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8
5

文字

分享

1
8
5

老是想著前任的焦慮依附者,如何面對分手後的傷痛?——依附理論系列(十一)

貓心
・2017/10/27 ・3654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02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欸欸,怎麼辦,我到底要怎麼樣才能變得不是焦慮依附者啊?」自從開始寫依附理論的文章之後,偶爾就會接到朋友這樣的問題。

事實上,在我開始寫依附的時候,也曾經想過這樣的問題。畢竟身為一個焦慮依附者並不好受,在關係裡面充滿了不安全感,分手之後又會一直惦記著對方,如果把這些事情跟朋友說,又常常會得到「你根本是自作自受,看開一點」之類的答案,讓人聽了非常生氣。

source:Always Shooting

但是,身為焦慮依附者,真的錯了嗎?真的非得變成安全依附者才是好的嗎?這一篇文章,就讓我們一起從分手後調適的觀點,來談談焦慮依附者如何面對分手後的傷痛。從閱讀這些論文以及讀後的反思,也許能讓我們看見,焦慮依附者的不同面貌。

分開了,然後呢?分手後脫離依附的三階段

焦慮依附者在分手又會一直惦記著對方,圖/by Tumisu@pixabay。

談到分手後調適,不安全依附者,總是在這階段裡充滿了痛苦。John Bowlby 曾在其依附三大著作的第三本《loss》當中,提到了分手後的三個階段[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抗議(protest):
處在這個階段的人,可能會常常淚流滿面,為了分手暗自啜泣,有時候又很討厭這樣的自己,同時又對分手這件事情感到生氣。氣自己,也氣對方,很想繼續信任感情,但發現自己卻做不到。明明很恨對方,但又不爭氣地拿起來手機撥給對方,不停地被轉到語音信箱之後,又暗自裡不斷責罵自己如此愚蠢的行為。

2.絕望與難過(despair and sadness):
認為要和對方重新回到關係內,似乎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於是對復合或是回到重前的美好感到絕望,開始重新找回自己的生活。在這個階段裡的人,最怕的似乎就是「此生已經決心自己過沒有你,卻又突然聽到你的消息」,而事實上也是如此,第一和第二階段,並不是依序出現的階段,而有可能反覆地經歷這兩個階段。

3.重整(reorganization)與脫離(detachment):
不再對對方有依附的行為,開始能夠回到一個人的生活,而不再那麼輕易地被對方一點點的消息所左右。

那麼焦慮依附的人,又是如何經歷這些階段的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高焦慮依附者,在分手之後,很有可能長時間耽溺於過去、不斷反覆停留在抗議和絕望難過的階段當中;有時候覺得已經沒希望了,有時候又因為從朋友那邊聽來的一句話,又想開始嘗試要和對方聯繫。對於焦慮依附者而言,要忘掉對方很困難;明明想著要走出來,但不知道為什麼卻又總是走不出來。

面對這樣的痛苦,焦慮依附者有的會透過酒精、藥物濫用來短暫逃離,有的人會失去自我感,彷彿自己不存在世界上、行屍走肉的生活著,焦慮依附者習慣於放大情緒,也因此,在分手之後,他們感受到的壓力,比其他依附類型者都來得更大[2~7]。

焦慮依附者在分手之後,總是會感覺到自己被前任、被回憶、被痛苦給束縛住,他們討厭自己這樣、不斷地責怪自己,卻又無可奈何。圖/作者攝影

然而,焦慮依附者會耽溺於前任,總是困在情傷當中走不出來,是不是就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呢?事實上焦慮依附者自己其實也是千百個不願意。就如同我前面依附系列的幾篇文章當中所提及的,焦慮依附者害怕自己被拋棄、渴望透過親密尋求安全感,也因此,他們總是對分離這件事情念念不忘,不斷地想要重拾與對方的親密,害怕自己一個人的感覺。

如果今天只有我一個人,是不是就代表大家都不愛我了呢?我果然是個不值得被愛的人,但我還是好想要被愛啊。我真的好怕好怕自己一個人,但我又好討厭自己總是這麼依賴別人……

在分手之後,焦慮依附者總是感到莫大的壓力,他們習慣於放大情緒,讓自己更加走不出來,過去的研究總是這麼寫著。然而,若是如此,焦慮依附者又要如何生存下去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焦慮依附者在分手後的生存之道

或許 從痛苦中成長,便是焦慮依附者的座右銘吧?有研究也提到,焦慮依附者不但在分手後很容易讓自己陷入極大的壓力之中,同時也會不斷去咀嚼傷痛、不斷想著前任,卻又同時對於自己克制不了自己思念前任這一點感到憤怒與可悲;焦慮依附者也相對比較容易在分手後和別人約炮,透過肉體上的親密,讓自己有再次被擁抱的感覺。

