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愛情的離開,是因為第三者的追求?還是另一半的不挽留?由《我們不能是朋友》談伴侶關係樣貌

雞湯來了
・2019/09/07 ・220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50 ・八年級

文/雞湯來了蔡季葦
校稿/雞湯來了張芷晴、陳世芃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電視劇《我們不能是朋友》中,女主角周惟惟與黎皓一談分手時說:「我們兩個今天會分手、會取消婚約,純粹是因為我們之間有很大的問題,跟褚克桓(男主角)沒有關係。」雖然惟惟與皓一之間確實越來越多問題,但有追這部劇的人應該都看得出來,周惟惟受褚克桓的影響可大了。從一開始三不五時質問她與皓一的「人生計畫」、想盡各種方法接近,到後來使用暖男溫柔攻勢、各種悉心陪伴,對於這些,難道周惟惟都沒有一絲心動過嗎?

圖/《我們不能是朋友》劇照

人際關係是需求與付出的交換過程

社會交換論的角度來看,伴侶是否能維持感情或分手,端看他們在這段關係中的「付出」與「獲得」是否讓彼此都能滿意,就如同經濟學中的「成本」與「酬賞」。若獲得的遠比付出的還多,當然是求之不得;但若付出多於獲得,則可能覺得吃虧,甚至想要分手。例如,兩人非常相愛、彼此依靠,也很少吵架,可能就比較不會想分開;相對地,如果兩人常常吵架、一方得不到關係而另一方不想付出,最後可能就以分手收場。

可是在現實中,你我身邊可能也曾出現類似的例子:平常看起來都好好的,怎麼就突然分手/離婚了?或是:明明就常吵架、不開心,卻在一起很久都沒分開!家庭研究學者 Lewis 與 Spanier 提出了「婚姻品質與穩定交換模型」來解釋這樣的情況:他們認為,會影響伴侶決定是否維持關係的因素包含四個:「關係滿意程度」、「關係緊張程度」、「替代選擇的吸引力」與「關係解組的阻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關係滿意程度:伴侶間的愛、依賴與信任等正向關係
  • 關係緊張程度:伴侶間的衝突、緊張等負向關係
  • 替代選擇的吸引力:選擇單身或是其他對象的吸引力
  • 關係解組的阻礙:投注的時間成本、社會觀感、人際壓力

在「婚姻品質與穩定交換模型」中,「關係滿意程度」與「關係緊張程度」在X軸施予影響,而「替代選擇的吸引力」與「關係解組的阻礙」在Y軸作用(如圖)。

四個因素會在伴侶關係中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箭頭越長代表作用力越大,使這對伴侶有不一樣的關係樣貌:

鶼鰈情深型:「關係滿意程度」高、「關係解組的阻礙」高

伴侶之間關係品質好也很穩定,較不容易分開。

見異思遷型:「關係滿意程度」高、「替代選擇的吸引力」高

伴侶之間關係雖然不錯,但外在可能有太多其他吸引力,所以關係不太穩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貌合神離型:「關係緊張程度」高、「關係解組的阻礙」高

伴侶之間關係不好,但可能因為分開會有不好的影響(例如擔心他人眼光等等),而選擇穩定的維持關係。

勞燕分飛型:「關係緊張程度」高、「替代選擇的吸引力」高

伴侶關係不好且外在有很多更好的吸引力,這種關係非常容易結束。

在《我們不能是朋友》中,周惟惟和黎皓一剛開始感情還算不錯,但因為生活中出現了變化,使得兩人之間有很多不開心和衝突,好巧不巧褚克桓又在同一時間出現在惟惟的生活中,在她需要的時候給予陪伴和支持,這些點點滴滴的互動或許都讓惟惟在不知不覺中增加對克桓的好感,「替代選擇的吸引力」越來越高,所以關係越不穩定。

而褚克桓和高子媛這對,在劇情一開始關係似乎就不是太好,但克桓為了守著他要照顧子媛和子婷姊妹倆的承諾,所以一直沒有把分手說出來,直到周惟惟的出現,讓他的「替代選擇的吸引力」增強,所以關係更容易結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褚克桓:「我喜歡你,和不愛子媛,這是兩回事,最多,就是你給我勇氣處理這件事情。」

——對克桓來說,惟惟就是他的「替代選擇」,是他面對自己情感的主要動力。

或許周惟惟一直以來都對自己的情感壓抑,不願承認自己已經動心的事實,但她會與黎皓一會分手,除了倆人感情本身有很多沒有溝通的問題之外,褚克桓的存在也的確使惟惟察覺到原本的感情出現了問題、自己的感受出現變化;她會與黎皓一會分手,或許褚克桓不是主要原因,但多少會有一點關係。

