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當瘟疫來襲時,人類會怎麼反應?尋找第一位愛滋病帶原者……

miss9_96
・2016/02/27 ・5052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SR值 597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零號病人是性生活十分活躍的帶原者,一年約有 250 位性伴侶,估計已和 2500 個人發生過性關係,足跡遍佈各大城市……

尋找第零號病人

1981 ,在美國加州洛杉磯市,出現了五名生病的年輕人,都罕見地被黴菌感染肺部,而其中甚至有兩人死亡。但困惑的是,此疾病通常只襲擊免疫功能低下的族群,如:癌症病人、服用抑制免疫力藥物的人。但令人不解的是,這些年輕人的生活中找不到任何交集之處,唯一的共同點是他們都十分年輕健康,而且都是男同性戀

這令人大惑不解的病歷發表在「發病和死亡率週報」的期刊(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之上,沒想到引起了熱烈的回響,因為同時間裡,遠在東岸的紐約也出現了類似的患者:年輕又健康的男同性戀,都罹患了只有癌症或臨終病人才有的疾病。

一個月之後,神秘的疾病在全美已累積 41 名患者。到了那年冬天,已經有 270 人發病,並且有 121 名患者死亡(死亡率約 45%,當年在台灣引起恐慌的 SARS,其死亡率約 10%1918 年西班牙流感死亡率約 2.5%)。未知的病源、奇特的病徵和令人驚恐的致死率,讓衛生官員們拉響了警報,他們急欲找到那些患者的共通點,找尋那瘟疫的最源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隔年的春天,洛杉磯疾管署官員的努力終於有了一線曙光,原先看似毫無交集的患者,如果以性伴侶進行聯結的話,都能追溯到一名加拿大航空男性空服員杜嘉思(Gaétan Dugas)。官員與他訪談後發現,杜嘉思在 1979 年已經有了病徵,更在 1980 年 5 月時被診斷出罹患卡波西氏肉瘤(Kaposi’s sarcoma)-另一種發生在免疫能力低下病人身上的皮膚癌。

跟據訪談的內容,杜嘉思是一名性生活極為活躍的人,一年的性伴侶高達 250 位,累計發生關係的性伴侶已有 2500 名,對照當時疾管署手中的名單中,248 名發病者裡有 40 位能以性關係追蹤到杜嘉思身上,也許是因為身為空服員的緣故,這些杜嘉思發病的性伴侶更遍佈美洲各大城市,如此高的傳播力,杜嘉思也被稱為「第零號病人(patient zero)」

由杜嘉思連結出的性關係網絡 from: wikimedia

這個神祕的疾病仍在蔓延,由於最初發病的族群多是男同性戀,因此非官方的病名-「男同性戀相關免疫缺乏症候群(gay-related immune deficiency)」不脛而走。3 月,這不明的疾病侵入歐洲大陸,法國和西班牙也宣告淪陷。同時,海地移民、海洛英毒癮的人以及血友病患者也陸續有人發病,因此該病又多了一個綽號-「4H(海地、海洛因、血友病、同性戀 4 字的英文首字都是 “H”)」。

卡波西氏肉瘤 from: wikimedia

由於不同族群相繼受到感染,不禁令人連想到此病是透過血、體液而傳播,於是在 1982 年的 7 月,疾管署建議男同性戀、海地移民和海洛因毒癮者都列入禁止捐血的名單,但人權團體認為此禁令有歧視特定族群之嫌,而血庫亦擔心此舉會降低大眾的捐血意願,爭吵之下此建議只能作罷。我們已無法體會當年的紛亂,但不禁令人想到,如果在今日的台灣即將面對新興的瘟疫威脅,在真相未明之際,我們能不能以防疫為理由去侷限少數族群的人權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該年 9 月,我們所熟知的病名-愛滋病(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 AIDS,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首次出現在官方報告中。而當年的12月,首名因輸血而感染愛滋病的患者病發身亡,醫界頓時陷入恐慌,這等同宣告所有手術都有死亡風險,而數月之前未能及時修改捐血的禁令,現在看來等同開了個防疫的大漏洞。更糟的是,西方科學界仍不知道是什麼病原體造成了愛滋病,而當時位於遙遠亞洲的台灣看待愛滋病,印象仍停留在這是種西方人專屬的疾病而已。

愛滋病在台灣-從歧視和汙名化開始

愛滋病的研究在 1983-1985 年間有了長足的進步,法國科學家在 1983 年發現了愛滋病的致病原-人類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而捐血用的檢測試劑在 1985 年於美國正式啟用。此時 HIV 病毒也開始透過國際旅客入侵台灣,我國開始面臨到 HIV 嚴峻的挑戰。