或許在台灣這種相對比較對性保守的國家,約炮的情況沒有歐美來得頻繁,但焦慮依附者也很容易在分手後經歷許多的籃板球式戀愛(rebound,剛跟前任分手卻馬上找的備胎情人),儘管自己還忘不掉前任,但還是會透過找尋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感,焦慮依附者才會感到比較安心[3]。

但在外人的眼中,這些情況如果戴上了「道德判斷」的眼鏡的話,或許都會遭來許多責備;也因此,許多焦慮依附者總是經歷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痛苦。會覺得自己很髒、覺得自己很隨便,會常常被朋友批評說很糟糕、無縫接軌、一直換男/女朋友、很花心……但是對於焦慮依附者而言,籃板球式的戀愛,卻是讓他們得到安全感很好的方式。

能不能給我一些溫暖,就如同玩偶一般,永遠不會拋棄自己的溫暖。圖/作者攝影

用個譬喻或許會容易理解一些:有一些人,害怕吵鬧的地方,他們到了嘈雜的地方,便會覺得渾身不自在、很痛苦;有一些人,特別無法忍受擁擠的環境,只要搭上早上 8 點通勤時的捷運,他們就會噁心暈眩不自在。而焦慮依附也是如此,這是他們先天的體質,害怕孤單、害怕一個人,儘管談的戀愛或許不長久,但是在一段與一段關係之中,反而讓他們能過得比「一直單身」來得更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透過這些,到底能讓焦慮依附者獲得什麼?有研究便指出,雖然焦慮依附者有著較高的分手後壓力、較容易談籃板球式戀愛、較容易不斷咀嚼分手後的痛苦;但是,隨著時間慢慢地遞移,焦慮依附者卻有著一個很奇妙的特點:「他們在分手後的自我成長,比低焦慮依附的人來得高出許多。」而且隨著分手時間越久,這樣的情況越能顯現出來[8]。

在分手後混亂的歷程裡,隨著長時間的消化,他們漸漸地學到了如何改變自己的缺點,如何找到自己生活中的興趣,而不再只是依賴著對方,開始發現自己比自己想像中來得還更有力量。

這聽起來或許很弔詭,明明看似要不斷重新依賴著對方,得透過不斷談短暫的戀愛來生存下去,又為什麼能長出這些力量呢?這或許得回到依附本身的概念:依附,是為了讓我們在面對挫折時,有一個足以依靠的伴,在關係穩定時,能夠探索自我的興趣,探索未知的社會。雖然焦慮依附者,此時此刻依賴的,或許不是天長地久的那個伴,但是有了這些陪伴,讓他們更有力量去找尋自我。

焦慮依附者更能在分手後混亂的歷程中學習,圖/by jmesquitaau@pixabay。

焦慮依附者一直換伴侶,並不是不愛對方,而通常是焦慮依附者太過於害怕自己被拋棄,所以才會反反覆覆的鬧情緒,使得對方感到自己難以承受,因而總是選擇離去。當焦慮依附者和你在一起,卻仍然想著前任時,並不是他不愛,而是他們真的忘不了前任,而你讓他感到了安全感,所以他才選擇停留下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們需要的是有人懂他,告訴他「其實我可以接納你,不會輕易地拋棄你。」讓他們感到安心、感到自在,而不是質問他「你真的愛我嗎?愛我幹嘛還要跟我提到前任。」這會讓他們更加自責、更加深信「我果然找不到有人愛我」,在焦慮依附者的眼中,他們總覺得別人都比自己好,他們是脆弱無助的,渴望有一個人來擁抱他們,但又不相信這個人會出現,所以得不斷地透過找尋對象,嘗試找尋茫茫人海中,願意接納自己的那個人。

就像是一個人在缺錢的時候,聽到朋友提到任何有可能獲利的投資方式,都會想去嘗試看看一般,畢竟他們如果不賭一把,根本不可能活下去。焦慮依附者便是如此,即便他們認為找到能夠接納自己的人很困難,但他們如果不去找,就會感受到痛苦、無助、焦躁、憤怒、絕望與混亂,於是即便機率再低,他們都會想嘗試看看,如此而已。

他們需要的是,一個真的能接納他的人。

當你的朋友是焦慮依附者時,他需要的不是你責怪他「為什麼你又一直換伴侶,真的很花心。」在大多時候,他們是被拋棄的一方;他們也不需要你責怪他「為什麼分手這麼久了,還想著對方。」那是因為他們需要,他們需要透過思念、在心理上依附著前任,儘管那樣很痛苦,但卻是他們找尋人生意義的方式。