愛情不是損益平衡,仍須彼此「互惠」

有人覺得用酬賞、成本來比較關係的好壞是一件過於理性的事,談感情比談金錢還要有更多複雜的因素。然而,不管是在研究還是現實生活中,我們都能觀察到,如果一個人覺得總是只有自己在付出,而沒有得到對方的回應,心裡的不公平感受會越來越多(延伸閱讀:只要「你好就好」的愛情真的好嗎?從《我們不能是朋友》解答「為愛犧牲」的三個問題),當你得不到對方的愛時,你也多少會考慮是否該繼續花時間和心力在他身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若能給彼此多一點體諒、多一些關心和問候,或許都能讓心裡多更多溫暖。

參考資料

  • 周麗端、吳明燁、唐先梅、李淑娟(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新北:空大。
  • Spanier, G., & Lewis, R. (1980). Marital Quality: A Review of the Seventi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42(4), 825-839. doi:10.2307/351827

本文轉載自「雞湯來了」《我們不能是朋友》為什麼穩定交往中,還是會對別人心動? —從「婚姻品質與穩定交換模型」來解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雞湯來了
51 篇文章 ・ 463 位粉絲
幸福,如何選擇?雞湯來了相信我們值得擁有更優質的家人關係。致力提供科學研究證實的家庭知識,讓您在家庭生活的日常、人生選擇的關卡,找到適合的方向。雞湯來了官網、雞湯來了FB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從PD-L1到CD47:癌症免疫療法進入3.5代時代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7/25 ・4544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與 TRPMA 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如果把癌細胞比喻成身體裡的頭號通緝犯,那誰來負責逮捕?

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化療、放療這些外來的「賞金獵人」。但其實,我們體內早就駐紮著一支最強的警察部隊「免疫系統」。

既然「免疫系統」的警力這麼堅強,為什麼癌症還是屢屢得逞?關鍵就在於:癌細胞是偽裝高手。有的會偽造「良民證」,騙過免疫系統的菁英部隊;更厲害的,甚至能直接掛上「免查通行證」,讓負責巡邏的免疫細胞直接視而不見,大搖大擺地溜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去,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問世,為癌症治療帶來突破性的進展,成功撕下癌細胞的偽裝,也讓不少患者重燃希望。不過,目前在某些癌症中,反應率仍只有兩到三成,顯示這條路還有優化的空間。

今天,我們要來聊的,就是科學家如何另闢蹊徑,找出那些連「通緝令」都發不出去的癌細胞。這個全新的免疫策略,會是破解癌症偽裝的新關鍵嗎?

科學家如何另闢蹊徑,找出那些連「通緝令」都發不出去的癌細胞。這個全新的免疫策略,會是破解癌症偽裝的新關鍵嗎?/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免疫療法登場:從殺敵一千到精準出擊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從人類對抗癌症的「治療演變」說起。

最早的「傳統化療」,就像威力強大的「七傷拳」,殺傷力高,但不分敵我,往往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副作用極大。接著出現的「標靶藥物」,則像能精準出招的「一陽指」,能直接點中癌細胞的「穴位」,大幅減少對健康細胞的傷害,副作用也小多了。但麻煩的是,癌細胞很會突變,用藥一段時間就容易產生抗藥性,這套點穴功夫也就漸漸失靈。

直到這個世紀,人類才終於領悟到:最強的武功,是驅動體內的「原力」,也就是「重新喚醒免疫系統」來對付癌症。這場關鍵轉折,也開啟了「癌症免疫療法」的新時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可能不知道,就算在健康狀態下,平均每天還是會產生數千個癌細胞。而我們之所以安然無恙,全靠體內那套日夜巡邏的「免疫監測 (immunosurveillance)」機制,看到癌細胞就立刻清除。但,癌細胞之所以難纏,就在於它會發展出各種「免疫逃脫」策略。

免疫系統中,有一批受過嚴格訓練的菁英,叫做「T細胞」,他們是執行最終擊殺任務的霹靂小組。狡猾的癌細胞為了躲過追殺,會在自己身上掛出一張「偽良民證」,這個偽裝的學名,「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配體-1 (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PD-L1) 」,縮寫PD-L1。

當T細胞來盤查時,T細胞身上帶有一個具備煞車功能的「讀卡機」,叫做「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受體-1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PD-1) 」,簡稱 PD-1。當癌細胞的 PD-L1 跟 T細胞的 PD-1 對上時,就等於是在說:「嘿,自己人啦!別查我」,也就是腫瘤癌細胞會表現很多可抑制免疫 T 細胞活性的分子,這些分子能通過免疫 T 細胞的檢查哨,等於是通知免疫系統無需攻擊的訊號,因此 T 細胞就真的會被唬住,轉身離開且放棄攻擊。

這種免疫系統控制的樞紐機制就稱為「免疫檢查點 (immune checkpoints)」。而我們熟知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作用就像是把那張「偽良民證」直接撕掉的藥物。良民證一失效,T細胞就能識破騙局、發現這是大壞蛋,重新發動攻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狡猾的癌細胞為了躲過追殺,會在自己身上掛出一張「偽良民證」,也就是「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配體-1 (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縮寫PD-L1) 」/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目前免疫療法已成為晚期癌症患者心目中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理由是他們的體能可能無法負荷化療帶來的副作用;標靶藥物雖然有效,不過在用藥一段期間後,終究會出現抗藥性;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卻有機會讓癌症獲得長期的控制。