上圖:綠色的 HIV 病毒顆粒冒出 T 細胞瞬間的電子顯微鏡圖;下圖:HIV 病毒結構的卡通圖。from: wikimedia & wikimedia

回顧台灣首位的愛滋病患者,1984 年 12 月,一名外籍旅客過境台灣,因皮膚病而進入台大醫院求診,被判斷為卡波西氏肉瘤後才確認患者感染了愛滋病。雖是境外移入,但台灣的首名患者仍引起了政府警戒,衛生署隔年成立了「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防治小組」,而台大醫師莊哲彥,也因為是該名外籍感染者的診治醫師,順理成章地成了該小組的召集人,從此和愛滋病研究結下了不解之緣。

1985 至 1987 年之間,國內陸續出現了本土感染者以及女性病人,當時的社會媒體仍視愛滋病為「外國人」和「同性戀」的疾病,都抱持著看熱鬧的心態在解讀這「屬於西方世界」的疾病。但同時間在太平洋的彼岸,已有少數美國人正試圖扭轉社會的觀點,美國愛滋平權聯盟(AIDS Coalition to Unleash Power)首度在紐約遊行,抗議高昂的藥價社會的歧視。1988 年,他們再次集結在美國 FDA 前,要求加速藥物審查流程,痛斥冗長的公文旅行只會讓更多人死去,FDA 迅速地做出了回應,僅花了 8 日就公佈了全新的快速審查程序,顯示美國人對於愛滋病的觀念正慢慢的改變當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國愛滋平權團體在 2012 年的遊行,希望社會對於愛滋病投入更多的資源進行研究。from: Michael Fleshman

然而此時的台灣,從上到下仍充滿了不理解和歧視。1987 年,剛考上師大的田啟元在成功嶺集訓時出現愛滋病症狀,被軍方退訓後,師範大學更希望他退學。隔年在衛生署和教育部的壓力之下,師大才同意讓他復學,但僅能以函授的方式完成學位,由此事件可見當年一般民眾對於愛滋的恐懼和不理解。但反觀台灣的衛生主管機關,面對惡疾的威脅,反應和決策相當地迅速。1987 年,美國 FDA 通過首支抗 HIV 藥物-AZT(或稱 ZDV),隔年台灣衛生署隨即進口且免費提供給愛滋患者服用,兩相比較之下,當時台灣衛生機關對於愛滋病的防疫政策反應既快速又確實

雞尾酒療法-從世紀瘟疫變成慢性疾病

觀察 90 年代中期以前,台灣社會對於愛滋病的看法,都認為這是一種帶有恐懼死亡鄙視的疾病,而媒體更喜歡以獵奇的角度來報導愛滋病,當時的媒體會透露感染者的個人資料,即便會摧毀患者的家庭也在所不惜。1994 年的澎湖學生事件就是明顯的案例:一名學童因手術感染了 HIV 病毒,媒體罔顧人權地將此事曝光,恐懼的心理竟使得全班同學集體轉學,整個班級僅剩下被曝光的學童。身為第四權的媒體在當年的行為,只能說是全然的不及格。

過去媒體的報導角度已讓人嘆息,但更令人傻眼的是,位居高位的官員們甚至更加重了歧視的言論。時任衛生署署長的張博雅女士曾言:「得愛滋是行為不檢、得這種病是自作孽」,甚至於當年位居副總統的呂秀蓮女士也曾以「天譴說」來描述愛滋病。此等歧視的言論令人搖頭,然而略帶諷刺的是,扭轉社會觀點的卻是名科學家-何大一博士(David Da-I Ho)。何博士在 1995 年發表雞尾酒療法的概念,革命性的觀點讓他獲選為「時代(Time)」的 1996 年風雲人物。剎時間何博士和愛滋病成了熱炒的新聞,媒體原本設定的報導角度,立刻轉為讚揚此創舉為偉大的科學突破,何博士更是華人之光。

何大一博士。from: wikimedia

我國衛生署的官員專家們看出了雞尾酒療法的潛力,政府隨即從 1997 年起無償地提供雞尾酒療法藥物直至今日。十多年過去了,雞尾酒療法毫無疑問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多種的抗病毒藥物的組合,封鎖了 HIV 病毒突變後的存活能力,更重塑了病人的免疫能力。遙想愛滋病初現人間之時,在沒有藥物對抗病毒的狀況之下,患者病發後就僅剩十年的壽命而已,即便 AZT 等藥物加入戰局,但 HIV 病毒善於突變的特性,病人和醫生很快就會面臨到無藥可醫的絕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何博士開啟了雞尾酒療法之後,大幅地延長了患者的壽命,根據 2010 年在國際期刊 AIDS 的論文評估,現今 HIV 感染者在接受雞尾酒藥物治療後,和一般人的壽命相較,僅會減少 0.4-1.4 年左右。從第一名病例開始,不過短短十來年的光陰,醫學的發展就成功地將愛滋病從無藥可醫的大瘟疫,壓制成一般門診可治的慢性病了。

