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0
0

文字

分享

8
0
0

從「台大愛滋器官捐贈事件」報導 檢視自己對愛滋了解多少

活躍星系核_96
・2012/01/26 ・1533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13 ・六年級

文 /江蘊生

去年八月,台大愛滋器官捐贈事件,引發社會軒然大波。各家媒體以斗大聳動的標題報導

「得知移植到愛滋器官,患者激動『難以接受』」(自由時報)
「移植愛滋男器官,離譜的台大醫院病患、醫護52人陷愛滋恐懼」(聯合報)
「台大醫院闖大禍,誤移植愛滋器官,5受贈者幾確定感染」(蘋果日報)

蘋果日報當天就以這樣「幾確定感染」的字眼刊登。媒體記者疏於理解即做出這樣的報導,令人遺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愛滋病的傳染方式包含血液、精液、性交時的分泌物交流,此次器官移植確實會造成體液的交流,但受捐贈器官者是否就會感染愛滋,卻不是絕對。

以此次案例,幾位受捐贈者「確定」自己有感染愛滋的機會,於一到兩周內做出預防性投藥,其實不會有任何愛滋病毒(HIV)餘留於體內的機率極高,愛滋病毒於體內並非完全無法清除。在有效時限內投藥,受贈者可能只是偽陽性,投藥療程結束後就完全沒有愛滋的帶原。

再觀自由時報與聯合報的報導,兩報都在還沒了解愛滋感染者生活之前,就用這種聳動且容易讓閱聽者對愛滋有所誤解的標題做為報導。

愛滋感染者雖然無法經由藥物而完全根除,但目前的藥物可以控制愛滋感染者體內的病毒量。過去我們印象中對於愛滋病患「全身起囊泡」、「只有十幾年壽命」等等的觀念,早就已經在日新月異的醫療科技中被排除。愛滋感染者的平均壽命也只比未感染的人低不到一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愛滋感染者最重要的兩個需要關切的身體數值,為CD4與體內愛滋病毒的病毒量,其中CD4為偵測體內T淋巴細胞之數量,為免疫反應的中心細胞。人體如遭受到一般病毒攻擊,都是由T細胞反擊病毒之入侵,消滅一般病毒。但愛滋病毒則專門攻擊人體內T細胞,使人體的免疫系統受到破壞,而無法抵抗外界其他病毒之入侵。大部分的愛滋感染者(HIV+),在體內CD4尚未低於200、病毒量未達100,000以前,都無須經由藥物控制體內之病毒量。其生活跟一般未感染愛滋的人,沒有任何差別。只需定期到醫院追蹤個人CD4與病毒量數據,控制在一定的範圍之中。

愛滋病患(AIDS)與愛滋感染者(HIV+)其實並不相同,愛滋病患是必須達到CD4低於250、病毒量達到一定數值,其身體免疫力已經漸漸無法抵擋外界病毒攻擊,才能稱得上AIDS愛滋病患。一般都只算是「愛滋感染者」(HIV+)。

目前法令禁止HIV+的帶原者捐贈器官,但如果今天你是一位急需器官移植的患者,而捐贈者剛好有HIV的帶原,你會如何選擇?沒了這個器官就是死路一條,要了這個器官就是愛滋帶原。

當然,這種假設性的問題不太可能存在,因為台灣的法令明令禁止愛滋器官移植到他人身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愛滋病在大眾的想像中仍存有許多的誤會與偏見,愛滋感染者也不例外。因為社會大眾的不了解與歧視,讓許多愛滋感染者不敢公開自己已受到感染的事實,甚至不知道感染之後該如何面對自己的感情問題、家庭、周遭朋友。也因此,剛感染愛滋的朋友們常活在愛滋的恐懼之中不敢透露,疏忽掉很多愛滋感染後的資訊。正視並且真正了解愛滋,才能真正屏除社會大眾對於愛滋的偏見與誤會。學習怎麼樣與愛滋相處,才是解決愛滋問題的不二法門。

此次媒體對於報導愛滋的疏漏,以導致社會大眾對於器官捐贈者家庭的輿論壓力,確確實實的展現出整個社會對於愛滋的歧視與誤會。經過這次事件,我們更應該去試圖了解,有關於愛滋病的正確資訊,並且試圖了解如何與愛滋帶原者、愛滋病患相處,減少存在於大眾之間的歧視。也期盼在進步的科技帶動之下,能夠早日尋找到完全根除愛滋的方法。

