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生酮飲食減重的生理機制為何?執行前該注意哪些風險?

社團法人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_96
・2018/06/07 ・3239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75 ・九年級

文/呂紹俊 │ 台灣大學醫學院生化暨分生所副教授

圖/ILSI Taiwan 提供

「生酮飲食」可說是時下最熱門的飲食方式之一了!從報章雜誌中時常可見不少明星、網路紅人藉此飲食法瘦身成功;然而也有民眾因執行不當,不僅減重不成,反倒賠上健康。

究竟透過「生酮飲食」減重的生理機制為何?其減重效果真的有比傳統的低脂飲食更好嗎?對於生酮飲食躍躍欲試卻又不敢貿然嘗試的民眾,又應該注意那些事項與考量那些潛在風險?本期的 ILSI Taiwan 專欄邀請台灣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學研究所呂紹俊副教授撰文,為你解析生酮飲食熱潮背後的真實樣貌。

「生酮」是什麼?酮體的形成機制

生酮飲食在最近是個熱門話題,有些民眾用它來減重或是調節血糖。「生酮」指的就是產生酮體,當血液中缺少葡萄糖或胰島素時,會促使脂肪組織分解三酸甘油酯(triacylglycerol)釋放出游離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游離脂肪酸經由血液運送至肝臟;肝臟大量氧化(β-oxidation)脂肪酸,除了產生乙醯輔酶A(acetyl-CoA)也會產生酮體(ketone bodies)——包括乙醯乙酸酯(acetoacetate)、β-羥基丁酸(β-hydroxybutyrate)及丙酮(acetone)。

酮體生成(ketogenesis)途徑。橘底的部分即為酮體(ketone bodies)。source:Wikimedia

這種情形通常發生於血糖控制不良(胰島素不足或是胰島素阻抗)的糖尿病患者,因為缺少胰島素造成大量游離脂肪酸送入肝臟氧化,使血液中的酮體明顯提高。

一般人長時間不進食或是刻意採取無醣飲食,導致身體缺少葡萄糖提供能量,而改以脂質來提供代謝所需的能量,也會引起酮體明顯升高。由肝臟產生的酮體經由血液運送到其他器官氧化產生能量,是一種替代能源。大多數的酮體則會經由尿液排出體外,長期如此可能會造成血液酸化稱為酮酸症(ketoacidosis)。此外,丙酮也會在呼吸時排出體外,呼出的氣體會有丙酮的味道。

生酮飲食能抑制癲癇與癌細胞生長?尚待更多研究釐清

生酮飲食在臨床上主要用於兒童的困難控制型癲癇,能緩和癲癇的頻繁發作,但是其作用機轉不明。由於可能引起酮酸症、低血糖、胃腸窘迫、脫水、昏睡及血脂異常等副作用,因此需要在醫師及營養師的指導下實施。此外,生酮飲食也被考慮當作癌症治療的輔助性療法,因為多數癌細胞主要是以分解葡萄糖來獲取能量,而且有些癌細胞代謝酮體產生能量的能力較差。

因此藉由生酮飲食來降低血糖、胰島素及類胰島素生長因子,這些因子有促進癌細胞生長的作用,或許可以壓抑癌細胞的生長。一些臨床研究發現,生酮飲食有抗腫瘤的效果,尤其是在一些腦瘤,這個消息對不少癌症病患而言可說是燃起一線希望,但千萬別因此不接受適當治療,貿然以生酮飲食來對抗癌症!由於癌症既多樣又多變,也有研究顯示生酮飲食有促進腫瘤的作用,現有的證據仍不足以支持生酮飲食能夠作為癌症治療的輔助性療法,期待未來有更多具規模的臨床研究釐清疑慮。

生酮飲食的特色與臨床減重效果

一般均衡飲食的碳水化合物提供的熱量約佔每日攝取熱量的 55%、蛋白質與脂肪分別各佔約 15% 與 30%,然而在數十年來推行低脂飲食的風潮下,肥胖及代謝症候群人口仍持續增加。因此像是生酮飲食這樣不同概念的飲食策略,也被認為是值得嘗試的方法。生酮飲食主張由脂肪提供每日約 70~75% 的熱量、蛋白質提供約 20%、碳水化合物則提供約 5%~10%,且每日攝取的碳水化合物低於 50 公克(如下圖),可說是顛覆了數十年來的低脂飲食觀念!

