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5

文字

分享

0
0
5

不是不痛只是把感覺關在自己的世界之外:不安全依附者該如何面對壓力事件?──依附理論系列(十三)

貓心
・2018/08/13 ・3794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06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三年前的某個早晨在宿舍前的涼亭,妳冷冷地將所有我送妳的禮物,用那個當初我送妳時,妳感動到流淚的書包打包,丟還給我。

「還有什麼想說的?我只能聽你說到 12 點,等一下我要去練球了。」妳最後對我說的那幾句話,我依然清晰地記得,痛得刻苦銘心。

對於焦慮依附的我而言,最難以理解的就是,為什麼妳可以如此的冷血切割感情,在朋友面前依然笑著、奔馳在那個我們相識的球場上、正常的過日子。當時的我完全無法理解,為何妳可以如此冷血?

直到今天,那個傷痕依舊存在,但也許,我能漸漸地了解妳為何會如此待我了。身為一個逃避依附傾向的妳,也是不得已的。

為什麼有些人分手時看來如此冷血呢?圖/作者攝影

壓力來臨,依附系統開啟

在 Mikulincer 與 Shaver 兩位成人依附大師的書中,有一幅關於依附理論運做機制的圖[1]。為了便於聽眾理解,我在演講時,把它畫成可愛版的版本(如下圖)。

簡單來說,這張圖的意思是,我們的依附系統,平時是關閉的,並不會時時刻刻地運作;當我們感覺到我們受到威脅時,我們的依附系統便會開啟。這時候的我們,會感覺到壓力,這個壓力源可能和我們所處的戀愛關係無直接相關,如在人際關係中被其他人排擠、討厭;也可能和我們所處的戀愛關係有直接相關,如我興高采烈地邀請伴侶去旅遊,而對方卻興趣缺缺。

無論是何者,我們的依附系統都會被開啟。

在壓力來臨的時候,我們大多會尋求依附對象來安撫我們,就好像小孩子被雷聲嚇著的時候,會哭喊著,希望媽媽來安慰自己、保護自己;在戀愛關係裡,我們則會尋求伴侶來安撫我們。如果我們的主要照顧者、伴侶,總能讓我們找到,同時接住我們需要被安慰的需求;那麼,們的壓力就會漸漸地降低,這也是為什麼依附系統,會被視為是一種壓力調節系統的原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這麼幸運,都可以獲得主要照顧者、伴侶的安撫。

有些父母總會用「哭什麼哭!再哭我就打你!」、「這有什麼好哭的?」等等語言,拒絕我們的依附需求。而有些情人,也可能總用忽略或責怪伴侶的方式,來迴避對方的需求。這時候,依然處在壓力狀態中的我們,就會開始思考一件事情:「我再這樣吵下去,可以獲得對方的關注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我們就會用越吵越大聲的方式(亦即過於活化式的依附策略)來逼對方對我們的壓力做出回應,這也就是「焦慮依附」的由來。

個人的經驗中,我就蠻常使用這種方式來面對我的家人,每當母親說「平常叫你好好照顧自己,你就不聽,現在感冒了還要跟我要錢看醫生」時,我就會讓自己看起來病得更嚴重,好促使媽媽能更重視我,到最後,我都不知道我的病到底有多重了。回想起來,無限無奈。

在壓力來臨時,我們的依附系統就會開啟。圖/作者攝影,特別感謝好友莉芽

逃避依附,真的是如此冷血嗎?

然而,如果我們從小到大的經驗讓我們學到,即便怎麼吵都沒有用,只有我自己可以照顧我自己;那麼,我們就會透過壓抑情緒、否認情緒、隔離情緒的方式來面對自己的壓力,對逃避依附的人而言就是如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近聽到一位逃避依附傾向的人說,她總會用一種第三人稱的視角在看自己悲傷、痛苦的情緒,因為不這麼做的話,她實在無法忍受自己身上的痛苦。幼年的傷痕,讓逃避依附者只能痲痺自己的感受,不要去感覺,不要去接觸,透過鈍化的依附策略,避免自己再把期待放在依附對象上,當自己下次再面對壓力時,便會透過逃離壓力源,裝做一切都沒事的方式來切割它、隔離它(佛洛伊德的防衛機轉,詳見此篇文章)。

然而,痛苦是真實的。即便逃避依附試圖隔離情緒,有時候情緒仍然會失控。分手之後,我們必須得經歷三個階段,才能完全脫離原先的依附關係。

對焦慮依附的人來說,他們得經歷非常長的時間才能走過分手;而對逃避依附的人來說,他們幾乎很快地就能走過這三個階段 [2]。

但真的是如此嗎?雖然過去研究指出,逃避依附在分手後的壓力是最少的 [3],但這很有可能只是因為他們很會隔離情緒罷了。Davis 等人(2003)[4] 的研究便發現,逃避依附在分手之後,很可能會不斷地責備自己(self-blame),畢竟斷然分手的往往是逃避依附,而這很可能會讓他們揹負著罪惡感 [5],甚至出現藥物濫用與酒精濫用的情形。因此,對逃避依附的人來說,他們很可能不是很快地就能走過分手,而是把分手的壓力給隔離起來,逼著自己回到日常生活之中罷了。因為對他們來說,從小到大,他們的感受,從來沒有被一個人好好地傾聽過,唯有把這些感受都藏起來,才能讓自己繼續孤傲而堅強地活下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焦慮依附的人得經歷非常長的時間才能走過分手。圖/作者單眼倒數自拍(?)

