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外遇假的說:我們真的能不執著嗎?

海苔熊
・2016/07/13 ・6315字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SR值 531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陣子海濤法師的「外遇假的說」非常火紅,根據法師的說法,當你看到老公和外遇對象抓姦在床的時候,只要把門關起來告訴自己:假的,然後繼續打坐,因為當真你就會生氣。雖然過去已經寫過很多有關於外遇小三和劈腿的文章了[1],不過這裡我還是想要討論兩點:

fb
1.當作假的,真的OK了嗎?

根據過去關於創傷的研究發現,不論是被劈腿、被外遇、被分手、親人死亡、或被虐待遺棄,許多人一開始的確會採取「否認」的態度,事實上根據 Bruce Fiser的悲傷階段理論,否認往往是第一步嗎?「假的!」這個想法,或許在在面對創傷的一開始,也有它的作用,但如果長期都用這種壓抑的方法來面對,反而有更多適應上的困難和症狀(請參考「看不見的背叛」一文,或是「背叛的第二道陰影」演講),這就是所謂的「盲視背叛」(betrayal blindness)(DePrince、Freyd,2004Freyd、Martorello、Alvarado、Hayes與Christman,1998)。

最有名的一個壓抑研究就是白熊實驗(white bear experiment)(Rassin,2003),不信我們現在這裡就來做做看。

等一下在看這三行字的時候千萬不可以想到海濤法師,千萬不可以想到他揮手說「假的」的畫面,嘗試看看。千萬不可以想到喔!
第一行。不可以想到喔,那是假的!
第二行。不可以想到海濤法師喔。
第三行。不可以想到他的臉和手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怎麼樣,你是不是滿腦子都是海濤法師開口說「假的」那個畫面?

fb

對於我們內心所抗拒的事情,往往越是壓抑,越是鮮明。就連這種和你關聯性很小的事情,都容易變成侵入性思考(intrusive thoughts)(Hoping、de Jong-Meyer,2003),更何況是外遇?

在實徵研究上面,真正有效可以處理哀傷和失落的方法,在親人逝去方面,其實是另外一個法師說的: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王純娟,2006蔡佩真,2007),不過如果要談到背叛和外遇,可能歷程更複雜、更長、更反覆,實在難歸結出一個一勞永逸的步驟(徐西森、連廷嘉,2004黃貴美,1991董智慧,2009簡春安,1991),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學者王慧琦的系列研究(王慧琦,20102012a2012b2014)(不過究竟是什麼樣的因緣,會讓一個學者長年對外遇和寬恕有興趣呢?學姊秀秀叮嚀我:不要問,很可怕)。

不要問,很可怕。source:Pearl Pirie

不要問,很可怕。source:Pearl Pirie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畢竟我們還是想知道那些「歷經外遇」的人是怎麼渡過的,所以還是來回顧一下王慧琦的研究。王慧琦(2014)深度訪談了8位配偶外遇的婦女,發現它們的「放下」或「寬恕」,其實是一個相當漫長的歷程(見下表一),至少要經歷5個時期,換句話說,「不執著」並不是一個「點」,而是需要時間去沈澱。

表一:配偶外遇者之復原歷程,本表引自王慧琦(2014)
階段 時期 特性
1 自我破碎時期 被背叛時,自我支離破碎
2 殘補修復時期 復原路上,修補自己的破碎
3 同伴力量時期 感到自己不孤單,獲得從同伴而來的力量
4 愛與肯定時期 感到自己被愛,有價值
5 價值提升時期 發現自己可以轉換不幸經驗,而成為別人的幫助

如果伴侶外遇,你會選擇原諒還是離開?那些選擇原諒的人,「為什麼」可以選擇原諒?王慧琦(2014)也歸納出了6種能夠促使寬恕形成的原因,包括:

  • 消極部分:否認受傷(不願意正視自己的傷)、心軟、接受現實
  • 積極部分:負起責任、願意體諒對方、從中超脫或尋求宗教慰藉。

發現了嗎(我看到這結果也驚呆了)?如果你的心中想要的是原諒對方,那麼或許「假的」、「宗教」、「心軟」、「體諒」等等想法,的確是與「寬恕」有關的。但是,即使是這樣,「寬恕不是一件事情,而是一種持續的心理狀態,它就像一個旅程的起點,而不是終點,沒有人能使這趟旅程變得更快或更容易」(Pritchard ,2008,引自王慧琦(2014)文本),事實上,王慧琦的研究也發現,如果這份寬恕只是為了「操控」對方、「表現出」寬宏大量,或是「配合對方期待」的「假性寬恕」,終究會面臨許多的反覆掙扎,而唯有透過不斷地從傷害中找到意義、重複地在原諒/不原諒中徘徊(當然對方是否有道歉也是重要因素),才能漸漸展現出無愧於心的「真實的寬恕」(有沒有很複雜)。

簡單地說,人非聖賢,如果你在事發的第一秒就說自己能夠「不執著」,那麼你看到的外遇是「真的」,但你的寬恕是「假的」。與其解釋成「否認」促進寬恕,我想更適當的方式或許是理解成「為了要繼續維繫這段關係的人,一開始會選擇否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什麼樣的人,容易把它當假的?

再來的問題是,如果「盲視背叛」是一種自欺欺人的事,那為什麼會被我們演化留下來?是不是有一些「特定的人」傾向採取這樣的方式?我有想過依戀風格(Attachment Style)或許是一個可能 ,昨天跟朋友鯨魚討論,會不會「假的」這種說法,或者是「盲視背叛」,在特定的時間(事件剛發生)、特定依戀風格,有它適應上的意義?否則「否認」怎麼這麼常被使用(關於否認的好處,請右轉佛洛依德:踢貓的故事──佛洛伊德與防衛機制)?