美國歷年因 HIV/AIDS 死亡的人數,由圖中可看出從 1996 年開發並投入雞尾酒抗病毒療法後,死亡人數戲劇性地大幅下降,顯示此療法的優越性。from: wikimedia

醫學正逐漸消彌歧視,那麼媒體和大眾的觀念呢?

在愛滋病已經轉變成慢性病的現代,許多的不平等已漸漸地被解除。在以往,因為患者來日無多的緣故,所以即便 HIV 帶原者發生了腎衰竭、心臟衰竭等疾病,各國醫界都拒絕讓患者接受器官移植手術來延長壽命,患者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器官日漸壞死。但在雞尾酒療法發明後不久,患者壽命大幅地延長,西方醫界便進行臨床實驗測試手術的成效,到如今已有少數歐美國家開放 HIV 帶原者接受器官移植手術,使患者能享有平等的醫療權益

法國醫界更在今年踏出了平權的另一步,該國即將在 2016 年春天開放同性戀捐血的權利,逐漸地消彌醫界因恐懼而造成的不平等。而在數日前,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院執行了一項劃時代的手術,將感染 HIV 病毒的肝、腎臟移植到另一名患者的體內,終結了十多年來愛滋病患者不能捐贈器官的禁令。

審視台灣,我們雖然尚未解禁同性戀捐血,但台灣將在今年開放 HIV 帶原者享有器官移植的就醫權益,未來也可能會修法,讓 HIV 帶原者能夠捐贈器官,以達到國人不分疾病皆享有平等的醫療權益目標 [註2]。綜觀愛滋病三十多年來的發展,從人類大瘟疫開始,到今日醫界已經憑藉著科學發展,逐漸消彌當年所設立的不平等,但反觀現在的台灣媒體和社會,是否能夠追上醫界的腳步呢?期待未來有一天,我們的媒體和社會對於愛滋議題,也能一起達到「零歧視」的目標!加油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愛滋病宣導海報。愛滋病的治療雖然已經不成問題,但在疾病預防以及少數弱勢族群的權益維護,仍帶大家努力和關注。from: UNICEF HK
  • 註1:嚴格來說,本文所討論的病毒的名稱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此病毒的人類稱為 HIV 帶原者,而如果此病毒在人體內肆虐,使疾病惡化後才會被稱為愛滋病,又稱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IDS)。因此嚴格來說愛滋病是疾病的名稱,而非病毒的稱呼。但在中文的使用者習慣中,似乎會將兩者混用。
  • 註2:美國的規定中,感染 HIV 病毒的器官僅能移植給 HIV 感染者。我國雖然尚未修法,但應該也會依照相同的醫療標準。

參考文獻

文章難易度
miss9_96
170 篇文章 ・ 1014 位粉絲
蔣維倫。很喜歡貓貓。曾意外地收集到台、清、交三間學校的畢業證書。泛科學作家、科學月刊作家、故事作家、udn鳴人堂作家、前國衛院衛生福利政策研究學者。 商業邀稿:miss9ch@gmail.com 文章作品:http://pansci.asia/archives/author/miss9

0

3
1

文字

分享

0
3
1
群眾監控科技:以 2023 雪梨世界驕傲節為例
胡中行_96
・2023/03/16 ・3422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OVID-19 疫情趨緩後,各國都敞開大門,迎接國際觀光客。今年雪梨同志狂歡節(Sydney Gay and Lesbian Mardi Gras)的主辦單位,與 InterPride 合作,將活動升級為 2023 雪梨世界驕傲節(Sydney World Pride)。[1]其中最受矚目的年度大遊行,也於 2 月 25 日晚間,重磅回歸 Oxford 和 Flinders 兩街。[2, 3]

今年遊行中,率先登場的女同志團體「Dykes on Bikes」。圖/胡中行攝(CC BY-SA 4.0)
今年遊行的第二個隊伍,是男同志團體「Boys on Bikes」。圖/胡中行攝(CC BY-SA 4.0)