[新聞小辭典]

陽性-HIV病毒帶原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陰性-非HIV病毒帶原者

偽陽性-目前為HIV病毒帶原者,有機會清除體內病毒餘留。

CD4-為附在T淋巴細胞上之抗原,其偵測愛滋帶原者的CD4數量,為偵測其體內T細胞(抗體)之量是否足夠,愛滋病毒皆以CD4此抗原為之接合,並進入T細胞內進行繁殖。計算CD4之單位為(/mm^3)

本文為中正大學「科學新聞與生活」通識課程同學作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8
活躍星系核_96
752 篇文章 ・ 120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1

6
0

文字

分享

1
6
0
讓愛滋與你和平共存,一起掌握 U=U 共識!
careonline_96
・2021/10/28 ・2457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讓愛滋與你和平共存,一起掌握U=U共識!感染科醫師圖解說明

確診感染愛滋病毒,對三十多歲的陳小姐一開始相當衝擊,但是經過抗病毒藥物的穩定治療後,血液中的病毒量大幅降低,已連續數月都控制於驗不到病毒的狀態。

某日回診時,陳小姐問:「醫師,我還有機會懷孕、生小孩嗎?」

「可以喔!」醫師點點頭,肯定地說:「只要能好好治療,繼續將愛滋病毒量維持檢驗不到狀況,便沒有傳染風險,也可以懷孕、生產!」

許多愛滋感染者在確診後,會變得沮喪、自我懷疑,認為自己不能再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並承受外界異樣眼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內科部感染科主治醫師顧文瑋醫師指出,其實感染者若能穩定接受服藥治療,便可有效控制且降低血液中的病毒量,轉變如慢性病一般,同樣可以孕育下一代。

穩定治療、定期追蹤、掌握 U = U,愛滋慢性化,醫病勇敢溝通很重要!

愛滋病是由愛滋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簡稱HIV)感染,導致病患身體免疫力降低,出現各種疾病症狀,又稱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IDS)。

從 1980 年代開始,愛滋病與愛滋感染受到全球關注,過去種種迷思導致感染者遭受歧視困境,現今治療進步,愛滋感染已慢性化!

顧文瑋醫師解釋,愛滋病毒主要透過血液、體液傳染,但是傳染力與病毒含量多寡十分有關!「新冠疫情讓大家對病毒量的概念較為清晰!如同感染者的口水、汗水、尿液、糞便等皆不具傳染力。日常中與感染者一起上課、說話、游泳、共餐、洗衣服,都不會遭到傳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目前抗病毒藥物已可有效降低並控制愛滋病毒量。顧文瑋醫師說,根據研究證實,當愛滋感染者接受穩定服藥治療,讓病毒量低到偵測不到時,便不會把愛滋病毒傳給性伴侶,這就是國際重要共識「U = U」。

掌握國際U = U

何謂 U=U?檢測不到愛滋病毒,便不具傳染力

「U = U」中的第一個 U 是 Undetectable,即「檢測不到病毒」;第二個 U 是 Untransmittable,即「不具傳染力」。

顧文瑋醫師說明,愛滋感染者在穩定接受抗病毒治療後,若持續穩定追蹤血液中病毒量,控制於測不到(低於 200 copies/ml)達六個月以上,其傳播病毒的風險是可忽略的。

「後來陳小姐回診時,穩定交往的男朋友也會陪同,主動了解用藥狀況,以及未來懷孕、生產該注意的事項。」顧文瑋醫師分享,「妥善穩定治療,讓愛滋病毒低到測不到,便沒有傳染風險,是非常重要的觀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愛滋防治成績卓越

感染者與醫師攜手向前,掌握 U=U! 台灣愛滋防治成績更卓越!

防治愛滋在世界各國皆是重要的任務,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UNAIDS)就曾提出 3 個「90-90-90」的目標,希冀 2030 終結愛滋感染,期待朝向完善、全人的愛滋照護前進。

台灣經過多方努力,已達成「90-92-95」的成績,可謂領先亞洲其他國家;表示 90% 愛滋感染者已知自己的感染狀況;92% 已知感染狀況者已穩定接受服藥治療;95% 穩定治療者能有效控制病毒量,達到 U=U!