表二:Ainsworth(1979)陌生人情境研究中,4種依戀風格的人的反應
依戀風格 安全型 焦慮型 逃避型

矛盾/紊亂型

重要他人在身邊

安全、自在的探索周邊 焦慮(擔心他隨時會不愛、會離開) 逃避和忽視

??

重要他人不在時

焦慮、哭泣 沮喪、難過 不表現出情緒

??

重要他人回來時 重新靠近,並感到安全。 憤怒、抗議 沒有特殊反應

??

本表整理自:黃之盈(2016)。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35種練習,揮別婚姻地雷,找回幸福。台灣:寶瓶文化。

以依戀風格為例,在Ainsworth(1979)經典的陌生人情境研究中,媽媽離開孩子之後,一個陌生人進來,接著陌生人離開,最後媽媽又回來,孩子在過程中同樣可能經歷被丟下、被背叛的情緒(見上表二),所以焦慮依戀的孩子會很生氣的大哭大鬧,但逃避依戀的孩子傾向忽視父母,不表現出任何情緒。倘若我們的戀愛關係真的是的幼年與父母依戀的延伸(Hazan & Shaver,1987),那麼會不會:

  • 逃避依戀:這些逃避依戀的小孩長大之後,再次面對被丟下、被背叛的情緒時,也會「當做沒發生」?
  • 焦慮依戀:又或者,如果王慧琦(2014)中提到「想要繼續維繫關係者可能會選擇視而不見」,會不會怕被丟下的焦慮依戀者,也容易選擇「我看不見」?
  • 矛盾依戀:亦或者,焦慮與逃避混合的矛盾依戀者,同時具有上述兩個特徵,更容易盲視背叛?

當然,上述這些推想這只是猜測,還需要更多證據支持。

3.真的有的人可以「不去執著」嗎?

法師說:不去執著你就不會生氣了,問題是我們真的可以不執著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source:Krista Baltroka
source:Krista Baltroka

對於「某些人」似乎是可以的,至少在「一般事件」上。

Sahdra、Shaver等人Brown(2010)花了很多時間把「不執著」的特質和一些正向心理學的概念做相關,結果發現,越是不執著的人:在親密關係當中安全感較高(secure attachment)、正念(內觀,mindfulness)較高、心理幸福感也較高(psychological wellbeing),「不執著」簡直是一個好棒棒的東西啊。

但朋友佩姬提出疑問,「特質」上不執著的人,在伴碰上侶外遇這麼大的事件發生時,真的可以不執著嗎?老實說,我不知道(鄭國威語氣)。就我所知這個問卷目前還沒有應用到外遇上面(樣本難尋阿),歡迎想做這系列研究的寫信給我,我們可以合作(認真,haitaibear@gmail.com)!

不過,多年前,國內的趙舒禾老師看到國外這個「不執著量表」(nonattachment scale)覺得很不錯,把翻譯成中文版(趙舒禾、陳秉華,2013),想當年我們在台大討論的時候,看到老師做很多信效度的檢核,大家都覺得應該是一個不錯的問卷,沒想到我到彰師大唸書之後,報告這個問卷時,這問卷竟然被一群諮商實務工作者批評的滿頭包——既然是自陳量表,那些說自己不執著的人真的不執著嗎?況且,趙舒禾老師收集的樣本是「國軍部隊之官士兵313人」,這真的能夠反映真實的狀況嗎?(當過兵的應該知道我在說的是什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實,「正反意見都有」本來就是科學的現況,說這麼多不如大列出部分題項讓大家看看,你是個不執著的人嗎?這個問卷真的能測到不執著嗎?(最低1分,表示非常不符合自己的狀況,最高6分,表示非常符合自己的狀況)

  • 我不會想要佔有我所愛的人
  • 我不必花所有心思去抓住我所愛的人,如果他們想離開,我就讓他們走
  • 我能承認我的缺點而不用感到羞愧或尷尬
  • 在重大的失落後,我能坦然面對哀傷,不會讓我無力面對生活中的要求
  • 我不會想佔有我所擁有的東西

在趙老師的研究中,平均是4.09分(標準差0.72),有不錯的信度(內部一致性 Cronbach’s α係數為 .93),不執著者中庸思維、自我決定(自己可以決定自己想做的事)、幸福感較高,焦慮與壓力較小。

如果要質疑樣本的話,其實Sahdra等人(2010)原始的研究當中,的確收了四個不同地方的資料(有成人有學生),也測量了許多相關的變項,所以樣本外推和信度、效度應該不是問題,但在我們文化當中,家醜不可外揚、如果真的要做的話,似乎需要加入社會讚許(social desirability)(Crowne、Marlowe,1960)來控制填寫問卷者說謊的程度。

畢竟,有些時候我們之所以把放下掛在嘴上,並不是因為自己真的可以放下了,反而因為自己放不下(見下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345289

4.法師說:「哪個男人沒有外遇」?洗金捏嗎?