不安全依附:失調壓力的因應方式

事實上,根據我的猜測,無論是焦慮依附的人,或是逃避依附的人,都會對壓力,尤其是關係中的壓力,變得非常敏感。畢竟從情緒制約的角度來看,當我們不斷地處在壓力當中時,我們為了生存下去,自然而然會對壓力變得更為敏感,很快地就開啟戰或逃(fight or flight)的模式來因應它。

事實上,生理學的研究也發現,不安全依附者比起安全依附者,在討論關係中未解的事件時,他們的壓力賀爾蒙含量(cortisol)確實高出許多 [6](詳見:與另一半吵架了,這時你會怎麼做?──依附理論系列)。而 John Gottman 在《愛的博弈》中也提到,關係良好的伴侶,在溝通關係中未解的事件時,他們大多時候能夠停留在中性情緒當中;而關係不好的伴侶,則大多會處在負面情緒當中,採取批評(criticism)、蔑視(contempt)等作戰策略,或防禦(defensiveness)、築高牆(stonewalling)等逃跑策略來面對彼此 [7](詳見:關係中的爭執與修復)。

因此當焦慮依附的人,一感覺到對方似乎有些不在乎自己的感受時,便會很快地放大壓力,逼著自己迅速地採用各種方式接近對方、向對方抗議自己的痛苦;而逃避依附的人,一感覺到關係中似乎有些不安全感時,便會立即地躲回自己的小世界中,把壓力擋在外面,好讓自己不必面對它。

逃避依附的人較容易躲回自己的小世界中。圖/作者攝影

給不安全依附者的小練習

那麼,既然每次遇到關係中的壓力事件時,焦慮依附者總是很快地陷入作戰模式當中;而逃避依附者,總是很快地逃離壓力,那麼彼此又該怎麼辦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事實上,即便我研讀依附理論已經進入第三個年頭,對追逃模式(demand-withdrawal pattern of interaction)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我到現在依然不覺得這是一件容易處理的事情,因為這真的很困難。畢竟這是十幾、二十幾年來累積的模式,又要如何在一夕之間改變呢?

然而,如果回到依附系統的概念來看,會促發依附系統開啟,進而衍伸出戰或逃模式的開關,其實就是所謂的壓力事件。而事實上,一件事情會不會被我們視為壓力事件,其實就某部分而言,取決於我們有沒有能力來應付這個壓力?

就好像對現在的我們而言,回頭去算國小的數學題,肯定是易如反掌,但在國小的時候,我就是一直很難搞懂到底公因數、公倍數是什麼東西。因此,對國小的我而言,面對這些數學題,它就會是引發我壓力的事件,但對現在的我而言,國小數學題就完全不是壓力來源。對不安全依附者而言也是如此,當依附系統被開啟時,不安全依附者會很快地陷入戰或逃的自動化模式之中。但有沒有可能,在追著對方討愛,或是躲避對方之前,先給自己一點時間深呼吸,讓自己慢慢地平靜一點,相信自己有能力來應付這個壓力,然後再試著告訴對方:「其實我很害怕、我覺得壓力很大、很沒有安全感」呢?

既然讓我們作戰或逃跑的開關,源自於我們認為對方無法理解我們,那麼如果能試著讓彼此的心更靠近,是不是就能讓彼此不再追得那麼兇、逃得那麼遠了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能試著讓彼此的心更靠近,是不是就能讓彼此不再追得那麼兇、逃得那麼遠了呢?圖/作者攝影,特別感謝叡哥

後話:即便理解了我們彼此的過去,即便了解妳與我都一樣,我們都在成長的路上坑坑疤疤。然而,誰也沒有義務要為誰的傷痕負責。
但願我們都能逐漸地讓自己長出力量,在一次又一次的傷痕中,慢慢地理解與釋懷。

但願我們都能逐漸地讓自己長出力量,在一次又一次的傷痕中,慢慢地理解與釋懷。圖/特別感謝好友兼旅伴蓁妃協助拍攝

延伸閱讀

  1. Mikulincer, M. and Shaver, P.R.(2016). Attachment in Adulthood. Second Edition: Structure, Dynamics, and Change.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 Marshall T. C.Bejanyan K.Ferenczi N. (2013). Attachment styles and personal growth following romantic breakups: The mediating roles of distress, rumination, and tendency to rebound.
  3. Simpson JA (1990) Influence of attachment styles o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 Pers Soc Psychol 59: 971–980.
  4. Davis D, Shaver PR, Vernon ML (2003) Physical,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reactions to breaking up: The roles of gender, age, environmental involvement, and attachment style. Pers Soc Psychol Bull 29: 971–884.
  5. 王慶福,王郁茗(2007)。分手的認知及調適之評量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0, 205-233 頁。
  6. Power,Pietromonaco, Gunlicks, & Sayer(2006) Dating couples’ attachment styles and patterns of cortisol reactivity and recovery in response to a relationship conflict.J Pers Soc Psychol. 90(4):613-28.
  7. John Gottman(2014)愛的博弈。浙江人民出版社
文章難易度
貓心
76 篇文章 ・ 118 位粉絲
心理作家。台大心理系學士、國北教心理與諮商所碩士。 寫作主題為「安全感」,藉由依附理論的實際應用,讓缺乏安全感的人,了解安全感構成的要素,進而找到具有安全感的對象,並學習建立具有安全感的對話。 對於安全感,許多人有一個想法:「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但在實際上,安全感其實是透過成長過程中,從照顧者對自己敏感而支持的回應,逐漸內化而來的。 因此我認為,獲得安全感的兩個關鍵在於:找到相對而言具有安全感的伴侶,並透過能夠創造安全感的說話方式與對方互動,建立起一段具有安全感的關係。 個人專欄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detective/ 個人攝影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photographer/