我們追求的,並不是一個看似盡善盡美的世界,而是一個適合自己生存下去的世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延伸閱讀

  1.  Bowlby J (1980) Attachment and loss: Vol. 3: Loss. New York: Basic Books.
  2. Sbarra DA, Emery RE (2005) The emotional sequelae of nonmarital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Analysis of change and intraindividual variability over time. Pers Relatsh 12: 213–232.
  3.  Davis D, Shaver PR, Vernon ML (2003) Physical,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reactions to breaking up: The roles of gender, age, environmental involvement, and attachment style. Pers Soc Psychol Bull 29: 971–884.
  4. Marshall TC (2012) Facebook surveillance of former romantic partners: Associations with postbreakup recovery and personal growth. Cyberpsychol Behav Soc Netw 15: 521–526.
  5.  Saffrey C, Ehrenberg M (2007) When thinking hurts: Attachment, rumination, and postrelationship adjustment. Pers Relatsh 14: 351–368.
  6. Spielmann SS, MacDonald G, Wilson AE (2009) On the rebound: Focusing on someone new helps anxiously attached individuals let go of ex-partners. Pers Soc Psychol Bull 35: 1382–1394.
  7. Sprecher S, Felmlee D, Metts S, Fehr B, Vanni D (1998)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istress following romantic 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Pers Relatsh 15: 791–809.
  8. Marshall T. C.Bejanyan K.Ferenczi N. (2013). Attachment styles and personal growth following romantic breakups: The mediating roles of distress, rumination, and tendency to rebound. PLoS ONE, 8, e75161.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1
貓心
76 篇文章 ・ 118 位粉絲
心理作家。台大心理系學士、國北教心理與諮商所碩士。 寫作主題為「安全感」,藉由依附理論的實際應用,讓缺乏安全感的人,了解安全感構成的要素,進而找到具有安全感的對象,並學習建立具有安全感的對話。 對於安全感,許多人有一個想法:「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但在實際上,安全感其實是透過成長過程中,從照顧者對自己敏感而支持的回應,逐漸內化而來的。 因此我認為,獲得安全感的兩個關鍵在於:找到相對而言具有安全感的伴侶,並透過能夠創造安全感的說話方式與對方互動,建立起一段具有安全感的關係。 個人專欄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detective/ 個人攝影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photographer/

2

3
3

文字

分享

2
3
3
身為焦慮依附者,如何善用交友軟體,而非受困於交友軟體?——依附理論系列(十九)
貓心
・2023/08/07 ・3803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前一陣子,在網路上看到了一篇新聞,標題是〈交友軟體真的可以找到對的人嗎?研究曝 1 種人最容易暈船,越玩反而越痛苦〉,裡面在談的是焦慮依附玩交友軟體,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這一篇新聞裡指出,焦慮依附在交友軟體上,是最難從中受益的一群人,而新聞的最後,則建議焦慮依附者接受心理治療。

對於這樣的新聞,我是不贊同的,一來是依附風格本身其實是難以改變的,二來是心理治療並不是一個便宜的療程,且依附風格難以輕易被改變。這樣的新聞,好像讓焦慮依附者陷入了一個永遠無法解決的困境深淵當中,而改變卻是非常困難的。

因此,這一篇文章,我想要來談談,焦慮依附的人應該如何妥善地使用交友軟體,如何讓交友軟體成為有助於自己成長的工具,而非陷入缺乏安全感的無盡回缺之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焦慮依附的人有方法可以妥善地使用交友軟體,讓交友軟體成為有助於自己成長的工具,而非陷入缺乏安全感的無盡回缺之中。示意圖/envatoelements

什麼是焦慮依附?什麼是逃避依附?

雖然在過去,我寫過非常多依附風格的文章,想閱讀更多的人可以看看這兩篇(依附理論的起源: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依附理論系列(一)依附傾向:我對你的依附沒有絕對分類──依附理論系列(二)),但在這篇文章的一開始,我還是要談談什麼是依附風格。

在依附風格的定義上,是一個兩軸四象限的概念。依附可以分成四種類型,分別是安全焦慮逃避矛盾等四種依附。

先來談談焦慮的特質。所謂焦慮依附,指得是在關係中容易感覺到對方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親近自己,因而容易覺得患得患失、想要不斷確認關係的特質。而所謂的逃避依附,則是在關係中害怕與別人親近,在親近的同時容易感覺到喘不過氣,希望與愛人保持距離的一群人。

安全依附的人,就是焦慮跟逃避兩個特質都低的人,他們不容易感覺到別人要拋棄自己,也不容易感覺到難以和他人親近;而矛盾依附則是,時而會感覺到對方與自己不夠親近、害怕對方拋棄自己,又時而會感覺到對方和自己太過親近,覺得不舒服而想拉開距離的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交友軟體上,到底是怎麼樣的人居多?