按法師的說法,聽起來好像背叛機率是100%,不過根據Watkins與Boon(2016)最新的回顧研究顯示,真實的情況是:
  1. 1.有9%的人承認在過去的時間裡面,至少有過一次背叛他的伴侶,但只有5%覺得伴侶曾背叛他們(剩下的4%的人:假的!我的眼睛業障重阿!)
  2. 過去國外研究中,最「低估」的背叛機率是14%
你說那是歪國人的樣本阿!我們也會這樣嗎?老實說,我們並沒有比較低……
  1. 根據台灣學者張筱君、阮芳賦、簡上淇 (2013)的一項研究,詢問231個參與者,其中含男性119位,發現男性(至少在問卷中承認)背叛率是29.4%,女性是17.9%。
  2. 外遇的對象,通常是同事或朋友(占男性外遇對象的49.4%,女性外遇對象的60%)。不過,男性外遇對象的第二名是「不認識的人」(44.9%),女性的外遇對象第二名是前任(25.7%)。

小結:
  1. 當你在路上看到有閃光在喇舌很機車的時候,轉過身來告訴自己:「暫時的!他們每5對就會有一對,同時也和別人喇舌。」
  2. 小心,匪諜!就在你身邊~~(可是你假裝看不見……)

5.如果我的女朋友劈腿或外遇怎麼辦?

如果真的要說的話,倒是有人做出「禱告」和降低外遇的相關(莫非還是美江獲勝?),Fincham、Lambert等人Beach(2010)透過三個研究發現,連續禱告4週者相較於控制組(想正向的事情),「伴侶外浪漫行為」(extradyadic romantic behavior)較少,因為他們更傾向認為這段關係是神聖的(sacred)[2]。

說了這麼多,如果有一天你回家打開門發現你的女朋友在床上和別的男人正在歡愉,該怎麼辦?

醒醒吧,你沒有女朋友。

Unknown-5

註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延伸閱讀:

  • Ainsworth, M. D. S. (1979). Infant-Mother Attachment. American Psychologist, 34(10), 932-937.
  • Crowne, D. P.、Marlowe, D. (1960)。 A New Scale Of Social Desirability Independent Of Psychopathology。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24(4),頁 349-354。 doi: 10.1037/h0047358
  • DePrince, A. P.、Freyd, J. J. (2004)。 Forgetting trauma stimuli[Article]。Psychological Science 15(7),頁 488-492。 doi: 10.1111/j.0956-7976.2004.00706.x
  • Fincham, F. D.、Lambert, N. M.、Beach, S. R. H. (2010)。 Faith and Unfaithfulness: Can Praying for Your Partner Reduce Infidelity?。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9(4),頁 649-659。 doi: 10.1037/a0019628
  • Freyd, J. J.、Martorello, S. R.、Alvarado, J. S.、Hayes, A. E.、Christman, J. C. (1998)。 Cognitive environments and dissociative tendencies: Performance on the standard stroop task for high versus low dissociators。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12,頁 S91-S103。 doi: 10.1002/(sici)1099-0720(199812)12:7<s91::aid-acp599>3.0.co;2-z
  • Hazan, C., & Shaver, P. (1987). 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3), 511-524.
  • Hoping, W.、de Jong-Meyer, R. (2003)。 Differentiating unwanted intrusive thoughts from thought suppression: what does the White Bear Suppression Inventory measure?。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4(6),頁 1049-1055。
  • Lambert, N. M.、Fincham, F. D.、Braithwaite, S. R.、Graham, S. M.、Beach, S. R. H. (2009)。 Can Prayer Increase Gratitude?。Psychology of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 1(3),頁 139-149。 doi: 10.1037/a0016731
  • Rassin, E. (2003)。 The White Bear Suppression Inventory (WBSI) focuses on failing suppression attempts。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7(4),頁 285-298。 doi: 10.1002/per.478
  • Sahdra, B. K.、Shaver, P. R.、Brown, K. W. (2010)。 A Scale to Measure Nonattachment: A Buddhist Complement to Western Research on Attachment and Adaptive Functioning[Articl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92(2),頁 116-127。 doi: 10.1080/00223890903425960
  • Watkins, S. J., & Boon S. D. (2016). Expectations regarding partner fidelity in dating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3, 237-256.
  • 王純娟 (2006)。 哀傷或不哀傷?當西方的哀傷治療過上台灣的宗教信仰與民俗[An Exploration of the Encounter of Grief Therapy and Taiwan’s Mourning Rituals and Religious Beliefs]。生死學研究(3),頁 93-131。
  • 王慧琦 (2010)。 成年已婚者寬恕型態之初探研究。朝陽人文社會學刊
  • 王慧琦 (2012a)。 外遇婚姻的危機-從八位配偶外遇者的角度。朝陽人文社會學刊
  • 王慧琦 (2012b)。 妻子面對丈夫外遇之因應策略。朝陽人文社會學刊
  • 王慧琦 (2014)。 配偶外遇之寬恕研究:從妻子角度出發[A Study of Forgiveness of Extramarital Affairs: The Perspective of Wives]。臺大社會工作學刊(30),頁 91-138。 doi: 10.6171/ntuswr2014.30.03
  • 徐西森、連廷嘉 (2004)。 婚變婦女因應婚姻危機歷程之初探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
  • 張筱君、阮芳賦、簡上淇 (2013)。 已婚與未婚男女在婚姻與外遇認知之調查研究[The study in the survey of the marriage and the affairs cognition:for married and single men and women.]。人文社會電子學報, 9(1),頁 17-38。
  • 黃之盈(2016)。從此,不再複製父母婚姻:35種練習,揮別婚姻地雷,找回幸福。台灣:寶瓶文化。
  • 黃貴美(1991)。 外遇問題原因探討。載於黃貴美(主編), 變調的樂章:外遇問題探討。(頁 31-38)。 台北: 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 董智慧(2009)。外遇後婚姻關係變化歷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所,台灣。
  • 趙舒禾、陳秉華 (2013)。 不執著量表在台灣之中文化信、效度分析及其與心理健康之關係[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Nonattachment Scale: Reliability, Valid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Mental Health]。教育心理學報 45(1),頁 121-139。 doi: 10.6251/bep.20121101.2
  • 蔡佩真 (2007)。 宗教信仰與喪親者的悲傷療癒[The Religion and Grief Healing]。安寧療護雜誌 12(4),頁 385-394。 doi: 10.6537/tjhpc.2007.12(4).2
  • 簡春安(1991)。外遇的分析與處置。台北:張老師文化。
文章難易度
海苔熊
70 篇文章 ・ 470 位粉絲
在多次受傷之後,我們數度懷疑自己是否失去了愛人的能力,殊不知我們真正失去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己的勇氣。 經歷了幾段感情,念了一些書籍,發現了解與頓悟總在分手後,希望藉由這個平台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與閱讀心得整理,幫助(?)一些跟我一樣曾經或正在感情世界迷網的夥伴,用更健康的觀點看待愛情,學著從喜歡自己開始,到敏感於周遭的重要他人,最後能用自己的雙手溫暖世界。 研究領域主要在親密關係,包括愛情風格相似性,遠距離戀愛的可能性,與不安全依戀者在網誌或書寫中所透露出的訊息。 P.s.照片中是我的設計師好友Joy et Joséphine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相處出現問題,才會出現第三者?從卡普曼三角透視《我們不能是朋友》的內心戲
雞湯來了
・2019/09/06 ・239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30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雞湯來了王韻捷
校稿/雞湯來了張芷晴、陳世芃
製圖/雞湯來了黃珮甄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黎皓一對著周惟惟說:「這一切都是因為褚克桓,他出現,你就變了」
周惟惟:「對!我變了,你也變了。你的世界已經變得沒有我的空間了!」
黎皓一:「你的空間一直都在,是你走掉了!」