警察的角色

澳洲雪梨一年到頭,觀光活動難以計數。從知名的跨年煙火、國慶典禮、體育賽事、聖誕市集、繽紛雪梨燈光音樂節(Vivid Sydney)到同志狂歡節等,[4]負責維安的警察早已身經百戰,什麼場面都見過了。如果當天鬧事被逮的人數不多,他們有時還會在事後,透過新聞稿嘉勉群眾幾句。[5]雖然新南威爾斯州警察,在1978年拘捕同志運動抗爭者;但誰也沒想到他們後來化敵為友,自 1998 年起,竟每屆都組隊參加遊行。[6, 7]

2023 年面對前所未有的人潮挑戰,他們派出 900 多名員警,並與主辦單位、雪梨市政府、科技保全公司,以及州政府的觀光、交通、消防和急救等部門攜手合作。[2, 7]

曾參與 1978 年抗爭的同志乘車遊行,受到群眾熱烈歡迎。圖/胡中行攝(CC BY-SA 4.0)
新南威爾斯州警察今年的遊行花車。(不含背景右上的彩虹旗。)圖/胡中行攝(CC BY-SA 4.0)

RAMP分析

根據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Manchester Metropolitan University)G. Keith Still 教授 30 多年的經驗,規劃大型活動時,要從 RAMP 分析(RAMP Analysis)的 4 個面向,評估群眾安全。[8]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路線(routes):進入與離開的方向。[8]雪梨同志遊行的隊伍,一般不超出 Oxford 和 Flinders 這兩條街。[2]遊客則必定是從四面八方,逐漸湧入。
  2. 區域(areas):人群聚集的範圍。[8]當天的交通管制,擴及市中心與市郊的幾條主要幹道。[9]
  3. 動向(movement):進場及散場的時間。[8]官網號稱遊行從晚上 6 開始,預計 11 點結束。[10]實際上,觀眾提早幾個小時佔位,正式開幕的時間為晚上 7 點左右,而結束後不少人仍於附近逗留。各街道的交通管制不同,最早從下午 2 點開始,最晚至隔天凌晨 4 點結束。[9]
  4. 群眾(people):對參與群眾的了解。[8]官方預計有 1 萬 2 千 500 人和 200 多輛花車參與遊行。[10]此外,疫情解封以及世界驕傲節的國際觀光效應,勢必帶來人數龐大,而且類型多元的遊客。

此活動行之有年,遊行的路線、群眾聚集的區域,以及周邊交通管制的規劃等,多少都有參考依據。唯一可能比較難以預測的,是今年會增加的遊客。

遊行開始前,Oxford 和 Flinders 街口的人海。圖/胡中行攝(CC BY-SA 4.0)
散場時,尚未撤離的維安、急救、轉播和封街用車輛。圖/胡中行攝(CC BY-SA 4.0)

群眾與手機

為了精準掌握群眾的情形,這次遊行首度依循跨年和燈光音樂節的模式,請動態群眾測量(Dynamic Crowd Measurement)公司在遊行地點周邊,架設了臨時性的監視攝影機與手機偵測器材。[2]

  1. 監視攝影機:配合相應的軟體,從蒐集到的個體表情,例如:開心、中性、難過、生氣等,分析群眾情緒的平均值。同時,測量他們步行移動的速度[2]
  2. 手機訊號:現在幾乎人手一機,由手機通訊用的電磁波,便可推估現場人數。接受《雪梨晨鋒報》(Sydney Morning Herald)訪問的專家認為,不仰賴基地臺的技術,可以避免人數過多時,電信網絡的數據失準。動態群眾測量公司在附近店面,安裝臨時性的偵測器材。[2]
澳洲原住民團體帶了一條蛇來助興。圖/胡中行攝(CC BY-SA 4.0)
技職學校(TAFE)隊伍的大型人偶。圖/胡中行攝(CC BY-SA 4.0)

監控軟體的功能

監視攝影機蒐集到的數據,會被上傳雲端,並呈現於動態群眾測量公司設計的軟體。[11]遊行當天,由主辦單位的工作人員監控,再將必要的資訊報告給警方,以疏導聚眾。[2]下面是該公司官網,所介紹的軟體特色功能:[12]

  1. 地理空間熱區圖(geospatial heatmap):地圖以不同顏色,顯示人群的密集程度,並附帶群眾情緒和人流速度等資訊。[12]
  2. 警報程度指標(alert level indicator):將各區域的危險程度,分級且視覺化,方便監控者一目了然。[12]
  3. 區域監視(zone monitor):群眾密度、情緒和移動速率的警示程度,各區域可以分開設定。[12]
  4. 數據回放(data playback):除了即時監控,已經上傳雲端的數據,也能重新調出來檢視。[12]
  5. 通知管理(notifications manager):客製化群眾密度、情緒平均值,或移動速率等警示,以接收特定的更新資訊通知。[12]
  6. 視覺驗證(visual validator):將即時影像或地理空間熱區圖,與數據並列比較。[12]
動態群眾測量公司的軟體介紹影片,範例地圖是臨近雪梨歌劇院的環形碼頭。影/參考資料11

