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心理學研究告訴你:要擔心的不是伴侶和異性的互動,而是回到關係本身做調整

貓心
・2015/12/06 ・206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08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有沒有被背叛的經驗呢?在一段愛情裡,彼此都是最貼近彼此的人,我們知道伴侶的一舉一動代表著什麼,也知道對方許多內心裡的傷痕,對方所在意的事情。正因為愛情是如此的向對方敞開心房,我們也更容易在愛情裡面受傷。

許多人,在感情不穩定、不順利之後,總是害怕投入感情,或是害怕伴侶和其他異性的互動,於是限制伴侶和異性的交友界線,或是常常吃醋生氣,海苔熊的這篇文章《為什麼會吃醋?你不是真的生氣,而是害怕失去》告訴了我們,吃醋與生氣,其實背後是害怕失去;雖然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若是自己的男友或女友遇到了其他合意的異性(desirable alternative)時,有可能會降低對於當前關係的承諾[1];但是心理學同時也告訴我們,當一段感情很美滿的時候,即使自己的伴侶和其他異性互動,他們也不容易被他們所吸引,因為當一個人對現有的關係越感到高承諾(commitment)時,便越會忽略其他的選擇(alternatives)[2]

IMG_2736

辛普森(Jeffry A. Simpson)、甘格斯塔德(Steven W. Gangestad )和勒瑪(Margaret Lerma)等人在1990年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要一些大學生去評價雜誌上的異性,結果發現,對於在愛情關係裡的人來說,比起不在愛情關係裡的人,他們更會覺得這些模特兒不具有性吸引力[3]

而Lydon等人在1999年的研究,則更進一步地發現了,「在戀愛中的人,對於這一段關係承諾的高低,和覺得其他異性是否具有吸引力有關」,這個實驗讓受試者觀看一個很有吸引力的異性,並告知受試者「這位異性是單身的,而且對你有興趣」,受試者的回應會隨著他們當前和伴侶的關係狀態而有所差異,如果受試者和自己的伴侶有著高承諾的話,他就會覺得這個異性對他而言的吸引力不大;但是,如果他和當前的伴侶關係不好的話,他就比較會覺得對方具有吸引力[4]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怎麼樣的人會在感情裡面有較低的承諾呢?一向被用來研究愛情關係的成人依附理論,給出了一個可能的答案。德沃(C. Nathan DeWall )等人在他們一系列的研究裡面指出,根據過去研究發現,逃避型依附的人在和他們伴侶疏離、保持距離時最能感到舒服[5][6][7],因此,他們進一步檢驗逃避型依附者和其他依附類型的差異,發現他們在關係裡面有較低的承諾,而低承諾則造成了他們有較高的身體上與心理上的不忠行為(infidelity);除此之外,他們也發現逃避型的人,也比較容易注意到其他有吸引力的異性[8]

IMG_8905

雖然心理學的研究聽起來似乎很悲觀,好像你有個逃避行依附的情人,就注定要等著被劈腿。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來想的話,真正重要的並不是對方是什麼類型的人,而是雙方對於這段感情的承諾,就如同德沃等人這篇研究裡所提到的,逃避行依附的人在關係中有較低的承諾,而低承諾導致了不忠的行為;但換個角度想,雖然一個人的依附型態是否能夠改變尚有許多爭議(可閱讀海苔熊的《重新擁抱安全感:近年成人依戀的研究趨》),如孫頌賢和修慧蘭的研究便指出了,不同的關係會有不同的依附型態[9],但若是能夠增加這段感情當中的承諾,則能減少一個人出軌的機會。

很慶幸的是,過去的研究也指出了,一個神經敏感易受傷害的人,若是能在一段充滿愛的感情當中滋長,則能夠使他的神經敏感行為逐漸減少,並且對於這段關係的滿意度漸漸提高(可閱讀cleo的《交往關係能穩定神經敏感人士》[10],所以即使你的不安全感很高,但只要鼓起勇氣,好好地談一場戀愛,仍然是有改變的可能的。

回過頭來,我想,這些研究所要告訴我們的是,雖然一段感情當中,確實充滿著脆弱與不安,我想這確實是一件讓人擔心,卻也難以避免的事情。但如果嘗試將重點放在我們可以做的事情上面,例如製造一些小驚喜、和對方說情話、或是針對擔心的事情,採用適合的方式溝通(延伸閱讀:關係中的爭執與修復),而不是不斷責怪對方和異性友人約會。畢竟憤怒往往帶來的都是防衛,而和對方討論彼此的界線與想法,則有助於關係的成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IMG_8816