由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借著免疫系統的刀來殺死腫瘤,所以有著毒性較低並且治療耐受性較佳的優勢。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有治療反應的患者,也能獲得比起化療更長的存活期,以及較好的生活品質。

不過,儘管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改寫了治癌戰局,這些年下來,卻仍有些問題。

CD47來救?揭開癌細胞的「免死金牌」機制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雖然帶來治療突破,但還是有不少挑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是藥費昂貴。 雖然在台灣,健保於 2019 年後已有條件給付,但對多數人仍是沉重負擔。 第二,也是最關鍵的,單獨使用時,它的治療反應率並不高。在許多情況下,大約只有 2成到3成的患者有效。

換句話說,仍有七到八成的患者可能看不到預期的效果,而且治療反應又比較慢,必須等 2 至 3 個月才能看出端倪。對患者來說,這種「沒把握、又得等」的療程,心理壓力自然不小。

為什麼會這樣?很簡單,因為這個方法的前提是,癌細胞得用「偽良民證」這一招才有效。但如果癌細胞根本不屑玩這一套呢?

想像一下,整套免疫系統抓壞人的流程,其實是這樣運作的:當癌細胞自然死亡,或被初步攻擊後,會留下些許「屍塊渣渣」——也就是抗原。這時,體內負責巡邏兼清理的「巨噬細胞」就會出動,把這些渣渣撿起來、分析特徵。比方說,它發現犯人都戴著一頂「大草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著,巨噬細胞會把這個特徵,發布成「通緝令」,交給其他免疫細胞,並進一步訓練剛剛提到的菁英霹靂小組─T細胞。T細胞學會辨認「大草帽」,就能出發去精準獵殺所有戴著草帽的癌細胞。

當癌細胞死亡後,會留下「抗原」。體內的「巨噬細胞」會採集並分析這些特徵,並發布「通緝令」給其它免疫細胞,T細胞一旦學會辨識特徵,就能精準出擊,獵殺所有癌細胞。/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而PD-1/PD-L1 的偽裝術,是發生在最後一步:T 細胞正準備動手時,癌細胞突然高喊:「我是好人啊!」,來騙過 T 細胞。

但問題若出在第一步呢?如果第一關,巡邏的警察「巨噬細胞」就完全沒有察覺這些屍塊有問題,根本沒發通緝令呢?

這正是更高竿的癌細胞採用的策略:它們在細胞表面大量表現一種叫做「 CD47 」的蛋白質。這個 CD47 分子,就像一張寫著「自己人,別吃我!」的免死金牌,它會跟巨噬細胞上的接收器─訊號調節蛋白α (Signal regulatory protein α,SIRPα) 結合。當巨噬細胞一看到這訊號,大腦就會自動判斷:「喔,這是正常細胞,跳過。」

結果會怎樣?巨噬細胞從頭到尾毫無動作,癌細胞就大搖大擺地走過警察面前,連罪犯「戴草帽」的通緝令都沒被發布,T 細胞自然也就毫無頭緒要出動!

這就是為什麼只阻斷 PD-L1 的藥物反應率有限。因為在許多案例中,癌細胞連進到「被追殺」的階段都沒有!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把目標轉向了這面「免死金牌」,開始開發能阻斷 CD47 的生物藥。但開發 CD47 藥物的這條路,可說是一波三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只精準殺敵,更不能誤傷友軍

研發抗癌新藥,就像打造一把神兵利器,太強、太弱都不行!

第一代 CD47 藥物,就是威力太強的例子。第一代藥物是強效的「單株抗體」,你可以想像是超強力膠帶,直接把癌細胞表面的「免死金牌」CD47 封死。同時,這個膠帶尾端還有一段蛋白質IgG-Fc,這段蛋白質可以和免疫細胞上的Fc受體結合。就像插上一面「快來吃我」的小旗子,吸引巨噬細胞前來吞噬。

問題來了!CD47 不只存在於癌細胞,全身上下的正常細胞,尤其是紅血球,也有 CD47 作為自我保護的訊號。結果,第一代藥物這種「見 CD47 就封」的策略,完全不分敵我,導致巨噬細胞連紅血球也一起攻擊,造成嚴重的貧血問題。

這問題影響可不小,導致一些備受矚目的藥物,例如美國製藥公司吉立亞醫藥(Gilead)的明星藥物 magrolimab,在2024年2月宣布停止開發。它原本是預期用來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單株抗體藥物。

太猛不行,那第二代藥物就改弱一點。科學家不再用強效抗體,而是改用「融合蛋白」,也就是巨噬細胞身上接收器 SIRPα 的一部分。它一樣會去佔住 CD47 的位置,但結合力比較弱,特別是跟紅血球的 CD47 結合力,只有 1% 左右,安全性明顯提升。

