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特輯】大學該選什麼科系?填志願前就該知道的那些事

PanSci_96
・2019/03/11 ・1733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39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幾年寒窗,終於到了要選填志願的這一天,卻只能用成績來抓周嗎?選科系不是挑熱門、看出路,而是要評估能力、了解興趣、問問自己志向在哪裡!

就跟著這些走過相關科系的前輩,來看看當你想念科學相關科系時,應該要有哪些準備、注意哪些事!

也歡迎投稿給我們,為學弟妹們指點迷津喔。
(投稿請寄:contact@pansci.asia

「電機系憑什麼為二類榜首?」因為電機畢業工作和薪水都比較好嗎?

相信對電機系有很多疑問,包括:電機到底在唸什麼?數學物理要很好嗎?電機和資工差在哪?電機系平均薪水為何等等…沒關係,這些問題我會挑幾個大家比較難以 google 到的回答,並且回答一些電機系才知道的內幕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統計不就是按按計算機嗎?」讀統計系到底能做什麼?

一般大眾好像對於「統計」有著不少迷思,像是以前有一次剪頭髮,設計師問我讀什麼科系,我說我讀的是統計,設計師居然回答:「喔,跟會計差不多對嗎?」當下白眼真的要翻到後腦勺了 XD

「爸,媽,我想要念地球科學系。」但地科系到底在做什麼?

地球科學這門學問一點都不小,相反的,它非常的大。舉凡大氣、地質、海洋、太空甚至各自之間的影響等等都是一門學問。地震發生了,和地球科學有關;聖嬰現象來了,和地球科學有關;磅礡的山巒層疊與美麗的礦物們和地球科學有關;甚至那些我們人類乃至整個生命演化的歷史,無一處不和地球科學息息相關,如影隨形。

生傳系是什麼?農推能吃嗎?全面剖析「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生傳系在農院裡,扮演的是農業後端與消費者和社會大眾連結的角色。當今台灣社會,有越來越重視土地正義、糧食自給、農地復耕的趨勢,農業不再只是夕陽產業,而是整體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當今農業發展也走向多元體系,從一級生產、二級加工、三級觀光、服務與行銷推廣的結合,都能看見這股趨勢。

化工系在做什麼?念化工不只是學知識,更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身為一個從化工叛逃到建築的過來人,每想到過去滿滿的實驗和必修人生依然充滿感慨。希望能分享給一樣迷惘的同學或是學弟妹們,如果你們也曾念得很掙扎,你們並不孤單(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日生科,終生科科?」想念生命科學系,這些事你想過嗎?

評念生科沒價值,此事為誤。好好念生科,可以讓你比一般人更了解生命萬象的複雜和組織不易,還有生命是如何自己找出路。對念生科的人來說,落花流水不但有情,對自然界能量的維繫更是有理。懂了生命怎麼運作以後,對自然環境和保育相關的工作會更有概念。逛逛寵物店或花市,你養起動物或植物會更得心應手。看電視新聞和商品廣告時,能看破坊間諸如放生、能量水、美容、營養流言等等的謊言。當然,生科系提供邏輯訓練,也提供機會讓你認識所謂學術圈的生態是怎麼回事。

讀化學系能幹嘛?有哪些出路?——【M.I.C. 科學人生|活動紀錄】

不論是還在學的化學相關科系學生、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甚至是一般大眾,總是會很好奇,到底讀化學可以幹嘛啊?在學校學的化學知識進到業界,能有什麼形式的應用?又有哪些產業與化學息息相關?在這次的分享中,期望可以帶給大家對關於這類產業更多的認識,也提供化學背景學生一些職場、工作內容上更多的心理準備。

生技藥不藥?念生物科技系行不行?——【M.I.C. 科學人生|活動紀錄】

身為一個生科生技相關科系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在進入職場前可能都對未來充滿了徬徨,究竟該走上什麼樣的道路?有什麼地方是可以應用到自己的專業呢?藥商業務代表?智慧財產權顧問?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217 篇文章 ・ 2147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大學科系選擇難題該怎麼解?背景知識、線索蒐集與獨立思考是你的最佳武器!
活躍星系核_96
・2020/03/14 ・4853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SR值 511 ・六年級

  • 作者/蘇士銓

我不確定這篇文章是否有用,也許大部分學生根本不需要其他人來建議他們如何選科系。

但我高三下時確實思考過這個問題,而且也是從高三下才開始思考,我大學應該選什麼科系?