延伸閱讀

  • [1]Kenrick, D. T., Neuberg, S. L., Zierk, K. L., & Krones, J. M. (1994). Evolution and social cognition: Contrast effects as a function of sex, dominance, and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 210-217
  • [2]Lydon, J. E., Fitzsimons, G. M., & Naidoo, L. (2003). Devaluation versus enhancement of attractive alternatives: A critical test of the commitment calibration paradigm.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9, 349-360
  • [3]Simpson, J. A., Gangestad, S. W., & Lerma, M. (1990). Perception of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Mechanisms involved in the maintenance of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 1192-1201.
  • [4]Lydon, J. E., Meana, M., Sepinwall, D., Richards, N., & Mayman, S. (1999). The commitment calibration hypothesis: When do people devalue attractive alternativ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5, 152–161.
  • [5]Fraley, R. C., & Shaver, P. R. (2000). Adult romantic attachment: Theoretical developments, emerging controversies, and unanswered questions.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4,132–154. doi:10.1037/1089-2680.4.2.132
  • [6]Mikulincer, M., & Shaver, P. R. (2003). The attachment behavioral system
    in adulthood: Activation, psychodynamics, and interpersonal processes. In M. P. Zanna (Ed.),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Vol. 35, pp. 53–152). New York, NY: Academic Press.
  • [7]Mikulincer, M., & Shaver, P. R. (2007).Attachment in adulthood: Structure, dynamics, and change. 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
  • [8]DeWall, C. N., Lambert, N. M., Slotter, E. B., Pond, R. S., Deckman, T., Finkel, E. J et al. (2011). So far away from one’s partner, yet so close to romantic alternatives: Avoidant attachment, interest in alternatives, and infide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1, 1302–1316.
  • [9]孫頌賢、修慧蘭(2007)。成人依附的測量:成人世界中不同依附對象的測量差異與關連。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0(1),31-51。
  • [10]Romantic Relationship Can Stabilize Neurotic Person  -Psych Central [10 May 2014]
文章難易度
貓心
76 篇文章 ・ 122 位粉絲
心理作家。台大心理系學士、國北教心理與諮商所碩士。 寫作主題為「安全感」,藉由依附理論的實際應用,讓缺乏安全感的人,了解安全感構成的要素,進而找到具有安全感的對象,並學習建立具有安全感的對話。 對於安全感,許多人有一個想法:「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但在實際上,安全感其實是透過成長過程中,從照顧者對自己敏感而支持的回應,逐漸內化而來的。 因此我認為,獲得安全感的兩個關鍵在於:找到相對而言具有安全感的伴侶,並透過能夠創造安全感的說話方式與對方互動,建立起一段具有安全感的關係。 個人專欄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detective/ 個人攝影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psyphotographer/

0

3
3

文字

分享

0
3
3
圖形處理單元與人工智慧
賴昭正_96
・2024/06/24 ・6944字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賴昭正|前清大化學系教授、系主任、所長;合創科學月刊

我擔心人工智慧可能會完全取代人類。如果人們能設計電腦病毒,那麼就會有人設計出能夠自我改進和複製的人工智慧。 這將是一種超越人類的新生命形式。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英國理論物理學家

大約在八十年前,當第一台數位計算機出現時,一些電腦科學家便一直致力於讓機器具有像人類一樣的智慧;但七十年後,還是沒有機器能夠可靠地提供人類程度的語言或影像辨識功能。誰又想到「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t,簡稱 AI)的能力最近十年突然起飛,在許多(所有?)領域的測試中擊敗了人類,正在改變各個領域——包括假新聞的製造與散佈——的生態。

圖形處理單元(graphic process unit,簡稱 GPU)是這場「人工智慧」革命中的最大助手。它的興起使得九年前還是個小公司的 Nvidia(英偉達)股票從每股不到 $5,上升到今天(5 月 24 日)每股超過 $1000(註一)的全世界第三大公司,其創辦人(之一)兼首席執行官、出生於台南的黃仁勳(Jenson Huang)也一躍成為全世界排名 20 內的大富豪、台灣家喻戶曉的名人!可是多少人了解圖形處理單元是什麼嗎?到底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

黃仁勳出席2016年台北國際電腦展
Nvidia 的崛起究竟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圖/wikimedia

在回答這問題之前,筆者得先聲明筆者不是學電腦的,因此在這裡所能談的只是與電腦設計細節無關的基本原理。筆者認為將原理轉成實用工具是專家的事,不是我們外行人需要了解的;但作為一位現在的知識分子或公民,了解基本原理則是必備的條件:例如了解「能量不滅定律」就可以不用仔細分析,即可判斷永動機是騙人的;又如現在可攜帶型冷氣機充斥市面上,它們不用往室外排廢熱氣,就可以提供屋內冷氣,讀者買嗎?

