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
10

文字

分享

0
2
10

「依附類型」從何而來?這要從童年開始說起──依附理論系列(十五)

貓心
・2019/03/13 ・5452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SR值 522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泛科學撰寫依附理論系列,已經有兩年的歷史了(?),但是,我似乎沒有把這四種依附類型,做一個詳實的介紹。有些人或許會問我,這四種依附類型究竟有什麼差別?恰巧,最近讀到一本課本,專門在介紹這四種依附類型的個案,在經過我的消化之後,決定特別寫一篇文章,來詳實介紹這四種依附類型。

但是,在開始之前,讀者或許會很想知道自己是哪一種依附類型。沒關係,讀完這篇文章,或許你就會對自己的依附類型有更清楚的了解。那麼,你或許也會問我說:「萬一我是XX型依附,我又該怎麼辦呢?」這一些東西,我在這篇文章裡,也會給出一些建議,提供讀者們一個可以前進的方向。

依戀風格
作者製圖

四種依附,細說分明

現在的依附理論,採取的是兩軸四象限的分類模式,這個四象限在依附理論系列的第一篇文章有更完整的說明。而首先要介紹的就是安全依附。

安全依附:建立有安全感的關係

童年時期

安全依附,顧名思義的就是,他們能夠和依附對象,建立起一段有安全感的關係。為什麼他們能夠如此?如果從依附理論的觀點來看,這是因為他們在嬰兒時期,當自己有需要時,總能獲得主要照顧者的回應,從而使他們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這個世界是溫暖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事實上,在童年時期,我們面對外在威脅時,都會採取所謂的初級依附策略。什麼是初級依附策略呢?就是當外在威脅出現時,我們會透過哭泣、嘶吼等方式,呼叫自己的主要照顧者,希望獲得他們的回應並且破除威脅;這就是所謂的初級依附策略。對安全依附者而言,初級依附策略往往就能夠喚起主要照顧者的回應。他們進而發現,他們在有需要時,是能夠找到主要照顧者的;且在此同時,主要照顧者對他們的需求是敏感的,同時也會回應他們的需求。

成人戀愛

因為在小時候,他們總能獲得充足的回應,因而也建立起良好的安全感。也就是這樣的緣故,讓他們在長大之後,比較能夠信任其他人,同時也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例如,同樣是伴侶在忙而未能回覆自己訊息時,安全依附的人比較不會開啟腦內小劇場,覺得伴侶是不是因為不在乎自己而不理會自己。正因為這樣的特質,讓他們在談戀愛時,通常會來得比較順利,也比較能夠有能力度過難關,不至於過度放大愛情中的壓力,使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境界之中。「我很好,這個世界也很好」,是他們內心中的核心信念。

安全依附者相信,主要照顧者對於自己的需求是敏感而在乎的。圖/作者攝影

而除了安全依附之外,其他三種依附類型則被稱為不安全依附。一個孩子為何會發展成不安全依附呢?如果從依附理論的觀點來看,這是因為當孩子有需求時,主要照顧者並不能即時回應他們的初級依附策略,也就是他們的呼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焦慮依附:傾向於用激烈的方式要求回應

童年時期

如果從依附理論來看,焦慮依附的孩子,儘管需要經歷不斷地呼喊,主要照顧者終究還是會回應他們的需求。也因此,他們在面對主要照顧者的不理睬時,就會採取更極端的方式,來呼喚自己的主要照顧者。

這樣的方式稱為次級依附策略中的過度反應策略 (hyperactive strategy):他們必須要大力地呼喊,透過較為極端的方式,才能獲得主要照顧者的回應。過度反應策略的長期累積,會為這些孩子帶來什麼呢?他們傾向於認為,自己必須要很努力、很努力地才能獲得別人的關注,進而使得他們發展出這樣的想法:「我必須要時時刻刻警覺自己的依附對象是不是關心自己的。」

成人戀愛

也因為童年時期的被迫時時警覺,在他們長大、進入談戀愛關係的時候,面對伴侶的一絲疏忽,就很有可能喚起童年可怕的回憶,使得他們傾向於用激烈的方式要求伴侶回應自己的需求,深怕一不小心就被對方給拋棄了。對焦慮依附的人而言,他們不確定自己的伴侶是否能在自己有需求時,作為自己的安全避風港 (safe heaven),讓他們能夠安全的停泊。他們時常擔心對方會拋棄自己,譬如自己的伴侶可能三個小時都沒有已讀自己的訊息時,他們就會變得很焦慮不安。

正因為童年時期的無助,必須要很努力才能得到愛與關懷,因此他們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因應外來的威脅,他們覺得自己是無助、糟糕的,而其他人都比自己來得好,他們需要依賴別人才能生存下去。「我不好,而別人好」,是他們內心的核心信念。但他們的強力索求,透過哭鬧甚至自傷等方式來呼喚伴侶,常會使得伴侶感到無力與罪惡感,反而更沒有辦法回應他們的需求,進而使得關係走向終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我是焦慮依附,我該怎麼辦?

