溶劑,也盡量不要與皮膚直接接觸。

長期使用指甲油,可能導致指甲角質層變薄。圖/PubMed Central

去光水會讓指甲受損更嚴重嗎?

既然指甲油可能會傷害甲面,那是不是每用一次都要儘快卸除呢?

事實上,為了要卸除指甲油,我們使用的去光水就是透過前面提到的揮發性溶劑,來溶解已經塗到指甲上的指甲油,使用時應注意通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使用去光水卸除指甲油,應注意通風。圖/Pixabay

有些人在使用去光水時,會因為擔心卸不乾淨,於是塗到指緣上都是去光水,甚至泡在去光水中,造成指緣乾燥。如果手上剛好有傷口,碰到去光水也會造成刺激,甚至可能導致甲溝炎。

那該怎麼做,才能安全地卸除指甲油、不傷手呢?我們可以利用棉花棒沾取去光水,避免用手直接觸碰,並且在卸除以後確實清潔,來降低對指甲和指緣的傷害。

甲面隔離油能保護指甲嗎?

有些人為了避免指甲受損,會選擇使用甲面隔離油(base coat)。甲面隔離油有點類似透明的指甲油,也含有溶劑、成膜劑、塑型劑,不過廠商通常還會多添加一些滋潤指甲的成分,讓使用者可以同時保養指甲。

甲面隔離油的用法是在上指甲油之前先塗一層,使得甲面上有一層薄薄的膜,讓指甲表面變得平滑,接下來塗上的指甲油也會更平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甲面隔離油的產品介紹中,通常是以阻擋指甲油中的色素、溶劑直接接觸指甲,避免指甲損傷為主。

透過甲面隔離油,讓指甲油成色更好看。圖/Pexels

護甲油跟硬甲油能拯救指甲嗎?

護甲油的主要成分通常是油脂,是幫助指甲保濕、提供指甲滋潤的產品。雖然塗上後指甲會看起來很水潤,但因為指甲本身的抓水、保水能力本來就不如皮膚強,塗上的效果很有限,無法維持保濕太久。

而硬甲油就像一層透明的指甲油,擦上去雖然能感受到指甲變硬的效果,但卸除後就會消失。市面上大多數硬甲油的成分也含有乙酸乙酯等溶劑,過度使用依舊可能使指甲變薄。

購買指甲油、硬甲油時,務必要看清楚產品包裝有無刊載完整衛生福利部公告應標示項目,也不要購買來路不明及標示不完整的產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想要有漂亮的指甲嗎?那就從指緣開始保養

指甲是從肉裡長出來的,如果指緣的皮膚不好,長出來的指甲也會不好看。所以我們可以利用一般的護手霜塗抹於指緣,並且減少用指甲接觸水、洗潔劑的機會,就能達到幫指甲和指緣保濕,以及強化指甲的效果。

除了日常保養之外,在每次擦指甲油之間,也要留出適當的間隔讓指甲休息,才不容易造成指甲斷裂。

透過保濕指甲、指緣,養出漂亮指甲。圖/Pexels

參考資料

  1. 正確選購指甲油5步驟 (2018)。藥品食品安全週報 (第 659 期)。
  2. 鄭淑晶、黃守潔、曾素香、王德原、陳惠芳 (2018)。售指甲油中甲醛、甲醇、苯及鄰苯二甲酸酯類成分之品質監測。食品藥物研究年報 (編號 9:259-265 )。
  3. Reinecke, J. K., & Hinshaw, M. A. (2020). Nail health in wom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omen’s dermatology, 6 (2), 73–79.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_96
65 篇文章 ・ 23 位粉絲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依衛生福利部組織法第五條第二款規定成立,職司範疇包含食品、西藥、管制藥品、醫療器材、化粧品管理、政策及法規研擬等。 網站:http://www.fda.gov.tw/TC/index.aspx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從「衛生紙」開始的環保行動:一起愛地球,從i開始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03 ・1604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是否也曾在抽衛生紙的瞬間,心頭閃過「這會不會讓更多森林消失」的擔憂?當最後一張衛生紙用完,內心的愧疚感也油然而生……但先別急著責怪自己,事實上,使用木製品和紙張也能很永續!只要我們選對來源、支持永續木材,你的每一個購物決策,都能將對地球的影響降到最低。