生酮飲食與一般均衡飲食的比較。 圖/ILSI Taiwan 提供

目前已經有一些減重的臨床研究顯示,生酮飲食在短期間比低脂飲食有較好的減重效果,而且在第二型糖尿病患也有改善血糖的作用。學者推測生酮飲食於短期間的減重效果較明顯,可能是因為減掉了較多的水份以及抑制食慾所導致。

在長達一年的飲食介入研究後,雖然也顯示生酮飲食比起低脂飲食有較佳的減重效果,但也僅相差約 1~2 公斤。也就是在相同的能量攝取情況下,長期下來生酮飲食與低脂飲食對體重的影響差距並不大。此外,在停止實驗後追蹤後續兩年內受試者體重的變化,發現攝取兩種飲食的體重都會回升,且彼此間的差距已經不顯著。

執行生酮飲食之前,你不可不知的風險與注意事項

上述這些生酮飲食的研究是在醫師及營養專家的監控下所進行,以確保能提供足夠的各種必需營養素。民眾自行執行生酮飲食減重其實並不容易做到正確,尤其是對外食族而言。當避免醣類攝取時,市售常見的米飯、麵食、麵包、餅乾、甜點、含糖飲料等醣類為主的食物都要避開,民眾對食物的選擇也會因此減少很多。尤其要將油脂提供的熱量提高到超過 70%、蛋白質控制在 20% 內,同時仍要維持各種必需營養素的攝取,對於一般民眾來說更不是件容易的事。建議應事先諮詢醫師、營養師等醫事人員,經過健康狀況評估後,再決定是否實行,並應定期追蹤血液酸鹼值、血脂、血壓、血糖等的變化。

執行生酮飲食最大的關卡是要和一切含醣食物說再見,包括看起來一臉人畜無害的白飯。 圖/mikuratv @Pixabay

若要長期執行生酮飲食,最大的風險考量是可能引起酮酸症及營養不均衡。先不考慮長期可能造成的安全問題,若要採用生酮飲食,建議要有一段適應期逐漸進入,以減輕類似流感的生酮不適(Keto Flu)症狀,如:倦怠、虛弱、眩暈、頭痛、噁心等。此外,還要注意食物的多樣性,避免攝取過多飽和脂肪。某些特定疾病患者也要特別留意,例如使用降血糖藥物的糖尿病人若要使用生酮飲食,務必事先告知醫師,以避免在降血糖藥及生酮飲食雙重作用下造成低血糖症(hypoglycemia);腎臟病人採取生酮飲食則應避免攝取過多蛋白質以免增加腎臟的負擔。雖然目前有不少人反對生酮飲食,但不可否認在一些臨床實驗中,採取生酮飲食有呈現一些正面結果。最近的研究顯示,酮體裡的 β-羥基丁酸具有抑制發炎體(inflammasome)活化的作用,這或許是一些人認為生酮飲食具有抗發炎作用的原因。

若不想貿然嘗試生酮飲食的減重者,還可以把握哪些基本原則?

推崇生酮飲食的人或許認為碳水化合物不是必需營養素,且有礙健康,能避免就盡量避免,但其實並不是所有的「醣」都是一樣不好的。葡萄糖除了提供能量,也參與其他新陳代謝,如提供合成遺傳物質 DNA 和 RNA 所需的五碳糖與產生 NADPH 促進麩胱甘肽抗氧化循環運轉等,長期採取生酮飲食是否會對這些重要的生理運轉造成影響,目前仍並不清楚。