CPU 與 GPU

不管是大型電腦或個人電腦都需具有「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 unit,簡稱 CPU)。CPU 是電腦的「腦」,其電子電路負責處理所有軟體正確運作所需的所有任務,如算術、邏輯、控制、輸入和輸出操作等等。雖然早期的設計即可以讓一個指令同時做兩、三件不同的工作;但為了簡單化,我們在這裡所談的工作將只是執行算術和邏輯運算的工作(arithmetic and logic unit,簡稱 ALU),如將兩個數加在一起。在這一簡化的定義下,CPU 在任何一個時刻均只能執行一件工作而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個人電腦剛出現只能用於一般事物的處理時,CPU 均能非常勝任地完成任務。但電腦圖形和動畫的出現帶來了第一批運算密集型工作負載後,CPU 開始顯示心有餘而力不足:例如電玩動畫需要應用程式處理數以萬計的像素(pixel),每個像素都有自己的顏色、光強度、和運動等, 使得 CPU 根本沒辦法在短時間內完成這些工作。於是出現了主機板上之「顯示插卡」來支援補助 CPU。

1999 年,英偉達將其一「具有集成變換、照明、三角形設定/裁剪、和透過應用程式從模型產生二維或三維影像的單晶片處理器」(註二)定位為「世界上第一款 GPU」,「GPU」這一名詞於焉誕生。不像 CPU,GPU 可以在同一個時刻執行許多算術和邏輯運算的工作,快速地完成圖形和動畫的變化。

依序計算和平行計算

一部電腦 CPU 如何計算 7×5+6/3 呢?因每一時刻只能做一件事,所以其步驟為:

  • 計算 7×5;
  • 計算 6/3;
  • 將結果相加。

總共需要 3 個運算時間。但如果我們有兩個 CPU 呢?很多工作便可以同時(平行)進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同時計算 7×5 及 6/3;
  • 將結果相加。

只需要 2 個運算時間,比單獨的 CPU 減少了一個。這看起來好像沒節省多少時間,但如果我們有 16 對 a×b 要相加呢?單獨的 CPU 需要 31 個運算的時間(16 個 × 的運算時間及 15 個 + 的運算時間),而有 16 個小 CPU 的 GPU 則只需要 5 個運算的時間(1 個 × 的運算時間及 4 個 + 的運算時間)!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稱 GPU 為「圖形」處理單元。圖一左圖《我愛科學》一書擺斜了,如何將它擺正成右圖呢? 一句話:「將整個圖逆時針方向旋轉 θ 即可」。但因為左圖是由上百萬個像素點(座標 x, y)組成的,所以這句簡單的話可讓 CPU 忙得不亦樂乎了:每一點的座標都必須做如下的轉換

x’ = x cosθ + y sinθ

y’ = -x sinθ+ y cos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即每一點均需要做四個 × 及兩個 + 的運算!如果每一運算需要 10-6 秒,那麼讓《我愛科學》一書做個簡單的角度旋轉,便需要 6 秒,這豈是電動玩具畫面變化所能接受的?

圖形處理的例子

人類的許多發明都是基於需要的關係,因此電腦硬件設計家便開始思考:這些點轉換都是獨立的,為什麼我們不讓它們同時進行(平行運算,parallel processing)呢?於是專門用來處理「圖形」的處理單元出現了——就是我們現在所知的 GPU。如果一個 GPU 可以同時處理 106 運算,那上圖的轉換只需 10-6 秒鐘!