二氧化碳是「植物的食物」:碳的循環旅程

樹木的主食是水與二氧化碳,它們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利用這些碳元素形成枝葉與樹幹。最終這些樹木會被砍伐,切成木材或搗成紙漿,用於各種紙張與木製品的製造。

木製品在到達其使用年限後,無論是被燃燒還是自然分解,都會重新釋放出二氧化碳。不過在碳循環中,這些釋出的二氧化碳,來自於原本被樹木「吸收」的那些二氧化碳,因此並不會增加大氣中的碳總量。

只要我們持續種植新樹,碳循環就能不斷延續,二氧化碳在不同型態間流轉,而不會大量增加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總量。因為具備循環再生的特性,讓木材成為相對環保的資源。

但,為了木製品而砍伐森林,真的沒問題嗎?當然會有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說:從吸碳到固碳的循環

砍對樹,很重要

實際上,有不少木材來自於樹木豐富的熱帶雨林。然而,熱帶雨林是無數動植物的棲息地,它們承載著地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當這些森林被非法砍伐,不僅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黃碳,也就是那些大量儲存在落葉與土壤有機質中的碳,會因為上方森林的消失重新將碳釋放進大氣之中。這些原本是森林的土地,將從固碳變成排碳大戶。

不論是黃碳問題,還是要確保雨林珍貴的生物多樣性不被影響,經營得當的人工永續林,能將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是紙漿和木材的理想來源。永續林的經營者通常需要注重環境保護與生態管理,確保砍下每顆樹木後,都有新的樹木接續成長。木材反覆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成,因此不用再砍伐更多的原始林。在這樣的循環經營下,我們才能不必冒著破壞原始林的風險,繼續享用木製品。

圖說:人工永續林的經營者需要注重環境保護與生態管理,確保砍下每顆樹木後,都有新的樹木接續成長。

如何確保你手中的紙張來自永續林?

如果你擔心自己無意中購買了對環境不友善的商品,而不敢下手,只要認明FSC(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與PEFC(森林認證制度)認證標章,就能確保紙漿來源不是來自原始林。並且從森林到工廠、再到產品,流程都能被追蹤,為你把關每一張紙的生產過程合乎永續。

圖說:只要認明FSC(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與PEFC(森林認證制度)認證標章,就能確保紙漿來源不是來自原始林。

家樂福「從 i 開始」:環境友善購物新選擇

不僅是紙張,家樂福自有品牌的產品都已經通過了環保認證,幫助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輕鬆實踐環保。選擇 FSC 與 PEFC 標章只是第一步,你還可以在購物時認明家樂福的「從 i 開始」價格牌,這代表商品在生產過程中已經符合多項國際認證永續發展標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 i 開始」涵蓋十大環保行動,從營養飲食、無添加物、有機產品,到生態農業、動物福利、永續漁業、減少塑料與森林保育,讓你每一項購物選擇都能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無論是買菜、買肉,還是日常生活用品,都能透過簡單的選擇,為地球盡一份力。

圖說:選擇 FSC 與 PEFC 標章只是第一步,你還可以在購物時認明家樂福的「從 i 開始」價格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2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保養步驟越來越多,泥膜、凍膜是什麼?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_96
・2023/10/25 ・214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文轉載自食藥好文網

圖/envato
  • 文/泛科知識股份有限公司特約編輯郭椀濘

炎炎夏日,如何維持好膚質,清潔+護膚做好很重要。除了基礎的化粧水、精華液、乳液外,「膜」類產品想必也是多數人的保養工具首選。

現在市面上產品除了布式面膜,還有膠狀的凍膜以及泥膜,這兩個「膜」的功效和使用方式差別在哪呢?

皮膚保養

在了解泥膜、凍膜前,要先知道一些關於皮膚的小知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常在護膚產品的廣告中聽到「角質」這個名詞,它為什麼那麼重要?