看完上面的這段文字,如果你覺得你是個焦慮依附者的話,你一定會很焦慮地問我說「那我到底該怎麼辦?」對我而言,焦慮依附最需要的事情,其實是承認自己的焦慮。「我現在正在焦慮。」如果能坦率的說出這樣的話,或許對於焦慮依附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情。

但這是需要練習的。

如果連自己都不能允許自己的焦慮,就會讓焦慮依附的人,很容易把焦慮的源頭強加在其他人的作為上面:「都是你這麼慢回訊息,才會害我這樣的,你到底在不在乎我?」如果換個方式,或許可以說:「我覺得很焦慮,因為你回我訊息的速度比我想像中來得慢,讓我覺得很焦慮。」這樣以自己的情緒為出發點,加上陳述一件事情而非強迫對方的方式,讓對方更有機會把焦慮的事情聽進去,取得更多溝通和討論的空間,而不是覺得被指責,進而開啟另一次的爭端。

焦慮,不是你的錯,這是正常的情緒。但是如何面對焦慮,如何在焦慮時做出比較有利關係的決定,卻是可以練習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焦慮依附者在關係中總是得小心翼翼,深怕一個不小心,對方就拋下自己、不要自己了。圖/作者攝影

逃避依附:習慣將自己擺在距離較遠的位置

童年時期

對逃避依附的人來說,他們在童年時期採取初級依附策略時,依然無法得到依附對象的回應,因此他們也會採取次級依附策略。

但是和焦慮依附不同的是,無論他們如何的吵鬧,他們的父母或主要照顧者都不會給予他們回應,總是把他們冷落在一旁。為了活下去,他們不得不發展出另一套策略:「只有靠自己,我才能活下去」,也就是所謂次級依附策略中的不活化策略 (deactivate strategy)。

成人戀愛

正因為這樣,當他們在長大的過程中,漸漸地將自己的感覺關起來:表現脆弱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我必須要讓自己堅強起來,才能因應這個世界的一切,唯有自己才是最可靠的。關於這個部分,我在依附理論系列(十三)有詳盡的說明,歡迎讀者閱讀。

也因為這樣,逃避依附的孩子在面臨戀愛關係時,習慣將自己擺在距離對方較遠的位置上,盡量不要讓自己和對方靠得太近;在面對關係中的衝突時,他們也傾向於迴避衝突、躲回自己的世界裡,等到衝突所造成的情緒過去之後,才能再次面對伴侶。他們看待世界的信念是「我好,而世界不好」,因此只能自力根生,努力地靠自己活下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讀到這裡,讀者或許會覺得很好奇,逃避依附者真的真心相信「我好,但世界不好」嗎?

比較早的教科書裡面會提到,逃避依附又可以分成排除型逃避依附 (dismissing attachment) 和恐懼型逃避依附 (fearful attachment),但事實上,就我的理解來看,所謂排除型逃避依附和恐懼型逃避依附,其差別並不是過去所說的「我好,但世界不好/我不好,而且世界也不好」,而是「我不得不強裝自己很好,因為世界太糟了,只能自力根生/我很糟糕,而世界也很糟糕,我只能時而勉強相信這個世界,時而躲回自己的小圈子裡面」,他們的差別只是「能不能把自己偽裝成一個有著高自尊的人」。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因為事實上,逃避依附者雖然會裝作「沒有他,我也可以好好的活下去」——相信自己,但不相信他人;但是就發展上來看,小孩子對自我的概念,應是來自重要他人所賦予的,一個從小就被置之不理的人,怎麼可能對自己發展出正向的看法呢?因此,比較有可能的是,他們是不得不把自己裝得堅強,因為其他人都是危險的,所以只有信任自己,當自己的安全堡壘,才是唯一且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因此,就我的觀點認為,在兩軸四象限的分類當中,逃避依附者就是排除型逃避依附的人,他們面對依附威脅時,採取的是壓抑自己需求的方式來因應威脅,讓大家看不到他們需要他人照顧的一面,強裝堅強來抵抗外在帶來的威脅,也就是剛剛提到的「我好,而世界也不好」,在求助無門之下,只能自己獨立堅強的活下去;至於恐懼型逃避依附,則是「我不好,而世界也不好」,因此變得非常紊亂、矛盾,不知道到底該依賴自己還是對方,時而相信對方、時而躲避對方,反覆無常,也就是下文即將提到的矛盾依附。

如果我是逃避依附,我該怎麼辦?

當然,在談談矛盾依附之前,我也要先來談談,萬一讀者讀完上一段文字之後,發現自己很類似逃避依附,那該怎麼辦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逃避依附的人,並非真的不需要情感的需求,而是他們害怕付出情感帶來的後果,因此不敢和對方靠得太近──畢竟他們童年經歷了那麼多的冷落,又要如何輕易相信人呢?