GPU 的興起

GPU 可分成兩種:

  • 整合式圖形「卡」(integrated graphics)是內建於 CPU 中的 GPU,所以不是插卡,它與 CPU 共享系統記憶體,沒有單獨的記憶體組來儲存圖形/視訊,主要用於大部分的個人電腦及筆記型電腦上;早期英特爾(Intel)因為不讓插卡 GPU 侵蝕主機的地盤,在這方面的研發佔領先的地位,約佔 68% 的市場。
  • 獨立顯示卡(discrete graphics)有不與 CPU 共享的自己專用內存;由於與處理器晶片分離,它會消耗更多電量並產生大量熱量;然而,也正是因為有自己的記憶體來源和電源,它可以比整合式顯示卡提供更高的效能。

2007 年,英偉達發布了可以在獨立 GPU 上進行平行處理的軟體層後,科學家發現獨立 GPU 不但能夠快速處理圖形變化,在需要大量計算才能實現特定結果的任務上也非常有效,因此開啟了為計算密集型的實用題目編寫 GPU 程式的領域。如今獨立 GPU 的應用範圍已遠遠超出當初圖形處理,不但擴大到醫學影像和地震成像等之複雜圖像和影片編輯及視覺化,也應用於駕駛、導航、天氣預報、大資料庫分析、機器學習、人工智慧、加密貨幣挖礦、及分子動力學模擬(註三)等其它領域。獨立 GPU 已成為人工智慧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及許多行業的遊戲規則。英特爾在這方面發展較遲,遠遠落在英偉達(80%)及超微半導體公司(Advance Micro Devices Inc.,19%,註四)之後,大約只有 1% 的市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典型的CPU與GPU架構

事實上現在的中央處理單元也不再是真正的「單元」,而是如圖二可含有多個可以同時處理運算的核心(core)單元。GPU 犧牲大量快取和控制單元以獲得更多的處理核心,因此其核心功能不如 CPU 核心強大,但它們能同時高速執行大量相同的指令,在平行運算中發揮強大作用。現在電腦通常具有 2 到 64 個核心;GPU 則具有上千、甚至上萬的核心。

結論

我們一看到《我愛科學》這本書,不需要一點一點地從左上到右下慢慢掃描,即可瞬間知道它上面有書名、出版社等,也知道它擺斜了。這種「平行運作」的能力不僅限於視覺,它也延伸到其它感官和認知功能。例如筆者在清華大學授課時常犯的一個毛病是:嘴巴在講,腦筋思考已經不知往前跑了多少公里,常常為了追趕而越講越快,將不少學生拋到腦後!這不表示筆者聰明,因為研究人員發現我們的大腦具有同時處理和解釋大量感官輸入的能力。

人工智慧是一種讓電腦或機器能夠模擬人類智慧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科技,因此必須如人腦一樣能同時並行地處理許多資料。學過矩陣(matrix)的讀者應該知道,如果用矩陣和向量(vector)表達,上面所談到之座標轉換將是非常簡潔的(註五)。而矩陣和向量計算正是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演算法的基礎!也正是獨立圖形處理單元最強大的功能所在!因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麼 GPU 會成為人工智慧開發的基石:它們的架構就是充分利用並行處理,來快速執行多個操作,進行訓練電腦或機器以人腦之思考與學習的方式處理資料——稱為「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黃仁勳在 5 月 22 日的發布業績新聞上謂:「下一次工業革命已經開始了:企業界和各國正與英偉達合作,將價值數萬億美元的傳統資料中心轉變為加速運算及新型資料中心——人工智慧工廠——以生產新商品『人工智慧』。人工智慧將為每個產業帶來顯著的生產力提升,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和提高能源效率,同時擴大收入機會。」

附錄

人工智慧的實用例子:下面一段是微軟的「copilot」代書、谷歌的「translate」代譯之「one paragraph summary of GPU and AI」。讀完後,讀者是不是認為筆者該退休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GPU(圖形處理單元)和 AI(人工智慧)之間的協同作用徹底改變了高效能運算領域。GPU 具有平行處理能力,特別適合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所需的複雜資料密集運算。這導致了影像和視訊處理等領域的重大進步,使自動駕駛和臉部辨識等技術變得更加高效和可靠。NVIDIA 開發的平行運算平台 CUDA 進一步提高了 GPU 的效率,使開發人員能夠透過將人工智慧問題分解為更小的、可管理的、可同時處理的任務來解決這些問題。這不僅加快了人工智慧研究的步伐,而且使其更具成本效益,因為 GPU 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執行與多個 CPU 相同的任務。隨著人工智慧的不斷發展,GPU 的角色可能會變得更加不可或缺,推動各產業的創新和新的可能性。大腦透過神經元網路實現這一目標,這些神經元網路可以獨立但有凝聚力地工作,使我們能夠執行複雜的任務,例如駕駛、導航、觀察交通信號、聽音樂並同時規劃我們的路線。此外,研究表明,與非人類動物相比,人類大腦具有更多平行通路,這表明我們的神經處理具有更高的複雜性。這個複雜的系統證明了我們認知功能的卓越適應性和效率。我們可以一邊和朋友聊天一邊走在街上,一邊聽音樂一邊做飯,或一邊聽講座一邊做筆記。人工智慧是模擬人類腦神經網路的科技,因此必須能同時並行地來處理許多資料。研究人員發現了人腦通訊網路具有一個在獼猴或小鼠中未觀察獨特特徵:透過多個並行路徑傳輸訊息,因此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多任務處理能力。

註解

(註一)當讀者看到此篇文章時,其股票已一股換十股,現在每一股約在 $100 左右。

(註二)組裝或升級過個人電腦的讀者或許還記得「英偉達精視 256」(GeForce 256)插卡吧?