我明白並非所有學生都是茫然的,一定有那些早在高一、甚至是國中,就已經確定並期許自己長大後的樣子會是什麼,並朝之邁前努力。不過也有高三下才開始思考這個問題的人存在。十八年的讀書時間,視線幾乎放在「國英社數自」,沒有看過其他東西。可能直到高三下,才注意到這個問題。

而這個時候,網路與現實就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一大堆與之相關的提問與回答。如果你正在思考這個問題,不妨往下看看我的解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茫然無助的學生有如於汪洋大海中,似乎只要遲疑片刻就會沉入永不見底的深海裡。圖/GIPHY

讀了 18 年的書,付出了那麼多,興致勃勃地,國中拚過會考選擇了高中,拚過學測選擇了大學,只因為在高三下沒有好好花時間做出抉擇,四年於社會上成為個興致缺缺的人,回過頭來不會後悔嗎?

如果當時能夠更聽從自己心中的聲音,思考更多,未來會不會更好?

如果當時能夠更聽從自己心中的聲音,未來會不會更好?圖/GIPHY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讀過一本名為《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的書,它是一本認知、教育及學習方面的心理學書籍,講解大腦是如何思考的。書中提到一個有趣的東西叫作「背景知識」,大概意思是說我們所知道的任何東西都能被稱作為背景知識,再透過它來理解「抽象概念」。

舉例來說,你解了一道「5cm × 10cm」手帕面積問題後,它會化成背景知識儲存在你腦裡。當你未來在計算「3km × 5km」居住地面積問題時,你之前所學的「背景知識:手帕面積」就能協助你解決這道題目,並使你了解「抽象概念:面積」。

既然如此,那為什麼我們不能運用高中所學之物,來解「大學科系選擇」這道題目?用自己這段時間讀的書,來替自己做決定呢?

從更多角度來看待,避免衝動下決定

不如就把選擇科系當作解題目吧。

解題目需要做到:仔細閱讀題目、尋找線索、整理線索、思考有沒有什麼「公式」可以套進去、開始計算、得到一個自己滿意的答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樣做,哪怕你未來就讀那個科系可能會懊惱,但至少後悔的感覺會少了一點──因為那是你思考後選出來的。而非那種憑感覺哪間大學好就選擇哪間大學、父母老師建議什麼科系好就直接去讀什麼科系。

我們能運用高中所學之物,來解「大學科系選擇」這道題目。圖/GIPHY

自己多思考、多參與、查資料、與父母師長討論,然後選出來的科系,哪怕將來發現自己不太適合,感覺也能好上許多。若是你憑一個老師/家長的意見就決定讀什麼,上大學後卻發現不太喜歡這個科系時,感覺恐怕不太好受。甚至可能把怨念投射在給你意見的那個人身上。

因此,我們得多思考、多和他人交談、獲取更多資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哪裡可以獲取線索及資料?哪些是我能用的

師長、父母、親戚、網路文章、學校網站、學長姐分享……

在這部分請容許我分享一下公視的「假新聞出沒! 破解 媒體與牠們的產地」,只是個七分鐘的影片,你們可以看一下。

 

線索是資訊的一種,而判別資訊可不止在媒體識讀上才會用到。看完這個影片我們可以將其化作「背景知識」儲存起來後,然後拿著它所提供的「抽象概念」運用在這件事。

師長&家長提供的線索

你也許和某個老師關係最好,你是他的小老師或他是你的班導,當你困惑時第一直覺通常也會找他/她。

但你得注意你是否找到正確的人,比如去找英語文學系畢業並擔任英文老師問「資訊工程學系現況如何?」便是不恰當的,即使那個英文老師帶過好幾屆學生,期中大部分都去讀資工系,那也不是老師去讀,因此找錯人提問是愚蠢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的人,對的問題,才能挖掘出有用的線索。圖/mentatdgt@Pexels

因此你得思考:你要問誰?他是這個系畢業的嗎?畢業幾年了?給的資訊會不會過期?他是否了解其他系?問他其他較為相近的科系問題是否合宜?他對其他科系了解多少?問「英語文學系」畢業的人「應用英語學系」相關問題可以嗎?問「英語文學系」的人「日語文學系」相關問題可以嗎?

學長姐提供的線索

如果是問學長姐,你甚至可以再想想:他是幾年級的?大一學長姐分享的內容可以相信的嗎,會不會偏向片面之詞?大四學長姐是不是了解更多?他在系上過得如何?學業成績九十和成績六十的學長對於同個科系的觀感會不會不同?

