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2/01/18
在過去的一年半,食品業者都在努力對抗 COVID-19,避免員工染疫,同時持續種植、製造及銷售食品,並且努力維持食品安全倡議與計畫。這是全球性的挑戰,連台灣也是如此。
・2021/12/30
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透過流行病學專業視角,分享COVID-19 公衛知識與台灣防疫經驗,當初社區感染大爆發時,台灣是怎麼守住防線的?這場世紀大疫的下半局,台灣又該如何因應?
・2021/11/27
蜜蜂跟人類一樣過著群體生活,同心協力的覓食、禦敵、育幼,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但也面臨群體生活的缺點:傳染病!研究發現蜜蜂不僅會拉開「社交距離」,還懂得權衡防疫與工作。
・2021/07/19
健康大數據、人工智慧(AI)已經成為醫療研發的新聖杯,新冠肺炎(COVID-19)更將 AI 技術推上防疫舞臺,各國紛紛串聯大數據監控足跡或採用電子圍籬。但當科技防疫介入公衛醫療,我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讓渡了個人隱私?中研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何之行認為,規範不完備是臺灣個資保護的一大隱憂,《個資法》問世遠早於 AI 時代、去識別化定義不清、缺乏獨立專責監管機構,都是當前課題。
・2021/07/06
臺灣疫情爆發,有些民眾因堅持不戴口罩而發生衝突的事件也出現在新聞版面。這應該讓許多人感到非常焦慮或是匪夷所思,到底為什麼,疫情已經如此嚴峻,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也大聲疾呼,這群人卻仍然不願意戴上口罩,甚至不惜為此跟人「槓上」?
・2021/07/06
臺灣疫情爆發,有些民眾因堅持不戴口罩而發生衝突的事件也出現在新聞版面。這應該讓許多人感到非常焦慮或是匪夷所思,到底為什麼,疫情已經如此嚴峻,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也大聲疾呼,這群人卻仍然不願意戴上口罩,甚至不惜為此跟人「槓上」?
・2021/07/02
自 2020 年起,全世界有許多國家都實施了封城政策,目的是為了減緩 COVID-19 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嚴格限制人員流動,導致經濟活動減少許多,同時全球範圍內的空氣污染物排放量也隨之下降,但令人驚訝的是,全球對流層臭氧也在短時間內迅速減少。
・2021/05/26
近期疫情開始爆發,從政府到民間,都在安撫大家「不要焦慮或恐懼」,然而「焦慮 (Anxiety)」 與「恐懼 (Fear)」 真的都是不好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