(註三)筆者於 1984 年離開清華大學到 IBM 時,就是參加了被認為全世界使用電腦時間最多的量子化學家、IBM「院士(fellow)」Enrico Clementi 的團隊:因為當時英偉達還未有可以在 GPU 上進行平行處理的軟體層,我們只能自己寫軟體將 8 台中型電腦(非 IBM 品牌!)與一大型電腦連接來做平行運算,進行分子動力學模擬等的科學研究。如果晚生 30 年或許就不會那麼辛苦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註四)補助個人電腦用的 GPU 品牌到 2000 年時只剩下兩大主導廠商:英偉達及 ATI(Array Technology Inc.)。後者是出生於香港之四位中國人於 1985 年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成立,2006 年被超微半導體公司收購,品牌於 2010 年被淘汰。超微半導體公司於 2014 年 10 月提升台南出生之蘇姿豐(Lisa Tzwu-Fang Su)博士為執行長後,股票從每股 $4 左右,上升到今天每股超過 $160,其市值已經是英特爾的兩倍,完全擺脫了在後者陰影下求生存的小眾玩家角色,正在挑戰英偉達的 GPU 市場。順便一題:超微半導體公司現任總裁(兼 AI 策略負責人)為出生於台北的彭明博(Victor Peng);與黃仁勳及蘇姿豐一樣,也是小時候就隨父母親移居到美國。

(註五)

延伸閱讀

  • 熱力學與能源利用」,《科學月刊》,1982 年 3 月號;收集於《我愛科學》(華騰文化有限公司,2017 年 12 月出版),轉載於「嘉義市政府全球資訊網」。
  • 網路安全技術與比特幣」,《科學月刊》,2020 年 11 月號;轉載於「善科教育基金會」的《科技大補帖》專欄。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賴昭正_96
43 篇文章 ・ 56 位粉絲
成功大學化學工程系學士,芝加哥大學化學物理博士。在芝大時與一群留學生合創「科學月刊」。一直想回國貢獻所學,因此畢業後不久即回清大化學系任教。自認平易近人,但教學嚴謹,因此穫有「賴大刀」之惡名!於1982年時當選爲 清大化學系新一代的年青首任系主任兼所長;但壯志難酬,兩年後即辭職到美留浪。晚期曾回台蓋工廠及創業,均應「水土不服」而鎩羽而歸。正式退休後,除了開始又爲科學月刊寫文章外,全職帶小孫女(半歲起);現已成七歲之小孫女的BFF(2015)。首先接觸到泛科學是因爲科學月刊將我的一篇文章「愛因斯坦的最大的錯誤一宇宙論常數」推薦到泛科學重登。

0

5
1

文字

分享

0
5
1
溫暖的房子更有「家」的感覺?還能讓房子賣更多錢!──《做個有溫度的人》
時報出版_96
・2022/09/10 ・2962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讓房子增值的方法

一位房地產經紀人接受《房地產》雜誌訪問時談到,她在澳洲賣過一棟房子,那棟房子「有一個寬廣的花園露台,冬天面向波濤洶湧的大海,迎著狂風吹拂」。

雖然住在地風景不錯,可是冬天的時候可能會冷到發抖。圖/envatoelements

她開了暖氣,但在開放看屋日刻意把暖氣調小,「點燃蠟燭,放一些有情調的音樂。」她告訴《房地產》雜誌,那棟房子「之前的售價是兩百五十萬澳幣,最終是以兩百七十六萬澳幣賣出,成果斐然,我覺得這一切要歸功於在冬天做出那樣溫暖的展示」。

由此可見,在「寒冬」戶外環境的對比下,提供「溫暖」的室內環境能夠有效地提高賣價。或許吧!但是,一如既往,當我們試圖根據心理學原理提出切實可行的現實建議時,往往赫然發現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因果關係的世界裡,深受多種可能變數的影響。