2

3
3

文字

分享

2
3
3
身為焦慮依附者,如何善用交友軟體,而非受困於交友軟體?——依附理論系列(十九)
貓心
・2023/08/07 ・3803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前一陣子,在網路上看到了一篇新聞,標題是〈交友軟體真的可以找到對的人嗎?研究曝 1 種人最容易暈船,越玩反而越痛苦〉,裡面在談的是焦慮依附玩交友軟體,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這一篇新聞裡指出,焦慮依附在交友軟體上,是最難從中受益的一群人,而新聞的最後,則建議焦慮依附者接受心理治療。

對於這樣的新聞,我是不贊同的,一來是依附風格本身其實是難以改變的,二來是心理治療並不是一個便宜的療程,且依附風格難以輕易被改變。這樣的新聞,好像讓焦慮依附者陷入了一個永遠無法解決的困境深淵當中,而改變卻是非常困難的。

因此,這一篇文章,我想要來談談,焦慮依附的人應該如何妥善地使用交友軟體,如何讓交友軟體成為有助於自己成長的工具,而非陷入缺乏安全感的無盡回缺之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焦慮依附的人有方法可以妥善地使用交友軟體,讓交友軟體成為有助於自己成長的工具,而非陷入缺乏安全感的無盡回缺之中。示意圖/envatoelements

什麼是焦慮依附?什麼是逃避依附?

雖然在過去,我寫過非常多依附風格的文章,想閱讀更多的人可以看看這兩篇(依附理論的起源: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依附理論系列(一)依附傾向:我對你的依附沒有絕對分類──依附理論系列(二)),但在這篇文章的一開始,我還是要談談什麼是依附風格。

在依附風格的定義上,是一個兩軸四象限的概念。依附可以分成四種類型,分別是安全焦慮逃避矛盾等四種依附。

先來談談焦慮的特質。所謂焦慮依附,指得是在關係中容易感覺到對方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親近自己,因而容易覺得患得患失、想要不斷確認關係的特質。而所謂的逃避依附,則是在關係中害怕與別人親近,在親近的同時容易感覺到喘不過氣,希望與愛人保持距離的一群人。

安全依附的人,就是焦慮跟逃避兩個特質都低的人,他們不容易感覺到別人要拋棄自己,也不容易感覺到難以和他人親近;而矛盾依附則是,時而會感覺到對方與自己不夠親近、害怕對方拋棄自己,又時而會感覺到對方和自己太過親近,覺得不舒服而想拉開距離的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交友軟體上,到底是怎麼樣的人居多?

那麼,交友軟體上,到底是怎麼樣的人居多呢?根據師大的碩士生陳姵如在她的畢業論文蒐集到的資料指出,台灣的交友軟體上,「焦慮依附」佔總人數 38.33%,「安全依附」佔總人數 25.83%[1]。不過因為她使用的量表,和國際上普遍使用的量表有一些學理上的爭議,因此我無法將逃避依附和矛盾依附的比例進行呈現。不過簡單來說,焦慮依附在交友軟體上,佔了將近四成的人數,而安全依附也有1/4的人數。

那麼,焦慮依附的人,到底為什麼會在交友軟體上佔這麼大的比例呢?他們使用交友軟體,又是為了什麼呢?

過去的研究指出,焦慮依附的人渴望與人親密的特質,會讓他們渴望與人在社交上來往,同時害怕被拒絕[2]。在這樣的情況下,交友軟體確實提供了一個很適合焦慮依附社交的場合。

在一般的生活中,我們的社交,並不一定是為了獲得對方的喜歡而做的。工作上必須要和老闆社交、和同事社交,是為了讓工作順利進行下去而做的;而且在這些情境之下,我們並不知道對方到底對我們有沒有私領域上的興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交友軟體的設計上,讓我們一開始就能夠設定自己要尋找朋友、短期交往關係、長期交往關係、結婚為前提的關係等等,對於焦慮依附這些想尋求深刻而緊密的關係的人而言,其實是相對友善的環境。

交友軟體的設計,對於焦慮依附這些想尋求深刻而緊密的關係的人而言,是相對友善的環境。示意圖/envatotelements

過去的研究曾經指出,一旦一個人意識到彼此相互吸引[3],彼此的互動模式會有所改變,而交友軟體提供了互相喜歡才能配對的機制,讓使用者透過意識到自己跟一些人成功配對,而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具有吸引力的人[4]

焦慮依附在交友軟體上的危險,以及我們該如何克服

不過,焦慮依附傾向越高的人,在使用交友軟體上,確實也有一些風險存在。根據一份研究指出,焦慮程度越高的人,確實越有可能使用交友軟體,也會在交友軟體上花費較多的時間。