但如果一直和對方保持著距離,談起戀愛來也是挺累的,畢竟人都希望能夠被對方所信賴,如果你一直躲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對方也更有可能會覺得不被在乎。這個時候,承認自己「我害怕和對方靠得太近。」也是很重要的。能夠和對方坦承自己不敢太信任對方,需要時間,甚至告訴對方要怎麼照顧自己,是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我覺得會是不錯的方式,畢竟逃避依附長期被關在自己的世界裡,最清楚的就是自己想要什麼了,適時地把自己的需求交給對方來滿足,一點一點的在親密和自我之間調整那一條界線,或許是逃避依附可以練習的地方。

逃避依附者總是只能深鎖心事,把自己裝得很堅強,因為他們不認為其他人是值得信任的。圖/作者攝影

矛盾依附:時遠時近高焦慮高逃避

童年時期

矛盾依附,在一些教科書上又稱為紊亂依附,它同時也是上文所說的恐懼型逃避依附。他們同時有著高焦慮與高逃避的特質:有時候想要和焦慮依附一樣,尋求依附對象不斷保證不會離開自己;有時候又和逃避依附一樣,把自己的所有感情隔絕在外。為什麼會這麼矛盾呢?這有可能是因為,他們的主要照顧者,有時候能夠提供安全的協助,但有時候又是傷害他們的源頭之一;甚至有一些照顧者,會對他們做出性方面的侵擾,使得他們面對極端矛盾的情境。

在我所讀到的課本當中,舉了兩個矛盾依附常會經歷到的成長背景,第一種是,他們的父母常常會對他們展現敵意,譬如說;我真希望我沒有生你出來、你毀了我們的生活;而第二種則是他們很常遭受性方面的不當對待,或是目睹、經驗到不當的身體對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成年戀愛

正因為這樣,他們無法像逃避依附一般,發展出穩定的抗拒策略。因為他們的自主權常常受到侵擾,尤其是性方面的侵擾,使得他們覺得自己很糟糕,進而發展出「我不好,而世界也不好」的信念,他們時而覺得自己得依賴他人才能生存下去,時而又變得對他人的親近感到抗拒。在愛情關係裡反反覆覆,時而想極度接近自己所愛的人,時而又對自己所愛的人逃避、避免太過親近,是他們容易出現的情形。

如果我是矛盾依附,我該怎麼辦?

矛盾依附的情形比焦慮依附和逃避依附更難處理,其原因就在於,他們並沒有穩定的依附策略,時而焦慮、時而逃避,而在這一來一往之間,讓他們變得很痛苦。那麼,矛盾依附的人,又能怎麼辦呢?

坦承自己的傷痕,我覺得是矛盾依附可以做的事情之一。「我確實受傷了。」承認自己的受傷,是一件很需要勇氣的事情。除了和伴侶談及自己的傷痕,甚至進一步和伴侶聊聊整個受傷的過程,讓伴侶有機會感同身受,做出一些適當的回應,或是矛盾依附可以嘗試的事情。而更重要的是,我會建議矛盾依附的人,找尋一個自己可以信賴的諮商師,可以信賴這一點很重要,讓矛盾依附者有機會一點一點的把傷口說出來,一個值得信賴的諮商師,是不會輕易批判與指責你的。而在安全的環境下再次經歷過去的傷痕,用新的角度重新看待自己的傷,是矛盾依附很需要的一個療傷歷程。

時而靠近、時而分離,矛盾依附者常給人在五里霧之中的感覺,但事實上,他們的內心卻是脆弱的。圖/作者攝影

面對不安全依附,到底能做什麼呢?

在文章的最後,我想還是有人會問我說,不安全依附能改變的程度到底有多大?有大量研究指出,與諮商師穩定的關係,將有助於他們「重建」過去所沒有的安全避風港(有需求時能有一個信賴的對象)與安全堡壘(平時能夠放心的信賴對方,從而投入自己有興趣的事物)。

依附關係的修復,重點在於「重新形塑自己看待世界的樣貌」,也就是讓我們看見所謂的不一樣:「原來這個世界並不全然是我原本想像的樣子」,這些例外事件的發現,是我們改變的重要基礎。

在我的依附演講裡面,最後都會帶參與者做一個活動:從一堆說書人卡片當中,挑出最能反映自己成長經驗的一張卡片,然後用這個卡片寫一段故事。為什麼我總會選擇這麼做呢?無非就是希望能帶讀者重新去看見自己的童年,到底經歷了什麼。或許詳細的故事已經很難想起來了,但重要的是,當我們重新再次回憶我們的童年時,我們就有機會能夠重新認識自己,不再被習慣性的反應所綑綁,進而有機會為自己的童年賦予新的意義。

延伸閱讀

  • 吳麗娟, 蔡秀玲, 杜淑芬, 方格正, 鄧文章(譯)(2017)。人際歷程取向治療:整合模式(原作者:Edward Teyber, Faith Holmes Teyber)。台北:雙葉書廊。(原作出版年:201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貓心
76 篇文章 ・ 122 位粉絲
心理作家。台大心理系學士、國北教心理與諮商所碩士。 寫作主題為「安全感」,藉由依附理論的實際應用,讓缺乏安全感的人,了解安全感構成的要素,進而找到具有安全感的對象,並學習建立具有安全感的對話。 對於安全感,許多人有一個想法:「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但在實際上,安全感其實是透過成長過程中,從照顧者對自己敏感而支持的回應,逐漸內化而來的。 因此我認為,獲得安全感的兩個關鍵在於:找到相對而言具有安全感的伴侶,並透過能夠創造安全感的說話方式與對方互動,建立起一段具有安全感的關係。 個人專欄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detective/ 個人攝影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photographer/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喝鮮奶真的能長高?拆解營養素與身高的關鍵連結!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17 ・318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與 食力foodNEXT 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日本的兒童與青少年在 1960 年代開始,身高像是坐上了成長的直升機!有人說,關鍵就在於1964年推動的學童乳政策,這一喝就是 60 年,讓孩子們「蹭蹭蹭」地長高。