因此,我們應該謹記統計學中所謂的「可解釋變異」(explained variance),而我們通常只能解答其中一些。例如,房地產產業裡,購屋者的購屋時間會受到一些固有的變化所影響,比如熱門假期有較多的閒暇時間看房、總體經濟狀況(景氣好壞)、房貸是否容易取得等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冬天雖然可以讓一棟精心陳列的「溫暖」屋子看起來特別有吸引力,但在很多地區,這種賣屋方式需要買家在寒冬中冒著風雪與凍雨去看屋,那很容易令人望之卻步。一間房子或許在冬天看起來價值較高,但要是缺乏前景與競爭出價,就可能會壓低價格。那些因素與溫度無關,卻也會影響一間房子的預期售價。

所以,在我們深入研究資料之前,這裡有個免責聲明:除了溫度以外,還有其他變數也對房屋的售價有很大的影響。

事實上決定房屋價格的因素很多,千萬不要以為把房子變暖就能賺到更多錢。圖/envatoelements

為什麼會有家的感覺?

雖然我們應該認真看待這種涉及多種因果關係的情況,但無論你是想賣屋、還是推銷其他產品、服務、想法或觀點,瞭解背後的演化與文化驅動因素,仍能為你增添一些優勢。知道該從演化與社交體溫調節的哪個角度出發以說服顧客,其實滿實用的。我們也應該注意,不要從單一面向解釋我們與房屋及其他「商品」之間的溫度調節關係。

歷史顯示,人類一直在尋找空間的分界線─從天然洞穴、壁龕、洞室到小屋,最後是房屋─以便把掠食者與大自然的力量隔絕在外,尤其是抵禦要命的酷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認為,生存是一個關鍵的動機,促使人類強化住屋功能,使其超出維持基本生存所需。物質文化的證據也證明了,住屋是用來滿足我們的從屬或歸屬感。一間房子越能夠滿足這種從屬或歸屬感的需求,感覺起來越舒適溫馨,也會越有家的感覺,或者套用依附理論的說法,越容易讓人覺得那是一個「安全的避風港」。

許多研究提出以下假說:我們把某個空間分界視為「家」的認知機制,跟早期演化與個體發展時,幫助我們透過其他人來禦寒的生理機制(即依附與恆定體溫調節機制)是一樣的。

早期人類與其他哺乳動物,確實會把體溫調節任務分散給一個群體來承擔,而在社交演化的過程中,房子至少取代了一部分社會分擔的功能。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個概念如此明顯,甚至不言而喻。隨著文化發展,房子變成一種方便又有效率的禦寒方式,再加上室內供暖技術的發展,也提供了產生熱能的方法。

對有些人來說,想到家的時候也會聯想到溫暖。圖/envatoelements

為了研究這點,我和以前的學生范艾克(Bram van Acker)與潘托夫萊特(Jennifer Pantophlet),以及其伙伴克瑟雷爾斯(Kayleigh Kerselaers)一起設計了幾個研究,以測試氣溫下降時,房地產廣告中的房屋是否變得更有吸引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想要測試「房子就是家」的概念中、比較沒那麼顯而易見的一面:更具體地說,是它的社交體溫調節功能。我們想知道,環境溫度較低,會不會讓人對房屋產生偏好,就像低溫使人對他人產生依附感,而去租浪漫電影來看或產生懷舊念頭一樣。

由於房地產經紀人直覺認為「溫暖」的房子最熱銷,所以我們試著從經驗上驗證,像家一樣的房子,要如何藉由營造「家的感覺」讓我們想要與他人在一起。此外,我們也想調查這種歸屬感能不能滿足體溫調節的需求,以及是否會使人更願意為廣告中的房子支付更高的價格。

我們的推論是,溫度與「家的感覺」之間的關聯,是由我們想與他人在一起的動機所促成的。接著,我們設計了一套研究,裡面包含三個研究,以調查較低溫度如何誘發社會心理學家帕克(Lora E. Park)與馬納(Jon K. Maner)所謂的「歸屬的渴望」,這個歸屬的渴望是由想要打電話給朋友或跟朋友在一起等行為來衡量。

從這裡,我們希望進一步知道,這種歸屬的渴望如何促使我們對「感覺像家」的房子產生偏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家看到這個房子有家的感覺嗎?圖/Pixabay

為了確保研究結果的準確性與可複製性,我們使用線上協作網站「開放科學平台」(Open Science Framework)來決定我們的假說,並在收集資料之前先暫停一切決定,把探索性的「假說生成研究」與驗證性的「假說檢驗研究」分開。