隱私疑慮

美國喬治城大學法律中心(Georgetown University Law Center)的 Paul Ohm 教授曾說,手機的位置,不該被視為匿名數據。試想一個人幾乎每天在住家與公司之間往返,從手機蒐集到的地理資訊,還真能推測出其身份。[13]所以,參與雪梨同志遊行的群眾,是否有個人隱私外洩的疑慮?主辦單位的發言人表示,他們單純偵測範圍內的手機數量,不包含任何個人化特徵。另外,監視攝影機不具人臉辨識功能,影像也不留紀錄,只儲存數據,因此大家不用擔心。[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雪梨舞蹈團的遊行花車。圖/胡中行攝(CC BY-SA 4.0)
工人團體的遊行花車。圖/胡中行攝(CC BY-SA 4.0)

通宵達旦

遊行吸引 30 萬人聚集,[14]連總理 Anthony Albanese 也親臨現場,成為第一位參加此活動的澳洲現任元首。[3]整晚狂歡不夠,據報相關的官方派對,還續攤到翌日早晨 8 點。[14]遊行當天有 4 人遭到逮捕;而衝突過程中,1 名員警似乎斷了鼻子,另個眼睛瘀青。[7, 15]除此之外,賴在地上阻擋花車的國會議員 Lidia Thorpe,被和平勸離,並登上各大媒體。[16]新南威爾斯州警察在新聞稿中,表示滿意群眾表現,請大家在 2023 雪梨世界驕傲節剩餘的活動裡,繼續關照彼此的安全。[7]

總理 Anthony Albanese 是第一位參加同志遊行的澳洲現任元首。圖/Anthony Albanese on Twitter

  

參考資料

  1. InterPride. ‘Proud to be here – Who we are’. Sydney World Pride 2023. (Accessed on 27 FEB 2023)
  2. Grubb B. (24 FEB 2023) ‘How your phone and mood will be tracked at Mardi Gras’. Sydney Morning Herald.
  3. Anthony Albanese makes history as first sitting PM to march in Sydney’s Mardi Gras parade’. (26 FEB 2023) SBS News.
  4. Destination NSW. ‘Sydney, Australia’. Sydney.com. (Accessed on 26 FEB 2023)
  5. Police pleased with behaviour of revellers during 2022 New Year’s Eve celebrations’. (01 JAN 2023) NSW Police Force.
  6. The Age & Sydney Morning Herald. (24 FEB 2023) ‘Sydney Mardi Gras – from ’78 to World Pride’. YouTube.
  7. 45th Mardi Gras celebrated in high spirits and perfect weather’. (26 FEB 2023) NSW Police Force.
  8. Still GK. (2019) ‘Crowd Science and Crowd Counting’. Impact, 2019(1): 19-23.
  9. InterPride. ‘Sydney Worldpride 2023 Road Closures’. Sydney World Pride 2023.  (Accessed on 01 MAR 2023)
  10. InterPride. ‘Mardi Gras Parade’. Sydney World Pride 2023. (Accessed on 26 FEB 2023)
  11. Shortstories Media. (28 JUL 2022) ‘DCM/Dynamic Crowd Measurement Explainer Video’. YouTube.
  12. DCM Features’. Dynamic Crowd Measurement. (Accessed on 28 FEB 2023)
  13. Thompson SA, Warzel C. (19 DEC 2019) ‘Twelve Million Phones, One Dataset, Zero Privacy’. The New York Times.
  14. Hyland J, Pearson-Jones B. (26 FEB 2023) ‘The morning after! Mardi Gras revellers finally start heading home as the last official party ends at 8am – and there’ll be some sore heads today’. Daily Mail Australia.
  15. Sarkari K, Sciberras A. (26 FEB 2023) ‘Police praise behaviour of Mardi Gras attendees as Anthony Albanese makes history’. 9News.
  16. Hildebrandt C. (27 FEB 2023) ‘Federal senator Lidia Thorpe halts Sydney’s Mardi Gras parade with police protest’. ABC News.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5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精神個案系列:同性病患瘋狂追求馬來西亞醫師
胡中行_96
・2023/02/13 ・1853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人一生中,能遇到幾個愛慕者,如此高調追求?同性戀性行為在伊斯蘭律法下,可處鞭刑、罰鍰與 20 年以下有期徒刑。[1]這 2 名馬來西亞女子,卻干冒風險,在所不惜,分別對她瘋狂示愛。[2]