花費較多時間上,其實是一把雙面刃。雖然好的部分在於,我在上一段提到,交友軟體讓焦慮依附,比較不必擔心被拋棄、不被喜愛等等的社交線索,但也有研究指出,焦慮依附傾向高的人,在交友軟體上,比較難以實際約到他人碰面[6];除此之外,焦慮依附若使用交友軟體和他人約炮,比較難以獲得滿足,同時也會產生許多負面的情緒[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針對這些部分,我要提供焦慮依附傾向高的人,在使用交友軟體上的一些建議。

第一個建議,就是不要約炮。對於焦慮依附的人來說,大多會希望性行為是一個讓彼此關係更加進展的手段,而非像逃避依附一樣,比較能夠性愛分離。這個部分,我在泛科學上的〈性與愛的矛盾掙扎?不同依附型態對性愛關係的影響──依附理論系列(十七)〉一文中,有過詳細的討論。

正因為焦慮依附希望性愛能讓關係進展,那麼短暫的約炮關係,就容易讓焦慮依附暈船,因為焦慮依附者,雖然名義上同意對方只做愛不交往,但實際上又會希望透過性愛來改變對方的態度,進而跟自己交往。

如果約炮的對象,打從一開始就很堅持彼此不要交往,那麼約炮後,讓焦慮依附者感受到對關係不滿意,並隨之產生許多負面感受,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如果你的焦慮依附特質高,又真心希望找到一段長久的關係,千萬不要以身試火。

短暫的約炮關係,就容易讓焦慮依附暈船。示意圖/envatoelements

第二個給焦慮依附的建議在於,交友軟體用得多沒關係,但必須要把認識一個人的時間拉長。焦慮依附傾向高的人,大多會希望盡快確認兩個人的關係。但經歷過多場戀愛之後就會發現,有一些關係中自己的期望,以及對方對關係的期望,若未能在交往前做過核對,就容易讓彼此在交往中過得不順利(關於焦慮依附比較容易期待在認識時盡快拉近關係的研究,可以參考〈交往前,讓我們約會吧!三種依附類型怎麼做?──依附理論系列(四)〉)。

當然,我並不贊同感情中不應該改變別人的說法。我覺得戀愛是一個互相滿足、一起成長的過程,但我同時也不認為,希望短時間內改變對方的行事風格或價值觀等等,是一件讓人舒服的事情。

因此,把互動時間拉長,同時和對方討論一些自己的期望和對方的想法之間的落差,或許有助於你篩選掉無法相處的對象,或是打算和對方長久走下去,該如何拿捏彼此的進展速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把互動時間拉長,同時和對方討論一些自己的期望和對方的想法之間的落差,或許有助於你篩選掉無法相處的對象,或是打算和對方長久走下去,該如何拿捏彼此的進展速度。示意圖/envatoelements

第三個給焦慮依附的建議,則是盡量尋找同時具有「低焦慮」與「低逃避」這兩個特質的人交往,也就是和安全依附交往。安全依附者,相對而言有著較高的安全感,也比較願意對感情抱持著開放的態度。

如果真的找不到安全依附者,我也會建議焦慮依附特質較高的人,避免和「高逃避」的「逃避依附」與「矛盾依附」交往,他們不喜歡與人太過親近,不習慣表達自己的情感,對於情感需求高、希望與人親近的焦慮依附者而言,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當然,我無法提供一種通往幸福的簡單道路,即便我寫過眾多與依附相關的文章,也對依附相對熟悉,但我覺得了解依附,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適合和怎麼樣的人交往,不適合和怎麼樣的人交往;同時,你得了解到,哪一些關係,是讓自己容易表達情感,同時不會受傷的關係,而哪一些關係,是讓自己容易受傷,對方是無法接住自己情感需求的關係。

身為焦慮依附者,我不認為自己應該避免使用交友軟體,即便容易暈船,但挑選對象,讓自己暈一個暈下去會安全的人,而不是暈那些會讓自己受傷的人,我覺得才是最重要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粉專 Psydetective-貓心

參考文獻

  1. 陳姵如(2022)交友軟體使用者之人際依附風格、愛情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 Mikulincer M, Shaver PR. (2007) Attachment in adulthood: structure, dynamics, and change. New York: Guilford.
  3. Luo, S., & Zhang, G. (2009). What leads to romantic attraction: Similarity, reciprocity, security, or beauty? Evidence from a speed-dating stud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7(4), 933–964. 
  4. Alexopoulos C, Timmermans E, McNallie J. Swiping more, committing less: unraveling the links among dating app use, dating app success, and intention to commit infidelity.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20; 102:172–180.
  5. John K. Coffey, D. Kyle Bond, Jessica A. Stern & Natalie Van Why (2022): Sexual Experiences and Attachment Styles in Online and Offline Dating Contex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xual Health, DOI: 10.1080/19317611.2022.2110349\
  6. E. Timmermans & C. Alexopoulos(2020) Anxiously Searching for Love (Among Other Things): Attachment Orientation and Mobile Dating Application Users’ Motives and Outcomes. Volume 23, Number 7
所有討論 2
貓心
76 篇文章 ・ 118 位粉絲
心理作家。台大心理系學士、國北教心理與諮商所碩士。 寫作主題為「安全感」,藉由依附理論的實際應用,讓缺乏安全感的人,了解安全感構成的要素,進而找到具有安全感的對象,並學習建立具有安全感的對話。 對於安全感,許多人有一個想法:「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但在實際上,安全感其實是透過成長過程中,從照顧者對自己敏感而支持的回應,逐漸內化而來的。 因此我認為,獲得安全感的兩個關鍵在於:找到相對而言具有安全感的伴侶,並透過能夠創造安全感的說話方式與對方互動,建立起一段具有安全感的關係。 個人專欄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detective/ 個人攝影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photographer/