網路文章提供的線索

網路上的資料同樣如此,注意文章發佈的時間點,資訊會不會過期?注意該平台或網站背後的公司是否值得信賴,注意寫這篇文章的作者是不是有相關學經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學網站提供的線索

如果你是注重學校的,你可以去大專校院校務資訊公開平台上查你想要的消息:國際合作與交流、圖書館收藏統計、每學生平均經費、師生比……甚至是去大學學系的網站上查,看它們對於課程的介紹、課程表,師資陣容。

另外,我建議各位可以看一下學分表、教學計畫、授課計畫……總之就是希望你們找到你們關注的那個學系的課表,哪間大學的都可以,重點是學系課表,有大概了解後,再拿去找師長學長姐問問題:「這科系會學什麼」、「這大學學系網站上的課表裡有一堂課我很在意,你知道這堂課主要是在學什麼嗎?」做好功課後再去詢問他人意見還是比較恰當的。

當然,做好功課後再去詢問他人意見還是比較恰當的。圖/Freepik

整理,然後計算

拿一張有一面空白的廢紙,或是 excel 表格開起來,把你搜尋到的資料照類別打上去:師生比、交通距離、宿舍、境外交流數量……然後對比不同學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若是科系的部分:未來出路、薪資……甚至可以把你搜尋到的課程表內容打上去,對於你即將所學的內容,依你興趣或你感覺有多少實用性來進行評分。

在這部分,我想再提到「背景知識」、「抽象概念」這兩件事。先前我有提到,你所學之物將會化成「背景知識」儲存起來,並轉換成抽象概念,將來遇見類似的問題時能化成「抽象概念」來協助你理解、解題。

而在這個部分,若你在十八年的時間有讀一點點課外書、或是了解某領域相關知識,儲存一些「背景知識」進去你的腦海裡。那我非常建議你去看你所關注的科系的「課程表」,一定會有所收穫與了解,這會比你去聽某個學長姐的分享還要有用。

舉例來說,當你了解「骨科」「治療」這兩個詞與它們背後的含意時,那麼當你看見某科系課程表內有「骨科物理治療學」這一堂課,那你大概會了解這堂課會是在教什麼。

甚至你腦海中會浮現出「噢我曾經在 YouTube 上看過三個字有介紹過哪個籃球員做了什麼導致拉傷什麼肌肉」,哪怕你腦海所浮現的與課堂所教的相關性非常小,但在你學習時還是會有幫助──畢竟,那是一棵種子。在你未來四年學習時,說不定能幫助到你。

第二個則是可以用來比對,比如把「物理治療學系」「職能治療學系」的必修課程複製到 excel,刪掉實習、把課程(一)(二)(三)……刪掉,只保留(一),感覺相近的放一起,相異的分開,看看兩科系之間的差別。

物理治療學系與職能治療學系的科系比較圖。

左欄與右欄為「物治」與「職治」的課表,我把它從學系網站複製下來放到 excel 上重新排列過的。從課程內容上我們能明白哪些是相同課程、相異課程。這對你選科系時應該會有不小幫助。

你也可以把相近的科系複製到excel來比較,比如「英語學系」和「應用英語學系」。不過在那之前,我建議你先把課程表複製到word上,用「選取與取代」來整理一下。

最後,便是做決定

笨,就是得多讀書、多思考。

不要懶惰,只聽信他人之詞「XX 大學經費較多,比較好,你可以去讀」「OO 大學好像負債過多,別去讀」「這家大學老師比較好」……這些都比不上你上網去公開平台查,甚至是點進去那所大學那所科系的網站看資料。

然後去問第一、第二個老師、親戚、學長姐。然後自己在思考,整理,做表格,然後決定,替你未來抉擇。不要因為這幾個禮拜,而後悔四年。

哪怕你說做錯決定,那就轉系、轉學。但那又何談容易,你能因這數禮拜而怠惰、選自己不滿意的科系。那轉學轉系又能好起來嗎,轉到自己滿意的?不如多找資料,多思考,拓展你的資料來源的管道。

盲目地聽從某一個觀點,而不聽或看其他有悖於這個觀點的言輪與資料,就直接下決定,我不知道有沒有什麼比這個還可怕。

我們時常提到獨立思考,甚至於 108 課綱也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地提到,但獨立思考這件事,並非什麼特別的思考方式,而是一個很簡單的防止跟風及盲從。

我文中提到兩次「背景知識」,也是要靠閱讀來獲得的。如果你的「背景知識」儲存量足夠多的話,那麼在閱讀大學課程表時就能夠隱約猜到這堂課會教什麼。在未來就讀這科系四年時會有幫助。甚至是現在對比其他科系資料時就有幫助了。

最後最後,不管最後選擇了什麼科系,都要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我們終究會離開校園,但不應該離開閱讀。

