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社團法人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_96
社團法人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
28 篇文章・ 8 位粉絲
創會於2013年,這是一個同時能讓產業界、學術界和公領域積極交流合作及凝聚共識的平台。期望基於科學實證,探討營養、食品安全、毒理學、風險評估以及環境的議題,尋求最佳的科學解決方法,以共創全民安心的飲食環境。欲進一步了解,請至:ww.ilsitaiwan.org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熱門文章

・2021/04/02
臨床及基礎研究中,已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人類腸道微生物菌相 (gut microbiome) 能調節免疫系統、心智及其他生理功能的發育 (1-8)。成熟的人類腸道微生物菌相可分為兩大操作類型,分別是擬桿菌屬-雙歧桿菌屬型 (Bacteroides-Bifidobacterium type) 和普雷沃氏菌屬型 (Prevotella type) ,主要決定於飲食、地理位置以及生活型態(9-13)。
・2020/01/07
「醣」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成分,也是維持體能及身材的關鍵。「醣」在人體扮演什麼角色?在什麼時機攝取最為適當?讓本篇文章帶您一同探索「醣」對人體的影響吧!
・2021/06/04
疫情升溫,待在家裡、多吃少運動,「肥油」上身,不少人的疫後計畫又是展開減肥大作戰。但你知道有些脂肪可以燃燒卡路里、改善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潛力嗎?
・2022/01/18
在過去的一年半,食品業者都在努力對抗 COVID-19,避免員工染疫,同時持續種植、製造及銷售食品,並且努力維持食品安全倡議與計畫。這是全球性的挑戰,連台灣也是如此。
・2021/01/11
肝病為國人的常見疾病,更常居我國國人十大死因榜上。除了廣為人知的病毒性肝炎( A、B、C 型肝炎等),也有與飲食習慣等因素相關的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肝炎等。近年來非酒精性肝炎因為與日常飲食相關、貼近國人生活而受到矚目。究竟什麼是非酒精性肝炎?什麼樣的飲食習慣可能提高風險?又該如何預防?本文將分享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相關知識與預防方法,希望藉此使國人對此疾病有更多認識,並有更健康的日常飲食。
・2020/12/07
新興精準育種科技在近年崛起,提供研究人員和生產者更快且更精確的作物發展選擇。台灣對於相關產物尚無管理法規及技術發展計畫。本文將分享新興精準育種科技的優勢以及國際趨勢,以期讓更多人對此有所瞭解。
・2022/07/06
科學家們嘗試幫食物的「營養健康特性」下些定義,試著引領食品製造業者提供更具健康概念的產品,以方便消費者做出選擇。
・2017/08/20
超商或超市架上琳琅滿目的各類乳製品,有鮮乳,有牛乳,有的是乳飲品,還有調味乳,甚至可以常溫保存的保久乳,也放在冷藏櫃裡,時常讓消費者看得一頭霧水,不知道該如何選擇。因此陳明汝教授撰文,帶我們從乳品標示認識乳製品的種類,並介紹如何區分鮮乳及其他牛乳製品。
・2018/07/12
過去曾有國內媒體熱烈報導黑糖中丙烯醯胺含量較高的議題,部分偏頗內容引起軒然大波,造成國人的恐慌與相關產業莫大的損失。作為理性的消費者,對於高丙烯醯胺含量的食品類別固然需提高警覺,但若不是當作主食類,或非經常吃的食品,由於攝取量並不高,就無需擔心。看待「食安問題」,誠如ILSI Taiwan專欄2016年10月號中提到的,除了需取得食品中丙烯醯胺的含量(濃度或毒性)之外,還需知道該食品的攝取量(劑量),兩者相乘後才是丙烯醯胺的攝入總量(膳食暴露量),兩者缺一不可。 雖然食品類別與變化繁多,只要我們把握前段所敘述的三個重要因素,就是我們辨識高含量丙烯醯胺產品的最佳線索。此外,關於國內部分高丙烯醯胺含量的食品,近年來降低其丙烯醯胺含量的努力已收到效果,將為消費者帶來新的選擇,實是消費者的一大福音! 
・2018/06/07
「生酮飲食」可說是時下最熱門的飲食方式之一了!從報章雜誌中時常可見不少人透過這種飲食法瘦身成功的經驗談;然而也有民眾因執行不當反倒賠上健康。究竟透過「生酮飲食」減重的生理機制為何?其減重效果真的有比傳統的低脂飲食更好嗎?對於生酮飲食躍躍欲試卻又不敢貿然嘗試的民眾,又應該注意那些事項與考量那些潛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