0

5
1

文字

分享

0
5
1
溫暖的房子更有「家」的感覺?還能讓房子賣更多錢!──《做個有溫度的人》
時報出版_96
・2022/09/10 ・2962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讓房子增值的方法

一位房地產經紀人接受《房地產》雜誌訪問時談到,她在澳洲賣過一棟房子,那棟房子「有一個寬廣的花園露台,冬天面向波濤洶湧的大海,迎著狂風吹拂」。

雖然住在地風景不錯,可是冬天的時候可能會冷到發抖。圖/envatoelements

她開了暖氣,但在開放看屋日刻意把暖氣調小,「點燃蠟燭,放一些有情調的音樂。」她告訴《房地產》雜誌,那棟房子「之前的售價是兩百五十萬澳幣,最終是以兩百七十六萬澳幣賣出,成果斐然,我覺得這一切要歸功於在冬天做出那樣溫暖的展示」。

由此可見,在「寒冬」戶外環境的對比下,提供「溫暖」的室內環境能夠有效地提高賣價。或許吧!但是,一如既往,當我們試圖根據心理學原理提出切實可行的現實建議時,往往赫然發現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因果關係的世界裡,深受多種可能變數的影響。

因此,我們應該謹記統計學中所謂的「可解釋變異」(explained variance),而我們通常只能解答其中一些。例如,房地產產業裡,購屋者的購屋時間會受到一些固有的變化所影響,比如熱門假期有較多的閒暇時間看房、總體經濟狀況(景氣好壞)、房貸是否容易取得等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冬天雖然可以讓一棟精心陳列的「溫暖」屋子看起來特別有吸引力,但在很多地區,這種賣屋方式需要買家在寒冬中冒著風雪與凍雨去看屋,那很容易令人望之卻步。一間房子或許在冬天看起來價值較高,但要是缺乏前景與競爭出價,就可能會壓低價格。那些因素與溫度無關,卻也會影響一間房子的預期售價。

所以,在我們深入研究資料之前,這裡有個免責聲明:除了溫度以外,還有其他變數也對房屋的售價有很大的影響。

事實上決定房屋價格的因素很多,千萬不要以為把房子變暖就能賺到更多錢。圖/envatoelements

為什麼會有家的感覺?

雖然我們應該認真看待這種涉及多種因果關係的情況,但無論你是想賣屋、還是推銷其他產品、服務、想法或觀點,瞭解背後的演化與文化驅動因素,仍能為你增添一些優勢。知道該從演化與社交體溫調節的哪個角度出發以說服顧客,其實滿實用的。我們也應該注意,不要從單一面向解釋我們與房屋及其他「商品」之間的溫度調節關係。

歷史顯示,人類一直在尋找空間的分界線─從天然洞穴、壁龕、洞室到小屋,最後是房屋─以便把掠食者與大自然的力量隔絕在外,尤其是抵禦要命的酷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認為,生存是一個關鍵的動機,促使人類強化住屋功能,使其超出維持基本生存所需。物質文化的證據也證明了,住屋是用來滿足我們的從屬或歸屬感。一間房子越能夠滿足這種從屬或歸屬感的需求,感覺起來越舒適溫馨,也會越有家的感覺,或者套用依附理論的說法,越容易讓人覺得那是一個「安全的避風港」。

許多研究提出以下假說:我們把某個空間分界視為「家」的認知機制,跟早期演化與個體發展時,幫助我們透過其他人來禦寒的生理機制(即依附與恆定體溫調節機制)是一樣的。

早期人類與其他哺乳動物,確實會把體溫調節任務分散給一個群體來承擔,而在社交演化的過程中,房子至少取代了一部分社會分擔的功能。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個概念如此明顯,甚至不言而喻。隨著文化發展,房子變成一種方便又有效率的禦寒方式,再加上室內供暖技術的發展,也提供了產生熱能的方法。

對有些人來說,想到家的時候也會聯想到溫暖。圖/envatoelements

為了研究這點,我和以前的學生范艾克(Bram van Acker)與潘托夫萊特(Jennifer Pantophlet),以及其伙伴克瑟雷爾斯(Kayleigh Kerselaers)一起設計了幾個研究,以測試氣溫下降時,房地產廣告中的房屋是否變得更有吸引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想要測試「房子就是家」的概念中、比較沒那麼顯而易見的一面:更具體地說,是它的社交體溫調節功能。我們想知道,環境溫度較低,會不會讓人對房屋產生偏好,就像低溫使人對他人產生依附感,而去租浪漫電影來看或產生懷舊念頭一樣。