如果不想嘗試生酮飲食,又想做一些改變的人,其實可以攝取不同的「」,盡量避免吃 「 (simple sugar)」 以及含精製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白麵包、白米、麵條、甜點蛋糕、糖果、含糖飲料等;改選擇未精製富含膳食纖維的全穀類、多樣化的蔬菜及水果類,這些都是富含 「醣」的原態食物。此外,也要避免在餐與餐之間攝食甜點蛋糕、糖果、含糖飲料等。這些甜食會使剛回落的血糖及胰島素又被拉高,也會因此攝入多餘的熱量,對減重並沒有幫助。當然若考慮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的概念,讓自己有些幸福感,偶爾吃點甜食也不需要太有罪惡感。

減重成功的不二法門,就是持續執行的決心。 圖/RyanMcGuire @Pixabay

是否能成功減重,其實「決心」是最大的關鍵,若能增加活動量減少熱量攝取,相信不論是生酮飲食或是低脂飲食,長期下來都會有減重效果。當攝取的熱量高於消耗量,體重會增加;反之,當攝取的熱量低於消耗量,體重就會減少,這是最簡單的道理,也是最沒有爭議的。

本文轉載自 ILSI Taiwan 專欄 2018 年 3 月號,原標題為〈解析生酮飲食──並非人人都適合的極端減重法〉。








文章難易度
社團法人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_96
28 篇文章 ・ 7 位粉絲
創會於2013年,這是一個同時能讓產業界、學術界和公領域積極交流合作及凝聚共識的平台。期望基於科學實證,探討營養、食品安全、毒理學、風險評估以及環境的議題,尋求最佳的科學解決方法,以共創全民安心的飲食環境。欲進一步了解,請至:ww.ilsitaiwan.org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過重、過輕都會影響身體——健康減重、增肌減脂好處多!
careonline_96
・2023/02/21 ・1809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體重過輕可能造成哪些問題

以目前的標準,會建議 BMI 控制在 18.5 至 24。當體重過輕的時候,基本上身體裡面的一些營養素,就會開始吸收不夠。吃得不夠,就很容易造成一些貧血的問題;刻意不吃的時候,吸收也會變差,間接引起營養不良的問題,很常會開始這裡不舒服、那裡不舒服,甚至像是突然間暈厥,就是極度的營養不良;再來是我們在給予自己這麼大壓力的時候,刻意去減重的情況下,會引起一些生理跟心理的問題。

當過輕時,很常會肌肉不足,之後骨質流失開始加快;很常聽到 20 幾歲的人跌倒之後就骨折,其實就是骨質疏鬆,可是並不知道,因為我們還很年輕。

如何健康減重

目標要設實際一點,而且是可以達到的一些目標。比如可以設定一個禮拜內,要讓體重下降的正常合理範圍是 0.5 公斤,也就是一個月減重不應該超過 2 公斤;以這個為目標去設定一天可以攝取的熱量,很多人都會建議女生吃 1200 大卡至 1500 大卡,男生吃 1500 大卡至 1800 大卡,如果有在運動可以設更高一點。

很簡單地去想要吃得健康一點,巨量的營養包含醣質、蛋白質,還有脂質,就盡量吃原型的食物,去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在過程當中吃足夠的纖維質,比如像蔬菜,最後再去吃澱粉。

增肌減脂有哪些好處

如果有在進行減脂的過程去抽血,就會發現其實我們的 LDL 會下降、HDL 會上升,三酸甘油脂也會下降,其實這就是反應了一個很健康的生活型態。

增肌有非常多的好處,而且是很生活化的好處。比如像老人家要去上廁所,很多時候意外都是發生在廁所;因為蹲下去、坐在馬桶上面之後,要起來時沒有力氣、平衡感又不好的情況下,就會很容易跌倒,發生很多不幸的一些意外。

我們的肌肉量會影響到肌力和肌耐力,就會間接影響到有沒有辦法去執行日常生活中需要做的事情。

減重過程中的飲食要如何安排

一個大原則是每一餐吃拳頭大的澱粉,不管是白飯、糙米飯,還是地瓜,吃一份的澱粉,就要吃兩份的蔬菜,盡量吃到兩份的蛋白質;以這種攝取方法,其實都可以吃得非常飽,而且非常滿足,身體就會得到它所需要的巨量及微量營養素。