背景知識都是要靠閱讀來獲得的。圖/GIPHY

除了認真學習課內選修內容外,也希望大家能多閱讀。泛科學上的文章、報導者上的文章、故事、法律白話文運動……這些都可以,甚至找幾本書來看,比如提到「背景知識」「抽象概念」的《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如果看完覺得不錯,還能看《萬萬沒想到:用理科思維理解世界》,如果你覺得這些偏理科都太硬,那麼試試《正義:一場思辯之旅》,探討社會各種議題,這些都能夠增加你的「背景知識」。

如果看選修課內書再加上課外書會讓你太累的話,也可以先從網路上的 YouTube 短影片開始看起,比如志祺七七、台灣吧、超級歪……盡量增加自己的「背景知識」儲存量。

奧美集團有過這麼一則廣告,廣告部分內容如下:

「我害怕閱讀的人,在他們面前,我就像一個透明的人,蒼白的腦袋無法隱藏。

我所擁有的內涵是什麼?不就是人人都能脫口而出、遊蕩在空氣中最通俗的認知嗎?就像心臟在身體的左邊,春天之後是夏天,美國總統是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

而閱讀的人在知識裡遨遊,能從食譜學論及至管理學,八卦週刊講到社會趨勢,甚至一隻空中躍下的貓,都能讓他們對物理學侃侃而談註1

我害怕閱讀的人,他們的生命毫不封閉,不缺朋友的忠實,不缺安慰者的的溫柔,甚至連相互較勁的對手,都不缺乏。

他們翻開書,便時而讚歎、時而激辯、有時會獲得勸導與慰藉。一本一本的書,就像一節一節的脊椎,穩穩支持著他們。

我害怕閱讀的人,我祈禱他們不知道我的不安,免得他們更容易地擊垮我,甚至連打敗我的意願都沒有。

我害怕閱讀的人,他們知道無知在小孩身上才可愛,而我已經是大人了。

我害怕閱讀的人,他們懂得生命太短,而人總是聰明得太晚。

我害怕閱讀的人,他們的一小時,就是我的一生。

我害怕閱讀的人,尤其是──還在閱讀的人。」

願我們保持獨立思考,不盲從不跟風,能夠畫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線,走上屬於自己的道路,長成自己想長的樣子。

延伸閱讀:

  1. 如何擁有好棒棒記憶力?背景知識是關鍵——《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
  2. 大腦動不起來,是因為你不知道該如何思考! ——《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
  3. 你以為你在推理?背景知識是思考運作的源頭——《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

註解

  1. 原廣告內容為「一支空中躍下的貓,都能讓他們對建築防震理論侃侃而談」,我把它修改成「對物理學侃侃而談」。

參考資料

  1. 《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認知心理學家解開大腦學習的運作結構,原來大腦喜歡這樣學》
  2. 假新聞出沒!破解媒體與牠們的產地
  3. 大專校院校務資料公開平台
活躍星系核_96
752 篇文章 ・ 120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使用科技拯救石虎 VS 文案到編輯的單鍵轉換,不務正業的路更寬廣──「PanSci TALK:不務正業」
Peggy Sha
・2019/07/15 ・228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02 ・六年級

從小到大,我們對於未來的想像似乎就像教科書裡說的那樣:在求學過程中找到興趣、努力進入想要的科系、畢業後順利進入跟專業有關的職場,然後幸福快樂地過上一輩子。直到我們經歷了真實的人生,才發現事情根本沒這麼容易。

不過,職業或興趣與所學不符,這樣的「不務正業」一定就是錯的、不好的嗎?或許也不一定。這次的「PanSciTALK」就要來跟大家聊聊「有沒有畢業然後不務正業的八卦?」,或許能與你一起,找一找自己的方向。

有沒有畢業然後不務正業的八卦?

流體力學跨生物,運用科技救石虎

專業原為應用力學的蔣雅郁,在某次造訪魁北克之後,便一直懷抱留學夢,即便面對紅斑性狼瘡的威脅,也未因此而停下腳步。不過,真正到了德國後,卻遇到了一位反骨的教授,領著蔣雅郁從物理的領域跨足到生物,利用流體力學的方法篩檢細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在專業上跨出了原本的領域,蔣也在生活上踏出了原本的領域,在 318 學運時,她積極地在倫敦響應,以自己的力量去理解、探討這個問題。而面對核能等充滿爭議的議題,蔣也身體力行去探討這個研究,親自探訪車諾比,將第一手見聞帶給大家。