「我們希望宣導 U = U 的概念,讓愛滋感染者理解抗病毒治療的重要性,只要穩定接受藥物治療,即可將愛滋感染轉成一慢性病,對於感染者來說,也不會持續承受巨大壓力。」顧文瑋醫師強調,「面對愛滋感染是一輩子的事情,如同一般慢性病控制!感染者若有任何治療或身體健康疑問,都可以主動提出與醫療團隊討論,醫師才能根據生活、工作的需求,適時調整藥物。」

主動積極防治愛,讓愛無礙不困難!

主動積極防治愛,讓愛無礙不困難!

除了感染者自身積極治療外,民眾應更加全面理解、認識愛滋感染,並放下過去的焦慮與歧見。目前也越來越多臨床醫師願意主動了解愛滋治療、U=U 國際共識,並加入以人為本的病患照護。醫師們更在意如何為病患提供適合的治療與幫助,看重疾病治療本身而非存有歧視眼光,不論是民眾、醫護、政府與感染者,我們都希望一同營造更友善、平等的環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顧文瑋醫師叮嚀,感染愛滋僅有高風險行為,並沒有特定族群之分!民眾應維持單一固定性伴侶,性行為時務必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可同時預防其他性傳染病感染。疾病管制署目前也有提供免費匿名愛滋篩檢,只要有性行為的民眾,建議至少進行一次篩檢;若有無套性行為者,建議每年至少進行一次篩檢;若為高風險感染者,建議每 3 至 6 個月篩檢一次。一旦感染需及早就醫治療,並檢驗愛滋病毒,切勿共用注射針頭、針筒、稀釋液。懷孕婦女需接受愛滋病毒檢查,若確診,便要儘快接受治療、穩定控制病毒量,讓愛無礙不困難。民眾對愛滋感染與愛滋病有任何疑問,務必諮詢專業醫療人員!


更多愛滋衛教資訊,請參考以下協會:

台灣露德協會

台灣基地協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

台灣愛之希望協會

台灣紅絲帶基金會

所有討論 1
careonline_96
447 篇文章 ・ 270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2

9
2

文字

分享

2
9
2
母體的免疫特區:為什麼子宮不會排斥胎兒?——《我們為什麼還沒有死掉?》
麥田出版_96
・2021/10/22 ・2258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 作者/伊丹.班—巴拉克
• 譯者/傅賀

說來奇怪,人們早在十七世紀就開始嘗試輸血了。當然,最初人們並不瞭解血型或關於血液的其他基本事實,但他們已經開始把血液從一個人的身體輸到另一個人的身體裡,事實上,這無疑等於謀殺(現在眾所周知的 ABO 血型劃分是從一九○○年開始的)。

人們嘗試了各種類型的實驗和手段:把一隻動物的血輸進另一隻動物,把動物的血輸進人體,把一個人的血輸進另一個人體內,等等。

說得客氣一點,結果有好有壞,不過,在出現了一、兩例死亡事件之後,法國立法禁止了輸血。在接下來的一個半世紀裡,輸血幾乎銷聲匿跡。到了十九世紀,這項操作又重新引起了人們的興趣。時至今日,只要確保血型匹配,輸血就是安全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時至今日,只要確保血型匹配,輸血就是安全的。圖/Pixabay

這就是血液的情況。相對來說,輸血比較簡單,但是要在人與人之間移植其他細胞或組織,就困難多了。隨著移植技術的進步,人們可以從供體那裡接受心臟、腎臟、肝臟,以及其他器官,但是受體會出現排斥。受體的免疫系統會馬上識別出一大塊外來物質進入了身體,並試圖反抗。即使移植的器官來自最匹配的供體,受體患者也需要接受免疫抑制藥物治療,來緩解它們對「入侵器官」的免疫排斥。通常來說,人體並不會輕易接納外來物質——在上一章裡,我描述了人體不接納它們的一些方式。

但是,即便我們知道了這些事實,直到一九五三年,才有人試著來認真思考懷孕這件事:在十月懷胎的過程中,孕婦可以跟肚子裡的孩子和平相處,似乎沒有什麼負面效應。顯然,孩子並不是母親的簡單複製品,他們的免疫組成也不盡相同——因為胎兒有一半的基因來自父親,因此遺傳重組之後產生了一個明顯不同的新個體。