玻璃市 Tuanku Fauziah 醫院的精神科醫師,無福消受,困擾至極。[2]

馬來西亞玻璃市景觀。圖/Wolfgang Holzem on Wikimedia Commons(CC BY 3.0)

病史

A 小姐 18 歲的時候,輕微跌跤,右側手腳便虛弱無力。在 5 名手足中排行第 2 的她,感受不到愛,認為父母偏心。[2]兩件沒有明顯關聯的事情:無真實肇因的身體問題;以及未達重度憂鬱的心情不好,讓她被診斷為罹患伴隨轉化症狀的低落性情感疾患(dysthymic disorder with conversion symptoms)。[2, 3]精神科醫師花了 1 小時為 A 小姐諮商,沒有開藥。[2]

B 女士社經地位低落,缺乏家庭和社會支持。面對酗酒丈夫的精神與肢體虐待,她幾回過量用藥,自殺未遂。後來兩人離婚,她因 32 歲時罹患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而喪失 9 歲兒子的監護權。服藥不確實的 B 女士,精神疾患老是復發,多次進出醫院。[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自殺防治諮詢:
衛生福利部安心專線-1925
全臺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追求

那次短暫的相處,令 A 小姐對精神科醫師一見鍾情。她追蹤醫師的臉書,下載數張照片。然後在臉書、微信和推特上,假冒後者建立帳號,發佈滿是愛意的影片。此外,A 小姐佯裝病患家屬,問得醫師的聯絡方式。用超過 10 個不同的手機號碼,每週猛灌大量的訊息和未接來電。[2]

起先她談及生活和情感的困境;後來逐漸以威脅來換取關注。自稱病情惡化,有幻聽與自殘等症狀,卻堅決不就診。接著,內容竟變成指控父母家暴,逼得當地社福單位介入。他們發現 A 小姐用兩個門號,撥打政府的求助熱線,編造故事。假通報的案件,最終在詳盡的調查、驗傷,以及訪談家長後了結。[2]

B 女士也是首次見面,便一往情深。當時離診斷出思覺失調症,已有三年之久,受妄想(delusions)和幻覺(hallucinations)纏身:以為被人控制迫害;「聽見」不存在的話語;甚至不知從哪生出與醫師交媾的「觸覺」體驗。她將醫師比做天神,覺得兩人命定要成為知己,而且來生當對方轉世為男人,她們終將結合。秉持著這般信念,B 女士不僅跟蹤人家,還贈與情書、禮物、糖果以及豪華的情人節花束。[2]

戀愛妄想症

戀愛妄想症(erotomania)又譯「情愛妄想症」,有個逗趣綽號叫「老女僕的瘋狂」(old maid’s insanity);還有以法國醫師Gatian de Clérambault (1872–1934)為名的別稱──「克雷宏波症候群」(de Clerambault’s syndrome)。[2, 4]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每 10 萬人裡,只有 1 至 3 名會產生妄想;其中戀愛妄想的患者又更少,多以女性為主。[2, 4, 5]而同性的戀愛妄想個案,則是不分男女都相當稀罕,難免被拿來投稿學術期刊。[2, 4]上述兩名病患的行為雖然稍有差異,但發病脈絡高度相似。她們都自顧自地熱烈單戀,窮盡騷擾之所能,還以為人家也情投意合。作為一種克服極度空虛的調節機制,患者通常傾向追求社經地位較高,卻不熟識的對象。一面之緣或素昧平生,也能愛得痴狂入迷,死心塌地。[2]

研究指出,典型的戀愛妄想症患者,多半缺乏魅力或性愛經驗,且從未建立有意義的情侶關係。[4]病因方面的理論與假說,目前包括:大腦結構異常;多巴胺與血清素濃度失衡;以及環境、身心、藥物多方交互作用等。[2, 4]