看似老套的小三劇情,其實夾雜著看不見的關係問題。

到底周惟惟口中所說的「空間」是什麼?黎皓一總是照著計劃來,規定一天只能吃150元,週一到週五不能睡在一起,僅管惟惟是那麼的想念他,想要更靠近他,但皓一卻一再以「約定好的計畫」來推遲惟惟。讓惟惟不禁產生了「你的計劃比我還要重要」的感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似乎原本是「共同約定」的計畫,在惟惟心中卻默默變成了「皓一的計畫」,而皓一並沒有發覺,且在後續的溝通、爭吵之中仍無法理解周惟惟口中所說的「空間」。其實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但問題不在於改變,而是不斷地在兩人改變的過程中保持理解彼此。

檢視相處的問題:用「卡普曼三角」看人際互動

在電視劇《我們不能是朋友》 中,每當黎皓一在面對周惟惟提出的問題時,他總是回答「都是褚克桓對不對……」。這樣的答覆似乎沒有回應、理解周惟惟的需求,反而把責任歸咎於他處,更讓周惟惟心裡感到難過,覺得對方心裡已經沒有自己的空間了。但到底是為什麼黎皓一總是認為問題是褚克桓,而不是他自己跟周惟惟呢?

這個狀態我們可以試著用卡普曼戲劇三角來看看。卡普曼戲劇三角形是 1989 年由美國精神科醫師斯提芬・卡普曼(stephen Karpman)提出的人際模式互動溝通模型。這個理論概念源自於 TA 人際關係溝通分析學派的理論,他認為人們在團體中會因為各種環境、情境因素,進而被迫扮演三種角色:迫害者(Persecutor) 、拯救者(Rescuer) 和受害者 (Victim) 。

  • 迫害者(Persecutor):傾向把別人看得比較低下、較差,容易貶低別人。
  • 拯救者(Rescuer):與迫害者相同的地方是把別人看得比較低下,但他試圖從較高的位置幫助人,他傾向認為「我必須幫助別人,因為他們不夠好無法幫助自己」。
  • 受害者(Victim):認爲自己比較低下、較差,傾向尋求迫害者貶低自己,或是尋求拯救者提供幫助,而認為自己無法幫助自己。

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人們可能傾向快速的成為「受害者」,「受害者」經常覺得被問題壓得很辛苦,甚至到自悲自憐的地步,常常抱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待在這個位置是非常不舒服的,於是乎我們很可能接著轉變角色成為「迫害者」,心存責怪、自認優越、追求完美,會非常憤怒的逃離正在承受的痛苦,於是開始把問題怪罪到別人的頭上。只要你找得到那個可以讓你怪罪的理由,就可以暫時不被懲罰,暫時不承擔責任,或是向外尋求幫助,讓別人擔任拯救者的角色。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衝突事件當中,三種角色可能都是不同人,或是在同一衝突中自己的角色也會有所轉變。

周惟惟提出分手,黎皓一面對不論是精神出軌還是肉體出軌的另一半,可以看見他非常快速的讓自己進入了受害者的角色,而無法看見關係中更深層的議題,更無法聽見周惟惟的內心訴求。最後甚至成為了「迫害者」的角色,不斷的批評、攻擊周惟惟,更讓彼此的關係惡化,讓周惟惟更想要逃開這段關係。

當我們過於快速、簡單地為這段關係下一個定論:「都是小三的出現,才害我們關係結束」,似乎這樣就能完全撇除掉自己在關係中的責任,好像所有錯都是別人造成成的,與我無關,我才是那個最可憐的受害者。

甚至黎皓一在最後扮演了「拯救者」的角色,用了不恰當的方式在辦公室向周惟惟求婚,試圖扮演一個英雄,去拯救那個你以為陷入危機的公主。難道皓一真的認為周惟惟要的是一場華麗、鋪張的求婚;而不是一個能真實看見自己,聽懂自己說話的伴侶?