所以,問題是,母親如何容忍了體內的另一個生命呢

我們的生殖策略(即「用一個人來孵育另一個人」)裡有許多未解之謎,這不過是其中一個較不明顯並且格外難解的問題而已。事實上,即使在今天,我們也不清楚孕婦容忍胎兒的生理機制。我們知道,母親依然會對所有其他的外來物質產生免疫反應,我們也知道胎兒並沒有與母親的免疫系統在生理上完全隔離,受到特殊庇護。貌似孕婦與胎兒的關係裡有一些特殊而且非常複雜的事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孕婦與胎兒的關係裡有一些特殊而且非常複雜的事情。圖/Pexels

這可能早在受精之初就開始了。從那時起,母親的身體就開始逐漸習慣父親的基因。在懷孕的早期,發育中的胚胎就與母親的子宮開啟了複雜的對話。胚胎不僅躲在胎盤背後來逃避母親的免疫反應,而且還分泌一些分子用來針對性地防禦母親的免疫細胞,因為後者更危險。母親的自然殺手細胞和 T 細胞在胎盤外盤旋,但是它們並不是為了殺死胚胎細胞,而是轉入調控模式,開始釋放出抑制免疫反應的訊號,並確保胚胎安全進入子宮(同時促進胚胎的血管生長,這對胎兒來說是好事)。同時,胚胎細胞也不會表達第一型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分子,以逃避免疫監視(有些感染病毒也使用這種策略來逃避免疫監視和攻擊)。此外,母親的免疫系統接觸胎兒的蛋白質並開始學著容忍它們。

除此之外,母親的免疫系統也會受到廣泛且微妙的抑制——但不嚴重,因為孕婦仍然能夠抵禦感染。整個免疫系統會下調一級。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女性的自體免疫疾病在懷孕期間會有所緩解。

目前我們的理解是這樣的:在不同類型的細胞和訊號的作用下,子宮成了免疫系統的特區(其他免疫特區還包括大腦、眼睛和睪丸),更少發生發炎。胚胎與母親的免疫細胞會進行活躍的對話,它們能在整個孕期和平相處。

在不同類型的細胞和訊號的作用下,子宮成了免疫系統的特區,更少發生發炎。圖/Pexels

當然,這個過程可能會出錯,而且偶爾也的確會出錯。當出現問題的時候,母親就會對胎兒發生免疫反應。在極端的情況下,這可能會導致女性不孕。在懷孕的早期,它可能會引起自然流產;在懷孕後期,這可能會引起一種叫作「子癇前症」的發炎反應,對母子都非常危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說一件有點詭異的事情:胚胎細胞有辦法從胎盤中游離出去,進入母親的血液系統。

之前有理論認為,這也許是為了下調母親的整個免疫系統,使它對胎兒的出現做足準備,這可能也是母嬰對話的一部分。但是,最近幾年,研究者發現事情可能沒有那麼簡單:有些胚胎細胞即使在分娩之後仍然在母親的血液裡逗留——事實上,可以在分娩之後存活數年,從免疫學的角度看,這真說不通。研究者發現,它們會出現在母親的許多組織裡——包括肝臟、心臟,甚至大腦——它們可以發育成熟,變成正常的肝臟、心臟或是腦細胞,留在母親體內。讓我再說一遍:由於我妻子生了我的孩子,她體內和大腦裡的一些細胞現在也有我的基因了。這被稱為母胎微嵌合。目前沒人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本文摘自《我們為什麼還沒有死掉?》,2020 年 9 月,麥田出版

所有討論 2
麥田出版_96
24 篇文章 ・ 15 位粉絲
1992,麥田裡播下了種籽…… 耕耘多年,麥田在摸索中成長,然後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以人文精神為主軸的出版體。從第一本文學小說到人文、歷史、軍事、生活。麥田繼續生存、繼續成長,希圖得到眾多讀者對麥田出版的堅持認同,並成為讀者閱讀生活裡的一個重要部分。

8

0
0

文字

分享

8
0
0
從「台大愛滋器官捐贈事件」報導 檢視自己對愛滋了解多少
活躍星系核_96
・2012/01/26 ・1533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13 ・六年級

文 /江蘊生

去年八月,台大愛滋器官捐贈事件,引發社會軒然大波。各家媒體以斗大聳動的標題報導

「得知移植到愛滋器官,患者激動『難以接受』」(自由時報)
「移植愛滋男器官,離譜的台大醫院病患、醫護52人陷愛滋恐懼」(聯合報)
「台大醫院闖大禍,誤移植愛滋器官,5受贈者幾確定感染」(蘋果日報)