治療

這名馬來西亞醫師,僅想維持專業的醫病關係。當然做不到的時候,最輕易的解方,就是轉診給別人。然而,這未必有助於療效。A 小姐在醫師向警方通報跟蹤案件後,開始由其他醫師負責。及至 2021 年,她已經看過3個精神科醫師。從愛吃不吃的口服藥劑,換成每月穩定施打的長效肌肉注射,她依然沒有病識感。儘管不再試圖與第一個醫師聯繫,A 小姐始終堅信對方深愛著她。另一邊,醫師勉為其難地承諾 B 女士,繼續為她診療。B 女士於是同意接受注射。不過,一旦症狀改善,她就開始錯過門診,毛病三兩下便又再犯。[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1. Bloom LB. (25 NOV 2019) ‘20 Most Dangerous Places For Gay Travelers (And The 5 Safest)’. Forbes.
  2. Jamaluddin R. (2021) ‘Same Gender Erotomania: When the Psychiatrist Became the Delusional Theme—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Case Reports in Psychiatry, 7463272.
  3. Conversion Disorder’. APA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Accessed on 20 JAN 2023)
  4. Valadas MTTRT, Bravo LEA. (2020) ‘De Clérambault’s syndrome revisited: a case report of Erotomania in a male’. BMC Psychiatry, 20, 516.
  5. González-Rodríguez A, Esteve M, Álvarez A, et al. (2019) ‘What We Know and Still Need to Know about Gender Aspects of Delusional Disorder: A Narrative Review of Recent Work’. Journal of Psychiatry and Brain Science, 4:e190009.
胡中行_96
169 篇文章 ・ 65 位粉絲
曾任澳洲臨床試驗研究護理師,以及臺、澳劇場工作者。 西澳大學護理碩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士(主修編劇)。邀稿請洽臉書「荒誕遊牧」,謝謝。

0

3
0

文字

分享

0
3
0
器官移植新技術───37度保存三天的肝臟
Charlotte 熊_96
・2022/06/24 ・2699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哪些人會需要換肝呢?

需要換肝的族群年齡分佈大致上呈兩大族群,一邊是剛出生帶有先天疾病的小朋友,一邊是後天罹病的成年人[1]。譬如說小兒科會見到的膽道閉鎖,這些小朋友天生膽道就發育不良,膽汁無法順利排到膽管,而淤積在肝臟。如果不處置,會在數個月後快速進展成肝衰竭而有生命危險。

天生膽道就發育不良的小朋友,膽汁無法順利排到膽管,而淤積在肝臟。如果不處置,會在數個月後快速進展成肝衰竭而有生命危險。圖/Pexels

成年人需要換肝的在在台灣以前常見的是因為 HBV 或 HCV 造成的猛爆性肝炎,現在可能就屬肝癌、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藥物中毒等最為大宗。依照巴賽隆納小細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治療指引[2],在肝功能還未受損太嚴重時,若腫瘤數目、大小、位置理想,肝癌病人是可以接受換肝手術,「治癒」肝癌的。這比起許多以延長幾個月的餘命為目標的癌症治療而言,是很難得的。

台灣其實是特例?國際肝臟移植的現況

據衛福部 2020 年統計數據,台灣 2005 至 2018 總計執行了 6211 例的肝臟移植,其中活體肝臟移植就佔了其中的 4915 例[3]。所謂的「活體」移植就是在幾乎相同的時間內,兩個開刀房、兩組醫護人馬,同時開刀,一邊把受贈者有問題的肝臟取下,一邊把捐贈者的部分肝臟擷取,最後接到受贈者體內。這也常常躍升至媒體,如「捐肝救父」、「捐肝救子」的佳話。

活體移植不僅考驗主刀者的技術、也考驗醫護團隊的默契。開刀只是其中一關,開刀前的配對、開刀後的術後照顧、抗排斥治療等等,皆是重重的考驗。不過台灣日本等國家活體移植的盛行,其實是國際移植界的特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活體移植的盛行,其實在國際移植界是特例。 圖/envato

活體移植牽涉到的倫理議題,也讓台灣目前活體移植只限於親屬。若非親屬捐贈,則只能排隊,等意外死亡者的肝臟捐贈。所以在國際上行之有年、且更常見的其實是大體捐贈,一般上會是來自因意外或因疾病而腦死的病人。

肝臟從捐贈者體內被取出後,會在 2-5°C 的液態保存液中暫存,並且在數小時內必須移植到受贈者體內。這黃金數小時,是沒有血液灌流的,換句話說,肝臟組織無法有效率的得到生存所需的氧氣,以及排泄代謝廢物,所以一般來說會把這段黃金時間限縮在 12 小時內。如果算上捐贈肝臟組織的運輸以及兩個手術(捐贈以及受贈者)的時間,整個移植是一個跟時間賽跑的過程。如果到目前為止,這個任務還不夠艱鉅的話,我們可以看看美國的統計數字。

在美國大約有 17,000 人在等肝臟捐贈,但實際上每年只有約 6,500 個肝臟被捐贈[4]。所以肝臟捐贈目前還是非常短缺的,而需要換肝的人在等待過程中,存活機率也一點一滴的流失。