位在皮膚表皮最外的角質層(stratum corneum)由多層沒有細胞核的細胞所組成,它可以幫助皮膚隔絕外界的髒污及異物;另外,角質層細胞內的角蛋白(keratin)可使皮膚保持濕潤、防止水分散失。

當老廢的角質層細胞脫落時,皮膚表皮最內的基底層細胞就會向上推動,形成新的角質層,如此一來,便構成一個自然的新陳代謝循環。

這時問題就來了,那麼是不是選用標榜「去角質」的護膚產品,把老廢角質洗掉,好讓肌膚換上新的角質,如此一來才能讓皮膚漂亮無瑕呢?其實不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肌膚正常的代謝週期大約為 3~4 週,隨著週期推進,老廢的角質會自然脫落、新的角質產生;因此我們日常的基礎保養是為了「護角質」,藉此幫助維持代謝的穩定。

然而年紀、荷爾蒙變化、作息壓力等都會影響角質代謝的速度及週期,當老廢角質過度堆積,就會使肌膚發生狀況,例如擾人的粉刺、暗沉粗糙等,這時再考慮以「去角質」做為護膚目標即可。

圖/envato

現在市面上各式各樣的「膜」類產品,都是運用「隔絕」及「加溫」這兩道原理,加強護膚的效果。

在將產品敷上臉後,短暫隔絕外界空氣,讓肌膚呈現封閉狀態,做到「隔絕」;待肌膚表面溫度提高後,達到「加溫」目的——毛孔擴張,便能促進肌膚新陳代謝,排出老廢角質與累積的油脂髒污,同時將產品內含的各式功能之精華導入角質層,幫助肌膚鎖水,這也是為什麼敷臉後能夠感受到膚質提高了一個層次,變得更加彈、嫩、透、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至於什麼時間點該敷哪種面膜,這就有一定的學問在了。根據當下的膚質與膚況,選擇最適合的類別,讓保養事半功倍!

泥膜

泥膜擁有強大的「深層清潔」能力,其內通常含有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等成分,以不同的泥巴製成,如:海泥、白泥、冰川泥、火山泥等,這些泥的用途為幫助皮膚物理去角質,各自亦擁有其他不同的功能。

使用的原理也是利用厚重的泥悶住毛孔,因受阻而使皮膚溫度上升,毛孔擴張後泥土吸附其內的髒污及油脂,以達深層清潔。適合油性肌、毛孔粗大、暗沉膚況的民眾,或者像是發現自己有毛孔堵塞、皮膚粗糙有顆粒感、角質層肥厚、出現保養品難以吸收等等狀況時使用。

使用時機可在沐浴後時敷臉,能讓毛孔中堆積的油脂髒污被吸附出來,達到更深層的清潔。每次約 10~15 分鐘,在半乾狀態就清洗乾淨,並接續基礎保濕步驟,以避免肌膚發生乾燥、過敏等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需要留意的是,多數糊狀泥膜會添加乳化劑以維持其黏稠度,如果是肌膚敏感的民眾使用時需多加考量。

圖/envato

凍膜

由於常添加成分為植物萃取物及水溶性大分子如:玻尿酸、膠原蛋白、維生素等,具有「保濕」功效,其輕盈膠狀質地可完整包覆全臉,鎖住肌膚水分,凍膜為服貼度好的膜類保養品,通常作為保養的最後一個步驟。

可針對不同膚況,搭配不同功能之凍膜做分區保養,如出油部位使用控油型,而易乾燥部位則選擇保濕型。

在使用上建議一次敷 15~20 分鐘後清洗,每週 2~3 次的頻率即可;另外,並非敷越厚越好,過厚可能導致過度組隔肌膚與空氣,造成毛孔阻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保養小叮嚀