那麼,交友軟體上,到底是怎麼樣的人居多呢?根據師大的碩士生陳姵如在她的畢業論文蒐集到的資料指出,台灣的交友軟體上,「焦慮依附」佔總人數 38.33%,「安全依附」佔總人數 25.83%[1]。不過因為她使用的量表,和國際上普遍使用的量表有一些學理上的爭議,因此我無法將逃避依附和矛盾依附的比例進行呈現。不過簡單來說,焦慮依附在交友軟體上,佔了將近四成的人數,而安全依附也有1/4的人數。

那麼,焦慮依附的人,到底為什麼會在交友軟體上佔這麼大的比例呢?他們使用交友軟體,又是為了什麼呢?

過去的研究指出,焦慮依附的人渴望與人親密的特質,會讓他們渴望與人在社交上來往,同時害怕被拒絕[2]。在這樣的情況下,交友軟體確實提供了一個很適合焦慮依附社交的場合。

在一般的生活中,我們的社交,並不一定是為了獲得對方的喜歡而做的。工作上必須要和老闆社交、和同事社交,是為了讓工作順利進行下去而做的;而且在這些情境之下,我們並不知道對方到底對我們有沒有私領域上的興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交友軟體的設計上,讓我們一開始就能夠設定自己要尋找朋友、短期交往關係、長期交往關係、結婚為前提的關係等等,對於焦慮依附這些想尋求深刻而緊密的關係的人而言,其實是相對友善的環境。

交友軟體的設計,對於焦慮依附這些想尋求深刻而緊密的關係的人而言,是相對友善的環境。示意圖/envatotelements

過去的研究曾經指出,一旦一個人意識到彼此相互吸引[3],彼此的互動模式會有所改變,而交友軟體提供了互相喜歡才能配對的機制,讓使用者透過意識到自己跟一些人成功配對,而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具有吸引力的人[4]

焦慮依附在交友軟體上的危險,以及我們該如何克服

不過,焦慮依附傾向越高的人,在使用交友軟體上,確實也有一些風險存在。根據一份研究指出,焦慮程度越高的人,確實越有可能使用交友軟體,也會在交友軟體上花費較多的時間。

花費較多時間上,其實是一把雙面刃。雖然好的部分在於,我在上一段提到,交友軟體讓焦慮依附,比較不必擔心被拋棄、不被喜愛等等的社交線索,但也有研究指出,焦慮依附傾向高的人,在交友軟體上,比較難以實際約到他人碰面[6];除此之外,焦慮依附若使用交友軟體和他人約炮,比較難以獲得滿足,同時也會產生許多負面的情緒[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針對這些部分,我要提供焦慮依附傾向高的人,在使用交友軟體上的一些建議。

第一個建議,就是不要約炮。對於焦慮依附的人來說,大多會希望性行為是一個讓彼此關係更加進展的手段,而非像逃避依附一樣,比較能夠性愛分離。這個部分,我在泛科學上的〈性與愛的矛盾掙扎?不同依附型態對性愛關係的影響──依附理論系列(十七)〉一文中,有過詳細的討論。

正因為焦慮依附希望性愛能讓關係進展,那麼短暫的約炮關係,就容易讓焦慮依附暈船,因為焦慮依附者,雖然名義上同意對方只做愛不交往,但實際上又會希望透過性愛來改變對方的態度,進而跟自己交往。

如果約炮的對象,打從一開始就很堅持彼此不要交往,那麼約炮後,讓焦慮依附者感受到對關係不滿意,並隨之產生許多負面感受,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如果你的焦慮依附特質高,又真心希望找到一段長久的關係,千萬不要以身試火。

短暫的約炮關係,就容易讓焦慮依附暈船。示意圖/envatoelements

第二個給焦慮依附的建議在於,交友軟體用得多沒關係,但必須要把認識一個人的時間拉長。焦慮依附傾向高的人,大多會希望盡快確認兩個人的關係。但經歷過多場戀愛之後就會發現,有一些關係中自己的期望,以及對方對關係的期望,若未能在交往前做過核對,就容易讓彼此在交往中過得不順利(關於焦慮依附比較容易期待在認識時盡快拉近關係的研究,可以參考〈交往前,讓我們約會吧!三種依附類型怎麼做?──依附理論系列(四)〉)。