我自己很推崇的地中海型飲食,它不單單是一個飲食法,它是一個生活的模式。建議你吃很健康的食物,多吃海鮮、少吃一些飽合脂肪酸的東西,像紅肉;盡量吃乾淨,調味的部分就是避開重油、重鹽。

鼓勵多去跟人互動、多去戶外活動,基本上我們要先回到原點,肥胖本身是一個慢性生活型態的結果,所以要正視問題,先認識自己的身體,是在哪一個環節慢慢出錯,然後去做修正;什麼飲食法適合自己?這需要一段時間去探索、去調適,我相信沒有一個絕對對的飲食法,也沒有一個飲食法是適合全部人。

除了體重之外,還需要注意哪些指標

除了體重、BMI 以外,我們會去量腰圍,男性腰圍盡量要小於 90 公分,女性腰圍小於 80 公分。腰圍反應著你的中段有沒有囤積很大量的脂肪;當身體的中段在囤積脂肪的時候,就代表比較容易會產生一些代謝症候群。

其實最好的量測方法是一面鏡子,當在認真地減重或者增肌時,身體一定會反映出來;身體是非常誠實,體態在改變、線條在改變一定看的出來。不要被數字綁架,其實我們在運動也好、減重也好,我們就是希望可以活得健康,可以不要年紀大的時候臥床。

最大的目標就是要活得好,不要在為了活得好的過程當中,去做傷害自己身體的事情,這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肥胖是生活型態疾病,管理體重從改善習慣開始!
careonline_96
・2023/02/14 ・199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肥胖可能造成哪些問題

從大家比較熟悉的心血管疾病,比如高血壓、糖尿病,都跟肥胖有關係;還有一些癌症,比如大腸癌跟乳癌,如果是肥胖者,罹癌風險會比較高。

可能也有一些肌肉骨骼關節的疾病,比如說退化性關節炎,肥胖者也比較容易受到這個困擾;另外還有像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會讓肥胖者跟他的枕邊人,可能都會覺得不勝其擾。

肥胖的成因

包含一些生理上的問題,像是內分泌系統,比如腎上腺或者是甲狀腺功能失衡,這都有可能會影響到個案的新陳代謝,導致熱量累積造成肥胖。另外有些人可能是基因遺傳,家族性的肥胖,體脂肪比例可能都超高,非常難纏。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WHO 已經將肥胖定義成生活型態疾病 lifestyle disease 之一,可以想見其實很多肥胖的朋友,都還是跟最根本生活型態有關係。可能來自他的飲食習慣、運動習慣,又或者是他的作息比較混亂,這些可能都是肥胖背後的原因;而且必須要強調的是,有可能在單一一名肥胖的個案身上,我們往往可以找到不只一個造成肥胖的原因,這些都值得抽絲剝繭去細究。

進行體重管理時,生活型態該如何調整

最直接跟肥胖相關的,一定還是不脫飲食跟運動,因為這兩個習慣,會跟熱量以及脂肪的累積最直接相關。作息、睡眠,比如睡眠時數不足,又或者是睡眠品質很差,也會影響我們體內賀爾蒙的變化,導致很難變瘦。

在這邊要強調的是,一旦我們決定要開始進行體重管理,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建立正確的心態,既然已經有發現自己體重的問題,而且有想要做一點改變,應該要有一個大破大立,跨出舒適圈的精神,正視、檢視自己生活上習慣需要調整的地方。

在做體重管理、生活型態調整的時候,其實醫療團隊也有一定的角色。陪伴個案走一段路,協助他檢視自己生活中可能的一些限制、給他建議,並且在他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出手幫助,讓整個體重管理的過程,可以走的更穩定、更長遠,也更順暢。