覺察到自己陷入這樣的互動模式,我們能怎麼做?

當黎皓一認為周惟惟外遇劈腿後,不斷自怨自艾,甚至做出許多言語攻擊、不當行為。想避免卡在卡普曼三角模式之中,我們可以暫時先放下「受害者」角色所帶來的感受與情緒,再好好看一看關係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試著在關係中,練習用開放、不攻擊的態度好好溝通,我們可以試著這麼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停止責怪:停止責怪對方「你都變了」,取而代之的是回到當下,抱持著好奇的態度詢問對方發生什麼事?
  2. 辨認互動模式:釐清彼此在溝通、爭吵的過程中扮演了什麼樣的「受害者監牢」角色,並重新核對彼此真實的態度。
  3. 澄清議題:跳脫角色後,回到溝通的事件本身。譬如:黎皓一和周惟惟就需要繼續討論婚期延後,對彼此的意義,以及願意為彼此做的讓步、協調空間。

親密關係是沒有公式的,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也許我們可以試著精進溝通上的技巧,但回到現實層面,沒有絕對哪一種方法可以適用於所有的人,因此在關係上彼此傾聽、理解,慢慢的去尋找什麼樣的方式適合彼此。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 余蕙玲、張德芬譯(2014) 。 親密關係:通往靈魂之橋(原作者:CHRISTOPHER MOON) 。漫步文化:臺北市。

本文轉載自《雞湯來了》《我們不能是朋友》外遇、小三只是關係中的假議題 —從卡普曼三角透視皓一的內心戲

雞湯來了
51 篇文章 ・ 463 位粉絲
幸福,如何選擇?雞湯來了相信我們值得擁有更優質的家人關係。致力提供科學研究證實的家庭知識,讓您在家庭生活的日常、人生選擇的關卡,找到適合的方向。雞湯來了官網、雞湯來了FB

0

4
0

文字

分享

0
4
0
從《冰風暴》看劈腿的囚徒困局|囚徒困局系列(十)
林澤民_96
・2017/03/21 ・3803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74 ・九年級

夫妻或伴侶相親相愛,不用說那是很快樂的事。但如果一方劈腿,另有小王、小三、或炮友,即使並非不愛另一半,另一半也不能得到相愛深時那種全心全意的愛。至於劈腿的一方,如果你以為那一定是齊人之樂,你就錯了。

先不談另一半知道以後可能一哭二鬧三控告等麻煩,如果另一半也劈腿回報,則雙方的關係可能會陷入一個囚徒困局,也就是雙方陷於雙輸的泥淖中無法自拔。

《冰風暴》本事

李安 1997 年拍攝的電影《冰風暴》(The Ice Storm)便訴說了一個這樣的故事。《冰風暴》似乎是台灣觀眾較不熟悉的李安電影。它在美國發行有限、賣座不佳,但卻佳評如潮。有名的評論者 Gene Siskel 便讚它為 1997 年最佳電影。《冰風暴》獲多項電影獎的提名,贏得 1998 年瑞典電影學院 Guldbagge Award 最佳外國片大獎。2008 年,它獲得權威性的 Criterion Collection 收錄,與全世界名片光榮並列。

———-以下涉及劇情,不想爆雷請左轉離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Ben Hood和Elena Hood 夫妻,分別由Kevin Kline和Joan Allen 飾演。
source:IMDb

《冰風暴》的背景是美國  1970 年代初,那個發生水門事件、性解放的年代。居住在康乃狄克州小鎮的 Ben Hood 與 Elena Hood 結褵多年,育有一男一女。他們與鄰居 Jim Carver 與 Janey Carver兩家交好,常常聚會,可是 Ben 卻劈腿 Janey。

Ben Hood 和與其劈腿的鄰居 Janey Carver. source:IMDb

編按:要更能融入這篇文章請記得以下人物,尤其是標藍字的,分別為:

  • Hood 家:夫妻 Ben(夫) 與 Elena(妻),女兒 Wendy 和兒子 Paul
  • Carver 家:夫妻 Jim(夫) 與 Janey (妻),大兒子 Mikey 和小兒子 Sandy

在一次聚餐時, Elena 看到兩人親密互動,疑心大起。感恩節之後的黑色星期五,Ben 又不小心漏出口風,在 Elena 發飆之後,他直接承認與 Janey 有染,但說只是炮友(「沒有啦,技術上來說,不是妳所想的那樣。」)。不過當天已承諾參加社區另一朋友的晚宴,兩人還是依原定計劃在寒雨中驅車前往。

到了主人家才知道原來晚宴後要開「鑰匙趴」。這是當時在加州流行的換妻性愛趴:各家把汽車鑰匙丟入一個大碗裏頭,然後太太們依序隨機取出一把,便由鑰匙主人開車載回家春宵一度。Ben 與 Elena 起初還猶豫,但 Elena 看到 Janey 夫妻也在,以為 Ben 有目的而來,忿恨不已,把心一橫,堅持要參加。