我們認為,較低的溫度應該會引發一種「歸屬的需求」。此外,溫度也能用來預測一個人覺得一間房子多有家的感覺,以及他願意付多少錢買那間房子。第二個維度因為看似較為「客觀」(因為它提供具體的數字,例如對溫度的感知,而不是「較暖」或「較冷」這種主觀的感覺),也許能佐證一個觀點:待售屋給人的「居家舒適感」渴望,與行動的經濟性有關。

其他的因素

本書前面提過,行為生態學以及由此延伸的體現認知,可為行動機會的決策提供資訊,以便權衡行動的效益與成本。

例如,面對相同的斜坡時,背負沉重背包的人所估計的坡度,會比沒有背背包的人還陡。一個人所估算的上坡代謝成本(能量消耗),會影響他對角度的「客觀」感知。就像考慮爬坡的旅人會先自問是否負擔得起爬坡的代謝成本一樣,潛在的購屋者雖然想要一個溫馨的家,但也會自問是否負擔得起那些舒適特質的額外成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在本書中已經看到,體溫調節在人際互動中扮演多麼重要的角色。體溫調節在基因與文化的演化,以及這兩種演化的持續相互交流中,都扮演吃重的角色。尤其,我們已經看到社交體溫調節如何促使我們組織與加入更多元的網絡,創造文化、社會、文明。

這一切的核心,都在於我們始終非常需要把核心溫度維持在很窄的範圍內,以達到溫度恆定。雖然如今人類已經開發出許多工具,使富國的人民不再覺得這是如此重要的問題,但這其實是攸關生死的迫切課題。

——本文摘自《做個有溫度的人:溫度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行為、健康與人際關係》,2022 年 9 月,時報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時報出版_96
174 篇文章 ・ 35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談承諾就傷感情?——借《華燈初上》談新興戀愛型態 Situationship
雞湯來了
・2022/04/07 ・292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 文/雞湯來了特約作者陳家容
  • 校稿/雞湯來了張芷晴、陳世芃
  • 製圖/雞湯來了實習生翁欣容
  •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圖/《華燈初上》

「我們賣的是曖昧」-《華燈初上》蘇慶儀

在《華燈初上》日式酒店裡,天天上演男歡女愛、販售戀愛感。這樣既令人心動,又飄移不定的關係,雖然維持著巧妙的平衡,卻也讓彼此的情感多了一分「危險」。 

時代瞬移至今,就像是新興戀愛型態「Situationship」——是由「situation,情況、狀況」+「relationship,戀愛關係」而來的。Situationship 常見於兩人在像戀愛般的情境裡,但又沒有正式對外宣告兩人在談戀愛。因此「Situationship」有別於「Relationship」,似乎要在特定情境/狀況下,彼此才像擁有這段關係。

知名美妝KOL丹妮婊姐曾在自己的 YouTube 頻道中提出「約聘伴侶關係」概念來形容這樣的關係:有約會、談心、親密接觸,曖昧情感油然而生,但從來沒有一句「你是我的誰」的許諾。如同職場上的約聘人員,工作內容跟正職一樣,但是福利跟保障通通都沒有。說到底,Relationship 之於 Situationship,差別就在於「名份」的有無。

圖/《華燈初上》

「不要對我有所期望,因為我給不了你」-《華燈初上》江瀚

危險的平衡?Situationship 在愛情中缺乏什麼元素?

心理學大師羅伯特.史坦伯格(Sternberg, R. J)提出愛情三角理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認為愛情是由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承諾(Commitment)三元素所組成。這三個元素分別透過不同的浪漫組合,衍伸出七種愛情類型(如下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親密
    一段關係中若擁有「親密」,表示兩人在一起時,能感覺到彼此是親近的、有連結的,但又保有界限的,且明確感受到自己是喜歡與對方在一起的。
  • 激情
    若擁有「激情」,表示兩人相處時,著重於身體接觸、生理的相互吸引,以及享受性的契合。
  • 承諾
    若擁有「承諾」,代表兩人對於現在及長遠計畫有共識,能相互扶持,往共同目標前進。

上圖左側的「浪漫之愛」,只有「親密」與「激情」,沒有「承諾」。近似於「缺乏承諾、社會規範與社會期待」的 Situationship——既可以像朋友一樣分享瑣事、又可以像戀人一般激情。