當然,我並不贊同感情中不應該改變別人的說法。我覺得戀愛是一個互相滿足、一起成長的過程,但我同時也不認為,希望短時間內改變對方的行事風格或價值觀等等,是一件讓人舒服的事情。

因此,把互動時間拉長,同時和對方討論一些自己的期望和對方的想法之間的落差,或許有助於你篩選掉無法相處的對象,或是打算和對方長久走下去,該如何拿捏彼此的進展速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把互動時間拉長,同時和對方討論一些自己的期望和對方的想法之間的落差,或許有助於你篩選掉無法相處的對象,或是打算和對方長久走下去,該如何拿捏彼此的進展速度。示意圖/envatoelements

第三個給焦慮依附的建議,則是盡量尋找同時具有「低焦慮」與「低逃避」這兩個特質的人交往,也就是和安全依附交往。安全依附者,相對而言有著較高的安全感,也比較願意對感情抱持著開放的態度。

如果真的找不到安全依附者,我也會建議焦慮依附特質較高的人,避免和「高逃避」的「逃避依附」與「矛盾依附」交往,他們不喜歡與人太過親近,不習慣表達自己的情感,對於情感需求高、希望與人親近的焦慮依附者而言,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當然,我無法提供一種通往幸福的簡單道路,即便我寫過眾多與依附相關的文章,也對依附相對熟悉,但我覺得了解依附,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適合和怎麼樣的人交往,不適合和怎麼樣的人交往;同時,你得了解到,哪一些關係,是讓自己容易表達情感,同時不會受傷的關係,而哪一些關係,是讓自己容易受傷,對方是無法接住自己情感需求的關係。

身為焦慮依附者,我不認為自己應該避免使用交友軟體,即便容易暈船,但挑選對象,讓自己暈一個暈下去會安全的人,而不是暈那些會讓自己受傷的人,我覺得才是最重要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粉專 Psydetective-貓心

參考文獻

  1. 陳姵如(2022)交友軟體使用者之人際依附風格、愛情態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 Mikulincer M, Shaver PR. (2007) Attachment in adulthood: structure, dynamics, and change. New York: Guilford.
  3. Luo, S., & Zhang, G. (2009). What leads to romantic attraction: Similarity, reciprocity, security, or beauty? Evidence from a speed-dating stud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7(4), 933–964. 
  4. Alexopoulos C, Timmermans E, McNallie J. Swiping more, committing less: unraveling the links among dating app use, dating app success, and intention to commit infidelity.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20; 102:172–180.
  5. John K. Coffey, D. Kyle Bond, Jessica A. Stern & Natalie Van Why (2022): Sexual Experiences and Attachment Styles in Online and Offline Dating Contex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xual Health, DOI: 10.1080/19317611.2022.2110349\
  6. E. Timmermans & C. Alexopoulos(2020) Anxiously Searching for Love (Among Other Things): Attachment Orientation and Mobile Dating Application Users’ Motives and Outcomes. Volume 23, Number 7
所有討論 2
貓心
76 篇文章 ・ 118 位粉絲
心理作家。台大心理系學士、國北教心理與諮商所碩士。 寫作主題為「安全感」,藉由依附理論的實際應用,讓缺乏安全感的人,了解安全感構成的要素,進而找到具有安全感的對象,並學習建立具有安全感的對話。 對於安全感,許多人有一個想法:「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但在實際上,安全感其實是透過成長過程中,從照顧者對自己敏感而支持的回應,逐漸內化而來的。 因此我認為,獲得安全感的兩個關鍵在於:找到相對而言具有安全感的伴侶,並透過能夠創造安全感的說話方式與對方互動,建立起一段具有安全感的關係。 個人專欄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detective/ 個人攝影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photographer/

2

7
3

文字

分享

2
7
3
被蒼蠅拜訪過的食物還能吃嗎?——來認識經常「梳理」身體的大自然清道夫!
Fisher_96
・2021/12/10 ・2600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陽光、草地、藍天白雲,你與朋友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天,躺在草地上仰望著天空,心裡想著,哇這真是野餐的完美天氣。突然眼角餘光似乎瞄到了什麼朝你飛來,你定睛一看,發現一隻肥大的蒼蠅停留在你腳上,對你「毛手毛腳」地摩娑著,不知道在做什麼。

常見的家蠅(Musca domestica)是全世界分布最廣的昆蟲之一。圖/Stephen Doggett (NSW Health Pathology)

蒼蠅長得很嚇人,卻比靜香還愛洗澡?