像是輝瑞在 2021 年就砸下 22.6 億美元,收購生技公司 Trillium Therapeutics 來開發這類藥物。Trillium 使用的是名為 TTI-621 和 TTI-622 的兩種融合蛋白,可以阻斷 CD47 的反應位置。但在輝瑞2025年4月29號公布最新的研發進度報告上,TTI-621 已經悄悄消失。已經進到二期研究的TTI-622,則是在6月29號,研究狀態被改為「已終止」。原因是「無法招募到計畫數量的受試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第二代也有個弱點:為了安全,它對癌細胞 CD47 的結合力,也跟著變弱了,導致藥效不如預期。

於是,第三代藥物的目標誕生了:能不能打造一個只對癌細胞有超強結合力,但對紅血球幾乎沒反應的「完美武器」?

為了找出這種神兵利器,科學家們搬出了超炫的篩選工具:噬菌體(Phage),一種專門感染細菌的病毒。別緊張,不是要把病毒打進體內!而是把它當成一個龐大的「鑰匙資料庫」。

科學家可以透過基因改造,再加上AI的協助,就可以快速製造出數億、數十億種表面蛋白質結構都略有不同的噬菌體模型。然後,就開始配對流程:

  1. 先把這些長像各異的「鑰匙」全部拿去試開「紅血球」這把鎖,能打開的通通淘汰!
  2. 剩下的再去試開「癌細胞」的鎖,從中挑出結合最強、最精準的那一把「神鑰」!

接著,就是把這把「神鑰」的結構複製下來,大量生產。可能會從噬菌體上切下來,或是定序入選噬菌體的基因,找出最佳序列。再將這段序列,放入其他表達載體中,例如細菌或是哺乳動物細胞中來生產蛋白質。最後再接上一段能號召免疫系統來攻擊的「標籤蛋白 IgG-Fc」,就大功告成了!

目前這領域的領頭羊之一,是美國的 ALX Oncology,他們的產品 Evorpacept 已完成二期臨床試驗。但他們的標籤蛋白使用的是 IgG1,對巨噬細胞的吸引力較弱,需要搭配其他藥物聯合使用。

而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總部在台北的漢康生技。他們利用噬菌體平台,從上億個可能性中,篩選出了理想的融合蛋白 HCB101。同時,他們選擇的標籤蛋白 IgG4,是巨噬細胞比較「感興趣」的類型,理論上能更有效地觸發吞噬作用。在臨床一期試驗中,就展現了單獨用藥也能讓腫瘤顯著縮小的效果以及高劑量對腫瘤產生腫瘤顯著部分縮小效果。因為它結合了前幾代藥物的優點,有人稱之為「第 3.5 代」藥物。

除此之外,還有漢康生技的FBDB平台技術,這項技術可以將多個融合蛋白「串」在一起。例如,把能攻擊 CD47、PD-L1、甚至能調整腫瘤微環境、活化巨噬細胞與T細胞的融合蛋白接在一起。讓這些武器達成 1+1+1 遠大於 3 的超倍攻擊效果,多管齊下攻擊腫瘤細胞。

結語

從撕掉「偽良民證」的 PD-L1 抑制劑,到破解「免死金牌」的 CD47 藥物,再到利用 AI 和噬菌體平台,設計出越來越精準的千里追魂香。 

對我們來說,最棒的好消息,莫過於這些免疫療法,從沒有停下改進的腳步。科學家們正一步步克服反應率不足、副作用等等的缺點。這些努力,都為癌症的「長期控制」甚至「治癒」,帶來了更多的希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8 篇文章 ・ 316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2
2

文字

分享

0
2
2
「溫度」改變別人的看法?拿著一杯熱飲就能讓人覺得自己好相處──《做個有溫度的人》
時報出版_96
・2022/09/09 ・3087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謝爾頓(宅男行不行的主角之一)走進自家公寓的客廳,看到好友李奧納德與霍華德窩在那裡,現場氣氛緊繃。

宅男行不行(The Big Bang Theory)描述一群科研理工男的感情與生活,是美國知名喜劇。 圖/IMDb

「怎麼了?」他問道。

「霍華德今晚要睡這裡,他跟老媽吵架。」李奧納德解釋。

「你幫他倒一杯熱飲了嗎?」

李奧納德一臉不解地瞪著謝爾頓看,霍華德則是癱坐在沙發上,不發一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李奧納德!這是社交禮儀,朋友鬱卒時,你應該幫他倒杯熱飲,比如熱茶之類的。」

「來杯茶確實不錯。」霍華德坦言。

謝爾頓是美劇《宅男行不行》(The Big Bang Theory)的主角之一,網路迷因「以熱飲安撫朋友」可能就是源自於他。不過,認為身體溫暖與精神支持是相通的人,肯定不只他一個。幾個世紀以來,詞曲家與詩人把愛與關懷跟暖心的溫度連結在一起,孤獨與背叛則令人心寒。