很多人皮膚不適時就趕緊使用膜類產品敷臉,以為可以得到緩解及改善,然而這樣做反而對皮膚造成更大負擔,可能因敷臉時皮膚密不透風,容易導致過敏反應發生。

另外,過度清潔亦會出現不良反應,反而使得皮膚更加脆弱、乾燥。而在使用護膚產品時,肌膚出現灼熱感及泛紅等現象,請儘快停止使用。

醫師建議,在皮膚健康時可適時使用膜類產品護膚,但在有狀況時還是先讓皮膚休息一下,必要時則就診諮詢治療。

最後還是要再三提醒民眾,挑選保養品時,除了考量自身的需求外,還需注意購買來源與內含的成分;選擇值得信賴的廠牌,成分越單純越好,了解適合自己膚況的成分,避免刺激,讓皮膚越來越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_96
65 篇文章 ・ 23 位粉絲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依衛生福利部組織法第五條第二款規定成立,職司範疇包含食品、西藥、管制藥品、醫療器材、化粧品管理、政策及法規研擬等。 網站:http://www.fda.gov.tw/TC/index.aspx

0

6
2

文字

分享

0
6
2
指甲刮黑板的聲音,為何讓人難以忍受?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2023/10/22 ・252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 朱家瑩/雅文基金會聽語科學研究中心 研究員

想像一下當你聽到手指甲刮著黑板產生的摩擦聲,或者是拿著叉子摩擦著不鏽鋼碗的聲音,抑或是小孩的哭叫聲,有沒有哪一個聲音會讓你全身起雞皮疙瘩,想要用手摀住耳朵,甚至是情緒爆炸、只想要遠離現場呢?這些讓人不適的聲音,是有其特有的聲學特質?或是其他緣故呢?

想像一下指甲刮黑板的聲音。圖/Pexels

不是尖銳、高頻音就刺耳,而是流淌在你我血液的祖先智慧

一般認為,令人不適的聲音是因為刺耳的高頻聲,尤其像是手指甲刮黑板時所產生的摩擦聲,其中那種「ㄍㄧ ㄍㄧ ㄍㄧ」的聲音,似乎是造成不適感的主因。

然而,Halpern、Blake 和 Hillenbrand(1986)這三位研究者對於這個現象感到好奇,因此他們進行了一項實驗 [1],他們將那些令人不適聲音(如:刮金屬或石板的聲音)中的高頻音減弱。

結果顯示,即使減弱尖銳的高頻聲音,受試者仍然感到不適,因而主張尖銳的高頻音並不是造成不適感的主因。接續 Halpern 等人在企圖尋求答案時,意外發現刮黑板的聲音頻譜圖跟靈長類猴子的警告叫聲非常相似,因而大膽推測這個不適感並非高頻音造成的,而是源於人類祖先的記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類對特定頻率區間的聲音感知最敏感,加上跨感官的連結,讓人聽到某些音就不適

可惜,到底是不是來自老祖先的智慧傳承,這點未獲得後續研究的支持。另一方面,Kumar 等人(2008)進一步以聲學分析探究是否是因特定頻率導致聆聽的不適感時,發現聲音中涵蓋 2500-5500 赫茲這個頻率區間的聲學頻率似乎特別容易引起聽者的不適感 [2]

有沒有哪一個聲音會讓你全身起雞皮疙瘩,想要用手摀住耳朵?圖/Pexels

他們推測這可能是因為這個頻率範圍的聲音感知上最為強烈,同時也具有最高的能量,因此使得聽覺系統特別對這些頻率的聲音敏感。

但是,我們平常聊天談話中也涵蓋了這個頻率範圍的聲音,除了頻率之外,是不是還有其他因素造成對某些聲音的不適感呢?

Ro 等人(2013)發現當聽到聲音時,聲音進入大腦的聽覺皮質同時,會傳遞訊號到觸覺感官系統,啟動了觸覺感官,讓聽者聽到聲音時,「感覺」到自己的皮膚彷彿被指甲刮的刺痛感 [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聽聲音會啟動身體觸覺感官系統並非只存在刮黑板這類聲音,有些人在聽到音樂聲,像是聽到低音貝斯的聲音時,也會感覺到自己的身體也在震動,甚至感受到皮膚的不適感 [4、5]

也許因為這個跨感官的訊號傳遞,讓身體的其他部位也出現不適的感受,才會讓聽者對於這些聲音感到不適。

當感知到令人不適的聲音,杏仁核會依據習得經驗,決定是否啟動保護機制!