全新的方向:瑞士的跨領域研究

在大體捐贈以及活體移植各有其限制的狀況下,一組在瑞士的人馬開始了一個全新的肝臟移植方式[5]。這群人結合了工程、生物化學以及醫學專業,一起研發了一台機器,可以在體外模擬許多類似人體內的環境,讓肝臟在移植過程中,有最小的轉換過程。可能的環境衝擊包括溶血、血行動力學不穩、溫度控制、血糖控制、肝醣消耗、以及物理壓力造成的組織壞死。而在今年,他們發表了第一個使用此機器的人體肝臟移植案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肝臟組織是來自一個 29 歲的年輕病人,因為腹部硬纖維黏液瘤(desmoid fibromatosis),併發長期感染以及敗血症,為了要控制病情而必須切除部分肝臟組織。一般來說,這樣的肝臟組織是不會再捐出去的,不只因為有腫瘤病史,而且又有進行中的感染,如果腫瘤細胞在受贈者體內繼續生長,或是感染持續進行,那麼受贈者的預後一定也很慘淡。但是這組瑞士人馬,在經過捐贈、受贈者兩方同意後,決定利用手術後剩下的肝臟組織。於是這個被取下來的肝臟組織,在肝門靜脈、肝動脈、下大靜脈、以及總膽管都被恰當的接到機器上後,就開始了這個神奇的體外之旅

一切的變因都盡量模擬體內環境,包括溫度(37 度)、血液灌流速度、脈衝式血壓,並且持續抗生素(因為捐贈者有細菌以及真菌感染)。三天後,這個肝臟再重回人體中,是位 62 歲的受贈者。

瑞士的跨領域研究團隊研發了一台機器,可以在體外模擬許多類似人體內的環境,讓肝臟在移植過程中延長保存時間。圖/Pixabay

這個嘗試特別的地方在於,雖然肝臟在體外保存了三天,卻沒有在大體捐贈常見的組織再灌流傷害(是指經過一段缺血的時間後,血管重新被打通,血液帶來充足的氧氣,但同時也產生很多自由基),這是只有活體捐贈才比較能看到的優點。而且可能因為肝臟先天免疫功能的保留,後續的排斥反應並不明顯,病人術後的抗排斥藥用量逐步地降低。與此同時,體外保存期間還可以持續治療,譬如在這個例子中的抗生素治療,讓一些本來無法使用的組織,變成可以捐贈的祝福。

肝臟移植的一線曙光

雖然在台灣大體肝臟捐贈比較不常見,反而活體肝臟移植是比較盛行的做法,但活體移植仍存有道德辯證、危害健康捐贈者健康等等的疑慮。畢竟捐贈者一般都是健康人,而捐肝的大手術也是有一定的風險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這個器官需求者眾、捐贈者匱乏的社會中,這個體外保存的技術絕對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新發明。只是就像任何新的醫學發明,臨床的資料需要長期而且大量病患的累積,才能有足夠的證據支持。這個幸運的受贈者已經持續被追蹤了一年,也許再五年、十年,再百個、千個病人,而有了世代研究,體外保存技術將會變成移植醫學的顯學。

在這個器官需求者眾、捐贈者匱乏的社會中,肝臟體外保存的技術絕對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新發明,幫助更多人。圖/Pexels

參考資料

  1. Kasper, D. L., Fauci, A. S., Hauser, S. L., Longo, D. L. 1., Jameson, J. L., & Loscalzo, J. (2015). 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9th edition.). New York: McGraw Hill Education.
  2. Llovet, J.M., Fuster, J. and Bruix, J. (2004), The Barcelona approach: Diagnosis, staging, and treat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Liver Transpl, 10: S115-S120. 
  3. 衛福部公布:我肝移植成功率逾八成高雄長庚雙冠王
  4. https://hospital.uillinois.edu/primary-and-specialty-care/transplantation-program/liver-transplantation/your-liver-transplant-options/cadaver-liver-transplant
  5. Clavien, PA., Dutkowski, P., Mueller, M. et al. Transplantation of a human liver following 3 days of ex situ normothermic preservation. Nat Biotechnol (2022).

Charlotte 熊_96
5 篇文章 ・ 7 位粉絲
著迷於世界的多彩,也希望帶給人對生命的熱愛。現任美國愛因斯坦醫學中心小兒科住院醫師,畢業於台大醫學系。目前最希望成為小兒心臟科醫師,也沒忘從高中就想去無國界醫生當臨時醫師的夢想。 https://www.instagram.com/charlottethesunbear/