何時會使用藥物介入

生活型態、生活習慣的調整是最重要的基礎,但有時候也會需要藥物來補足臨門一腳;尤其是在與個案討論之後,發現他的生活上能夠做的改變與調整,已經來到瓶頸,有一個限制,這時候藥物的角色就浮現上來,有可能是短暫使用,讓個案有信心再繼續走下去,也有可能是就讓他突破一個臨界點,到他從來沒有達到過的體重,讓他可以更有自信心地走下去。

臨床實務上,其實也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時機,在與個案很充分討論關於藥物的優缺點以及一些限制,比如用了一段時間之後,可能效果不彰,確定個案都了解這些條件之後,在一開始就用藥物與生活型態調整,雙軌並進。

幫助體重管理的藥物有哪些

以目前台灣的現況,有一個已經上市 20 多年歷史的口服藥,它的機轉叫做胰脂酶抑制劑;這樣的藥物,胰脂酶本來就存在於我們人體體內,會幫助我們去分解吃進去的食物、油脂,讓它變成人體比較好吸收的脂肪顆粒。

這個藥物的作用就是抑制胰脂酶,讓它不要發揮正常效用,以至於我們飲食當中攝取的油脂,就沒有辦法正常的分解,正常的被吸收,就可以隨著腸胃道排除。但也有一些副作用,比如排便的次數會增加,而且排的會是油便,可能會造成一些腹部不適,或者是生活上的一些困擾。

另一種藥物則是腸泌素促效劑,腸泌素其實也是人體本來就自然存在的一種腸道賀爾蒙,它的效用就很多才多藝,包括從腸道,從內分泌系統,甚至中樞神經系統,它都會有所作用。

  • 腸泌素能提供的幫助

腸泌素本來就存在於人體的腸道裡面,其作用可以影響我們的胰臟,去促進胰島素的分泌來調控血糖。

它還可以抑制胃的排空,增加飽足感,就比較不會覺得肚子餓,想要找東西吃;還可以影響大腦裡的飽覺中樞,直接從源頭去調控我們對於飢餓以及飽足感覺的臨界值。這樣的藥物對於一些自認為胃口很好,很難以控制食慾、食量的朋友們來說,有可能就是一個福祉。

0

4
0

文字

分享

0
4
0
非藥物的肥胖治療法——胃鏡減重怎麼做?
careonline_96
・2021/08/03 ・221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胃鏡減重怎麼做?腸胃專科醫師圖解懶人包

受到疫情影響,宅在家的時間變多,很多人的體重也默默增加了。台中康澄診所肝膽腸胃科許柏格醫師提醒,千萬別放任體重飆升,因為肥胖可能與多種健康問題有關,包括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脂肪肝、胃食道逆流、心血管疾病等。

體重過重會增加膝關節、髖關節的負擔,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的機會也比較高。肥胖患者的上呼吸道可能在睡眠時塌陷,而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症,嚴重影響睡眠品質,大腦無法得到充分休息,白天的工作效能勢必受到影響,倘若呼吸中止的時間過長,嚴重缺氧甚至可能危及性命。許柏格醫師指出,陸續也有研究指出,肥胖患者在感染新冠肺炎 COVID – 19 之後的併發症較多,死亡率也較高。

愈來愈多證據告訴我們,肥胖是一種不容忽視的疾病,需要積極介入治療。

肥胖患者併發症較多

在台灣,身體質量指數 BMI〔1〕介於 18.5 – 24 之間為健康體位,BMI 在 24 以上屬於過重,BMI 在 27 以上屬於肥胖,許柏格醫師表示,一般來說BMI 超過 30 時建議接受治療,若是 BMI 超過 27 且具有肥胖併發症,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便需要積極介入,除了治療各項併發症,也要利用各種方式來控制體重。

多管齊下,擺脫肉肉

肥胖的養成並非一朝一夕,成功減重亦非一蹴可及,許柏格醫師分析,想要成功減重且避免復胖,必須從飲食、運動著手,並與醫師詳細討論,搭配使用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