由於房地產經紀人直覺認為「溫暖」的房子最熱銷,所以我們試著從經驗上驗證,像家一樣的房子,要如何藉由營造「家的感覺」讓我們想要與他人在一起。此外,我們也想調查這種歸屬感能不能滿足體溫調節的需求,以及是否會使人更願意為廣告中的房子支付更高的價格。

我們的推論是,溫度與「家的感覺」之間的關聯,是由我們想與他人在一起的動機所促成的。接著,我們設計了一套研究,裡面包含三個研究,以調查較低溫度如何誘發社會心理學家帕克(Lora E. Park)與馬納(Jon K. Maner)所謂的「歸屬的渴望」,這個歸屬的渴望是由想要打電話給朋友或跟朋友在一起等行為來衡量。

從這裡,我們希望進一步知道,這種歸屬的渴望如何促使我們對「感覺像家」的房子產生偏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家看到這個房子有家的感覺嗎?圖/Pixabay

為了確保研究結果的準確性與可複製性,我們使用線上協作網站「開放科學平台」(Open Science Framework)來決定我們的假說,並在收集資料之前先暫停一切決定,把探索性的「假說生成研究」與驗證性的「假說檢驗研究」分開。

我們認為,較低的溫度應該會引發一種「歸屬的需求」。此外,溫度也能用來預測一個人覺得一間房子多有家的感覺,以及他願意付多少錢買那間房子。第二個維度因為看似較為「客觀」(因為它提供具體的數字,例如對溫度的感知,而不是「較暖」或「較冷」這種主觀的感覺),也許能佐證一個觀點:待售屋給人的「居家舒適感」渴望,與行動的經濟性有關。

其他的因素

本書前面提過,行為生態學以及由此延伸的體現認知,可為行動機會的決策提供資訊,以便權衡行動的效益與成本。

例如,面對相同的斜坡時,背負沉重背包的人所估計的坡度,會比沒有背背包的人還陡。一個人所估算的上坡代謝成本(能量消耗),會影響他對角度的「客觀」感知。就像考慮爬坡的旅人會先自問是否負擔得起爬坡的代謝成本一樣,潛在的購屋者雖然想要一個溫馨的家,但也會自問是否負擔得起那些舒適特質的額外成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在本書中已經看到,體溫調節在人際互動中扮演多麼重要的角色。體溫調節在基因與文化的演化,以及這兩種演化的持續相互交流中,都扮演吃重的角色。尤其,我們已經看到社交體溫調節如何促使我們組織與加入更多元的網絡,創造文化、社會、文明。

這一切的核心,都在於我們始終非常需要把核心溫度維持在很窄的範圍內,以達到溫度恆定。雖然如今人類已經開發出許多工具,使富國的人民不再覺得這是如此重要的問題,但這其實是攸關生死的迫切課題。

——本文摘自《做個有溫度的人:溫度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行為、健康與人際關係》,2022 年 9 月,時報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時報出版_96
174 篇文章 ・ 34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

0

1
4

文字

分享

0
1
4
依附理論番外篇:貓奴請注意!家中主子的依附型態,可能和你的個性有關?
貓心
・2020/05/13 ・4184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04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各位貓奴們,你們知道嗎?你們家貓主子的依附型態與性格,很有可能和你本身的性格有很大的關連性喔!

身為一隻貓(?)兼依附理論作家的貓心我,今天就要來帶你們這些奴才們,了解我們貓族的心聲啦!原來,貓和人一樣,也有所謂的依附行為,而牠們之所以會長出某種性格,可能和貓奴的性格有非常大的關聯呢!

原來,貓也有所謂的依附行為

在過去,人類們對於我們貓族都有很大的誤解,以為狗跟人類比較親近,我們貓族則是非常獨立的生物;然而,根據最新的研究,貓和人其實具有密切的連結。俄勒岡州立大學的動物科學家克里斯汀·維塔里(Kristyn Vitale)表示:「貓和狗一樣,都會與人類建立起社交上的依戀行為,大多數的貓都會安全依附他們的飼主,並以飼主作為探索新環境的安全堡壘。」1

所謂的安全堡壘,如果讀者們還記得的話,當一個嬰兒並未遭逢到外界威脅時,他們會以自己的主要照顧者為中心,把主要照顧者當作一座安穩的城堡,自在地在城堡周遭探索世界(詳見我的依附理論系列第一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孩會將他們的主要照顧者,做為探索世界的安全堡壘,而貓主子也會把牠們的奴才們,當作探索世界的安全堡壘。圖/pixabay

過去的研究,都將研究重心擺在「人類如何以貓做為依附對象」之上,然而,維塔里在去年底最新發表的研究中指出2:貓也會以人類做為其依附對象。

維塔里的研究是這樣的,雖然貓主子們沒辦法填寫依附量表,表達自己和奴才們的依附關係,但她採取了瑪莉.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的「陌生情境測驗」(Strange Situation Test,詳見我的依附理論系列第一篇),來觀察貓主子和奴才們的互動方式。