蒼蠅只要著陸,就會使用腳上的感受器,來確認自己是不是停留在值得吃的營養的東西上,來更好地了解自己停留的地方。他們會先透過摩擦雙腿,來清潔身上的刷毛和腳上的細毛,以及身上的味覺傳感器,這個動作被稱為「梳理」(grooming)。

因為環境中必定帶有灰塵,在飛行的時候,他們身上的灰塵就會增加,因此在每次停留時,他們都會對身上進行梳理。有沒有覺得他們出乎意料的還挺愛乾淨?梳理通常從前到後,從頭部開始,梳理的過程則會因為身上不同部位灰塵的變化而隨時改變,使得每次梳理的部位順序都不同,只有一個規則,就是一定會從「頭」開始。

在梳理的過程中,蒼蠅身上的神經元傳導會隨時傳回身上灰塵的資訊,蒼蠅的梳理也會隨之改變。因此你會發現,他們每次先清理完頭部後,會搓搓手彈開灰塵,接著有時梳理背部,再梳理頭部,有時先梳理腳,再梳理背部,而看不出一定的規則。不過,我們大概可以依據他清理身上灰塵的頻率來推測,他清理自己的頻率大概會比你打掃自己的房間還要頻繁。

蒼蠅出乎意料的愛乾淨,牠們梳理的規則,就是一定從「頭」開始。資料來源/YouTube

蒼蠅其實沒有牙齒,只能吃流質食物?

所以蒼蠅停下來很久的時候,到底在幹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類不需要通過吐痰和反芻來從食物中獲取營養,但是人類的唾液中會產生一種消化液「澱粉酶」(Amylase)來輔助你分解食物。當你在咀嚼食物時,它會將食物預先消化一些,並將你原本嚐不出味道的澱粉分解成雙醣(例如麥芽糖)——這就是麵包及饅頭等澱粉類食品在嘴裡會越嚼越甜的原因。而蒼蠅也是透過一樣的方式來分解食物。

目前已知世界上有超過 110,000 種蒼蠅,大部分都沒有牙齒,無法透過啃咬與咀嚼來消化攝取固體食物,而必須吐出一些富含酶的口水來溶解食物。他們的口器就像一根吸管,會先吐出消化液,讓食物變成流質,然後再吸收。除此之外,為了在他們的胃中容納更多食物,有些蒼蠅會將食物反芻成嘔吐氣泡,讓食物變乾,減少已經吃過的食物中的液體,就像是吸收已經濃縮的營養。

大部分的蒼蠅都沒有牙齒,牠們用來攝取食物的口器就像一根吸管。資料來源/YouTube

蒼蠅的口水有毒嗎?

蒼蠅的停留的確對動物的健康有風險,但卻不是因為蒼蠅本身或牠的口水具有毒性。雌性蒼蠅會透過將卵產在即將腐爛的有機物質上,給予卵成長所需的營養,他們的幼蟲——也就是蛆——會在化蛹前吃掉腐爛的有機物質,並在幾天後成為成年蒼蠅。

因為蒼蠅主要以腐爛食物為食,所以雖然他們沒有毒,不會咬人,也不會像蚊子一樣透過口器傳播病原體,但在他飛來飛去的時候,可不只會拜訪你的餐盤,而會花更多的時間停留在包括動物屍體、糞便、壞掉的食物之類,充滿微生物的腐爛有機廢物上。這就給了細菌搭便車的機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蒼蠅停留在一處的時間夠長,細菌、寄生蟲或其他微生物,就可以透過蒼蠅的腳和身體轉移陣地。有許多病原體就是這樣被傳播而引起疾病的,例如霍亂和傷寒。顯然地,這比他們吐出口水還要危險得多了。

蒼蠅真心噁!但仍是生態循環的重要角色

所以,對,蒼蠅不只是看起來很噁心,而是真的很噁心。你可能會想說這種生物到底有什麼存在的意義,聽起來只有缺點啊!但出乎意料地,他們在大自然環境中,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們是大自然的清道夫,幫助動植物分解為微生物,以再次進入食物鏈;他們也是重要的授粉群體,以及青蛙、蜥蜴、蜘蛛和鳥類的良好食物來源,他們的存在,在大自然的循環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另外,近代科學的進步,使得蒼蠅在很多地方都有了用處,甚至讓蒼蠅可以幫助破案和治療受感染的傷口,協助人類達成許多科學里程碑(當然不是每種蒼蠅,也不是你隨手抓到的隨便一隻蒼蠅啦)。例如,大家在生物課都學過,果蠅在生物學研究中佔有怎樣的一席之地。除了讓我們理解遺傳學外,世界各地有許多醫學科學家,更透過研究果蠅,來尋找遺傳疾病的原因和治療方法。除此之外,人類也開始研究昆蟲眼中的世界,他們的感官、以及他們如何利用視覺、如何飛行。透過這些研究與知識的發展,我們可以建造更好的機器人。