那麼台灣呢?從 2010 年與 2015 年,嘉義、雲林率先實行學童乳政策,到 2024 年在進一步全國推動「班班有鮮奶」,我們的孩子也有這樣的機會長高嗎?但如果孩子長不高,真的是因為牛奶喝不夠嗎?其實,想要孩子長個子,還有更多「長高密碼」!

為什麼長不高?哪些因素決定身高?

人的身高是高是矮,有 80% 來自於基因決定。圖/envato

到底是先天還是後天在主宰我們的身高?科學家告訴我們,影響身高的原因,有 80% 來自基因!到目前為止,已經辨識出 700 多個基因和身高有關,其中一部分是影響骨骼中的生長板,另一部分則影響身體荷爾蒙的分泌,這些基因一起合力,最終決定了我們的身高表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影響荷爾蒙分泌的基因,就像人體的「身高總指揮」,主要控制三大荷爾蒙:生長激素、甲狀腺素和性激素。

  • 生長激素是由腦下垂體分泌的,如果人體生長激素分泌較少,身高也會明顯受影響,也就是身高比較矮。
  • 甲狀腺素則是幫助粒線體這個「細胞能量工廠」順利運作,讓細胞有充足能量來代謝與生長。如果甲狀腺素分泌不足,細胞發育自然跟不上,就會影響身高表現。
  • 性激素則是影響生長板與肌肉的關鍵!例如,女性賀爾蒙分泌旺盛,會促使骨骼中的生長板提早關閉,所以女性平均身高比男性矮。而男性賀爾蒙不僅有助骨骼發育,還能增加肌肉量,讓身材更高挑結實。

所以,基因是命定的,後天就無法再突破了嗎?其實不然!雖然基因決定了大部分,但後天的努力也有很大空間來改變結局!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後天四大關鍵:飲食、運動、睡眠和環境,如何影響孩子的身高成長!

後天逆轉勝!抓住長高的四大黃金關鍵

長高需要什麼?首先,飲食是關鍵!長高需要足夠的營養素,充足的蛋白質、鈣質與維生素能幫助骨骼發育,而均衡飲食則是孩子長高的基石。除此之外,運動也不可或缺,發育中的孩童建議每天至少一小時的運動,包括阻力訓練、有氧運動和放鬆運動等,能讓肌肉與骨骼的發育更加堅實,並且維持正常體重,促進生長激素分泌。

睡眠則是很多家長容易忽略的重要因素 。研究顯示,生長激素的分泌高峰在晚間 11 點至凌晨 1 點,以及清晨 5 點至 7 點。因此,確保孩子有規律且足夠的睡眠時間,可以顯著提升骨骼生長效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外在環境因素也會影響兒童身高。例如,空氣污染及鉛、鎘等有害物質可能阻礙發育。為了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環境,就要避開這些污染源。

盤點完這些後天因素後,我們不禁要問:牛奶真的能幫助長高嗎?答案將隨著我們深入探討後揭曉!

喝牛奶真的能幫助長高?

後天因素同樣會影響兒童身高,那喝牛奶會有幫助嗎?圖/envato

聯合國對於發育遲緩之定義,是該年齡孩童所測量身高,低於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身高標準中位數 2 個標準差,就視為發育遲緩。

2023 年一篇跨國研究研究顯示,增加乳製品攝取能降低發育遲緩比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乳製品消費量增加可能也代表當地正在經濟成長,可能從其他面向影響飲食。為了避免其他因素干擾,這份研究也納入了人均 GDP、兒童扶養比、人口成長率、農村電氣化比例與女性參與勞動比等等變數進行控制。此外,該篇研究還另外指出乳糖不耐症常見於青少年與成人,對孩童沒有影響,因此不必過於擔心。

總之,喝牛奶的確可能對長高有幫助,但牛奶只是眾多因素之一。而更重要的是,台灣孩童真的缺這一杯鮮奶嗎?

牛奶的確對身高的發育有幫助,但台灣的學童真的缺奶嗎?

根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除了 1-3 歲的幼兒外,其他年齡層的乳品攝取量都遠低於建議標準。特別是 7-18 歲的學童,乳品攝取量僅達建議量的一半,顯示台灣兒童的乳製品攝取明顯不足。事實上,7-18 歲的學童中,有 8 成每天攝取不到 1 份乳品,這對正在生長期的孩子來說,營養攝取遠遠不夠。

然而,學童缺的不僅是鈣,還有維生素 D。根據 2008 年一篇回顧性的研究,維生素D對身高發育與鈣質同等重要。如果鈣和維生素 D 攝取不足,會影響骨骼發育。1999 年中國的實驗研究指出,飲用牛奶能有效促進身高,尤其是加強維生素 D 的補充後,骨密度顯著提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麼,台灣學童的鈣與維生素 D 攝取是否足夠呢?答案是遠遠不夠!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調查,7-18 歲的學童,鈣的攝取量平均不到建議量的一半,維生素 D 的攝取量甚至只有四成多。這樣的營養狀況,怎麼能夠提供足夠骨骼發育的營養環境?