維塔里和她的團隊,總共研究了 79 隻幼貓(3~8個月大)和38隻成貓的依附類型,他們將貓主子與牠的奴才,安排在一個房間裡面,其中,奴才會坐在一個圈圈裡面。如果貓主子進到這個圈圈內,奴才就會被允許能夠和貓主子互動。在兩分鐘之後,奴才會被請出這個房間,只留下貓主子在房間內,再過兩分鐘之後,貓奴會再次回到房間內,再次坐在圈圈裡面。這整個過程都會被錄下來,讓科學家藉此分辨貓的依附類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這個研究中,成貓與牠的奴才只會參加一次實驗,幼貓與牠的奴才則會被邀請參加兩次實驗,在幼貓組中,有39隻幼貓在第一次實驗結束後,接受了為期六周的訓練與社交活動,另外 31 則做為對照組,不做任何實驗介入,剩餘的9隻幼貓,則在第一次研究後就被排除在實驗之外了,因為牠們沒有辦法被科學家歸類為任何一種依附型態。

兩個月後,這 70 組幼貓與奴才們,來到實驗室進行第二次陌生情境測驗,同樣的,研究過程會被錄影下來,讓科學家進行依附分析。

成貓組的研究結果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成貓的研究結果。

在成貓之中,有 65.8% 的成貓被歸類為安全依附,34.2% 則被歸類為不安全依附。其中,和人類一樣,不安全依附又可以分成焦慮型逃避型矛盾型。焦慮型的貓在奴才回到圈子裡之後,還是很難被安撫下來,會不斷做出維持接近性的行為(proximity-seeking,詳見我的依附理論系列第一篇),不斷地尋求奴才的懷抱;逃避型的貓則避免和奴才有所接觸,盡量躲得遠遠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B:安全依附的貓,能在主人在旁邊時自在探索世界/C:焦慮依附的貓,在主人回來時會過度地尋求接近性/D:逃避依附的貓,會逃避和主人之間的接觸。圖/原論文[2]
事實上,我親戚家中就有一隻逃避型的貓。早在這篇研究出現之前兩年,我就推斷貓也有依附奴才們的本能了,而我親戚的貓「彎彎」,似乎就是一隻逃避依附的貓,每當我要抱牠的時候,牠總會掙脫我,跑去磨牠的爪子,等到我不理牠的時候,牠在悄悄地爬回我身上,趴在我身上睡覺。就和逃避依附的人一樣,逃避依附的貓也有與貓或人連結的需求,只是當牠們感受到對方太過親近的時候,牠們反而會逃得老遠。

逃避依附的彎彎與貓心。圖/貓心自拍

幼貓組的研究結果

而那 70 隻經過兩次研究的幼貓呢?在第一次研究中,有 64.3% 的貓被歸類為安全依附,35.7% 被歸類為不安全依附,在不安全依附的那 35.7% 之中,有 84% 的焦慮依附、12% 的逃避依附與 4% 的矛盾依附。

而經過 6 個禮拜的訓練,那些貓並沒有出現依附上的重大改變,有 68.6% 的貓依然為安全依附,31.4% 仍為不安全依附,81%的貓維持了原先的依附風格。由此可知,依附風格一旦被建立,和人類相同,貓的依附風格似乎也難以被改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貓的依附類型分布。/圖:翻譯自原論文

這份研究有一個有趣的點在於,貓的安全依附與不安全依附的比例,和人類的非常接近,在嬰兒的研究中,有65%被歸類為安全依附,35%則為不安全依附[3],不過貓心認為值得注意的是,人類安全依附的比例會隨研究地區不同而有所差異,也會因測量依附的工具不同而有所差異。順帶一題,狗的研究中,安全依附與不安全依附的比例則是58%:42%4, 5

貓主子的性格,和奴才們似乎有些關連

但是,貓的依附類型是怎麼養成的呢?就目前為止,還沒有相關的研究,畢竟上述的這篇論文是第一篇談論貓具有依附類型的研究。想當然耳,貓的依附類型是如何形成的研究,當然還沒有問世嘍!

不過,倒是在同一年,就有學者研究過「貓主子的性格」是如何被養成的,而研究結果顯示,這和奴才們的性格似乎是有關連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9年年初,英國學者發表了一份大規模的研究6,研究貓奴們與貓主子之間的互動。這些貓奴們必須要服侍主子至少六個月的時間,且需要年滿 18 歲,才能獲得填寫問卷的資格。研究者總共獲得了 3331 份的有效樣本,其中有 2923 位貓奴是女性(佔92%),大多數的貓奴們屬於25~34、35~44歲(均為25.9%)以及45~54歲(23.3%),這些貓奴們如果服侍的主人不只一隻的話,他們會被要求挑出他們最熟悉的一隻主子做為填問卷的對象。

這份研究最主要的目的是,他們想要知道貓主子的健康與福祉,會受到哪些因素影響?他們研究了許多的變項,但由於研究架構非常龐大,但這篇文章主要要探討的是貓奴的性格與貓主子的性格的關聯性,因此我只列出「貓奴的性格與貓主子性格之間的關聯性」之研究結果。

奴才!我都是被你帶壞的啦!還看! 圖/作者攝影

貓奴的性格測量──大五人格量表

就貓奴的性格而言,他們選用了全世界最有信、效度,也最常被拿來做為測量性格的工具──大五人格特質(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量表──來做為測量的依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謂大五人格特質,分別是:

  • 開放性(Openness)──對於一個新經驗、新事物的開放程度。
  • 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是否能夠嚴謹地管理自己達成目標。
  • 外向性(Extroversion)──喜歡交際、喜愛與人接觸。
  • 宜人性(Agreeableness)──對待他人是否善解人意、親切帶人。
  • 神經質(Neuroticism)──情緒是否容易因為外在而有所起伏。