黑腹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在遺傳學研究中佔有一席之地。圖/維基共享資源

如果有機會到戶外走走,你可以觀察看看是不是真的有蒼蠅飛到花叢裡,當起授粉者,在花與花之間移動。不過,就像前面所提到的,畢竟蒼蠅可以看作是一架微生物搭乘的飛機,要小心看待他所停留過的食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一隻蒼蠅在我們的食物上走動了夠久,就會給予微生物上下飛機的時間,留下病原體的機會就很高;如果蒼蠅停留的時間很短、不超過幾秒鐘,微生物轉移的機會就比較低,你的食物就可能沒什麼問題,所以不需要過於恐慌。當然,如果你覺得蒼蠅爬過就是很髒,想要直接把食物丟掉,的確是比較保險的做法。

參考資料

所有討論 2
Fisher_96
5 篇文章 ・ 3 位粉絲
想藉由慢慢把知識收入囊中的方式來長大的一條魚,著迷於各種領域知識,想嘗試把困難的事情變簡單,並試著找方法讓自己跟別人都可以享受沒有目的性的吸收知識的快樂。

5

15
3

文字

分享

5
15
3
牛雜湯裡各種奇形怪狀的「牛肚」到底是什麼?
Carol
・2021/01/20 ・2851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09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Carol Hsu|生科系畢業,目前工作與臨床試驗相關。喜歡植物,想要小丑魚。

晚餐吃飽後,總想嚐一點不一樣的味道。沒錯,對於女孩來說,總有第二個胃來裝下甜點,可是,不只是愛吃甜點的女孩,有多一個胃,身為反芻動物的牛,更是號稱有四個胃……。等等,牛真的有四個胃嗎?

對於愛吃甜點的人就像第二個胃可以裝甜點。圖/pixabay

牛其實只有一個胃啦

不過,牛其實只有一個胃,只是區分成四個「胃部」(一個胃中的不同區域)以利於反芻。

反芻,可讓食物在口中反覆咀嚼,一來可以使粗糙纖維的牧草或飼料完全消化。二來可以縮短在外進食停滯的時間,先將食物暫存在胃部,待處在安全適合的環境時,再細細咀嚼。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牛的嘴巴總是不停地嚼阿嚼的,舌頭更是沒有停過。

所以,那熱騰騰的牛雜湯、香噴噴的滷牛肚還有好吃的毛肚鍋,其實不是吃牛的不同胃,只是不同胃部喔。

長得不一樣,但都是同一個胃的不同胃部。圖/pixabay

但是,明明吃的是同一個牛胃,為什麼外觀差這麼多?在餐桌上,牛肚與毛肚的樣子大不相同,有的是蜂窩狀,也有一小格小格子;有的則是長條狀有細小突起;有些則是像百頁狀,層層堆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形態上的差異,是源自於四個胃部的功能差異。牛胃組成的四個部分,分別是瘤胃、蜂巢胃、重瓣胃、皺胃。這四個胃部不僅外觀與功能不同,體積大小也有所差異。

牛的胃有分四個不同的胃部。圖/pixabay

儲存食物的牛胃第一關——瘤胃

當食物進入到牛的口中,由食道連通到的胃第一個胃部是「瘤胃」。瘤胃(Rumen),是牛隻身體中體積最大的胃部,約佔了牛隻腹腔 75% 的體積,可用來暫存食物。在瘤胃中,有大量的微生物,例如細菌、真菌、原生生物。

牛的瘤胃,因為外觀毛茸茸,也被稱為「草肚」。圖/Wikipedia

藉由微生物們的幫助及由口中分泌的唾液,促使食物在此發酵及分解。在瘤胃的無氧環境中,微生物的存在可以調節 pH 值,並且藉此使植物的木質纖維素得以發酵成揮發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 ,VFAs)等有機物質,後續可被用來生合成能量。

防止囫圇吞棗的關卡——蜂巢胃

第二個胃部,是蜂巢胃(Reticulum),又稱「網胃」,外觀是有一個一個六角形方格的蜂巢狀,是食物通過瘤胃後的下一個胃部。不過,蜂巢胃和瘤胃並非完全獨立,兩者之間僅由一層肌肉組織分隔,因此兩者又合稱為「蜂巢芻胃」(reticulorumen)。瘤胃及蜂巢胃的環境相似,皆含有大量微生物來促使植物分解。