更令人關注的是,這些營養缺口與乳品攝取不足有直接關聯。每份乳品大約含有 240 毫升牛奶,其中含有 240 毫克的鈣質及 3 微克的維生素 D。根據國民健康署採用的推薦膳食攝取量(RDA),每天需要的鈣質約為 1000 毫克,維生素 D 則是 15 微克,如果每人每天攝取2份乳品類,加上其他的飲食攝取,就有機會補足鈣與維生素 D 的缺口。

此外,牛奶中的鈣質容易被人體吸收。牛奶有三分之一的鈣是以游離態存在的,能夠直接被吸收,剩餘的鈣與酪蛋白結合,當人體消化酪蛋白時,這些鈣質也會被釋放,然後被人體吸收。事實上,人體對牛奶鈣質的吸收率為 32.1%,遠高於其他食物。因此,想要補充鈣質,牛奶無疑是最佳選擇。

人體對牛奶的吸收率達 32.1%,是補鈣的理想選擇。圖/envato

喝的不是鮮奶,而是加溫處理後的保久乳,營養素會被破壞嗎?

至於保久乳的營養價值問題,根據國民健康署 2021 年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了說明。鮮乳是生乳經過短時間高溫或超高溫殺菌方式所製成,所以無法達到完全滅菌,保存期間較短,而且需要冷藏。保久乳則是透過高溫或高壓滅菌,並且以無菌的填充方式放入無菌包材,所以能夠保存較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營養成分資料庫,鮮乳跟保久乳中的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乳糖)、礦物質及維生素都沒有太大差異,只有少數熱敏感的營養素,像是維生素 C 會稍微少一點外,其他成分大致上都一樣。所以,不管是鮮乳還是保久乳,在營養成分上差異不大!

另外,許多父母擔心乳糖不耐症影響孩子喝牛奶、容易引起腹瀉。牛奶中含有乳糖,而乳糖是一種雙醣,由半乳糖與葡萄糖所構成。人體想要運用乳糖,需要先把它分解成半乳糖與葡萄糖,這時候需要一種特別的腸道酵素:乳糖酶。在兒童時期乳糖酶會正常分泌,這是為了要分解母乳,隨著年齡增加,乳品類食物逐漸減少,人體的乳糖酶漸漸地分泌越來越少。然而,這並不代表不能喝牛奶。透過逐步攝取少量低乳糖的牛奶製品,或使用乳糖酶補充品,都有機會能改善不適,重新恢復對牛奶的耐受力。

總結來看,牛奶確實能補足我們失落的鈣質和維生素 D 缺口。這些營養素,也確實與身高有關。但別忘了,影響身高的因素有很多,飲食、運動、睡眠和環境等各方面都不可忽視!補充足夠的營養素,並搭配運動和良好的作息,將會是孩子的身高發育的關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8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當開發遇上「術前檢查」:環境影響評估大揭密!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16 ・4339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環境部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無論是在立法院的質詢臺,還是網路媒體或社論上,你應該經常聽到「環評」這個詞吧?它的核心理念其實很簡單,就是要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取得平衡。不管是建設重金屬冶煉廠、台積電進駐,還是打通山壁開闢新道路,都必須經過像動手術前的詳細檢查一樣,透過環評的嚴謹審查程序,確保這些開發不會對環境造成過度或無法挽回的損害。

 環評的概念起源於 70、80 年代,當時大規模開發導致嚴重的環境破壞,人們開始反思,發現單靠法規和污染處理技術不足以應對這些問題,環境惡化越來越嚴重,於是「事前預防」的想法應運而生。

我國的環評制度是借鑒美國的經驗,但並不是所有開發案都需要環評,只有那些可能對環境產生較大影響的開發行為,才需要在開發前進行環評。環評其實是開發許可的一部分,環保機關負責審查環評報告,並擁有否決權。但即便環評通過,並不代表開發案就能立即進行,最終的開發許可還是需由相關主管機關綜合考量政治、經濟、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後,才能做出決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環評到底在忙什麼?

