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20/06/05
人體約有 70% 的免疫細胞在腸道,根據研究,我們的腸道中約有 35000 種腸內菌種,與人體共生的腸內菌叢可以發揮許多作用,包括營養代謝、免疫調節、協助抵抗病原入侵。當腸內菌叢被破壞,腸道屏障可能出現破口,細菌、病毒等病原較容易侵入人體,增加感染的風險。乳酸菌百百種,功效大不同。在調整體質方面, L-137 乳酸菌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137) 是由米和魚肉的發酵物中所分離的菌株,又被稱為植物乳酸菌,位於細胞壁上的脂磷壁酸 (Lipoteichoic acid, LTA) 為其關鍵成分。熱去活 L-137 乳酸菌可能具有免疫調節功能,但罹患自體免疫相關疾病者請先諮詢醫師後,再謹慎食用喔。
・2020/06/01
在大熱天運動完後,恨不得想嘩啦啦狂灌冰水,或是立馬跑進冷氣房,享受清涼嗎?以上都是傷害心臟的NG行為,不僅會造成心臟莫大的負擔,甚至會導致休克。本篇文章分享如何在冷熱溫差大的環境下,善待心臟,避免心臟疾病帶來的危機。
・2020/05/27
我們是「哺乳類」動物,也就是說,當小貝比剛出生時,還需要接受媽媽餵養,乳汁就是哺乳類動物產後的分泌物,也是我們生命初始接受的食物。然而,喝牛奶真的對我們的健康比較有助益嗎?本文根據研究,統整出結論指出:1. 喝牛奶對兒童的生長發育,或說身高,是有幫助的 2. 想要靠喝牛奶來避免髖部骨折的成功率並不高 3. 喝牛奶跟體重上升、下降沒有太大關係,不管成人或小孩都是 4. 喝全脂牛奶,抑或喝低脂、零脂牛奶,都不會增加一個人罹患心血管疾病、中風、心肌梗塞等的機率,也不會增加其死亡率。最後 ,喝牛奶是營養食物選擇之一,飲食選擇還是要通盤考量,不要相信某些超級食物能治百病,或設限自己攝取的食物種類。
・2020/05/22
胰臟炎就是胰臟發炎後造成的疾病,可能是急性或慢性的,這個病輕則不需治療,自行會好;但嚴重的時候,胰臟炎甚至會要人命。噁心嘔吐、發燒、心跳加速也是胰臟炎的常見症狀。胰臟會發炎有兩個原因:一是胰管阻塞或斷裂,另一則是胰臟細胞受傷。另外高三酸甘油脂、高血鈣、病毒、抽菸等問題也會破壞胰臟細胞,造成胰臟炎。在胰臟炎急性發作時,醫師會先請患者禁食,並用輸液等維持患者生命徵象,並要找出胰臟發炎原因,看是需要手術處理膽道胰管問題,或要請患者戒酒、治療高血脂等其他疾病。
・2020/05/19
防疫期間,不敢上健身房,卻好想運動鍛鍊身體怎麼辦?本篇文章教你「漸進式」增強運動強度,不用任何健身器材,利用家中的桌子和牆,也能做到提升強度的運動,快來跟著指引動一動吧!增肌減脂、有氧運動,在家就能隨時做~
・2020/05/13
深受白內障困擾嗎?本篇文章帶您了解挑選人工水晶體的五個秘訣:一、選擇精密車削製造,且材質經臨床長期驗證的品牌;二、完整連續的環繞方邊可降低二次白內障比率或延緩發生時間;三、選擇可矯正越多球面像差的非球面人工水晶體,可在夜晚或暗光下才能保持視力清晰度;四、低折射、低色散,雙低的晶體材質,讓色彩不失真,成像更清晰。;五、保留藍光除了提升夜間的視力清晰度,還能避免打亂生理時鐘。這些秘訣,你記住了嗎?快選一個好的人工水晶體吧!讓你的視野更清晰!
・2020/05/11
在台灣,糖尿病在主要死因排行榜上有名,每年有將近一萬人死於糖尿病。由於糖尿病會導致多種併發症,例如腎臟病變、心臟衰竭等,加總起來恐怕有更多患者的死因能夠與糖尿病扯上關係。而糖尿病患者最密切關注的就是自己的血糖狀態,除了控制血糖,也要注意其所帶來的併發症。血糖超標已經是極為常見的問題,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卻會悄悄侵蝕心臟、腎臟、眼睛等器官,奪走我們的健康。做好飲食控制、規律運動、遵照醫師指示服藥,在照顧血糖的同時,也應該要顧腎、護心!
・2020/05/08
有些人會為了擁有一雙美麗的雙眼皮而選擇動手術,雙眼皮手術分為兩種(割雙眼皮、縫雙眼皮),但手術存在風險,本篇文章帶你看看雙眼皮手術需要注意的術後照護及併發症,以及那些人不適合動手術,一起來看看吧!!
・2020/05/07
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很高,相關治療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醫師會根據各別患者的狀況擬定治療計畫,包括手術治療、化學治療、標靶治療等。但其中最重要的,還是患者的營養補充,擁有營養食品的支持,不僅能讓患者有體力承受耗能的手術,也能使預後效果更佳,並減輕化療的副作用。當然,患者要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規律運動、均衡飲食、避免便秘,把身體狀況調整好,最好能戒菸、戒酒、戒檳榔。治療告一段落後,患者務必定期回診追蹤!
・2020/04/29
攝護腺(或稱前列腺)約核桃般的大小,位在膀胱下方,環繞著尿道。雖然是個體積不大的器官,攝護腺也會長出惡性腫瘤,好發於 60 歲以上的族群。雖然攝護腺癌經常給人較溫和的印象,但請別小看攝護腺癌,因為部分攝護腺癌生長較快、容易轉移,對生命造成威脅。平時我們可以依照格里森分數、骨轉移、內臟轉移判斷癌症的惡化程度,符合其中兩項以上時,有較高的惡化風險。這類族群的病人需更主動積極地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才能延長有效治療的時間和整體存活,並且提升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