叫朋友喝熱水沒關係,但千萬別叫女朋友喝,後果不堪設想。圖/envatoelements

溫度可以改變看法

我們的日常用語也充滿類似的譬喻。我們以「溫暖、熱情」(warm)來形容有愛心、反應熱烈的人。我們作客時,可能獲得「熱情接待」或「冷眼對待」。波蘭人可能 mówi ciepło(熱情地談論)某人;在法國,大家有時會用 battre froid a quelqu’un 的說法(字面意思是「冷對某人」),意思是「故意冷落某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早在 1946 年,現代社會心理學之父阿希(Solomon Asch)的實驗就發現,描述一個人時,加入「熱情」或「冷淡」等字眼,會明顯改變別人對那個人的看法。別人可能認為你很聰明、技巧高超、很堅毅,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究竟是熱情還是冷漠。

阿希發現,一般人認為熱情的人是慷慨大方、善於社交、溫厚良善的。冷漠不僅表示你缺乏上述特質,大家也會覺得你展現出相反的特質:小氣、疏離、刻薄。阿希認為,冷熱之別是社會觀感的基礎。

然而,科學研究經過多年才揭開一個事實:這種根本特質不是簡單的語言學或人為譬喻的產物。我們是在「生理上」,真實感受到人際關係中的「冷暖」。

在「生理上」,我們也可以真實感受到人際關係中的「冷暖」。 圖/GIPHY

現在把時間快轉到二十一世紀。2008 年,研究人員在耶魯大學的宏偉建築中做了一項簡單的實驗。一位自願參與的大學生走進心理系大廳,她在那裡遇到一名女性研究助理,說要帶她去四樓的實驗室做實驗。那位助理的手上拿了很多東西:一杯咖啡、一個寫字板、兩本課本。她們兩人一起走向電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電梯裡,研究助理請那個學生暫時幫她拿著杯子,好讓她在寫字板上隨手記下一些東西。不久,電梯門打開,她們一起走了出來。那位學生不知道的是,實驗的第一部分已經結束了。

一旦進入實驗室,研究人員會請她讀一段文字,那段文字是描述一個虛構的人「某甲」,某甲是聰明、熟練、勤奮、堅定、務實、謹慎的。學生的任務是針對十種性格特徵,為某甲打分數,其中五種性格特徵在語義上與「熱情」或「冷淡」有關。

這項實驗總共有四十一位大學生參與,他們不知道的是,研究人員已經把他們分成兩組。電梯裡,其中一半人被要求拿著的,是從當地咖啡館買來的熱咖啡;另一半的人是拿冰咖啡。這個小差別就足以影響學生對某甲的觀感,相較於拿著冰咖啡的人,拿著熱咖啡的人明顯覺得某甲比較「熱情」。

沒想到搭電梯時,實驗已經不知不覺開始。 圖/envatoelements

對心理學家來說,這種發現是突破性的。那表示,身體實際感受到溫暖,確實可能增加心理或社交上的溫暖印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個實驗就此敞開了研究的閘門(包括我自己的研究):研究溫度與社交性之間的關聯。如果暫時拿著一杯熱飲,就足以讓我們覺得某人比較善於交際、值得信賴,那是否也能讓我們覺得自己跟他比較親近呢?

不是身體上的親近,而是心理上與社交上的親密──就像我們說「親近的朋友」或「親近的家人」那種親近?我決心找出答案。

溫暖確實可以拉近關係

電梯裡拿咖啡的實驗做完一年後,我和荷蘭烏特勒支大學(Utrecht University)的指導教授一起發表了我們的變化版本。我們設計了一個實驗室的研究,當實驗人員忙著在筆電上安裝問卷時,她會請參與者幫忙拿著一個杯子。半數參與者是握著裝熱茶的杯子,另一半是握著裝冰茶的杯子。無論是在電梯裡、還是在實驗室裡,讓人拿著一杯熱飲或冷飲,都會影響參與者對他人的看法。

接下來,是我們實驗的下一步。我們請參與者看一份基本的評估量表,那是畫在一張紙上的幾個簡單的文氏圖(Venn diagram)。每個文氏圖是由兩個圓圈組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實驗的下一步。是請參與者看幾個簡單的文氏圖。 圖/wikipedia

在量表的左端,兩個圓圈幾乎沒有接觸;在量表的右端,兩個圓圈幾乎完全重疊。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兩個圓圈的重疊面積持續增加。

我們請參與者假設其中一個圓圈代表他本人,另一個圓圈代表實驗人員。我們想知道參與者畫出的兩個圓圈是否有重疊;如果有重疊,重疊比例是多少?我們已經知道,人際關係更好(更投入、更忠誠、更融洽)的人,通常會把圓圈畫得比較重疊。

在我們的實驗中,拿過熱飲的人所畫的圓圈,比拿過冷飲的人所畫的重疊更多。我們因此推論,熱飲組覺得他們自己與實驗人員的自我更融合。簡言之,他們感覺自己與實驗人員更親近了,只因為實驗人員給了他一杯熱飲,而且不用喝下肚,只要拿著就好。