抽鑰匙時,Janey 先抽到一位年輕帥哥,兩人攜手正要離開,Ben 竟然醋勁大發,上前阻止,卻又不勝酒力,跌倒在地,被扶去洗手間休息。Jim 在一旁看在眼裡,心中雪亮。最後,現場剩下 Elena 與 Jim 兩人,而碗裡只有 Ben 與 Jim 的鑰匙。Jim 面對鄰居好友,意興闌珊,Elena 卻拿起了他的鑰匙。Jim 雖然不願意,但Elena也不願意回家,他也只好答應開車兜兜風。誰知外頭氣溫驟降,寒雨結冰,下起了一場鋪天蓋地的冰風暴。Elena 與 Jim 互相扶持著走進車裡,兩人寒夜落寞,不免相憐相惜,在冰封的車廂裡天雷地火演出了激烈的車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Elena Hood 與 Jim Carver 在車裡翻雲覆雨。

就在這場錯誤的家庭喜劇進行的時候,悲劇正悄悄醞釀中。Ben 與 Elena 的女兒 Wendy 到 Carver家中找他們大兒子 Mikey。Mikey 不在,Wendy 留下來與小兒子 Sandy 鬼混。

Mikey Carver,由Elijah Wood飾演。 source:IMDb

Mikey 在外頭為一片白茫茫冰天凍地的奇妙景觀所震攝,晃神似地到處遊蕩,不幸觸及斷裂的高壓電線,倒斃路邊。此時醉意已消的 Ben 剛好開車回家經過,抱起 Mikey 的屍體送回 Carver家。Jim 剛送 Elena 到家不久後,看到兒子屍身,哀痛莫名;而 Janey 則被帥哥送回家後就整個人虛脫似地癱在床上,猶不知愛子已亡。

天將破曉,Ben 帶著 Elena 跟 Wendy 到火車站接回到紐約去鬼混了一夜、延遲返家的兒子 Paul。坐上車,Ben看著冰風暴中倖存的一家人,不禁悲從中來,失聲痛哭。Elena 輕輕拍著他的肩膀,喚著:「Ben!」

Ben Hood、Elena Hood和Wendy Hood。 source:IMDb

李安說原著裡 Ben 在冰上發現 Mikey 的屍身以及最後全家團圓這兩幕,是最感動他之處。而他的電影藝術,連原著者瑞克.穆迪(Rick Moody)看到結局都熱淚盈眶。Ben 在冰風暴之後悲泣,是因為他已經了然他與 Janey 的荒唐行徑所造成的囚徒困局遠不如一家相親相愛、平平安安的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賽局理論與囚徒困局

關於囚徒困局,請參考我發表在個人部落格泛科學的一系列文章,這裡簡略介紹賽局理論的基本概念:

  • 優勝策略:不論其他參賽者採取何種策略對自己都是比較有利的策略。
  • 納許均衡:沒有參賽者願意「單方面」改變策略的策略組合。
  • 伯瑞多最佳結果:參賽者無法「同時」改進的賽局結果。
  • 困局: 納許均衡不是伯瑞多最佳狀態的局面。

在劈腿賽局中,我們有兩位理性參賽者,Ben 跟 Elena。假設每個參賽者可以選擇「合作」或「背叛 」兩種策略,其選擇以追求個人最大快樂為目的:

  • 合作:全心地愛
  • 背叛:劈腿

我們用賽局理論的術語定義參賽者在四種不同情況下的收益:T 代表「誘惑」(Temptation),是一方合作一方背叛時背叛者的收益。R 代表「獎勵」(Reward),是雙方都合作時的收益。P 代表「懲罰」(Punishment),是雙方都背叛時的收益。S 代表「傻瓜的報酬」(Sucker’s Payoff),是一方合作一方背叛時合作者的收益。在劈腿賽局中,我們合理假設這四種收益分別是:

  • T(一方合作一方背叛時背叛者的收益)= 對方全部的愛(♥)+ 劈腿的樂趣( 🙂 )(註:這裡劈腿的樂趣係假設已經扣掉劈腿可能帶來的罪惡感的淨樂趣。)
  • R(雙方都合作時的收益)=對方全部的愛(♥)
  • P(雙方都背叛時的收益)=對方一半的愛(½♥)+ 劈腿的樂趣( 🙂 )
  • S(一方合作一方背叛時合作者的收益)= 對方一半的愛(½♥)

根據這些假設,我們得到下列賽局收益矩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假設 ½♥ > 🙂 > 0,也就是當小三 / 小王帶來的樂趣不如元配一半的愛時,T > R > P > S。此時劈腿是優勝策略,雙方都劈腿是納許均衡,但這納許均衡不是伯瑞多最佳結果。也就是小三 / 小王帶來的快感在扣掉罪惡感之後不夠強烈時,雙方因為得不到對方全心全意的愛,整個情況其實比雙方都不劈腿的情況還糟。但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又不願意單方面不劈腿,因為如果對方劈腿而妳不跟進,妳只能得到傻瓜的收益。

互相劈腿變成雙方都無法自拔的泥淖時,這個愛情的遊戲就是一個「囚徒困局」。如果小三 / 小王帶來的樂趣超過元配一半的愛( 🙂 > ½♥ > 0)時,互相劈腿是伯瑞多最佳的納許均衡。這時雙方離婚也不會有所悔恨,沒有什麼困局可言。

「傻瓜」復仇記

《冰風暴》電影中,在 Elena 發現 Ben 劈腿之前,Ben 享受的齊人之福就是賽局理論所謂的「誘惑」:他其實不是不愛他的家庭,Elena 也還是全心全意地愛他,但他與 Janey 約炮,雖自覺只是為了「性」趣,卻也因此無法給 Elena 全心全意的愛。Elena 在這樣的婚姻中所得到殘缺不全的愛,就是「傻瓜的報酬」。