環評的全名為「環境影響評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就像動手術會有術前檢查、術後定期追蹤及按時服藥,健康的把關需要仰賴定期進廠維修,同樣在開發行為實施前,我們需要評估其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提出相應的預防或減輕措施,施工中或營運後也需要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來進行追蹤,並由環保機關進行監督,確保不會進一步損害環境品質。

環評負責評估開發對環境的影響,並制定措施與監督確保環境品質。圖/envato

雖然「環評」這個名字大家耳熟能詳,但實際上它的評估過程可一點也不簡單,就像醫療檢查一樣,科學、客觀且精密,評估項目可不只侷限在空氣品質、水質或土壤是否受農藥或化肥影響、生態景觀與棲地等和自然環境切身相關的議題。根據環評法第 4 條規定,評估還涵蓋了社會、經濟、文化等多個層面。

環評就像是開發案的「術前檢查」,確保開發行為不會對環境造成不必要的風險和破壞。那麼,大家常聽說環評要耗費很長時間,那它到底在忙什麼呢?其實,環評的目的是要求開發單位對開發可能帶來的環境影響進行詳細調查和分析,這些調查結果會寫成報告,並進行公開,讓社會大眾了解並參與討論。最後,由專家組成的委員會審查,只有通過審查的案子,才有機會繼續進行開發,從而保護我們共同的生活環境。

誰應該接受環評的「考驗」?

根據環評法的立法精神,不是所有的開發案都需要進行環評,環評主要是針對那些可能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的開發行為。那麼,哪些開發案需要環評呢?環境部依法訂定了「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簡稱「認定標準」),這些標準主要是根據開發案可能帶來的影響程度、所在的敏感區域(如國家公園、重要濕地、野生動物棲息地等),以及開發的規模(如面積、處理量)來判斷是否需要進行環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舉例來說,像高速鐵路、大眾捷運、機場、離岸風力發電系統等這些建設,不論它們的規模或地點,都必須經過環評。而像科學園區、高爾夫球場的建設,若位於國家公園、重要濕地或野生動物棲息地,也需要辦理環評;至於太陽能光電設施,則是當它位於重要濕地時,才需要進行環評。

宛如開發前的「術前檢查」!淺談環評流程

我國的環評審查採取專家審查機制,環評主管機關依法成立環評審查委員會。委員會的成員包括政府機關的代表和專家學者,其中專家學者的比例不得少於總人數的三分之二。以環境部為例,環境部的環評審查委員會共有 21 位委員,其中 14 位是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專家學者,這些專家分別在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方面進行把關,確保審查過程的專業性與公正性。

臺灣的環評制度通常分為兩個階段。一階環評是透過報告書撰寫前的公開意見蒐集,開發單位將意見回應情形納入報告書後由專業的環評審查委員進行審查,若經審查後認為開發後對環境有重大影響之虞,則應對症下藥,進入二階環評,這個階段的審查更為嚴謹,並且依法規定進行範疇界定,篩選出環境關鍵項目與因子。整個環評流程大致包括以下幾個重要步驟,讓開發案能夠更透明、公開地接受環境影響的評估與檢驗。

STEP 1 資料填寫:開發行為規劃

這就像醫生在手術前,先為病患制定計畫,並在檢查前登錄好病患的個人資料,例如身分訊息、健康問題、藥物過敏或病史等。同樣地,環評也是這樣運作的。開發單位首先要擬定開發案的規劃,並且將這些內容在網路上公開蒐集意見 20 天,同時也會舉行公開會議,讓大眾參與討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著,開發單位需要編寫環境影響說明書的主要章節,並且決定是否自願進入二階環評。這個階段開發單位會進行初步的計畫,確認開發的目標與範圍,並評估這個開發案可能對環境產生的潛在影響。這些步驟都是為了確保開發行為在開始前,能夠徹底評估可能的風險和影響

開發單位需撰寫環境影響說明書,初步評估目標、範圍及潛在影響。圖/envato

STEP 2 初步評估:編製環境影響說明書

就像術前檢查結果會匯集成一份醫療報告,在這個階段,開發單位也需要把他們的調查結果、預測和分析整理成一份「環境影響說明書」(簡稱環說書),環說書會說明如何預防或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開發單位需要根據作業準則製作環說書,交給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確認無非屬主管機關所主管法規之爭點後,再轉請主管機關審查;主管機關確認沒有需要補正的地方(例如:沒有檢具環境保護對策與替代方案、執行評估的人忘了簽名等),環保主管機關所設的「環境影響評估審查委員會」則會著手進入審查階段。

STEP 3 手術可行與必要嗎:審查與結論

這部分就像醫療團隊評估手術的風險。環保機關會審查這份環境影響說明書,專家委員會會進行詳細的審查,並在一定的時間內做出結論。如果所有的環保問題都能得到妥善解決,開發案就能獲得初步通過並公告審查結論,告訴你這個「手術」(開發項目)可不可以做、在甚麼條件下做比較安全,或是可能要再做更進一步的檢查等等。以離岸風電開發為例,可能就會要求開發商調整風機位置,以避開白海豚的棲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應環評法施行細則裡的審查結論,除了通過審查、不應開發等結果,也可能會出現「有條件通過審查」或「進行第二階段審查評估」的狀態。

STEP 4 完善的手術方案:進入二階環評

就像術前檢查發現可能有重大問題或可能帶來影響的副作用時,醫生可能會要求進行更詳細的檢驗及評估更好的治療方案,環評也是如此。如果第一階段的環評顯示這個開發案可能對環境造成較大的影響,那麼它就必須進入「二階環評」。