如同劇中的多情劇作家江瀚,他對待每段感情的態度始終如一,當兩人相處時,他總是享受當下、認真對待、細心呵護,因此他從不覺得虧欠對方;但江瀚從不親口許諾,也從不主動確認關係的行為,反而成為對方不安、焦慮的主因。

圖/《華燈初上》

「我們兩個,不就是安慰彼此寂寞的人嗎?」-《華燈初上》江瀚

近年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交友軟體發展、速食愛情崛起、許多伴侶被迫長時間遠距離,激起更多不安。反而讓始於「孤單」而相聚的 Situationship 萌芽,又因為進入 Situationship 的門檻低,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不需對彼此負責,且保有自由。因此,有越來越多人在不知不覺中,正陷入這模糊、不安或懷疑的浪漫關係。

  • 現象 1|對方的未來規劃中並沒有你
    不只是討論未來規劃,就連日常約會、看電影都經常是一時興起,對方幾乎不會主動規劃約會。對於感情的未來規劃,通常不會正面回應、或只是含糊敷衍帶過。
  • 現象 2|對話膚淺缺乏真誠
    每當想了解對方時,都像隔了一道牆。儘管已經相處很久,但凡是關於私事,仍不願意更深入分享,話題總是停留在表面,彷彿是剛認識的新朋友,很可能排斥聊家人、聊心事也只是點到為止。
  • 現象 3|推辭或迴避見到家人、朋友的場合
    凡是朋友聚會、家庭活動,都會避免讓你出席。模糊不清的關係,不只是你,就連對方也很難向家人、朋友介紹這段關係。
  • 現象 4|自己並沒有那麼在乎對方
    愛情或多或少都會有「佔有慾」,但在這段關係中,即便有如戀人般親暱,仍然會將心思放在其他人身上,並不是那麼在乎對方。

【簡易測驗】一分鐘測驗我的 Situationship 指數

較接近上述情境的學術名詞為「關係模糊」。當兩人「長期」未界定關係、關係模糊時,會使兩人對經營感情產生焦慮感、不安感,進而帶來低自尊、高壓力、提高物質濫用,以及憂鬱症狀的可能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透過下方的關係模糊量表,可以快速檢核,是否正處於這曖昧又模糊不清的感情狀態:

我適合 Situationship 嗎?如何解套?

「不需要的關係,就不必繼續糾纏下去」-《華燈初上》蘇慶儀

Situationship 最理想的狀態是「不給彼此壓力與束縛」。在滿足這個前提下,若雙方都同意,並沉浸於這段關係帶來的愉悅,那麼大概不會為人詬病。

雖然 Situationship 能減輕短暫的寂寞感,滿足可甜可鹹的戀愛感,但是,長期維持這種「想摸又摸不著」的朦朧關係,其實並沒有辦法真正地投入與付出感情。若總是擔心跨越禁區(如:任何確認關係的舉動)、害怕破壞現在的美好(如:導致關係疏離的狀況),將無法完整了解對方,感受不到真正的愛。

還記得測驗第 4 題嗎?「我希望未來能和對方有穩定的關係發展」,試著問問自己未來生涯的期望是什麼?在對兩人關係重新定義的過程中,先確定自己想要什麼!若你正嘗試從 Situationship 解套,可以先試試以下 2 個做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建議 1 愛要大聲說|

能夠在戀愛中,培養愛人與愛己的能力是一件重要的事!因此,誠實地問自己:是否想要和對方好好經營感情? 如果是,就請找個安靜的地方,誠摯地、清楚地與對方表態自己的感覺與期待。

建議 2 從愛情故事提取養分|

即使對方不願意與你共同經營這段感情,也無需指責、批判對方,仍然將這個經驗當作人生的一個愛情故事,記取優點、拾起教訓,作為下段感情的養分。

圖/《華燈初上》

「人生啊,誰沒有大大小小的傷痕,那些過去也是我們現在的一部分」-《華燈初上》中村先生

我的心 你放在哪裡
或許你 根本就不在意
錯把承諾當有趣
- [ 好不容易 Finally ](戲劇《華燈初上》片尾曲)/告五人

參考資料

  • Sternberg, R. J. (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93(2), 119.
  • James-Kangal, N. (2020).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Validation of the Relational Ambiguity Scale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incinnati).
雞湯來了
51 篇文章 ・ 463 位粉絲
幸福,如何選擇?雞湯來了相信我們值得擁有更優質的家人關係。致力提供科學研究證實的家庭知識,讓您在家庭生活的日常、人生選擇的關卡,找到適合的方向。雞湯來了官網、雞湯來了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