礙於文章篇幅,我只能就我對大五人格量表的了解,做出最簡略的敘述,還請讀者見諒。

貓主子的性格測量──研究者自編量表(完整題目請按我

至於貓主子的性格該怎麼測量呢?研究者自編了一系列的題目,並且經過統計分析萃取出了四個大項目:

1.群居感(Gregariousness)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涵括了自信、友善、愛互動等特徵,其中的題目包含:「我的貓渴望在牠的環境中探索新事物」、「我的貓愛好玩耍」、「我的貓在周遭有人群時會喵喵喵」、「我的貓會來吸引我的注意並開始與我產生連結」、「我的貓被抱起來的時候會覺得很舒服」。

2.攻擊性(Aggressiveness)

貓奴在與主子互動時,主子的攻擊性,其中的題目包含:「當我對我的貓做出例行性健康保健行為時,我的貓表現得很有攻擊性」、「當我撫摸他/她時,我的貓對我表現出攻擊性」、「我的貓在玩耍時被我帶走,會讓我被咬或被抓」、「我避免撫摸或觸碰我的貓,因為我覺得他/她不想讓我這麼做」、「我避免撫摸我的貓,因為我認為他/她會對我有攻擊性」。

3.超然/迴避(Aloofness/avoidance)

避免與人互動、對人不友善,其中的題目包含:「我的貓在我嘗試邀請牠與我互動時會盡量避開我」、「當我撫摸他/她或撓他/她的下巴/臉頰時,我的貓會盡量避開我」、「當我開始與貓接觸或互動時,他/她沒有移開,但卻靜如止水,對我的反應不大」、「我的貓會來對我說“你好”並向我靠近,但之後不久就會走開或移開,而不是長時間呆著」

4.焦慮/恐懼(Anxiousness/fearfulness )

對陌生人的戒心,其中的題目包含:「我的貓很膽小」、「我的貓對陌生人的行為與對我的行為不同」、「貓對我的行為與牠對其他家庭成員的行為不同」、「我的貓很容易害怕」。

對!怎樣!我就是很有攻擊性啊!來釘孤枝啊! 圖/作者攝影

貓主子的性格(behavioural styles)和貓奴的性格之間的相關性

  1. 貓奴有著越高的外向性、開放性、盡責性,貓主子的群居感越高,
  2. 貓奴的神經質越高、宜人性越低、開放性越低、盡責性越低,貓主子的攻擊性越高。
  3. 貓奴的宜人性、開放性、盡責性越低,貓主子的超然/迴避越高。
  4. 貓奴的神經質越高、盡責性越低,貓主子的焦慮/恐懼越高。

由這裡可以知道,貓奴和貓主子的性格息息相關,也呼應了貓和人的依附關係,例如群居感的內涵可以對應到安全依附的互動模式、超然/迴避可以對應到逃避依附的互動模式、焦慮/恐懼則可以對應到焦慮依附的互動模式。

雖然這是一篇相關研究,很難推斷因果關係,不過如果你的貓主子是從小被你養大的,在扣除掉先天遺傳的部分,後天的性格,很有可能就是受到貓奴的性格所影響而產生的了。

所以,各為貓奴們,如果覺得你家的主子很難搞的話,很有可能你是因為你是個難搞的人喔,喵~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粉專 Psydetective-貓心

延伸閱讀

  1. Science Alert: Cats Bond Securely to Their Humans Maybe Even More Than Dogs Do
  2. Vitale, K. R., Behnke, A. C., & Udell, M. A. R. (2019). Attachment bonds between domestic cats and humans. Current Biology, 29(18), R864–R865. doi:10.1016/j.cub.2019.08.036
  3. Colin, V.L. (1991). Infant Attachment: What We Know Now.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Report.
  4. Wanser, S.H., and Udell, M.A.R. (2018). Does attachment security to a human handler infl uence the behavior of dogs who engage in animal assisted activities? Appl. Anim. Behav. Sci. 210, 88–94.
  5. Schöberl, I., Beetz, A., Solomon, J., Wedl, M., Gee, N., and Kotrschal, K. (2016). Social factors infl uencing cortisol modulation in dogs during a strange situation procedure. J. Vet. Behav. 11, 77–85.
  6. Finka, L.R.; Ward, J.; Farnworth, M.J.; Mills, D.S. Owner personality and the wellbeing of their cats share parallels with th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PLoS ONE 2019, 14, e0211862
貓心
76 篇文章 ・ 118 位粉絲
心理作家。台大心理系學士、國北教心理與諮商所碩士。 寫作主題為「安全感」,藉由依附理論的實際應用,讓缺乏安全感的人,了解安全感構成的要素,進而找到具有安全感的對象,並學習建立具有安全感的對話。 對於安全感,許多人有一個想法:「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但在實際上,安全感其實是透過成長過程中,從照顧者對自己敏感而支持的回應,逐漸內化而來的。 因此我認為,獲得安全感的兩個關鍵在於:找到相對而言具有安全感的伴侶,並透過能夠創造安全感的說話方式與對方互動,建立起一段具有安全感的關係。 個人專欄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detective/ 個人攝影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photograp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