進入二階環評的開發案,意味著要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與評估。就像醫生要進行更精密的檢查來了解手術風險。除了基本的環評程序,開發單位還需要舉辦公開說明會與範疇界定會議、編製更複雜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初稿」送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收到初稿後需進行現場勘查與公聽會,讓當地居民或關心這個開發案的人可以參與,了解開發案的影響,並提出意見。

二階環評需更深入分析,與舉辦說明會、公聽會,讓居民一同參與評估影響。圖/envato

同時,開發單位也要依據這些意見,編製更詳細的「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將所有的調查、分析結果都納入評估報告書中,才能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轉送環保主管機關審查。而如果在審查過程中發現需要修改或補充資料,就像醫生建議調整手術計畫一樣,開發單位會進行修正,並重新提交補正及取得定稿備查。只有在所有問題解決後,開發案才是真正通過環評審查並進入下一階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在你生活周遭環境的開發案正好遇到環評的爭議,或者你關心的案件正在環評階段,你可以隨時上「環境部環評書件查詢系統」(https://eiadoc.moenv.gov.tw/eiaweb/)查詢相關的最新資訊。不僅如此,環評審查委員會的會議還有線上直播,讓大家能夠親自參與,為國內的開發案共同把關!

整個環評流程耗時多久?

環評法第 7 條規定,主管機關在收到環境影響說明書後,必須在 50 天內完成審查並公告結果,並通知相關主管機關和開發單位。如果遇到特殊情況,最多可以再延長 50 天。

根據環評法施行細則第 15 條,這個審查期限是從開發單位備妥所有資料,並繳交審查費後開始計算。但是有一些情況是不計入這個審查時間的,包括:

  1. 開發單位補充資料所花的時間。
  2. 請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就法規進行釋疑,且不超過 60 天的時間。
  3. 其他不可歸責於主管機關的可扣除天數。

因此,整個環評流程的時間會因為不同情況有所變動,但主管機關的基本審查時間是 50 天內,特殊情況最多延長至 100 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實際所需要的時間,可能會根據開發案的複雜程度而有所不同。就像去放射科拍攝X光可能只要一、兩分鐘,但如果要做電腦斷層,可能就需要半個小時左右。

同樣地,根據環評法的規定,環境影響說明書的審查通常在收到資料後的 50 天內完成,若是進入二階環評,審查時間則是 60 天。聽起來似乎不算太久,通常三、四個月就能有結果。

但實際上,環評過程常常會因各種原因延長時間。環境部目前也正在進行環評總體檢,蒐集各界的意見,逐步檢視現行制度,並作為未來修正相關法規的參考依據。

環評帶來的效益是全方位的,它不僅幫助我們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兼顧環境的永續。透過環評,開發行為的潛在風險可以提前被識別,並且在問題發生前採取預防和減輕措施。這樣的過程不僅讓開發行為更具透明度,減少未來可能面臨的環境爭議和成本,還能促進社會對環境議題的關注與參與。期待隨著法規的修正與完善,未來的環評制度在效率、透明度與公眾參與等方面有望取得更大進展,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這不僅是對環境的保護,更能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福祉,實現政府、企業和民眾三贏的局面,讓我們共同打造一個更健康、更永續的未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8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當心網路陷阱!從媒體識讀、防詐騙到個資保護的安全守則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17 ・300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網路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伴隨著便利而來的,還有層出不窮的風險與威脅。從充斥網路的惡假害訊息,到日益精進的詐騙手法,再到個人隱私的安全隱憂,這些都是我們每天必須面對的潛在危機。2023 年網路購物詐欺案件達 4,600 起,較前一年多出 41%。這樣的數據背後,正反映出我們對網路安全意識的迫切需求⋯⋯

「第一手快訊」背後的騙局真相

在深入探討網路世界的風險之前,我們必須先理解「錯誤訊息」和「假訊息」的本質差異。錯誤訊息通常源於時效性考量下的查證不足或作業疏漏,屬於非刻意造假的不實資訊。相較之下,假訊息則帶有「惡、假、害」的特性,是出於惡意、虛偽假造且意圖造成危害的資訊。

2018 年的關西機場事件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當時,燕子颱風重創日本關西機場,數千旅客受困其中。中國媒體隨即大肆宣傳他們的大使館如何派車前往營救中國旅客,這則未經證實的消息從微博開始蔓延,很快就擴散到各個內容農場。更令人遺憾的是,這則假訊息最終導致當時的外交部駐大阪辦事處處長蘇啟誠,因不堪輿論壓力而選擇結束生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年,另一則「5G 會抑制人體免疫系統」的不實訊息在網路上廣為流傳。這則訊息聲稱 5G 技術會影響人體免疫力、導致更容易感染疾病。儘管科學家多次出面澄清這完全是毫無根據的說法,但仍有許多人選擇相信並持續轉發。類似的例子還有 2018 年 2 月底 3 月初,因量販業者不當行銷與造謠漲價,加上媒體跟進報導,而導致民眾瘋狂搶購衛生紙的「安屎之亂」。這些案例都說明了假訊息對社會秩序的巨大衝擊。