後來,我們又繼續做相關的實驗,結果發現,參與者甚至會開始使用更多的詞彙來描述自己與他人的親近感。這項研究是這樣運作的:在烏特勒支大學,我們不是請參與者握住熱杯或冷杯,而是請他們待在一個暖氣房(攝氏二十二至二十四度)或冷氣房(攝氏十四至十八度)裡。接著,讓他們觀看一段西洋棋的紅棋與白棋移動的影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請參與者描述他們看到的情況時,一位待在暖氣房的參與者提到:「我看到一個紅棋跟在其他棋子後面,後來吃掉那些棋子。她先吃下左邊的第二棋子,然後吃掉右邊的棋子。接著,她往後移動,又吃下一個棋子。之後,她往前移動,又吃下一個棋子。」

一個待在冷氣房的參與者說:「小兵與皇后去冒險,但皇后不喜歡他,自己走了。這對白方不利,她的行為引發了衝突與問題。小兵只是個蠢蛋,他放任皇后消失,後來大家都很不滿,連驕傲的國王與小兵都很不滿。」

不管是待在冷氣房還是暖氣房,參與者都很容易採用擬人化的敘述。不過,待在暖氣房的參與者使用較多的動詞來描述看到的情況,待在冷氣房的參與者比較喜歡用形容詞。

——本文摘自《做個有溫度的人:溫度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行為、健康與人際關係》,2022 年 9 月,時報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時報出版_96
174 篇文章 ・ 37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愛情的離開,是因為第三者的追求?還是另一半的不挽留?由《我們不能是朋友》談伴侶關係樣貌
雞湯來了
・2019/09/07 ・2209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50 ・八年級

文/雞湯來了蔡季葦
校稿/雞湯來了張芷晴、陳世芃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電視劇《我們不能是朋友》中,女主角周惟惟與黎皓一談分手時說:「我們兩個今天會分手、會取消婚約,純粹是因為我們之間有很大的問題,跟褚克桓(男主角)沒有關係。」雖然惟惟與皓一之間確實越來越多問題,但有追這部劇的人應該都看得出來,周惟惟受褚克桓的影響可大了。從一開始三不五時質問她與皓一的「人生計畫」、想盡各種方法接近,到後來使用暖男溫柔攻勢、各種悉心陪伴,對於這些,難道周惟惟都沒有一絲心動過嗎?

圖/《我們不能是朋友》劇照

人際關係是需求與付出的交換過程

社會交換論的角度來看,伴侶是否能維持感情或分手,端看他們在這段關係中的「付出」與「獲得」是否讓彼此都能滿意,就如同經濟學中的「成本」與「酬賞」。若獲得的遠比付出的還多,當然是求之不得;但若付出多於獲得,則可能覺得吃虧,甚至想要分手。例如,兩人非常相愛、彼此依靠,也很少吵架,可能就比較不會想分開;相對地,如果兩人常常吵架、一方得不到關係而另一方不想付出,最後可能就以分手收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可是在現實中,你我身邊可能也曾出現類似的例子:平常看起來都好好的,怎麼就突然分手/離婚了?或是:明明就常吵架、不開心,卻在一起很久都沒分開!家庭研究學者 Lewis 與 Spanier 提出了「婚姻品質與穩定交換模型」來解釋這樣的情況:他們認為,會影響伴侶決定是否維持關係的因素包含四個:「關係滿意程度」、「關係緊張程度」、「替代選擇的吸引力」與「關係解組的阻礙」。

  • 關係滿意程度:伴侶間的愛、依賴與信任等正向關係
  • 關係緊張程度:伴侶間的衝突、緊張等負向關係
  • 替代選擇的吸引力:選擇單身或是其他對象的吸引力
  • 關係解組的阻礙:投注的時間成本、社會觀感、人際壓力

在「婚姻品質與穩定交換模型」中,「關係滿意程度」與「關係緊張程度」在X軸施予影響,而「替代選擇的吸引力」與「關係解組的阻礙」在Y軸作用(如圖)。

四個因素會在伴侶關係中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箭頭越長代表作用力越大,使這對伴侶有不一樣的關係樣貌:

鶼鰈情深型:「關係滿意程度」高、「關係解組的阻礙」高

伴侶之間關係品質好也很穩定,較不容易分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見異思遷型:「關係滿意程度」高、「替代選擇的吸引力」高

伴侶之間關係雖然不錯,但外在可能有太多其他吸引力,所以關係不太穩定。

貌合神離型:「關係緊張程度」高、「關係解組的阻礙」高

伴侶之間關係不好,但可能因為分開會有不好的影響(例如擔心他人眼光等等),而選擇穩定的維持關係。

勞燕分飛型:「關係緊張程度」高、「替代選擇的吸引力」高

伴侶關係不好且外在有很多更好的吸引力,這種關係非常容易結束。

在《我們不能是朋友》中,周惟惟和黎皓一剛開始感情還算不錯,但因為生活中出現了變化,使得兩人之間有很多不開心和衝突,好巧不巧褚克桓又在同一時間出現在惟惟的生活中,在她需要的時候給予陪伴和支持,這些點點滴滴的互動或許都讓惟惟在不知不覺中增加對克桓的好感,「替代選擇的吸引力」越來越高,所以關係越不穩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褚克桓和高子媛這對,在劇情一開始關係似乎就不是太好,但克桓為了守著他要照顧子媛和子婷姊妹倆的承諾,所以一直沒有把分手說出來,直到周惟惟的出現,讓他的「替代選擇的吸引力」增強,所以關係更容易結束。