蘋果日報當天就以這樣「幾確定感染」的字眼刊登。媒體記者疏於理解即做出這樣的報導,令人遺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愛滋病的傳染方式包含血液、精液、性交時的分泌物交流,此次器官移植確實會造成體液的交流,但受捐贈器官者是否就會感染愛滋,卻不是絕對。

以此次案例,幾位受捐贈者「確定」自己有感染愛滋的機會,於一到兩周內做出預防性投藥,其實不會有任何愛滋病毒(HIV)餘留於體內的機率極高,愛滋病毒於體內並非完全無法清除。在有效時限內投藥,受贈者可能只是偽陽性,投藥療程結束後就完全沒有愛滋的帶原。

再觀自由時報與聯合報的報導,兩報都在還沒了解愛滋感染者生活之前,就用這種聳動且容易讓閱聽者對愛滋有所誤解的標題做為報導。

愛滋感染者雖然無法經由藥物而完全根除,但目前的藥物可以控制愛滋感染者體內的病毒量。過去我們印象中對於愛滋病患「全身起囊泡」、「只有十幾年壽命」等等的觀念,早就已經在日新月異的醫療科技中被排除。愛滋感染者的平均壽命也只比未感染的人低不到一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愛滋感染者最重要的兩個需要關切的身體數值,為CD4與體內愛滋病毒的病毒量,其中CD4為偵測體內T淋巴細胞之數量,為免疫反應的中心細胞。人體如遭受到一般病毒攻擊,都是由T細胞反擊病毒之入侵,消滅一般病毒。但愛滋病毒則專門攻擊人體內T細胞,使人體的免疫系統受到破壞,而無法抵抗外界其他病毒之入侵。大部分的愛滋感染者(HIV+),在體內CD4尚未低於200、病毒量未達100,000以前,都無須經由藥物控制體內之病毒量。其生活跟一般未感染愛滋的人,沒有任何差別。只需定期到醫院追蹤個人CD4與病毒量數據,控制在一定的範圍之中。

愛滋病患(AIDS)與愛滋感染者(HIV+)其實並不相同,愛滋病患是必須達到CD4低於250、病毒量達到一定數值,其身體免疫力已經漸漸無法抵擋外界病毒攻擊,才能稱得上AIDS愛滋病患。一般都只算是「愛滋感染者」(HIV+)。

目前法令禁止HIV+的帶原者捐贈器官,但如果今天你是一位急需器官移植的患者,而捐贈者剛好有HIV的帶原,你會如何選擇?沒了這個器官就是死路一條,要了這個器官就是愛滋帶原。

當然,這種假設性的問題不太可能存在,因為台灣的法令明令禁止愛滋器官移植到他人身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愛滋病在大眾的想像中仍存有許多的誤會與偏見,愛滋感染者也不例外。因為社會大眾的不了解與歧視,讓許多愛滋感染者不敢公開自己已受到感染的事實,甚至不知道感染之後該如何面對自己的感情問題、家庭、周遭朋友。也因此,剛感染愛滋的朋友們常活在愛滋的恐懼之中不敢透露,疏忽掉很多愛滋感染後的資訊。正視並且真正了解愛滋,才能真正屏除社會大眾對於愛滋的偏見與誤會。學習怎麼樣與愛滋相處,才是解決愛滋問題的不二法門。

此次媒體對於報導愛滋的疏漏,以導致社會大眾對於器官捐贈者家庭的輿論壓力,確確實實的展現出整個社會對於愛滋的歧視與誤會。經過這次事件,我們更應該去試圖了解,有關於愛滋病的正確資訊,並且試圖了解如何與愛滋帶原者、愛滋病患相處,減少存在於大眾之間的歧視。也期盼在進步的科技帶動之下,能夠早日尋找到完全根除愛滋的方法。

[新聞小辭典]

陽性-HIV病毒帶原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陰性-非HIV病毒帶原者

偽陽性-目前為HIV病毒帶原者,有機會清除體內病毒餘留。

CD4-為附在T淋巴細胞上之抗原,其偵測愛滋帶原者的CD4數量,為偵測其體內T細胞(抗體)之量是否足夠,愛滋病毒皆以CD4此抗原為之接合,並進入T細胞內進行繁殖。計算CD4之單位為(/mm^3)

本文為中正大學「科學新聞與生活」通識課程同學作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8
活躍星系核_96
752 篇文章 ・ 120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