目前可用於減重的藥物,主要是利用「減少熱量吸收」或「抑制食慾」等機轉來發揮效用。減少熱量吸收的藥物可讓食物中的脂肪無法被酵素分解、吸收,而隨著糞便排出體外,所以在使用後可能有脹氣、油便、排便習慣改變等狀況。

抑制食慾的藥物能延緩胃排空,並讓大腦有飽足感,達到減少攝食量的目的。部分人會感到噁心、嘔吐、腹瀉、腸胃不適等副作用。

非藥物治療可透過胃鏡或手術來進行,許柏格醫師解釋,胃鏡減重的方式包括胃內水球、胃內肉毒桿菌注射等,大多是由腸胃科醫師來執行;手術減重的方式有胃繞道手術、胃縮小手術等,主要由外科醫師來執行。

肥胖之非藥物治療

胃內水球是將一顆水球放入胃裡,以佔據胃容積、增加飽足感。醫師會透過胃鏡將一個水袋送入胃裡,然後根據每個人的體型,注入 400 – 700 毫升的水。由於胃內水球在六個月後破裂的風險會提高,所以需要再做一次胃鏡將水球移除。

胃內肉毒桿菌注射是在胃部注射肉毒桿菌素,以延緩胃排空、減少食慾、增加飽足感。許柏格醫師解釋,胃內肉毒桿菌注射的作法是利用胃鏡將肉毒桿菌素注入胃黏膜下,大部分是注射在胃的幽門部。肉毒桿菌素可以減少胃部平滑肌的收縮,而達到延緩胃排空的效果,注射後肉毒桿菌素可維持 3 – 6 個月。接受胃內肉毒注射後可能有脹氣、噁心、嘔吐等副作用,腹痛較為少見,不過有問題仍需回院觀察〔2〕。相較於胃內水球,腸胃穿孔的機會較低〔3〕。

許柏格醫師說,胃內肉毒注射可用於 BMI 介於 30 – 40 間的族群或是 BMI 在 27 以上且具有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肥胖併發症的族群〔4〕。胃內肉毒桿菌注射目前屬於仿單核准適應症外的使用(Off Label Use),事前必須與醫師詳細討論。

胃內肉毒注射與胃內水球的副作用大多在一個禮拜內比較明顯,然後身體會慢慢適應。若在三天內出現急性腹痛,就要馬上回診檢查。

健康減重才是長久之道!

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對減重非常重要,許柏格醫師強調,營養師會了解患者的飲食習慣、日常活動量,然後根據每天需要的熱量,擬出兼顧均衡營養的飲食計畫。遵循營養師的建議執行,漸漸改變飲食習慣,有助維持減重效果、減少復胖的機會。

健康減重才是長久之道!

減少攝入熱量時,也要增加熱量消耗。許柏格醫師說,請務必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包括有氧運動與肌力訓練,每次運動 30 分鐘以上,每週 5 到 7 天,可依照每個人的體能狀況,循序漸進。規律運動有助減重,也對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控制有幫助。

「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再與醫師討論藥物或非藥物治療,」許柏格醫師叮嚀,「千萬不要誤信偏方,使用正確的方式,健康減重,才是長久之道!」

參考資料:

  1. BMI(身體質量指數)= 體重(公斤)/身高(公尺)2
  2. Kaya B, Esen Bulut N, Fersahoglu M. Is Intragastric Botulinum Toxin A Injection Effective in Obesity Treatment? Surge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20; 2020.
  3. Ferhatoglu MF, Kartal A, Filiz AI, Kebudi A.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a calorie-restricting high-protein diet combined with intragastric botulinum toxin type A application among morbidly obese patient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analysis of eighty-seven grade 2 obese patients. Obesity surgery 2020; 30:3472-9.
  4. Ferhatoglu MF, Kartal A, Filiz AI, Kebudi A.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a calorie-restricting high-protein diet combined with intragastric botulinum toxin type A application among morbidly obese patient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analysis of eighty-seven grade 2 obese patients. Obesity surgery 2020; 30:34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