這樣的戲局不但在 Ben 與 Elena 之間演著,也在 Jim 與 Janey 之間演著。只是這場戲外戲中,男女角色互換:得到「誘惑」的是 Janey,Jim 不知不覺中拿了「傻瓜的報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Elena發現 Ben 劈腿 Janey,知道自己當了傻瓜,遂不顧一切地堅持參加「鑰匙趴」。她輕甩粉臂把鑰匙丟給女主人的動作,可真俐落。Jim 在了然 Janey 劈腿 Ben 之後,也處在相同的情況。Elena 與 Jim 車震,可以說是賽局理論預料之中的「傻瓜復讎記」。但激情過後,他們兩家其實雙雙都陷入了囚徒困局之中。這是一個罕見的雙重賽局:兩個囚徒困局在一場冰風暴中交互相鎖,電影只能靠 Mikey 的死亡將之解開。悲劇的力量,讓 Ben 看清了自己的荒唐所導致的「懲罰」。只有 Janey 仍然沉睡不醒,在床上疲憊地蜷曲著子宮的姿態。也許,她與帥哥的一夜繾綣,也不是那麼愉快吧?

那麼 Ben 與 Elena 在冰風暴解凍之後還回得去幸福快樂的日子嗎?電影沒有交代,不過賽局理論告訴我們:如果雙方持續互動,理性的參賽者會選擇「以眼還眼、以牙還牙」(Tit for Tat)的均衡策略而互相合作。從重複性賽局的角度來看,Ben 先背叛了 Elena,Elena 採取「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策略反擊。此時如果 Ben 再反擊回去,雙方大概只好離婚了卻這一段孽緣。所幸下了一場冰風暴,讓 Ben 有反省的機會。如果 Ben 重新開始,以 Elena 明確俐落的「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策略深自警惕,也許雙方為了子女還可平靜度日,收取互相合作的「獎勵」。

後記

重看《冰風暴》,仍然深深為其邏輯與藝術的力量所震攝。有些人把它當做家庭功能失調、社會道德敗壞的頹廢故事,那真是買櫝還珠了。《冰風暴》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悲劇,因為它故事中人在性格的驅使之下,「一級一級,走進沒有光的所在」(張愛玲《金鎖記》語)。囚徒困局背後的理性邏輯,正是這樣一種無情力量。

但是《冰風暴》之所以超越一般的社會倫理悲喜劇,除了環環相扣的行為可能性外,還有它強大的藝術力量。Elena 與 Jim 從「鑰匙趴」攜手一步一步走入的,不是黑暗的閣樓,而是鋪天蓋地的冰風暴。這個奇景,讓我想起了關漢卿《感天動地竇娥冤》劇中的六月飛霜,象徵了無窮無極的義憤。Elena 與 Jim 的車震並不是沒有激情,但激情在冰封的車廂中瞬間過後,剩下的只有悔恨與懊惱。在冰風暴中作愛,他們追求的不是激情,是報復,那種冷冰冰的激情,看了只能令人興起亞里斯多德《詩學》所說的「恐懼與憐憫」(fear and pity),而這正是希臘悲劇的力量。劇終時冰封溶解,Ben 與 Elena 一家倖存,也許他們之間的囚徒困局也能化解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冰風暴》的故事雖本於穆迪原著,但李安的電影藝術令人驚嘆。一場奇幻瑰麗的冰風暴讓劇情張力達到最高潮並從而化解,同時讓觀眾的心靈得到淨滌(catharsis)。我認為這部電影是李安的傑作。

原刊載於Tse-min Lin 的部落格

林澤民_96
37 篇文章 ・ 241 位粉絲
台大電機系畢業,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政治學博士, 現任教於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政府系。 林教授每年均參與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及政大選研中心 「政治學計量方法研習營」(Institute for Political Methodology)的教學工作, 並每兩年5-6月在台大政治系開授「理性行為分析專論」密集課程。 林教授的中文部落格多為文學、藝術、政治、社會、及文化評論。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心理學研究告訴你:要擔心的不是伴侶和異性的互動,而是回到關係本身做調整
貓心
・2015/12/06 ・206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08 ・六年級

你有沒有被背叛的經驗呢?在一段愛情裡,彼此都是最貼近彼此的人,我們知道伴侶的一舉一動代表著什麼,也知道對方許多內心裡的傷痕,對方所在意的事情。正因為愛情是如此的向對方敞開心房,我們也更容易在愛情裡面受傷。

許多人,在感情不穩定、不順利之後,總是害怕投入感情,或是害怕伴侶和其他異性的互動,於是限制伴侶和異性的交友界線,或是常常吃醋生氣,海苔熊的這篇文章《為什麼會吃醋?你不是真的生氣,而是害怕失去》告訴了我們,吃醋與生氣,其實背後是害怕失去;雖然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若是自己的男友或女友遇到了其他合意的異性(desirable alternative)時,有可能會降低對於當前關係的承諾[1];但是心理學同時也告訴我們,當一段感情很美滿的時候,即使自己的伴侶和其他異性互動,他們也不容易被他們所吸引,因為當一個人對現有的關係越感到高承諾(commitment)時,便越會忽略其他的選擇(alternatives)[2]

IMG_2736

辛普森(Jeffry A. Simpson)、甘格斯塔德(Steven W. Gangestad )和勒瑪(Margaret Lerma)等人在1990年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要一些大學生去評價雜誌上的異性,結果發現,對於在愛情關係裡的人來說,比起不在愛情關係裡的人,他們更會覺得這些模特兒不具有性吸引力[3]