牛的蜂巢胃,在菜餚裡俗稱「牛蜂胃」或「金錢肚」。圖/Wikipedia

蜂巢胃主要的功能就是集結小分子的食團,讓這些食團到下一個胃部。蜂巢胃的特殊構造也可以防止較硬、較大的食物直接進入後段的消化系統,可讓食物再退回瘤胃消化,或是回到口中重新咀嚼。食糜回到口中與唾液混合,也就是反芻。光是反芻的動作,牛隻一天就得花上 6~8 小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吸收食物水分——重瓣胃

接下來的胃部則是重瓣胃(Omasum)。球形的重瓣胃,連接蜂巢胃及皺胃,和蜂巢胃其實相隔不遠。重瓣胃也因為構造層層堆疊著,在飲食上甚至有著「牛百頁」之稱,層層重瓣的大小不一。

有「牛百頁」之稱的重瓣胃。圖/Wikipedia

隨著蜂巢胃的收縮,消化食團斷斷續續地進到重瓣胃。重瓣胃阻隔了固體、粗糙、尚未磨碎的食團,使其聚集在此,並可再退回蜂巢胃消化。經由重瓣胃繼續進到皺胃的主要為流質或稀狀的物質,進行進一步地消化。在相關研究指出,重瓣胃也可以吸收部分水分。

真正消化的地方——皺胃

最後,則是有「真胃」之稱的皺胃(Abomasum)。皺胃的功能和單胃動物(不進行反芻的動物,例如人)最為相似,具有可以分解食物的消化液可用來分解蛋白質的消化酵素,且含有可殺菌的鹽酸,還有來自胰臟的消化液會匯集於此幫助食物消化。連接在皺胃後方的小腸及大腸則是進一步地進行營養吸收。

牛的皺胃。圖/Wikipedia

能消化牧草纖維的秘密

不過,與人類胃不同的是,牛的胃有著大量微生物軍團。在牛胃這個高溫、厭氧且酸鹼值略酸性的環境,非常適合細菌、真菌和原生動物等微生物生存。其中纖毛蟲 (Ciliate protozoa)占了一半以上的比例,其種類更是超過細菌,而厭氧性的真菌,雖然數目及種類較少,但對於分解植物纖維是相當重要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牛胃中的微生物可分解植物纖維。圖/pixabay

先前的研究中,已有研究團隊透過將 43 隻乳牛牛胃中的微生物 DNA 定序及交叉比對基因資料庫,鑑定出 913 種微生物,且其中大部分的微生物目前仍是未知的,並從這些微生物的基因序列中,可發現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rbohydrate-active enzymes, CAZys),有助於將牧草中的纖維素分解,轉換成有價值的養分。因此,對於牛隻而言,瘤胃發育及環境中的菌相,會直接影響牛隻吸收營養成分的能力。牛隻瘤胃中的微生物軍團,影響著產乳效益及甲烷的排放量及習性。

胃中的菌相會影響牛隻吸收養分的能力。圖/pixabay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展,肉類食用及乳品的需求量大幅提升,促使著牧場畜養更多的牛隻。牛隻所進食的富含纖維的草料能在瘤胃中被微生物發酵而產生醣類,醣類進一步發酵的過程中會產生甲烷等物質。這些牛隻進食時所排放甲烷也被視為影響全球溫室效應的一個因素。牛隻排放甲烷的過程,其實與瘤胃中的菌相有著密切關連。

參考資料

  1. Stewart, R. D., Auffret, M. D., Warr, A., Wiser, A. H., Press, M. O., Langford, K. W., … & Roehe, R. (2018). Assembly of 913 microbial genomes from metagenomic sequencing of the cow rumen. Nature communications, 9(1), 1-11.
  2. Wallace, R. J., Sasson, G., Garnsworthy, P. C., Tapio, I., Gregson, E., Bani, P., … & Snelling, T. J. (2019). A heritable subset of the core rumen microbiome dictates dairy cow productivity and emissions. Science advances, 5(7), eaav8391.
  3. Bauchop, T. (1979). Rumen anaerobic fungi of cattle and sheep.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38(1), 148-158.
  4. Okine, E. K., Mathison, G. W., Kaske, M., Kennelly, J. J., & Christopherson, R. J. (1998).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the reticulum and reticulo-omasal orifice in the control of digesta passage from the ruminoreticulum of sheep and cattle. Canadia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78(1), 15-21.
  5. DNA study of cow stomachs could aid meat and dairy production — ScienceDaily
  6. Gut bacteria could be key to producing tastier cow’s milk | Science | AAAS
  7. Ruminant Digestive Anatomy and Function
  8. Tripe – Wikipedia
所有討論 5
Carol
7 篇文章 ・ 5 位粉絲
Carol|生科系畢業,喜歡植物,喜歡小丑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