Zald 與 Pardo(2002)發現當聽到讓人感到不適的聲音刺激時,大腦中的杏仁核(amygdala)會高度活化 [6],而杏仁核在大腦中負責掌控恐懼、焦慮、害怕等負面情緒,換句話說,當聲音訊息抵達杏仁核時,它會誘發情緒反應,進而導致我們做出不同行為反應 [7]

杏仁核的啟動是大腦的一種保護機制,透過過往的經驗連結學習會對讓人不適的聲音發出警報[8] ,當聽者遇到可能危及安全的聲音時,杏仁核就會發出警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例如,當聽到車子緊急剎車的聲音時,這個聲音傳送到杏仁核,會進而引起我們想要逃離的反應,或者產生對駕駛者行為的憤怒反應。

由於杏仁核在聆聽這些聲音時會高度活化,Kumar 等人(2012)進一步試圖了解在聆聽令人不適的聲音時,杏仁核在大腦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以及聲音資訊如何被傳遞到杏仁核。

他們的研究結果顯示,聲音刺激會最先傳送到聽覺皮質(auditory cortex)進行聲學訊息處理和分析,解碼聲音所代表的意義,例如,聽到「ㄍㄧ」的剎車聲,解碼出來的是來自汽車或者腳踏車的剎車聲。聽覺皮質處理完畢後,將資訊傳遞到杏仁核,當杏仁核接收到來自聽覺皮質的訊號後,依據這些訊息及過去經驗發出警報 [8],誘發恐懼、焦慮或憤怒等負面情緒,並可能促使進一步的行為反應,像是尖叫、摀住耳朵,或逃離現場。

舉例來說,如果是汽車的剎車聲,基於過去的經驗,可能存在危險,因此可能會誘發恐懼情緒,並引發立馬逃離現場的行為舉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些人基於過去的經驗,聽到汽車的剎車聲,可能會誘發恐懼情緒。圖/Pexels

然而,如果解碼後的聲音是腳踏車的剎車聲,根據過去的經驗,可能不會有危及生命的危險,因此即便會觸發閃躲的動作行為,但負面情緒可能不如汽車剎車聲來的強烈,可能只會憤怒的罵騎車的人不長眼。

聽到某些聲音,讓人立馬想逃或想戰,也許這個過往的經驗是來自遠古時代祖先的傳承,但更可能是因為聽到這些聲音時,觸覺感官系統被啟動了,身體上「感覺」到不適,所以當不適的聲音再次出現時,杏仁核的活化反應就更增強,讓我們除了單純的接收到聲音之外,也產生了身體及情緒上的反應。

參考文獻

  1. Halpern, D. L., Blake, R., & Hillenbrand, J. (1986). Psychoacoustics of a chilling sound.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39, 77-80.
  2. Kumar, S., Forster, H. M., Bailey, P., & Griffiths, T. D. (2008). Mapping unpleasantness of sounds to their auditory representation. 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124(6), 3810-3817.
  3. Ro, T., Ellmore, T. M., & Beauchamp, M. S. (2013). A neural link between feeling and hearing. Cerebral cortex, 23(7), 1724-1730.
  4. Koenig, L., & Ro, T. (2022). Sound Frequency Predicts the Bodily Location of Auditory-Induced Tactile Sensations in Synesthetic and Ordinary Perception. bioRxiv.
  5. Lad, D., Wilkins, A., Johnstone, E., Vuong, Q.C. (2022). Feeling the music: The feel and sound of songs attenuate pain. British Journal of Pain, 16(5), 518-527. 
  6. Zald, D. H., & Pardo, J. V. (2002).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aversive auditory stimulation. Neuroimage16(3), 746-753.
  7. LeDoux, J. E. (2000). Emotion circuits in the brain.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23(1), 155-184.
  8. Kumar, S., von Kriegstein, K., Friston, K., & Griffiths, T. D. (2012). Features versus feelings: dissociabl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acoustic features and valence of aversive sound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2(41), 14184-1419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58 篇文章 ・ 222 位粉絲
雅文基金會提供聽損兒早期療育服務,近年來更致力分享親子教養資訊、推動聽損兒童融合教育,並普及聽力保健知識,期盼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埋下良善的種子,替聽損者營造更加友善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