提升媒體識讀能力,對抗錯假訊息

面對如此猖獗的假訊息,我們首要之務就是提升媒體識讀能力。每當接觸到訊息時,都應先評估發布該消息的媒體背景,包括其成立時間、背後所有者以及過往的報導記錄。知名度高、歷史悠久的主流媒體通常較為可靠,但仍然不能完全放下戒心。如果某則消息只出現在不知名的網站或社群媒體帳號上,而主流媒體卻未有相關報導,就更要多加留意了。

提升媒體識讀能力,檢視媒體背景,警惕來源不明的訊息。圖/envato

在實際的資訊查證過程中,我們還需要特別關注作者的身分背景。一篇可信的報導通常會具名,而且作者往往是該領域的資深記者或專家。我們可以搜索作者的其他作品,了解他們的專業背景和過往信譽。相對地,匿名或難以查證作者背景的文章,就需要更謹慎對待。同時,也要追溯消息的原始來源,確認報導是否明確指出消息從何而來,是一手資料還是二手轉述。留意發布日期也很重要,以免落入被重新包裝的舊聞陷阱。

這優惠好得太誇張?談網路詐騙與個資安全

除了假訊息的威脅,網路詐騙同樣令人憂心。從最基本的網路釣魚到複雜的身分盜用,詐騙手法不斷推陳出新。就拿網路釣魚來說,犯罪者通常會偽裝成合法機構的人員,透過電子郵件、電話或簡訊聯繫目標,企圖誘使當事人提供個人身分、銀行和信用卡詳細資料以及密碼等敏感資訊。這些資訊一旦落入歹徒手中,很可能被用來進行身分盜用和造成經濟損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網路詐騙手法不斷進化,釣魚詐騙便常以偽裝合法機構誘取敏感資訊。圖/envato

資安業者趨勢科技的調查就發現,中國駭客組織「Earth Lusca」在 2023 年 12 月至隔年 1 月期間,利用談論兩岸地緣政治議題的文件,發起了一連串的網路釣魚攻擊。這些看似專業的政治分析文件,實際上是在臺灣總統大選投票日的兩天前才建立的誘餌,目的就是為了竊取資訊,企圖影響國家的政治情勢。

網路詐騙還有一些更常見的特徵。首先是那些好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優惠,像是「中獎得到 iPhone 或其他奢侈品」的訊息。其次是製造緊迫感,這是詐騙集團最常用的策略之一,他們會要求受害者必須在極短時間內作出回應。此外,不尋常的寄件者與可疑的附件也都是警訊,一不小心可能就會點到含有勒索軟體或其他惡意程式的連結。

在個人隱私保護方面,社群媒體的普及更是帶來了新的挑戰。2020 年,一個發生在澳洲的案例就很具有警示意義。當時的澳洲前總理艾伯特在 Instagram 上分享了自己的登機證照片,結果一位網路安全服務公司主管僅憑這張圖片,就成功取得了艾伯特的電話與護照號碼等個人資料。雖然這位駭客最終選擇善意提醒而非惡意使用這些資訊,但這個事件仍然引發了對於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個人資訊安全性的廣泛討論。

安全防護一把罩!更新裝置、慎用 Wi-Fi、強化密碼管理

為了確保網路使用的安全,我們必須建立完整的防護網。首先是確保裝置和軟體都及時更新到最新版本,包括作業系統、瀏覽器、外掛程式和各類應用程式等。許多網路攻擊都是利用系統或軟體的既有弱點入侵,而這些更新往往包含了對已知安全漏洞的修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使用公共 Wi-Fi 時也要特別當心。許多公共 Wi-Fi 缺乏適當的加密和身分驗證機制,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能夠輕易地攔截使用者的網路流量,竊取帳號密碼、信用卡資訊等敏感數據。因此,在咖啡廳、機場、車站等公共場所,都應該避免使用不明的免費 Wi-Fi 處理重要事務或進行線上購物。如果必須連上公用 Wi-Fi,也要記得停用裝置的檔案共享功能。

使用公共 Wi-Fi 時,避免處理敏感事務,因可能存在數據被攔截與盜取的風險。圖/envato

密碼管理同樣至關重要。我們應該為不同的帳戶設置獨特且具有高強度的密碼,結合大小寫字母、數字和符號,創造出難以被猜測的組合。密碼長度通常建議在 8~12 個字元之間,且要避免使用個人資訊相關的詞彙,如姓名、生日或電話號碼。定期更換密碼也是必要的,建議每 3~6 個月更換一次。研究顯示,在網路犯罪的受害者中,高達八成的案例都與密碼強度不足有關。

最後,我們還要特別注意社群媒體上的隱私設定。許多人在初次設定後就不再關心,但實際上我們都必須定期檢查並調整這些設定,確保自己清楚瞭解「誰可以查看你的貼文」。同時,也要謹慎管理好友名單,適時移除一些不再聯繫或根本不認識的人。在安裝新的應用程式時,也要仔細審視其要求的權限,只給予必要的存取權限。

提升網路安全基於習慣培養。辨識假訊息的特徵、防範詐騙的警覺心、保護個人隱私的方法⋯⋯每一個環節都不容忽視。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享受網路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確保自身的安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8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