而Lydon等人在1999年的研究,則更進一步地發現了,「在戀愛中的人,對於這一段關係承諾的高低,和覺得其他異性是否具有吸引力有關」,這個實驗讓受試者觀看一個很有吸引力的異性,並告知受試者「這位異性是單身的,而且對你有興趣」,受試者的回應會隨著他們當前和伴侶的關係狀態而有所差異,如果受試者和自己的伴侶有著高承諾的話,他就會覺得這個異性對他而言的吸引力不大;但是,如果他和當前的伴侶關係不好的話,他就比較會覺得對方具有吸引力[4]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怎麼樣的人會在感情裡面有較低的承諾呢?一向被用來研究愛情關係的成人依附理論,給出了一個可能的答案。德沃(C. Nathan DeWall )等人在他們一系列的研究裡面指出,根據過去研究發現,逃避型依附的人在和他們伴侶疏離、保持距離時最能感到舒服[5][6][7],因此,他們進一步檢驗逃避型依附者和其他依附類型的差異,發現他們在關係裡面有較低的承諾,而低承諾則造成了他們有較高的身體上與心理上的不忠行為(infidelity);除此之外,他們也發現逃避型的人,也比較容易注意到其他有吸引力的異性[8]

IMG_8905

雖然心理學的研究聽起來似乎很悲觀,好像你有個逃避行依附的情人,就注定要等著被劈腿。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來想的話,真正重要的並不是對方是什麼類型的人,而是雙方對於這段感情的承諾,就如同德沃等人這篇研究裡所提到的,逃避行依附的人在關係中有較低的承諾,而低承諾導致了不忠的行為;但換個角度想,雖然一個人的依附型態是否能夠改變尚有許多爭議(可閱讀海苔熊的《重新擁抱安全感:近年成人依戀的研究趨》),如孫頌賢和修慧蘭的研究便指出了,不同的關係會有不同的依附型態[9],但若是能夠增加這段感情當中的承諾,則能減少一個人出軌的機會。

很慶幸的是,過去的研究也指出了,一個神經敏感易受傷害的人,若是能在一段充滿愛的感情當中滋長,則能夠使他的神經敏感行為逐漸減少,並且對於這段關係的滿意度漸漸提高(可閱讀cleo的《交往關係能穩定神經敏感人士》[10],所以即使你的不安全感很高,但只要鼓起勇氣,好好地談一場戀愛,仍然是有改變的可能的。

回過頭來,我想,這些研究所要告訴我們的是,雖然一段感情當中,確實充滿著脆弱與不安,我想這確實是一件讓人擔心,卻也難以避免的事情。但如果嘗試將重點放在我們可以做的事情上面,例如製造一些小驚喜、和對方說情話、或是針對擔心的事情,採用適合的方式溝通(延伸閱讀:關係中的爭執與修復),而不是不斷責怪對方和異性友人約會。畢竟憤怒往往帶來的都是防衛,而和對方討論彼此的界線與想法,則有助於關係的成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IMG_8816

延伸閱讀

  • [1]Kenrick, D. T., Neuberg, S. L., Zierk, K. L., & Krones, J. M. (1994). Evolution and social cognition: Contrast effects as a function of sex, dominance, and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 210-217
  • [2]Lydon, J. E., Fitzsimons, G. M., & Naidoo, L. (2003). Devaluation versus enhancement of attractive alternatives: A critical test of the commitment calibration paradigm.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9, 349-360
  • [3]Simpson, J. A., Gangestad, S. W., & Lerma, M. (1990). Perception of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maintenance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1192-1201.
  • [4]Lydon, J. E., Meana, M., Sepinwall, D., Richards, N., & Mayman, S. (1999). The commitment calibration hypothesis: When do people devalue attractive alternativ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5, 152–161.
  • [5]Fraley, R. C., & Shaver, P. R. (2000). Adult romantic attachment: Theoretical developments, emerging controversies, and unanswered question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4,132–154. doi:10.1037/1089-2680.4.2.132
  • [6]Mikulincer, M., & Shaver, P. R. (2003). The attachment behavioral system
    in adulthood: Activation, psychodynamics, and interpersonal processes. In M. P. Zanna (Ed.),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Vol. 35, pp. 53–152). New York, NY: Academic Press.
  • [7]Mikulincer, M., & Shaver, P. R. (2007).Attachment in adulthood: Structure, dynamics, and change. 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
  • [8]DeWall, C. N., Lambert, N. M., Slotter, E. B., Pond, R. S., Deckman, T., Finkel, E. J et al. (2011). So far away from one’s partner, yet so close to romantic alternatives: Avoidant attachment, interest in alternatives, and infide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1, 1302–1316.
  • [9]孫頌賢、修慧蘭(2007)。成人依附的測量:成人世界中不同依附對象的測量差異與關連。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0(1),31-51。
  • [10]Romantic Relationship Can Stabilize Neurotic Person  -Psych Central [10 May 2014]
貓心
76 篇文章 ・ 118 位粉絲
心理作家。台大心理系學士、國北教心理與諮商所碩士。 寫作主題為「安全感」,藉由依附理論的實際應用,讓缺乏安全感的人,了解安全感構成的要素,進而找到具有安全感的對象,並學習建立具有安全感的對話。 對於安全感,許多人有一個想法:「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但在實際上,安全感其實是透過成長過程中,從照顧者對自己敏感而支持的回應,逐漸內化而來的。 因此我認為,獲得安全感的兩個關鍵在於:找到相對而言具有安全感的伴侶,並透過能夠創造安全感的說話方式與對方互動,建立起一段具有安全感的關係。 個人專欄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detective/ 個人攝影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photograp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