褚克桓:「我喜歡你,和不愛子媛,這是兩回事,最多,就是你給我勇氣處理這件事情。」

——對克桓來說,惟惟就是他的「替代選擇」,是他面對自己情感的主要動力。

或許周惟惟一直以來都對自己的情感壓抑,不願承認自己已經動心的事實,但她會與黎皓一會分手,除了倆人感情本身有很多沒有溝通的問題之外,褚克桓的存在也的確使惟惟察覺到原本的感情出現了問題、自己的感受出現變化;她會與黎皓一會分手,或許褚克桓不是主要原因,但多少會有一點關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愛情不是損益平衡,仍須彼此「互惠」

有人覺得用酬賞、成本來比較關係的好壞是一件過於理性的事,談感情比談金錢還要有更多複雜的因素。然而,不管是在研究還是現實生活中,我們都能觀察到,如果一個人覺得總是只有自己在付出,而沒有得到對方的回應,心裡的不公平感受會越來越多(延伸閱讀:只要「你好就好」的愛情真的好嗎?從《我們不能是朋友》解答「為愛犧牲」的三個問題),當你得不到對方的愛時,你也多少會考慮是否該繼續花時間和心力在他身上。

若能給彼此多一點體諒、多一些關心和問候,或許都能讓心裡多更多溫暖。

參考資料

  • 周麗端、吳明燁、唐先梅、李淑娟(1999)。婚姻與家人關係。新北:空大。
  • Spanier, G., & Lewis, R. (1980). Marital Quality: A Review of the Seventi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42(4), 825-839. doi:10.2307/351827

本文轉載自「雞湯來了」《我們不能是朋友》為什麼穩定交往中,還是會對別人心動? —從「婚姻品質與穩定交換模型」來解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雞湯來了
51 篇文章 ・ 463 位粉絲
幸福,如何選擇?雞湯來了相信我們值得擁有更優質的家人關係。致力提供科學研究證實的家庭知識,讓您在家庭生活的日常、人生選擇的關卡,找到適合的方向。雞湯來了官網、雞湯來了FB

3

31
9

文字

分享

3
31
9
生命必經過程?人有悲歡離合,如原子有鍵結聚散——《人類使用說明書》
PanSci_96
・2021/01/17 ・283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57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若說鍵結提供了剖析人類連結方式的模型,也可用來闡述這些連結逐漸磨損而分解的部分原因。

天下沒有無堅不摧的化學鍵。每種化合物皆有熔點與沸點,唯一真正該問的問題是,得花費多少能量。以離子鍵形成的氯化鈉,僅需少許的水就會造成破壞,熱水的破壞力尤其大。

鹽加入烹煮義大利麵的水之後溶解,在你聽來應該不像戀人分手或友情變質的故事,但本質相當。鍵結存在的條件已出現變化,隨著溫度升高,其連結也不再強到足以維持。所有關係均會隨著情況改變而產生變化:鍵結是否堅強到足以存續,取決於鍵結的本質與改變的程度。

舉例來說,泛泛之交猶如氫鍵,若一方移居國外,友誼不可能還會延續;然而,若你和同事之間已建立起離子鍵,你換工作後,友誼也不可能就此畫下句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情誼皆有其歷時。圖/Pexels

情境儘管改變,你們身為人的極性並未改變。兩人漸行漸遠,常聽見的原因是「他變了」、「她跟以前不一樣了」。個人演化的所有面貌,僅用一句說詞就約略帶過,不過是搪塞了人生閱歷造就的變化,敷衍了享有的成就與煎熬的敗舉,亦抹殺了人生經驗中美醜的印記。

人際離合,如同原子鍵結的形成與消退

原子化合物可能建構了一座實用模型,進一步挖掘人類的連結,但當然,我們比這個模型還更複雜一點。我們的需求、個性、目標皆可能逐漸演化,而且是以碳原子外殼層執行不了的方式。碳原子外殼層會有四個電子,汲汲營營尋覓其他兩個氧原子來達成飽和。人類的靜電需求則更可互相交換。

我們會改變,而個性、態度、人生志向的改變,可能會帶來價的改變。尋求不同的事物可能意指尋求不同的人:或許是想在派對咖裡找到長久相處的朋友,或許是想找到重視家庭也重視玩樂的另一半。