蔣雅郁分享自己近幾年參與的石虎計畫。

面對自己在意的議題,領域就更不是阻礙了。蔣雅郁分享到自己近幾年參與的石虎計畫,計畫團隊了各種方法,設計出一套預警系統,利用科技辨識橫越道路的動物,再依照不同動物的習性利用光線、聲音等方式對野生動物提出警告,避免牠們在車輛行經時橫越道路,藉此降低路殺事件。

文案─編輯轉換器,單鍵轉換世界更寬廣

「研之有物」的前任編輯林婷嫻則分享了自己從廣告人轉為編輯的歷程,雖然這兩者都是運用文字來達到目的,不過兩者間的目的卻很不一樣。文案最終是要達成商業利益,因此必須隱惡揚善;而編輯則更在意議題傳播,所以要謹守公正客觀。也正因如此,兩者間的轉換其實並不容易,而從廣告進入科普編輯,也可以說是挺不務正業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之有物」的前任編輯林婷嫻則分享了自己從廣告人轉為編輯的歷程。攝影/TW

在進行廣告文案寫作時,首先會進行客戶簡報,確定需求後,就要開始創意發想、集思廣益想出好點子進行提案,接著便進入規劃執行的階段,最後則需要分析整體行銷成果、結案。說到文案的生活,林婷嫻說工作心聲很像日劇「我要準時下班」一樣,但準時下班實在是太困難了,基本上很難達成。

圖/pixabay

至於進入科普編輯的領域,則是完全不一樣的世界。首先,編輯需要進行大量資料蒐集,找到適合採訪的人物或研究題目,而後進行約訪、採訪,並將訪問內容撰寫成文、搭配內文製作圖表。最後則是要刊登並宣傳這些內容。在這個過程中,編輯需要重視讀者的興趣,並由此開發議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研之有物》探討線蟲的文章為例,探討了「線蟲和真菌的獵食關係」這個議題,不過,一般人怎麼會對線蟲感興趣呢?這時候,就輪到編輯施展魔法了,他需要用讀者有興趣的東西,來包裝議題,在這個例子中,便是利用遊戲「傳說對決」來達成這件事。因此,文章的圖片也緊扣著遊戲的 PK 感,果然引起了迴響,再加上社群的傳播,便成了一篇成功的文章。

站上肥皂箱,說說你的不務正業吧!

除了兩位講者外,這次講座也開放觀眾站上肥皂箱,跟大家聊一聊他們是如何不務正業。

Mei 原本讀了外文系,後來念了幼教,最後卻跑去當主播。在這過程中,她也經過了許多焦慮的和抉擇的關卡。比如說,外文往幼教發展,其實要面對很多教育部政策和規定上面的限制,並不是說轉就轉如此簡單。而興趣、轉職難易度和收入來源等面向,也都需在決策時納入考量。回憶起剛進電視台當編輯的日子,Mei 說,背完上百支股票代碼只是剛好而已。後來,也要面臨「能者過勞」的挑戰,被上級要求主播順便兼製作。

不過,她並未因此打退堂鼓,而是不斷精進自己,也交出了好成績。走過了這麼跨域的旅程,她想要告訴大家的是:「路很長很多,沒有一條定義為『好』的路,別讓老了的自己後悔」。

路很長很多,沒有一條定義為『好』的路,別讓老了的自己後悔。圖/pixabay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 Ethan 身為一位大學讀化學系,而後又進入應用化學所的人,可說是個很正統的化學人,不過,他剛進社會時做的工作跟化學卻是沒什麼關係。那時,他進入公文管理系統的廠商工作,為政府單位開發公文系統,後來也做過專案開發、活動規劃等工作內容。回顧自己的各項工作,Ethan 認為就像是電玩系統在點「技能樹」一樣。除了在就學時期學習理論和研究方法等,出了社會後的工作也是不斷在累積技能點數,他更期許大家能點出像是 YAMAHA 一樣,點出屬於自己的多角經營技能樹。

最後一位分享者其實還是一位高中生,她藉由訪問,了解許多學長姊對於不務正業的想法,也藉此反思自己對於未來的期望。她引述了學姊們的話,認為願意把握機會充實自己是具有優勢的,而不應將自己侷限於科系名稱中。不過,她也希望自己能夠學自己喜歡的東西、並將所學運用於未來的工作,所以,她現階段的目標是努力成為一位「務正業」的人。

如果對於不務正業很有興趣,覺得意猶未盡的話,可以參考我們的特輯「我念XX系,但我現在在做OO」喔!

現場大合照。攝影/TW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Peggy Sha
69 篇文章 ・ 390 位粉絲
曾經是泛科的 S 編,來自可愛的教育系,是一位正努力成為科青的女子,永遠都想要知道更多新的事情,好奇心怎樣都不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