我最近深刻體驗到,什麼叫做與重要的朋友分開。我倆認識多年,形成的鍵結之強力,是可以成天坐著耍鬧、玩吉他、笑到差點尿褲子的那種,是簡簡單單就樂不可言的友情。但我倆的人生道路岔開了。或許是職涯進展速度不同。曾經不須刻意就將我倆鍵結起的共價感消褪了,取而代之的是對方更加需要但我給不出的某種感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時通常感覺就像弱力接了手,改變了對方某部分的個性或快樂感,還威脅要摧殘你,你則得試試是否能共用或給出電子,協助對方重新完整自己。但不是每次都可行。有時候就是對方電子需求的規模或頻率太大太高,不適合一段友誼健康永續發展。別太苛責自己了吧。

人類可能天生就能建立連結,但供給別人也有個底線,以免損蝕了保護我們個性、需求、身分的強力。

有強烈連結的人也可能分離。圖/Pexels

你和愛人分手、和好友失聯,自然而然會責怪自己(當然,會先大哭一場),斟酌自己做錯什麼,重來一次的話,可能會有哪種別的做法。鍵結可協助我們找到更平衡的觀點,讓我們知曉不是每種鍵結都可隨著演化而持續,儘管有些鍵結在你目前為止的演化進程中居功厥偉,就是不會永遠存在。或許,最寶貴的體悟是,儘管目睹鍵結的裂解,也未必造成我們裂解。

化學上,鍵結或原子特性的變化理應不僅是該狀態的終結,而是另一種狀態的開端:創造產生新鍵結的空間。人類也理應如此。我們面對一段關係分裂,可能得花上一杯溫牛奶的時間重新設定自己,安撫自己。但,無論我們目睹多少鍵結斷開,必將留著我們最具人性的能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重新開始一段新的連結,結交新朋友、找到新戀情。我們的外殼層早就準備好給予或分享下一個電子。

無論經歷多少鍵結斷開,我們都有重新開始的能力。圖/Pexels

化學鍵與人之間連結的差異:親和力與親留力

化學鍵可能幾奈秒之間就形成了,奈秒可是我們感知不到的時間單位。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本身也可能會立即形成,儘管我們還是得注意親和力(affinity)與親留力(avidity)的差別:

親和力指單一的相互作用,生物學概念的親留力,則是許多親和力經過一段時間形成的整體連結。親留力才能真正實質連結彼此,將兩段人生搓出雙股,繫上由共享經驗、興趣、志願、價值觀織成的網。

這類親留力僅會發生於兩人可以一起演化共進的情況,兩人彼此攜手加強與深耕原本的鍵結,才不會過度使勁,拉壞初始的共價鍵或消除原本的磁吸引力,最終導致分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培養呵護這些鍵結,是我們的本能。大家都會花時間琢磨如何照顧身邊的人:在他們困厄時,說出對的話語鼓勵他們,到場歡慶他們的成就,甚至忖量要為他們烹煮什麼好料,買來何種生日禮物。同時,我們也會死守於爭執、隔閡、歧見之中。是他們不對,還是自己?

在一次次相處中,我們學習到分寸。圖/Pexels

藉由化學鍵與基本作用力的角度深究人際關係,可以重新破解這些問題,進一步挖掘人類連結的本質,確知那些聚集我們與逼使我們分離的因子,有助於理解自己施予他人與他人施予自己的作用力——這些作用力是否為有益的平衡,抑或是有害的不平衡力量。

對我而言,這指的是找出經營新關係的方式,以及賦予我們能力逃脫本能自責的窠臼,反思分開的實際原因。有時候,大家都沒錯。鍵結斷裂,是因為作用力超乎我們的掌握,滾水中必定有一顆義大利餛飩爆開。

何謂鍵結的本質?是穩定、支持,還是激情、熱烈?

思索鍵結的本質,能讓我們重新評估個別關係以及整體的人際關係。這些不同種類的連結也以多種方式滋養了我們:共價鍵的關係是穩定、提供支持,帶來撫慰、安心,離子鍵的關係是體驗刺激、熱情,通常還有愛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種是人生中的潺潺流水,有起有落,也會改變路徑,但永不乾涸;另一種是點亮夜幕的煙火,能量之大,可能性之廣闊,震撼了四座。我們兩種都需要,理由各異,在任一給定時間點的比例依據個性與人生需求而不同。

我們正如組成我們的原子,持續形成新的連結,追求人類本能渴望的歸屬感與穩定性。有些關係將冰消瓦解,有些將永世長存;有些會完整我們,有些會讓我們感覺似乎即將撕裂彼此。

對於牽起新關係的方式,沒有人會是絕對冷靜客觀,我也膽敢說,沒有人會完全以科學角度看待,不過,化學可以帶來煥然一新的觀點:賦予我們信心組成各種鍵結,斷開各種關係,有時候重組連結,從彼此之間定義自己。

——本文摘自 2021 年 1 月泛科精選《人類使用說明書:關於生活與人際難題,科學教我們的事》,網路與書出版,2020年11月26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3
PanSci_96
1262 篇文章 ・ 2447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